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三段式”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下面简称“三段式”)。
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以上学校,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占40-60%(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加大),初中占85-90%。这些数据来自几所学校,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说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是会上网的。但是遗憾的是上网的学生几乎100%不是为学习,所以现在有个现象:家长一听到学生上网,坚决反对。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生缺少教师正确的引领,二是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不友好,兴趣点偏低等,导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与学习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如果每位教师在这方面都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打破时空的局限,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其实利用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空间。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大家不会用,而是没有把它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把它当做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尝试着,在博客里写一些教学反思,学习体会,试着用自己博客进行教学,但仅仅是某一专题,没有形成常态化,不成系列。但是这种做法很好,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很有帮助。博客或QQ空间这一类网络工具所面对的是所有人群、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强、个性化,非实名制等特点;而网络学习空间更具针对性(学生、教师、家长等),实名登录,在同一平台下,格式基本相似,内容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主,师生之间互访简单快捷等。我省全力打造的“龙学网”,既可以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师生注册自己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是否做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答案是“NO”。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教材改革还是课程改革,到头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教学结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环境、方式方法的改变,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段式”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三段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三段式”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
“三段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多数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忽视了课前准备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利用常规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QQ空间、博客或网络学习空间,这些学生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网络工具,将预习要求、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绝不仅仅是文字教材的复制品)方便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课前知道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2)课堂教学
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95%以上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上(这里指的是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师,没用的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环节上的应用,比如图形、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还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试图尝试利用网络教室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形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以夭折而告终。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多数教师仍是停留在公开课、赛讲课、教研等活动中。要想让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确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适度超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好得多,三维目标的达成会很轻松。
(3)课后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龙沙小学快乐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网络环境为“三段式”提供保障
没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三段式”将无法完美实现。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是实施“三段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障网络的安全快捷至关重要。
“三段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构建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有些内容是教师现在已经在做的,而有些内容是经过教师理念的转变很快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只要积累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丰富经验,“三段式”是很容易就实现的。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听到的不可能都是赞美声,同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一些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
第2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第3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2022-05-11 16:22:21| 分类: 课题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教研室负责多媒体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力争达到骨干教师能做基本的教学课件。
1、教研室负责对初中骨干教师及学区研训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的培训。(2022年9月)
2、学区研训忠心负责对辖区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2022年10月)
3、教研室结合装备科与督导室采用抽查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检查。要求每学年中学教师为50个附课件教案,小学教师为30个附课件教案。检查结果纳入督导室对学区及初中学校量化管理中。评定分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
4、优秀课件评比。由各学区推荐上报,必须是首创,依照“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见附件一)评选设一二等奖。
阶段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1、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理念培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力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022年11月)
2、局督导组参照“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课堂评分标准”(见附件二)不定期对各校进行普及多媒体使用的课堂教学验收检查,阶段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举行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推出示范课。通过评选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1、学校评选
分学科进行校级评选,按照每学科1人的名额进行选拔推荐,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见附件三)将参入评选的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学校将每学科第一名上报教育局。
2、县级选拔
由学区推荐教师参评,分设一二三等奖。
3、推出示范课
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各学区推荐上报的课例进行选拔,每学科确定一人为县级示范教师。县级示范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观摩,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汇报课后反思,然后由教研员当场点评。
五、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六、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第4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
[1]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的平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
