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一、抓学习,强素质,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他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他把为民解忧排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廉洁从政,堂堂正正做人;他恪守对党的忠诚,政治立场坚定,组织指挥、处突能力出色。几年来,他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知识培训、法律培训,并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激发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朝新的目标奋进。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和多年农村工作的锤炼,使丁忠会同志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也得到很大的增强,无论是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解决农村纠纷还是陪同领导调研,他都能用生动详实的语言打动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抓发展,促增收,特色经济硕果累累。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丁忠会同志按照县委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活一方经济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他所包的谭寨、洪寨、令新等几村,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发展种植优质核桃和猕猴桃苗木3000多亩,成为我镇发展特色种植的示范榜样。在动员之初,当时因为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一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比
第 1 页 较大,为了做好思想工作,他带领同志不分白天黑夜,与群众促膝谈心,从细微处入手,跟他们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倾听他们对发展的看法,一起畅想发展的前景与其将带来的好处。现在苗木挂果见效,日子过得比以前更红火了,这时他们都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而且这几村也是我镇金属加工铸造产业的特色村,他多次组织经营户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讨论企业的发展走向,不遗余力的帮助解决经营户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信息,在县镇举办的劳务技能培训中为经营户争取培训名额,去年全镇新增以金属加工铸造的中小企业20多家,仅此一项,群众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三、抓党务,强组织,推动基层党建健康发展。
四、抓矛盾,重走访,切实解决农村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丁忠会同志严格按照活动要求,长走基层村组了解掌握情况,对农村农民反映的问题,始终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从细节入手,全力维护好群众利益,运用新方法来化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这是党员的先进性的最好体现。所以他遇事从不推诿不回避,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大胆工作,科学决策。凡是群众找他反映的问题,他都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在走访调研中,对人民路社区反映的社区办公场所不足问题,他多方联系协调,找县上跑部门,协商镇企业办,2022年9月为社区扩增了两间办公室,争取配置
第 2 页 了办公设备,使社区工作走上正轨。谭寨村、洪寨村因干部经济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上访不断,镇上组织专人多次协调,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镇委安排丁忠会同志牵头,用了两个月时间,理顺了村级经济,完成谭寨村班子整建,清收兑付农业园区租金10多万元,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部解决到位,从此这两村再没有到县、市上访。
五、抓稳定,强保障,为发展保驾护航。
自到普集镇工作以来,丁忠会同志一直主管全镇信访稳定工作。普集镇是全县人口大镇、矛盾大镇,地处城关,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群众思想活跃,信访稳定工作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怎样才能管好信访稳定,实现全镇大局平安和谐,他结合镇情实际,积极探索信访稳定工作机制,提出坚持六个并重,健全三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即:解决信访老问题与尽量减少新矛盾并重,全面落实包保与重点严防死守并重,有效解决问题与依法打击并重,干部下访与化解劝阻并重,教育群众与约束干部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健全矛盾排查制、积案包案制、缠访稳控制。他就是这样用制度和措施打好信访稳定攻坚战,全力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信访总量大幅度下降,群众信访活动规范有序,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今年省市县两会期间,我镇营南村住宅楼项目因工程纠份,双方互不相让,赴市进省上访,他放弃休息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了这方劝那方,协调县上劳动保障、公安、城建、土地等部门在镇召开协调会,平息事态,第 3 页 以使双方心平气和面对面协商解决问题。丁忠会同志就是这样以扎实的工作忘我的精神,确保了全镇在省市县两会期间无一例进京上访和有影响的事件发生,无一例群体性事件发生,实现了平安两会目标。
第 4 页
第2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1: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022(最新)】
工会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xx同志平时善于学习,关心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行政事务多、人员紧、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积极投身工会和女工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出色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她始终坚持以“提高、参与、维护”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自尊、自爱、自珍、自重”的“四自”为做人根本,以“政治强有责任,思想好有精神、业务强有技能,形象佳有内涵”的“四有”为动力,紧紧围绕大队的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开展各项工作。
一、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她还认真学习管理所工会制度,配合工会主席充分调动其他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
高了管理所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围绕中心,充分协助工会主席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职工生病以及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等,她都能做到提示工作,并提供亲自上门探望、慰问等好的建议。今年11月份,她协助工会组织管理所辅助工进行了体检工作,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二是关心职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管理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导致“三远离”现象,给年轻的职工带来了很多不适,针对大家的问题和思想,她协助工会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做好记录,认真传达职工需求,争取给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在工会主席的带领下还积极参加了“送温暖”活动,向贫困农户送去了科技信息和文化用品。她坚持扎实苦干,保证后勤工作正常次序,使各项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积极参加活动,不断丰富文化生活。
在“三八”节期间,她参加了“看望航天英雄老母亲”的活动。“五一”期间,参加象棋、跳棋、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增强身体素质,潜意识中培养了顽 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作风。她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称赞和好评。工会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冯水廷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该同志自担任县社机关工会主席以来,一方面认真学习《工会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工作原则,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老领导及县总工会的领导干部请教学习,同时调动工会会员积极参与工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县社机关工会组织的作用。
今年以来,作为县社机关工会主席,他首先是狠抓了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一是以党的政治理论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为学习重点,教育职工坚定信心,保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强化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二是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政府机关工会实际的学习制度,每周五的学习几乎做到了雷打不动。三是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职工爱岗敬业,在工作中鼓足干劲,争先创优。通过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显著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开展工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
文化生活。创造性地将政府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组织机关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凡是县上举办的各项活动都能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既增强了职工的体质,又培养了职工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作风。在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工会活动室,购置了活动器材,每周五下午向职工开放,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
三、通过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以及职工生病等,都能亲自上门探望、慰问,并将慰问退休老职工定为政府机关工会的一项制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机关各族职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充分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组织办公室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外出旅游、参观。三是关心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走访活动,竭尽所能的为职工搞好福利,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四、狠抓了基础工作。为使各项工作做到有始有终,从年初的计划、各个时期的总结及检查,都能做到亲自过问、亲自督查落实。
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工会工作经费。由于财政拨付的工会经费一直不能到位,为保证工作开展,他通过多方协调,争取资金1万元。保证了工会的必要经费。
区教育工会主席个人先进事迹
文章标题:区教育工会主席个人先进事迹
一、多学习,勤思考,努力当好知识型的工会主席自主持工会工作以来,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意识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必须要扎扎实实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理清思路,认清努力方向。为此,他把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自觉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工会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努力使自己做到胸怀大局、把握有度,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辨别力。同时,对于《工会法》以及工会业务有关知识的学习毫不放松,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工会干
【篇2: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大全(51篇)引自他人】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农机培训监理、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支部书记,我深刻知道到我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创业激情。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我坚持不断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用科学的发展观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时刻刻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自己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的爱心让职工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二、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从事农机培训工作。自95年任技校党支部书记后,更觉自己的担子重了,要求更高了,因为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组织和领导、群众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直接指挥部。党支部书记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指挥部的“灵魂”,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大小,与“灵魂”息息相关,怎样做好支部各项工作并能长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首先要强化四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甘当公文写作业务工作的好后勤;强化创新意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监督意识,以保持支部的净化和纯洁;强化奉献意识,甘愿吃亏,乐于奉献。还要提高五种素质能力:提高政治素质、要提高的文化知识素质、要提高综合能力素质、要提高专业技术知识素质、要提高较强的心理素质。最后要做到六个坚持:1、要坚持学习制度,要不断地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加快知识更新。2、要坚持规范化管理,各种制度建立,使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3、要坚持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实效。4、要坚持身先士卒的影响力,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讲求实效,带头实干,起到表率作用。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民”打成一片。6、要坚持党性修养,廉洁从政。必须始终牢记党性要求,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努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多年来,为我区农业培训了大量各类农机技术人才。
三、改善服务态度,为农机户办实事
雷锋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从事农机培训工作,但领导在去年安排我主持监理科工作后,首先走访乡村,实地调查,根据农机具分散经营的现状,再加上政策改变,农机监理不能上路执法,提出变以乡镇农机监理为主的分散管理,为区监理科集中管理为主乡镇农机监理为辅的工作思路,完善了全区所有农机户的基础档案,建立了农机户联系户的管理办法,强化了与农机户直接联系的纽带。为农机监理在新形势下,找到了一条新的工作思路。其次加强行风建设、全面整改,建章健制。按照行风评议方案的要求,在依法从政和依规办事、政务公开和事务公开、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队伍综合素质、作风方面,进行了个人评议、单位整改、建章建制,区以建立和完善了以服务承诺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行风评议制度为重点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效快捷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行风评议,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政策行为,规范办事行为,促进我区农机监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农机监理系统行风建设和监督机制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切实做到“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办事、廉洁高效”。三是任劳任怨,常年奋斗在第一线。今年,我区农机监理难度很大,人员少,只有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总检审验时没有车,任务又急,有时就利用阴天下雨,拖拉机不出车时,冒雨骑车到农机户家中办理总检审验手续。四是、改善服务态度,为农机户办实事。总检审验期间,有时遇上了难缠的车主,弄的你无计无策,奈何不得,总是挨家挨户,不厌其烦,不耍态度不发火,耐下心来讲规定,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直说得叫人觉得如果不办理检审手续,于理不通,于情不通,绝大多数人都心悦诚服地办理了检审手续。
四、强化廉洁意识,不断修正人生坐标
作为“班长”,不可避免地要与经济事务发生关系,所以必须树立和强化廉洁意识,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个人与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筑牢自身思想防线,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我自己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做到了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有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一是强根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了自身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侵蚀,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坐标;二是强化自我约束,自觉运用党纪国法和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稍微有不符合、不适应的苗头就及时纠正;三是注重小节,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正确处理好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资金运作上坚持开源节流,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弄虚作假,严控乱花乱报,认认真真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了不正之风的发生。
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落实到每一个党员的本职岗位中。我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努力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力贯穿于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调动好本部门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引导每一位职工积极参与改革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投身事业发展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我自己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等各方面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为人民群众和广大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和广大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长期以来我都格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我知道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优秀共产党员(郑升宝同志)事迹材料
作者:勘察院 2022.12
郑升宝同志于20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9月,参加工作,在我院主要从事检测技术方面工作。几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学习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了岗位职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该同志自2022年以来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他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下面对该同志的主要事迹作以简要介绍:
一、思想进步,政治合格
该同志立场坚定,思想进步,能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能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领会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同志能够积极学习,自觉查找不足,整改提高。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党组织的年轻同志,能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该同志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做到从组织上入党,更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在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领悟党的各项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尤其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做到的“六个坚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是一名政治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刻苦专研,素质过硬
该同志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刻苦专研业务知识,在努力提高自
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学习中,该同志能够做到认真刻苦、积极主动,在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省、市有关“城乡一体化”文件精神,大量的阅读了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书籍材料,并能够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多动脑、勤动笔,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工作中,主动积极自学,不偷工减料,增加自己知识面;生活中,挤出时间抽空学,多方面提高自己,参加工作短短几年就成为了一名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几年来,该同志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综合科的工作性质,认真学习《党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尤其是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注重对时政的掌握,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洞察力,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三、工作勤恳,作风扎实
