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 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
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
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
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表现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
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
(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在 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这就是间接抒情了。
2、间接抒情:(鼓励同学们举例)
A、借助物抒情——具体形式为: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托物寓理
如:我们学过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赞美创造性劳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以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B、借助历史上的人事物——借古抒怀 咏史述怀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C、借助事——因事缘情 借事抒情 D、借助景——即情景关系
a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以景结情
b 情与景的特殊关系:
①以乐景衬哀情
②以哀景衬乐情 作用: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E、借助修辞抒情:比喻,比拟等
如:2022年辽宁卷诗歌鉴赏题:《武陵春·春晚》“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无尽的春愁像小鸟一样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补充: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这就是拟人。
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
过渡:抒情方式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而借助景抒情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 们要深入探讨并熟练掌握最后一种情景关系。
三、通过辨析清楚掌握情景关系
(一)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 2 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过渡: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识记和辨别情和景的关系。
(二)辨识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
A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景);
B“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内在的思想感情。(先景后情)
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C“寓情于景”(情含景中)。
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D.情景交融:(景情融合)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情与景的特殊关系:
如果景物的色调是明朗的,让人赏心悦目或心情舒畅的,一般认为是乐景,反之则是哀景。如果感情是伤感的,悲愤的,孤独的,寂寞的,低沉的,可认为是哀情,反之则是乐情。①以乐景衬哀情 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 3 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长恨歌》以哀景衬乐情 ②以哀景衬乐情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一哀景写乐情
四、小试牛刀,举例判断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草原送别》
(借景抒情)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触景生情)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借事抒情)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刘永《雨霖铃》(寓情于景)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以乐景衬哀情)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的《塞下曲》(以哀景衬乐情)8.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用典抒情)
五、真题演练,知己之弊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0分)
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1分)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通过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2分)
存在问题: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 很混乱,不易得分。
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目如何问?
(一)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表达了怎么样的心情?
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5、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6、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7、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8、本诗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是否协调
(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
该诗采用了„(明确手法)„抒情方式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
通过写„(列举景物)„内容,营造了„„氛围或意境,抒发了„„感情
提醒: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3)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
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
提醒: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三)再次演练上题 学会规范有条理的答题:
(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四句诗一句一景,句句含情,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
(3)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当堂演练2巩固练习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答(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五、总结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注意画面的色调)组织答案步骤:
1、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六、布置作业
1.按照规范条理的答题模式完成这首诗歌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④那,怎,何。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⑨佳处,一作“佳气”。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2.阅读下列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⑪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参考答案:①上片楼上笛声勾起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之孤寂。②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第二篇: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2022•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
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
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22•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小结:通过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展示,使学生对高考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考题形式: 提问:
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哪几种?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题型:
示范仿写、综合分析 设题角度:
体裁、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
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题型示例
1、比较意象: 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先由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纳解题要领: 第一步: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课堂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课件展示草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表现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表现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2、比较思想情感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鉴赏示例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步骤一:找出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展示参考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明确: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解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一步、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比较表达技巧
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步骤一:分清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析诗句。
答: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明确效果
答:“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学生归纳方法,明确:
• 步骤一:分清手法 • 步骤二:解析诗句 • 步骤三:明确效果
四、小 结
1、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2、比较意象
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3、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五、练习巩固(完成《步步高》资料相关练习)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 教案
【教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思想感情类比较
复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2、通过诗歌比较鉴赏,训练思维,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考纲回顾: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曾经说:“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诗人作诗其情其志均见于语言,而唐诗、宋词、元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精品,所以我们要学习它,要鉴赏它。再者,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2022年高考起,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那么什么叫做比较鉴赏呢?同学们请看:
(幻灯片)所谓比较欣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比较、鉴赏、赏析。当然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欣赏水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比较鉴赏的原则:
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求“同”关键词;析“异”关键词
二、典例精析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为“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第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
1、辽宁卷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分析:求“同”关键词: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这一原则在诗歌鉴赏中同样得到体现,命题人常常将所考查的某一句与课文中学过的相关 句子列出来,要求考生从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既能检测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又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2、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1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解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
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 答案: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三、实战演练
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细草摇头忽报侬,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荷花入暮犹愁热,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1、比较表现手法
求“同”关键词----
拟人
2、比较情感
存“异”关键词--回首 背 低 藏 答案:都采用拟人的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四、小 结
诗歌鉴赏比较原则: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比较思想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比较表达技巧: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附:诗歌鉴赏比较类试题做题方法小结
(一)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2、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解释入手。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4、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
5、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2、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
3、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
4、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结尾语:同学们,诗歌之比较鉴赏,除了比较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外,还有更多的方面,希望大家课后多加研究,总结规律,灵活运用。
五、作业布置
第四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鉴赏方法】
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答题步骤】
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答题示例】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金堡·清朝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算安危帐。是铁衣著尽著僧衣,堪相傍。
问题:本词中足见诗人炼字功夫,“输”字妙,“竞”字绝,请分别说说此二字妙在何处?
