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教案 篇1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知识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运动”精神。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方法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
1.自主学习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合作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锻炼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知识重点是五四运动的史实,应包括发生的背景、运动的过程和运动的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对五四运动的价值评判,由此应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五四运动也是重点,学生对此应有较深刻的印象。
3.已经有部分同学加入了共青团,对“五四”的含义已经有了思想上的认识。
4.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以中国梦的主题导入,从中国梦的视角看五四运动,问题:结合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思考:自片战争起,为复兴中国梦,中国人都进行了哪些探索?结局怎样?
一、五四探源
五四背景:教师展示两组材料:材料一为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苏联的十月革命;材料二为三幅图片《北洋军阀混战下人民家园被毁》、《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柱状图》、《新青年》的书影
学生总结:五四背景,设问:结合以下史料,请你谈一谈对五四运动前中国时局(国内和国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看法。
学法指导: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背景时会从哪些角度去看?
1、宏观(大的方面):国际、国内;主观(自身原因)、客观(外在因素)
2、具体: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
二、五四现场
1、老师展示《五四运动》的油画,提问:首先起来斗争的是?学生是先锋,而且是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喊什么口号?(情境体现:让学生模拟当时的场面,激情地喊出口号,体会当时学生的心情。)
2、过程:采用记者播报的形式,情境体现:如果你是当时的知名记者,你应该如何播报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其中各阶层的人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小组活动,明确要求,让学生展示五四的过程,教师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
3、展示图片《火烧赵家楼》和《章宗祥伤势证明书》:思考:你赞同为了正义的目的,使用非正义的手段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理性爱国。
4、展示史料:从农民、政府、留学生、华侨的角度分别对五四运动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令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五四运动的重大价值——促进了民族觉醒。
5、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胜利的表现?(释放学生,罢免三位亲日官员的职务,拒签和约)这次拒签的意义重大,不但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说初步的原因: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6、展示史料《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三、五四回响
1、两个五四:提出问题: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俄国革命号召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胡适则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文化运动。
让学生谈谈他的看法和理由。然后引出五四到底有哪些影响。
2、小组合作探究,分别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社会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3、五四精神的弘扬,学生各抒己见。
四、感悟历史(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共同探讨,新时代的我们怎么活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五四?写出总结或反思文章。
要求:题材不限、200字以内;方法点播:回顾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五四运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②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突破方法:阅读教材、引入材料、问题探究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突破方法: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观察《讲坛上的教授》
设问:
你熟悉或了解图片中的哪些人物?
这场有众多学者的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呢?
重温历史:观看影视资料,概要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和运动中心。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合作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灯片展示:《不合时宜现象一》、《不合时宜现象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列强加紧侵略。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思想上:
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合作探究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内容
灯片展示:鲁迅及作品《药》《狂人日记》片段、陈独秀有关德先生和赛先生言论、场景《陈烈女之死》、漫画《靠不住》、胡适作词《兰花草》、胡适与陈独秀有关新文学的言论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合作探究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灯片展示:三则材料
辩论:新文化运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归纳小结: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性质、进步性、局限性三方面评价)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灯片展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提问:十月革命是怎么回事?
教师点拨并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的思想潮流。请概括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及各派领袖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
学生朗诵:《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
课堂练习:略
整体意图:
创设情景是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探究的氛围中感受师生之间的和谐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主归纳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实践形成知识纳入自己的系统中,学生不断的进行体验,感悟,经历,认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教学功能得到开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五四运动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本单元是抗争和探索的继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而本课中共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学生们从小从报纸、新闻等多种渠道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一些共产主义方面的信仰,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初步感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然后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来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重难点
1、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
2、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本课采取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表资料研习法等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本课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中国共产党召开党会为背景图片,以革命金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背景音乐,来创设情景,迅速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教学
(1)十分钟自学,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探究二、中共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探究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以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步认识。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帮扶,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接下来,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以及小组合作交流对文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得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三个: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通过对《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地点》的地图观察与分析,可得出中共诞生的组织条件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培养学生识读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并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个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数据的对比表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中共诞生的阶级条件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培养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我安排两组展示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归纳和总结。
(2)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二:中共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学习: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可以迅速地完成。这块内容的学习我安排另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学习中,强调学生注意中共“一大”召开地点的变化。由于秘密会议暴露的缘故,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内容及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指导学生将会议内容从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原则等方面进行分解,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记忆。特别熟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共产党的成立。
3、巩固提高
为了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动脑筋思考陈独秀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由于此探究题目难度比较大,拓展性比较强。因而各小组的合作探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
最后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
五四运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观察再造场景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讨论分析理解概念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思想意识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她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其间还经历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等重大历史事件。今天大家要探究的是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它可以告诉大家青年节(学生节)的由来、“七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等重要历史知识。(布置学生阅读45——49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五四爱国运动
1、“导言”和45页小字部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根据46页“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对于“21条”,要指出它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的卖国条约)
4、46页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5、46页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1919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6、46页资料?‘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7、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基本知识
参加者内容性质意义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通过党纲,选举产生领导机构
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
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根据47页《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说明:中共一大的代表来自哪些地方?(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
3、根据48页三位人物头像指出他们的姓名。
(从左到右依次是毛泽东、董必武、李达)
4、根据插图《“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说明:“一大”原来在什么地方召开?(上海)
5、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
(“示意图”反映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开的地点之一。它们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历史证据。)
6、根据48页“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7、“活动与探究?议一议”: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8、教师指出:由于“一大”是当年7月召开的,以后就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明白做人要有自尊的道理。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通过外貌、动作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
理解“尊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课题——《尊严》,你能说说你理解的尊严是什么吗?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尊严是你灵魂中的一部分。尊严是你活着的象征,人因为有尊严才会被人敬畏。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名为《尊严》的课文,看看它都说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
2、作者介绍:作者李雪峰,河南省西峡县人,生于1967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读者》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报刊专栏作家,国家版权中心签约作家,教育部课题组十一五文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