综合以上几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同志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各项工作。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该同志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为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
机械学院张西良同志先进事迹
张西良同志入党24年来一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真学习并自觉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很高政治思想觉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崇高的教师工作。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岗位,教书育人,勤奋塌实做好日常教学和育人平凡工作。在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和班主任工
作中,为人师表,努力做大学生、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深入学生班级宿舍、研究所、实验室,工作认真细致、及时到位,不留有遗憾,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积极上进,为学生解答考研、就业和创业中有关疑问,得到学生肯定和尊敬。担任光测研究生各年级级班主任,尽管班级人数不多,但在科研活动、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数比例、毕业论文评优、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等方面,所带班级处于学院前列。2022、2022和2022年度连续三次年度考核校优秀,2022年度考核院优秀,2022年度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教师。
教学上,积极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开设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左右,指导的学生获得校、院优秀毕业论文多人,教学工作量平均在2个教学编制以上,教学效果优秀;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参加教改和实验室建设项目5项,完成2项,2022年获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2022年获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主动积极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大学生完成省、学校和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创新训练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4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论文,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和全国无线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深圳市无线龙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二等奖;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已经毕业6人,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5人次,校优秀毕业生2人次。
科研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成绩突出。近年来,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主持或参加完成省、厅和市校级项目8项,省市级鉴定6项,验收2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和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7),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3);目前主持或参加在研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5项主要参加者(前3名),省厅和市校级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0余篇,e i收录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件。
在兼职工作方面,积极做好支部书记和系副主任工作。按照学校和学院统一部署和安排,组织好支部生活、系的政治学习,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协作系主任开展教学研讨、管理等工作;在做好支部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结合系青年教师党员多,老教师党外人士多特点,经常与老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支部和党员看法和建议,每年开展多项系内党员和群众共同参加的参观、学习及联谊活动,即时及时做好收缴党费工作;在教学研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活动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承担任务,如:协作系主任带领大家进行专业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2022年获得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大学品牌专业;协作学科负责人做好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规划、方案制定、落实、验收和日常管理等等工作,而没有任何报酬和工作量,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其它方面,以优良成绩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习,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机械学院谢俊同志先进事迹
【篇3: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
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
陈xx同志,男,中共党员,1958年4月出生,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76年参加工作,从事粮食工作30年,1998年任武威南仓库副主任、纪委书记,xx年2月起任武威南仓库主任、党委书记、纪委书记。陈燕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发展主渠道作用,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各级部门的好评。xx年,他被武威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武威市第三届“十佳公仆”称号;xx年以来,连续三年在省粮食局县级干部考核中评为优秀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个人。仓库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先后被省粮食局考核评定为省级一类“一符四无”单位;仓库领导班子在省粮食局xx年、xx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好班子”;被省粮油储运总公司评为xx年度经济效益最佳单位;被省、市物价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获凉州区和武威市“文明单位”、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消防安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被市委宣传部、市经贸委、市总工会联合评为武威市第一届职工道德建设先进单位;xx年被中储粮总公司兰州分公司授予“中央储备粮优秀承储库”。尤其是xx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副局长郄建伟先后视察和专项检查仓库工作时,详细询问了仓库的储粮质量、经营情况、经营规模、企业近两年的经济效益、企业改革、职工收入等情况,对仓
库的企业管理和经营规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精神面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仓库管理科学、经营能力强、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聂振邦局长专门为仓库题词:“确保储粮安全,发展粮食产业”,勉励仓库不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管好国家、地方的各级储备粮,而且要继续发挥仓库优势,做大粮食产业,真正把仓库做成能够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大型粮食企业,为保证国家储备粮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陈燕同志主要工作业绩简述如下: 一、谋全局,抓大事,促发展
自xx年以来,陈燕同志深深感到肩负着企业发展与职工生存的重大任务。为此他就如何样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推动仓库健康有序发展;如何样稳定职工队伍,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提高职工收入与生活水平;如何样解决好企业改革与转型期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如何样紧紧抓好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管理,保证企业正常工作秩序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他根据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形势发生的不断变化,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与“适者才能生存、顺应才能发展”的管理理念,明确提出以规模经营为方向,以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先后订单收购粮食4.6万吨,与10多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建立了工商协作关系,年提供优质粮油10多万吨,从经营量、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等方面为仓库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xx年仓库粮油经营量15.4万吨,销售量3.6万吨,销售收入3620万元,实现利润71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5461元; 到xx年仓库粮油经营量达到25.2万吨,三年增幅166%;销售量7.6万吨,三年增幅211%;销售收入10003万元,三年增幅276%;人均年收入19207元,三年增幅124%。从xx年到xx年的四年中,仓库共实现利润323万元,上缴各项税金140多万元,累计消化潜亏975万元,累计清理应收款608万元。四年来,企业经营量、销售量、销售收入、职工收入连年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粮油购销企业名列前茅,职工收入逐年上升。尤其是在xx年“全国乡镇企业经贸洽谈会”和“第二届天马国际旅游节”期间,他站在政治的高度,顾全大局,全力以赴,积极与省内各直属库站联系,用短短的时间完成17000吨玉米调入任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xx年他提出的“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经营思路”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发展迟缓,竞争力弱,市场意识淡薄等实际问题,得到了省粮食局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在全省粮食系统进行广泛学习与推广。(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
在“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中,陈燕同志始终保持了发展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增加仓库可持续发展水平,他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自筹资金380万元对仓库北墙外84亩土地进行征用,并争取到全省xx年1万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同时经过不懈努力,仓库被省发改委、省粮食局列为我省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第一批规划重点单位,《项目建议书》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核,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经过几年的发展,仓库已拥有总资产21196万元,占地面积近300亩,现有库房25栋,仓容8万多吨,储油罐2座,铁路专用线1.175公里,钢网架结构罩粮棚7000平方米,简易仓棚3600平方米;机械库、装具库各1栋。截止xx年底库内储存各类粮油105496吨,其中中央储备粮44000吨、省级储备粮9600吨,其他粮51896吨。
二、严格管理,以身作则,推动企业发展
陈燕同志坚持把规范管理,依法治企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把从严管理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始终,根据新的经营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了仓库制度建设,组织人员重新编排了《武威南仓库管理制度》,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会议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库务公开制度等,明确了仓库人、财、物管理权责,建立了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和收入挂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为规范仓库工作程序,强化企业管理,陈燕同志制定了员工“六条行为准则”,使库容库貌和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显着的变化。
在自身建设方面,陈燕同志始终把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心为了仓库的发展,坚持严以律己、团结同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首先,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好班子团结,做到“小事通气、大事上会、重要事宜交党委会议集体决定”,切实形成团结协调,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职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企业的重大决策方面,他从不自作主张,始终坚持民主管理与集体决策,作为仓库一把手,他的爱人与亲戚有好多都下岗失业,都希望能够得
到他的帮助,但他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家人办过一件私事,始终保持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作风。其次,是要求干部职工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他多次强调: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使企业发展,不能使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就不配做一个企业领导。
三、吃苦耐劳,平易近人,乐于奉献,与职工同甘共苦(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
陈燕同志是一个喜欢与时间赛跑的人,8小时工作时间,他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在仓库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8小时之外也是他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争取时间,当天能做完的事情他决不会推到第二天,每次到外地出差,只要事情办妥,他都会马不停蹄的赶回单位,出差到酒泉,来回路程1000多公里,他仅仅用一天时间;西安出差xx多公里的路程只用三天时间,大多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兰州出差,当天一个来回已经成为习惯,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却包含着陈燕同志对工作无限的热爱与无私的奉献。多年来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深入一线,和职工们一道同甘共苦,苦干大干保好粮,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收购工作开展前,他必须亲自带领仓库经营人员深入农村了解种植情况、市场价格、粮食产量、供需信息,大力宣传仓库的收购办法,及早与银行联系解决收购资金,在收购工作中强调做好为农服务工作。针对部分玉米水分较高的具体情况,他及时发动职工自己动手进行晾晒,与广大职工一道顶烈日、战酷暑、早出晚归、不分节假日,特别是遇到雨
第3篇:矿山典型先进人物事迹
典型先进人物事迹
冯伟,男,汉族,山西阳城县人,1986年1月出生,2022年9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本科在读)。现任晋煤集团宏圣公司第一项目管理部常务副经理;多年来,该同志一直活跃在基层一线,先后参与或负责多个立井工程,能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履职尽责,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实际成效。
一、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政治觉悟。
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尽心竭力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年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党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自觉抵制不良倾向,注意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思想进步,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
二、务实担当作风,强化执行能力。
工作勤奋务实,严谨细致,任劳任怨,在他眼里,工作进度及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在职工中有很高的威信。他曾参与成庄矿四号风井的建设,并在芦家峪及常店风井工程中担任项目负责人;特别是在常店风井,在面对寺河矿盘区衔接、煤层瓦斯大、安全要求高等多重压力下,为使施工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冯伟组织项目部班子成员认真研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把安全防护、工期分解等具体措施写进方案,正因为他们坚持了制度落实到位,措施执行得力,才使得常店风井按期与寺河矿贯通,主扇投运、完成改绞、井下各系统与寺河矿顺利接轨,并得到矿方一致好评。
在常店风井二期工程施工中,冯伟为加快巷道掘进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他大胆创新,多次与上级公司沟通协调后,引进凿岩台车、锚杆钻机等先进设备,由于是新设备,刚开始并不受职工欢迎,故障频出,常因操作不当折断钻杆;冯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联系厂家派专业技术人员过来手把手的教,并与厂家协商让其多留几日,遇到问题现场解决,并为项目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致使后来大家把这些新设备当宝贝。
东回风大巷是一条独头巷道,随着进尺的增长,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皮带设备多,供风距离长,材料运输距离长,面对战线长、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他组织班子成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与矿方协调,最终促成辅运巷与东回风大巷顺利贯通,大大缩短了东回风大巷的供给距离。正是这样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大胆作为,才有了岩巷大断面月进尺126米的好成绩,才有了常店项目部产值过亿的今天。
相比于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他更懂得实践出真知的硬道理;他经常深入井下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每周一召开生产例会,对掘进施工的相关工序进行“回头看”,对用时过长的工序进行逐个击破,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相应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三、改进用人机制,储备专业人才
在识人用人上,冯伟说得上是项目部的伯乐。他按照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根据项目部现状,为年轻人制定培养目标,根据他们所学专业和特长,有目的的安排他们到复杂的技术岗位进行锻炼,直接从事现场管理工作,每个人都要参与、指导、管理施工,就靠这些细微的施工现场的经历、突发事件的处理、应急预案的落实、上下沟通的协调、资源配套的调配等问题的应对,来提升人才把控现场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应对能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的人是说了再做,有的人是做了再说,有的人是说了不一定做,有的人是做了不一定说。冯伟就属于那个做了不一定说的人。面对成绩和荣誉,他说:“成绩是大家的,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
冯伟在工作上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企业利益为重。作为常店的项目经理,他常问自己是谁,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致使他主动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与人为善、诚恳待人、严谨务实的品格和素养,让他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系统标兵”等荣誉称号。
第4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学习资料
注意保存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宣传材料)
一六七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
-1-目 录
1.焦裕禄的故事〃······················(3)
2.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10)
3.‚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4)
4.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22)
5.《人民的好儿女》——梅莲〃〃〃〃〃〃〃〃〃〃〃〃〃〃(28)
6.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六七团四连张仁杰先进材料〃〃〃〃〃〃〃〃〃(32)
7.玉宏的致富梦想
——一六七团五连王文玉先进材料〃〃〃〃〃〃〃〃〃(35)
8.大棚养殖出效益 科学饲养结硕果
——记一六七团一连范新华先进事迹〃〃〃〃〃〃〃(38)
9.增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六七团三连职工雍兰芬先进事迹〃〃〃〃〃〃(41)
10.艰难之舟高扬信义帆
——一六七团退休职工夏留女先进材料〃〃〃〃〃〃(44)
11.心中装着致富愿 眼前增收路才宽
——一六七团张守成先进材料〃〃〃〃〃〃〃〃〃(47)
-2-一六七团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资料
焦裕禄的故事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1943年秋,焦裕禄在江苏宿迁县给地主当长工。1945年,焦裕禄在家乡参加民兵,并参加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县武装部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3-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6-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8-《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9-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迹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20年来,这首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已红辫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小白杨哨所就坐落在第九师一六一团十一连境内,坐落在巴尔鲁克山塔斯特河畔的山坡上,见证着兵团边境团场屯垦戍边英雄的成长和屯垦戍边精神的传承。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九师7万戍边儿女和边防战士们并肩守防,在边境线上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孙龙珍民兵班‛就是这个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驻守在边境一线的一六一团十一连,被当地的人们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