分析:第一步:上阕写了黄巢矶的险峻,风浪激斗,借此表现抗清失败之痛。第二步:选择答题格式B。
第三步:填充答题格式B。“输”字用了拟人手法,合于景物“激烈”的特点,同时合于诗人内心壮烈的情怀:明明是风催浪卷,波涛汹涌,词人却偏偏想象成激浪与大风展开激烈的搏斗,最终那巨浪终于向风认输,甘拜下风,随风摆布。寓抗清“输”之痛也。
“竞”字,化抽象之声音为可见之“冰霜”,而冰霜之“竞”,则是化静为动,好象冰霜互相竞赛谁更寒冷似的,以突出寒气袭人之感。【小试身手】
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元
扁舟最小。纶巾蒲扇,酒瓮诗瓢。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
箬笠底风云缥缈①,钓竿头活计萧条。船轻棹,一江夜潮,明月卧吹箫。
问题:本曲“船轻棹,一江夜潮”中“轻”字用得精妙,试简要叙述。参考答案:轻,有船轻的意思,合于前文提到的“活计萧条”所说的情况;同时还有轻快的意思,钓不着鱼,还能饮酒作诗吹箫,很好的表现了诗人达观的心态。乙:炼字题专项训练答案
一、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
谢家别墅最新奇,山展屏风花夹篱。晓月渐沉桥脚底,晨光初照屋梁时。
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除却吟诗两闲客,此中情状更谁知?
1、诗中“山展屏风”之“展”字好在哪里? 展:①实际情形是山形绵延广阔。(析:合景物特点)②化静为静,体现出为了迎接客人,山似乎也展示出自己美丽的一面表示热烈欢迎。(析:合人物感情,通过手法来把感情表现出来)
2、“风洗池”中的“洗”有何妙处?
“洗”字,①写出了风微微,水澄澄的样子。②把风写得有了人的情趣,也懂迎客之道。
二、化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侵”字换成“映”“照”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侵:逐渐渐染的意思,实际情形是在夕阳的余晖下还家;(合景物特点)。②用“侵”化静为动,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嬉戏,有了人的情感,似要留人山中。(合人物感情,生动)
2、全诗是围绕诗中的哪两个字来写的?
围绕“还家”来写的,“日落风起”,是说在山中浏览得久了,要回家;而山中的美景又让人留恋,让诗人不舍,不想还家。
三、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空”字在诗中有何好处?
空,既是指空间上的空荡荡(合景物特点);又是指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寂寥空虚,百无聊赖(合人物心情)。
2、联系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秋兴》中的诗句,说说“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思。
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合景物特点)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也有思念远方人的意思。这与杜甫《秋兴》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样,也是表达思念远人之意思,以及孤独之意。(合人物心情)
四、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诗中“秋”的有何含义?
“秋”既是写时令,又是写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寒鸦飞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五、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注]魂宵:这里是极美,令人销魂的意思。
1、上阕中,“弄”字极富表现力,请说出好在何处?
“弄”字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就把一树杏花变成了一群顽童,读之似见它们在雨中追逐、雀跃、欢呼、嘻笑……表现了无限的生机。
2、下阕中,从哪些方面来些杏花的?
从“味”、“形”、“色”三个角度来描绘,味是“粉香”,形是“玉颜”,色是“淡红”。
六、点绛唇①
苏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②,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注]①本词写于被谏官弹劾罢官之后。②搔首:烦恼、牢骚之意。
1、“衔”字在词中有何妙处?
①“衔”,实际情形,北斗星闪现在山间②用“衔”字则用拟人手法,一方面,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另一方面,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
啄器皿。
2、南宋人编《草堂诗余》改“晓鸦”作“乱鸦”,“归梦”作“归兴”,两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晓鸦”,改“乱鸦”,增加了的憎恶之情;“归梦”改“归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醒。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
七、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商略,商量。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1、卓人月《词统》说:“商略”二字诞妙。你能说出妙在哪里吗?
“商略”,有二重意思:一商量,为数峰横野外,似与天商量着少下些雨,难受淋漓之苦;二据诗意,可引申出又在蕴酿着雨意,将再受淋漓之清苦。(诗题中有“过吴松”,当为羁旅途中)
2、最后一句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
八、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迎”妙在何处?
①“迎”,实际情形,船行进中,而且速度很快,美丽的山色是静止的;生动形象地写成山色迎面而来,却又快速离开。化静为动,拟人形象。
2、“寻浊酒”“试吟篇”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又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心怀。
九、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沿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挂”字好在何处?
“挂”,①化无形为有形,“愁”本是无法挂的,这里却能挂在梢头,形象生动。②实际的意思是,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2、“一涓春月”,一作“一涓春水”,一字之差,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
3、“点”字有何妙处?
点,①实际情形是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②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黄富忠
Q375876314
第五篇:《高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案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构思的抑扬、照应及其作用
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讲授、归纳 【教学步骤】
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
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高考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 “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归纳总结】
从高考试题来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试题类型或指明鉴赏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评价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类命题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诗歌写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该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种抒情方式,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指明其表达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来——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主旨情感)
二、诗歌构思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菩萨蛮》: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再如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