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编导 1401
黄晓青
(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汉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汉服文化。
(二)调查内容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与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比,汉服的风格是飘逸、典雅庄重、含蓄委婉、灵动自然、清淡平易的。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三、汉服的消亡
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当异族征服了昔日诗礼风流的时代,代表卑弱的长辫也尘封了我们民族的血气。对今人来说,剃发易服之前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潇洒俊逸的士人气质已恍如隔世,人们不假思索将衣冠全称为古装,在生活中出现更被质疑为日韩服饰,连有些国人自己都这么认为了,这种隔阂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断层。
四、汉服的现状
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而汉服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
而2022年APEC会议“唐装”热对汉服意识复苏的反向刺激作用。以满服马褂的改良版为代表中国的“唐装”,迅速激发了关于何种服饰代表中国的争论,再加上当时充满银屏的美化满清辫子戏,共同成为了催化汉服再生的烈剂。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其实现在很多汉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兴趣,不少人开始复兴着.汉服越来越多人喜爱,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确实,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有人会说,汉服生活化是作秀。这种论调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汉服承载的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外表,充实古典文化的内里。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我们应该要发扬汉服,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好好的继承下去,让它重现阳光!
第2篇: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导语】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传统文化调研报告篇1
采访时间:XX年8月13日9:00
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行政楼办公室
采访方式:面谈
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
被采访人:林主任
问:您好!林主任!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贵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生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是如何的?
林:总体上开看,本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初中部的学生,由于他们都是以较为优秀的成绩考进来,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接受过教育的话,便会更主动去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父母从小便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才艺培训,其中也包括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的学习等。
问:我们也从班主任助理那里得知,班上确实有部分同学才艺很出众的。那么,学校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呢?
林:这类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我们学校也看得很重。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年级的书法比赛,让学生主动去练毛笔和钢笔。还会有象棋比赛,文艺晚会,黑板报评比等。这是学校里规定举行的活动。而班主任和年级工作中也会自由地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学生年龄段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设立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问:学校在传统才艺上还是相当重视的,那么,在传统的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这些优秀思想。
林:学校的学生都很乖,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比较喜欢学习的,所以也很听老师的话,很尊重老师,很热心帮助同学。如果哪位学生家里有困难,同学都会很积极去帮忙。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学生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比如体育特长生,他们的素质则差一点。学生的素质高低跟父母和这个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学校教的东西,他们吸收后回家或者看到社会上别人不是这样子做的,就会疑惑,甚至会学习那些不好的习惯,以大欺小等等。这些现象也是有的。
问:确实如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从小锻炼起来的,也经过长年累月的培养和沉淀。那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会设立什么措施去应对呢?
林:学校每周都会有校会和班会,校会中领导的发言也会有道德方面的教育。而班会则由班主任自定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也会涉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XX年的汶川地震,学校也开过专门的校会来展开捐款活动,学生都很热心积极参与。道德的教育一般是融进在日常的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去感受去学习。
问:相信这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的。现在社会上的言论也很激烈,说现在的学生崇洋媚外,追星的现象很严重,几乎都忘了传统文化,很担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人。那么,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林:当代学生的爱好十分广泛,这是跟以前所不同的。当然,改革开放后崇洋追星的现象是有,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确实不如以前。以前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拿政治人物当偶像,对首都也有一种莫名的热爱,现在学生一般都是把明星当做偶像。呵呵,这的确会造成一种冲击,但是不致于把传统文化都扼杀掉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减弱的。
问:总的来说,学校的教育理念中没有轻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好的,希望以后学校会越来越好。谢谢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非常感谢。再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篇2
采访时间:XX年8月13日10点
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教学楼教师办公室
采访方式:面谈
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
被采访人:初三(4)班班主任魏老师
问:您好!老师!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校或是班里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呢?
魏:第一,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举行书法比赛的。第二,语文课堂也要求阅读四大名著,现在学生的书桌里一般都会存有各类名著。第三,从初一开始,班里都会分兴趣小组来学习国画等。另外,也有合唱团等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
问:那么,班里的学生对这类比赛的反应时怎样的呢?