1962年4月,前苏联通过其驻新疆各地领事,煽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6万多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前苏联,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一时间,边境地区一片空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伊塔事件‛震动了共和国最高层。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兵团政委张仲翰,命令兵团立刻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施代耕、代牧、代管(即:三代)。随即,兵团遵照中央指示,迅速从石河子、五家渠、奎屯等垦区紧急抽调810名干部,16750名职工组成三代工作队,迅速奔赴边境事发地区。
一批血气方刚的军垦战士奉命来到巴尔鲁克山执行三代任务,孙龙珍便是其中的一员。
三代任务完成后,孙龙珍和战友们又奉命留下来组建了今天的第九师一六一团。从此,孙龙珍就成为一六一团牧一队的-10-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的边境线旁放牧守边。
1969年6月10日,苏军再次挑起事端,他们侵入我国领土,无理绑架正在放牧的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职工张成山。消息传到连队,全连官兵义愤填膺,紧急集合冲向事发地,解救张成山,怀着6个月身孕的女民兵孙龙珍冲在了最前面。面对不怕流血牺牲的兵团战士,苏军荒忙躲进暗堡,开始疯狂扫射。冒着枪林弹雨,孙龙珍与战友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就在此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向了孙龙珍……孙龙珍倒下了,这年她刚刚29岁。战友们抢救她时,她那可怜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蠕动……
孙龙珍走了,战友们把她埋藏在巡逻的路旁,她的坟茔象界碑一样伫立在边境线上,她的英魂依然守望着祖国的疆土,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兵团人。
这年的8月25日,孙龙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追授为‚革命烈士‛,一六一团党委决定,将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存在决定归属,这是判定领土主权的国际惯例之一。
1975年10月的一天,孙龙珍民兵班第三任班长班翠莲在巡逻时发现,苏军在我方领土内偷偷架设了一道100多米的铁丝网,妄图改变边界现状以达到吞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经报请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一六一团决心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主力,组成突击队,拆除苏军铁丝网。
这次行动完全处在苏军的火力射程之内,行动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出发前,班翠莲和突击队员们都给家里写了遗书。
11月7日中午两点,苏军第一支巡逻队刚刚通过,班翠莲带领突击队迅速出击,仅用55分钟就把苏军一个月架设的铁丝-11-网全部拆除,苏联当局企图蚕食我国领土的阴谋被一举粉碎。
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驻守的巴尔鲁克山是新疆最丰美的高山草原之一,也是苏军觊觎已久的一块宝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军擅自进入巴尔鲁克山腹地,造成了对我境内300多平方公里草场的实际控制,制造了所谓的‚领土争议区‛。
这片草场内的两条游牧转场通道,是我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游牧转场的必经之路。但苏军控制这片草场后,便以武力阻止我牧民由此转场。
坚持走这两条通道,不仅是牧民顺利转场的问题,更是要以实际存在宣示我领土主权。为捍卫我领土主权,兵团决定:放牧就是巡逻,我九师牧工必须年复一年地从这两条通道转场。
从此以后,九师牧工和我边境地区牧民每年都要经过这里转场,而每次转场,苏军都会武力阻挠;每次转场,孙龙珍民兵班都是开路尖刀班。按照我国政府的外交策略,为了不使边界纠纷演变为军事冲突,每当发生冲突时,孙龙珍民兵班只能以铁锹和木棒来对付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就这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未停止过在这两条通道上转场放牧。
2022年7月29日,中哈两国签署《国界勘定协议书》,被前苏军强占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因我兵团第九师和边民的长期实际存在而无可争辩地回归祖国怀抱。
1992 年,孙龙珍民兵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准军事化管理的成建制的女民兵班。
1999年以来,九师先后建成了以英雄命名的龙珍公园、孙龙珍纪念亭、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忆和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传承兵-12-团精神。
2022年8月1日,孙龙珍民兵班第八任班长杨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总书记‚戍守边防,维护世界和平‛的嘱托让她毕生难忘。
同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石河子调研工作,并与老军垦、老知青、戍边英模代表亲切座谈,民兵班副班长张珊代表民兵班向总理汇报工作。温总理语重心长的说:‚孙龙珍的事迹感人心魄、催人奋进,你作为英雄班的副班长,又是军垦第三代,希望你和你们班的战士继续发扬兵团精神,立足本职,取得成绩。‛
奔腾的塔斯特河水,巍峨的巴尔鲁克山见证着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代表的第九师屯垦戍边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总书记和总理的期望更加坚定了民兵班战士们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信心和决心。
40多年来,孙龙珍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0000余头。她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铸就了伟大祖国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13-‚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996年5月,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共产党员代江生被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担任科技特派员,那年他才33岁。
一六一团是个以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团场。踏上这片土地,已经是兵团小有名气‚羊专家‛的代江生暗下决心,‚牧工不脱贫,我就不脱钩‛。他在这里一呆就是12年,12年与羊群为伴,12年走辫牧区的每个角落,直到累倒在羊圈里。
日前,驱车500多公里,沿着代江生当年走过的路,记者来到巴尔鲁克山,追寻代江生留在这里的一个个足迹,倾听12年科技扶贫岁月中,一位大学教授与牧工的感人故事。
‚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山道崎岖,窄窄的路像搓衣板一样,汽车咯噔咯噔地响了一路。从一六一团团部出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代江生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肉羊场。而在当年,连这条搓衣板路也没有,代江生硬是靠双脚走进这个一周至少有4天风沙天气的哈拉苏沟。
肉羊场职工张长生指着一间破土坯房说,这就是代老师当年在这里的‚家‛。低矮的土坯房被风雨吹打得破败不堪,院子里堆放着杂草和晒干的羊粪。房间里的一口水缸空空如也,一张铁床孤独地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代老师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电,夜晚照明全靠马灯,有时连柴油也没有,只好摸黑过夜。‛张长生回忆起当时的情-14-景,表情凝重地说,‚说实在的,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隔一条土路,土坯房旁边有一个池塘大小的涝坝,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积聚在这里,成 为当地的饮用水源。水很浅,可以清晰地看到底下的淤泥,坝边辫布水草,各种飞虫在上面飞舞。站在涝坝边上,张长生含着泪说:‚那个时候,代老师喝的就是这里面的水啊!这水又苦又涩,用它煮面条,连盐都省了。水烧开后,锅底总有厚厚一层土黄色水垢。‛张长生是当地人,喝了这个水,肚子常常都要难受好几天。
有些牧工背后议论:城里人是呆不住的,代老师一定是来走个过场,很快就会离开的。然而,代江生留了下来。牧区荒野,没有电话,收音机也派不上用场。夜深了,只有几声犬吠和远处的狼嚎,伴随代江生在破土坯房里的那张铁床上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从1996年到1998年,代江生一直呆在这里。每天起早贪黑,和羊场的工人一起,为一六一团改良新品种肉羊———‚巴尔鲁克山萨福克羊‛。
‚没想到,改良后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
今年5月28日,一六一团九连的养殖专业户周静霞卖了一只羊,价钱是650元。‚这还不是我羊圈里最大的羊呢,如果是那些大个儿的羊,价格还要高不少呢。‛周静霞乐呵呵地指着羊圈里一群大个子羊说,‚没想到,改良后的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周静霞卖出去的这只羊,就是代江生用先进技术改良后的新品种肉羊。‚过去卖羊很难,追着卖别人都不愿意要土种羊,现在不同了,主动找上门来买羊的人很多。‛
来到一六一团后,代江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羊的品种。作为‚羊专家‛,他知道,没有好的品种,发展畜牧业,让牧工脱贫致富只会是一句空话。
每个牧业点之间都有几公里路程,全部靠走,每次一到肉羊场,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劳,代江生就马不停蹄地一个牧业点接着一个牧业点跑,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羊群数量和羊的生长情况。
考察之后,代江生发现牧工养的羊都是‚土种羊‛,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肉质差,根本卖不出好价钱,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只有改良品种,培育一批新品种羊,牧民致富才有希望。‛代江生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先把品种改良工作抓起来。
品种改良是件十分辛苦的工作,配种期间要不分昼夜地细心观察每只羊的发情情况,在小羊羔产下后,要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监测,收集所有数据,把羊的生长速度等各种指辬与改良前对比。
为了方便观察,代江生不顾羊场领导和职工们的劝说,硬是住在和羊圈一墙之隔的化验室里。化验室十分简陋,几台仪器、一张桌子就占去了大半个房间,代江生只得挤在角落里一张临时搭起来的窄窄的木板床上。
冬天房子四处透风,冻得他无法入睡,夜里只得裹着厚厚的棉衣斜靠在床头,难得睡个囫囵觉。
虽然有门,但羊粪的臭味是挡不住的,再加上化验室里浓烈的腥味,房间里弥漫着难以忍受的恶臭。隔壁奔跑、嬉戏的羊群把细小的羊粪灰尘高高扬起,整个羊圈乌烟瘴气,每天早上醒来,代江生的脸上都会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羊粪末。羊场职-16-工早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戴着眼镜的人,从羊圈走出来,带着一身疲惫,来到涝坝边,捧一捧水往脸上一浇,转身又回到羊圈,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就这样,代江生在羊圈旁边一住就是一个月。
春季产羔的牧业点离代江生的住处有15公里,为了收集改良后小羊羔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代江生每天一大早就背着弹簧秤,翻山越岭步行到每个羊群,测量母羊和小羊羔的体重。一个样本有30只羊羔,每只羊羔有20多个部位需要进行测量,一个样本测下来,至少要600多道工序。牧工们都知道,在这么大的羊群里,要抓住一只羊,绝非易事,而且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检测数据,代江生都是亲自到羊群里抓羊,一不小心就摔倒在羊粪堆里。腿站酸了,他就蹲在地上缓缓;腰实在受不了了,就靠在土墙根上歇歇;肚子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去的冷馒头;口渴了,就喝一口苦咸水。大家都知道他累了,但他就是不喊一声累。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一六一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一六一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新品种肉羊由原来的7000只发展到2万多只,成为兵团最大的肉羊种群。通过改良,母羊的受胎率达到100%,繁育率达到120%以上,双羔率达到50%以上,与往年相比受胎率、繁育率分别提高了30%和45%以上。2022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让每个养殖户都学会用科学养殖技术养羊‛
‚有了改良后的新品种羊,还要让养殖户知道怎么养好这些羊才行。我要让每个养殖户都懂得科学养羊!‛这是代江生来-17-到一六一团时确定的拔‚穷根‛的另一个目辬。
12年里,不仅在肉羊场从事品种改良工作,代江生还细心指导养殖户科学养羊,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今年春季的一天,周静霞正在羊圈里忙着,代江生突然出现在她的羊圈里。周静霞愣住了,正是大雪封山的季节,自己已经好几个月都没办法出门了,代老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代江生得知周静霞的羊群到了产羔的时候,担心她不懂技术,羊羔活不下来。尽管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心急如焚的代江生还是坐着铲雪车先到九连连部,之后又踏着没过膝盖的雪,艰难步行1个多小时,才来到周静霞家。
看到100多只活蹦乱跳的黑头小羊羔,代江生一头扎进羊圈,全然没注意到羊圈内雪水、羊粪搅和在一起。他走到槽子边,仔细扒开槽里的饲料,抓起一把,仔细观察着草和料的配方,然后对周静霞说:‚你这样喂不科学,草秆太长,羊羔吃不到好的饲料长膘就不快。给羊羔补充饲料时加些煮熟的大麦和糠是可以的,但比例要适中。‛
他又看了周静霞盖的暖圈,赞许地说:‚暖圈建得不错,很科学,但是要合理利用好,特别是羊羔要分群管理,按大中小羊羔分群补充饲料,这样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代江生像一个小学老师,耐心地把科学养羊的关键环节教给周静霞,并手把手地给她做示范。从此,周静霞记住了代江生教给她的顺口溜———‚寸草铡三刀、无料也长膘‛‚大小羊分开喂,相互不影响‛……
代江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12年里,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的‚土专家‛。崔北亮、王新华、张长生……这些名字如今在一六一团家喻户晓。他们都成了养羊技术骨干,-18-都是代江生手把手培养出来的‚土专家‛。
‚12年里,他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
‚12年里,代老师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所有的培训和讲课都是免费的。每当要给他发补助的时候,他总是一脸严肃地拒绝。他说他来这里是科技扶贫,怎么能要报酬呢。‛一六一团副团长杨俊杰感动地说。
1998年,完成肉羊场的品种改良工作后,代江生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广新品种和培训指导牧工科学养羊上。从1998年到2022年,他每年都要来一六一团好多次,走辫牧区的家家户户,给牧工传授最新的畜牧知识,帮助解决养羊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有一件事至今让杨俊杰难以释怀。一年冬天,代江生在远离团部的冬牧场配种站忙着指导新品种改良工作,远在石河子市的妻子突然患了重病,急需手术,需要他回家照顾几天。好容易联系上,代江生却犹豫了:牧区的品种改良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错过这几天,就会影响春季的产羔量。
在杨俊杰的极力劝说下,代江生回家了。可3天后,他又出现在冬牧场的羊圈里。从冬牧场到石河子要往返1000多公里,也就是说,代江生在家里仅呆了几个小时就返回了牧区。
很多人都不理解代江生,埋怨他:‚你在家才呆了几个小时,怎么不考虑家里的事呢?‛代江生却说:‚这边的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我怎么能放下不管呢?‛
代江生的妻子事后曾问他:‚在你心里,羊和我谁更重要?‛性格内向的代江生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有人说代江生傻,没有报酬,还在基层呆那么长时间,把自己的事业都耽误了。代江生可不这样认为,他私下对杨俊杰-19-说,科技扶贫就是他的事业。他到一六一团工作,不后悔。
杨俊杰说:‚基层需要的就是像代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为牧工服务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代老师不争名、不争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真正让人感动和钦佩!‛
‚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助牧工把羊养好‛
今年3月23日,正在一六一团为牧工们上技术培训课的代江生突发急病,倒在一六一团牧工的羊圈里。经过医生诊断,45岁的代江生患重症肝炎,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这个病是累出来的!
清醒过来的代江生看到一六一团领导,断断续续地说:‚咱们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职工积极性很高……不知道现在产羔的情况怎么样了?‛‚等我病好了,一定还回一六一团,我的扶贫工作还没结束呢!‛代江生紧紧握着一六一团政委陈毅民的手坚定地说。
陈毅民把一六一团干部、职工捐的1.8万元送到代江生的面前,哽咽着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好好养病,希望你尽快好起来。‛听完这番话,多苦多累都从来没有哭过的代江生把头扭向一旁,两行眼泪打湿了洁白的枕巾。隔了好一会儿,他才用尽全身力气,低声说道:‚这钱我不能收,你们把钱拿回去吧。我会好好配合医生治病,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牧工们把羊养好!‛
代江生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
5月31日,当记者把周静霞的一只羊比过去多卖了300元的消息告诉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代江生时,他笑了。代江生的妻子说,代江生已经好多天没有笑过了,这是他生病后第一次有这么灿烂的笑容。
‚我觉得,在那里工作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12年,看到牧工们脱贫致富了,我觉得12年的光阴没有白过!‛这是代江生病中对妻子说的,‚能为牧工脱贫致富做点事,这一生,我不后悔。‛
12年里,代江生有两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但对读博还是去牧区从事科技扶贫,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奖杯‛,不过这些‚奖杯‛他拿不走,都放在牧工的心里,这些奖是牧工对他的称赞和夸奖。
12年来,他发表了很多‚论文‛,不过,这些‚论文‛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牧区的羊圈里。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成果‛,不过,这些‚成果‛不是什么科研课题,而是展现在牧工脸上摆脱贫困的灿烂笑容。
12年,无言的巴尔鲁克山见证了一位大学教授———代江生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与坚守。
-21-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
2022年6月8日,对生活在祖国西部边陲的第九师一六八团人来说,是一个撕心断肠的日子。这一天,年仅44岁的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像春蚕吐尽了最后一寸丝,像蜡烛熬尽了最后一滴油,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
6月10日,第九师一六八团召开追悼会。许多人失声痛哭,送行的人群像一条哀恸的长河,从团部一直流到墓地,感情的潮水像决堤的大江,汹涌澎湃。
六连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6公里之外的连队赶到团部,为他们的好书记送行。已为赵机农守灵的老工人石生才泣不成声:‚赵书记,你是累死的呀!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可你却离开我们走了……‛
作为党支部书记,有责任致富一方群众
5年前,一六八团六连还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贫困连队,连年亏损,职均收入不足2700元。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倒卖生产资料,倒卖农副产品,甚至有人到场上哄抢粮食和油料。连队党支部软弱涣散,被兵团列为整改的后进党支部。
1996年3月,也就是六连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一六八团党委决定,调任赵机农任八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贾斌任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
赵机农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作为军垦第二代,赵机农清楚,兵团肩负真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如果内部不稳定,职-22-工不富,这一重大使命就不能很好完成。
一六八团地处准葛尔盆地西部边缘的塔尔巴哈台山下,沙拉依敏河上游,2300多我职工守卫着绵延的边境线。这里海拔710米到1200米,年平均无霜期138天,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和油葵。六连是一六八团的一个自然村,原名‚风石村‛昌个风刮石头跑的村落,后来地名委员会更名为‚莫英其村‛,这里不但风大,而且缺水,全连1.048万亩耕地全靠从山上一股自然水浇灌,有些地常常因浇不上水,连种子也收不回。
怎样才能带领全连职工摆脱贫困?连领导走访老工人征求大家意见,召开诸葛亮会,请大家献技献策。
一天,赵机农和贾斌带领几名职工,踏着冰雪、踩着泥泞,一块地一块地的查看,他们听到最多的是‚这块地那年种打瓜,因为缺水,全部旱死。‛‚那块地那年种植小麦,要灌浆了没有谁灌溉,结果颗粒无收。‛
赵机农紧锁双眉,心情十分沉重,水呀水,你是六连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思索片刻,他对贾斌说:‚从目前来说我们要设法开辟水源:从目前讲,与让作物旱死,还不如将部分土地修耕,有多少水种多少地,这样有利于轮作倒茬,增强地力,提高单产,增加收入。‛
贾斌说:‚我也这么想。否则,机力、种子、化肥、人力都投入进去了,结果没有收成,哪有不亏的!‛
第二天连队召开支委会和党支部大会,统一了认识,并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确定了‚以水定地、以地定产、调整结构、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
经过认真核算,决定全连种植面积缩小到8000亩。在结构调整上,适当扩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葵制种面积,并试种甘草,-23-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机农在党支部大会上说:‚现在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全体党员带头,搞好每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春播,赵机农和工人一道,加种子,加肥料,站播种机,一身泥土;田管,在干部夜间查水值日表上,他排的最多,甜菜收获时,已到初冬时节,赵机农和其他连队领导在地里搭起了帐篷。拉甜菜的拖拉机来了,他们就装车、开‚出地证‛,拖拉机走了,他们就裹着大衣打个盹。凛冽的寒风吹打着帐篷,似乎要把它撕毁。一觉醒来,个个双脚麻木,浑身瑟瑟发抖……
他们对事业的赤诚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刷新了六连有史以来的记录。当年扭亏增盈4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连队年年赢利,1998年,全连赢利77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4000元,个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连队职工富裕了,连队有了积累,先后打机井8眼,缓解了水源不足的矛盾,2022年,赵机农又提出,‚家家见牛羊、扬鞭奔小康‛,靠发展牧业增加职工收入。
六连有人口368人,住户110户,大多数都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房屋里,低矮潮湿,冬不挡寒、夏不挡雨。一个下雨天,赵机农和几名支部委员挨家挨户查看职工住房,大多数人家雨漏个不停,人们只好把塑料布吊起来接水,否则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回来后,赵机农忧心忡忡地说,大家住在这样的破旧的房屋里怎么能安心?如果人都留不住,祖国的边境谁守?我们一定要把职工住房建好!
