《心声》教学实录


点击浏览该文件

《心声》教学实录2

  教学依据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教学设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式

  尝试多种阅读方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情节,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能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的内容。

  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教学构思

  导人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小组讨论,由表及里: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师生交流,阅读延伸: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师: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生l: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女儿已经长大,请您松开您的手,让她自由地飞翔吧!

  生2: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成绩总是没有达到您希望的目标,请您不要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的!

  生3:我想对爸爸说:爸爸,那天我确实没拿您的钱,您应该信任您的儿子!

  生4: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们很久都没坐在一起聊聊天了,你们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松松地陪我吃顿饭吗?

  师:(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

  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量记住主要情节。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师:通过阅读,你发现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了吗?

  生齐答:小说。

  师: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生: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

  师:不错。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果真如此简单吗?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小组讨论。由表及里

  师:请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纷纷举手)

  生: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文章中万卡的经历与李京京相似,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师: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第19—24段中的叙述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那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生: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师:在我们看来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那么大家想到过另外一个问题吗?课文为什么被命名为“心声”?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供相关的依据。教师通过巡视,参与讨论,综合了解讨论的进程和倾向性的观点)

  师:现在请各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发言人大胆陈述你们的见解。

  生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生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生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生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师:大家都能从阅读文本出发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善于阅读。大家讨论过程中是否还注意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真的就只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吗?从程老师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

  生:不是。

  师: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依据。

  (生选读相关叙述和描写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生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平等的态度。

  生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

  生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生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平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

  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师:说得多好啊!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焦点。师生交流。阅读延伸

  师: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生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近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生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生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生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生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平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生鼓掌)

  师:是啊,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对教育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与感受,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讲述故事。互诉心声

  生: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根据我们的考试成绩编排座位。于是全班很容易就被分成了两个阵营:好学生坐前面,后进生坐后面。有一次,我由于考试失误,也落人了“后进生”的行列。虽然坐在后面的时间不长,可那一次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阵,我始终抬不起头,仿佛满眼是老师鄙夷的眼光,满耳是同学窃窃的私语……老师不是告诉我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我想说,老师,在我失败的时候,请你伸出温暖的手拉我一把吧,因为我不是后进生!

  师:说得多好啊,成绩可以用来检验我们一段时间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可它绝不应该成为判断好生、后进生的标准。

  生: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一个胆小的人。不要说上课举手发言我不敢,就是下课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我也不敢。所以语文成绩总是在80分左右徘徊。有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胆怯与逃避,没想到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甜甜地笑了。我觉得我心里的负担一下子没了。从那以后,我感到总有一双微笑的眼睛在注视着我。我好像突然开窍了,课堂上思维越来越清晰,回答问题也越来越自信。我很幸运,我碰到了这样一群好老师,我衷心地感谢他们!

  师:看来,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远比程老师的公开课精彩,我也远比程老师幸运!那么多同学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老师谢谢大家!这些话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是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老师一定把它们珍藏起来。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再多一些心与心的沟通,让我们成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好朋友,好吗?

  生(齐答、鼓掌):好!

  教学反思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通过分析、揣摩程老师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李京京的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表达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教师、评价教育,才能促进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通过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

《心声》教学实录3

  【教学依据】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情节,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能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的内容。

  3、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教学构思】

  一、导人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三、小组讨论,由表及里

  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四、师生交流,阅读延伸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五、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师: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生1: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女儿已经长大,请您松开您的手,让她自由地飞翔吧!

  生2: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成绩总是没有达到您希望的目标,请您不要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的!

  生3:我想对爸爸说:爸爸,那天我确实没拿您的钱,您应该信任您的儿子!

  生4: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们很久都没坐在一起聊聊天了,你们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松松地陪我吃顿饭吗?

  师:(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

  二、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量记住主要情节。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师:通过阅读,你发现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了吗

  生齐答:小说。

  师: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怯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生: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

  师:不错。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果真如此简单吗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心声》教学实录4

  一、导入课文

  师:今天,马老师不远千里从辽西来到我们桓仁县东山中学,目的就是和咱们同学共同上一堂公开课。对这堂公开课,作为学生,你们个人有什么想法吗?谁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生1:我想从马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

  生2:我希望自己能在公开课上有出色的表现。

  生3:听我们老师说这位马老师口才很好,我想见识一下是不是真的。

  (众生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今天公开课的真实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下面,让我们走入另一堂公开课,去认识另一些和你们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听一听一位叫李京京的男孩在课上课下的心里话,倾听一下他的心声,大家说好吗?

  生(众):好!

  二、理清故事情节

  师:请问,同学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吗?

  生(众):接触过。

  师:那么老师超链接一个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1: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师:非常正确,小说正是通过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大家回顾本单元: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我们认识了——

  生2:诸葛亮!

  师: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入洞居住,被拥戴为王,我们知道了——

  生3:美猴王!

  师:可见,故事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前一课时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这篇短篇小说,这节课我们来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以“心声”为课题的深刻含义。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3页。

  师:我们首先浏览全文,共同来梳理一下情节。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拍成几集比较合适?

