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改革开放调查报告(共18篇)

第1篇:改革开放毛概

       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其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4年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取得了无数丰硕成果。试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改革开放这一决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4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4年的沧桑巨变,34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改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来看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认为“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

       四、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五、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改革的航向,邓小平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 自己的条件出发„„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其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邓小平多次强调,搞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

       。要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决排除这些干扰。

       30年的改革实践,雄辩地说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在 20世纪的改革进程。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

       (一)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历经多年,如今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将更多地涉及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阻力会加大。只有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首先,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其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每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经过必要的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2篇:毛概—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邓小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说,了解改革开放是了解中国最基本的途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这部书(指《邓小平时代》)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

       整本书围绕邓小平的经历和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的反应,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在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变革中,邓小平以其开放的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坚毅自信的性格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改革开放给中国、中国人民带来最大的改变无疑是经济的开放以及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然而本书却描写了邓小平的经历以及邓小平面对整个环境的反应,远远超过了政治或经济的范畴,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理解邓小平当时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他是如何在各个方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

       一、邓小平经历——锻造了一个更好的领袖

       邓小平非常聪明,在家乡念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就让我们不难相信他在此后的革命生活中几乎不用纸笔记下什么东西,以及在没有稿儿的情况下与外国领导人侃侃而谈却极有逻辑性。记忆力非常好还让邓小平在他16岁那年通过考试赴法留学,是84名四川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虽然在法国也未能完成他的学业,但是赴法留学却让邓小平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并在那儿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认识了周恩来。

       邓小平回国后在上海地下组织时也在周恩来手下做事儿,使他能够在周恩来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江西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部队。邓小平是一名军人,这为他在1977年以后他复出在军队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在军队进行改革,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邓小平的经历中,不得不说的是在文革中下方江西的事儿,在江西的那几年,邓小平没有像有的受到迫害的老干部一样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他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下方江西后更是如此。同时,在那段时间里,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中国今后应该何去何从,中国应该如何改革,该走向何方。我也认为正是这段岁月锻造了邓小平坚毅的性格,甚至在面对“**”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一种极其的坚毅和肯定,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974—1975年毛泽东让邓小平复出,对支离破碎的国家进行恢复和整顿,这段时间,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手下,逐渐负责一些外交方面的事务,甚至代表中国在联大讲话;另一方面,邓小平在整顿期间更加谨慎地推进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工作,他在发展经济、科技和毛泽东的控制之间进行着小心翼翼的平衡,因为他吸取了下方江西之前的教训,他深知中国要发展必须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靠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但是他又要避免惹怒毛泽东。在他艰难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最终还是让毛泽东对他产生了怀疑而再次离开工作。

       在1977年以前的种种经历,让邓小平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他的性格更加自信而沉稳,理智而清醒,也让他能够在1977年复出后能够带领中国实现破乱反正,维护国家安全,艰难但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这位伟大的领袖开创的政策下。

       二、稳定的内外环境

       邓小平深知,要想在中国安心地搞改革,搞对外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在任期间,致力于对内对外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统一。而事实也证明,不管在外国领导人眼中,还是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成功用以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都显示了他的成功。

       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但是与蒋经国政府的多次交涉无果后,邓小平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留给了他后来的继承者。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用他强大的外交能力,在与英方的谈判中,为中国重新收回香港的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展现了他一贯的自信、强硬的一面;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之前,他在各种场合强调了香港的政策将在以后得到延续,努力地去打消香港人民的担忧;在面对主权问题上毫不含糊,在面对有官员在香港问题上说可以不驻兵时,他非常气愤,并公开明确表明必须要驻兵,既然主权是中国的,为什么不驻兵;他派许家屯到香港负责香港问题,为香港的回归做好准备„„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最终他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钱其琛外长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

       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肯定为他在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感到自豪。

       对外,邓小平在曾经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手下工作,学习到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外交上,他常常展现出了他的自信、沉着、机智幽默、直截了当,很多与邓小平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表示邓小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在外交上,像邓小平那样表现出自信和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了。邓小平在80年代,在苏联遏制中国的时期,打开了与美国合作的大门,在80年代带领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并加强了军事技术方面的交流,同时,维持着中国外交上的自主。邓小平还与布什友好的关系,甚至在“**”后,布什还主张对中国实行较温和的制裁。此后,当布什在电视上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伟大的领导人是谁时,他没有说哪个人特别伟大,但是他补充道,邓小平是个不同凡响的领导人。

       邓小平在80年代,用他高超的外交技术,为中国与美国、日本建交并建立友好关系,遏制苏联,制止西藏独立的要求,收回香港,遏制台湾的独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内外环境。

       三、改革开放——中国走向现代化

       对于中国的命运,邓小平一直清楚地知道,中国已经太落后于世界了,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中国才能前进。然而,在刚刚结束毛泽东统治和文革一两年时,中国人民不会意识到这点,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还抱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的陈旧观念,反对一切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他们随时都会嗅到走资派的味道。因此,邓小平派了大量的官员出国考察学习,中国的官员在西欧发达先进国家,看到工人不仅不像受到资产阶级压迫的艰难,反而生活水平非常高,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生产率也使他们幡然醒悟,中国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中国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中国该有所改革,向西方学习了。出国考察的官员还要求写报告。解决了官员们的意识问题,不久邓小平就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主要向美国学习,但是机器设备等大都来自日本,而日本部分商人、官员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帮助。

       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大多数重大改革问题,不论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都会先进行试点,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处理重大改革问题的要求。试点大概起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先在广东和福建试点进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引进外资,鼓励人们发展工商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试点在当时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在面对党内保守派的反对的情况下,先搞试点,如果试点取得重大成功,他可以以此向保守派证明,从而在全国推广;如果试点不成功,也不会给整个中国造成较大的破坏。在试点前,邓小平也让胡耀邦组织了大量的专家进行讨论和考察,其中包括东欧的一些专家,在经过考察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太大,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不适合全面开放,逐步渐进的开放和改革是合理的,邓小平采纳了这种观点。

       此后,广东和福建的试点带来了一系列腐败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一度成为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但是随后,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又增加了特区,此后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较为全面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春天。

       政治的改革相对经济开放而言是滞后的,直到1986年才将政治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在邓小平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同时,他对中国的官员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 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他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

       四、教育、科技、军事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而是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

       邓小平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深知教育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处于一种完全停顿状态。在1977年与当时教育部长刘西尧谈论是否能再当年恢复高考,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邓小平当即决定于当年恢复高考,尽管开学被推迟,大学的录取率也极低,但是至少高考制度恢复了。刚恢复高考,学生们反映条件极差,教师教授的知识也非常陈旧,但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提供了一种选拔方式,不再是靠组织干部的推荐。

       同时,在与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邓小平就与当时的胡福政府提出要派留学生出国,在达成一致后,中国逐年增加向美国派出留学生学习交流,而且他从来不担心他们会留在美国不回来。

