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分式的约分概念和理论依据,掌握约分方法;
2.通过与分数的约分作比较,学习分式的约分,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式约分的方法.
难点:分式约分时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的因式的符号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下面的等式中右式是怎样从左式得到的?这种变换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答:(1)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右式,这里a≠0,b≠0.(2)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x+y),得到右式,这里(x+y)≠0.这种变换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本性质.
问:什么是分数的约分?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约分的目的是什么?
答:把一个分数化为与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这种运算叫做约分.对于一个分数进行约分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1除外).约分的目的是把一个分数化为既约分数.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类似,下面讨论分式的约分.
二、新课
我们观察:
(1)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的,它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2)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因式(x+y)而得到的.
像(1),(2)中分式的运算就是分式的约分.即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把一个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使这个分式变为最简分式.
为了把上述分式约分,应该先确定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那么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什么?
答:因为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取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和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把它们的积作为这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指出: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一般先把负号移到分式本身的前边.这就同时改变了分式本身与分子或分母的符号,所以分式的值不变.
例2约分:
分析:(1),(2)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并且都能分解因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分别确定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请同学说出解题思路.
答: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可以先分别因式分解,约分,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再求值.
当x=45时,
请同学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
答:
1.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单项式,约去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2.如果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可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当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应先把负号提到分式的前边.
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将分式约分时,约去分式中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为什么分式的值不变?
答:因为所给的分式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分母的值不等于零.而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一定是分式的分母的一个因式,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后分式的值不变.
三、课堂练习
1.约分:
2.指出下列分式运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
四、小结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
x-y=-(y-x),(x-y)2=(y-x)2,(x-y)3=-(y-x)3.
五、作业
1.约分:
2.约分:
3.先约分,再求值: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有很多类似之处,在导入分式约分时,先充分复习分数约分的概念、方法、目的,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分式的约分,从中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类比、概括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讨论例题,引导学生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
分数除法教案篇2
一、单选题
1.挖一条引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长的
,第二天比第一天少挖20米,还有800米没挖完.这条引水渠一共长(
)
A. 1003米 B. 1030米 C. 780米 D. 1300米
2.×120×
=
×
×120,这里运用了(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3.15÷
=(
)
A. 4 B. 25 C. 36 D. 90
4.有一块三角形的铁皮,面积是
平方米。它的底是
米,高是
(
)米
A. B. C.
5.=(
)
A. 0.1 B. C. 1
D. 1
二、判断题
6.>
7.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8.在一个圆内剪去这个圆面积的
,剪去部分的面积是余下部分的
.
9.8×x可以简写成8x。
三、填空题
10.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不仅适用于整数运算,而且也适用于________和________运算.
11.一个数列共5个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数是c,且相邻的两个数相差5,这5个数的和是________。
12.=________
13.比90的
多2的数是________。
14.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5周需
小时。用同样的速度绕地球12周需________小时。
四、解答题
15.王大爷共养山羊和绵羊480只,绵羊只数是山羊的
。山羊和绵羊各多少只?
16.一段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五、综合题
17.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
(1)2016×
(2)6÷[(
﹣10%)×1.2]
(3)0.63×2.5+0.063×75
六、应用题
18.体育老师买足球和篮球共用240元,其中买足球用去钱数是买篮球用去的钱数的
,买足球用去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解答】解:设这条引水渠一共长x米,
x-x-(x-20)=800
x-x-x+20=800
x+20=800
x+20-20=800-20
x=780
x÷=780÷
x=1300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此题应用方程解答比较简便,设这条引水渠一共长x米,依据等量关系:全长-第一天挖的长度-第二天挖的长度=剩下的长度,据此列方程解答.
2.【答案】
A
【解析】【解答】×120×=××120,这里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故答案为:A.
【分析】观察算式可知,交换120和的顺序,据此计算简便.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15÷=15×=25
故答案为:B.