魏:我觉得这是跟年龄层有关,也跟学生性格有关。比如,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就很积极地参与,表现得很出色。而性格内向安静的学生则不是那么积极参加。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类的活动的。
问: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呢?比如书法学习。
魏:嗯,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去学,他们的都很工整、漂亮。我是教物理的,平时收上来的作业的都写得很工整,比我的都要好看。呵呵
问:我们也看过他们的笔记本,真的写得很不错。那他们学习这类文化知识,是出于被动强制的?还是出于主动感兴趣的呢?
魏:一部分是出自于兴趣的,一部分是要指引去的。他们初中这个年龄段比较需要老师的指引的,比如看四大名著,老师一般会指引男生先去看三国演义,女生去看红楼梦。他们还不太懂去挑书,还需要老师去指引的。
问:那么,在传统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优秀思想。
魏:学生的思想觉悟都很高,特别有爱心。上一学期我们班有位学生的父亲患有肺结核,学生知道后主动发起捐款,最终由于对方家长觉得有能力去解决就没有接受这笔捐款。但从里面看出学生的做好事的热心,还有学生的家长对乐于助人行为的支持。他们都是自愿、自发组织的。
问:那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班里会相应的举行什么活动么?
魏:传统美德是一个学校的根基,而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模糊,是最需要指导的。我们每周的班会课都是由班主任主持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一般会以有关“美德”的哲理作为主题。我也会让同学在每周的周一把《三经》《道德经》中一些句子抄到黑板的一个小角落里,让学生来认识背诵。有一些比较难懂得的,我会举一些社会上的例子来解释,深入分析,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问:那这类活动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他们都很乖,很多道理,你对他们讲,他们还是会听的。比如以前我们班的卫生情况是很差的,学生很不注意卫生,垃圾都是随手就扔掉。后来我就整天给他们上环保教育课,利用一些措施强制性的要求他们一定得把垃圾往垃圾桶里扔,慢慢的我们班卫生情况就好了很多,还拿了文明班一等奖。
问:如果要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你认为最关键是什么呢?
魏: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动手,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很多事情他们没有动手是不会懂的。比如叫他们看文学名著,他们开头是好奇,可能翻了几页就不看了,毕竟文的简介吸引力不大。但是,配合相应的读书笔记,要求他们自己去收集内容,他们就很主动去完成。
问:那你认为学校可以怎么样的活动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呢?
魏:我觉得文艺晚会是最适合的,这类活动比较活跃,也可以放松自己。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传统文艺,还可以让老师,学生都参与进来。
问:非常谢谢老师您的回答,打扰你的时间了。谢谢您。
第3篇: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者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
得有兴味。但现在剧目的娱乐性不断减弱,更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现在戏曲会演、各项评奖、还有专家、领导的讲话和文章中,都有意无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而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通俗戏曲则不甚关注。戏曲的娱乐属性被淡化掉,那么又有谁愿意买票去支持戏曲演出呢?
2、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
戏曲创作的最初来源是源于民间,深深扎根于乡间土壤的。戏曲的题材,是需要民间艺术的不断滋养。现在的戏曲人物性格复杂,思想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剧情上脱离群众感兴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自然、通俗的特色,这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他们更喜欢故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大悲大喜的传统剧和反映农村现实和农民疾苦、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的现代戏。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还体现在戏曲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更加灵活,突破“程式化”的束缚,这些都对戏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关注戏曲的观众基础不雄厚,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如今戏曲遭遇到现代社会多元的娱乐文化挑战。在城市,很多人没有欣赏戏曲的习惯,而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没人学戏,即使存在观众人们也很少找到看戏的渠道。另外,比起现在一些影视、艺术学校报名的火爆,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职演员又存在老龄化问题,专业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是摆在戏曲发展道路上一个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局面,一个原因就是戏剧团本身状况不佳,很多演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把握,他们要么转行,要么消极对待自己的事业,这反过来又不利于剧团发展,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当代戏曲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二、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农村观众为重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当场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落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根基。我国戏曲艺术在农村历来就有深厚的基础,戏曲表演往往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宗教信仰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剧团演出也呈饱和的态势,怎么演怎么有观众,演出收入状况良好,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可是现在许多剧目演出将目标转向城市,且每场都是大手笔,豪华化的戏曲制作越来越强调篇幅的巨大,人物的众多、场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演出门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这不但没有吸引更多观众去关注戏曲,而是将它们拒之门外。因此戏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农村这片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此为重心,将更多演出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去,只有满足最广泛的观众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戏曲艺
术与观众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加速度发展。
(二)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性,长于情而疏于理
