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时代先锋人物事迹2
时代先锋人物事迹
——上油岗乡中心卫生院支部书记杨健
杨健,男,现年58岁,自幼在农村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3年他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上油岗乡卫生院,走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从此他就下决心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上油岗这片热土,为广大农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青春。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工作出色,1986年从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成为一名优秀的院长,自从担任院长以来,他带领全院职工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团结一致,勇于拼搏,勤奋务实,开创工作新局面,使一家落后的乡镇卫生院旧貌换新颜;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好医生、好院长。他个人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获基层模范先进工作者、潢川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健全制度
狠抓管理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私营医疗机构兴起,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急剧下降,卫生院处于人心浮动、入不敷出的窘境。上任初始,面对困境,杨院长没有退却,决心一切从零做起,带领全院职工努力奋斗,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卫生院重新焕发生机。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环境和设施太差,服务跟不上,人心不齐,体制不活等是影响卫生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他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院要规范化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制度,针对院里存在的问题,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强化劳动纪律,制定奖惩措施,不断健全卫生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每日早会制度以总结上日工作,部署当天工作,医护人员一律着装整齐,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等,推行多种形势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奖金与工作业绩挂勾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奖勤罚懒,使职工不仅能拿满当月工资,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一定的奖金,大大增强了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从而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使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卫生院多方筹资410万元,新建了放射机房、手术室、妇产科及办公楼一座,重建了卫生院食堂、发电机房、更新了病床、办公设备、添置了X光机诊断仪、B超诊断仪、心电图诊断仪、洗胃机、生化输氧等一系列医疗设备,卫生院工作环境貌焕然一新,全院整体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门诊量不断增长,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心育才
用心服务
杨院长深深感到,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卫生院搞不活,发展不起来的局面,人才是关键。乡镇卫生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因此,他与院委会商讨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管齐下的策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老带新”的办法,加强对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一方面主动与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院委会都会选择素质好、医德佳、留得住、用得上的好苗子赴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参加招聘会,聘任一批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通过传帮带,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
他要求全院职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强化“窗口 " 服务意识,树立“团结求实、进取求精、严管求效”的风气,把“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提高卫生院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主动打破传统的“坐堂行医”模式,上门为群众进行常规身体检查,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一心为民
乐于奉献 要带好队伍,做好工作,领导的自身素质是关键。他经常提醒自己,要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荣誉。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要对得起群众,就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天尽职一天。近年来卫生院工作特别多,他以身作则,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虽工作多,但他仍不忘到临床第一线,深入科室、病房解决职工和困难群众患者的各种困难。
杨院长常对医护人员说:“农民生活不易,许多农民看病的钱是东借西凑来的,我们再乱开药、多收费、收红包,良心何在!我们卫生院绝不能让农民多花一分钱!”为了给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卫生院公布医疗收费标准,率先执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增加收费透明度,对多收费的科室处于双倍罚款,实行先看病后挂号,减少病人往返排队之苦。为进一步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方便百姓就医落实了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对村卫生所实行统一行政管理,乡镇卫生院通过考核聘任村卫生机构负责人(3年聘任一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村卫生机构内部人员按承担的工作量确定报酬。统一了业务管理:村卫生室的各项预防保健医疗业务、人员培训、业务考核,均由卫生院统一管理。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村卫生室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认真书写医疗文书(处方、就诊登记、传染病报告、出生死亡报告等记录),坚决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杨健同志不但有高超的技术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更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颗真诚的爱心。从医近40年以来,始终这样要求自己,用一腔热情和爱心谱写着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爱心之路。做为院长,他始终坚持严于律已,热心为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对待患者、职工及家属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第2篇:先锋人物先进事迹
凝聚先锋模范团队精神,打造绿色食品第一车间——十大先锋人物汇报片《***同志先进事迹》
有一句誓言:“抛洒热血,结出硕果”。他虽没有说出,但这样做了;
有一句表白:“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将尽心、尽力、尽责”。他虽没有道破,但却全力为了; 他就是——嘉陵区农业局长***。
素有“剪刀书记”的他自走上局长岗位后,更是以凤飞的精神,在淡定从容中绽放出一个又一个精彩。
他以大山的情怀,默默奉献的精神,肩负富民增收的责任,痴情于农,服务于农,有人称他是项目推动的助推器!