       在邓小平进行整顿期间,当时胡耀邦提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被毛泽东看到后,遭到了严重的批评,而其实在邓小平认识到,中国发展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做一不管是在整顿期间,还是在1977年他再次恢复工作之后,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在与日本、美国外交中,积极促成与美国、日本的技术交流,中国得到了很多帮助。

       在军事方面,邓小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和建立权威,他精简军队,并且为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是为经济发展让路了的,为此,面对军队官兵要求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时,为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邓小平不得不向军队解释为什么要推迟军队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伟大的领袖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作出并推进了这一伟大的变革,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在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后期的经济发展的过急和1986—1987年的政治改革,导致了80年代后期很高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还有邓小平在“**”中可能限制了中国民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抹杀邓小平为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是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第3篇:毛概改革开放学习报告

       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0904114168 姓名:郭超 学习名称: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习目标: 1.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提高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学习内容:

       (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

       1、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的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二)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要处理好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进行了怎样的对外开放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三)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学习重点、难点(根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学习疑问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学习了本章内容,那么该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B.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旧的体制。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合乎其标准,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a.这是有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改革基础变化的部分。

       B.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多个层面。

       学习方式: 本章内容我们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辩论话题可以是如果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是更幸福还是更贫困?然后采用甲乙双方辩论的形式来学习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学习本章内容。

       学习方法: 对于本章我们可以从一段描述中国改革三十年所带来的变化的视频下手,来一个全班性的讨论会,探讨一下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在众多思想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果断决定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一直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什么,现在改革开放还存在哪些缺陷?

       学习资料书目推荐: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学习评估: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让我深刻意思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本章内容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4篇:毛概 改革开放论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又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曾经风靡过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抹亮丽的风景。9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讲究牌子了。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各式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服装除了御寒功能外,更成为人们展示个性魅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衣服也从原来的裁缝店制作走向品牌化,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各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品种繁多。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的服装从原先的黑、白、灰,到现在的五万六色,从原来单一款式,到现在五花八门,从保守的竖领长袖,到现在吊带、超短裙、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服装在全世界也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注目和尊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从粮食短缺到求肉以贵,从以肉为主到营养饮食„„人们的餐桌上正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民以食为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信奉的真理,“吃”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同时它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和最注重的享受。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老百姓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居乐业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最初,住房紧张的难以想象,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人口多,住房更为艰难。破旧的平房,简易的楼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筒子楼等等,堪称艰难困苦。尤其是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生活习惯各不不同,公共意识浓淡有异,引发了很多矛盾。有涵养的多以克制为主,自以为是的我行我素,邻里关系非常微妙,心里积聚着不满,也不敢发泄,怕造成不好的后果,落下不义的名声。现在,人均居住面积从不足四平米增加到二十多平方米,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子面积愈来愈大,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互相观赏者,比较着,羡慕着,恨不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或更多。出行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生活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出行。改革开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家庭中能有个名牌自行车,生活就算小康了,有轿车的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有个自行车出行真是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拥有“私家车”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随着时光的飞逝,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车的性能

       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进口车,国产车应有尽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档次提高了。现在的中国无论去哪个城市都非常便利,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22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祖国繁荣了,家乡也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巨变!

       改革开放30几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5篇:毛概改革开放分析

       改革开放的利与弊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医疗改革问题等。只有在认清问题、吸取教训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

       一、官员贪污腐化,引发各种冲突

       贪污是每个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2022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年,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官员贪污腐化,滋生了众多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对立双方往往是人民和警察或者是政府,这就说明人民对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满,人民对政府感到失望,而这不满和失望的根源往往是贪污腐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利欲心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激发,面对物欲横流,立场不坚定的掌权者往往会做出贪污的事,并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仰缺失。民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说不相信政府,只能采取上访、聚集在一起闹事等手段,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众多假恶丑现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劳动致富,致富光荣的观念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致富。这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信仰的缺失。

       三、城乡、东西部和社会各阶层的贫富悬殊,激化了很多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总有一天会演变成两极分化。封建社会里农民造反的例子不胜枚举了。在那时候,当贫富差距到达顶点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甚至引起改朝换代。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中国目前的社会构成已经与封建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主。那种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不会回来,人民的政治以及文明意识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当然不会发生封建社会下才有的**之类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中国的农民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都是社会的底层。

       贫富的悬殊激化了中国人的仇富心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仇富心理,加之贫富悬殊,将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据有关数据,中国还有9000万人达不到一天一美元的购买力标准。这应该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说严重一点,在目前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背景下,农民越来越穷,这么多人就是社会不安的一颗定时炸弹。

       四、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诸多问题,如沙尘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五、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定时期内手段和条件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们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程度。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在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底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那时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冲破种种思想和体制障碍,在不断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最显著的时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制度壁垒,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等。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等等。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屋,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层次的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困难多、影响大。只有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改革开放能否具备持久动力。必须始终坚持党在改革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坚强领导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其次,应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规则、机制和程序,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论证、反复协商讨论;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证,使改革决策目标更明确、方案更可行、结果更科学。再次,应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保持改革措施的连续性和配套性,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必须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6篇:毛概读书笔记改革开放

       我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改革是指对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做改良革新。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从历史经验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反复,并不奇怪。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恐怕也会有。但是在我看来,改革是有着伟大并且不可代替的意义!遂通读《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78年末,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文选》共三卷,是一个整体。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43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7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20篇。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入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著作17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共119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曾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等小册子和报纸上发表过的著作,这次编入文选时,又作了文字整理,许多篇根据记录稿增补了重要内容。文选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作为开卷篇,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结束篇。第三卷以及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势分析。

       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般都是通货膨胀,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发生通

       货膨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变化,并使上层建筑方方面面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中的几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中央政策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腐败问题

       “腐败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腐败”。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

       1、犯罪率;

       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两只手一起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是什么,要不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学模范,学谁?学什么?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产业结构间关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颂叟不可忽视。

       四个挑战:

       一、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二、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三、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

       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

       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

       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

       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

       1、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

       2、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

       而这其中也有局限性:由于只渐进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到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

       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

第7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报告名称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年级09级四班

       年月日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

       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兴城,农民,电器,衣服。

       一、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工农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3]

       二、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2]

       (一)民以食为天

       学者普遍认为,土地权属模糊是失业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根源。[4]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5]从1982~1986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央接连发了5 个“一号”文件,在全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6]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可以说,经过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不断开放,使兴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人们摔开膀子图生产。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实行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90年代初,粮食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到了1993年、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家用电器是手电筒”

       看过春晚小品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会记得白云大妈所说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的笑话,不过笑话不全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电器确实少的可怜。我妈妈说那时侯她嫁过来时只有一台缝纫机。记得小时侯,整个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到晚上全村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后来很多人家买了许多家用电器,像电饭锅、电风扇、彩电等。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很快进入了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电视机已经普及了,彩电的数量也已达到90%多。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都买得起电冰箱,洗衣机。每家都有了电话,很多人买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里都有了摩托车,三轮车。再也不是单一的自行车了。