【分析】整数除以分数(0除外),等于整数乘分数的倒数,再根据整数乘分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答案】
B
【解析】【解答】设三角形铁皮的高x米,则
x=
故B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分数除法应用题,题干内容稍显繁杂,但是本题思路清晰,容易理解。
5.【答案】
D
【解析】【解答】
=
=1
故答案为:D
【分析】观察数字和运算符号特点,此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由此根据分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
二、判断题
6.【答案】
正确
【解析】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由于除数不能为0,所以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所有的除法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8.【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解:
=
=
原题计算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以这个圆的面积为单位“1”,用1减去剪去的分率即可求出余下部分的分率,用剪去部分的分率除以余下部分的分率即可求出占余下的几分之几.
9.【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规定数字与字母相乘,数字在前字母在后,字母与数字之间可以用个小圆点,还可以省略不写。
【分析】用字母表示数有关的问题
三、填空题
10.【答案】
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小数;分数
【解析】【解答】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不仅适用于整数运算,而且也适用于小数和分数运算.
故答案为: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小数;分数.
【分析】整数的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和分数同样适用,据此解答.
11.【答案】
5c-50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最大的数是c
,
所以这些数从大到小一次是:c、c-5、c-10、c-15、c-20,所以,这些数的和是:
c+(c-5)+(c-10)+(c-15)+(c-20)=5c-50
【分析】用含字母的数表示数,并求值
12.【答案】
【解析】【解答】解:
=
=
故答案为:
【分析】只含有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把除法转化成乘法计算即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3.【答案】47
【解析】【解答】90×
+2
=45+2
=47
所以,这个数是47。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出90的
是多少,所得的积再加上2即可,弄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14.【答案】32
【解析】【解答】
=
×12
=32(小时),
所以,用同样的速度绕地球12周需32小时。
【分析】用同样的速度,说明绕地球转的速度不变;先求出绕地球1周需要多长时间,再求出
12周需要的时间。关键是先求出不变的单一的量,再由单一的量求解。
四、解答题
15.【答案】
480÷(1+)=280(只)
480-280=200(只)
答:山羊有280只,绵羊有200只。
【解析】【分析】把山羊的只数看作单位“1”,用除法即可求出山羊的只数,然后用减法即可求出绵羊的只数。
16.【答案】
解:1÷(
+
)=6(天)
或30÷(30÷10+30÷15)=6(天)
答:如果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解析】【分析】方法一:将这条路的长度看作单位“1”,两队合修用的天数=1÷(甲队每天修全长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全长的几分之几),其中甲队每天修全长的几分之几=1÷甲队单独修用的天数,乙队每天修全长的几分之几=1÷乙队单独修用的天数;
方法二:两队合修用的天数=这条路的长度÷(甲队每天修的长度+乙队每天修的长度),其中甲队每天修的长度=这条路的长度÷甲队单独修用的天数,乙队每天修的长度=这条路的长度÷乙队单独修用的天数。
五、综合题
17.【答案】
(1)解:
2016×
=
×
=2015×
+1×
=2014+
=2014
;
(2)解:
6÷[(
﹣10%)×1.2]
=6÷[
×1.2]
=6÷0.6
=10;
(3)解:
0.63×2.5+0.063×75
=0.63×2.5+0.63×7.5
=0.63×(2.5+7.5)
=0.63×10
=6.3.