“身为局长,成绩是团队取得的,我不过起了一点催化剂的作用!”他深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为争取项目,他不辞辛劳汇报嘉陵的产业特色,仅2022年就赢得了农业部张桃林部长及省市领导18次对嘉陵的倾情关注,先后努力争取项目资金10846.18万元。其中包括新增农资补贴480万元、农村沼气785.5万元、基本农田建设630万元;粮食直补4611万元、良种补贴904.44万元、农民培训55.24万元、玉米工程200万元、高产创建80万元、测土配方45万元、产粮大县项目1275万元、现代农业项目1000万元、现代农业科技项目300万元、其他项目5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让40多万农民受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同志执着追求的事业。这种追求演绎在他无处不在的服务身影。多年来,无论是乡镇大院,还是农家小院,他走一处,讲一课。仅2022年一年,就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l6.5万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507人,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他的主动服务感动着无数业主和群众。
他放眼发展的高起点,以奋力拼搏的精神,肩负建设现代农业的使命,立产业标杆,创一流的业绩,是他打造了嘉陵农业农业的“三大航母”!
“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必须定位准,立标杆,农业也可以打造航空母舰”!基于这种理念,他深入调研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粮油、水果、蔬菜三大产业正悄然兴起。2022年
他先后主导创建8个万亩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片,建成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大通农业产业园区”。新栽柑桔、柠檬3万亩。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是必由之路。”他积极探索农村能源综合循环利用和科学生产管理的新路子。累计新建沼气池5088口,新建沼气服务网点8个。田间肥效对比试验l0个,土样采集510个,建成测土配方示范片100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6万亩,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为三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创新的理念,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创新,凝聚先锋模范的荣格精神,深怀服务“三农”的不竭动力,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是他开创了嘉陵农业的新篇章!
“创新是引擎,创新才能制胜,创新是争优创先的必备素质!”2022年,为了响应区委政府争创一流的号召,他首创了“区院合作”模式,以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首创了“企企合作”模式,为汇源果汁等农业品加工企业打造了第一车间;首创了专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农民的利益联结模式,招引来荣天、禾林、等果蔬专业合作社业主13家,有效地创新了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强化支撑引擎,带动柑桔大发展》、《雷厉风行 倾力打造 嘉陵区“百万吨柑桔”工程建设风生水起》、《乘势而上,努力打造汇源果汁第一车间》等三大典型经验在省市交流推广。
凭着***那股火热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嘉陵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他在三年间连续10多次荣获省、市、区先进个人表彰,2022年还获南充市农业综合工作特等奖、果树基地建设特等奖,第11届西博会一等奖,其带领的农业局团队也荣获了6个单项工作先进集体,15人获市先进个人。
这就是***,一位凝聚先锋模范团队精神的农业局长!
第3篇:弘扬革命先烈事迹讴歌时代人物先锋
弘扬革命先烈事迹讴歌时代人物先锋
——董存瑞的英雄事迹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1
前进!”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仍一阵,董存瑞再前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
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上,董存瑞的英名永远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为新中国不惜献身的精神也成为一代代人民战士的榜样。
用地股
2022年5月10日
第4篇:先进人物事迹新时代巾帼英雄
新时代“巾帼英雄”——记****有限责任公司李慧
李*,****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工程技术人员,于2022年11月通过社会公开招聘进入我公司。进入公司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一门心思的扑到了工作上。初进公司她被分在了项目部的旧城改造项目,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她在现场和乙方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摸爬打滚,精细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为公司交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在2022年11月至2022年春节前,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滨江西路、新华路、***片区、***大桥至****四处的道路改造,全长约5公里。当大家走在崭新宽敞的道路上可曾想到,李慧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付出了诸多心血,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1月的内江已经初冷乍寒,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3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冒着严寒守在工地上,与乙方技术人员研究怎么样解决干管线路、搬迁等棘手问题,一遍一遍修改方案,一遍一遍跑交警部门、电力等相关部门,最终她克服了气候冷、施工难度大、干管线复杂、工期短任务重的困难,让几处道路改造顺利提前竣工,给内江人民提供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慧同时也是一位母亲,谈起儿子时和其他母亲一样也会闪烁出幸福的光芒。