       (三)从穿暖到穿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

       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农村改革是广大农民自身的迫切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但是这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坚强,直接影响农民的创造是得到保护还是遭受摧残,是生长、成功还是夭折、失败。[7]

第8篇: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范文

       毛概>调查报告>范文

       (一)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年7月18日、19日、22日,实践队的11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漳平市溪南镇长荣村、下林村,对村民特别是家中育有女儿的农村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34家,随机调查11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45。

       经统计结果显示,95%的农村家庭都有让家中女儿接受教育,其教育水平目前以初中居多,约占总数的34%,大学、高中次之,仅有5%的农村家庭没有让女儿接受教育。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69%的农村家长知道当前国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并有77%的家长认为该政策有利于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仍有14%的家长认为该政策尚未落到实处,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谈及对于农村女子受教育的看法,绝大多数(约91%)的受调查者认为教育能够使女子成才,走出山村,开创更美好的生活,同时,有36%的受调查者认为改善农村女子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家庭经济条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女子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经济条件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村女子教育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小康社会建设卓有成效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中国农村的经济现状: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农村还无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多数农民还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经济条件在当地较好的仅占19%,有14%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大多数家庭(67%)经济条件一般。面对高额的教育费用,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学杂费,有半数家庭由于家中经济困难的原因,没有让女子继续升学接受教育。

       2、现今农村女子已普遍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但部分农民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着农村女子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如今农村教育基本上已经摆脱了“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大多数农村女子(约95%)能够和男子一样享有受教育权,且73%的家长认为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应该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目前农村女子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以初中学历(34%)为主,并且仍有极少数(5%)的女子失去上学的机会。

       对于以上农村女子教育现状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还是归因于家庭观念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在5%没有让女子受教育的家长中,有1/3的人觉得女孩子没有上学的必要或是不需要具备太高的学历,这说明“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家长的教育观,从而直接阻碍了女子的平等教育权。同时,一些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影响着他们对家中女儿受教育的看法。

       3、国家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给农村女子教育的普及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科教兴国是对现在教育的最精辟诠释,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道。为了更好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振兴教育的政策,如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在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然而,在我们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仍有一定程度存在,这给农民带来经济负担,同时限制了农村女子教育的发展。约14%的农村家长向我们反映了这一问题,虽然问题只占少数,但还是说明国家政策在个别农村并未切实得到落实。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农村女子教育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需从其根源入手,就农村女子受教育问题来说,其根本在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让他们有能力为女子教育提供经济支持。

       第一,大力倡导科教兴农,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为农民增产增收。此次下乡,我们大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通过各种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带给农村,利用讲座、报告座谈会、实地考察指导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让科学的成果惠及农民。当然,农业专家们是推进科技兴农的主力军,更多的专家应该走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努力营造市场经济氛围,各地农村都拥有其丰富的特色资源,当地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广大农民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加强对外合作,增加经济收入。农民的经济收入一旦得到保障,农村女子的教育也就有了全面普及的可能。

       (二)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转变农村教育思想观念,为农村女子教育提供根本的思想保障

       在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意识的作用,农村家长及女子自身对于教育的看法成为影响农村女子教育发展的因素。

       首先,少数农村家长应该意识到“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被当今社会所淘汰,老一辈“男儿总比女儿强”的想法早就该被推翻,许多女性也会是社会的强者,也可以开创一片天地,父母也应当努力为女儿创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与机会,最基本的,就是从重视女儿的教育做起。其次,农村女子自身也应该自立自强,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发奋努力,为自己争取学习的机会,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证明自己,不辜负家庭的期望。

       在转变农村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发挥一定作用。如教育部门加大农村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开放发展,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以结对扶助等方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多多与家长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农村家庭传统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三)国家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特别是基层部门要确保教育政策落实到位,为农村女子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中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教育必然成为重中之重,国家必需优先支持农村教育。

       除了已经在农村实施的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教育优惠措施外,国家还需千方百计推出更多有利于农村女子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加强监督管理,制定负责人制度,从责任上将各项举措层层落实到位,并注重情况反馈,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形成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为农村女子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体来说,农村女子教育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势头,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女子走入学堂,接受教育,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小部分的不和谐因素,对此,我们应该立足当下,事实求是,善于发现并解决农村女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努力去实践“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毛概调查报告范文

       (二)

       一、摘要

       20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二、问题的提出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三、正文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作为“假日经济”的一种延伸,长达两个月的暑期成为不少商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假期却十分难过,他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又会给他们报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对此,家长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一)商家办班很积极。自实行“>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高考改革,实行“3+X”制以后,对学生的能力和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商家看准时机,利用暑期推出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打出“能力与应试并重”、“文化与特长并举”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标语,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前来报名。据调查,常德市自6月底开始,商家就在市城区开展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数不胜数的“培训中心”看得人眼花缭乱。市内规模比较大的培训中心有“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中心”、“新世纪暑期英语培训中心”等。他们在全市各地设有咨询处,并设立多个报名点和教学点,形成了“连锁”点。有的培训中心,如常德市阳关琴行、师院的暑期中小学生培训中心,都是综合性的培训中心,既有文化培训又有特长培训。文化方面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特长方面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运动等。这些成规模、成气候的培训部一般采取办班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有比较严格的组织。另外,不少商家和中介机构还向中小学生提供家教服务,推荐一批大专院校的学生给需要家教的人。与遍布大街小巷的家教“游击大军”一样,他们主要是针对小学、初高中各门功课,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为中小学生查漏补缺或让其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二)学生家长更踊跃。对于各种培训和家教补习,家长似乎更为热情。早在暑期前夕,许多家长就开始精心设计孩子的暑期生活,到处收集有关培训的广告、打听其教学质量、观望别人参加那些培训;还有的家长四处托人寻找本科、研究生当家教,经过面试和筛选,留下最满意的,来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补习。参加培训、请家教几乎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风气。家长之所以热衷于送孩子进班学艺原因有:一是学生升学的形势严峻。中小学生都希望进入市内重点学校,但人多名额少,向重点中学进军不仅是“文化成绩大战”,更是“特长大比拼”。激烈的竞争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望子成龙的家长焦虑非常。因而让孩子利用暑假多“充电”,以期考上理想的学校。二是对部分家庭而言,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放心,最好的办法便是送去参加培训班。三是学特长可以为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需要“全才”,多一门特长便多一门谋生的本领。四是英语、电脑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如果不从小就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将来会很难适应。因此,如常德市内的少儿英语培训、电脑培训生意兴隆、人满为患。