【解析】【分析】(1)把2016化成2015+1,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2)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3)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六、应用题
18.【答案】解:240÷(1+)
=240÷
=150(元)
150×=90(元)
分数除法教案篇3
-----基于学案
高于学案
龙泉九中数学教研组 何清宇 陈礼勇 执笔
内容摘要:我校数学教研组探索在DJP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总结出了“基于学案、课前预习;明确目标、科学投放;展示交流、目标达成;反馈矫正、成果展示”四环节模式。课前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学生据案自学;课上投放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为师生共知,成为学习过程的引领和评判;课堂中组织全体同学展示交流预习的体会与疑惑、典型例题的方法与思想,让全体同学完成对知识的确认与内化,达成教学目标;利用课堂检测、课后定时练习等手段即时进行信息反馈,再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辅导,进行“三清”补救,并适时地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关键词:预习、目标、交流、矫正、展示
我们学校积极探索“DJP”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学校于2009年3月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到双槐中学学习,借鉴了双槐中学的数学教学课堂模式。但在实践中发现,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上分组展示交流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已经自学懂了还要讲,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课上显得无所事事、无精打采。也有部分未认真预习的同学,把别人答案抄在自己学案上,课上滥竽充数、应付过关。学生对当堂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理想,停留于知识表象的堆砌与累积,未形成真正系统的知识结构,方法零碎缺乏系统。并且一些新授课,一不留意,就落入了习题讲评课的窠臼。这令老师们感到很苦恼。为此,我们对DJP教学模式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基于学案、课前预习——明确目标、科学投放——展示交流、目标达成——反馈矫正、成果展示”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效果良好。特别是在3月19日何远忠老师的区级高效课堂示范课上,得到了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的一致肯定与好评,许多老师对此模式很感兴趣。此结合何远忠老师的教学示范课(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三章分式第四课时《分式的乘除》),对此种教学模式作一介绍,供参考。
1.基于学案、课前预习
此环节为学生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探究,完成教材阅读和学案预习,即“据案自学”。在以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需要预习的科目多,可供自己支配(即预习)的时间少,完成了作业就不想预习,预习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个人主动需要。老师们也经常感到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普遍缺少深入思考,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现象,为给学生课前预习提供条件,让学生有预习的时间,保证预习实效,我们学校将每天最后一节课安排为预习课,规定学生只能将此课用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科的预习,每科预习时间分配约为10—15分钟。由于落实了预习时间与组织保证,故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好。以本节课为例,全班74人,有73人对数学学案的预习完成了教材解读和挖掘教材,只有一位同学只完成到解读教材处,且抽样调查预习的正确率接近98﹪。
2.明确目标、科学投放
我校老师们在制订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本着以下三原则:(1)科学,符合课标要求,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让学生做得到;(2)知识目标有可测量性,在星级达标环节可检测;(3)语言表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每一个学生能充分理解。教学目标投放的时机和方式,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课型而灵活选择。可以在课前板书于黑板,一次性展示,让学生在候课时朗读;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逐步展示,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还可以按“板书提纲—— 讨论交流——再板书提纲——讨论交流——总结(口头或板书投放目标)”的方式随板书提纲展示。 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目标,小结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使学习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引领,成为学习进程与质量的评判。
案例 《分式的乘除》学习目标为:
①会类比分数乘除法法则,猜想、归纳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口述,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会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法运算,进一步发展对数、式的运算能力;
③能将自己的理解清晰、准确、简洁地与他人分享。
【投放方式】板书于黑板左侧,生齐读。
3.展示交流、目标达成
3.1科学论证、环节定位
我们把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定位为“教师对学生预习效果考查的过程,学生充分预习后表达对知识的理解与想法的过程,全体同学对新知识的认识确认与内化的过程,教学目标高度达成的过程,每一位同学增强信心、提升动力的过程。”
3.2高于学案、二次备课
课前,学生使用手中的学案,“据案自学”,教师依据学案进行二次备课,确定教学主线。教师进行二次备课时,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抽样调查预习情况,做好学情分析;二是设计与学案当堂知识内容相平行或是对新知识内容高度概括的“知识疏理”,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发生、生长过程的理解与掌握;三是,对例题、习题做数据或表述方式的修改,或是结合当前中考新考向,对题型做一定的补充。在知识难度、能力考查、题型类型方面,高于学案;四是修改星级达标题,让检测更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同时让每一知识目标、每一题型都有相应的检测题进行检测。
3.3结合学科、分解环节
课堂上,学生搁置学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内容与材料(教师二次备课确定的内容),并就学习内容材料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与理解,达成教学目标。该环节是一堂课的主体和核心,分知识疏理、典例精讲、星级达标、反思小结四部分。
3.3.1 知识疏理
知识疏理部分重在让学生领悟知识点的发生、生长过程,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达成知识点的确认与内化。
案例 《分式的乘除》
原学案学习内容
教师二次备课后出示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准备:
1、计算
(1) (2)
(3) (4)
二、解读教材
2.思考:与同伴交流总结并完成真空:两个分式相乘,把 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的 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 。
两个分式相除,把 后再与 ,用字母表示 。
三.拓展教材
4.分子分母出现多项式的运算
根据已学可知,,
这里字母a.b.c.d可以代表整式,但a.c.d不
全为零。
(一)、基础知识
(1)、计算:① , ② 。 分数的乘法法则是: (口 述) ;
类比分数的乘法法则,我认为分式的乘法法则是: 用公式表示:
(2)计算:① ②
分数的除法法则是: (口 述) ;
类比分数的除法法则,我认为分式的除法法则是: 用公式表示:
(3)说说你对公式中的字母a、b、c、d是怎能样理解的。
(4)回忆:
化简:
(5)结合预习,想一想,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分式的求值怎样做?