她的儿子只有两岁,正是需要母亲守护和照顾的时候,丈夫又在外地工作,使得夫妻二人根本无闲暇照顾孩子,让她心生愧疚。于是她白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工作中,晚上再累也要带带孩子,弥补作为一个母亲的愧疚。她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大家才有小家,我始终会以为当初宣誓的那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80后的我们是有许多争议的一辈,李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80后不比任何一辈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时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第5篇:观时代先锋人物感
观《时代先锋人物》后感
最近阅读了时代先锋人物材料事迹,虽然只是短短的写了几个人,却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模范事迹。他们当中有以敬业诚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搏奋斗精神组织实现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快速研制成功的杰出成果,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身躯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的罗阳同志。有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逾万例开颅手术的医生,为出版《脑血管造影术》,付出健康代价。被称为“华佗再世”“万颅之魂”的王忠诚院士。有在危险面前,镇定自若,喊醒熟睡的员工,当发现有人未逃离火场时,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救人,自己却在距楼梯口仅两步之遥牺牲的最美富二代周江疆。有一生履践承诺用自己的劳动,67年含辛茹苦,还清了父亲留下的债务,用自己的诚信坚守表达了他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自觉遵守的一个普通劳动者,普通共产党员的郑宜栋。有致力于烧伤、整形的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在感染、免疫、营养代谢、异体皮储存、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电烧伤毁损组织的诊断和治疗、毁损性创面和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的柴家科等。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都用信仰去感染着周围的人,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用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时代先锋赞歌。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生价值在于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和占有”。歌德也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今天,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实在太难,太难!果真如此吗?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奉献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义务不是权利,是创造不是享受,是给予不是索取。只要你对自己无私心,对他人有真情,只要你乐于奉献社会,敢于奉献自我,你就能通往人生价值的伟岸。然而要奉献就要有理想,没有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要奉献就要有道德,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能有平凡而无私的情怀?要奉献就要有文化,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如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奉献就要有纪律,有了道德风范的约束,即使那些不想奉献的人,他也不敢不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不奉献他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他也索取向谁索取?所以,要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你必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二,很多人都富裕起来了,但许多富裕起来的人酒足饭饱之后便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挥霍无度,奢侈浪费,将大把大把的金钱用来购买奢侈品,或者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官二代” “富二代”。他们拥有父辈赐予的财富或权力,不用再为柴米油盐发愁,日日过着老百姓一辈子也没有经历过的豪华生活。他们只懂得享受,不懂得创造,他们在人生的道路迷失了,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山西一个有钱的人为儿子操办婚礼花了一千多万,看了这篇新闻不知别人有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震惊,花这么多钱办婚礼,要是拿出一百万只少能让几个重病人逃离死亡的边缘,一百万能使多少学生重返校园呀,钱是你的,你愿意怎么花,别人无法指责。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对上述的现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应该而且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的,也不可能做出成绩来。” 