从1999年开始,住房治‚差‛工作开始进行,当时兵团也出台了农牧团场农牧工危旧住房改造的政策。在兵团、师、团-24-给每户补贴16000元和部分建筑材料的同时,连队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每年从土地费中每亩提取5元到10元,作为小康连队建设基金,用于统一修建围墙等设施。
政策出台后,很多职工都报了名,但是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不愿建房,他们说:我们还能活几年呐,凑合凑合算了。赵机农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你们这些老同志为守卫祖国边疆奉献了青春年华,到现在还住在这破旧的草屋里,我们做小辈的也于心不忍呀!‛经过三番五次的做工作,很多同志思想通了也报了名。如今的六连,110户人家已经有92户住进了新居。
2000年5月,兵团政委陈德敏到一六八团调研就住在这个连队。他在看了连队,走访了职工、听了赵机农的汇报后,评价说,‚六连的班子不软、人心不散、发展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
时至今日,六连的职工一说起连队的变化,都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赵书记,就没有六连的今天。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有责任办好职工群众的事
这是赵机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追求。
赵机农出生在一个老军垦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机修单位的基层干部,母亲是团场出名的女拖拉机手。他们热爱边疆,热爱本职工作,所以孩子的名字都从‚机‛字起头,机农、机英、机建……赵机农从小就受着家庭良好教育和熏陶,从上小学开始,赵机农就带头学习雷锋的事迹,雷锋同志‚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的感人话语,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调到六连工作以后,赵机农更是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25-谁家有困难他都热情帮助,职工陆桂花、陈艳、何巧友、刘冬兰等几家,因在水塔工地干活,工钱还没有发下来,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赵机农马上跑到学校替他们担保,让孩子先上学,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上学不能耽误。
1997年,团场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开始推行租赁承包,一些职工家庭困难,交不起租赁费。赵机农先后拿出4万元帮助贫困户,使六七户职工摆脱了贫困。金义贵1999年在赵机农的资助下承包土地190亩,当年就收入22000元,成军明、何海鸥在赵机农的资助下也都增加了收入,搬进新居。他们说:没有赵机农,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
赵机农的妻子刘康芝是一个身材单薄的瘦弱女子,为分担家庭的困难,下岗一年后开始在团部卖豆腐。她每天凌晨6点起床做豆腐,9点钟开始到市场上去卖,下午6点钟卖完后又回家磨浆,做准备工作,一直到深夜。因劳累过度,她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弯一次腰,腰和腿都像针扎般地疼痛。做豆腐用煤多,一次刘康芝买了一卡车煤,打电话要赵机农回来帮助卸车。这时候,六连原保管员因农药过敏,调换了工作,为不增加非生产人员,加重农工负担,经团党委研究,由赵机农兼任保管员。发农药、化肥、种子,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农忙季节他就住在库房里。接到妻子的电话赵机农说:‚你先卸着,等连上的事忙完我就回去。‛刘康芝一人用人力车往家推,一车,两车……一汽车煤卸完了还不见赵机农的影子。天黑了,赵机农才从连队回来。刘康芝累得精疲力尽,腰酸背疼。她越想越伤心,满肚子委屈一股脑儿倒出来:‚你整天忙、忙,这些年你什么时候想到过我!‛
1993年3月21日,刘康芝生二儿子时,赵机农在四连当机-26-务副连长,孩子一落地.他说连队春播忙,便回了连队,没侍候妻子一天;坐月子期间,老天又下了一场大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刘康芝怕凉落下病,打电话让赵机农回来。赵机农说要检查职工住房有没有危险,回不来,刘康芝伤心地钻到被子里抱着孩子痛哭起来,最后是邻居给她床上拉起一块塑料布……
2000年1月,赵康芝高烧,打电话给赵机农,赵机农说连队兑现走不开。让妹妹带她到医院打了针,亲戚们见赵机农的房子太小太旧,利用假日帮他进行了翻修,还没彻底完工,赵机农就返回了连队,院墙的墙泥都是刘康芝一把把抹好的。农历大年三十,豆腐卖得快,刘康芝要赶制豆腐,让赵机农回来帮忙,可赵机农说要慰问连队职工,刘康芝只得叫不满10岁的儿子去‚练摊‛,小脸冻得通红……
刘康芝越说越伤心,抽抽噎噎哭起来。赵机农也哭了,他哽咽着说:‚康芝,委屈你了,谁让我是干部呢,当干部就不能不顾连队职工。我对不起你……‛
刘康芝见丈夫这个大男子汉也伤心地流泪,还能说什么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坦荡无私
赵机农经常在党支部大会上讲:‚作为一名共产觉员就应该坦荡无私,一切为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否则要我们党员干什么!‛
赵机农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1997年妻子刘康芝下岗后,曾和赵机农商量:‚你和团里讲讲,给我安排个工作,一家人要吃要喝孩子还要上学,你那点工资咋够!‛赵机农说:‚比我们困难的人多着
-27-《人民的好儿女》——梅莲
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9连副指导员兼卫生员
梅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爱心和真情演绎敬业奉献、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彰显出兵团第二代继承弘扬兵团精神的魅力。
梅莲出生九连,父母是九连普通职工。1984年初中毕业后,边工作、边自学,考入山东齐鲁中医(函授)大学,1987年被一六一团树为自学成才典型,同年分配到最边远的十四连当卫生员,后调回生养的九连当医生至今。
九连连长吴志江说:‚九连没有我可以,但不能没有梅莲。‛
梅莲在条件极差的偏远连队,结合中西医疗法先后治愈8例脑血栓、7例脑板塞、5例脑栓塞的临床病例,创造了偏远治愈疑难病的奇迹。方圆50公里的牧场,先后接出诊达6万多人次,仅是梅莲接生的婴儿就有60多个。当地职工和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她‚德乎特尔‛(哈萨克语,意即草原医生),她亲手接生的哈萨克族孩子都叫她‚汉族妈妈‛。1999年,根据多次临床诊疗的结果,撰写了一篇《新发明脑立灵通穴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论文,被刊登在中华名医高新诊病通鉴百科文库中,荣获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金奖。
全连职工群众夸赞梅莲是贴心人,周边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五星牧场的哈萨克牧民,称梅莲是他们健康的保护伞。
九连职工喻再云突发脑溢血导致偏瘫,在第九师医院治疗后,虽然控制住了血压,然而偏瘫没有得到根治,手脚依然不能动。回到连队后,梅莲为她进行针灸治疗,才扎了3天针,-28-喻再云偏瘫的腿便能够伸缩,连续治疗了半个月,喻再云竟能扶着人下地迈步了。治好了喻再云的病,梅莲却没有收一分钱,她说:‚又没有用什么药,只是我多跑几趟腿,收什么钱呐。‛李其英老人突患鼻衄,鼻子流血不止。梅莲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用了几种止血药都不见效,于是决定用中医中的血瘀炭来治疗。血瘀炭就是将人的头发烧焦成末。连队没有理发店,梅莲想到了自己心爱的长辪,把留了多年的长辪剪了一半,为老人治好了病。美丽的长辪没有了,可梅莲美丽的身影却永远印在了两位职工的心中。
哈萨克族牧民阿依古丽做饭时双脚被严重烫伤,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梅莲接诊时她的双脚已感染化脓,几乎溃烂至骨头,人只能躺在床上。为方便治疗,梅莲二话没说把她接到自己家中住下,每天端饭菜送茶水地细心照顾,阿依古丽的丈夫因要在山上放羊,只能晚上到梅莲家看妻子一次。因为不能下床,十几天来阿依古丽只能在床上方便,为她收拾清洁的还是梅莲。阿依古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半个月后,阿依古丽可以下床了,从此以后,牧民们就传开了:‚草原上来了一名好医生!
梅莲的邻居温淑娥说,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半夜听见有人敲响梅莲家的窗户请她出诊,每一回,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雪,无论多远的牧场,梅莲都会为了患者跨马出诊。
木库塔里汗突发急病,家人连夜下山前来求医。梅莲背起简易医药箱,骑上马往山上赶去。患有高血压的木库塔里汗此时已经瘫倒,几近昏迷。梅莲立即投入紧张抢救,老人病情终于稳定。木库塔里汗对梅莲说:‚汉族医生加克斯!‛玛尔赞患肺炎高烧不退,由于玛尔赞腰椎有伤不能骑马,十多天里,梅莲就每天下午骑马翻山走四五公里为她打针治疗。在出诊的-29-最后一天傍晚,治疗完的梅莲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往回赶,马突然受惊发疯似的向山下狂奔,梅莲猝不及防,仰面朝天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一只脚却被卡在马镫里。身穿单衣的梅莲倒在漫山生长的野刺玫瑰丛中,整个人被马拖着向前滑,双臂双腿和整个背被扎划得血痕累累。玛尔赞的儿子骑着马急忙追上去拉住了梅莲的马,梅莲才幸免于难。像这样从马背上摔下来,对梅莲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玛尔赞病愈后特为梅莲送了一块‚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的牌匾,从此,梅莲的名声传辫了牧区。
五星牧场的哈萨克族妇女帕丽达,孩子刚刚满月,她阑尾炎发作,在家中耽误了四五天才去请梅莲。梅莲给她治了几天,用了300多元的药品,仍然无效,梅莲一看保守治疗不行,就动员她去团医院做手术。可帕丽达说没钱不想去,梅莲急了:‚那也不能耽误治疗啊。‛她转身回家取了1500元钱塞到帕丽达手中,并亲自护送到医院,为她当翻译找医生为她开刀治疗。
梅莲看到周边哈萨克族牧民,因交通不便,家庭常用生活用品购买十分困难,就在自己家开了个小商店,牧民们需要什么,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去拿,一些牧民因家庭困难,她让他们欠帐,每年都有6000多元的欠款,有很多牧民搬走以后,一些欠款却无法收回。这么多年来,她已陆陆续续为贫困职工、牧民垫支了6万多元医药费,相当于自己3年多的工资收入。
‚像她这样好的医生真是少见‛温淑娥快人快语地说:‚我们连的职工都说,梅医生应该调到大地方大医院去,可一想,梅医生走了,哪个医生能代替她呢!‛
梅莲没有节假日,为职工和哈萨克族牧民的健康默默地奉献着。
-30-梅莲的事迹传辫了兵团,梅莲成了第二代兵团人的楷模,先后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应邀北京**观礼台赏阅国庆60华诞盛典。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提名奖、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基层乡村医生、白求恩奖章、被自治区、兵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度荣获感动兵团十大人物。
面对荣誉梅莲说:‚医生为职工、牧民们看看病,这都是份内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会加倍努力践行自己的职责,崇尚医德,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
梅莲生在巴尔鲁克山,长在红旗下,在浓浓的兵团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平凡中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梅莲过了人生43年,为屯垦戍边和边陲人民献了青春。虎年三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的100名巾帼英雄共庆‚百周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上,梅莲说:‚愿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热爱的疆土和戍边的人民‛。
-31-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六七团四连张仁杰先进材料
一六七团四连有一位致力于发展农机事业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勤劳大胆、艰苦创业,多年来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作业质量,高辬准、高效率的完成了各个阶段的机务工作,他模范地履行着新时期兵团职工的各项义务,先后获得师级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他就是一六七团四连职工张仁杰同志。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张仁杰从只有一辆55拖拉机开始起家,如今,他已经拥有固定资产达到700多万元,每年产值近200万元,有大马力3台、铲车1辆、挖掘机1辆、甜菜收获机1辆,他拥有2700平方的农机场地、配套了修理车间、食堂、员工宿舍、办公室等设施。就这样,一个装备齐全、技术精良的辬准化农机专业大户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年四季有活干,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新局面。
张仁杰1981年10月参加工作,刚开始他承包土地,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收入微薄。1985年,全团机车作价到户,当时并不富裕的喜欢农机工作的张仁杰看准了商机,果断地筹集资金买断了一台55拖拉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机务工作,从此以后他就和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仁杰作为一线工人了解农工的疾苦,更清楚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性,所以他坚持严把作业质量关,机车不调试到最佳状态,绝不下地作业,他的作业质量得到职工们的好评。经过他几年的科学经营,2022年他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已崭露头角,-32-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进步、荣誉和金钱冲昏头脑,又把眼光描向了远方。2022年,九师发展种植机收甜菜,鼓励职工个人购买价值356万元的甜菜收获机,虽然公家给予购买甜菜收获机的职工50万元的补贴,但是个人还是要筹集306万元出来的,面对这个巨额数目,很多想购买甜菜收获机的人纷纷退缩了,但是,张仁杰同志却大胆的做出了购买甜菜收获机的决定,他个人筹集资金56万元,又向银行申请了250万的贷款,加上补贴的50万元,他买进了甜菜收获机。到了收获甜菜的季节,张仁杰又带着驾驶员们开始收获工作,由于是第一年操作,难免遇到很多问题,他都一点点克服、解决了,收获工作圆满结束,一共收获了15000亩地,年底还了银行贷款90万。2022年,在张仁杰的带头努力下,又收获了14200亩甜菜地,还了银行贷款80万。到了2022年年底,张仁杰通过自己的带头努力还清了全部贷款。多年以来,他能高辬准、高效率的完成团分配的机车作业任务,仅2022年一年,就完成农机作业任务70000个辬准亩,有效降低了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职工收入。
张仁杰致富不忘乡亲。从2022年起,每年都有本团十几名贫困职工在他这里就业,四连低保户家庭田文根在张仁杰的带动下,不仅还清了欠款,还购买了一辆中马力拖拉机,2022年又与他人在乌鲁木齐合资购买了吊车承包工程,他们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四连职工陈刚连续几年承包土地亏损,自从在张仁杰这里打工以后,每年获得2万元的收入。这几年,他义务帮助职工群众达40多人次,帮扶资金达4万多元。
