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

  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 做的功是有用功,对 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 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讨论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二)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www.fwsir.com)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来源、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  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  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1>: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2>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