那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首先,就得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因为它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第二,不断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理想信仰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力量源泉。第三,要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通过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第四,要有道德,重操守。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人要有点操守,就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随波逐流。第五,坚持知行统一,努力有所作为。更重要的还是要做,要去付诸实施,要坚持知行统一,坚持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六,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象周恩来同志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第七,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第八,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经常想一想,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履行的职责。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做好自己思想工作的同时也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认为我们可以去做以下几点,第一: 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象、参观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辨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第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第三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行动准则,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他做起,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第6篇:先锋人物的事迹
身边的感动:于成学点亮大山深处的希望
于成学(左)正与山区的贫困孩子交谈。
他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大山深处的贫困孩子和外面世界的爱心。他为300多所学校的90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捐助,建成79所爱心图书室,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他就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职中副校长于成学。“前面有四五里的山路,我们得走上去”。10月30日上午8时,星期天。于成学套上黑色外衣,带上门,去回访几个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在坑坑洼洼的山间小道上颠簸了半个小时后,车子在路边一家小卖部前停了下来。“10个作业本、10支铅笔,两瓶水蜜桃饮料、两块简装沙琪玛,两包薯片,车开至一处山崖,路有点儿窄,于成学回过头来说:“前面有四五里的山路,我们得走上去。”夜里刚下过一场小雨,路面有点湿滑,于成学走在最前面带路,大家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挪着„„6年了,这样的路到底走过多少次,于成学自己也记不清了。
于成学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职中副校长,可他又不仅仅是一名教师,在周末和假期,他是民间公益助学组织蓝天助学网站的发起者和一线义工。6年来,通过助学网站,他先后筹集善款160多万元,为甘肃省300多所学校90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捐助,捐助了价值超过200万元的10万册图书,建成79所蓝天爱心图书室,并为资助学生的所在学校募集了超过10万元的文具、体育器材。“刚上学有个适应过程,要给孩子讲讲,让他好好上学”崆峒区上杨乡新庄湾村老庄社。小林俊的家在半山腰,推开门,一孔破烂不堪的浅窑洞、两间土坯房映入眼帘一共是二十元零五角。”于成学付完钱,走出小卖部,继续赶路。得知两个孩子的汇款均已收到,于成学笑了,让娟娟给资助对象写信汇报学习情况。“听说你这几天没去上学,到底为啥呀?”于成学摸着小林俊的脑袋问道。或许是看见来的人多,小家伙低着头一言不发。最后还是妈妈说话了:“这个娃有点调皮,上课也不注意听讲。老师一说他,就跑回来不想去了。”姐弟俩的家庭很特殊,爸爸去世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靠着每年政府发放的1000元低保金和种粮食换取的一点微薄收入过活。今年暑假,于成学在走访贫困学生时偶然得知了两个孩子的遭遇,此时娟娟再过一年就初中毕业了,小林俊马上就要上小学。“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回去后,于成学立即将两个孩子的资料在蓝天助学网站上进行公布。没过两天,姐弟俩分别被爱心人士认捐。“刚上学还有个适应过程,要给孩子讲讲,让他好好上学。”临走时,于成学一再唠叨着。“今年一个暑假,我们两人共走访了崆峒、泾川、灵台3个县40多所学校80多名贫困学生,不到10天时间,这些学生全部得到了资助。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于成学的搭档张力说。“比起物质,孩子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温暖”。于成学向我们展示了一封资助人的来信,信里这样写道:弟弟,你好!家里一切都好吗?结识就是一种缘分吧,从网上看到你们家资料的第一眼,我心真的“咯噔”一下,为什么所有的灾难都降临到了你们身上呢?天冷了,姐姐也不知道你有多高,你应该有12岁了吧?姐姐按同龄人的尺码给你寄了一身衣服过去,希望能合身,过一个暖洋洋的冬天。“她的信很温暖,让人感觉到一种母性的光辉。我是一个孤儿,从小妈妈就不在了,我知道精神上的温暖对一个人有多重要,我还记得,有人帮助过我;蓝天助学帮助的孩子们中,有一部分也是孤儿,我看到他们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助学时间长了,于成学真实感到,很多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精神的温暖是这些贫困学生最需要的。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于成学开始联系为学生们修建图书室,“物质是必要的,精神的力量更大,是不可忽视的。”