现在某些剧种发展状况不佳,它们往往一味地埋怨观众不是其“知音”,一味地与观众对立。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戏曲的题材内容脱离了观众的生活。所以戏曲的编创队伍要十分注重在戏曲内容上的改革,一方面要接触时代,深入生活,努力掌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在人物刻画、情节结构、戏剧冲突方面追求真实性,充分反映现实。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戏曲的内容要长于情而疏于理。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忽略戏曲的认识、教育作用,只是中国传统戏曲并不特别强调那种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性思索,只要我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生活常识就能津津有味地欣赏。因此我们要在戏曲的表现形式上突出其娱乐性,以求得欣赏的愉悦。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戏曲的发展上可以多做横向借鉴,借鉴姐妹艺术,诸如电影、话剧、歌舞等的艺术技巧,这样在保持戏曲本身风格特色统一的基础上,吸纳一些变化,相信也会给戏曲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动力。
(三)国家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戏曲剧团存在的困难,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制定有关政策,及时提高戏曲编创与演职队伍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戏曲创新与发 展的工作中去;二是改变剧团的经营市场方向,向农村地区倾斜;三是制定措施,为戏曲艺术继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各剧种在竞争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现今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缺口严重,而戏曲教育又是戏曲艺术传承、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如今戏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戏校和艺术学校来承担的,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掌握扎实的戏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艺术思维。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戏曲教育模式——科班,而这,正能弥补学校教育德缺陷。科班采取学习戏曲艺术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传授方式,很多科班都聘请舞台经验丰富的戏曲从业人员或著名演员进行教学,他们往往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和近乎残酷的训练手段,另外科班学院需要大量的实践演出,这一切方法使他们的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现在的戏曲教育需要结合上述传统的科班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从小接受科班的历练,适龄后进入专业的戏曲学校深造,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戏曲人才,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三、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一)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继承传统
传统戏曲虚拟的、程式化的、载歌载舞的演剧方法,决定了它必然要比话剧演出更为看重表现手段本身的形式美感。如此,戏曲演员才格外重视表演技艺的锤炼,从而使得传统戏
曲终于发展成今天这样成熟的艺术形态。以现代戏剧的观点看,传统戏曲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陷:其表达的情感内容基本局限于类型化人物在现实性戏剧情境中产生的日常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表达虽然随着形式技巧的日臻完美纯熟而愈加淋漓酣畅或细致入微,但却常常失之于浅显和狭窄,很少见到对人物表浅意识之下的深层情感活动和原始生命动机的挖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中国儒学的实用理性精神作为其文化底蕴的长期深刻的影 响,毫无疑问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传统戏曲中那些寓于情感之中的“理”或者说创作者的态度,通常也是仅对人物具体行为做的囿于道德伦理层面的价值评判,而难以做出现代戏剧演出艺术所需要的、超越人物个性和现实情境的、具有理性思辨意义和人类普遍性的诗情哲理的概括表达。
因此,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创作、新演出,需要在深入体会传统戏曲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面对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避免简单化地理解戏曲程式的价值意义并以此画地为牢,真正深刻领悟其演剧观念中蕴涵着的美学原则,并在创作实践中尽力体现。
二是设法超越仅表达“类型化人物在现实性戏剧情境中产生的日常的喜怒哀乐”和“仅对人物具体行为做的囿于道德伦理层面的价值评判”的局限,为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适当注入现代理性精神。
对这两个问题的实践性解决的根本目的,是期望通达中国戏曲艺术更为内在也更为本质性的文化精神,既更高层次上追求“神形兼备”“意境交融”“情理统一”的诗化舞台意象。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诗意化的演剧艺术,其写意性舞台所创造的是非生活常态的“诗”。
(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戏曲也一样。每一个剧种的形成都是在借鉴和吸取其他艺术样式精华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所创造出来的新的东西,仅仅依靠纯粹的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创新和发展。
1.通过重新阐释,赋予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
中国戏曲有大量的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新的创造的坚实基础。但是因为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产生于古代,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有很多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合。在戏曲产生以后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不断改编前人作品的传统,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更自觉地进行“推陈出新”。但是有些剧目改编的难度很大,比如《赵氏孤儿》就是一部不易改编的作品。
《赵氏孤儿》描写春秋时期晋国程婴等人牺牲自己救出了赵家的孤儿并向屠岸贾复仇的故
事。作品表现一群古代的英雄义士为了伸张正义,或者杀身成仁,或者忍辱含垢,或者赴汤蹈火,舍己救人,体现了主人公不屈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王国维说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史》)。然而这个戏的思想观念与今天的观众也有相抵触处。一是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去替换赵氏孤儿的生命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二是这种血腥的复仇是否有意义。因此近年也有“颠覆性”的改编,写赵氏孤儿知道真相之后,认为这与他没什么关系,当然这种改编也受到质疑,因为它蔑视传统的价值观,消解了原著的崇高。