【活动方式】教师课前将学习内容板书与黑板上,课上学生定时(3分钟)完成,并争取讲解展示(每小组一小题),教师追问点拨。
【设计意图】学习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领悟知识的生成、生长过程,掌握新的知识点。对学案内容做出一定的修改,是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就学案讲答案”的厌倦情绪,避免交流时的“照本宣科”。此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案内容,编排上与学案内容又稍有不同,是对学案内容和方法的另一种呈现。展示交流既是让学生展示预习心得,又是检测学生通过预习是否真正掌握此处知识要点。通过讲解、交流、展示,让全体同学完成对知识意义的确认,达成知识的内化。
【观察结果】大多数学生能非常顺利地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用公式表示。知道公式中的字母a、b、c、d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并知道b、c、d均不为零。并有同学对他人的讲解提出了不同见解或优化建议。
3.3.2 典例精讲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交流展示解决典型例题的方法与思想,达成方法、思想的优化与迁移。
案例:《分式的乘除》
学案学习内容
教师二次备课后出示的学习内容
例1:计算
① ② ③
解略
即时练习1:① ②
③
例2观察书上例题,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① ②
③
即时练习2:
① ②
(1) 化简①
②
③
④
⑤
(2)化简求值,其中,
【活动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6分钟)内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与心得(2分钟),然后以自愿竞争的方式确定各小组负责的小题,全班展示交流。重在讲解方法、思路与注意事项。师追问、点拨。
分数除法教案篇4
关键词:追问 反思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behavior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as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student activity is a way of being more and more teachers use. Of the cases are adopted teachers "questions" means, its purpose is to deepen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But from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class to see, and not to the teacher the expected effect. So,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how to effectively, valuable cross-examine? Is our reflects an important question.
Keywords: cross-examine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数学课堂中的追问案例
【案例】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教师通过主题图引入例题“46+23”后。
师:可以怎样口算呢?
生1:先算40+20=60,再算6+3=9,最后算60+9=69.
师追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先算6+3=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生2刚说完,就有少数学生议论:“这不是跟刚才一样吗?”)
师追问:还有吗?
生3:先算46+3=49,再算49+20=69
师:你真聪明!还有吗?
生4:先算23+6=29,再算29+40=69.
师追问:还有吗?
生5:先算46+20=66,再算66+3=69.
师:真不错,还有吗?
生6:先算23+40=63,再算63+6=69。
师:想想看,还有吗?(学生表情变得茫然,迟迟没有学生举手)
………
【案例】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巩固练习时教师让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板演0.756÷1.8。该学生经过思考,完成了计算。(算式1)
老师见学生做得不对,师问:“请你检查一下,计算正确吗?”
学生听老师这样说,知道做得不对。立即把刚才的算式擦掉,重新计算,过了一会儿,又完成了计算。(算式2)
老师看到学生还是不对,又提醒他,问:“再想想,刚才老师是怎么讲的?