2022年,在广东工作了6年的于成学,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了平凉这片养育了他的地方。有次,他发现有几个学生连续几天逃课。一问才知道因为家里穷,出去干活挣钱去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帮助这些穷困家庭的学生。2022年,他对甘肃爱心助学(后改为蓝天助学)民间组织有了深入了解。“虽然我没有经济能力去直接资助那些贫困学生,但是我有充沛的体力和宽裕的时间„„”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毫不犹豫的做了一线义工。做义工主要职责就是寻找、走访、上传贫困学生详细资料,并及时反馈受助学生是否收到资助人的钱款。“虽说很辛苦,也因家人的误解和别人的非议而动摇过,但我觉得这样很值,想到贫困学生能及时得到资助的那种内心的宁静和释然是别人不能体会的。”于成学说。
烈火中的真心英雄
“你是浪花上的海燕,你是烈火中的凤凰,三湘儿女传颂你的故事,滔滔东海把你的美名远扬„„”这是一首在海军部队中广为传唱的赞歌,歌中赞美的英雄名叫阳鹏,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岸勤部管理科管理员。一年前,这位26岁的大学生军官,在烈火中舍身救助群众的壮举,至今被三湘大地上的人民群众广为传颂。
“如果不是他见义勇为,伤亡人数肯定会更多”
去年7月21日下午,一辆载着46名乘客的大巴驶离湖南长沙黄花机场,疾驰在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窗外,阳光明媚,风景如画。想着即将见到久违的父母,阳鹏满心欢喜。谁知,一场灾难正在向他和乘客们逼近。正当乘客们昏昏欲睡时,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一个中年男子悄悄点燃手中的红色尼龙提包,扔到车厢靠后的过道上,火苗瞬间蹿起。“火一着起来,浓烟滚滚,车里的人立刻慌了手脚,纷纷往车门挤,这时我听到有人大喊一声,‘大家不要挤,有秩序地走!’”同车乘客、浙江宁波人张建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抬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他就是阳鹏。” 阳鹏一边指挥乘客迅速有序地从车门撤离,一边冲向燃烧的尼龙提包,抬脚奋力踩踏着火的提包。突然,尼龙提包发生爆炸,熊熊烈焰吞噬了整个车厢。大火越烧越旺,车里一片黑暗,浓烟熏得人睁不开眼。当时离阳鹏不远的地方就是车门,他只要就地一滚就能脱离险境。但是,车厢后部传来的呼救声让他冲向火海深处。循着呼救声,阳鹏摸到了后排,发现一名女乘客正在破碎的玻璃窗前挣扎,他奋力把女乘客从窗口推了出去。之后,阳鹏强忍着浑身刀割一样的疼痛,又在车厢摸索了一遍,直到确认车里已没有生命迹象,才一步步向车门挨过来。“当时,阳鹏的样子让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张建明回忆着对记者说,“他头上冒着火,两只耳朵被烧掉一半„„”在这起歹徒纵火事件中,有2名女性窒息死亡,其余乘客均安全脱险。除阳鹏受重伤外,只有13名乘客受了点轻伤,就连2名带小孩的妇女,本人和孩子都没被烧伤。“阳鹏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如果不是他见义勇为,伤亡人数肯定会更多。”机场大巴所属的湖南空港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亮双动情地说。
“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这点困难是能够克服的”
从烈火中脱险的阳鹏被紧急送往长沙市解放军163医院烧伤科治疗,等待他的是更大的煎熬和生与死的考验。经诊断,阳鹏全身烧伤面积达90%,重度吸入性损伤,脉搏达到180次每分钟。抗休克、抗感染、清创面、维持酸碱平衡„„医院把所有抢救措施都用上了,24小时内输液达14000余毫升、输血达4000多毫升。第二天上午,阳鹏虽然逐步恢复了意识,但咽部水肿越来越严重,眼看就要窒息,医护人员又紧急切开他的气管„„ “科长,我没有给部队丢脸吧?”见到闻讯赶来的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岸勤部管理科科长封恒华,阳鹏让护士摁住他的喉部气管套管口艰难地说出这句话。封恒华哽咽着冲他竖起大拇指。由于伤势严重,阳鹏生命体征很不稳定,危险期由3天延长到7天,后又延长到15天。凭着坚韧的毅力,他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为营救乘客,阳鹏右手烧伤最严重,已经露出了骨头。”阳鹏的主治医生唐家训说,“要保住他的右手,就要及时做皮瓣修复手术。”所谓皮瓣手术,就是将阳鹏烧伤的手指埋入自己腹部皮肤,然后用石膏将手和腹部固定,等到腹部皮肤长在手上再分离开。而阳鹏的右手臂皮肤全部烧焦,无法打石膏,只能用缝针将手缝在腹部,难度和痛苦成倍增大。医院一直犹豫要不要给阳鹏做这个手术。“做!”阳鹏斩钉截铁地对左右为难的唐家训说,“我不怕风险,我不能没有手,我还要回部队工作!”住院期间,阳鹏在手术室里进行全身麻醉条件下的大手术14次,直接在病房里开展的小手术更是不计其数。
去年12月18日,已经卧床几个月的阳鹏终于重新站立起来。当他颤颤巍巍迈出负伤后的第一步时,其他病房的病友都跑过来给他鼓劲,为他鼓掌。那一刻,阳鹏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阳鹏对记者说,在生死线上徘徊的那些日子里,他意外地发现病房窗外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当自己心情烦闷,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看着国旗,想想革命先辈们是如何承受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才建立了新中国。我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这点困难是能够克服的。”
“我是一名军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2022年7月,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的阳鹏被分配到驻守东海前哨的某驱逐舰支队,在“遵义”舰任雷声部门副部门长。在“遵义”舰上的2年多时间里,阳鹏的好学、细心和热心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刚刚上舰时,他一有空就请熟悉情况的战友给他讲解舰艇的构造和各种设备的功能;在部队培训学习时,一些战士有畏难情绪,阳鹏就和政委商量,通过讲解、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战士们的兴趣;春节期间,为了让舰艇上的少数民族战士有回家的感觉,他跑了几个地方买来新鲜鲤鱼,亲自下厨为土家族战友做了地道的湖南名菜红烧鲤鱼„„英雄的伤牵着海军领导的心。海军慰问组专程赶到长沙对阳鹏及其家人转达军委首长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请来第二军医大学烧伤整形方面的权威教授给他会诊,确定后续治疗和康复方案„„记者看到,在阳鹏病房的墙上贴满了医护人员和病友们对他的鼓励:“加油!你是最棒的!”“祝早日康复!”“你是军人的骄傲!”„„病房里鲜花簇拥,正对床头悬挂着一面锦旗。阳鹏笑着说,有的是同车乘客、部队战友送来的,有些是母校师生辗转得知他受伤的情况后送来的。据医生介绍,目前,阳鹏身体器官的各项功能已经逐渐恢复,但外形却再不能复原,尤其是他全身大面积烧伤破坏了汗腺,只要温度超过22摄氏度,就会让他感到像在蒸笼里一样难受。
