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调研报告(共19篇)

第1篇:近代史调研报告结尾部分

       近代史调研报告结尾部分

       一天的考察让我们小组的同学目睹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虽然我们不是革命亲历者,但是从龙华烈士陵园到国父、**的故居,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中国革命的曲折、艰辛和悲壮。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将古老的中国从沉睡中彻底唤醒,中华民族的独立进程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这次史无前例的革命,将中国人从腐朽的封建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开始探寻中国革命的真理。虽然辛亥革命打碎了封建制度,但是新的制度并未建立起来,真正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国民党致力于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科学才能给中国带来工业化和现代化。但中国的革命既不同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法国大革命,因为中国的历史不同与欧洲。欧洲国家大多幅员较小,人口有限,技术进步所带来生产力提高的成果难以及时消化,社会有更多的积累进行下一次的技术革命和进步,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生产力提高的成果都被很快被增长的人口所吞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基十分牢固,没有足够多的资本积累,也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西式革命在中国困难重重。这时,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历史的舞台。毛泽东等人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科学地判断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不应该是极少数资产阶级,而应该是广大的无产阶级。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沿着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开辟的道路,经过近五十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崭新的历史从此开始。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解放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已经摆到了我们面前。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开拓,实事求是,冷静分析当前形势,借鉴前人经验,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地稳步推进改革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第2篇:近代史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

       青岛中国海军博物馆

       考察时间:

       年5月1日

       考察内容:

       中国海军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室内展区,陆上展区跟海上展区。主要展示了从建立海军至今,退役和正在服役的各种军事飞机,舰艇,导弹,坦克等。有不少是国家级文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级文物,多位前任国家领导乘坐,由苏联赠送。

       解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身负重创(船身上有两千多个补丁),但依然不辱使命。

       停靠在博物馆的维修舰艇,舰艇上悬挂的彩旗为国际通用信号旗。

       参加过**阅兵式的导弹车,所载导弹为弹道导弹。

       报告题目:

       军事与海洋

       五月的小长假,我们满怀热情,来到了位于青岛沿海的中国军事博物馆,由于博物馆建立的时间久远,一大片地方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新馆建设,我们随着人群,进入了室内展区。

       幸运的是几位中年人请到了讲解员全程为他们讲解,我们被讲解员准确而专业的讲解所吸引,也跟上了他们的步伐。讲解员首先向我们讲解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史,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文物展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艰辛与曲折,特别是中国近代建立海军之初,所受到一系列困难还有外国列强的欺凌。随后,讲解员又通过一件件展品,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海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有不少有好邻国的捐助,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落后。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国家建设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忽视海军海防的发展,中国海军也取得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室外陆上展区,这里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战斗机,导弹,舰船。解说员向我们普及了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常识,让我第一次知道鱼雷不仅可以水下作战而且还可以空中作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艘打满补丁的舰船,虽然它的表面涂上了新

       漆,但是,那一个个、一层层的补丁还是让人触目惊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艘解放号的舰船曾经在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候立下了大功,船上的战士几乎牺牲了一大半,这艘船也身负重创,然而舰长却奇迹般的指挥它继续作战,并且开回了舰队。船身上的补丁,全是激战之后补上的。仰望着这艘舰艇,将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激烈深深的震撼着我。

       游览完军事博物馆,让我对中国的军事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跟我自己的所见所感,让我对军事与海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我们曾经拥有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随着郑和转对化为历史的烟尘,随风远逝,中国在海洋方向上逐渐失去了优势。近代中国,根深蒂固的“黄土意识”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日下、军事携带,广大民众的海洋观念不相适应,使中华民族遭受欺凌,几近险境。

       在反对西方列强从海上侵略的长期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智勇超群,战略卓著;或励精图治,治军有方;或以民族大义为重,血洒海疆。他们有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邓世昌。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大都来自海上,据统计,多达479次,入侵舰船1860多舰,兵力47万多人,被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造成中国近代100多年屈辱的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腐败无能,重路轻海的策略。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要重视开发、利用和保卫海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重新开始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今天,人类正大步迈进海洋世纪,如何破解“战略海洋”这一重大命题,世界不会等待,历史不会等待。我们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海洋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跻身强国的伟大目标。

第3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读书报告

       曾晴丝 经管 应用心理学13级 2022.。

       罗志田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318页,27万.4千字,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书本内容要点: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选读本书的原因:作为一名理科生,而且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理科生,我实在是不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事件,不懂如何评价事件的发展原因,可以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更是为了让自己了解多一些历史,我选择了这本《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它上面记载了很多的史学材料、对史学事件的看法以及史学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心得收获: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有趣事件,也学习到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想。我主要从研究历史的方法方面写下这篇读书报告。

       首先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为了能生动有趣地把东西告诉读者,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例子,引用了很多典故名著以及历史学家们的言论,并且会对自己引用的东西加以评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让文字简单易懂。

       作者在谈到一个现象或事件时往往会追溯到与之相关的最早时候,去了解、讨论那个现象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去了解某个现象,才能完整、准确地区分析它。作者提倡透过前人的眼睛去看当时的一些情况,这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同时,他还批判了那些不认真研究前人著作,不了解形式发展而自以为“前无古人”,发表出早已经过时的主张,甚至还有更可笑的发表出与自己所批判的观点类似的观点。这些不地道的历史研究者只会夸夸其谈,根本不是真正地在认真研究历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罗志田老师在写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总是多种多样,你不能找到所谓的“最佳方法”,正如罗志田老师自己所说:“史无定法”,即主张在研究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资料可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只要实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但必须是可靠有效的,研究成果必须是符合现实的。

       罗志田老师在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时说:史学发展应“多旋律并进”。“ 复音音乐那种两三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而兼具明示与暗示的深邃表现能力,的确有助于表述近代中国各面相的多岐互渗,学术的发展演进亦为其一。”史学界的论述不应该是单一甚至与其他势不两立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每一种现象都可能源于几种复杂多变的事情。为了让史学的立论清晰简明但又接近真相,史学研究者必须自己先从多方面多途径全面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然后再进行概括表述;绝对不能一昧地为了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而只侧重于某一方面。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切不可将历史的电影倒着放”,这里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是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才会发生的。某个人物觉得A观念正确,那是此人基于那个背景之下的考虑,如今我们若已经觉得A观念其实并不可行,那也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看法,因此也绝不可以说此人是错误的。就如书上所举的例子那样——陈汉章当年拿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取笑胡适,认为“哲学史”是指“哲学史的大纲”,如此一来,“哲学史大纲”就是指“哲学史大纲大纲”,胡适实在不通。在当年这一事件中陈汉章的确是基于当年人们对于哲学史的定义来考量的,若我们再按现如今我们说“哲学史”是指“哲学的历史”这个观念来看当年的问题,继而又认为是陈老先生不通,这岂不是很无理?每段历史都是顺着时光的进程而慢慢发展的,我们不可跳开,不可使之倒退,也不可超前。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历史当时,决不可走离了当时情形单单聊历史,只有立足于当时,你才能去聊正误,聊因果。

       历史不仅可以从正规史料中得到,往往也可以从当时代的一切文物中得到。比如说当时年代人们(指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一切创作出遗留至今的文物的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歌谣、野史等等都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特色,所以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妨也对这些资料加以探讨。也有人认为普通平民留下来的文字可能更贴近于真实是历史小人物的生活,更能了解到真实的事件经过,人们真实的看法。

       文中举例胡适等人采用野史等作为史料的补充一事是这样说的:“先把说谓 古文传统史 划出去,再把历代的边缘文字串起来作为正统,然后据以否定历代文人注重的正统。”,“这一研究取向的长处在于能注意到昔人视而不见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种史料的补充,不过已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所说的可以结合其他边缘文字来研究历史绝对不是说可以随便使用或者说相信那些边缘文字,而是指在不远离当时众人支持的正统的情况下,不偏离当时实际的情况下翻看边缘材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中提到了疑古派对于现存古书的真伪判定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努力从挖掘出的地下文物中寻找证据,进行着长期的拼搏。“但地下材料毕竟强化了学者对古史的信任,肯定了部分正史材料的可靠性。”(说详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王汎森:《王国维与傅斯年》,《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486页)“二重证据法”增加了大家对正史的信心,使得大家更放心地使用古史资料,其作用不容低估。“在态度与眼光转变后,既存文献本身可以提供的历史证据远比我们想象和认知的要丰富得多。”这些都说明了地下文物对于历史考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得到更贴近真相的历史资料就不得不结合地下文物以及既存文字一同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得向那些为了证实既存文献而奉献一生,不断考察研究的历史学家们致敬,他们不仅在考察历史的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之后更是为重建与保护历史资源费尽心思,使我们不由地被他们的拼搏精神感动,被他们追求真理、不懈寻找历史真相的学术品质折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戴、敬佩、学习。

       相关资料

       读书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史范围内(1840——当代),选择一本学术研究专著,阅读后写出读书报告1篇。要求:

       1、所选学术专著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

       2、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3、读书报告要求手写。

       4、读书报告结构:

       1)报告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姓名、学院、年级班级、学号; 3)按下列格式标明书籍版本信息;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32页,26万3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 己藏,纸质印刷本 / 纸质复印本 / 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2)概括介绍书籍内容要点; 以上内容不多于500字。3)介绍选读本书原因; 4)介绍读后心得、收获。

       5)如有参考其它书籍、论文,文末必须注明。

       5、报告选择书籍不得为教材、各类普及读物。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作

       者:罗志田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8-1 版

       次:1 页

       数:318 字

       数:274000 印刷时间:2022-8-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9037142 包

       装:平装 定 价:¥16.00 2内容简介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3作者简介

       罗志田老师,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国家与学术:清季明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4目录

       1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3 音乐与史学:晚清学术的多旋律并进——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 4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5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6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20世纪20年代一位学人的观察 7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8 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 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10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第4篇:台湾近代史报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台湾耕者无田的状况非常严重,地主剥削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解决图地问题,国民党开展了土地关系改革,在保障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彻底瓦解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土地制度,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社会地位,刺激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原材料的丰富以及成本的降低刺激了工业生产,增强了工业的后劲,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购买能力。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动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开始正常的运转起来。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地主获得巨额的资金开始投资于工商业,增加了资本积累,大量农民向城市进行迁移,促进了台湾的城市化进程。

       1952年台湾的农业和经济恢复到了二战之前的水平,同时也为台湾的计划经济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1953年台湾开始了经济建设计划的年代,实施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农业计划目的在于增加台湾本土的粮食产量,而减少岛内对粮食进口的过度依赖性。利用台湾的林木生产和渔业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副业。工业生产目的在于开发岛内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加工业,大力兴建电力和运输产业,促进台湾的工业生产。第一个四年计划实施期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了40%。

       1957年在国民党开始实施第二个四年计划时期,台湾农业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实施,台湾的工业消费品基本实现了自给,不在进口而且少量进口,台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内在生长机制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在战后初期,国民党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使得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美国大量的资金援助帮助台湾度过了通货膨胀,而且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贸易特征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的经济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轻工业进口代工生产,转变成为轻纺、电子、电器、塑料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型经济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对台湾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台湾的经济仍然以这几大行业作为支撑。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台湾经济的起飞期。在第三个四年计划过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程中,台湾当局开始有目的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而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的他台湾,更是将谋求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大力发展外销加工业,直到第五个四年计划的实施时期,台湾确定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输入原材料,利用岛内廉价的劳动力,台湾的加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台湾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台湾经济开始朝着以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从1963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贡献率开始被工业超过,现代经济和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下,工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以进口代工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向了出口工业模式。