       (三)学生减负愿望落空。对常德市城区随机抽样30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暑期参加培训班表示愿意的占22%;可以接受的占40%;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的占21%;不愿意的占17%。暑期参加一种培训班的有6人,参加二种培训班的14人,参加三种培训班的有8人,参加四种培训班的有2人。少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参加培训或请家教的要求,能主动选择自己想参加的培训班。但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培训和补习是带有抵触情绪的。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害怕家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一般只要家长有这方面的要求、做出参加培训或请家教补习的安排,他们也就接受。但如果压力太大,他们有时也会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本市紫桥小学上三年级的陈同学,暑假期间每天要学两个小时的英语,1个小时的古筝,1个小时的钢琴。回家后还要做暑假作业、读英语、练琴。小女孩常向妈妈抗议说:“无聊”、“比读书还紧张”,并强烈要求出去旅游。12岁的郑同学在本市名牌中学(长怡)读初一,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暑假里她有四门课程:英语、手风琴、书法、舞蹈。虽然平时很自觉,但辛苦久了,有时也忍不住想出去玩,偶尔还会来个“先斩后奏”,先玩一两天再说。可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7月中旬常德市气温高达39度,室外气温有的高达42度,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看见几个,但大多数是赶着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孩子们。

       (四)暑期乱办班、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暑假补习班众多,但补习质量参差不齐,收费与办班质量相比悬殊。如:本市东方红小学,几位家长为了管好孩子,同时又解决小孩假期学习知识,一并请了一位自称是富岳外国语学院的老师,给孩子们辅导英语。学期一个月,学费每位220元,头几天教得还算满意,于是家长们都很乐意地交了钱,但之后几乎天天迟到。一位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重要的,你这样天天迟到怎能给学生作表率呢?”这位老师不仅未改正,而是撒手一去不复返了。使得这几位家长互相责备,而却又无奈之至。暑期乱办班、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目前除少数培训班比较正规、有执照外,大部分都是短期的经营,没有办理营业执照,有些培训班教学水平的高低、师资力量的强弱无从知晓,培训市场因而良莠不齐。常德市文化培训每期时间一个月收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特长培训班则还要高,如有些游泳班10天一期,也要300元;如果请家教,价格会更高,而且浮动也大。一般情况下,家教是每小时10元,但有些自身水平较高的本科生、研究生每小时15元、20元甚至更高;市内某些特长方面的名师如果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每小时收费则高达50元、80元。今年常德市各种暑期培训班收费标准均比去年同期上涨,有的上涨幅度高达100%,如:某英语培训班去年同期每期(30天)为200元学费,而今年同样的天数收费却高达400元。

       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的几点建议:对于暑期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班,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措施,清理整顿,严格审批程序,明确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名师巡回讲演团”替代现存的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等班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公安部门、城管部门加大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与吧主签订协议,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也希望家长不要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下盲目地>投资,让孩子去学习并不适合自己的各种科目,导致孩子倍感压抑和疲劳,不仅加重了自己和孩子的负担,更容易错过孩子发展的机遇,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利用假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学校应成立暑期领导小组,对中小学生进行暑期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定假期>工作计划,落实活动内容,做到各项活动均有专人负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可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调查城乡的历史变革、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挖掘家乡的文化内涵等活动。建立学生暑期科普活动基地?熏开展大型暑期科普活动,举办中小学生暑假读书动手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拥军优属活动,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做好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能力。

       各街道办事处、图书馆、科技馆等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视野为宗旨的音、体、美、劳、电脑、航模兴趣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小交警、军事训练等)等各项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在暑期可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各种娱乐室。

       总之,用有益的活动挤走“空虚、无聊、>孤独、没劲”,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充实、安全又有意义的假期。

       四、结语

       综上可看到,暑假不仅仅是学生们放松休息的时间,还是培养自己的特长,陶冶情操的好时机。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不仅限于完成老师的家庭作业。学生应当学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假期时间来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远比被动学习的效率高得多。

       同样暑假也是也是一些商家赚钱的好时机,开设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仅能让暑假在家的学生有一个再次学习的地方,而且也能丰富当地的文化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只要是合法、教学质量优秀的补习班,政府应给予一定得支持。

       这次的社会调查,让我感触颇多。虽说有些累,但>收获还是不小的。大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既学会调查的方法,又学会待人接物„„所以说社会实践是一举多得的活动。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毛概调查报告范文

       (三)

       20**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这一两年来,随着农村和城市九年义务教育相继免缴学杂费,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接近4%。

       统计

       一、调查报告统计

       据统计,53.33%的被调查者,也就是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满意程度一般。他们认为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还有很多偏远地区实施得并不理想,而且教育方式也不够理想。而接近60%的被调查者指出,自己身边的中小学仍旧有小部分收取学杂费。而阻碍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施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教育经费层层克扣以及农村师资力量薄弱。而解决方法大部分人选择支持解决偏远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公共资源差距,保障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权益。

       二、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例

       “科教兴国”20**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

       那么,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呢?笔者了解到,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印度、哥伦比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超过4%。因此,根据数据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相对较少,还有较大提高空间。

       三、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度

       2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教育发展的近30年来,我国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度为95%以上,而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21%。

       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在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国家教育的投入总量,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争取延长人均受教育年限。

       四、国家的财政收入数据与义务教育支出

       如果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后,是否有能力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呢?

       根据20**年教育事业发布统计公报,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总数为4341.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514.5万人,成人高中17.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1809.9万人,以各地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学费标准看,平均在800元左右(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为509元,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为718元),以此计算,如果全免高中阶段学生学费,每年需要政府新增投入350亿元。假使每年约19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全部上高中,那么,新增高中生规模每年为500万左右,根据《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包括教育事业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和其他经费)为2648.54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124.01元,那么,为新增教育规模,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每年将增加150亿元。也就是说,在目前基础上实行高中义务教育,每年将新增教育投入500亿元。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年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亿元。而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离开4%的计划比例尚有0.52%的差距,以300670亿元计算,就是2000亿。而据此前有关人士对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5%计算,在GDP数值不变的情况下,1%即为3000亿。因此,国家应当是有能力承当十二年义务教育的。

       总之,只要下定决心,在未来的10年中,推行12年义务教育,并非不能,而在于政府为不为。对于“有效时间”长达10年以上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的制订来说,这一牵涉到教育基本责任、培养怎样的劳动者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

第9篇:毛概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院系:艺术学院

       班级:景观110

       1任课教师:孙玉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十月

       填 写 说 明

       1.本调查报告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2.学生需根据栏目要求认真仔细的填写相关项目。

       3.本调查报告书需根据教师安排的时间及时填写相关内容,以备查验。

       4.调查报告的填写需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一旦发现作弊等不诚信行为,该调查报告书涉及的考核成绩以零分计。本调查报告书在相关栏目下设置了教师评价,教师在填写评价时要及时、客观、公正。

       5.调查报告书平时由学生个人保存,学期结束时由课代表收齐并按学号排序统一上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第10篇:毛概调查报告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成效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

       调查时间:2022年1月15日至1月20日

       调查地点:内蒙古自治区xx市xx镇

       调查对象:农民

       调查方式:问卷

       前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我利用寒假实践对城郊农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及采访人数共50人。

       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如下(选项后的数据为该选项的选择情况):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乊中抽出时间来接受这次问卷调查。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需要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迚行一项调查,希望您能够抽出一点点时间,协助我完成这份问卷。感谢您的参与!