豫剧《程婴救孤》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却得到了普遍的赞扬。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又对它的主题作了新的阐释。由原著的强调忠奸斗争、家族仇恨改变为强调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特别是改编本充分地揭示了主人公痛苦的心灵。演员李树建的精彩表演和唱腔把人物的内心委屈与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一篇评论说:“改编者似乎重在调动观众情绪不是‘仇’意,而是‘痛’意。”我认为很有见地。古人的轻生死,重然诺,重信义,是令人钦佩的,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需要揭示。《程婴救孤》的创作者努力寻找与当代观众思想情感的共鸣点,演员的唱念也像是对观众倾诉,使观众能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能为之感动,这便赋予了古典作品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
2.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丰富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在发展中总是不断进行新的综合,吸收新的生活素材和姊妹艺术以丰富自己。但吸收什么,怎样吸收,是一种复杂的选择和创造过程。吸收得不合适,或没有与原来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对剧种的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被观众所接受。因此,湖北荆门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以及甘肃省陇剧院创作演出的陇剧《官鹅情歌》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
花鼓戏是一种与当地语音紧密结合、唱腔表演又比较自由的剧种。看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我们感到,它似乎更自由了(如有许多无伴奏吟唱),但韵律性却更强了,特别是创作者赋予了演唱和表演形式以更多的情感内涵,就使它具有更多的美学意味。
它的这种艺术魅力是怎样取得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剧、导演和音乐、舞美等创作人员认真深入生活,能深刻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编剧盛和煜和导演张曼君前些年曾为荆门创作过花鼓戏《闹龙舟》,这对创作《十二月等郎》是重要的艺术积累。他们对荆门的群众生活有较深的了解,这次又下功夫观察体验群众生活的新的变化,他们的许多创作灵感是在田边地头与群众的交流中产生的。
第二是他们创造性地吸收了当地民歌等姊妹艺术的营养。整部作品以民歌《十二月等郎》为结构框架,而且以这首民歌的情感构成整部戏的基调。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积淀了群众的情感,具有深入人心的特点。《十二月等郎》的曲调又与荆门花鼓比较接近,所以把它吸收融合进来既很和谐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从戏曲创作的角度说,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姊妹艺术的成分是一种有效的革新创造。市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新的环境。如果丢掉传统,戏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它必须走艰苦的继承、革新、创造之路。面前的困难是很多的。但是,凭借着戏曲形成以来八九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本世纪一百年来的丰富经验,凭借着这支历经艰苦磨炼的团结奋进的队伍,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戏曲艺术带进新世纪,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第4篇:【下载】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1、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者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得有兴味。但现在剧目的娱乐性不断减弱,更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现在戏曲会演、各项评奖、还有专家、领导的讲话和文章中,都有意无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而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通俗戏曲则不甚关注。戏曲的娱乐属性被淡化掉,那么又有谁愿意买票去支持戏曲演出呢? 2、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 戏曲创作的最初来源是源于民间,深深扎根于乡间土壤的。戏曲的题材,是需要民间艺术的不断滋养。现在的戏曲人物性格复杂,思想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剧情上脱离群众感兴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自然、通俗的特色,这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他们更喜欢故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大悲大喜的传统剧和反映农村现实和农民疾苦、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的现代戏。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还体现在戏曲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更加灵活,突破“程式化”的束缚,这些都对戏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关注戏曲的观众基础不雄厚,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如今戏曲遭遇到现代社会多元的娱乐文化挑战。在城市,很多人没有欣赏戏曲的习惯,而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没人学戏,即使存在观众人们也很少找到看戏的渠道。另外,比起现在一些影视、艺术学校报名的火爆,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职演员又存在老龄化问题,专业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是摆在戏曲发展道路上一个严峻的挑战。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出现这种局面,一个原因就是戏剧团本身状况不佳,很多演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把握,他们要么转行,要么消极对待自己的事业,这反过来又不利于剧团发展,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当代戏曲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二、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农村观众为重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当场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落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根基。我国戏曲艺术在农村历来就有深厚的基础,戏曲表演往往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宗教信仰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剧团演出也呈饱和的态势,怎么演怎么有观众,演出收入状况良好,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可是现在许多剧目演出将目标转向城市,且每场都是大手笔,豪华化的戏曲制作越来越强调篇幅的巨大,人物的众多、场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演出门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这不但没有吸引更多观众去关注戏曲,而是将它们拒之门外。因此戏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农村这片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此为重心,将更多演出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去,只有满足最广泛的观众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戏曲艺术与观众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加速度发展。