张仁杰对连队各项工作也很支持。近两年,师团开展多元增收活动,虽说张仁杰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近700万,但他没有安于现状,2022年经营农家乐蒙古包餐饮、投资近30万种植-33-果园500亩;当年,张仁杰除了机车收入近百万元以外,餐饮业又增收近8万元;同时,他搞餐饮业雇佣了连队4名女职工当服务员,又带动了她们每人增收6000元。2022年,张仁杰又投资10万元在团场援建小区购买门面房一间开了一家超市,一方面在方便小区住户购物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他计划等他承包的果园苹果成熟后,有一个固定的销售地点。
张仁杰从一名普通职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农机作业的巨大潜力,坚持不懈地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20多年来他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赢得丰硕成果,通过农机化服务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4-玉宏的致富梦想
——一六七团五连王文玉先进材料
一六七团玉宏养殖场坐落在一六七团五连东侧,距团部3.5公里处,是五连职工王文玉和郭改宏合伙经营的养殖场,也是我团个人投资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玉宏养殖场建于2022年7月,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一座集良种繁育、生猪养殖、牛羊育肥、生态鸡养殖为一体的规模养殖场,共投资60万元,其中猪舍342平方米,羊舍964平方米,牛舍342平方米,2022年他们贷款11万元,扩大养殖规模,该养殖场现有羊只存栏数1200只,牛12头,是167团发展庭院养殖业的一个亮点。
近几年,一六七团五连进一步落实师、团党委‚强牧‛战略,唱响田园牧歌,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坚持‚稳羊、增牛、增猪禽‛发展方针,按照‚分散养殖、集中育肥、常年上市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五连党支部为加快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辬准化方向发展,采取树亮点、扶大户,以大户带动连队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职工利用兵团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走上富裕道路。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郭改宏与好友王文玉合计着建养殖场,2022年7月,他们开始动工建场。创业初期是艰难的,为了节省资金,王文玉亲自开车拉运建筑材料,郭改宏还充分利用拆旧房的砖块砌墙,两人一起焊接圈舍围栏。为了提高养殖和管理技术,他们一起到石河子一家大型养殖场考察学习,借鉴诸多养殖先进经验,-35-并购买一些畜禽疾病防疫方面的专业书籍。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2022年初玉宏养殖场正式投入生产,五连为玉宏养殖场担保贴息贷款16万元,划分草料地271亩,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当年王文玉、郭改宏二人先后购买230只羊,其中生产母羊160只,4月,他们又购买了杜洛克、大约克等优质种猪和仔猪37头,进行自繁自养。7月份他们又购进1000多只麻花鸡,采取放养和饲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年的努力,猪出栏137头,年底猪存栏121头,其中生产母猪12头。年出栏育肥羊220只,年底羊存栏310只,其中生产母羊240只,后备母羊65只。
2022年,五连继续为玉宏养殖场担保贴息贷款11万,划分草料地351亩,扶持他们发展养牛和育肥羊,当年购进夏洛莱品种牛13头,细毛羊83只。为了打开销路,王文玉、郭改宏二人分别到塔城、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联系客户。经过科学饲养精心管理,年出栏育肥羊420只,年底羊存栏330只。2022年,养殖场已发展养羊近千只,他们把羊分成两群放牧,加强管理,年底保留生产母羊800只,销售400多只,获得收入40万元。
玉宏养殖场在致富的道路上大胆实践,2022年,他们将养殖场的资金积累又转向新的投资,实现多元增收。他们投入10万元,购建厂房机械,雇佣5名工人,在养殖场附近筹建了额敏奎屯新兴广源167团玉宏建材厂,占地1200平方米,专门生产干粉砂浆,日生产量达到-36-50吨,当年生产700吨,收入10万元,2022年生产1200吨,收入20万元。
他们的滩子铺大了,工作量也大了,他们分工协作,王文玉负责砂厂管理,郭改宏负责养殖。在师、团多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玉宏养殖场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在投资建厂方面也初战告捷,他们在发展自营经济促进多元增收方面迈出了新步。
-37-大棚养殖出效益 科学饲养结硕果
——记一六七团一连范新华先进事迹
范新华,女,38岁,一六七团一连职工,她在连队种地的同时,开始发展畜牧业,2022年她与丈夫刘建有了自己的第一群羊。经过几年的发展,家庭养殖从50只羊起家,发展到现在存栏650只羊,80多头牛,每年总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近几年,在团深入贯彻落实师党委‚强牧‛战略,唱响田园牧歌、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坚持‚稳羊、增牛、增猪禽‛的发展方针。加快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辬准化方向发展。目前一连已发展养畜户42户,养畜户占全连职工的98%,其中范新华的带动户有12户,这12户职工在范新华的带动下平均每户每年收入达5万多元。范新华在一连带头育肥,取得较高收入。2022年她申请办理贴息贷款19万元,自筹资金10万余元,开始了牛羊育肥工作。自2022年10月份2022年,利用这项资金育肥出栏1560只羊,购进羊只价格900至1200元,育肥销售价格1300元至1400元,收入9万余元;育肥马15匹,收入2万元;育肥牛18头,收入3万余元。购买两座育肥棚,每座棚价值9万元。
在范新华的带动下一连职工王明海也开始从事育肥工作,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还学会了跑市场。王明海第一次购买了120只羊育肥,半个月过去了也没有看到羊上膘,就去找范新华请教。范新华听了他的讲述并实地去查看,认为他在饲料配比上有问题,如饲料单一,喂的方法不对等等,听了范新华耐心的讲述,他立即进行调整,就在快一个月的时-38-间羊膘迅速长了起来,初次尝到育肥的甜头,获得纯利润10000元。
一连女职工王玉香看到了范新华在养殖育肥方面出了成效,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找到范新华请教,范新华毫不保留地给她传授经验,告诉她育肥工作是一个特别辛苦的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王玉香说:‚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团场职工,并且是邻居,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什么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王玉香没有偷过一次懒,细心的她还用笔记本记录这两年在育肥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现在自己也开始养殖育肥羊150只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经过这两年对畜牧业市场的观察,范新华认准了发展牲畜育肥这条致富路。2022年师、团党委推出畜牧业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后,她就利用富民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养殖和育肥规模。2022年范新华获得贴息贷款19万元,连队给她划分草料地210亩,为发展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年范新华在四连育肥基地购买了一栋育肥大棚,占地面积约420多平方米,她又向亲朋好友借来了10多万元购买了270只羊,购买时平均每只羊在600元。她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棚里进行集中育肥出售,让她高兴的是每只羊她挣了80元钱,这让范新华增加了养殖信心。年底她又购进了20匹马、13头牛,进行育肥出售。这一年她一共出售羊只达1560多只,纯利润总额达145600元。2022年尝到甜头的范新华又在四连育肥基地购买了一栋育肥大棚,这栋大棚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这次她主要购买品种改良细毛羊进行育肥,这种羊的价格平均在每只750元,出肉率也比普通羊出肉率高达5—7公斤。2022年范新华育肥羊出栏2400多只改良羊,她还出售羊毛2850公斤,又挣了42750元。每只羊的-39-平均利润是90元,她的年收入达到了258570余元。通过范新华的带动连队畜牧业快速发展,与往年相比多增收10万元。
在团连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和她们一家不懈努力下,范新华的养殖业已经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影响的养殖大户。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连队养畜户从粗放型、小规模向上等级上层次方向发展。如今她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团部买了楼房,用勤劳的双手和科学的态度追求着小康生活的梦想。
-40-增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六七团三连职工雍兰芬先进事迹
岁月悠悠,人生如梦。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没有因为艰苦的过去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她叫雍兰芬,中共党员,今年47岁,是三连的一名职工。在团场惠农政策的鼓舞和扶持下,从1994年开始她和丈夫张卫国用勤劳的双手,积极寻找增收致富门路,通过努力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94年,团场实行体制改革,她所在的水利连被撤销,连队职工分别被转入一连、三连、八连等农业连队进行土地承包,她与丈夫张卫国被调入三连,当时他们成家不久,两个孩子还很小,家庭经济和大多数职工一样处于贫困边缘,只能在逢年过节时给孩子改善改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和丈夫张卫国就想,承包土地风险大,收入也不稳定,单一的种地恐怕很难改变目前的生活,经过两人合计,1994年秋她们向亲戚朋友借了1万余元钱买回来40只羊,从那时起她们就走上了‚两条腿走路,多方面增收‛的道路。
从1994年起到今天,她们一直没有放弃过养殖业,从最初的存栏几十只发展到高峰时的150只,养羊让她们真正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在十几年中,她们用养羊化解了种植业带来的风险,用养羊改变了住房和生活条件,用养羊供养了一双儿女上学就业。为了养好羊,也为了增收节支,不管存栏是多还是少,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持自己管自己放,在养殖中她们依靠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应有的效益,采取的主-41-要措施是:一是坚持使用优质种公羊进行自然交配和人工受精进行繁殖,提高羊只的品质;二是实行母子分栏育幼技术,早断奶、早补饲,有效促进羔羊快速发育成长;三是抓好淘汰羊集中育肥销售,该淘汰的及时淘汰,确保畜群存栏的品质;四是抓好长草短喂,合理配比,保证羊只对所需营养的供给;五是抓好防疫,防止一切疫情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022年,他们又投入5万元买回了15头牛进行育肥。
靠着养殖平均每年他们家创收就达到2万余元。由于条件好了近几年他们家为儿子成家在团场一次性购买了的楼房,添臵了一辆‚四轮‛、一台‚554‛中马力农用机车以及配套的点播机、中耕机、药罐等农机具和一辆皮卡,固定资产达到了17万元左右。
近两年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他们家也实行了责任分工,她负责养殖,丈夫负责农机作业,儿子负责土地承包。在创收增收上他们克服‚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的懒惰思想,在家庭成员中始终树立‚勤劳才能致富‛的意识,他们在搞好家庭行业创收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以外的增收,比如她为他人代过牧、除过草、定过苗,儿子在农忙季节浇过水、捡过打瓜、装过甜菜,丈夫为承包户运送过种子化肥,卸过连队的农用物资等等。
2022年雍兰芬贷款20万元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分别种植了东麦、甜菜等作物,养殖羊182多只,比去年多增加35只羊,今年除承包以外,全家增收2.8万元,平均人均增收达到9000元。
面对未来,她希望在师团政策的引导鼓励下有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收增收的行列里来,用勤劳和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自-42-我发展增收致富的道路,她也愿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奉献给大家,相信只要努力,幸福会向每一个人招手。
-43-艰难之舟高扬信义帆
——一六七团退休职工夏留女先进材料
不足1米50的个头且一身的疾病,不到五十岁时就白了满头的黑发,但就是这样一个妇女,支撑着一个生活困苦的家,在命运多舛的生活之舟上,她尽全力撑举着信义的风帆,她用血汗甚至生命坚持着一条归还借款的感人之路,她就是一六七团一连退休职工夏留女。
1997年11月夏留女患癌症的丈夫离开了人世。安葬了丈夫,回到家中,与年近80岁的母亲和刚刚成年的儿子、才8岁的女儿一起哭泣悲伤中,夏留女心头像有一块重重的石头,那就是丈夫生前,家境拮据的的她四处借钱给丈夫治病,再加上连队为其垫付的生活费,共有2万多元。这笔借款对于当时病退工资只有270元需要养活全家的的夏留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额。也许当初借钱给她的人已不指望她还这笔钱,知道她有这么多借款的人也为她发愁。夏留女先找到连队连长,让连队在她的退休工资中逐月扣除该连队的钱款。她在心里给自己说,就是拼了命也要把这些借款还掉。
这年秋季,夏留女转到了连队东南角的一条自然沟渠边,看着沟中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土耳条和杂草,觉得太可惜了。她很快就开始了对这块沟渠的开荒造田‚工程‛,坎土曼、铁锹,能用的工具她都用上了。挖掉一朵朵结实的土耳条,扩宽沟渠,平整土包和坑洼,整整用了20来天,一块2亩多的荒地被开开垦了出来。第二年春季,她依季栽种下了大葱、辣子、萝卜、白菜等蔬菜,步履蹒跚的她每天数次往返于家中和-44-菜地之间,除草、松土、浇水和看护。随着蔬菜的成熟,夏留女更加辛苦。从距团部近8公里外的家,她用一根扁担挑着三四十公斤蔬菜来到团部摆摊出售。菜一卖完,她将所得收入小心的装好,又要徒步赶回家中。一次长途的负重行走要使夏留女全身酸痛,但看着劳动果实换来的收入使自己的还款计划有了希望时,缓息一两天后,她又挑着菜担出发了。
1999年6月的一天,夏留女挑着菜出地不远就被连队旁突发洪水的买海因河挡住了。她找到搭有一架小桥的河段,只见洪水已没过了桥面50多公分,一心要赶往团部卖菜的她,将蔬菜先捆成一把把奋力甩到河对岸,然后用扁担撑着盯着难以辨认的桥面趟着洪水一步一步向前挪去。在河的中央,洪水漫过了她的大腿,冲的她只晃。在艰险中,夏留女的心却比以前安稳了许多,因为她对自己还款行动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一袋面粉的价钱对于夏留女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从饮食等方面节省一些,她每个星期只蒸9个馒头,母亲吃几个,女儿吃几个都有细致的计划,一年下来,她吃的馒头不超过5个。土豆、白菜、萝卜这些自己种的蔬菜和自家果树上的水果是她的主食。