       四、近代台湾文化特点

       近代台湾经历了荷兰统治时代、日本统治时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因此台湾的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复杂特点,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和文化借鉴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同时又对大陆时期的教育政策有所延续。台湾的文化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代台湾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首先是在二战时期,日本统治过程中,在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台湾也展开了一场文化运动。另外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开放型的经济使得台湾文化受到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湾的新文学兴起,30年代新文学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的带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刊物创刊,这一时期文坛上集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进步文人和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台湾言情、武侠和乡愁文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对中国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愁文学是台湾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因为在国民党去台期间,很多的文学家因为对大陆故土的眷恋,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抒发思乡情怀。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台湾本土的作家在思想意识上面的觉醒,到80年代的台湾文学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之后,开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五、台湾近代社会的整体态势

       近代台湾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中发的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放慢都有所表现,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台湾以农业生产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农业的地位开始下降,工业 和第三产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资金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个近代社会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工商业为主的社会。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例如对外依附性越来越大,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及缺乏对外竞争的潜力等。城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目前台湾已经形成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都市核心,以中等城市为区域发展骨干,以小城镇和农业集镇为网络的多层次城乡布局,推动多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

       六、结论

       近代台湾无论是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八十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使得两岸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之下,台湾的发展以及两岸关系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5篇:近代史考察报告

       近代史考察报告

       考察对象:荣氏兄弟(荣德生、荣宗敬)

       考察时间:实践周人物简介

       荣宗敬

       荣宗敬,荣氏企业缔造者之一,他与弟弟荣德生共同把荣氏企业发展成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民族企业。荣宗敬(1873—1938),7岁进私塾。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因病回乡,15岁到钱庄习业,19岁师满到上海森泰蓉钱庄做跑街,承担包揽生意,联系客户业务。他求知心切,专心研究业务,勤奋诚恳,且办事认真细心,并掌握了不少资金的调拨运用和棉麦产销方面的知识,为日后自办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他是家中长子,胆略大,善于冒险,有魄力,为以后控制荣氏企业总系统做了坚实的铺垫。荣宗敬领导时期的荣氏企业中,他的地位是任何荣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他办事认真,精通业务,从经营第一个面粉厂到荣居荣氏企业总经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业经营能力、经营策略、经营思想,使企业获得巨大发展。

       他有胆有识,1917年他竟以40万元冒险买下旧机较多的恒昌源纱厂,后来盈利颇丰。他的领导能力极强,使全系统的管理极为统一,在人才的管理、利用、培养方面他也做了明智的决定。

       荣德生

       荣德生(1875一1952),荣氏企业缔造者之一。因4岁才学话,邻人称他“二木头”。他9岁入私塾,15岁由兄荐到上海钱庄学艺。而父笃信书中“四十五岁有子入拌池”之说,一心望他苦读学优做官。可荣德生认为“回去读不成,被人窃笑,不如学商,当留心,亦可上进”。于是,他刻苦学徒,钻研业务,深得老板器重。18岁时到父所在厘金局任帮账房,他得此美差更孜孜工作,发奋自学,为后来经营企业做了充分积存。荣德生经营才能出众,有远见。他专心致志地把毕生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荣德生精心经营企业的同时,又进行灵活的改革,尤其在利用企业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虽然身为资本家,但他却能“对于工人已有相当之谅解”。荣德生的“大量生产”的经营战略,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一生中,总是将企业的资本积累用于扩建新厂、购买新机器之用,用“滚雪球”的方式挣取大量金银。他和哥哥成功地运用“粉纱互补互济”的经营策略,把荣氏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荣德生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又愤恨国民党的统治,与民众一起参加反帝、反封、反官僚运动。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企业迁厂外逃,决心留在祖国继续经营企业,和工人们一起护厂迎解放。他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优秀的工业企业家之一。

       对荣氏兄弟的评价: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称得起财

       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我看荣氏兄弟: 1.有明锐的洞察力

       在创业初期首选面粉行业:荣宗敬发现,在上海和江南各地的汇兑业务中,绝大多数是买卖棉、麦的汇款,其中上海英商增裕面粉厂和华商阜丰面粉厂办麦的汇款又占大半。八国联军进京,上海市面萧条,只有北运的小麦、面粉畅销无阻。长期在荣宗敬身边工作的荣得其问过他,为什么不办别的厂,而要办面粉和纱厂?他回答:第一,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第二,周转快,原料今天进厂,明天就有成品出来。人家问他,那么你为什么不做米生意呢?他说:我从前做过米生意,曾贩米到天津,蚀去两千元。因为米不同于面粉,没有加过工,所以不容易赚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一起,荣德生在1916年就认定可以放手做纱、粉。原因很简单,都是必需品,也正是世界大战给中国面粉提供了出口机会。

       2.对面危机行动果决:1908年,荣家面临第一次经济危机。一方面国内麦收不佳,美国面粉倾销,麦贵粉贱,茂新连续3年巨额亏损;另一方面荣宗敬因卷入投机风潮,亏本5万两,牵动钱庄资本,广生摇摇欲坠。摆在荣氏兄弟面朋友,苦度难关,但这往来行庄都不信任他以来最困难棘手的一中力量办工厂,兄弟俩年他们与别人合伙在无生。他们从此发愤用力,择对于荣氏兄弟来说是父亲一手创办,是他们

       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求助条路很难,债主纷至沓来,们,荣德生自称这是入市次;二是将钱庄歇业,集商定:保茂新、振新(1907锡开办的纱厂),放弃广专心办厂。弃车保帅的选痛苦的,广生钱庄毕竟由创业的起点。

       3.敢于打破常规:

       荣宗敬解决资金的一个秘诀,就是“肉烂在锅里”。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人家关厂,而你却一爿爿多起来?他回答:“我是有钱就要开厂,人则有钱就分掉。”

       1921年后,棉纺业的黄金时代迅速消逝,棉贵纱贱,许多企业包括穆藕初的德大、张謇的大生等纷纷衰落,被银团接管甚至倒闭、拍卖。此时荣家却反其道行之,不断收购或添资扩厂,从1925年到1931年的4年里,申新从4个厂扩展为9个厂,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独具魅力的“荣宗敬速度”。

       4.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济理论。

       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荣氏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每逢建立新厂或扩充旧厂,荣氏兄弟都要从国外买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在引进的同时,还根据工厂生产需要的实际情况,对机器设备加以改进,努力探索创新。

       5.有爱国精神:

       荣氏兄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灾难深重、甲午战争失败,各国列强的洋货免税倾销中国,使国内一些有识之士要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荣氏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荣德生曾说:“我国数十年贫弱原因,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实为重要原因。”“中国要富强,非急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所以他们“多立工厂”以“杜侵略。”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荣氏兄弟态度明确,积极响应抵制日货,荣宗敬参与要求对日抗战到底的进步声明,上海申新各厂容纳被日本纱厂辞退的工人进厂工作,捐赠慰劳品,援助抗日将士。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日军曾企图和荣氏合作经营申新三厂、茂新二厂,荣德生严词拒绝。在荣德生影响下,荣家企业中没有一个工厂同日伪合作,亲属子侄中也没有一个人向日伪屈服。全国解放前夕,荣德生决心留在祖国大陆。在无锡解放前夕,还特地派代表前往苏北解放区,接洽准备迎接无锡解放事宜。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恢复生产,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临终前,谆谆嘱咐儿孙要积极生产,为祖国努力,奉劝在国外的子侄速归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6.重视教育和公益事业

       早在1906年,就兴办公益小学,以后把兴办学校作为仅次于创办实业的终身事业,荣德生曾说:“一年统计,纳税于国家不少,资助于社会及学校者亦多,至此,而信外国培植人才、专心实业之效如此。”荣氏兄弟一生兴办了9所小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办了藏书近20万册的公共图书馆,还创办了江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他们还出资建造了57座桥梁,修筑了40多公里的道路,出资修复文物古迹,开发太湖风景游览区,并对无锡的建设和发展写下了十分宏伟的规划,如建设五里湖新城区,提出要把“苏锡常打成一片”,这些设想不正是我们当今要建设的“苏锡常”都市圈吗?荣氏兴业办学,服务社会的业绩,为无锡以至全国的工商企业家树立了榜样。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第6篇:近代史调查报告

       近代史调查报告

       (了解身边的历史,探寻逝去的岁月)

       ---成都市平安桥教堂

       一、调查地点:成都市平安桥29号平安桥教堂

       二、小组成员:

       三、调查经过:

       最初,去教堂里我们见到的人就是神父了.教堂的李神甫个子小小的,要不是他的神甫衣露出的白色领结暴露他的身份,他看起来普通地没有谁会多注意他。跟他聊了聊去年开始在平安桥举行的婚礼,顺便扯上了天主教的婚姻观念。天主教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离婚和再婚,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教徒得到教堂的允许才可以离婚或者再婚。这么说来,对天主教徒来说婚姻在法律保护的同时还得到了宗教信仰的保护,宗教在发挥精神信仰功能的同时还发挥了社会责任功能。

       然后我们采访了位教友,据老婆婆说,她家里已经几辈人都信奉天主教,几辈人都是教友,在七几年的时候,她家里只顾做生意,忘了供奉天主,后来家里出了问题,到了97年的时候,她家立马回头,供奉天主,求天主保佑,家里也有所好转。现在,每个礼拜她都要来听神父做弥撒,和天主交流、求天主保佑、保养灵魂,像星期天,来这做弥撒的人很多,大概有1000多人,来得晚一点的就可能没地方坐。而且平安桥天主堂在门口有教友讲天主道义,她觉得对于她们这些教友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地方,让她们可以使灵魂超脱。

       通过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对于一些问题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对平安桥教堂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问题1 小组成员:平安桥天主堂作为成都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开放性的教堂,而据我所知,成都开放性的教堂比较少,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工作人员:100多年前,国外教会带来财产到成都,他们在中国买地、修建房子、传教,教会在成都兴起。后来的 “文革”十年,是中国无神论大大发展的十年,从唯物论宣传,到“破四旧”运动,对包括宗教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后来中国各级政府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过程中,为恢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出了巨大努力,平反了宗教界人士蒙受的冤假错案,恢复开放了宗教活动场所。改革开放中国恢复了宗教政策,从1958年至1995年,中国天主教已先后自选自圣主教126位。为了坚持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方针,有利于同外国宗教势力的渗透作斗争,对宗教团体房产等问题应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l、将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全部退给宗教团体,无法退的应折价付款。其出租部分是继续采取文化大革命以前由地方房管部门包(经、定)租的形式,或由宗教团体收回自己经营,可因地制宜,由各地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包(定)租费仍按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标准付给,如因房租费降低,房管部门如数支付有困难时,可由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妥善解决办法或适当增加宗教事务费予以解决。

       2、文化大革命以来停付的包(定)租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结算,所收房租,除去维修费、房产税和管理费外,多退少不补。

       3、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教堂、寺庙、道观及其附属房屋,属于对内以外工作需要继续开放者,应退还各教使用,如宗教团体不需收回自用者,由占用单位或个人自占用之日起付给租金,房屋被改建或拆建者,应折价付款。

       4、文化大革命中宗教团体被冻结上交财政的存款由当地财政部门予以退还,被其他单位挪用者应当偿还。

       平安桥天主堂是有神父、神职人员和政府商量开放的,像这种开放性的天主教堂在重庆是很多的,他们那边教堂的恢复比这边的要全面,成都这边也有,只是少些,很多教堂现在还在努力取得恢复的权利。

       问题2 小组成员:平安堂天主堂是怎样运转起来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什么?