(二)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性,长于情而疏于理 现在某些剧种发展状况不佳,它们往往一味地埋怨观众不是其“知音”,一味地与观众对立。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戏曲的题材内容脱离了观众的生活。所以戏曲的编创队伍要十分注重在戏曲内容上的改革,一方面要接触时代,深入生活,努力掌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在人物刻画、情节结构、戏剧冲突方面追求真实性,充分反映现实。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戏曲的内容要长于情而疏于理。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忽略戏曲的认识、教育作用,只是中国传统戏曲并不特别强调那种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性思索,只要我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生活常识就能津津有味地欣赏。因此我们要在戏曲的表现形式上突出其娱乐性,以求得欣赏的愉悦。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戏曲的发展上可以多做横向借鉴,借鉴姐妹艺术,诸如电影、话剧、歌舞等的艺术技巧,这样在保持戏曲本身风格特色统一的基础上,吸纳一些变化,相信也会给戏曲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动力。(三)国家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戏曲剧团存在的困难,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制定有关政策,及时提高戏曲编创与演职队伍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戏曲创新与发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展的工作中去;二是改变剧团的经营市场方向,向农村地区倾斜;三是制定措施,为戏曲艺术继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各剧种在竞争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现今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缺口严重,而戏曲教育又是戏曲艺术传承、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如今戏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戏校和艺术学校来承担的,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掌握扎实的戏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艺术思维。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戏曲教育模式——科班,而这,正能弥补学校教育德缺陷。科班采取学习戏曲艺术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传授方式,很多科班都聘请舞台经验丰富的戏曲从业人员或著名演员进行教学,他们往往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和近乎残酷的训练手段,另外科班学院需要大量的实践演出,这一切方法使他们的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现在的戏曲教育需要结合上述传统的科班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从小接受科班的历练,适龄后进入专业的戏曲学校深造,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戏曲人才,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新鲜血液。3、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一)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继承传统 传统戏曲虚拟的、程式化的、载歌载舞的演剧方法,决定了它必然要比话剧演出更为看重表现手段本身的形式美感。如此,戏曲演员才格外重视表演技艺的锤炼,从而使得传统戏曲终于发展成今天这样成熟的艺术形态。以现代戏剧的观点看,传统戏曲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陷:其表达的情感内容基本局限于类型化人物在现实性戏剧情境中产生的日常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表达虽然随着形式技巧的日臻完美纯熟而愈加淋漓酣畅或细致入微,但却常常失之于浅显和狭窄,很少见到对人物表浅意识之下的深层情感活动和原始生命动机的挖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中国儒学的实用理性精神作为其文化底蕴的长期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传统戏曲中那些寓于情感之中的“理”或者说创作者的态度,通常也是仅对人物具体行为做的囿于道德伦理层面的价值评判,而难以做出现代戏剧演出艺术所需要的、超越人物个性和现实情境的、具有理性思辨意义和人类普遍性的诗情哲理的概括表达。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因此,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创作、新演出,需要在深入体会传统戏曲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面对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避免简单化地理解戏曲程式的价值意义并以此画地为牢,真正深刻领悟其演剧观念中蕴涵着的美学原则,并在创作实践中尽力体现。二是设法超越仅表达“类型化人物在现实性戏剧情境中产生的日常的喜怒哀乐”和“仅对人物具体行为做的囿于道德伦理层面的价值评判”的局限,为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适当注入现代理性精神。对这两个问题的实践性解决的根本目的,是期望通达中国戏曲艺术更为内在也更为本质性的文化精神,既更高层次上追求“神形兼备”“意境交融”“情理统一”的诗化舞台意象。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诗意化的演剧艺术,其写意性舞台所创造的是非生活常态的“诗”。(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戏曲也一样。每一个剧种的形成都是在借鉴和吸取其他艺术样式精华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所创造出来的新的东西,仅仅依靠纯粹的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创新和发展。1.通过重新阐释,赋予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 中国戏曲有大量的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新的创造的坚实基础。但是因为古典剧作和传统剧目产生于古代,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有很多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合。在戏曲产生以后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不断改编前人作品的传统,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更自觉地进行“推陈出新”。但是有些剧目改编的难度很大,比如《赵氏孤儿》就是一部不易改编的作品。《赵氏孤儿》描写春秋时期晋国程婴等人牺牲自己救出了赵家的孤儿并向屠岸贾复仇的故事。作品表现一群古代的英雄义士为了伸张正义,或者杀身成仁,或者忍辱含垢,或者赴汤蹈火,舍己救人,体现了主人公不屈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王国维说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史》)。然而这个戏的思想观念与今天的观众也有相抵触处。一是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去替换赵氏孤儿的生命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二是这种血腥的复仇是否有意义。因此近年也有“颠覆性”的改编,写赵氏孤儿知道真相之后,认为这与他没什么关系,当然这种改编也受到质疑,因为它蔑视传统的价值观,消解了原著的崇高。