       1、您认为您现在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无明显提高:

       A、有明显提高 6%

       B、有提高但不明显 64%

       C、无明显提高 30%

       2、您认为只靠种地能否做到收支平衡:

       A、能 14%

       B、不一定 10%

       C、不能 76%

       3、您家庭成员中目前已取得最高的学历是什么:

       A、初中 44%

       B、高中或职业高中 46%

       C、大学本科或专科 8%

       D、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2%

       4、您觉得读大学有用么:

       A、没有用 66%

       B、不一定 22%

       C、有用 12%

       5、您是否觉得医疗方面很有保障:

       A、没有 14%

       B、有一点 16%

       C、有 70%

       6、看不起病这种现象是否依然存在:

       A、没有88%

       B、有12%

       7、您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什么:

       A、看电视 24%

       B、打牌或打麻将60%

       C、看书或看报纸 0

       D、玩电脑游戏或其它 16%

       8、您觉得偶尔花钱在看书看报好还是经常花钱在饮食上好:

       A、看书 16%

       B、无所谓 50%

       C、饮食 34%

       9、您觉得目前您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什么:

       A、看书或看报纸 0

       B、看电视 14%

       C、看文艺演出 16%

       D、没有或不知道 70%

       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已经取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生活也是有所丰富,但目前结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第一、经济方面

       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农民收入涨了几倍,是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是因为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在中国耕地少的情况下,农村向城市大量输出劳动力,导致农村和城市都面临新的问题,所以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农村非农业,加快劳动力快速转移。

       第二、教育方面

       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但是由调查报告可看出,本地农民文化程度虽然平均已能达到高中水平普遍不高,但事实人令人堪忧,大部分农民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主要原因在于:一者、高中所学的东西已经足以应付日常生产生活;二者、大学生失业率逐年升高,大学生回家种地与高中生回家种地没什么区别;三者、大学的学费较高,尤其是本科第三批大学,家里即使愿意让孩子上大学也未必能供得起。所以大部分农民在孩子学习上成绩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就让孩子放弃大学,这和城市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后代进入名牌学府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农民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建议政府继续加强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第三、医疗方面

       现在正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中有一条:“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小额医疗补助费用为辅,既提高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又兼顾农牧民受益面。”这就是说,已经是不是以前那种只报销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的体制,而且本地农民早就已经习惯了一种有小病不去医院,而是直接随便买点药吃的生活方式,所以买医疗就开始变得有用起来,平时的打针吃药也能用得上。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第四、文化方面

       农村文化生活失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趣。自从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特别是随着农用机械和农业技术的普及,农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拥

       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强。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不均衡、不协调的局面。以致在农村出现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农村文化机构面临着经费短缺、人才流失、场地被挪用,社会主流文化、公益性文化传播不畅、主导作用边缘化。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大部分人业余时间无所事事,既没有文化生活,有没有健康的文娱表演,导致部分人赌博活动盛行。

       为了改变这一种现状,我认为政府应该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动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尽可能释放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结: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觉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会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并且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去,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第11篇:毛概调查报告

       寝室用电调查

       --------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湖公寓寝室用电的调查报告

       现金大学生已是用电的一大团体,大学生应该怎么样合理用电早已成为社会用电消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大学生走入校园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用电器也随之进入大学校园,例如:电脑、风扇、点灯、吹风机等等,更有甚者,带入小型洗衣机、小型空调进入校园,有时会造成学校的用电供应不足。大学生用电的消费和其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的关注。再加上大学生的浪费用电行为,那么大学生目前对用电的看法有怎么样呢?本次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用电情况以及节约用电思想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能给大家一些用电消费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了解东湖公寓寝室用电情况;提高学生的节约用电意识。

       二、调查对象

       湖南农业大学东湖

       1、2、5栋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2栋)和观察寝室熄灯情况(1、5栋)。

       四、调查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5日

       五、调查内容

       1 主要调查了学生用电情况,以问卷形式共向同学提出了10个问题。

       2 由于寝室晚上实行熄灯制度,更多的玩电脑的同学忘记关灯,第二天早上开着灯睡觉持续大约半个小时,浪费电。可通过观察对面

       1、5栋的灯亮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寝室的用电习惯。

       六、调查结果

       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2栋):

       1、每次你离开寝室时,您周围的朋友是否主动关掉电灯、电器的电源?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人知道主动关灯。有33%的人在提醒以后才会关

       灯,有17%的人有时会忘了关灯。

       看来大多数的自觉性还是有节约用电的意识。而有少数人是必须提醒才知道节约用电。

       2、您每个月要交的电费大概是多少?

       有50%的人要交1~10元的电费,有50%的人要交11~20元的电费。而要交电费超过20元以上的就很少有人了。

       3、你在寝室是否会使用节电产品? A 大量使用

       B较少使用

       C从来不用

       大部分人很少使用节电产品。4 你认为电费主要花在那些方面 ?

       A 电灯 B 电风扇 C 饮水机

       D手机充电 E 电脑

       几乎全部认同电费主要发在电脑上

       5 认为学校收取6毛钱一度电,这个价格合理吗?

       A 合理

       B基本合理

       C不合理

       基本合理占多数,合理与不合理相当。

       6 你认为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培养这种节约用电的意识最有效?

       A 家庭引导

       B、学校教育

       C、网络宣传

       D、自身去领悟

       大多数人相信自身去领悟。只有自己觉醒,才知道怎样去做。7 面对社会上的能源危机,每次对你的触动是?

       A、触动很大,能够长期提醒自己节约用电,并坚持去做

       B、触动很大,一段时期内能够提醒自己节约用电,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C、触动较大,但基本上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上,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促使自己付诸行动

       D、没多大触动

       大多数人选C。所以社会不会有多大进步。大学生应好好反省!8 认为在节约用电方面学校的教育是否深入人心

       A、不错,“提倡节约”早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中

       B、一般,虽然学校在推广,但是成效并不大

       C、只是表面工作,浪费行为仍然随处可见

       D、只在乎自己的行为,其他并不关注

       选C占多数。学校在这方面好有待加强。

       9 现在大学生浪费用电的现象较为严重,您认为为了遏制这些现象,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A、取消每月每人6度的供给制度 B、对超出的部分用电双倍收取电费 C、加强节约用电的宣传力度

       D、将节约用电纳入大学公选课程 选C占多数。

       10对于浪费用电现象大量存在,您认为责任归咎于哪方面呢? A、政府,应该加强用电的监管管理,而不能无所作为 B、教育,需更加重视节约用电的意识教育

       C、社会传媒,应该加强能源危机宣传

       D、社会个人,用电是属于个人行为,理所应当首先归咎于个人

       选D占多数。

       观察熄灯情况(1、5栋)经过5天的统计,总结如下: 1 女生比男生在节约用电方面做得好

       2 第二天灯还亮着的寝室基本上没变,总是那几个寝室。

       七、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主要是了解一下现在大学生的用电情况以及节约用电的现状,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使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了一下自己,更明确的了解的浪费电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以下三点。

