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⑴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①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

  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②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⑵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① 学生汇报: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⑶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① 学生汇报: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②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课外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三)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17世纪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叫伽利略,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读。书上是怎样介绍他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他的文章,读课题。

  这个字在这里读zháo,表示接触、挨上的意思,再读课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课文读得真好,能读好词语吗?小火车开起来,开到这里来。

  辩论寻常解答信奉责备

  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

  宣布固执不容更改胆大妄为

  有一个生字的形近字特别多,是哪个字?老师送大家一则童谣,识记就不成问题了。自己读一读,记一记——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

  记好了吗?考考大家。我们一起写“辩论”的“辩”字。

  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在课后生字表旁写一遍。

  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终于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体会

  1、了解了主要内容后,请大家看自学提示:默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①教师巡视,渗透学法:潜心体会,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你读出了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板书。预设:善于思考敢于挑战

  2、敢于挑战的伽利略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出示,齐读: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亚里士多德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物体越(),落下的速度越(),

  物体越(),落下的速度越()。

  简单地说就是——重的快,轻的慢。

  ②在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

  (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责备违背人类的真理)

  “信奉”是什么意思?(信仰、敬奉,把亚里士多德当做神明一样敬奉)

  ③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句话是个什么问句?它言下之意就是——

  你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

  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你不可以违背人类的真理。

  ④指导朗读:

  你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你——

  你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也会责备你——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立刻就会责备他——

  3、在这样的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停止思考。谁能读出伽利略的思考。

  ①这一段话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前两部分是伽利略推理出的结论,后一句话是伽利略由推理产生的疑问。

  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②看老师演示第一个结论。

  假定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对的,重的快,轻的慢,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

  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③请一位同学无声演示第二个结论,另外一位同学解说。

  ④假如亚里士多德就站这里,你怎么和他辩论呢?谁能把两个结论合在一起说说。同桌之间先练习。

  我就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听说你怀疑我的观点,说来听听:(指名两生)

  ⑤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疑惑不解:

  指导朗读: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里有一个问号,你能读好伽利略的疑问吗?

  你还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吗?

  ⑥从这一段,我们发现伽利略是一个敢于挑战、善于思考的人。怪不得他说,读——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4、科学不单单是大胆怀疑,还需要小心求证。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谁找到了,请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谁还想再读这句话。

  大家一起读。

  ①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反复”和“许多次”一样吗?

  ③“反复”是说他重复地做了许多次。那把“反复”改“重复”,行不行?

  ④“重复”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有哪些不一样?

  ④伽利略想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去反复地做试验。他为什么要这样?

  ⑤伽利略得出了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请伽利略先生来宣布——

  5、这一伟大的发现是伽利略通过严谨思考、反复试验得出的,所以他才会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老师再送给你们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执着的追求。

  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想法及思考写成名言,别忘记写上自己的大名。

  三、丰满形象

  1、下课前,老师还想再问问,除了黑板上的这些词,伽利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板书。

  2、伽利略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比萨斜塔上的试验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人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3、布置作业。

  ①做一做:在家中动手做做伽利略的试验;

  ②找一找: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故事;

  ③想一想:为了突出伽利略,作者是怎样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