       国家宗教局拨款、教友的捐赠、100多年前外国教会带过来的财产的剩余、将一些建筑及土地出租、做各种福利获得资金。

       问题3 目前主教堂的利用?

       现在平安桥教堂没有主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做活动,如做礼拜、唱经等。现在而言,教堂也因很多与政府沟通好的条件,成都平安桥教堂是属于公开性的大教堂,很多特殊节日的活动,现在不仅仅只有教友可以参加,大多数公众也可以观赏,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天主教的传播。而且,像很多市民期待的西方教堂婚礼,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会提供场地以及牧师主持的。

       问题4平安桥天主堂是外国教会组织建的,那现在这边还有没有外国的教友?

       中国的现在,与世界交流频繁,那么成都市享誉中外的美食之城,外国朋友很多的。现在教堂这边有外国教友,因为成都教堂也不少,零零落落的也有很多,所以具体中外天主教教友数对比我们也不是太过清楚,但是在平安桥教堂,外国教友还是不少的。像我们做弥撒,星期六就有一场专门的英文弥撒,英文的唱经班,来的就是外国的教友,神父也是外国的。

       四、调查内容:

       1、平安桥教堂建筑

       (1)建成历史

       平安桥教堂位于平安桥街的“成都天主教平安桥主教座堂”,堂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又名平安桥天主堂,与“主教府”组成天主教成都教区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该教堂区始建于1896年,历时8年时间,于1904年建成投入使用。该堂占地面积20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0343平方米,包括教堂和主教公署。据介绍,该教堂区是中国惟一一座中西式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教堂区以全天然的楠木为主要材料,建成时间长达8年,并具有极好的防腐、防潮、通风功能。建成后这一百年内,除墙面粉刷外,没有经过一次大规模维修,是成都市目前尚存不多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随着岁月流失,建筑的风貌也渐渐衰败,保护已迫在眉睫.。

       (2)建筑结构

       平安桥教堂1904年落成至今,历经二战时期日军轰炸成都和文革的破除四旧居然能够风风雨雨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教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木结构建筑,前面是经堂后面是主教公署,层层递进。我们就是从主教公署的后门进去的。在这里既能找到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建筑的的飞檐、廊柱、瓦当、滴水,又有欧洲建筑的弧形穹顶、彩玻、拱型窗面。中国的直线和西式的圆弧被结合地恰倒好处,据说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十字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较好玩的是支撑主建筑的大柱子。它们围绕主建筑四周分布、撑起整个屋宇形成四通八达的走廊,粗看起来和我们中式房屋的柱子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它们的底座呈四方型而且特别高,让我立刻联想到希腊特里亚农神庙那十二根闻名遐迩的廊柱。

       大经堂有三个穹顶,经堂里光线很暗,前端设置了三个祭坛,供奉有上帝的小像。经堂大概能容纳一两百教徒吧,我们去的时候有七八个教徒在跪凳上或虔诚祈祷或念颂圣经,不敢多做停留悄悄退了出来。

       2、建筑特色

       (1)中西文化浑然一体

       主教会客厅对面那排新筑起来的小木屋,虽辅之以中式的斜坡屋顶,却十分协调地列立于周围四坡顶的建筑群之中,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教堂建筑通常情况下均为纯粹的巴洛克或拜占庭风格。而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平安桥天主教堂,却成为上世纪西洋文化东进成都并与之融合的经典范例。当年法国神父骆书雅用去近10年时间组织修建,竣工之后的建筑呈现出砖木结构兼斜坡顶风貌,回廊套院不失简洁大方,属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建筑之一。

       2022年8月,改造工程一期验收结束,就如现今我们走进来看见的景象一样:走在呈“悚”字型布局的中式院落之间,满眼又都是西洋巴洛克的经典符号,而所谓风格的排异在此竟没有丝毫的表现。

       曾经破旧不堪的天主教堂也许本身就是一本书。什么能使中西文化浑然一体?我们看着主教会客厅对面那排新筑起来的小木屋,经教堂接待人介绍:对面的现代的木质房屋刻意辅之以中式的斜坡屋顶,你能感知到什么叫做渗透,因为它如此协调地镶嵌在周围四坡顶的建筑群之中,体态鲜活又毫无突兀,一个细小之处可以预见一座沧桑建筑指日可待的健康肌体。

       在整个教堂修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手术”都按固有格局逐一展开,以原有精髓复制出崭新的细节,中西合璧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显得独具匠心。

       (2)忠于历史的时尚变体

       大教堂正门上镶嵌着的透光十字架玻璃,为神圣的殿堂再添几分光影的神秘,吊灯的高度和墙体的色调也为服务于现代审美倾向而进行了精心的再设计,由此我们看到了忠于历史的时尚变体。

       “修旧如旧”?这可能是所有名胜古迹改造中永远纠缠不清的命题。而在天主教堂的改造工程中设计方却赋予了它“唤醒历史”的深意。

       单纯的修旧如旧会让人感觉不到历史在前进。现在的建筑应当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思想和价值取向,要弄清楚是谁在使用以及怎么使用,如何表现历史以及今天?印象深刻之处通常只是一些细节的变通,却能在一瞬间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非常之处,并非一尊尊神像,而在于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例如大教堂正门上镶嵌着的透光十字玻璃,为神圣的殿堂再添几分光影的神秘;甚至连吊灯的高度和墙体的色调也为服务于现代审美而进行了精心的再设计。

       (我们的思考:抓住建筑与文物之间的脉络远比依葫芦画瓢更有意义,一味求新并不明智。那么细节的折衷就演化成一种手段,它并不代表妥协,只是从功能、时尚、历史出发的最好路径。尊重历史,才能锻造更美丽的建筑。)

       (3)让精致蔓延到市井

       地处老城区的天主教堂无疑是上世纪精致文化的代表,与周遭的市井文化仅一墙之隔。文化的差异使其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突兀地伫立在那里,与民间市井互不往来。行至上世纪90年代,教堂处于自养的考虑开始将临街建筑对外出租作商业用途,出现了诸如火锅店等杂乱无章的店面,客观上加剧了它的衰败。然而这等“对外往来”纯属商业考虑,与文化融合并无关系。

       06年的改造工程之后,同样会有一批新建筑将做成西式婚庆类的场所。业态上力求做到整齐划一。衍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刻意依托天主教堂这座西洋文化的大背景,衔接起精致与市井。

       例如,之后的大祭房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咖啡厅。而咖啡作为西洋生活方式的附庸物,有了身后的教堂作陪衬,既显得原汁原味又具备了足够的底气。所以,在设计方看来大祭房的改造将比其它地方蕴涵更多关于“融合”的智慧。

       临街的外廊起一个延伸室内的作用,外面的花台重新修整过后刻意做得很矮,闲逛到此的市民甚至可以把它当为小憩的坐凳,这样就消除了宗教文化的威严感特意更贴近市井;房顶以前是一个阁楼,现在吊顶做了一个45度的木格架空处理,和地砖的形状相互呼应。还有吊顶的木格刻意追求一种暧昧的感觉,既与屋顶保持一定距离,又能一眼看透。之后在吊顶上再安上外形古典的吊扇,这是氛围的画龙点睛之笔。连接街面与回廊的小木桥特别架空在花台之上,有意保持桥下的中空,为的是让八棵银杏树连成一体,不至出现景观的人为隔离。而出于视觉时尚的考虑,桥身通体采用现代感极强的防腐木和钢架支撑……

       有时候匠心并不代表怪异宏大的造型,它也许就是一些静水深流的人性。

       (我们的思考:很多时候,历史融入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一直影响着、引导着现代的我们。历史并不是要放入博物馆中那样沉寂着、格格不入地让我们观赏、感慨,只要仔细观察融入,历史穿透在我们的生活。)

       (3)设计特色(主调青灰色“悚”字形布阵)

       规模宏大的新建教堂整个规划占地16303平方米,教堂区东临平安桥街、西华门街,南临平安巷及市政府大楼,西临五福巷,北临大树拐街。从教堂平面效果图上看,整体形成“悚”字结构,分别设有礼仪、文化、艺术3个情态各异的广场。改造将遵循原有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体量关系,以青灰色为主调,使新旧建筑在空间形态、体量大小上达到完整统一。

       另外,正对教堂区大门,恢复原有的气势磅礴的照壁,沿平安桥街局部以栏杆代替围墙。沿街围墙改造中将恢复原有的艺术壁龛,在整个教区北侧将开辟一个贯穿沿西御河沿街延线的绿化带。

       3、教堂的应用

       (1)豪华西式婚礼普通市民也可举办

       礼仪广场在“悚”字的左下方,当中庄严的圣母无染原罪堂,系拜占廷式建筑风格,辉煌壮丽,堂内装饰华丽,有色彩斑斓的花窗,以及圣像、圣画等。以往只有加入了教会的信徒才能在这里举行婚礼,但现在,每对新人向往的纯洁美好的婚礼在这里都可以实现。新娘子可穿着雪白的婚纱,与心爱的人踏入殿堂,举办一个能容纳1000人,并充满浪漫色彩的婚礼。

       (2)享受法国大餐领略纯正异国情调

       在“悚”字的右上方将是艺术广场,中心为造型别致呈“丰”字形的小经堂,这里是供国内外信徒的一个学术交流厅,它也是艺术广场内最核心最精美的建筑。

       新建项目之一的文化广场包括露天的音乐厅,广场内沿街面将新建一幢呈“厂”字形结构的3层建筑,经教堂接待人员介绍,建筑内设有别具欧洲风情的饮食区和咖啡厅,并定期举办表演,供游客观赏。另外,在圣诞、万圣等节日里,这里还要举办丰富的礼节活动。因为我们去的时间并不是节日,所以没有领略到活动的魅力。

       4、平安桥天主教堂修复的建筑寓意

       2022年,天主教成都教区开始启动整个教堂区的维修改造工作,并在圣诞节前完成了对大教堂的维修、加固、粉饰。如今,经过维护的大教堂辉煌壮丽,堂内装饰华丽。

       同时,在大教堂门前形成了一个广场———礼仪广场,并修建了围绕整个教堂区古色古香的围墙。这些围墙上每隔一定距离都留出了一个壁龛,今后将安放上耶稣12宗徒的雕塑。

       今后,崇尚欧式婚礼的公众都可在这里举行婚礼仪式。在西华门街与平安巷交汇处的宗教婚庆礼仪厅将承接与宗教婚庆相关的礼仪活动。此外,在大教堂旁,还将修建一座约10米高的钟楼,今后每逢礼拜日就要敲钟。3年后教堂区里喝咖啡。

       据教堂人员介绍,在新建的商业区内,将形成两个广场,其中靠近平安巷一侧将形成文化广场,在小教堂背面形成艺术广场。届时在艺术广场举办一些音乐会,而在文化广场也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广场旁还将设置咖啡厅。在新建的建筑之中,将设置西方艺术陈列厅、综合演奏场所、影楼等。