       ﹡

       1、大学生每个月用电较多。

       ﹡

       2、大学生自身节约用电意识淡薄。

       ﹡

       3、学校宣传节约用电力度不够。

第12篇:毛概调查报告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5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认为"会"的占50%,认为"不会"的占50%,毛概调查报告。(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结果认为"会"的占37%,认为"不会"的占63%。(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资助他(她)车费,你会不会给他(她)钱?结果认为"会"的占15%,认为"不会"的占85%。(4)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讨厌"的占100%,认为"不讨厌"的占0%。(5)你认为你自己是个守信用的人?结果认为"是"的占93%,认为"不是"的占7%。

       2、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现状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1)你对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70%,70%以下的占21%。(2)如果你班同学找你借钱物时,你会不会相信他(她)一定会还给你?结果认为"会"的占88%,认为"不会"的占12%。(3)你相不相信学校的收费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的?结果认为"相信"的占6%,认为"不相信"的占94%。(4)你对你所就读的学校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48%,70%以下的占52%。精品学习网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下载,社会诚信调查报告是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

       3、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现状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3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1)你认为你的父母对你信不信任?结果认为"相信"的占93%,认为"不相信"的占7%。(2)你认为你父母会不会对你说谎?结果认为"会"的占18%,认为"不会"的占82%。(3)你对你的父母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98%,70%以下的占2%。

       二、中学生诚信现状的成因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中学生对调查中的诚信对象诚信度高低的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其对社会的诚信度较低,对家庭的诚信度较高。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父母爱--人类的天性,是中学生对家庭诚信度较高的原因。家庭是中学生的港湾,是中学生的温床,人一出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是真诚的,对儿女的关心和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好象山中的小树苗长得再高大,也永远离不开那座山。儿女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信任的,也知道自己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会不心疼呢?

       2、社会不良思想的入侵。由于中学生正处在模仿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非常容易接受外界不健康的思想,对于不正当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心态。中学生的思想可塑性较强,并具有一定叛逆心理,对于好的事物不易接受,而对于坏的事物却接受较快,调查报告《毛概调查报告》。所以,稍不注意正确引导,就会使他们走进思想的误区。

       3、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形成了中学生对学校诚信度下降的结果。有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散漫的学习、生活态度,并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些教师对学生声色俱厉,讽刺挖苦学生,违背教育规律,肆意增加学生负担,片面追求考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有损教师的光辉形象,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诚信度。此外,学校收费方面不太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诚信度。

       三、中学生诚信现状的对策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的话题。

       1、培养中学生的"爱心"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这样,社会就多了一片爱的天空,并且社会也会给予真诚的回报。不能让受骗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受了骗却去骗别人。要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中学生辨别社会真假的能力。只有自己不受骗,同时,也不会去骗别人。这样,社会才会得到净化,才会让"爱心"滋润人间每一个心灵。精品学习网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下载,社会诚信调查报告是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社会诚信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

       2、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摆在教书育人的首位,让中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道德教育。教师对其进行教育时,切忌大道理连篇,唠叨不停,这样极易引起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德育的障碍。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应注重规范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要求在校内必须佩戴校徽,注意仪表,并提倡在校内使用普通话及文明语言。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言传身教,以情动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同时,还应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让每个中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守法公民。

       3、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通过多种媒体对其进行教育。要引导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中学生解除心理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先进行教育时,要让他们看到社会的亮点一面,不要过分渲扬社会阴暗面,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真实,以增强对社会的信任。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中学生的诚信问题,让他们能够在一个信任、舒适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要等着他(她)们来继续完成。我们的社会是由这么多人组成的,以后的发展还要继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诚信的作用,不能够忽视诚信的存在,相信大家都能够意识到,诚信才是我们立足根源的最重要的保证,以后的路还要怎么走,就靠诚信,社会能够诚信下去,我们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相信诚信社会一定会重新回到社会中!

第13篇:毛概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城市乞讨现象认识的调查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

       调查目的:①调查城市乞讨现象的社会现实,关心并深入了解社会生活,通过调查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通过调查,让小组成员探寻当代大学生同情心现状及大学生道德心理,培养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③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城市乞讨现象的态度,分析这一态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调查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11月25日~12月9日

       调查背景:

       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社会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在人们关注的视线之外有一群生活在社会低层甚至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城市乞讨人员。城市乞讨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带来了许多隐患,但至今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国家和政府曾出台过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政策,但时至今日,城市乞讨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而且呈现出复杂化、职业化的趋势。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城市乞讨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群体代表着社会的知识阶层,对城市乞讨现象的态度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

       调查数据分析:

       本小组在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分四天随机抽取调查了共100名在校学生。在调查样本中各年级同学数相近,男女比例约为2:3。

       调查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80%的同学遭遇过乞讨请求,其中74.26%的同学对城市乞讨者进行过施舍,而他们选择帮助的有46.94%是残障人士。在被调查者中,有49.16%的人认为城市乞讨者值得同情,社会应给予更多关注。当面对乞讨要求时,63.11%的人认为有就给点没有就算了。同时,68.09%的人反对政府驱逐城市乞讨者的行为,对于社会是否应根除乞讨者这一问题,赞同反对各占一半,但76.97%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乞讨者的帮助力度。

       调查统计显示:在面对各类乞讨人员时,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残疾人和老人的真实性。之所以不给那些年轻乞讨者帮助,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有能力自力更生。这表明,在是否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帮助的问题上,很大部分的人具有自己的判断力,又没能完全摆脱同情心的支配。同时还有部分人表示,之所以不给一些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十有八九是骗子,甚至有职业乞丐和帮派操纵的嫌疑。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分清辨别出乞讨者的真

       伪,这种欺骗性让施助的人无法接受,因而对乞讨者选择漠视。虽然市民对城市乞讨人员的关注表现冷淡,但是还是希望政府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帮助乞讨人员更好生活。这说明市民希望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但又过分地依赖政府而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事务中的义务。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城市乞讨者已成为最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事之一,成为和谐城市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仅会影响城市形象而且更关乎百姓生存大计,只有解决好像街头乞讨这样的民生问题,和谐城市建设才能能到广大市民的支持的拥护。

       那么为何城市乞讨现象在我国城市中如此普遍呢?分析我国近年来的社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催生了城市乞讨这一现象的发生。

       城市乞讨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根本原因在于底层人民的贫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富强了,我国的GDP也成为世界第二,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现象造成了一种假象:中国人富起来了。其实不然,真正富起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这很少一部分人手中拥有者大部分的财富,而更多的人正为生计奔波。虽然工资也在涨高,但永远也涨不过CPI。在偏远地区及农村由于贫困,很多人生病无钱医治;孤寡老人没人赡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政府不闻不问或者无力帮助。迫于生计,这些人最终走上了乞讨之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很多农民在家里种地的收成还不如在大城市乞讨的收入,这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乞讨者,从而使城市乞讨队伍不断壮大。