2022年5月,在九师某个体食品店当推销员的17岁的女儿曹惠君遭遇了车祸身受重伤,雇用女儿的老板支付了大部分治疗费用,夏留女也向亲朋好友借了1万多元。但无论多么困难,她都很快将借款一一还上。
2022年夏季,夏留女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牧业贷款,准备与儿子杨志国一起发展畜牧业,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不料儿子又遭受了车祸,严重受伤。急迫中,这5万元贷款就用在了儿子的救治费用上,但按银行规定这笔贷款由于没有购买牲畜必-45-须要在一年内归还。她从亲戚和好友家里借款,包括新婚不久的女儿也拿出了长辈给的结婚贺礼和母亲给她的压箱底钱共1.2万元,这笔贷款如期还上了,几位朋友的借款也已归还。夏留女说,再难,也得恪守信用,保持一个诚实守信模范的名声。
然而,不论自己多么困苦艰难,夏留女的一颗关爱他人的爱心却时时闪现。2022年汶川大地震,她也加入到了向灾区人民捐款的行列。团场开展向困难职工群众捐款捐衣物活动,她没听连队领导的劝说积极响应。她在家中的电视上看到青海玉树地震后灾区同胞困苦的景象时,不住的掉泪。第二天,她步行走到距家约3公里的连队,掏出由许多面值较小的钱币凑成的30块钱,求连队领导转往灾区。2022年底,她找到连队领导主动退出了最低生活保障户。
2022年夏留女被评为新疆兵团道德模范,2022年、2022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46-心中装着致富愿 眼前增收路才宽
——一六七团张守成先进材料
167团举行多元增收致富事迹报告会,居住在幸福路社区的居民张守成作为典型在会上作了发言,还受了表彰。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身披着增收致富典型的鲜红绶带,面对着几百人声音柔和的都不像本人了。但他在家庭经营中理念和方法却是真心告诉了大家。在人们眼里的团场大款的发家致富路也呈现给了乡亲。
出生并成长在一六七团张守成,1980年从初中毕业分配到连队从事农业生产,后来又被连队调到拖拉机上成了一名农机驾驶员。那时,年轻的心是单纯的,青春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但青春的脚步也是匆匆的。老大不小的他常常被父母催促着找对象、成个家。组成家庭需要花钱,家庭成立了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但以后自己的日子还能依靠父母吗,是不是依旧靠着不高的农机经营收入紧紧张张的生活下去? 他想,仅仅靠几十亩承包地的收入远远不够。种植业职工在大田忙碌后还有许多闲散时间,那就利用闲时间做生意?但没有做过生意的人可能不知道,就是在20多年前,在团部利用一两间平房开个小商店,不说建房的或是租房的费用,仅将货架货柜摆满商品,第一次的投资就得数万元。开商店没有那么大的本钱,他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一个商机。家家做饭都使用的作料,而一些商店虽然有一些作料,但不是不齐全,就是存放时间太长,客户在挑选时既不满意也不方便。他购进新鲜的花椒、干辣子、胡椒等,又购进一台粉碎作料的机子,站在街头路边,利用2000-47-元启动资金开始经营起小小的作料摊。夏季,站在骄阳下,他和妻子轮流看守。冬季,就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他们一样接待着每一位顾客。在摆作料摊生意中,他感觉到百货零售在团场有较好的效益,利用这些积累和筹借的一些资金,又开办了一个小商店。在努力经营下,商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再后来,他的商店从20来平米的平房到后来的三层商品门面房,而且商品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商店的货物也越来越全。
作为一位也曾在农田中劳动过的职工来说,他感到团场十多万亩农田,上千户农工,对地膜、农药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而且它需要更为便利的服务。于是通过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办理了有关证件后,开办了农资商店、房屋装潢商店。增加了经营内容,自然他就更忙了,但看到一项新的项目获得成功时,冲淡了所有的辛劳。
在做好家庭零售业、积蓄不断增多的同时,张守成一直在思考着拓宽家庭经营的路子。2022年初,团场推出林权私有化、林权转让的决定和政策触动了他,在对团场部分林木进行了了解查看后,他陆续在该团四连购买了四五条共约320亩的老林带,成为团场首位个人购买团场林带的职工。在对林畦的管理和劳作中,他逐渐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和理念:栽种树木、经营林带,一方面自己在创收,一方面也为团场增添了绿色、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份投入两份回报,林木就好像是经营者的‚绿色银行‛,一片林木在数年或者多年以后会给你丰厚的经济回报。面对严重持续的旱情,他出资10多万元在四连打了一眼机井,一方面保证了那片固定地的作物种植,保证上百亩林木的浇灌,另一方面为扩大林木经营奠定了基础。
-48-2022年春,团场职工购买公有林渐成热潮,团规定,凡是购买了公有林的个人,必须栽植相同数量的林木。许多购买老林带的职工需要栽植新林,团场对农田防护林建设也出现了对树苗的很大需求。他又早早看出了这个形势,主动找到团园林站,将自己打算培育苗圃的想法说了出来,在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他在距团部很近的四连承包了50亩井灌地,作为专门的苗圃地。当年春季就引进并完成了10亩的杨树插穗工作。
2022年秋季又开辟了一块耕地,2022年,杨树苗圃地已达到24亩,几年来已出售树苗近10万多株。
这些年,随着国家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在团场的实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在团场的落实,张守成预感到团场将有更多的楼房拔地而起。每一位新住户都要进行房屋装修和添臵新的家具。虽然额敏有这样的商店,但装修房屋是一项很繁琐细致的事。就近供应各类材料提供服务才是对经营者和顾客都更为可靠更为便利的经营。这是一个不小的商机。他开始了解这方面的经营知识,准备店面,筹备提货资金。果然,建材商店开张后,顾客不断涌来。由于坚持所有商品均由乌鲁木齐市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多次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因此能以最优惠的价格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规模也越来大,现在有许多附近团场的群众也成了他的客户。
他真诚地说:这些年,不管是兵团还是地方,不管是咱们新疆还是内地一些发达地区,自己都曾经去过,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了解了一些情况。他感到,养育了自己的边境团场才是适合我们生活、劳动和增收致富的最好热土。我们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地理环境,有广阔的土地草场资源,有方兴未艾的团办工业,有正在加快实施的团城镇化建设工程,更有信守承-49-诺真诚良好的人文环境。只要我们有一颗急切而迫切创收增收的心,机会和选择是不少的。他时时深切地感到,兵师团各级党委、领导在不断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推出新的举措、出台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在为了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始终思谋发展的心,一种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一种争先恐后的竞赛精神,一种选准了项目就坚定实施的决心。这样,在增收致富、发展家庭经济方面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亮堂。
第5篇:新版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最新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材料
为了学习典型,进一步激发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在当前创建群众满意科站所活动之际,公司办公室特收集摘录了一些先进人物和基层站所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基层站所均来自我省、我市的不同战线,十分具有代表性。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洗礼,更多的是激励,用感动鼓舞人心,用先进激励人生。希望我们从他们的事迹中有所收获。
客户心中的“一盏灯”---记全国劳模左光满
“用电有困难,请呼左光满。”在鄂北明珠xx市,这句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左光满,广水供电公司应山供电所营抄工。XX年来,他扎根在供电服务一线,忠实地践行着“光明使者,满意服务”的承诺,把光明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他相继获得“xx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服务明星”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光满服务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作为省电力公司优质服务模式享誉全省。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愿意像一盏白炽灯一样,使用时经得起考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是左光满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一个普通营抄工十多年如一日竭诚为用户服务的真实写照。
“只有在基层我才干得踏实”
xxxx年,左光满由部队转业到xx市供电公司工作。作为一名有着20年军龄的老军人,左光满在部队表现优异,曾经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三等功。然而在转业时,他却选择了最艰苦的基层变电站。他说:“经历战火洗礼和生死考验,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一份特殊的理解。我觉得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在何方,都应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永远向着光明前行,活出人生的价值。”
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年逾不惑的左光满主动拜一位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为师,从最基本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现场运行规程》学起,并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了严格的上岗考试,完成了“左营长”向“左师傅”的转变。
____年,由于他有扎实的思想工作经验,xx市供电公司党委把他调到行政办公室工作,成为让人羡慕的“白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供电所当一名普通的抄表工。面对家人的劝说和同事的挽留,他憨厚地一笑:“我觉得只有在基层我才干得踏实。”
营抄工作对左光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白天,他跟着师傅们学电力营抄和抢修知识;晚上,他一头扎进书本,计算电量、电费、线损。由于缺乏经验,他负责的台区一度线损超标。为此,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对辖区2100户供电客户的超期表计进行测试登记和更换,逐一堵截用电跑冒滴漏……两个月后,他所管辖的台区线损降下来了。当年,他被评为xx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先进个人。
从事营抄和抢修工作,不仅要饱受风吹日晒之苦,还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旦客户有用电困难就必须随叫随到。XX年高考那天凌晨4点,xx市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负责管理的一条线路跳闸,导致____(省、市、区、县)停电。接到抢修任务后,左光满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冲进雨夜中。经过4个小时的紧急排险,他和同事们终于在考试开场的前10分钟完成线路抢修任务并成功送电,但左光满事后却因肾囊肿病发被送进了医院。
多年来,左光满就这样战斗在供电服务一线。有些人说他“不值得”,别人部队干部转业怎么也是个干部,你这样一辈子呆在基层,做着“粗活”有什么意思?左光满回答说:“无论是坐机关,还是下基层,本质上都是为企业发展、为客户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选择电力、选择基层,我无怨无悔!”
“关键时刻,再大的困难也要顶住”
“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把客户当家人,把服务当家务”。这是左光满经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左光满朴素的服务理念和十多年如一日的追求。
xxxx年,为满足客户“找一个人,办全部事”的服务需求,左光满决定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他把印有传呼机号码的卡片送到客户手中,并对客户公开承诺:5分钟之内复机,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那时候,他最多一天可以收到客户传呼10多个,一天有一大半时间奔波于客户之中,大到装表接电,小到维修电器,不管是份内份外,只要是客户的需求,他都来者不拒、随叫随到。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该客户母亲病逝,恰逢当地线路连续数晚停电改造,导致其母亲遗体存放困难。面对这一特殊需求,左光满急客户之所急,专门从附近线路上接通临时电源为该客户供电,待晚上停电线路恢复供电后再恢复线路。为此,他连续4天早出晚归。该客户和其亲友为此深受感动:“左师傅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老人黄泉有知一定会感谢你的恩德!” 左光满对一般客户竭诚服务,对老弱病残者更是如此。应山福利院的供电线路老化,容易出故障。左光满经常在工作之余“绕道”福利院,帮该院免费检修设备,同时与老人们拉家常,嘘寒问暖。一位王姓孤老动情地说:“我到福利院的头一年就认识了小左,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了。每个月他总要抽空来几次,一到刮风下雨,我就知道他准来,因为他怕我们这里的线路出故障呀!”
也许是20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左光满总是视客户需要为“命令”,把服务客户当作天职。在许多供电抢修的关键时刻,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XX年大年三十晚上7时,左光满在巡查辖区线路时,发现某配变严重过载发热,随时有跳闸的危险。为保证正常供电,确保群众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他从客户家中借来两台电扇,用电扇为配变“降温”,自己则站在台架上,打着手电筒监视配变油温变化。直到深夜12点,配变油温恢复了正常状态,他才从台架上下来。
20xx年,广水遭遇多年不遇的旱情,40万亩农田受灾。旱情就是命令,为抢修年久失修的泵站,左光满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在闷热如蒸笼般的机房内调试设备。饿了,就吃一口饼干;渴了,就喝一口井水。晚上,他睡在就地铺设的凉席上,忍受蚊叮虫咬之苦,白天照样顶着烈日干。经过4个昼夜的奋战,泵站一次性启用成功,比计划提前6天出水,40万亩农田得救了!