学生一听,知道又做错了。赶紧擦掉算式,手忙脚乱地重新计算起来。过了三四分钟,又做好了。(算式3)
老师一看,这一次学生的错误更加离谱,不禁有些生气,语气加重略带责备地说:“刚才老师讲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10、100、1000,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你再看看你的计算,到底错在哪儿?”
学生经过老师的启发,又赶紧重新计算,没费多少时间就做好了。(算式4)
老师看到学生终于做对了,露出了笑容,随口问了一句:“你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听到老师要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做,他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不等老师的话说完,赶紧把刚才的算式又擦掉。
二、 追问案例中的反思
针对学生答问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有价值的追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追问目的。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追问的目的:为探求新知?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突出教学重点?为解决教学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追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追问。使追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追问内容。设计追问内容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要在知识的关键点、理解的疑难点、思维的转折点、规律的探求点进行追问。如案例一中,教师本来想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但教师一味地“还有吗”的追问,使学生忽略了最优化的算法,学生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思维层次较低、重复的方法来迎合老师的算法多样化,却没有用心理解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加几,然后在相加的算法。其次,追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内容要难易适中,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案例二中,学生第一次计算7.56÷1.8时,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有偏差,误将7.56÷1.8变化为756÷18。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追问:刚才教师教学例题时说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10、100、1000,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你再看看你的计算错在哪儿?学生做好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现在你回过头想一想,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也许这样追问,既帮助学生分析了错误原因,又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再一次的回顾与思考,可以免除这名学生许多的挫折和失败,既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又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有效度。
3、追问方式。追问一般有跟踪追问、因果追问、逆向追问、发散追问等等。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如教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再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案例一中生1和生2的方法被一些学生理解为同一种类型,显然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两位同学的算法,生1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生2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追问:你能看懂他们的算法吗?真的是一样吗?学生回答后再追问: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具体的口算方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真正理解算法多样化。课堂中许多教师喜欢用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来追问,这类追问属于因果追问,它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因而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类追问方式。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一中的“还有吗”属于发散追问,这类如果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可以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学生举例等环节中适当运用,但不能只用“还有吗”这类单调语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当然,除了教师追问学生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还可以采用学生相互追问、学生追问教师的方式,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追问对象。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追问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和学力水平,确定追问对象:容易的问题一般追问一般学生,较难的问题追问优秀的学生。追问时要竭力避免抓点弃面的现象,注重个体、忽视全体,抓住一名学生无休无止地问个不停,呈现出一名学生在勉为其难地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地充当听众和看客的尴尬局面。如案例二中,教师抓住这位学生不放,老师一追问,学生就下意识地感到自己的计算错了,结果越错越离谱。其实当出现算式2时,教师也可以追问其他学生: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计算错在哪儿?你愿意当一回小老师,讲给这位同学听一听吗?