虽然未来的道路上还要面临很多无法想象的艰辛与困难,阳鹏却始终乐观、坚强。阳鹏说,“我是一名军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我相信,任何一名军人遇到同样的情况都会有同样的举动。希望我的行为能唤起更多人加入到见义勇为的行列中来。” 好医生刘恒亮:与时间赛跑 给病人希望
11月19日,一个普通的周六,早上六点半,科室医护人员还没有来上班,他就已经到了病房区,询问值班人员情况,检查新来的病人记录,接着观察重症病人,逐个到每位病人跟前问候后,整个上午第一次坐下来,是安排准备当天的手术。协助他工作的医护人员总是一路小跑,“走路快点,就能多争取一点时间,病人就多了一分新生的希望”。他这样说,也这样坚持了十几年,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一直坚持着的还有他给自己定下的铁律:“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一分钱的礼,不拿一个红包。”他就是郑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恒亮,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在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领域,创出了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手术例数第一,成功率95%的奇迹。身正不谋私利,看淡名利
一位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在刘恒亮及时抢救治疗中康复了,患者做生意的两个儿子非常感激,送来一个2000元的红包,刘恒亮托护士交到了住院处,记到了患者的账上。兄弟俩不甘心,悄悄跟着中午下班的刘恒亮,暗中记下了他的家门。随后,兄弟俩提着贵重礼品,去敲刘恒亮的家门。从门镜中看到了兄弟俩手中的礼品后,刘恒亮说什么都不开门。这样的事刘恒亮遇到了很多,送礼的花样也很多,刘恒亮一直“无动于衷”。在刘恒亮看来“事关医德问题,这个口子不能开。”他一直认为,收病人的红包和礼品跟抢劫没什么区别,而且抢劫的是处于困境中的病人。十多年的事实证明,他坚守了职业道德,而且设立规章制度,要求全科室医护人员做到。
坐着轮椅为病人做手术
刘恒亮外表偏瘦、皮肤白皙,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保养”的很好,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都知道,这是他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的结果。在X射线下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脱发、白内障等症状。因此,刘恒亮很容易感冒发烧,一病就是很长时间。“夏季,每次刘主任做完手术从恒温的手术室出来都要披上棉衣”,护士贾亚琳说,有时候一天要做好几台手术,他不得不长时间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为此,背上起了许多湿疹。“无论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有紧急病人需要手术,如果我不在这儿,就给我打电话,我24小时开机”,这是刘恒亮对值班医护人员的要求。2022年3月,刘恒亮在从病房回值班室的路上,因帮助一位血压高、走路不稳的病人不慎扭伤,他没有在意,一直坚持上班。直到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了。在大家劝说下,刘恒亮去放射科拍了片,是骨折。骨科医生建议,必须打上石膏休息。刘恒亮急了,“那怎么行呢,十几个病人已经排队等手术了!”刘恒亮让护士长找来一把轮椅,推着自己进了手术室。两个月的时间,他在轮椅上成功做了几十台手术。病人郭东立痊愈后才知道大夫是在 轮椅上为自己做手术,激动地说,你是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把全部的爱给了患者
刘恒亮78岁的老母亲一直一个人在老家,在郑州市人民医院工作的15年里,他从来没有陪老人家过一个春节、过一次生日、买过一个生日蛋糕,他太忙了,甚至离办公室五分钟路程的家都不常回。在儿子李洋眼里,虽然父亲从不参加吃请应酬,但时间还是不够用。由于经常不在家,父子两人之间的对话要母亲传递,甚至儿子填报大学志愿,前一天妈妈告诉他说:“爸爸说他没有关系,靠你自己选择,以后学医,业务上他可以指导你。”“儿子最后选择了临床医学系,要做医生,证明儿子没有否定我。”刘恒亮很高兴。但是刘洋最后被调剂到药学系,身为该校研究生导师的刘恒亮却没有找关系,靠自身奋斗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对父亲理解之至。刘恒亮把全部的爱和精力给了病人,先后完成了8项医疗课题的研究,13项奖励。
身边的感动:王正旺爱心火焰正旺
他生活拮据,宁可不吃饭也要省下钱来帮助孤寡老人;他遭遇“诚信危机”,“时间会证明一切”是他的信念;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助老事业能在全国展开。他叫王正旺,生活在哈尔滨,只是中国广大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
雨后,深秋的哈尔滨有几丝寒意。一辆红色面包车停在路边,车身上印着醒目的大字——“爱心助老服务车114转王正旺”。行人看到这样一辆特别的车,都会不自觉地多看两眼。车门打开,记者见到了王正旺,比想象中年轻很多,“你很年轻啊。” 记者说。“我已经39啦,不年轻了!”王正旺热情地邀记者上车。虽然已经在哈尔滨过了10多个年头,但他还是有河南老家口音。一上车,王正旺便对记者说:“走,带你到我家看看!” 记者跟随这辆“爱心助老服务车”汇入清晨的车流中。王正旺的家——迦南老年公寓。公寓是他和妻子贾会荣于2022年东拼西凑并贷走进老年公寓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房间干净整洁,不大的客厅里摆着两列沙发,客厅两侧的墙上,满满地挂着王正旺帮助过的人送给他的锦旗和奖状。“我都和他们说过别送了,再送我都没地方挂了。”王正旺笑着说。“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既像自己的父母又像自己的孩子。”王正旺说,目前,这些老人由他们夫妻俩和两名工作人员护理,“过一阵子我们家亲戚也会来帮忙!”