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豫剧《程婴救孤》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却得到了普遍的赞扬。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又对它的主题作了新的阐释。由原著的强调忠奸斗争、家族仇恨改变为强调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特别是改编本充分地揭示了主人公痛苦的心灵。演员李树建的精彩表演和唱腔把人物的内心委屈与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一篇评论说:“改编者似乎重在调动观众情绪不是‘仇’意,而是‘痛’意。”我认为很有见地。古人的轻生死,重然诺,重信义,是令人钦佩的,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需要揭示。《程婴救孤》的创作者努力寻找与当代观众思想情感的共鸣点,演员的唱念也像是对观众倾诉,使观众能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能为之感动,这便赋予了古典作品和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2.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丰富戏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在发展中总是不断进行新的综合,吸收新的生活素材和姊妹艺术以丰富自己。但吸收什么,怎样吸收,是一种复杂的选择和创造过程。吸收得不合适,或没有与原来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对剧种的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被观众所接受。因此,湖北荆门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以及甘肃省陇剧院创作演出的陇剧《官鹅情歌》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花鼓戏是一种与当地语音紧密结合、唱腔表演又比较自由的剧种。看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我们感到,它似乎更自由了(如有许多无伴奏吟唱),但韵律性却更强了,特别是创作者赋予了演唱和表演形式以更多的情感内涵,就使它具有更多的美学意味。它的这种艺术魅力是怎样取得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剧、导演和音乐、舞美等创作人员认真深入生活,能深刻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编剧盛和煜和导演张曼君前些年曾为荆门创作过花鼓戏《闹龙舟》,这对创作《十二月等郎》是重要的艺术积累。他们对荆门的感是在田边地头与群众的交流中产生的。年来的丰富经验,凭借着这支历经艰苦磨炼的团结奋进的队伍,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把具路。面前的困难是很多的。但是,凭借着戏曲形成以来八九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本世纪一百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它必须走艰苦的继承、革新、创造之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新的环境。如果丢掉传统,戏曲就失去存在的作的角度说,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姊妹艺术的成分是一种有效的革新创造。市场经济门花鼓比较接近,所以把它吸收融合进来既很和谐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从戏曲创为结构框架,而且以这首民歌的情感构成整部戏的基调。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生活有较深的了解,这次又下功夫观察体验群众生活的新的变化,他们的许多创作灵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积淀了群众的情感,具有深入人心的特点。《十二月等郎》的曲调又与荆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戏曲艺术带进新世纪,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贡献。第二是他们创造性地吸收了当地民歌等姊妹艺术的营养。整部作品以民歌《十二月等郎》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编卷保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且中试、件资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装现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第5篇:弘扬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20**年8、9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的国学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总的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22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22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习总书记让13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要使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第6篇:弘扬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XX年8、9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的国学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总的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XX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XX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
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XX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xie路,理政全无方,调查报告。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
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
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
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习总书记"让13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要使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四)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帮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题。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已办学校尚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废除个别地
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国学有不同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主权。
3、给场地。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们使用。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从公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除工作补贴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国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五)新闻媒体、社会各方给弘扬国学以舆论支持。媒体要加大直接宣传国学的内容,如举办电视直播的蒙学知识、"四书"知识竞赛等,推动国学普及工作。要及时传播弘扬国学的信息,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