[2](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过去以班为单位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再适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相互讨论、师生间沟通交流和研讨、班级面授等多种组合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应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学生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不但能助推自己的学习,而且也能推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新的组织形式有:①个性化学习:学习笔记、标签思维导图、WIKI、词汇表;②小组学习: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网上聊天MSN、QQ、电子白板、学习小组、文件共享、学生个人网页、虚拟教室、博客、RSS 订阅;③统一学习:课堂模块、工作坊等。
(三)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一些动态图象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这样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掌握。
实现教学内容形式创新的功能有:①课程内容功能:网络学习资源、音视频讲座、流媒体课件、补充材料连接、课程网站搜索工具。②可选择学习模式:单元学习模式、学习周模式。
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个人经验,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习。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与学关系的创新。学生是教与学关系的主体。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将会给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信息技术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也把每一所学校推到了风尖浪口上。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是实现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普及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研活动,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工具。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
(二)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运用于学科教学当中,有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教学过程在各种资源的组合下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要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当中。[3](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具有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创新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科学、全面地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信息技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提倡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我们要把实现教育信息化,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让电脑代替教师上课,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育信息化应从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多方面理解,即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跨域式发展
[4]的需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展示出更美好的前景。
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和自觉,教师不再充当信息的主要给予者与学习主导者的角色,他将成为学生的辅导者与支持者。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不快、范围狭窄,制约了信息量的扩充。那么,怎样在较短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量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呢?答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速度较快,知识面广,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以空间教学为切入点,全方位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新模式。按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的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个人学习空间促进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学校构建图表化模块式的课程,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建立实施体系、服务体系、评估体系等。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服务体系”的网站完成技术交流、在线问答、案例下载、学生反馈等活动,鼓励广大教师进行课程开发。
二是依托个人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转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学生自发组织项目开发小组,小组独立地、主动地承担实际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空间进行及时沟通交流互动和互评,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是利用个人学习空间打造3G 实景教学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学校选聘工程师、技师和操作能手作为现场教员,通过3G 技术以视频方式将现场的工作环境实时呈现在课堂上,并在实景教学现场中向学生讲解操作流程和方法,实现了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员与课堂师生的交流互动,克服了“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教学效率将会极大地提高。
四是以个人学习空间为载体,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去,形成了人人都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和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五、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IT 设备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把实现教育信息化,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让电脑代替教师上课,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育信息化应从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多方面理解,即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跨域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展示出更美好的前景。[5]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22-2022 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22,(8).[2]王柯敏.湖南: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J].中国教育网络,2022,(9).[3]李子运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 中国远程教育,2022(5). [4]董建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2022. [5]郑芳. 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J]. 信息技术教育,2022(4).
第5篇: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设计
WORD格式
教案名称:《逃家小兔》
学 科:语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绘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体会角色情感,感受母
爱的真挚与细腻
2、选择具体画面,联系自身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将画面内容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学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句式续编绘本
教学重点:在情境中让孩子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想象兔妈妈和兔宝宝还会变成什么,并在此过程中领悟伟大的母爱。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它来自一本精美的图画书,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精彩的世界吧![ 出示课
件:《逃家小兔》封面 ]
二、指导从图画书的封面、扉页读起,再进入正文的阅读。
1、这故事的名字叫《逃家小兔》!瞧,这是故事的第一道大门
——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2、想不想快点进入故事呀?别急!还有故事的第二道大门——书的扉页,你从扉页上了解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想着什么?(文 /
玛格利特 ?怀兹 ?布朗,图 / 克雷门 ?赫德,译 / 黄迺毓,出版社——少年
儿童出版社)。
你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小兔逃到哪里去?那就注意用眼睛仔细看,耳朵
认真听。
三、讲故事,学生静心倾听: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设计
多媒体 使用说明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一)老师讲述小兔子和妈妈的第一次变化:小鳟鱼
---捕鱼人;
出示逃家小兔
1.黑白图出示: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的图片,激发兴趣。
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要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2、指导读好兔子和兔妈妈的对话: 如果你要跑走,是怎样的心情?
(开心、不舍、留恋)我的小宝贝就要跑走了,当妈妈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
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开始了⋯⋯
3.小兔会逃到哪里去?