       其次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乞讨者的管理不力或者是不作为。虽然早在2022年我国就正式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然而,这一政令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各地的城市乞讨仍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在个别城市出现过为改善市容暴力驱赶城市乞讨者的情况。所以,完善一套处理城市乞讨问题的法律管理机制是规范乞讨市场的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在执法时还必须注意区别对待:对真正迫于生计而乞讨的人要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对通过欺诈行为乞讨的和违法犯罪性职业乞讨者进行严厉打击。一直以来正是由于对虚假乞讨的打击力度严重不足,使一些想通过乞讨发家致富和从事违法犯罪的人有了可乘之机,这不仅欺骗了人们的感情,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也损害了那些真正乞讨者的利益和信誉,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还有随着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诚信的缺失和金钱至上的观念对居民的影响也很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正在弱化。由于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不断弱化,出现了很多子不养老的现象。老年人因为自身原因在社会上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农村,他们劳动能力弱,文化知识水平低,当出现子不养老时,很多老人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即使知道也不愿把子女告上法庭。于是,当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无以维持生计的时候,就很可能走上乞讨之路。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失业人员,覆盖范围很小,而且在广大农村,因为物价上涨,每月一二百元的低保根本不能维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生活所迫,一些人不得不走上街头行乞之路。

       许多大城市日益增多的城市乞讨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城市繁华商业地段的乞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不利于和谐城市建设,当然这并不是说城市不能存在乞讨者,在欧美发达国家街头乞讨

       亦不可避免,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街头乞讨规范化,使之有序,继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非现在我们看到的格格不入。

       其次,乞讨现象职业化、商业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市民反感,造成了市民对乞讨者的不信任,这种同情危机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了接受社会帮助的可能性,更严重的是这种同情危机正越来越向青少年群体蔓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已陷入两难境地,久而久之,社会同情心将会缺失,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持久良性发展。

       还有,乞讨群体的扩大将助长社会惰性风气的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底层贫困者

       或是投机者走上乞讨之路,“不是嗟来之食”的民族精神受到挑战。城市乞讨者乞丐为

       了获取钱财,不顾廉耻,采用阻挡、漫骂、下跪等方法纠缠行人,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长期如此,必会造成精神堕落,失去进取之心,而民族的进步靠的正是国民的进取之心。

       同时,城市乞讨的无序化亦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大量乞讨者涌入城市,城市的既有秩序将会被打乱,一些乞讨者违反交通规定在车行道乞讨更是威胁到公共安全。另外,一些乞讨者眼见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后,可能产生厌世情绪更严重者有可能产生报复社会的情绪,这将威胁社会安全。同时,伴随乞讨人员增多,城市盗窃现象亦在加剧,这些都是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

       城市乞讨现象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改革开放的基础和社会安定的基石。所以,妥善治理城市乞讨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解决城市乞讨现象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我认为,当前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相当多财富,在继续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将社会公平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地位,因为30多年发展取得的财富正日益集中于占社会总人数很少的富人阶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正日益凸显。所以,我认为当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现在重点要做的应是“先富帮助后富”,所以,国家应大幅调整社会分配比率,同时将建设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只有先解决了平衡发展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才能有新的发展动力,才能持久。“西部大开发”、“新农村”要的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政策转移,政策扶持,所以,政府政策改革任重而道远。

       其次,必须用法律法规健全城市乞讨的救助安置及管理规范。政府应出台标准区分真正乞讨者与虚假乞讨者,给予区别对待。对于真正乞讨者,愿意接受救助的,老人送到养老院,儿童送到孤儿院。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档案,以便相关部门管理帮助。对于虚假乞讨者,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打击惩罚力度,对情节轻的给予现金处罚及思想教育;对行为恶劣者给予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肃清“乞讨”市场秩序,保护真正乞讨者的利益,使其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内部管理,杜绝不作为现象,对于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保证相关部门在对待城市乞讨者时能从为其服务角度按规操作。

       还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城市乞讨人员的保障体系。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帮助低收入者解决生活基本问题。在城市乞讨人群问题上,国家应建立专门安置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养老院和孤儿院,以保证真正需要社会关心和帮助的乞讨人员基本生活。

       最后,政府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加大“勤劳致富”民族精神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勤劳致富、艰苦创业光荣,不劳而获、欺诈行骗可耻的良好氛围。让勤劳致富成为社会风尚,让不劳而获为人民摈弃,使更多陷入精神堕落的人觉醒,使社会大众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正确对待城市乞讨现象既是政府的义务又是民众的责任,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说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施舍,而是我们要为解决城市乞讨问题做出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相信在政府、社会、市民各方共同努力下,城市乞讨现象会得到良好解决,城市和谐终将到来。

第14篇:毛概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长株潭一体化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湖南省政府为了进一步整合促进长株潭(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所提出的宏观规划。目标是通过包括资源、市场在内的经济要素的一体化促进三市集群经济的规模,提高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及区域辐射力,并进而促进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社会生活的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高。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长株潭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开放向纵深推进,长株潭必将成为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合作的主角。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地区纷纷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长株潭作为世界银行重点支持的城市群和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全国城市群竞争中奋力争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体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主导、基础设施支撑”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通过促进区域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六个一体化”,推动三市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材料援引: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三市共同提出以信息化为主,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有色、新材料、生物和医药、食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分析: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资料援引: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群。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分析: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材料援引: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源、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共建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到2022年,长株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8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并稳定在100%;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55%以上······ 分析: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我国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但是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材料援引:城乡建设一体化,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以城市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群发展为龙头,吸纳农村人口,支持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产业布局和生态环保······统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区。

       分析: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材料援引:深化改革,通过改革释放一体化发展的能量,实现率先发展与率先改革统一·····分析: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材料援引:扩大开放:(1)招商引资。联手打造全国招商引资的洼地,积极争取国内外资本流入······抓紧开展世行贷款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模。(2)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贸易主体和贸易方式三大结构,全面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强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3)区域合作。更广更深地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拓中部和西部市场空间。加快 “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原材料供应基地,扶持企业到国外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分析: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15篇:毛概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关于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情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情况调查

       分析

       [摘要] 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变化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技能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而备受社会关注。文章根据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结果,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 大学生 自信 自强 自立

       曾几何时,我们的头上被冠以这样的称号:“80后”、“90后”,我们被称为“我字当头的一代”,“依靠父母的一代”,“自私自利的一代”。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80后”、“90后”们,社会上一度引发了很多争议,以至有人说,我们就象一颗草莓,光鲜的背后是无法肩挑大担的脆弱。也许是我们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也许是我们的亲人过于溺爱,也许是我们从未经历过风雨。在许许多多以我们为主题的争议中,我们竟常常不屑顾及。然而,80后”、“90后”也试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青春形象,用无以复加的形式告诉世人:我们也是堪当重任的一代。根据笔者调查,有44.4%的同学对未来充满希望,51%的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其中大一新生占22.2%、大二的占33.3%、大三占29.4%,大四占15%。显而易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大学生对未来的自信也在逐步增强。在是否做过兼职的问题中,有43%的同学曾经做过,13%现在正在做,同时38%的同学没做过,但有想做的欲望,8%完全没有过兼职的想法,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渴望自强自立的一种迫切心态。另外,48%的同学认为,影响自强自立的主导因素在于自己,5%认为在于周围朋友,38%则觉得适环境而定。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都是有一定主见和自我认知能力的。自信、自强、自立的动力来源于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在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我们还是可以独立,自信,勇敢和坚强的。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膀上背负了太多祖国和人民的期许,争做自信、自强、自立的好青年也是时代要求。所谓自信,就是自知的表现,自信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强是不安于现状,勤奋、进取、独立、自主、敢负责任、敢挑重担;自立就是靠自己奋斗,不依赖他人,是一种强烈的向上驱动力,一种永不言弃、改变自我境况的踏实奋斗。当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还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自我肯定,独立自主,人格独立,不依附;其次,是一种从公民意识出发的责任承当;自信自立自强是一种平等心态下的开放合作与共赢;它还是以知识和智慧为资本的创新开拓,利用自己的知识、专业和特长,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