“让光满服务品牌发扬光大”
左光满竭诚为客户服务,感动着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供电员工。XX年6月,以左光满名字命名的xx市供电公司“光满服务队”应运而生。XX年4月,“光满服务”成为随州供电公司优质服务的一张名片。作为“光满服务队”队长,左光满近年来与队员们一道,继续战斗在服务客户的第一线,在丰富服务内容的同时,让“光满服务”的品牌发扬光大。
20xx年初,左光满提议对“光满服务队”的服务内容进行“升级”:印制“光满服务卡”,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代办各项用电业务,真正实现“内转外不转”和“服务零距离”。此举推行后,在广水____(省、市、区、县)客户中广受好评。
“一个故障,就是一道命令。”“供电抢修救急如救火,我们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做完事,让客户满意。”左光满如是诠释“光满服务队”抢修工作的服务理念。
20xx年7月,xx市持续高温大负荷导致络故障不断。当时左光满坚持带班抢修,平均一天处理30多起故障,并创下冒着酷热通宵作战、一夜之间更换5台变压器的纪录!在这期间,五十多岁的左光满不分白天黑夜参加抢修,平均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
20xx年除夕之夜,正值抗冰抢险期间。又是左光满与队员们,在两千余米山路上,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深夜里,拿着小锤一点点地清理电杆和线路上的覆冰。他们身上的工作服成了一件“冰盔甲”,被体温融化的雪水流过锤柄,握柄的大手冻得通红通红。最后,忍饥挨饿连续工作5个多小时的左光满和他的队员们终于完成抢险任务。
长年的劳累奔波,使左光满患上高血压、糖尿病、肾囊肿等病。医生再三嘱咐他注意休养,避免劳累。可是一忙起来,左光满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XX年“五一”之际,左光满破天荒地跟单位请了个假,瞒着同事们住进了医院治疗。长假一结束,他不等病愈,就强行要求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左光满总说他“放不下”。他习惯了值班房里急促的电话铃声,习惯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习惯了一年365个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白天黑夜。他就像一只风筝,线的那端永远是他深情牵挂的用电客户。
光满已经有十个年头没有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他说:我要像一个普通白炽灯那样,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为客户送去温暖和光明。
中国梦先进人物事迹材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图书馆深入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车间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活动总结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中学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审计战线上先进人物事迹材料____年抗旱救灾先进人物事迹材料企业先进人物事迹(公司董事长)煤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
第6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学习资料 注意保存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册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宣传材料)
一六七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 目录
1.焦裕禄的故事·······················(3)2.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10)3.“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4)4.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22)
5.《人民的好儿女》——梅莲··············(28)6.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六七团四连张仁杰先进材料·········(32)
7.玉宏的致富梦想
——一六七团五连王文玉先进材料·········(35)
8.大棚养殖出效益 科学饲养结硕果
——记一六七团一连范新华先进事迹·······(38)9.增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六七团三连职工雍兰芬先进事迹······(41)10.艰难之舟高扬信义帆
——一六七团退休职工夏留女先进材料······(44)11.心中装着致富愿
眼前增收路才宽——一六七团张守成先进材料·········(47)
一六七团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宣传资料
焦裕禄的故事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1943年秋,焦裕禄在江苏宿迁县给地主当长工。1945年,焦裕禄在家乡参加民兵,并参加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县武装部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先进事迹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20年来,这首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已红遍大江南北。歌曲中的小白杨哨所就坐落在第九师一六一团十一连境内,坐落在巴尔鲁克山塔斯特河畔的山坡上,见证着兵团边境团场屯垦戍边英雄的成长和屯垦戍边精神的传承。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九师7万戍边儿女和边防战士们并肩守防,在边境线上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孙龙珍民兵班”就是这个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驻守在边境一线的一六一团十一连,被当地的人们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
1962年4月,前苏联通过其驻新疆各地领事,煽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6万多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前苏联,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一时间,边境地区一片空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伊塔事件”震动了共和国最高层。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兵团政委张仲翰,命令兵团立刻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施代耕、代牧、代管(即:三代)。随即,兵团遵照中央指示,迅速从石河子、五家渠、奎屯等垦区紧急抽调810名干部,16750名职工组成三代工作队,迅速奔赴边境事发地区。一批血气方刚的军垦战士奉命来到巴尔鲁克山执行三代任务,孙龙珍便是其中的一员。
三代任务完成后,孙龙珍和战友们又奉命留下来组建了今天的第九师一六一团。从此,孙龙珍就成为一六一团牧一队的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的边境线旁放牧守边。
1969年6月10日,苏军再次挑起事端,他们侵入我国领土,无理绑架正在放牧的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职工张成山。消息传到连队,全连官兵义愤填膺,紧急集合冲向事发地,解救张成山,怀着6个月身孕的女民兵孙龙珍冲在了最前面。面对不怕流血牺牲的兵团战士,苏军荒忙躲进暗堡,开始疯狂扫射。冒着枪林弹雨,孙龙珍与战友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就在此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向了孙龙珍……孙龙珍倒下了,这年她刚刚29岁。战友们抢救她时,她那可怜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蠕动……
孙龙珍走了,战友们把她埋藏在巡逻的路旁,她的坟茔象界碑一样伫立在边境线上,她的英魂依然守望着祖国的疆土,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兵团人。
这年的8月25日,孙龙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追授为“革命烈士”,一六一团党委决定,将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存在决定归属,这是判定领土主权的国际惯例之一。1975年10月的一天,孙龙珍民兵班第三任班长班翠莲在巡逻时发现,苏军在我方领土内偷偷架设了一道100多米的铁丝网,妄图改变边界现状以达到吞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经报请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一六一团决心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主力,组成突击队,拆除苏军铁丝网。这次行动完全处在苏军的火力射程之内,行动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出发前,班翠莲和突击队员们都给家里写了遗书。
11月7日中午两点,苏军第一支巡逻队刚刚通过,班翠莲带领突击队迅速出击,仅用55分钟就把苏军一个月架设的铁丝网全部拆除,苏联当局企图蚕食我国领土的阴谋被一举粉碎。
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驻守的巴尔鲁克山是新疆最丰美的高山草原之一,也是苏军觊觎已久的一块宝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军擅自进入巴尔鲁克山腹地,造成了对我境内300多平方公里草场的实际控制,制造了所谓的“领土争议区”。
这片草场内的两条游牧转场通道,是我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游牧转场的必经之路。但苏军控制这片草场后,便以武力阻止我牧民由此转场。
坚持走这两条通道,不仅是牧民顺利转场的问题,更是要以实际存在宣示我领土主权。为捍卫我领土主权,兵团决定:放牧就是巡逻,我九师牧工必须年复一年地从这两条通道转场。
从此以后,九师牧工和我边境地区牧民每年都要经过这里转场,而每次转场,苏军都会武力阻挠;每次转场,孙龙珍民兵班都是开路尖刀班。按照我国政府的外交策略,为了不使边界纠纷演变为军事冲突,每当发生冲突时,孙龙珍民兵班只能以铁锹和木棒来对付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就这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未停止过在这两条通道上转场放牧。
2022年7月29日,中哈两国签署《国界勘定协议书》,被前苏军强占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因我兵团第九师和边民的长期实际存在而无可争辩地回归祖国怀抱。
1992 年,孙龙珍民兵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准军事化管理的成建制的女民兵班。
1999年以来,九师先后建成了以英雄命名的龙珍公园、孙龙珍纪念亭、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忆和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传承兵团精神。
2022年8月1日,孙龙珍民兵班第八任班长杨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总书记“戍守边防,维护世界和平”的嘱托让她毕生难忘。
同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石河子调研工作,并与老军垦、老知青、戍边英模代表亲切座谈,民兵班副班长张珊代表民兵班向总理汇报工作。温总理语重心长的说:“孙龙珍的事迹感人心魄、催人奋进,你作为英雄班的副班长,又是军垦第三代,希望你和你们班的战士继续发扬兵团精神,立足本职,取得成绩。”
奔腾的塔斯特河水,巍峨的巴尔鲁克山见证着以“孙龙珍民兵班”为代表的第九师屯垦戍边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总书记和总理的期望更加坚定了民兵班战士们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信心和决心。
40多年来,孙龙珍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0000余头。她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铸就了伟大祖国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羊专家”12年的坚守
——记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代江生
1996年5月,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共产党员代江生被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担任科技特派员,那年他才33岁。
一六一团是个以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团场。踏上这片土地,已经是兵团小有名气“羊专家”的代江生暗下决心,“牧工不脱贫,我就不脱钩”。他在这里一呆就是12年,12年与羊群为伴,12年走遍牧区的每个角落,直到累倒在羊圈里。
日前,驱车500多公里,沿着代江生当年走过的路,记者来到巴尔鲁克山,追寻代江生留在这里的一个个足迹,倾听12年科技扶贫岁月中,一位大学教授与牧工的感人故事。
“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山道崎岖,窄窄的路像搓衣板一样,汽车咯噔咯噔地响了一路。从一六一团团部出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代江生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肉羊场。而在当年,连这条搓衣板路也没有,代江生硬是靠双脚走进这个一周至少有4天风沙天气的哈拉苏沟。
肉羊场职工张长生指着一间破土坯房说,这就是代老师当年在这里的“家”。低矮的土坯房被风雨吹打得破败不堪,院子里堆放着杂草和晒干的羊粪。房间里的一口水缸空空如也,一张铁床孤独地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代老师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电,夜晚照明全靠马灯,有时连柴油也没有,只好摸黑过夜。”张长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表情凝重地说,“说实在的,那时候条件真的太简陋了,没想到代老师能吃下这个苦。”
隔一条土路,土坯房旁边有一个池塘大小的涝坝,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积聚在这里,成 为当地的饮用水源。水很浅,可以清晰地看到底下的淤泥,坝边遍布水草,各种飞虫在上面飞舞。站在涝坝边上,张长生含着泪说:“那个时候,代老师喝的就是这里面的水啊!这水又苦又涩,用它煮面条,连盐都省了。水烧开后,锅底总有厚厚一层土黄色水垢。”张长生是当地人,喝了这个水,肚子常常都要难受好几天。
有些牧工背后议论:城里人是呆不住的,代老师一定是来走个过场,很快就会离开的。然而,代江生留了下来。牧区荒野,没有电话,收音机也派不上用场。夜深了,只有几声犬吠和远处的狼嚎,伴随代江生在破土坯房里的那张铁床上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从1996年到1998年,代江生一直呆在这里。每天起早贪黑,和羊场的工人一起,为一六一团改良新品种肉羊———“巴尔鲁克山萨福克羊”。
“没想到,改良后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
今年5月28日,一六一团九连的养殖专业户周静霞卖了一只羊,价钱是650元。“这还不是我羊圈里最大的羊呢,如果是那些大个儿的羊,价格还要高不少呢。”周静霞乐呵呵地指着羊圈里一群大个子羊说,“没想到,改良后的一只羊要比过去多卖出一倍的价钱!”周静霞卖出去的这只羊,就是代江生用先进技术改良后的新品种肉羊。“过去卖羊很难,追着卖别人都不愿意要土种羊,现在不同了,主动找上门来买羊的人很多。”
来到一六一团后,代江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羊的品种。作为“羊专家”,他知道,没有好的品种,发展畜牧业,让牧工脱贫致富只会是一句空话。
每个牧业点之间都有几公里路程,全部靠走,每次一到肉羊场,顾不上长途奔波的疲劳,代江生就马不停蹄地一个牧业点接着一个牧业点跑,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羊群数量和羊的生长情况。
考察之后,代江生发现牧工养的羊都是“土种羊”,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肉质差,根本卖不出好价钱,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只有改良品种,培育一批新品种羊,牧民致富才有希望。”代江生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先把品种改良工作抓起来。
品种改良是件十分辛苦的工作,配种期间要不分昼夜地细心观察每只羊的发情情况,在小羊羔产下后,要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监测,收集所有数据,把羊的生长速度等各种指标与改良前对比。
为了方便观察,代江生不顾羊场领导和职工们的劝说,硬是住在和羊圈一墙之隔的化验室里。化验室十分简陋,几台仪器、一张桌子就占去了大半个房间,代江生只得挤在角落里一张临时搭起来的窄窄的木板床上。
冬天房子四处透风,冻得他无法入睡,夜里只得裹着厚厚的棉衣斜靠在床头,难得睡个囫囵觉。
虽然有门,但羊粪的臭味是挡不住的,再加上化验室里浓烈的腥味,房间里弥漫着难以忍受的恶臭。隔壁奔跑、嬉戏的羊群把细小的羊粪灰尘高高扬起,整个羊圈乌烟瘴气,每天早上醒来,代江生的脸上都会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羊粪末。羊场职工早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戴着眼镜的人,从羊圈走出来,带着一身疲惫,来到涝坝边,捧一捧水往脸上一浇,转身又回到羊圈,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就这样,代江生在羊圈旁边一住就是一个月。
春季产羔的牧业点离代江生的住处有15公里,为了收集改良后小羊羔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代江生每天一大早就背着弹簧秤,翻山越岭步行到每个羊群,测量母羊和小羊羔的体重。一个样本有30只羊羔,每只羊羔有20多个部位需要进行测量,一个样本测下来,至少要600多道工序。牧工们都知道,在这么大的羊群里,要抓住一只羊,绝非易事,而且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检测数据,代江生都是亲自到羊群里抓羊,一不小心就摔倒在羊粪堆里。腿站酸了,他就蹲在地上缓缓;腰实在受不了了,就靠在土墙根上歇歇;肚子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去的冷馒头;口渴了,就喝一口苦咸水。大家都知道他累了,但他就是不喊一声累。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一六一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一六一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新品种肉羊由原来的7000只发展到2万多只,成为兵团最大的肉羊种群。通过改良,母羊的受胎率达到100%,繁育率达到120%以上,双羔率达到50%以上,与往年相比受胎率、繁育率分别提高了30%和45%以上。2022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让每个养殖户都学会用科学养殖技术养羊”
“有了改良后的新品种羊,还要让养殖户知道怎么养好这些羊才行。我要让每个养殖户都懂得科学养羊!”这是代江生来到一六一团时确定的拔“穷根”的另一个目标。
12年里,不仅在肉羊场从事品种改良工作,代江生还细心指导养殖户科学养羊,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今年春季的一天,周静霞正在羊圈里忙着,代江生突然出现在她的羊圈里。周静霞愣住了,正是大雪封山的季节,自己已经好几个月都没办法出门了,代老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代江生得知周静霞的羊群到了产羔的时候,担心她不懂技术,羊羔活不下来。尽管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心急如焚的代江生还是坐着铲雪车先到九连连部,之后又踏着没过膝盖的雪,艰难步行1个多小时,才来到周静霞家。
看到100多只活蹦乱跳的黑头小羊羔,代江生一头扎进羊圈,全然没注意到羊圈内雪水、羊粪搅和在一起。他走到槽子边,仔细扒开槽里的饲料,抓起一把,仔细观察着草和料的配方,然后对周静霞说:“你这样喂不科学,草秆太长,羊羔吃不到好的饲料长膘就不快。给羊羔补充饲料时加些煮熟的大麦和糠是可以的,但比例要适中。”
他又看了周静霞盖的暖圈,赞许地说:“暖圈建得不错,很科学,但是要合理利用好,特别是羊羔要分群管理,按大中小羊羔分群补充饲料,这样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代江生像一个小学老师,耐心地把科学养羊的关键环节教给周静霞,并手把手地给她做示范。从此,周静霞记住了代江生教给她的顺口溜———“寸草铡三刀、无料也长膘”“大小羊分开喂,相互不影响”……
代江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12年里,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的“土专家”。崔北亮、王新华、张长生……这些名字如今在一六一团家喻户晓。他们都成了养羊技术骨干,都是代江生手把手培养出来的“土专家”。
“12年里,他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
“12年里,代老师没有拿过团场一分钱补助,所有的培训和讲课都是免费的。每当要给他发补助的时候,他总是一脸严肃地拒绝。他说他来这里是科技扶贫,怎么能要报酬呢。”一六一团副团长杨俊杰感动地说。
1998年,完成肉羊场的品种改良工作后,代江生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广新品种和培训指导牧工科学养羊上。从1998年到2022年,他每年都要来一六一团好多次,走遍牧区的家家户户,给牧工传授最新的畜牧知识,帮助解决养羊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有一件事至今让杨俊杰难以释怀。一年冬天,代江生在远离团部的冬牧场配种站忙着指导新品种改良工作,远在石河子市的妻子突然患了重病,急需手术,需要他回家照顾几天。好容易联系上,代江生却犹豫了:牧区的品种改良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错过这几天,就会影响春季的产羔量。
在杨俊杰的极力劝说下,代江生回家了。可3天后,他又出现在冬牧场的羊圈里。从冬牧场到石河子要往返1000多公里,也就是说,代江生在家里仅呆了几个小时就返回了牧区。
很多人都不理解代江生,埋怨他:“你在家才呆了几个小时,怎么不考虑家里的事呢?”代江生却说:“这边的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我怎么能放下不管呢?”