款数万元开办的,现在已住有30多名老人。2022年5月,王正旺买了一辆小面包车,命名为“爱心助老服务车”。他每天开着车在外面转,无论遇到或者听到什么地方有非常可怜的孤寡老人,他都会伸出援手帮助。王正旺16岁离开河南南阳老家,跟着村里人到处打工,从广州到上海,从上海到新疆„„2000年,27岁的王正旺和妻子贾会荣来到哈尔滨。最初,他蹬三轮车、卖大馇粥、通下水道,后来修手机、开话吧,虽然收入微薄,生活拮据,但他坚持一个原则: 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农民工,坚决不要一分钱。哈尔滨南棵小区2号楼5单元302室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高淑兰,丈夫已去世,无儿无女的老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糖尿病,生活仅靠低保金和拣废品维持。2022年初,王正旺得知老人的情况后,帮老人钉窗户、修电视、修门、换煤气、带老人上医院看病,大事小事他都包了下来。高大娘非要认王正旺做儿子,还说要把现在居住的30多平方米的房子过户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在哈尔滨,只要需要帮助,打114就能找到王正旺。去年冬天,家住在太平桥附近的王伟患上了格林巴利综合征,腿部瘫痪无法行动,由于行动不便,公交车也坐不上,王正旺坚持接送他3个月,“开始我根本不信有他这种人,分文不取做好事。但后来他用行动打动了我,整整3个月,他每天送我去医院,一分钱都不要,连口饭都不吃。要不是王哥,我这病不可能治好。” 王伟激动地说。今年9月,“正旺爱心服务车队”正式成立,15辆私家车,300多人加入了爱心助老的行列,无偿为困难职工、孤老、残疾人提供服务。一次,王正旺受一位老人之托到家里修煤气,老人的儿子回家,像查户口一样盘问,关上卧室的门,站在厨房看着他修完。临走时他还听见老帮他战胜了病魔。人的儿子对老人说,“以后不要随便让人来咱家”。“慈善不是穷人做的,你别干了。”有人泼过王正旺冷水。每次听到这些,王正旺只是笑笑:“我一定要做下去,因为我已经给出了承诺,一定要管到底。”然而好人难做,王正旺在无偿助老的过程中,“诚信危机”时有发生。“误会最严重的一次,我照顾了一年之久的老人,连门都不给我开了。但我就是做好事,献爱心,问心无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证明一切。” 王正旺一边帮妻子准备饭,一边对记者讲:“人活着就这么长时间,挣再多钱能吃多少、穿多少?都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王正旺就是免费的午餐,就是天上掉的馅饼。”妻子贾会荣对记者说,“他有时早上5点钟接到电话就出车,饭都顾不上吃,一出去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送五六个人,家里所有事都丢给我,出车回来还要值夜班。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两口子打心眼里高兴。”经过几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王正旺的事迹,了解了他的爱心事业。他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得过的奖状和奖牌能堆起一座小山,有时候上街买菜,也会被人认出来,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冰城的“活雷锋”是什么样。有人开他玩笑:“这么多人知道你,你是名人了。”王正旺说:“我不是啥名人,各种荣誉对我来说是个激励,是个肯定,能让我更加努力地去做爱心事。”谈到未来,王正旺说:“我有个愿望,希望我的这个助老事业能在全国展开,让全国各地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找到我。”天色已晚,记者准备离开时,王正旺接到电话,一位老人要去医院做检查。与记者告别后,王正旺启动了那辆“爱心助老服务车”,红色面包车随即淹没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
第7篇:新闻联播时代先锋人物素材
1.史俊琴:公众健康的好卫士
市委书记说,她是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熟悉她的百姓说,她用女人的心、男人的胆和军人的作风,带出了一支守护公众健康的铁军。
2022年,史俊琴被任命为延安药监局局长,走马上任后,她才知道,这个新单位一无办公地点,二无办公经费,三无工作人员,只有1枚公章、4位领导。“没有资金,我们班子成员自己垫付;没有办公场所,路边院落就是临时办公室;没有交通工具就挤公交,搭便车。我们延安这块土地上的人,从来都不怕条件差!”几夜无眠后,打定主意的史俊琴带领3个副职、2个借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2022年,史俊琴二弟媳妇下岗,想让姐姐帮忙在市区开一家药店。没想到,史俊琴却断然拒绝。弟弟和弟媳很不理解:“凭什么别人能开我们就不能开?”史俊琴说:“发财的门道有很多,你们为什么只盯着开药店这条路,还不是因为我是局长,想背靠大树好乘凉。你们要是开药店,让局里人怎么执法,你们要坚持开,我们就别来往了。”史俊琴不但以身作则,对下属也要求严格。她说:“我就认一个老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作为执法者,今天短一短,明天软一软,后天再缓一缓,法律的公正和严肃就会大打折扣。”
史俊琴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2022年3月25日,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史俊琴年仅28岁儿子的生命。噩耗传来,如同晴天霹雳。人们在为史俊琴悲伤痛惜的时候,不免猜测:不知要多久她才能缓过劲来,干工作的热情恐怕也没了吧。延安市药监局不少干部职工“心情也都灰灰的”。仅仅14天后,史俊琴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办公室。虽然她面色苍白,但声音依然坚定。“她对我们说,„我是儿子的母亲,也是有事业的人。有事业的人,精气神不能垮!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支持。‟”
2.李俊贤: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当火箭将卫星或飞船送入太空时,那一刻是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不知您想过没有,中国火箭的动力源自哪里?是谁研制了火箭推进剂? 而你又有没有想过,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生产及生活领域的聚氨酯成型新材料,也同样出自于这位化工科学家之手?
