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1] [2] 下一页


p;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潘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叁与者。的确,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互联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