  生4:四集!拍四集!

  师:有依据吗?为什么?

  生(杂):有四部分情节相对独立和完整:整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大体经历四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段,变换了四个地点——公开课前(教室)、回家路上(小树林里)、次日放学(教室)、公开课上(教室)。

  师:好,有理有据。老师接受在座的各位大编剧的建议,就拍四集。下面请各位大编剧就近互相讨论一下,整理一下剧情,把每一集的位置找好,对号入座。

  (生结合原文确定顺序。)

  (课件展示。)

  第一集

  公开课讲凡卡李京京主动请缨

  为荣誉保效果程老师断然拒绝

  师:什么叫主动请缨?

  生5:主动请求任务。

  师:在小说中李京京主动请求什么任务?

  生6:公开课朗读课文《凡卡》。

  师:李京京很渴望朗读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7:文中第11段“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师:为什么“不安”?

  生8:担心没有机会。“扭动着身子”也许是想让老师注意他。“眼巴巴”可以看出李京京想急切提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李京京很自信吗?文中有个叠词可以看出来,谁发现了?

  生9:结结巴巴!

  师:李京京的愿望得到满足了吗?

  生10:没有,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

  师:从哪里可见是“断然拒绝”?

  生11:“干干脆脆”!

  师:什么意思?

  生12:就是没有商量,没有余地!

  师:那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生13: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在第一集中,一个结结巴巴想读,一个干干脆脆不让读,于是就构成了小说的矛盾冲突。作为观众,我们一定会问:后来怎样呢?用评书的语言就是:请看下集分解。

  (课件展示。)

  第二集

  回家路上读讲义引起亲情友情回忆

  小树林里念课文触发淳朴真挚感情

  师:在班里朗读,嗓子沙哑,没有知音,李京京到哪里去了?

  生1:在树林中练习朗读。因为大树不会嫌弃他吧。

  (众生大笑。)

  师: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生2:是因为文章中凡卡的经历与李京京相似。

  生3:读《凡卡》,李京京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也就是文中凡卡身上有李京京的影子。

  生4:如果用数学的语言,叫“两人在情感上有交集”;用物理学的语言,叫“两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师:精彩!

  (师生鼓掌。)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学的语言,也许我们还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生(众):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李京京觉得文中的“凡卡”就是自己。京京读到这个故事时除了想起乡下的爷爷,还想起谁了?

  生5:想起了好朋友妮儿。

  生6:想起了和妮儿一起在乡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7:和妮儿摘桑果、吃桑果。

  生8:还想念爷爷。

  师:想起了爷爷,也就是他渴望得到——

  生(众):亲情!

  师:想起了妮儿,就是他渴望得到——

  生(众):友情!

  师:那么,后来还有什么插曲吗?请看第三集。

  (课件展示。)

  第三集

  放学后指点同学不足李京京真情流露

  窗外边没有资格纠正赵小桢认为妒忌

  师:第二天放学后发生了什么?

  生1: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

  师:在哪里指点的?

  生2:教室窗外。

  师:为什么不进教室?

  生3:没资格。

  师:他认为赵小桢读的有什么不对?

  生4:没有真情实感,不是用心去读的。

  师: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怎样嘲笑?

  生5:第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第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

  师:李京京不顾同学嘲笑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此刻他是怎么想的?

  生6: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

  生7:他希望大家理解和尊重他。

  师:那么,李京京在公开课上到底读没读课文呢?请看第四集。

  (课件展示。)

  第四集

  公开课上指定者不敢读程老师受窘

  关键时刻勇敢举手李京京以情感人

  师:经过这么多波折,“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堂公开课在老师、同学们的期盼中终于开课了。那么公开课开始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生1:只有林蓉举了手,余下的同学都没有按照安排做。

  师:赵小桢为什么没举手?

  生2:她紧张、害怕。

  师:程老师又为什么不让李京京读课文?

  生3:李京京嗓子沙哑,程老师害怕读不好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校荣誉。

  师:公开课结果如何?谈谈你的感受。

  生4:李京京深情的朗读打动了所有的人,他成功了。嗓子不好但感情真实也可以赢得人心的。

  师:说得好。没想到课堂上与程老师的想象截然相反:安排好的没用上,不被看好的却取得了成功。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

  生(众):无心插柳柳成荫!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

  生5:感情投入。

  师:什么地方充分证明他感情投入?

  生6:在课堂上朗读《凡卡》时,“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师:是啊,《凡卡》打动了李京京的心弦。虽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后面还有一句:只是未到——

  生(众):伤心处!

  师:李京京终于得到机会,在公开课上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感情,也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平等关爱的心声。

  三、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题含义

  师:塑造精彩的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的主要功能和魅力所在。一个学龄前儿童,也许他并不知道《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他一定能脱口而说出孙悟空、猪八戒;三四年过去了,也许你会淡忘长篇小说《亮剑》,但那个个性鲜明的独立团团长你一定会记得,他叫——

  生(抢答):李云龙!