       目前,该教堂区东半部分的生活区及主教会客室的修缮工作已经展开,预计将在年内完成,而西半部分则将在随后启动。商业区的建设工作,将通过招商的方式,引入资金来实行,预计在3年内完成。天主教成都教区将在近期邀请策划单位对该项目进行策划,随后进行该项目的招商。

       仅仅过了100年,近代成都的建筑文化就面临消失怠尽。没有什么可以不朽,那怕是宽窄巷子、锦华馆留存至今的精髓之物也不太经得起时间暗流的浸泡冲砥。幸好我们开始觉醒,继宽窄巷子、锦华馆之后平安桥天主教堂也迎来了它的复兴。

       最早疾奔的也许最早戛然而止,最早回过头来追忆一座城市丢弃的记忆。在设计师看来,今天的城市滋长着“时尚”之时,飙生出来的前卫造型怎么看都像一根根倒刺插满了城市的肌体。修筑平安桥教堂的设计师反复讲述着一个理念——“唤醒”。

       (我们的思考:天马行空的造城运动同样需要我们去拾取曾经的记忆,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即使可能有些历史是那么地让我们痛心,但是,当你沿着意欲奔突的现代都市行至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时,你立刻会感到平和、安静,似乎所有的困惑、苦厄都在这里被消纳,心灵也随之有了依存。这不仅仅是因为宗教的力量,更是因为历史的痕迹,面对着历史的强大,让我们寻找着我们的来历,暂时忘掉我们的悲伤与现实的浮夸,认认真真地看清我们的生活。)

       5、现在教堂的全貌与建筑

       平安桥教堂分两个部分,左面的是我们想象中的教堂,也就是有很多椅子的大厅;右边是个院子,院子最里面有一尊白色的神像。院子是典型的四合形状,从正门可以直接看到最里面的神像。我们从大厅正门进去,然后从侧门绕到院子里,在院子里走着走着,发现大厅最深处还有个侧门,于是我们从最深处的侧门回到大厅里。有两个小女生在打扫大厅的桌椅,看她们的模样,是年轻的孩子。她们每次进出大门,都会在大厅的耶稣像前正面躬身下蹲,她们是有信仰的人,而有信仰的人,是有善良的心。平安桥教堂1904年落成至今,历经二战时期日军轰炸成都和文革的破除四旧居然能够风风雨雨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教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木结构建筑,前面是经堂后面是主教公署,层层递进。我们就是从主教公署的后门进来的。在这里既能找到我们熟悉传统中国建筑的的飞檐、廊柱、瓦当、滴水,又有欧洲建筑的弧形穹顶、彩玻、拱型窗面。中国的直线和西式的圆弧被结合地恰倒好处,据说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十字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我觉得比较好玩的是支撑主建筑的大柱子。它们围绕主建筑四周分布、撑起整个屋宇形成四通八达的走廊,粗看起来和我们中式房屋的柱子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它们的底座呈四方型而且特别高,让我立刻联想到希腊特里亚农神庙那十二根闻名遐迩的廊柱。

       6、有关教堂里的奇闻异事

       位于教堂门前的圣母像:罗玉文是一位生意人,由于经营不当,导致他生意失败,在他商场失意时,她的保姆(一位来自农村的信仰天主教的教徒)告诉罗先生,让他去请求圣母的帮助保佑。罗先生在保姆的指引下来到了平安桥大教堂,向圣母虔诚的祷告,祈求圣母的保佑,渐渐地,罗先生的生意又恢复了正轨,为感谢圣母的帮助,他花费三十万请朱成师傅用白玉雕成了现在位于教堂正门的圣母像。

       天使的音乐:平安桥教堂在每周日早上7:30——8:10分会举行弥撒,弥撒中,教友透过聆听圣道及参加圣祭,亲身参与耶稣基督自我奉献于天主圣父的大礼。教徒们在这里祷告,在这里感恩、谢恩、求恩。每当弥撒快要结束时,教堂里偶尔便会响起优美的钢琴声,这琴声是如此的空灵,如此圣洁,仿佛不是来自这个世界的音乐,负责接待我们的阿姨说,这是天使在弹奏。弥撒的结束,正是生活的开始。教徒们深信因散而聚,因为他就是为了能更有效地散居于世,成为地盐世光,才聚在一起,聆听上主的说话,在圣体中汲取生活的动力。“弥撒礼成”,正是基督派遣我们到世上,为他作证的时候。

       出租车师傅来寻亚当、夏娃:被采访人告诉我们,很多年前有一位三十多岁的,体型偏胖的出租车师傅,在某一晚上有2米多高,全身穿着白色的长衣的亚当与夏娃,出现在了他的梦里,醒来后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将梦境告诉了他人,在他人的建议下,他便来到了平安桥教堂寻找梦中的亚当与夏娃。

       门卫与圣母与圣水与老鼠:这是一位来自重庆的教友阿姨的故事,在有一天,她看见楼下的门卫正在认认真真地灌香肠,于是她便请求门卫顺便也帮自己灌一点香肠,门卫同意了,可是却灌得很马虎,很多东西都没有弄干净,门卫对自己的东西很上心,对他人的东西却不怎么用心。之后,阿姨发现门卫的衣服袖子上破了一个大洞,问其原因,门卫回答说是老鼠咬破的。阿姨告诉我们,她家本来也经常有老鼠出没,自从她用教友不远万里从耶路撒冷取回的圣水泼在家里后,老鼠便没有在出现过,阿姨当然将这件事也告诉了门卫,并告诉他圣母会保佑他们。在那天夜里,门卫梦见了各地大发洪水,山崩地裂,最后昏暗的天空中奇迹般的出现了一道亮光,一个慈祥的穿着敞开的天蓝色的衣服的女人从天而降,门卫悠悠的听到有人叫他快向圣母祷告。门卫又将这件事告诉了阿姨,阿姨便从家里拿来了三张圣母的画像,门卫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就是他在梦里看见的女人。

       老婆婆死亡2小时:这是一位教友曾经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告诉她的,老太太曾经患过一次大病,正在医生们全力抢救她的生命时,她仿佛觉得自己灵魂出窍,她悬浮在自己身体的上方,看见了正在抢救自己的医生,再后来老太太便苏醒了。

       五、相关链接

       1、教堂在中国兴起的大概过程:

       国外的教会来到中国做传教工作,为中国所建的教会筹集资金,进行募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各大教会被废除,教堂被封锁,并没收了教会的财产,当然也包括平安桥教堂。宗教政策遭到全盘否定,宗教工作全面停止,被天主教徒们称为教难。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我国逐步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颁布了一些指导宗教工作的政策文件,宗教工作慢慢向法治的方向迈进。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根本宗教政策,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方面,中共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宗教工作会议,对宗教工作作出过很多指示,也颁发了许多政策性文件,从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历次修改的宪法以及负责宗教工作的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宗教法规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也阐明了国家的宗教政策。渐渐地,各大宗教协会通过和政府的协商,通过政府拨款或是募捐的方式使教堂又重新回到了教会。

       2、天主教简介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公教,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天主教的教义教规有像“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圣母玛利亚)、天主创世说、原罪说(人与生俱来就是罪人)、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忍耐顺从说等等。

       天主教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也是万有的本源。天主教信仰的对象是创造和主宰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天主及以色列子民所期盼的救世主默西亚——耶稣。以朝拜耶稣基督为信仰的核心;同时天主教也对其生养他的母亲玛利亚有所礼敬;天主教只信三位一体的天主是唯一的真神。

       (1)天主教的信仰

       信仰神,信仰基督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2)采访时相关图片

       六、调查小结

       总结:我们这次的调查,首先,无关宗教意义,无关政治活动,作为生活在浓厚中国氛围里的同学们,我们只是想去真实地观察、浅显地了解一下在中国大地上的外国文化百年来是怎样发展、进化从而与中华习俗融会贯通的。

       或许,我们没有独特的视觉去抓住某一些特色,没有独到的见解去分析这段历史中的成长,但是,从这次调查中,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很多:我们一直都在被历史影响着、同化着、征服着,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很多,但是一对比下来,会发现,我们的习惯、文化、习俗无一不是历史的产物,这感觉是种很神奇的一件事。

       再来说说这次具体的活动,因为是教堂,是光绪年间就成建的建筑,回顾当时的历史,我们不可能会天真地以为那教堂的建立仅仅是因为宗教的信仰,看看那中西混搭的特色,或许能感觉当时那群封建社会中官员们的无奈了,那么高傲了一千多年的人们,都会难以接受一些来自蛮荒之地人群的落户,但是时势逼迫使然。再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平安桥教堂,有那么几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动荡的年代,战争纷飞,风风雨雨,它还是挺了过来,当然,还有地理位置的屏蔽,在成都这个可谓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在政治上、军事上受到的伤害总归会小些。之后就是2022年到2022年教堂的修建,虽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与反对,但“唤醒记忆”的修建设计理念让我们体会到了它更像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而不是盛放在纪念馆的遥远。所以,平安桥教堂才能如此幸运地现在站在我们面前,历史就像出舞台剧,总是那么的戏剧性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次的调查,专业性的知识我们不是涉及很深入,但是依旧感受到了的是历史的魅力。相信这次之后,我们会更有兴趣观察身边的历史,体会不同的文化。

第7篇:近代史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

       实践报告

       信管(1)班

       小组成员

       分工 : 照片拍摄 ++ 资料筛选 ++

       报告正文 ++ 报告整理 ++

       被敬畏浸染的下午

       ——走进梁启超故居

       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的治学根基,灵动的革命思想的人物故居,丝毫不会被烈日的炙热,人群的嘈杂,脚步的急促,环境的轻浮侵蚀,更不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的。

       站在梁启超故居前,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叫做敬畏的情感。院内正中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虽然风雨已经使铜像的外层蒙上了绿色的铜锈,但是丝毫不能掩藏那睿智的双眸里涌现出的拯救国家的信念,那端坐的躯体更散射出近代中国救国者的雄威和不屈。铜像左后侧是浅色二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这座带有浓浓的意式风格和沉厚的历史气息的建筑就是“饮冰室书斋”。书斋内,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轻轻地走进书房,唯恐打扰到这里的寂静,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先生起草了著名的讨袁大计。来到立式书柜前,我们好似听见了梁公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泛黄的书籍里流动着的是一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治学思想和救国思想。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卧室和图书资料室。卧房内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全家福了,这是梁氏家族的缩影,也是梁先生的精神慰藉。家族纪念室和餐厅也在二楼,纪念室里挂着梁先生的画像,让人肃然起敬。

       主楼在梁公铜像右后侧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一、二层各有 9 间居室。一层有一间大厅,大厅右侧是梁先生子女们的介绍,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顿时感悟到,梁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维新派代表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子女们的成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底的文化名门世家。一层其余几间房间和二层的房间现在是展厅,里面陈列着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相关照片。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在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每个展室里还保存着梁启超先生当年的一些手写书信,那些书信中除了有反袁,维新等的政治豪情,也有些给子女的柔情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子女们的深沉的爱,浓浓的爱意里更深藏着对子女们学业的关心,也表现出了梁先生对教育、治学的重视。

       走出梁启超故居,内心仍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气息浸染着,为了表达对伟人的敬仰,我们再一次伫立在铜像前,深深地鞠躬,接着默诵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许风雨的侵蚀已经吞噬了故居当年的宏伟,但是它那不屈的灵魂却丝毫未被玷污过,因为几十载的历史积淀已经使它具有足够的力量屹立于时间的长河中。夜里,窗外一片寂静,回味着那历史的陈香,拿起颤抖的笔,轻轻地写下今天的感触。我们无需用世俗的“对”与“错”来断定梁先生当年的一些选择,也没有权利在这位伟人的身上束缚褒贬的枷锁,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我们刻在心底——梁公的抉择大多是为了拯救近代中国。他的思想如风筝的线,有足够的力量将他的仰慕者牵引到他的方向;他的挣扎如锋利的剑,刺醒后人为民族存亡而奋斗。梁启超先生是救国者们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革命者的缩影,他们用炙热的爱国心感化着每一位有良知的国民,用犀利的言辞表现对青年人的期望,我们铭记历史,铭记伟人,更要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建设强大辉煌的中国!