分数除法教案篇5
1.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知识的理解能力
以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为例:第二单元在专业知识的编排上遵循着由简入繁、由低到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预先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在教室内摆小火柴棍、粉笔、橡皮等小件,让学生应用这些小物品进行思考,发挥想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例题,求15除以5,实际上就是将15平均分成5份,然后求每份是多少,将整十、整百、整千的除法转换成更加容易的二年级除法内容,同时小学生可以准备15个小棒或粉笔自己动手排放,从而得到最终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现场气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亲自的操作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予以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将简单除法应用到大数除法中去。
2.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为例:第七册教材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还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例如,当教师教授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内容时,教师应将其与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研究,根据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内容,将相似的方法一样描绘而成。然后教师再根据描绘的内容予以讲解,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主探索的能力和积极性。通过这种自主性思维有的同学能够成功得到答案,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教师也应及时进行改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主研究的能力。
分数除法教案篇6
课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是教学中的难点,这使学生充分理解“÷转×的过程”,教学中特别关注了以下几点:1.巧用转化理解算法。在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出了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后,教学中首先采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法中的分数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从而达到把新
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的目的,使学生轻松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2.数形结合,验证算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集思广益,让学生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
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2的倒数等结论,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感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3.实例论证,
归纳算法。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实例论证进行完善,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迅速、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引新。(7分钟)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运算,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1.按要求完成复习题。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过程,共同评价。
2.教师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20分钟)
1.教学教材31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31页例2,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速度?并列出算式。
(3)探究区别:与上节课学习的分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4)探究算法。
①指导画图,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思考,交流想法,尝试计算。
②学生汇报算法,教师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评价。
2.分析归纳,揭示计算方法。
(1)观察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说一说左边与右边有什么变化。
1.(1)阅读课件内容,汇报读懂了什么,明确要求谁走得快些,要先求出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再进行对比。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2÷2/3,5/6÷5/12。
(3)学生通过回忆、对比,明确:这两个算式的除数都是分数。
(4)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图,小组内交流明确: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的路程,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并尝试计算。
②汇报不同的算法,集体评价。
2.(1)认真观察,寻找规律。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师生共同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认真思考,尝试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同教师共同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8分钟)
三、拓展提高,巩固练习。(9分钟)
1.教材32页1题和2题的后两个小题。
2.教材34页2题的后四个小题。(在学生完成时,教师指导完成较慢的学生先算出乘法算式的积,再找出两题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
(做完1题后,把每个算式完整地读一遍,再完成2题,2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做在练习本上,再与同桌交流,并进行评价。
5.解决问题。
(1)小明将5/7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答案:5/7÷4=5/7×1/4=5/28(米)
(2)面条店有9/2kg面条,做一碗面需要3/10kg面条,这些面条可以做多少碗面?
答案:9/2÷3/10=9/2×10/3=15(碗)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善板书。
2.老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结合板书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案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
对教师来说,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以严谨的计划作为辅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其次,教师还应该利用案例的一些特性,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加以利用的地方.最后,为了增加教学的合理性,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
一、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所谓严谨,是指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地契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状况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应该考虑以下问题.首先,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案例教学的主要组成是一些例子,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地选择例子.所谓科学,是指这些案例应该符合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以便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制订一些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四则运算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组成,它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学生接触这些运算方法的时候,应该首先对他们各自的含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法和减法是相对的,而乘法则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势,除法则是由乘法转变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加法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在教师进行加法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是两个苹果,这就是加法的最简单形式,这样的直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加法的内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上述的案例可以改变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重新定义数学课堂,并且对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所带来的改变,教师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改变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水平.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性进行一些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发现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教学问题而言,它们之间也存在普遍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将其进行一些划分,根据问题的不同,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教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问题.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应有感受,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带有趣味性的案例,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在不同的学习情况中,学生所面临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择案例,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四则运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它的内容枯燥,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为此,教师可以为它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将运算融于具体的情境中,以此改变数学课堂的氛围.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从而获得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听取学生的建议
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是多样的,而且要随着教学的改变而不断调整.此外,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保证学生对教学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尝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就案例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这样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建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的建议带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由于受到学习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建议并不是统一的,教师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只能听取大多数学生的建议,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体会.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听取学生的建议,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练习、作业中得出结论,发现学生的思维需求,在教学中做出合适的调整.
结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满足学生们在教学中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案例教学的相关特点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地利用教学案例以及互动关系,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学课堂的情况,选择学生的建议.在不同的时期内,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并且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9-63.