  师:若干年之后,也许你不记得有一部表现家庭教育观念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但那个性情冲动、爱以“新新人类”自居的14岁的顽皮小子,你一定会立刻喊出他的名字——

  生(抢答):刘星!

  师:同样,这篇小说也塑造了精彩的人物形象。通过刚才重温故事情节,那么哪个人物你印象最深呢?

  生1:李京京!

  生2:程老师!

  师:假如,文中的主要人物李京京明天要转入咱们桓仁县东山中学读书,而且点名就要上咱们七年一班,而文中的程老师也调入我校任教了。对他们,你有话要说吗?

  生(众):有!

  (师创设情景。)

  1.班会:李京京要转入咱们班,你欢迎他吗?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首先模拟一次主题班会,以“李京京要转入咱们班,你欢迎他吗?为什么?”为题。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有关故事情节,然后在此次班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们的班会现在可以开始吗?请大家用掌声告诉我!

  (生鼓掌。)

  师: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们的班长同学在哪里?(班长站起来。)首先欢迎班长发言,鼓励一下!(师生鼓掌。)

  班长:我代表全班同学欢迎他!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充满了团结友爱,大家说是不是?

  生(众):是!

  生1:我非常欢迎李京京成为我们的一员。因为他有啥说啥,我喜欢这种性格。

  生2:我也喜欢他,因为他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

  生1:还有,他自信勇敢,对生活很执著,不轻言放弃。

  生3:李京京的确很勇敢。在课文的第52自然段,他在公开课上,没有人敢举手朗读的情况下举起了手,说明他勇敢。

  生4:他还天真率直,赵小桢读得不好,他当众指出来,一点也没考虑可能会得罪别人。

  生5:李京京还很执著。当他第一次要求读课文被拒绝后,没有放弃,自己偷偷在树林里读,同学们读时诚恳地提出建议,被同学们奚落后,在公开课上,冒着可能被老师再次拒绝、被同学嘲笑的可能,再一次举手请求读课文。京京从第一次要求读课文被拒绝到最后成功,经历了几次小的波折,此间他的愿望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不能不被他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动,因此我真的希望他来我们班,而且我愿意和他成为同桌!

  ……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对李京京的到来都持热烈欢迎的态度,我们的班会也取得了圆满成功。让我们用掌声期待着明天李京京的到来!

  (师生鼓掌。)

  2.师生面对面——送给程老师的真心话。

  师:你们喜欢程老师吗?程老师教我们语文课好吗?

  生(众):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程老师还很年轻,在教育岗位上的道路还很漫长。中央台有个叫“面对面“的访谈类节目,很受欢迎。今天我们在这里也模拟一个叫“师生面对面”的节目,请大家送给程老师一些真心话,表达一下你们的心声,大家愿意吗?

  生(众):愿意!

  师:先想一想,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令我们稍感遗憾的是,程老师因为有事并没有来到我们“师生面对面”节目现场,面对面少了一面。在此我有一个提议,由马老师临时反串一下程老师,怎么样?——从大家的表情中我已经读出来了,同学们不太乐意,这也难怪,人家程老师长的什么样?大家回顾第一集……

  (生找关于程老师的外貌描写。)

  师:对,程老师是名极富个人魅力的女老师;马老师呢,是个普普通通的男老师。论年龄,我也处于绝对的劣势,程老师二十出头,年轻漂亮;马老师呢,多大岁数?(生笑猜。)用一个电脑品牌来说那是“奔四”了。

  师:(坐于桌后。)好了,现在我就是程老师了,“师生面对面”节目开始!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1:程老师,我想对你说,我们需要平等的关爱。

  生2:程老师,不要让我这样平常的学生消失在您的视线中,我不想坐在被爱遗忘的角落,好吗?

  师:好的,我会改正的。

  生3:程老师,您还年轻,在教学中有一些不足我们会原谅你的,再说您很有荣誉感,别气馁,加油!

  师:谢谢你!

  生4:程老师,今后再上公开课,不事先安排,好不好?

  师:接受你的建议,下次上公开课我一定学习辽西的那位马老师,决不作假。

  (生大笑,鼓掌。)

  ……

  师: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北京时间上午9点30分,导播提示我台即将播报新闻,我们的“师生面对面”节目也到此结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程老师对同学们送给她的真心话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师生鼓掌。)

  四、情感目标拓展

  师:这节公开课,年轻的程老师也经历了一次考验,李京京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取得了成功。同时,李京京也用自己的行动无声地告诉我们:要给每个孩子以平等的关爱,不要让每个人消失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用一首歌的名字说就是:让世界———

  生(众):充满爱!

  五、结束语

  师:当我们带着对李京京的无限留恋与课文说再见时,也许细心的你会发现,在自己的心中又多了一面镜子,一面反射自己人生道路的镜子。作为老师,我从“程老师”这面镜子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此刻,马老师的心里萌生了一个愿望:让我们师生用理解和爱架起一座真诚沟通的彩桥,携手迎接属于我们的精彩的明天!同学们,你们说好吗?

  生(众):好!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