第8篇:近代史调查报告

       罗荣桓故居位于湖南省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由S315省道与城关相连接。主要纪念设施有:异公享祠——罗帅故居、南湾古戏台、罗帅母校、罗帅铜像纪念广场、罗帅生平业绩陈列馆等。

       罗荣桓故居——异公享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单层二进五开间设外廊,建于1914年。1915年上半年,13岁的罗荣桓与家人从新大屋迁居到此。至1927年4月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度过了12个春秋。当年,罗荣桓把家乡当作从事革命活动的实验基地,在这里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1983年10月罗荣桓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经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胡耀邦同志题写了“罗荣桓故居”牌匾;1995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被国家列入“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同年又被湖南省旅游协会评选为“湖南百景”之一;2022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同年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红色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十佳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2022年被湖南省纪委评定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同年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南湾古戏台,位于罗荣桓故居北面50米。这座建于清代中叶、古香古色的建筑,是1926年下半年罗荣桓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时举行群众大会、进行演讲的地方。如今这里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帅母校“岳英小学”旧址——壼山公祠、令德公祠,位于罗荣桓故居斜对面,分别建于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辛亥革命后,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先生在此兴办了一所“罗氏高等国民小学堂”。从1914年入学至1917年底毕业,罗荣桓作为第一批学生,在这里读书三年。1926年11月,罗荣桓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办起了农民夜校,成立了衡山县梦字九区农民协会。2022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罗帅铜像纪念广场,位于南湾村南面的罗家山上,建于2022年,占地面积80余亩,共分三级广场。其中第三级广场,即最高一级广场,为整个广场的主体和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在该广场中心位置上坐东南朝西北、矗立着一尊高8.1米的罗荣桓元帅铜像。座基地刻着“罗荣桓元帅铜像”七个大字,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

       罗帅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罗帅铜像纪念广场西南侧,建于2022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陈列馆正门上的“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由薄一波同志题写。陈列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设有序厅、展厅、罗帅办公室卧室复原陈列室等展区,陈列面积约6100平方米。罗帅生平业绩陈列展分为五大部分,共展出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图)、珍贵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及实物、雕塑。

       罗荣桓故居是镶嵌在湖湘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与南岳衡山、衡东绚丽的人文景观、迷人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旅游观光线路上的一大“红色”景观。

       罗荣桓故居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十佳景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第9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实践课题——读书报告

       欧风美雨下的近代变革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变革,以及近代变革的两大动力,以及在变革期间思想启蒙。

       关键字:近代史 变革 改革 革命 思想 民主 自由 科学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数十年心血。陈旭麓先生说过“史识是治史的眼睛,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正如冯契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正因为旭麓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所以能透过史实的种种现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质联系,写成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著作。”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它也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有二十章,各章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着笔,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外国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变革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陈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谈到近代史,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掀开了一个充满着异族入侵,本族内部分化的屈辱的时代。到了清末,当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西方世界都进入了主流文明——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时代,近邻日本,也变法图强,步入强国之林。而清朝却依旧闭关锁国,对外界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充耳不闻,并且还有天朝上国的意淫。在某些程度上是侵略者的炮火打开了中国近代变革的大门。

       一、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分为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回顾近代中国,三场不同阶级发动的大规模革命: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工人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失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它却也扰乱了封建制度,推动了变革的进程。山重水复的辛亥革命,它胜利了,也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革命果实被窃取了,民国有名无实,做了一场民国的夹生饭。历史选择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分裂历史。

       社会近代改革起源于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两个重要的改革。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却也不约而同地失败了。

       仔细想想,农民阶级的运动往往以宗教为旗帜,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长久以来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当农民发现他们的理想有所寄托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了。但由于小农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的思想作为领导,像太平天国运动中托上帝以改朝换代,反对孔子是儒家思想体系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思想,把上帝的放在唯一神圣地位。他在反孔时,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践踏孔孟却不能摆脱孔孟。种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是当时世界的主流,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要求,但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上异常软弱,不敢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不敢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古至今,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但

       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于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历史性进步指明了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所以,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变革的两大动力

       陈先生在书中提到“历史阶段的交推,并不是按照一定尺度的阶梯。在有三历史结案的交推中,一种新的力量败阵下来,另一种新的力量在前者的败局下成长起来,接应上去;而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并与后者抗衡。”(P279)在这个时期有两大资产阶级阵营——立宪派与革命派。就当时世界的主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乎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

       “立宪运动是戊戌维新的继续和发展,而康有为是立宪的前驱,张骞则是立宪的后劲。前驱和后劲既体现了改良派自身的代谢,有表现为立宪的社会接力。”(P288)有了这些厉害的代表人物,立宪派、革命派还有清政府形成了当时的三权鼎力局面。立宪体现了一种折中,既有变革又体现了对旧王朝的一种挽救的态度。立宪和革命是同一个阶级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而渐进量变,为君主立宪;跃进质变,则为民主共和。所以,陈先生说“立宪和革命在不同一性中有其同一性。”(P290)

       纵观历史的进程,立宪派和革命派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在这段期间,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像政治体制的改革,实业的发展,军事体制的改革,中国——这东方睡狮在慢慢醒来。但是在历史现实中往往处于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的人们更希望绝对和纯粹,资产阶级却不够彻底,这也是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资产阶级的这些改革,让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在此期间资产阶级大力发展实业,兴办企业,让中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三、思想革命

       在整个近代的演替变化中,思想的启蒙也是不可忽视的。晚清时期是两种思潮:格物致用思想的复兴和思想包容与整合的趋势。在外国侵略和国内**的情况下,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中国慢慢散播开来。由革命派具体化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本着三民主义建立了民国。可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

       受过西方教育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要求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注重民主、科学和人权。向儒家学说开火,宣称“达到孔家店”。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奠定了思想条件。

       在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是启蒙作用,也是起了推动作用。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正是思想的觉悟,才有了那些变革的发起者,有了思想支撑,变革才能持续下去,才能得到大众的响应,变革才能走的更远。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割地赔款,列强瓜分,是晚清时期的一段让人嘲讽的主旋律。战争,战败,议和,割地,就是无能的清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清政府腐朽、妄自夸大,中国被侵略被欺压都是自己懦弱无能,也怪不得别人。弱肉强食,一直是社会的残酷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不想再被欺凌、想要图强,中国的变革也顺势而生。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国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由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中国的近代史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的。其实,所有的历史未尝不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所有终归会成为历史。几百年之后,那些人会以我们俯仰近代史的角度来俯仰我们这段时期,或唏嘘,或感慨,或悲叹,抑或欣喜……

       参考文献:《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版《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第10篇: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班级:设施Y121学号:1240440103姓名:高赛男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一九三二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侵略军作战,先后发动:第二次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则在敌后战场展开攻势,以游击战为主,发动人民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同时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不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局面,正是这种团结,形成了即使是在国家羸弱不堪的情况下,也必然战胜侵略者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慨然赴死,共御外侮。从高级将领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到平民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王二小等,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将领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棉絮、树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扔完最后一个手榴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决然跳崖,慨然赴死;誓死不屈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用鲜血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使得日本侵略者即使有坚船利炮,即使有飞机坦克,有精锐的军队和武器,也无法战胜征服中华民

       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而在中国战场,中国军民伤亡达到3000多万,损失6000亿美元,有9500多万人民成为难民,看到这些数字,让我的内心无比沉重,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外来侵略最惨烈的一次,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悲惨记忆。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伤亡150余万,虽然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虽然他们是侵略者,但是这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战争是人类共同敌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历史,避免发生战争,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

       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在现在以及未来避免重蹈覆辙,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甚至是日本的国家领导人妄图篡改历史,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命丧日本军国主义屠刀下的3000万亡魂。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不承认这些历就这是倒行逆施,是为世界上所有的正义人士所不齿的行为。日本如果不承认历史,不引以为鉴,其军国主义再次抬头就会成为可能,这将会给日本人民以及饱经苦难的世界人民再一次造成巨大的伤害。

       走出抗日战争展览馆,我的心中充满了崇高与悲壮的心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却完全没有“胜利者”的喜悦,这场胜利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深重了。所以我现在只能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中华民族这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永远和平,富强。

第11篇: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并弘扬长征精神,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和领悟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建设作用。

       调查时间:2022年3月29日至4月26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前言: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形势下,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科学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选择。

       问卷调查显示在调查的近一百位同学当中,有74.6%的人表示知道长征的时代背景,且他们对长征的第一印象普遍是历时长、行程远,过程艰苦;同学们对长征事件印象最深刻的是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以及巧渡金沙江;并且问卷反映,有55.6%的同学对长征的认识来自于课本,有30%的来自于电视,另外从网络、他人述说及其他方式认识长征的同学占14.4%;而65%的同学认为长征精神对现代人的生活一般适用,25.4%的同学认为非常适用;认为普及长征精神相关知识非常有必要的占65.1%,85%的同学关注有关长征精神的节目或报道,但只有45%的同学去参观过红色遗址。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中,适当的增加对长征精神的宣扬是很有必要的!

       一、长征精神的内容与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的胜利,还凝练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风范的结晶,是红军将士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主要体现为一种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心系人民的精神;严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革命老区,太平古镇的86岁老爷爷谈及共产党时,异常激动,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这样一支纪律严明,一心为百姓的共产党军队才能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在听爷爷诉说红军当年长征的故事时,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精神影响着爷爷的一生,而这份精神也在他的儿孙那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因此我们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不仅是革命前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重任!