       关于大学生如何树立信心,培养自强自立精神,笔者认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多种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三位一体,以人为本,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网络为拓展,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有步骤地培育大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还要多学科相结合开

       展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理解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创造辉煌并延存至今的重要品质,从而树立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其次,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在不断增强信心的同时,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挫折教育。实践证明:实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更有利于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尽早成为身心成熟的社会人,能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困难中重拾信心,再次起航。最后,也是极其关键的,就是要注重校园文化凝练与熏陶。可以说,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大学文化的包容和熏陶之中,其影响是巨大而无形的。良好的校风班风更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高校校园要可以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介,通过院学生工作部门广泛宣传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勤工助学活动,与家教机构和其他公司等单位合作,广泛开辟勤工助学途径,并对他们进行“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优秀品质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以自食其力的方式解决个人的生活费用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克服生活和工作中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之走入社会后能以自强自立的坚韧品质立足于社会。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充满未知,命运总是颠沛流离,若要经得住大风大浪,一颗坚毅的心必不可少!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同时承载了父母的千万嘱托,必须拥有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状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脚下的路

       还很长很长。同学们,让自信成为我们的动力,让自强成为我们的信念,让自立成为我们的脊住。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拼搏吧!参考文献:

       [1]评论员文章.支撑起未来中国的硬朗脊梁[N].中国青年报,2022-09-19第一版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0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3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1~222

       [5]赵平,孙胜,喻跃龙.论挫折教育对大学生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作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4):131

第16篇:毛概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

       一、调查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将进一步加重。其中意大利与日本到2050年更将进入一个“三人行必有一老”的超级老年型社会。

       发达国家比较早进入老龄化,法国最早,1870年;英国其次,是1921年,从老龄化到老年型过渡周期瑞典85年、英国45年、德国46年、美国60年,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应对。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和“老年型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二、调查方法:文献法网络查资料法

       三、调查目的及意义:了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特征

       中国随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平均寿命的延长,21世纪初开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今后随着低

       生育率的长期化,毋庸置疑中国最大的人口、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22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22年到2022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2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0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2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截至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预计到202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至14%,进入老年型社会,过渡时间26年。与此相对,法国这一过渡用了115年。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

       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

       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

       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1、尽早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2、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市场化和本身经济收入拮据,看病太贵,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3、要尽快并认真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创造许多新的养老模式。以大连为例,就有机构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日托养老、居家养老、管家养老、异地互动养老、合资养老等模式。有些取得了实效,将在全国推广。

       4、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另外城市老人的消费潜力不可低估。

       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结论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要树立和发扬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孝文化:赡养父母和老人,对父母和老人要和顺,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要精心对待父母老人的生活和疾病。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新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是一种挑战,但并不可怕。西方的金融经济危机,不是人口老龄化惹的祸。人口老龄化不是经济发展的偃塞湖。全中国的老年人,全世界的老年人,一定会大有作为!

第17篇:《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工程技术学院09车辆工程仝明跃2022161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容摘要:

       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现在,国家正在搞新农村建设,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正是农村要人的时候。据调查:以种植大米为生居民们,一年难得换上一套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子女给买一些,他们生活艰苦他们自己养了鸡,一年却难得吃上几回鸡肉;他们自己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但为了赚几个肥料钱,他们多数时候吃的是萝卜白菜。农民穷,但农民的负担却很重,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可以说是不公平,是政府对农民的一种偏见。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从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出台后,农民更是实实在在的尝到了新村建设的甜头。在减负开源,让农民增收之后,我国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现在,大家开口谈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是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我们知道在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受到威胁。由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这对于缩短城市、农村的差距来说是有利的,可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一下子做市民,他们该怎样谋生?他们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样解决?缩短城乡差距是必要的,可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渴望一步登天,瞬间完成。城市扩建是一个方面,在农村中,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

       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中国古代留下来这样一句话,说“道上房,道下地”,意思是说,靠近道路上面的房子风水较好,相反,在道路下边的土地更长庄稼。因为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子,好地相对减少了。好地一陇比孬地十亩强,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低。调查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农业

       (1)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活动和生活。

       (2)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3)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非农产业

       (1)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2)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一般历史: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村庄一般以聚居为主,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挨在一起,房子都是以前的那种形式,没有趋向于现代的小洋房.左邻右舍处得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里面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们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互相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间的感情。

       二.贫困群体

       (1)目前/就业生活的困难

       没有固定的住房,或是房子太旧,收入不稳定,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生计问题。家里没有劳动力,老人年龄大,健康问题严重,孩子要念书,开支很大,而他们却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只能靠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2)困难的成因

       家庭发生变故,或是因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加上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又加上孩子多,学费啊等开支较大。或是家里劳动力不够。

       (3)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低保补贴

       三、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稳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

       4、"要想富,先修路",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

       10、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

       11、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

       12、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

       医疗卫生条件。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

       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

       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

       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结:

       我大概的了解到,由于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基本学历都相对较低,所以面临着残酷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只有选择打工,经营店面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他们所做的都是处于下层的工作,收益较低,但当经济发生波动,金融危机发生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这样在找工作时也会比较简单。同时对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扩大其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想法。

       对待贫困户,光靠那些补贴远远不够,那样只能解决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要想永久性的帮助他们,就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看到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城市农村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数据对比,再听到村民的话,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还挺多的,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从基层抓起,一步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就像华西村的发展是一样的,只有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意识跟着改变了,才更易于日后的生产

       经过了解我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 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 向上的群 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 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和谐。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面临交通、信息、产业等各方面的制约,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同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少,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只有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步伐,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我们要关心国事。加强对农村的认识,树立他们建设农村的信心,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第18篇:毛概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 胶州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与思考 院系:外语系

       姓名:徐立红

       班级:2022级1班

       学号:20228140021

       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胶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总之,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等方面,我的家乡都有了可喜而惊人的进步。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家乡的变化情况,在暑假期间,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22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20日

       二、调查地点:

       1、家中

       2、村街

       3、村委会

       三、调查目的:

       对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各项数据和现象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四、调查方法:

       ①

       毛概调查报告格式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实践调查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