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小兔逃到哪里去?(出示:小鳟鱼图)
这只小兔把自己变成了什么?我要考考你观察力?这是一张黑白的画,你能不能看得见。
出示:“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学生读——指导学生读“”里的话
4.小兔跑了,兔妈妈会怎样去追呢?如果你是兔妈妈,快来想办
法。
出示:“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 的人去抓你。”师读、指名读
5.彩图:瞧,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小兔变成了小鳟鱼,开心的 游着!而妈妈呢?变成了捕鱼的人,穿着黑色的大雨鞋,站在冰冷的水
里,抛出长长的鱼线在钓小兔,咦?你还发现什么了?为什么妈妈 用一根红萝卜
作诱饵呢?
(二)讲述小兔的其它几次变化,猜一猜妈妈会想什么办法。
1.故事里的小兔可带劲,看!它变成了什么?(配乐老师诵读)
我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专业资料整理
PPT 出示图片和微 课朗读。
WORD格式
我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我要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我要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
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
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2.小兔它真调皮,变成了那么多的东西,兔妈妈这下可糟糕了,要想很多办法,你们能帮兔妈妈想想办法吗?不如这样,每人从中挑一
幅图,说一说。
用“兔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我就变
成。”句式练说。
(注意引导学生办法不能太残忍,想着把它抓回去,抓回去,并
不是用这样的暴力方法就可以把孩子的心带回去,有没有更温柔一点的办法,感动它,让它自己回家来。)
3.现在是不是很想知道这本故事里讲什么?
(三)呈现故事内容
1.大石头——爬山的人
出示黑白图:师读小兔的话,生读兔妈妈的话。
出示彩图:好陡的山,好高的山哟!小兔子灵巧的爬到了山顶,妈妈的年龄好像很大了,身体也有些笨重,走路一定很吃力的,她正 冒着危险爬山 去追小兔呢!爬山时还会被石头绊倒、磕破!为的就是——
能找到孩子。
2.小花---园丁
出示黑白图:师读小兔的话,生读兔妈妈的话。
出示彩图:调皮的小兔变成了小花,躲进了花园里,妈妈变成了
园丁,扛着锄头,挎着篮子,来给小花施肥、浇水、除草了,培育小花茁壮成长,她这么精心的照料每一朵花,更熟悉每一朵花,她能找到自
专业资料整理
多媒体出示找出动 词,练说培养学生 表达能力。
多媒体出示两个句
式,让小组通过合作解决。
WORD格式
己的孩子吗?
3.小鸟——树
出示黑白图:师读小兔的话,生读兔妈妈的话。
出示彩图:你们瞧,在广阔的田野里,兔妈妈变成了一棵妈妈树,她就这样站着,等着,张开双臂,随时接住 飞累了准备休息的小兔。
4.小帆船——风
5.空中飞人——走钢索的人
6.小男孩——妈妈
出示黑白图:师读小兔的话,生读兔妈妈的话。
出示彩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提升主题:
1、你喜欢这个故事么?最喜欢里面的谁啊?
2、总结,提升主题:
(1)小兔为什么变来变去的?妈妈为什么也变来变去的?每次都能抓
到小兔?(小兔变来变去,想离开家,离开妈妈,想长大。妈妈爱小兔,所以变来变去,一路追随。)
母爱!现在,你觉得《逃家小兔》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 板书:母爱(2)故事中的小兔和妈妈都在变,那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呀?(妈妈的 爱)
看视频,感受文本 的力量。
课件出示绘本图
片,拓展学生视野。
平板搜索还有哪
些 有关于父母爱
优秀绘本。
师:是呀!妈妈不怕山高路远,不顾危险,一路追随!这就是伟大的(3)亲爱的孩子们,你们不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吗?总有一天你 会长大,你要离家,但无论你走的多远,哪怕海角天涯,永远走不出妈妈爱的怀抱!
3、师生再读: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生读:我要跑走啦!
师读: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4、在追逐游戏中,小兔体会到了妈妈浓烈的爱,于是——
生读: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师读:来根红萝卜吧!
五、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妈妈做一做这场用“话”玩的捉迷藏
游戏。
2.想一想: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去追它?先说
一说,再写一写,画一画。
专业资料整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初探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