       在岷山县的三十铺革命老区,映入眼帘的是朴素着装的沧桑老人和稚嫩孩童,憨厚的老人在低矮的土房下一针一线缝着鞋垫,日子过得清贫,却毫无怨言,安然的生活着。历史的硝烟已经沉沉散去,作为他们的子孙已然忘却当初为了帮助红军夺取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没有向国家要求什么,反而是继续靠着自己的艰苦劳作,过着简单却幸福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相当简陋,但是他们那慈祥的面庞传达出他们内心的宁静、善良和淳朴。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们,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行动是在默默传承着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虽然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下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带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1,时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有人类历史上的长征奇迹。在复杂环境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达到,坚定自己的追求,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奉献社会。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当前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探索人生道路和方向,迎接各种思想的挑战,在实践中求知真理,找到自己的信仰。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接触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比以前更频繁更广泛,但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不足,因此很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加强对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通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清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

       三、长征精神指导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政治上端正态度。从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现状、从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形势是严峻的,但我们不能认同像某些同志认为目前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是“不治之症”的悲观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无完人,对于在当前时期内出现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对待。首先,我们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其次我们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党的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长征的胜利,证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一路上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成绩是在克服了众多矛盾和困难中取得的,非常不容易。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党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指导。不管发生何事,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该对党充满信心,坚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我们的国家大、困难多,我们党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是多灾多难。但尽管如此,我们党又总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坚忍不拔,达到胜利的彼岸。只要我们坚定地高举党的旗帜,以实事求是为标准,紧紧地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2 / 3页

       2,思想上树立主体意识。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我们在思想建设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在民族主体意识的建设方面确实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较而言,思想道德建设是一块“短板”,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思想建设却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全球化不能把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都化掉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像自己的身子长了别人的脑袋,那么这个民族是站不起来的。现在我们就有这样的隐忧。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独立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们强调长征精神,强调长征精神的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强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念。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人类文明价值观,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天人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念等。特别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共产党人领导的长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现在我们非常需要弘扬这些优良传统,以此来锻造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要持久发展下去,要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我们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的主体意识。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历史使命,因此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要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有份”,要真正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一个基本定位。我们每个人怎么做,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社会环境怎样、别人做得如何,始终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就不能光盯着别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都有责任自己首先做好。多一个人做好,就增添了一份实践远大理想的推动力量。从现在做起,就不能等待观望。大家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每时每刻都在经受考验,我们都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好这份考卷。从小事做起,就不能好高骛远,任何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实际上都能折射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火花,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12篇: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摘要:

       经济日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不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需要,也更加注重精神思想境界上的发展。现如今,各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历史景观点都得到了较好的完善与修复,这是值得我们认同的。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园区,既是我们健身锻炼,放松心情的地方,也是我们饮水思源,缅怀那些为我们争取幸福生活的伟大的革命烈士们的革命圣地。当代社会仍旧在不断发展,人们大多忙碌于生活,穿梭于人群,爱国的热情不再那么显而易见,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的探寻,对人们思想境界的了解,也想知道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印象,对历史的想法,我们选择了碧沙岗公园这一纪念园区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多的了解到了历史知识深处的意蕴,也意识到这些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柱,精神启迪。

       关键词: 碧沙岗历史 革命精神 纪念 调查 学习

       一、碧沙岗公园的历史

       碧沙岗公园占地约400亩,是郑州西区居民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然而,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70多年前,这里却是城区以西4公里一片风沙弥漫的沙丘,当地人叫它白沙岗。

       1928年春,冯玉祥为纪念北伐军阵亡将士,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祠为古式建筑,占地约407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应砸掉该,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墓地建成之时由4部分组成。陵园中部是烈士祠。烈士祠里悬挂着匾额,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铜牌和记载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园,由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桥组成。祠堂后面是开阔的烈士公墓。烈士公墓的东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属。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

       1986年,碧沙岗陵园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她是全国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北伐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1991年6月28日,聂荣臻元帅为新建纪念碑题词“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2022年7月份碧沙岗公园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碧沙岗公园内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时逢节假日,这里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如今的碧沙岗商埠林立,已成为郑州三大商圈之一。郑州市碧沙岗公园还是郑州市建成的9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之一。

       二、北伐战争的历史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加深了革命认识,保证国家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这次我们去碧沙岗公园的调查,发放的问卷大多数发到了周末出来放松心情的学生手里,还有就是少数来游玩的成年旅客以及极少数50多岁前来健身锻炼或者专门来缅怀烈士的老年人手里。针对这次的调研,和我们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年龄段对碧沙岗的历史了解有一定的不同。大多数人也就是35岁以下的人大都知道碧沙岗公园的前身是烈士陵园,但是还是有个别人不能知道是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但是由于问题设置,他们大多数知道北伐战争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还是有个别人是真的不了解历史;在碧沙岗最初是谁建立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都能知道是冯玉祥,但是还有人会选择错误;没有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会进行吗?对于此问题的选择,“会”占了60%,其余各占20%,关于国共合作对于双方来说的问题选互利共赢的占到80%,只有一个人选的不利于共产党,当然还是有不知道的人存在。从这两个问题里面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国共合作的认识还是很好的;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选择利大于弊的占70%,弊大于利占10%,不清楚的占20%,大家对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革命烈士的重要品质70%的人都选了“不怕牺牲”和“不畏艰险”,其余也有20%的人选择上了“乐观自信”和“与时俱进”,这是一道主观题,我个人感觉这四个都是革命烈士的重要品质;在现今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中40%的人选了钓鱼岛问题,看来大家都很关心钓鱼岛的问题;假如有一天战争爆发50%的人选择了“捐钱捐物,抵抗侵略”,也有20%的人选择了“主动参战,保卫国家”,另外也有选择“视战争性质而定”的,国人的爱国热情还是很高的;大多数人被问到民众的爱过热情时40%的人认为大多数人高涨一时,时间久了就忘了;在看战争剧时60%的人是一边为了了解历史,一边为了娱乐,单一目的地各占20%;现在的80%的人是通过相关书籍和史料了解历史,也有人是通过电视剧,实地考察,他人讲述等方式了解;在问到爱国问题是100%的人都是爱国的,而且80%的人认为高校开设相关历史教育客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通过这次调查,虽然大多数是学生,但是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并不是很好,所以我认为高校开设相关历史教育客程还是很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爱过热情,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四、调查感想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对碧沙岗公园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郑州的年轻人,也许只知道碧沙岗是一座公园,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但60岁以上的老郑州人,称这里为“老冯义地”。这里完整地保存了88年来郑州的革命历史。从恢宏的北伐战争,到中原大战,再到抗日战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碑亭。当我们站在民生、民族、民权3座亭子边,似乎可以听到北伐军当年那气壮山河的呼声和枪炮声。1945年抗战胜利,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为了纪念第29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积劳病故的原29军军长宋哲元,刘汝明在原有的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后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现在“北伐战争纪念碑”,聂荣臻元帅题写了“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

       现在的碧沙岗公园内的美好的景象,无不归功于北伐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日的美好和繁荣。此时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看到这些景象,也必定会感到欣慰。回首历史,碧沙岗公园只是近代中国史的一个缩影,我们能够通过其了解那段屈辱史,探索史,抗挣史,能够更加坚定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小结: 历史是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与意义的,我们忙碌于现实生活,感慨于生活艰辛,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从思想上去探寻,去追求,想想无私奉献的人们,想想那些不畏艰苦的革命烈士,满怀一股爱国情,学会感恩,学会热爱,努力学好知识,学习那些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精神,微笑迎接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郑州晚报》 2022年10月24日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2年版

第13篇: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历史,探寻逝去的岁月)

       ---安东火车站

       经济学院

       B0903班

       一、调查地点:丹东市火车站

       二、小组成员: 琚亚东 0112090302

       关磊011209031

       姚海龙 0112090320

       三、调查经过:

       我们小组成员首先到丹东火车站了解情况,里面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丹东火车站的近代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然后又经介绍找到了几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向他们了解到更加真实以及不堪回首的一段老安东火车站的近代历史。

       问题1

       小组成员:安东火车站建立的大约时间?

       工作人员:

       1.1904年,日本帝国主义修建了安奉铁路(沈丹线),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最早修建的铁路,并设简易火车站:铁一浦驿。

       2.1909年(清宣统三年)8月,安奉线改为标准铁道并架设鸭绿江大桥,与朝鲜铁道接轨。通过这条贯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直通釜山,抵达日本的大通道,日本帝国主义者抢运从中国疯狂掠夺的粮食、煤炭、矿产等物资。

       3.1912年(民国元年),铁一浦驿改为“安东驿”。1914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挟制北洋军阀签约扩建了安东站场。

       问题2

       小组成员:安东火车站是建立在什么政治条件下的?

       工作人员:

       20世纪初,日本在我国东北发动了攫夺铁路权益的狂潮,安奉铁路便是日本强行修建的许多铁路中的一条1904-1905年,日本出于日俄战争的需要,修筑了安奉军用窄轨铁路.其后,为了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1914年6月,日本挟制北洋政府签定条约,对安东站场进行扩建。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才建立的丹东火车站。

       问题3我国政府是在什么时间失去对安东火车站的经营权的?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本军队便侵占安东和凤城。是年12月15日,日伪改辽宁省为奉天省,安东县隶属于奉天省,为甲类县。安东市从安东县析出,与安东县同隶属于安东省,市区划金汤、元宝、中兴、镇安、浪头、大和、旭日7个区。自此,安东站的经营权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

       问题4

       小组成员:安东火车站及铁路的经营权在何时何背景下回归中国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驻安东市。11月初,接收日伪政权,成立安东省和安东市、安东县、凤城县、赛马县、宽甸县政府。1946年3月、1947年11月,安东县九连城和五龙背区先后划归安东市。1946年6月,成立辽南省二专署,隶属于辽南省,管辖安东、孤山两县。11月,改属于安东省。翌年3月,撤销二专署,安东市、安东县和孤山县均直属于安东省。1949年5月,辽东省成立,安东市隶属于辽东省。安东市是安东省、辽东省省会,为安东省和辽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此,漂泊了13年的安东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调查总结 蓦然回顾这些历史事件,仿佛在抚摸这座城市生命的年轮。鸭绿江边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败绩。日本侵略者以防止 “沙俄卷土重来”为借口,在鸭绿江畔擅自修建了一条军用窄轨铁路,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日本帝国主义将铁路从鸭绿江畔一直向北修建,直至奉天(今沈阳),建成了安奉铁路,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安奉铁路改为商业运输;修建鸭绿江铁路大桥,将安奉铁路改为标准轨,构成东北、纵贯朝鲜半岛直达釜山的一条运输线,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的财物经这条铁路源源不断运往日本。

       “满铁”摄影队拍摄的安奉铁路和安东站照片,真实记录了殖民者经营中国铁路的真实情况,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老照片和这些尘封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历史隧道之中,时间的岩层里渗透出这片土地独有的生命气息。在久远的历史年代里,线路、桥梁、车站、站台、雨棚,处处彰显出铁路建筑元素。

       这些黑白历史照片质量都是上乘。老照片焕发出历史的光泽,在一个缺失积累和铭记的时代,唤醒了记忆。在几十幅殖民地时期的铁路老照片里,日本人都忘记了自己作为侵略者的身份,怀揣建设 “家园”的梦想,精心地“经营”南满铁路,直到有一天他们被彻底地赶出了这块土地。最后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了解身边的历史,探寻逝去的岁月。

第14篇:近代史个人实践报告

       观一大会址有感

       2022年11月27号,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参观一大会址。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当时共产党前辈的不懈奋斗,而决定共产党命运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就是中共一大。

       2022年11月27号我们从学校出发,这是我第一次去一大会址,路上不停在遐想会址的样子和它那古老的气息,只有到了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一大会址那古老而沉韵的气息,在会址中我们参观了当时革命老前辈的一些物品,看着那破旧的棉裤,心中对他们更加敬佩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回顾历史,我们才会深切地意识到,当时的十里洋场,不仅有靡靡的歌声,还有这些为理想中的新中国而聚在一起的热血男儿。

       从50多名到8000多万,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秘密组织到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90年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九十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在社会变迁异常激烈的近现代中国,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颠簸经历。是一部以烈火为墨,以枪杆为笔所书写的中共党史,这九十年来所记载的又何止是中共自身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1956年,中共成立35周年之际,当年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访“一大”会址,泼墨挥毫写下八个大字——“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庄子)。意味着我们党的事业在初创期很简单,但使命崇高、道路曲折,要不断前进,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今天看来,这句话仍很贴切,创业难,守业难,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更难。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团结带领新时代的人民大众,建设和谐社会,使中国和平崛起,将是我们党的重任。