分数除法教案篇8
方案一:
我先从复习入手,让学生口算以下两组题目:A组,200÷2=100、200÷20=10、200÷40=5;B组,16÷8=2、160÷8=20、320÷8=40。然后我说:“这两组算式中隐藏着一个很有价值的规律,仔细观察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思考如下问题:“每一组题目中的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比较,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下往上任选两个算式比较,被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并汇报。”……
上述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通过两组算式的比较,抓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寻找商的变化规律。但由于学生的表象积累不够,思维无法深入,对商的变化规律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方案二:
第一,结合情境引出问题。
师:要将一些橘子平均分给小朋友,现在来假设一下,如果是120个橘子,要平均分给30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学生列式为120÷30=4(个)]
师:现在再假设一下,要将这部分橘子平均分给30个人,如果每个人分到的橘子要从4个提高到8个橘子,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为,要么把被除数变大,要么把除数变小,列出240÷30=8或120÷15=8的算式)
第二,引导猜想验证。
师:像刚才这样,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那么商一定变大吗?你能举例来验证吗?请小组讨论并互相补充交流。(学生讨论后列出以下算式:60÷30=2,120÷30=4,180÷30=6,240÷30=8)
第三,观察分析判断。
师:在这一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任选两个算式比比看,被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举例验证你的想法,最后总结归纳出规律。
……
上述教学,我从猜想入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分橘子作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猜想验证,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由此内化和理解所学知识。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通过丰富的表象积累,有效建构起知识的生长体系,实现了对抽象概念的自然建构。
教学反思:
上述两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基点,提供“除数和被除数变化,商随之发生不同变化”这一数学表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观察和探究,使其获得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知,但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同,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
1.运用已有经验,有效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新知的形成是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逐渐生长而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把握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点上展开探究,有效激活思维。方案一虽然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进行教学,但显然思路狭窄,于是方案二做了改进,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大胆猜测,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搭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不管学生的猜测是对还是错,无疑都是对学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激活,从而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这样教学,既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表象,又能够使学生在表象积累中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发现,演绎课堂的精彩。
2.选择合理时机,培养数学素养
学生需要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不受约束,积极投入地进行自主观察和体验。显然,这需要教师的智慧,一方面要把握时机,另一方面则要选择时机,在合理的数学思维路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方案一中,学生的思维指向较为单一,思维空间几乎被压制,导致学生获得的感性体验明显不足;而方案二的教学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其通过分析和推理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3.创设认知冲突,促进自主体验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认知冲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使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如方案二中,学生通过观察除数和被除数变化的探究活动与讨论交流,使思维得到发散,让问题逐渐明朗、清晰。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分析感悟得到的。
分数除法教案篇9
一、创造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情境,基于小学生活泼、爱热闹、充满探索兴趣的年龄特点,设置精彩、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为纽带,为学生创造精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大小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教学情景,周末,有三位同学到小明家里做客,妈妈端出了一个蛋糕,一个西瓜,小明准备将蛋糕分成了四份,将西瓜分成了五份,每个同学手里的蛋糕什么会比西瓜小呢?通过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更加高涨,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导学案与自主探究活动并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突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到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究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与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生发现了数学问题之后,首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教师在一旁发挥引导与辅助的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通过与其它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如下几个数字:15 、20、 28、 36,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些数字中,哪些数可以被2整除,被3整除,被5整除?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倍数计算方法。首先,对15与20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求出,以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计算到两个商互为质数结束。随后,将所有除数乘起来,得到的就是15与20的最大公约数,而所得除数与商乘起来,得出15与20的最小公倍数。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对比,并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对该课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发挥知识传递与能力提升作用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工作,导学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导学案在教学中对于知识传递与能力提升的作用,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可以运用醒目的文字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示,如“特别注意”、“建议”等,在无形之中,以有形的知识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当学生遇到普遍性难题时,教师可以运用逐渐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进行思考,一步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沟能与合作,对学习经验进行总结与交流,还可以开展“一题多解”的数学竞赛,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笛Щ?础同时,收获质疑精神与合作探究的以肋条,提升学习能力及兴趣。
四、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导学案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以导学为本,开展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新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对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研究,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学习数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将这些知识良好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例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教学材料的准备,通过开展教学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学习。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小组在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沙子,然后将圆锥体内的沙子倒入到圆柱体的容器中,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寻找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发现,虽然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但是要三次将圆锥体的沙子倒入圆柱体中才能将圆柱体倒满,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对圆锥体体积进行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除以三,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使教育活动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分数除法教案篇10
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一《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数学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二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该用什么方法。
数学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三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