(六)加强对国学的研究。
1、通过研究,弄清国学的本义,弄清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读通原著,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思想。在诠释国学时,不能只抓只言片语,任意发挥。现在有些人不潜心研究,急于出名出彩,以至"戏说"四书五经,戏说传统文化,于人于己,有害无益。
2、分析好,大有益。在研究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辨别、界定国学中哪些是应当继承的精华和正确思想,哪些是受历史局限,现在不再适用的思想观念,哪些是该批判、舍弃的东西,以决定取舍。不能不加分析,简单地提"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对"古"和"今",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该"厚"则"厚"之,该"薄"则"薄"之。
3、研究如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和发展互相促进,适应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就要在研究传统文化、国学的同时,加强对当代文化、现实文化、时代文化趋向的研究,分清利弊,拨乱反正,找准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结合部。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关键是要在结合、创新上下功夫。结合是为了创新,为了古为今用。要指导人们把传统文化在形成和传承发展的长河中升华而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发扬光大,成为创建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参照系、重要营养素。
4、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国学的丰富内涵。比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列举的儒家十几个方面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和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列举的古圣先贤的思想,都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较快较好地拿出成果。
第7篇: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以下是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篇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篇2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传承中华美德,做文明少年》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发芽、生长。
君不见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丽,用无私大爱谱写着人生的赞歌。
君不见在死亡旅途的汽车上,肝胆破裂的吴斌,危急关头,强忍剧痛。你用生命中的最后1分16秒完美的诠释了作为一名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用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光辉榜样。
君不见航空报国英模”罗阳,铁肩担起报国志,用生命诠释航空情怀!
……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篇3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思想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必然要伴随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但是,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中国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的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特色在哪里?我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有特色。第二,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带来了许多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浸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念,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选择先进的优秀的精华,例如他们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开放意识、进取精神等。同时要摒弃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适合于西方而与我国国情不符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浸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新美德。
第三,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极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明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20年中,我们现在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将成为祖国建设的骨干,他们的成长将关系到中国传统美德能否传承下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问题。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小让他们身体力行,形成习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这个道理,为了让少年儿童牢记各种行为规则,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一方面让儿童识字学知识,另一方面学习传统美德,身体力行,铭记在心,从而形成习惯。这些读本今天当然不能再用了,里面有许多封建的东西,但是其中有许多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还是应该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应该有新的读本,选择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编纂成册,让青少年广为传诵,并指导他们努力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汇编出版《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丛书》,很有意义。选择经典古籍中适合青少年阅读并具有时代生命力的内容,让青少年阅读背诵。有些内容可能青少年一时还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他就会懂得其中深奥的道理。我小时候也读过一点四书五经,如小时候背《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时并不明白,现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小时候读《论语》时背诵的,现在成为我的座右铭。可见,小时候趁记性好的时候读点、背点古籍是很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提倡如过去意义上的读经。中国的四书五经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道德,与今天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经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养心的道理,即前面说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因为美德代代相传,因为美德在我们心中,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调研报告
中国调研报告网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