       有人说:拥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并直接决定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当我真正了解了这段光荣的历史,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回望过往的光荣,也是为了重温信仰的力量,只有坚定信仰的力量,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正因为这种信仰,才能让我们能够走过历史上一段段艰难时光,虽有曲折,终能迎来光辉的岁月。

第15篇: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 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 雷雨晴 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

       (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然而,宣扬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呼吁改变国情固然是好,但是,却存在着许多缺点。

       在《敬告青年》之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完完全全贯彻其中,成为一条将这六项标准串联起来的线索。民主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敬告青年》所针对的对象太过狭隘,几乎全部指向青少年知识分子,并没有普及到群众里面去,忽视了中国真正的群众基础,没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的国情。除了一些空空的政治口号外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一味地学习西方摒弃东方,多多少少带有崇洋媚外的感觉,一味地否认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全盘否定,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缺点,成为了它的弱点,只起到了小范围的表面上的传播思想的作用,并未能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相比,它们之间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论证了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但是《变法通议》却主张从教育、考试方面进行改革,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对于传统文化也不是全盘否定,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敬告青年》侧重于思想方面的改革,但是也由于其受众的局限性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并未能直接促成社会的变革。

       在我阅读《敬告青年》之后,虽然没有极大的震撼感,但是感触还是有一些的。《敬告青年》中宣扬的民主科学、对青少年的希冀等等,在现今却仍然没能够完全实现。

       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充满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的相关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少年为何却频频爆出杀母杀室友吸毒强奸的新闻,而且有不少是和知名高校挂钩,知识分子,这一条符合,而知识分子所有的觉悟呢?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今天早上我无意间点开一个新闻,然后便花了一个小时去了解这则新闻的衍生——非主流和杀马特,光是翻看那些图片就让我感到震撼,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都是哈韩哈日哈美哈欧的表现,一味的模仿最终导致了怪异杀马特的流行。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有合作但也有冲突,日本岛国文化渗透,美国的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每时每刻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少年。譬如,提笔忘字、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种现象,不正是漠视传统文化转而投向外来文化的表现吗?尽管有汉字听写大会出手相助,但并不能放松警惕,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碰撞有时候甚至比政治军事上的比拼更加激烈。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16篇: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

       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学号:139800xx

       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而这也是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

       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抱有第二种心态的人似乎不太正确认识到当时中国和外界的差距性以及中国根深蒂固的落后和封闭理念,过于冲动的看待历史也算是有些接近意淫状态,所以也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近代史。第三种‘情妇’心态够为折中,能够冷静的审视历史,也能理智的分析过去,从而通过总体的分析得出总结:殖民史也是一段好历史!其实作者把其称为‘情妇’心态也是有原因,现在的人都知道‘情妇’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显然这样的心态在作者认为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确实有够让人难以接受,难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要感谢别人帮助你锻炼脸部肌肉吗?所以带有‘情妇’心态的国人其实也只考是虑殖民者鞭策着我们要强大起来,却忽视了这群殖民者阴暗的一面:掠夺和奴役!因而面对着这段历史,我觉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并且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也要应该联系国外的环境多方面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上面三种心态似乎都是带着一种不变的心态看待这段相对较为漫长的历史,实际一段历经110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国家和外界势力以及其和我们的关系有着很多的变动,所以其好或其坏能比喻为一个振动函数吧,即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到底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涉及的外来者和我们国家的表现?这样看待近代史难道不更合理吗?我觉得看待近代史的心态中只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件,然后把其放大再毫无根据的把它代表为近代史,是现在我们国人看待近代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抛弃这种局限思维才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近代史的进程。

       而恰好《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各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挖掘各个历史事件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因果性,且外对于每个大型的事件,也努力的在细致上丰富还原当时的事实,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当时的执政情况和外面列强的真实想法,因而有助于我们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把作者提供的一些细致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较为缜密的分析摘抄下来,以下内容便是对书中提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致内容以及作者所持有的观点的分析:

       (一)、在两个世界的碰撞中,当分析为什么在军备等级相差不多的前提,但一个途径漫长路途的疲劳之师最后居然以较少的数量练克一个大国的数支大军的时候,作者其中便有从一个国家的统治的力度的细致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统治机器在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现由‘有规则’到‘潜规则’,最后到‘无规则’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已经有了200多年寿命的清皇朝根据历史的一般规律性也确实应该踏上了‘无规则’这样一个混乱状态,所以这样的军队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从其中,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分析近代史的过程中没有抛弃清皇朝的本质,它不过依然属于封建体制的产物,所以它的命运和之前中国古代其他封建国家的命运不会有太多差异,从而类比得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无规则’充斥着,从而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一支伏笔。

       (二)、在帝国古老命题新解中,鉴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在接近胜利后的瞬间消逝,作者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失败起义进行比较,认为农民其实不是没有力量,而是这种力量需要整合,倘若没有人整合,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一件事,并且得出整合农民的力量需要士大夫的参与,但太平天国的早期起义中没有注意到其对士大夫一直信仰的孔子的不敬,所以太平天国后期发现士大夫基本不参与洪秀全的起义运动,因而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缺失了统一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远去。

       (三)、对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首先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家需要富强起来,而且当时领邦的日本似乎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所以清朝的部分官员开始萌发出一种斗志:既然别人能学好,我们也可以,然后等我们学好了,就不用再受人欺凌,这是一种好的心态;并且还有一个优势条件是当时我们国人并不排斥洋务运动,毕竟历史上有过其他国家对其的强烈反弹,所以少了国人的排斥这一关后,中国实行洋务运动似乎会成功啊,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列强也十分赞赏中国的洋务运动,在这种无内外加压的情况下,貌似没有什么阻力阻扰这个运动,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当时洋务派只是革新在制度的表面,且外普遍缺乏精英的参与,尤其是军队都仅仅只是练兵不练军官,这样的军队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吗?就像上面所说的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整合的话,那也成不了事的,所以,没有好的军官怎么可能打得出好的仗呢?因而洋务运动中

       中坚人才貌似长期匮乏;且外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西方列强认为会达到的效果,不是说学日本的吗?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先是由官办企业为主导,然后发展到官商督办,最后过渡到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商办企业的手中,但是中国却只完成前面两步后就不再走下去了,这样的运动彻底吗?不彻底的运动、不彻底的学习会有效果吗?最后的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没有!也是因为此我们中国开始踏上了前面那种‘怨妇’心态中认为的我们一直被外界欺负的荆刺路。

       (四)、谈及到近代史上的变法,不得不提当属近代史上第一次变法;百日维新,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无疑这场运动失败了,只有那一百天而已,而究其原因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逐渐浮现的民族劣根性:我们学习总是想走捷径,其实当时的洋务运动也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因为为了富强,然后又看到友邦的成功,我们自己就只想直接搬别人的那套过来用,为什么不自己想呢?这样能贴合自己的实际,或许会进展更快呢?所以我们国人想走捷径的急功求成的心态让我们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其外还有就是维新派之间具有地域分化和思想派系的分化,更为严重的是维新派排斥当时势力大的洋务派和慈禧太后,当我读到文中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大bo撑着他们,竟敢有如此大的勇气,可也太让我吃惊了,皇帝,一个基本没什么实权的皇帝,这样的改革能有多大进展呢?而最后刺杀太后的这一馊主意不过是加速了维新运动的结束罢了。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越发急于求成,而结果也是越发早早了结!并且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由洋务运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失望到百日维新的中国政治体系出现严重倒退,中国能够强大起来的条件和机会貌似也越来越少了。

       (五)、关于清末新政,现在有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假若当时让清朝新政一直搞下去的话,中国将会成功地在列强瓜葛的氛围中重新成长起来,或许中国就不用在经历此后的军阀混乱、国名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这样烽火纷飞的乱世了,但实际上真的会那么乐观吗?还有历史的一个性质必须坚持就是:历史不容假设,所以这样的假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如果清朝一直执行新政的话,是可以肯定中国政治体系会由封建体系过渡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但过渡到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中国就一定能逃脱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吗?这样的体系就真的适合中国吗?这似乎都是一个不能确定的事实吧?所以我认为对于清末新政的立与破的问题,不必要纠结过多。而作者在阐述新政的问题时,似乎十分支持新政,并且带有点偏向于憎恨革命党派的革命,其实对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有些许不是很赞成,首先谈及到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立宪,其实当时很多人认为预备立宪中的民主是一种假民主,作者变为此解析民主实质应该是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循序渐进,但是谈及清末新政中的废除科举制的时候,这不是矛盾了吗?你不是说新政中的预备立宪体现了循序渐进吗?但是科举废除貌似不是很激进吗?毕竟这可是历经数个朝代,但任然遗留的产物啊,怎么能一夜之间让它灰飞烟灭呢?所以对待新政的决策不应该把它看得太好,那个时候的清朝政府和士大夫怎么可能会想到那么缜密的决策呢?所以不能过于乐观看待清末新政。

       (六)、过去的历史书评价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书中解释实质并非如此,确实也是,怎么可以仅仅通过它‘不碰列强、不反帝、不反封建、不敢发动群众’就判定资产阶级是软弱的呢?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根据我们中国当时的国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从而减少社会动荡,让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地度过共和制。不过似乎历史潮流告诉了我们: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带给中华民国的共和制让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复杂和

       更混乱了,因为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适合共和制。所以此后中国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乱,也是这场革命,之后带来了中国南北对抗、军阀纷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看完整本书后,在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其实还是发现尽管中国的格局越来越乱,但也能推断出此时此刻的中国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是一个弱小的受人欺凌的角色,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懂事的青年了,也有了能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能力,让他们慢慢失去对中国的野心。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摆脱不了弱国的命运,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让我明白在这个丛林时代,只有强大了,才有话语权,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执着于“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念,担负着为国做担当的觉醒。除此之外,也让我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我没有什么实力,最终的我也会踏上当年中国踏上的道路——受人欺凌,所以在这个社会必须自强,开展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自己才会像强国有着话语权般有着选择权。

第17篇:《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李永政09504006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抵抗外族侵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清帝国内部的腐朽与自大,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如决堤的洪水冲击着清帝国的国家机器与人民。随着清统治者自大意识的国度以及英法等国家机器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市场的形成已成必然,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原材料无时无刻吸引着资本主义国家。最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不止外国侵略者,当时清帝国内部也是纷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内外纷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迫使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在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收回山东权益合理提案被无理拒绝,群情激愤。5月4日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但两党从本质上的分歧使得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国民党的杀戮开始了革命道路的长征。

       党派纷争不断国内政局动摇,中国在摆脱封建社会只有很短时间的发展,也只有很短的时间,因为日本的野心开始行动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战,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利用国土广大战略纵深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胜利后的喜悦没有持续很久,被压抑的问题最终会爆发。两个党派只能有一

       个存活,国民党为了保住自己对国家的统治打压消灭共产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但由于国民党对百姓的国度压榨使得在国内影响急剧下降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8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通读了教材之后也懂得了一些问题:在以往总会感叹中山先生及其建立的民国政府太过软弱,以至把苦苦建立的共和政权拱手相让与更倾向于专制独裁的袁世凯。读过课本才了解到革命者的苦衷,当时的时局确非中山先生的实力所能左右,而袁世凯亦绝非好对付的,袁世凯能有当时的威望与权势与其个人的才能手腕不无关系。虽则共和政权终归失败,但革命党人确实是为了政权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动荡的时局自然导致社会的变迁,在当时革命的思潮冲击着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维新的观念在这一时期都已过时。民国初年经济情况同样不容忽视,无论金融业、工业、还是农业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变化。同样有着较大变动的还有社会结构,阶级力量的消长、社会团体及帮会的兴衰以及传统家庭的转换无不说明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封建社会。