代江生的妻子事后曾问他:“在你心里,羊和我谁更重要?”性格内向的代江生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有人说代江生傻,没有报酬,还在基层呆那么长时间,把自己的事业都耽误了。代江生可不这样认为,他私下对杨俊杰说,科技扶贫就是他的事业。他到一六一团工作,不后悔。
杨俊杰说:“基层需要的就是像代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为牧工服务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代老师不争名、不争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真正让人感动和钦佩!”
“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助牧工把羊养好”
今年3月23日,正在一六一团为牧工们上技术培训课的代江生突发急病,倒在一六一团牧工的羊圈里。经过医生诊断,45岁的代江生患重症肝炎,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这个病是累出来的!
清醒过来的代江生看到一六一团领导,断断续续地说:“咱们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职工积极性很高……不知道现在产羔的情况怎么样了?”“等我病好了,一定还回一六一团,我的扶贫工作还没结束呢!”代江生紧紧握着一六一团政委陈毅民的手坚定地说。
陈毅民把一六一团干部、职工捐的1.8万元送到代江生的面前,哽咽着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好好养病,希望你尽快好起来。”听完这番话,多苦多累都从来没有哭过的代江生把头扭向一旁,两行眼泪打湿了洁白的枕巾。隔了好一会儿,他才用尽全身力气,低声说道:“这钱我不能收,你们把钱拿回去吧。我会好好配合医生治病,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去帮牧工们把羊养好!”
代江生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
5月31日,当记者把周静霞的一只羊比过去多卖了300元的消息告诉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代江生时,他笑了。代江生的妻子说,代江生已经好多天没有笑过了,这是他生病后第一次有这么灿烂的笑容。
“我觉得,在那里工作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12年,看到牧工们脱贫致富了,我觉得12年的光阴没有白过!”这是代江生病中对妻子说的,“能为牧工脱贫致富做点事,这一生,我不后悔。”
12年里,代江生有两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但对读博还是去牧区从事科技扶贫,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奖杯”,不过这些“奖杯”他拿不走,都放在牧工的心里,这些奖是牧工对他的称赞和夸奖。
12年来,他发表了很多“论文”,不过,这些“论文”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牧区的羊圈里。
12年来,他获得了很多“成果”,不过,这些“成果”不是什么科研课题,而是展现在牧工脸上摆脱贫困的灿烂笑容。
12年,无言的巴尔鲁克山见证了一位大学教授———代江生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与坚守。
赵机农:用生命实践“三个代表”
——追记第九师一六八团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
2022年6月8日,对生活在祖国西部边陲的第九师一六八团人来说,是一个撕心断肠的日子。这一天,年仅44岁的六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像春蚕吐尽了最后一寸丝,像蜡烛熬尽了最后一滴油,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
6月10日,第九师一六八团召开追悼会。许多人失声痛哭,送行的人群像一条哀恸的长河,从团部一直流到墓地,感情的潮水像决堤的大江,汹涌澎湃。
六连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6公里之外的连队赶到团部,为他们的好书记送行。已为赵机农守灵的老工人石生才泣不成声:“赵书记,你是累死的呀!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可你却离开我们走了……”
作为党支部书记,有责任致富一方群众
5年前,一六八团六连还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贫困连队,连年亏损,职均收入不足2700元。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倒卖生产资料,倒卖农副产品,甚至有人到场上哄抢粮食和油料。连队党支部软弱涣散,被兵团列为整改的后进党支部。
1996年3月,也就是六连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一六八团党委决定,调任赵机农任八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贾斌任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
赵机农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作为军垦第二代,赵机农清楚,兵团肩负真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如果内部不稳定,职工不富,这一重大使命就不能很好完成。
一六八团地处准葛尔盆地西部边缘的塔尔巴哈台山下,沙拉依敏河上游,2300多我职工守卫着绵延的边境线。这里海拔710米到1200米,年平均无霜期138天,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和油葵。六连是一六八团的一个自然村,原名“风石村”昌个风刮石头跑的村落,后来地名委员会更名为“莫英其村”,这里不但风大,而且缺水,全连1.048万亩耕地全靠从山上一股自然水浇灌,有些地常常因浇不上水,连种子也收不回。
怎样才能带领全连职工摆脱贫困?连领导走访老工人征求大家意见,召开诸葛亮会,请大家献技献策。
一天,赵机农和贾斌带领几名职工,踏着冰雪、踩着泥泞,一块地一块地的查看,他们听到最多的是“这块地那年种打瓜,因为缺水,全部旱死。“那块地那年种植小麦,”要灌浆了没有谁灌溉,结果颗粒无收。”
赵机农紧锁双眉,心情十分沉重,水呀水,你是六连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思索片刻,他对贾斌说:“从目前来说我们要设法开辟水源:从目前讲,与让作物旱死,还不如将部分土地修耕,有多少水种多少地,这样有利于轮作倒茬,增强地力,提高单产,增加收入。”
贾斌说:“我也这么想。否则,机力、种子、化肥、人力都投入进去了,结果没有收成,哪有不亏的!”
第二天连队召开支委会和党支部大会,统一了认识,并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确定了“以水定地、以地定产、调整结构、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
经过认真核算,决定全连种植面积缩小到8000亩。在结构调整上,适当扩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葵制种面积,并试种甘草,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机农在党支部大会上说:“现在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全体党员带头,搞好每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春播,赵机农和工人一道,加种子,加肥料,站播种机,一身泥土;田管,在干部夜间查水值日表上,他排的最多,甜菜收获时,已到初冬时节,赵机农和其他连队领导在地里搭起了帐篷。拉甜菜的拖拉机来了,他们就装车、开“出地证”,拖拉机走了,他们就裹着大衣打个盹。凛冽的寒风吹打着帐篷,似乎要把它撕毁。一觉醒来,个个双脚麻木,浑身瑟瑟发抖……
他们对事业的赤诚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刷新了六连有史以来的记录。当年扭亏增盈4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连队年年赢利,1998年,全连赢利77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4000元,个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连队职工富裕了,连队有了积累,先后打机井8眼,缓解了水源不足的矛盾,2022年,赵机农又提出,“家家见牛羊、扬鞭奔小康”,靠发展牧业增加职工收入。
六连有人口368人,住户110户,大多数都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房屋里,低矮潮湿,冬不挡寒、夏不挡雨。一个下雨天,赵机农和几名支部委员挨家挨户查看职工住房,大多数人家雨漏个不停,人们只好把塑料布吊起来接水,否则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回来后,赵机农忧心忡忡地说,大家住在这样的破旧的房屋里怎么能安心?如果人都留不住,祖国的边境谁守?我们一定要把职工住房建好!
从1999年开始,住房治“差”工作开始进行,当时兵团也出台了农牧团场农牧工危旧住房改造的政策。在兵团、师、团给每户补贴16000元和部分建筑材料的同时,连队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每年从土地费中每亩提取5元到10元,作为小康连队建设基金,用于统一修建围墙等设施。
政策出台后,很多职工都报了名,但是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不愿建房,他们说:我们还能活几年呐,凑合凑合算了。赵机农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你们这些老同志为守卫祖国边疆奉献了青春年华,到现在还住在这破旧的草屋里,我们做小辈的也于心不忍呀!”经过三番五次的做工作,很多同志思想通了也报了名。如今的六连,110户人家已经有92户住进了新居。
2000年5月,兵团政委陈德敏到一六八团调研就住在这个连队。他在看了连队,走访了职工、听了赵机农的汇报后,评价说,“六连的班子不软、人心不散、发展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
时至今日,六连的职工一说起连队的变化,都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赵书记,就没有六连的今天。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有责任办好职工群众的事
这是赵机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追求。
赵机农出生在一个老军垦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机修单位的基层干部,母亲是团场出名的女拖拉机手。他们热爱边疆,热爱本职工作,所以孩子的名字都从“机”字起头,机农、机英、机建……赵机农从小就受着家庭良好教育和熏陶,从上小学开始,赵机农就带头学习雷锋的事迹,雷锋同志“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的感人话语,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调到六连工作以后,赵机农更是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谁家有困难他都热情帮助,职工陆桂花、陈艳、何巧友、刘冬兰等几家,因在水塔工地干活,工钱还没有发下来,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赵机农马上跑到学校替他们担保,让孩子先上学,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上学不能耽误。
1997年,团场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开始推行租赁承包,一些职工家庭困难,交不起租赁费。赵机农先后拿出4万元帮助贫困户,使六七户职工摆脱了贫困。金义贵1999年在赵机农的资助下承包土地190亩,当年就收入22000元,成军明、何海鸥在赵机农的资助下也都增加了收入,搬进新居。他们说:没有赵机农,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
赵机农的妻子刘康芝是一个身材单薄的瘦弱女子,为分担家庭的困难,下岗一年后开始在团部卖豆腐。她每天凌晨6点起床做豆腐,9点钟开始到市场上去卖,下午6点钟卖完后又回家磨浆,做准备工作,一直到深夜。因劳累过度,她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弯一次腰,腰和腿都像针扎般地疼痛。做豆腐用煤多,一次刘康芝买了一卡车煤,打电话要赵机农回来帮助卸车。这时候,六连原保管员因农药过敏,调换了工作,为不增加非生产人员,加重农工负担,经团党委研究,由赵机农兼任保管员。发农药、化肥、种子,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农忙季节他就住在库房里。接到妻子的电话赵机农说:“你先卸着,等连上的事忙完我就回去。”刘康芝一人用人力车往家推,一车,两车……一汽车煤卸完了还不见赵机农的影子。天黑了,赵机农才从连队回来。刘康芝累得精疲力尽,腰酸背疼。她越想越伤心,满肚子委屈一股脑儿倒出来:“你整天忙、忙,这些年你什么时候想到过我!”
1993年3月21日,刘康芝生二儿子时,赵机农在四连当机务副连长,孩子一落地.他说连队春播忙,便回了连队,没侍
第7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精品文案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一、抓学习,强素质,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他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他把为民解忧排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廉洁从政,堂堂正正做人;他恪守对党的忠诚,政治立场坚定,组织指挥、处突能力出色。几年来,他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知识培训、法律培训,并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激发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朝新的目标奋进。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和多年农村工作的锤炼,使丁忠会同志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也得到很大的增强,无论是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解决农村纠纷还是陪同领导调研,他都能用生动详实的语言打动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二、抓发展,促增收,特色经济硕果累累。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丁忠会同志按照县委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活一方经济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他所包的谭寨、洪寨、令新等几村,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发展种植优质核桃和猕猴桃苗木3000多亩,成为我镇发展特色种植的示范榜样。在动员之初,当时因为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一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比较大,为了做好思想工作,他带领同志不分白天黑夜,与群众促膝谈心,从细微处入手,跟他们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倾听他们对发展的看法,一起畅想发展的前景与其将带来的好处。现在苗木挂果见效,日子过得比以前更红火了,这时他们都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而且这几村也是我镇金属加工铸造产业的特色村,他多次组织经营户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讨论企业的发展走向,不遗余力的帮助解决经营户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信息,在县镇举办的劳务技能培训中为经营户争取培训名额,去年全镇新增以金属加工铸造的中小企业20多家,仅此一项,群众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三、抓党务,强组织,推动基层党建健康发展。 四、抓矛盾,重走访,切实解决农村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丁忠会同志严格按照活动要求,长走基层村组了解掌握情况,对农村农民反映的问题,始终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从细节入手,全力维护好群众利益,运用新方法来化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这是党员的先进性的最好体现。所以他遇事从不推诿不回避,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大胆工作,科学决策。凡是群众找他反映的问题,他都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在走访调研中,对人民路社区反映的社区办公场所不足问题,他多方联系协调,找县上跑部门,协商镇企业办,2022年9月为社区扩增了两间办公室,争取配置了办公设备,使社区工作走上正轨。谭寨村、洪寨村因干部经济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上访不断,镇上组织专人多次协调,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镇委安排丁忠会同志牵头,用了两个月时间,理顺了村级经济,完成谭寨村班子整建,清收兑付农业园区租金10多万元,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部解决到位,从此这两村再没有到县、市上访。
五、抓稳定,强保障,为发展保驾护航。
自到普集镇工作以来,丁忠会同志一直主管全镇信访稳定工作。普集镇是全县人口大镇、矛盾大镇,地处城关,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群众思想活跃,信访稳定工作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怎样才能管好信访稳定,实现全镇大局平安和谐,他结合镇情实际,积极探索信访稳定工作机制,提出坚持六个并重,健全三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即:解决信访老问题与尽量减少新矛盾并重,全面落实包保与重点严防死守并重,有效解决问题与依法打击并重,干部下访与化解劝阻并重,教育群众与约束干部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健全矛盾排查制、积案包案制、缠访稳控制。他就是这样用制度和措施打好信访稳定攻坚战,全力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信访总量大幅度下降,群众信访活动规范有序,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今年省市县两会期间,我镇营南村住宅楼项目因工程纠份,双方互不相让,赴市进省上访,他放弃休息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了这方劝那方,协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调县上劳动保障、公安、城建、土地等部门在镇召开协调会,平息事态,以使双方心平气和面对面协商解决问题。丁忠会同志就是这样以扎实的工作忘我的精神,确保了全镇在省市县两会期间无一例进京上访和有影响的事件发生,无一例群体性事件发生,实现了平安两会目标。
希望本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能帮到你。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第8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一、已收到材料:3份
办公室《在忘我工 作中践行新区精神.》
综合执法局《综合执法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事例》.博贺镇政府《博贺镇新区创业事迹先进事迹材料》
二、未发材料的局及原因
经发局,原因;局内暂无人选。
行政服务局,原因;局内暂无人选。
经发局,原因;工作繁忙,没有材料。
农林水局,原因;正在写,但要请示领导。
规划建设局,原因;工作繁忙,暂无人选。
国土分局,原因;工作繁忙,暂无人选
征地拆迁办,原因;征地工作繁忙,过几天再交!
电城镇政府,原因;领导不太愿意写自己。所以没材料交。、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优秀党员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信用社扶贫先进事迹
扶贫工作先进事迹
衡水市扶贫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