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 复述课文,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

  第四个阶段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教师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同时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如;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拓展阅读:

  (1)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自读课本89---100的《最后一课》(郑振铎)、读 《最后一课》(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