       对书中所述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被教材说成“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其实这话不过是胜利者事后的豪言。在当时中共一大的召开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时政影响,毕竟一大的参加者仅仅有12人,很难说一个12人参加的会议会对全国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在评价国民党的政体时,教材所用言辞总体趋于消极立场。从教材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是总有一种诡诈的氛围笼罩着国民政府,而中共的政权则是充满希望与生机的。这样的对比书法应该是出于教育的需要吧,而不是严肃的史学家应持的态度。同样,即使是党内同志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以后未能成为我党决策人物的早期领导人,因为他们曾犯下的错误导致他们的功绩教材也很少提及。但是对于他们的错误教材则是毫无保留的指出来。我们在对待历史时应该持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可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对待历史人物更多的是苛责,以至读者在看到这段历史时对于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的人物也不会有应有的同情。

       在抗日的问题上我较倾向于国民党在战场上付出的牺牲更大。个人认为,以当时的抗日武装,中共的军队的力量应该是很微弱的,能够依靠的还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抵抗。毕竟日军入侵的时候不可能专找农村山区攻占,而要占领的目标还是大城市、交通枢纽等战略要地。这些地方恰恰是由国民党军把守,所以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是功不可没的。但教材在涉及到国军抗日的时候大部分的描述是溃败。我们知道后世修史时统治者在论及前朝时总是论述前朝如何腐朽罪恶,而他们的功绩却很少提及,以这样的隐善扬恶来稳固其统治。所以我倾向于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的贡献终究是大过共产党的军队的。但抗日战争确实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的一次战争,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抗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在抗战对两党的具体影响时,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中共在抗战过程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而国民党则失掉了不少民心。关于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涉及到战后中国的社会心态和动向,书中有这样的标题:国民党极力维护***和共产党力争民主。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国民党***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基本上是由国民党一己之力创建的。况且对于一个执政党,其维护自身的***也无可厚非。故而我认为国民党维护其自身的***不应被课本贬低。而我中国共产党确实是力争民主,因为在当时中共并非合法执政党,故而中共需要像民主党派一样要求民主以求得参政议政的权力。

       总之,通读《中国近代》之后既有收获也有疑问,加深对1840-1949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历史的理解,更好记住中国人民逐步反抗外来侵略获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伟大历程。其实历史就是过去的事,虽然后人看历史总是有加工后的痕迹,但总的历程还是无法掩盖的,在读书的同时多以怀疑的精神去思考所获得的更改更多。

       注:后面问题个人色彩多一些,望老师见谅。

第18篇: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

       ————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是一段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沦为资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摆脱封建走向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是一段中国人民悲惨的任人欺辱的屈辱历史;是一段各种思想流派如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封建农民思想等大交锋大冲撞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牢记得一段历史。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我国历经了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还有那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深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身上已背负的巨大压力。学习习近平现代史就是让我们了解过去国情。明白中国现在的社会来之不易!并对其中讲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感兴趣。尤其是书中陈独秀所写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深有感触,还有他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4年夏,陈独秀第四次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时从事推翻袁世凯政权的革命活动。他于1915年6月回国,把主要精力转向文化活动,同年9月即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历史学家一般即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出现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当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给中国知识分子当头一击,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涌现出大批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和官僚,从而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甲午战争是这种论调悄然落幕,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学为体”的正确性及实用性,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及道德规范作深刻的反思。又由于政治上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加上当时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于是,一场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运动开始了。

       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而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又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文化上使得白话文能够被广大人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写于1920年4月,并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经过陈独秀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后才写的。对新文化运动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其中写道:“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很清楚,按他的逻辑:文化,包含科学;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旧文化加进“新科学”。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对科学的论述写的最多。首先是将科学分为两类,用意在于充分肯定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说狭义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陈独秀在文章中还有对道德和新文学作了评价。他不满意旧道德,因为孝弟的范围太狭了。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应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而不是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他认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亲其亲、长其长”的世界中。而现代道德理想应是需要把家庭的美德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中。而那时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们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抛弃了慈爱的、可怜的老母”和“不主张把爱情缩小”这一想法,我非常同情和认同。因为我们的当代也时常存在这样的事: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最根本的东西。

       而对新文学的解释在当时更是先进且值得后人学习的。“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今后的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当今文学正在不断“快餐化”,需要我们重新学学和理解陈独秀的想法了。文中所提到的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误解及缺点,我想在我们的当代仍旧具有着借鉴的价值。

       陈独秀还提到了应注意的三件事。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中国人没有组织力,其实是缺乏公共心才对。忌妒,私欲心,人类都差不多,西洋人不比中国人特别好些;但是因为他们有维持团体的公共心牵制,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在世界上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比如影响到军事上,停止战争。比如影响到产业上,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比如影响到政治上,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的羁绊。陈独秀讨论了这时他心目中的新旧文化的关系。他不能不肯定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不能为他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才是他真正关注的。急切寻找“最近代思潮”的努力在继续,陈独秀从追求空泛的“科学的理想万能”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转折,正是在1920年4月出现的。他本人此后也从思想领袖转为政治领袖。当《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时,特别声明它“当为社会科学的杂志”,这是承继了陈独秀推崇社会科学的意思。

       面对前人的努力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责任。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过去国家衰落是我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最后被历史淘汰出局。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开拓创新,使中华崛起,民族幸福,富有活力和生机。

第19篇:近代史

       无法抹去的印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实践地点:旅顺日俄监狱 实践时间:2022年5月2日

       实践目的:70年前当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终以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终。战争早已结束,但是对这种“往事”所饱含着国仇家恨、鲜血淋漓的“记忆”,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就变成不存在,也绝不会因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加以歪曲、抹杀就被完全遗忘。基于学校的组织,同学们积极响应,在班级内组成一个小团队,到大连旅顺日俄监狱进行参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实践报告: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向阳街该监狱原由沙俄建于1902年,在日俄战争期间曾临时改作俄军骑兵营地和战地医院,从1907年开始由日本侵略者逐步改扩建为监狱。日伪时期,它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法西斯监狱。这所监狱曾杀害过很多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革命志士及无辜群众。岁月悠悠,沧桑巨变,昔日的杀人魔窟,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旧址博物馆大门,青红两色的监狱大楼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青色的是砖墙表明它是沙俄建立监狱时的“原作”,而红褐色的砖墙则是日军占领旅顺后扩建的部分。与世界上所有的监狱不同,它是世界上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国连续修建、连续使用的一座监狱。它所关押的并不完全是中国人民,还有反战的日本进步人士以及美国飞行员等。

       最初,这里只有主楼和87间牢房。日军接管后,1907年开始扩建,将牢房增加到275间,不仅有普通牢房,还有暗牢4间、病牢18间。1920年,这里改称为“关东厅监狱”。1926年,改名为“关东厅刑务所”。1939年最后定名“旅顺刑务所”。成为监禁、迫害和屠杀中国人民和国际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

       (一)恶魔罪行令人发指

       70周年 日俄监狱可是说“人间地狱”,走进日俄监狱,首先看到的是挂着各种颜色

       囚服的检身室。是为防止被关押者藏暗器而设置搜身的场所,共有3座。这里的囚衣都是被关押者穿过的,囚衣的颜色不一样,代表犯人在监狱的地位和所从事的劳动是有等级分化的,穿红色囚衣的是表现不好的,他们住的吃的最少,干的最多,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折磨至死,这个横杠是检身杠,当年有两名士兵站在杠的两边,无论冬夏,每天犯人都要脱光衣服,双手举过头顶,用日文喊自己的编号。从木杠上跨过,许多老年人冬天受不了寒冷就会被冻死。经过检身后,被关押者可以回牢房了,就这样,一天早晚两次,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在监狱二楼的行刑室,布满了吊杠、虎凳等刑具。行刑时,受刑者被剥光衣服,俯卧在"火"字型的虎凳上,四肢被皮带勒紧,看守使用灌满了铅条的竹条抽打,这叫"笞刑"。当时的《关东州刑法令》规定,笞刑只能用于毒打中国人,而不用于日本犯人。行刑时,刽子手用白布蒙住被处死者的面部,将他强行按坐在活板上,脖子套上绞索,然后突然打开活板进行绞杀。尸体被蜷曲着塞进木桶钉上盖,然后埋在监狱外的荒地里。

       (二)中国志士迫害最深

       一楼的牢房阴暗潮湿,在每间面积仅十几平方米左右的牢房里,往往要关押七八个人,里面所有的生活用具就只有一个饭桶和一个粪桶。夏天牢房里闷热,空气混浊,里面有马桶的臭味、东西发霉腐烂的气味,加上蚊子叮、虱子咬,让人不堪忍受。一旦瘟疫流行,许多人便被夺去了生命。冬天,牢房里没有取暖设备,墙壁上结着厚厚的冰霜,每人只有一条不足二尺宽的薄褥子铺在地板上。被子同样又薄又短,无法御寒。夜里寒风刺骨,根本无法入睡。在每间牢房的墙壁上,还贴有一张日、韩、中三国文字的狱规。《狱规》共有11条:“不准说话,不准对面,不准倚墙,不准向外张望和走动„„”一旦违反狱规,就要遭受看守毒打。

       中国犯人在这里受到最严酷的迫害。监狱规定,日本犯人可以在狱中吃白米饭,韩国犯人可以吃小米,而中国犯人在狱中只能吃发霉的高粱米饭。中国人如果吃了白米饭立即可以“经济犯”处罚。在牢房里,一楼关的都是普通的刑事犯,他们一般没有死亡的危险,楼层越高,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高等犯人住的房间,我们称之为“单间”,这个屋就是过去关押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的房间,1909年10月26日。他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将日本军国主义头子伊腾博文枪毙,被捕后押解到这座监狱,关押了5个月,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时,在监狱的死刑室就义,年仅32岁,在关押期间,他还写了两本书,一个《狱中记》,记述了他32年生活和斗争的里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个是《东洋和平论》,书中呼吁亚洲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争取独立,保卫和平。

       日寇在狱中杀害了无数中国革命者和国际进步人士。据原刑务所长田子仁郎供诉,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二天,他还亲自指挥看守在绞刑室里秘密绞杀了抗日志士刘逢川、何汉清等人。日寇还烧毁了大批监狱档案,以掩盖恶魔罪行,使日寇统治监狱40年间究竟杀害了多少仁人志士,成为千古之谜。

       将所有的遗址和遗物都看过之后,心情说不出的沉重,走出监狱旧址,望着现代化的新城市,心中的情感起伏不定。让我们从灵魂深处真正感受到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想对长眠于这里的烈士说很多话,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语言是那样的苍白,纪念碑呢?纵使是一次平凡的殉难,都会令后人纪念一生!

       历史在那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什么,它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变迁、改革、兴衰,它用它的存在让后人记得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法抹去的印记,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学会感恩,面对所有的不愉快,面对我们美丽未知的未来。

       参考:

       【1】旅顺日俄监狱《狱规》.

       电大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生产调研报告范文多篇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心得体会

       最新-近代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