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化工科学家、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的名字。
“
10、9、8、7……点火!”火箭在瞬间腾空而起,中国人的豪情和智慧在一次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中迸发。
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腾空而起,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
一、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坚定地、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83岁的李俊贤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急国家之所需,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如今,83岁的李俊贤还坚持每天上班,年轻人在图书馆还经常会碰见他,可以当面向他讨教。女儿心疼他,劝他好好享受生活,可在老人心中工作就是一种寄托、一种信仰。“总会有新技术、新东西出来,我想了解!”李俊贤说。
已过耄耋之年的李俊贤本该茶香饭淡,儿孙绕膝,但他却说自己享受不了。“呆不住的,还不如在图书馆、办公室查阅些资料,既了解了最新进展,也能为单位提点建议,自己也好有个精神寄托。”
不过,这辈子李俊贤也有感到愧疚和遗憾的事。“我1959年与老伴结婚后,很少考虑家人,没给老伴买过衣服,没给孩子辅导过功课——最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们呆在北京过舒适的生活。”
这就是李俊贤。从他身上,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人生的真谛。(3.杨善洲:工作就要沉到第一线
“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摆摆样子。”杨善洲一辈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话做的。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就可以“农转非”,可杨善洲却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的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办私事。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老人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杨善洲主动放弃了。这就是杨善洲,他舍小家顾大家,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唯独忘了自己和家人。
在一般人眼里,领导干部下乡吃饭忘记付账,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不欠群众一分钱”的观念,牢牢贯穿了杨善洲的一生。在他心目中,领导干部绝对不能搞特殊化,不仅要算饭费那几块钱的小账,更需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4.俞佳友:扎根山区务实为民的“省城来客”
俞佳友,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2022年2月被下派到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在一年多时间里,他扎根山区,与民为亲,用一颗赤诚的心回报着一方百姓,带出500个万元户,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克服家庭困难,情系山区,把村民当亲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乡、村、学校和村民捐助款物达150余万元.5.杨昌林:武大75岁退休教师乐当“汉族阿爸”
33年,杨昌林为一代又一代在汉藏族学生筑起一个温暖的家。每年藏族新生入学,就被分批接到杨阿爸家里吃“迎新饭”;每届藏族毕业生要离开,阿爸和在汉藏族同学为他们依依送别;周末和节假日,藏族学生轮流来阿爸家里吃糌粑、喝酥油茶,话家常、谈人生理想。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实际困难,阿爸会帮助他们跑腿解决。
武汉大学75岁退休教师杨昌林坚持关爱在汉藏族学生,33年来接待、帮助过的在汉藏族学生近万人次,成为他们贴心的“汉族阿爸”。武大杨昌林老师33年如一日,关爱在汉藏族学生,事迹感人,立意高远,情操高尚,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昌林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促进西藏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6.派出所所长祝建国:平凡事迹书写闪亮人生
从警26年,他和妻儿在大年三十只吃过一顿年夜饭;从警26年,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去吧!”;在派出所工作的11年间,他走村串巷,走访群众上万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300多件——“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对他最好的注解。他叫祝建国,生前是北京市延庆县公安局沈家营镇派出所所长。2月26日——他生日的前一天,一场大雪过后,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8岁。
2月26日是周六,早上8时,祝建国来到所里值班。头天下了一夜雪,祝建国上班第一
件事就是带着民警扫雪。路过的村民开玩笑:“祝所,这点小事也用您啊!”祝建国抬起头一笑:“都一样。”
扫完雪后,祝建国感觉心脏不舒服,他看了一眼工作计划,马上要给民警布置全国“两会”的安保任务。同事们见所长脸色不好,劝他休息一会儿,但祝建国先后吞下三粒速效救心丸,开始埋头整理开会要点。没过多久,祝建国突然面无血色,倒在工作岗位上。
抢救进行了9个多小时。晚上9时45分,心电监护仪上最后一丝波动消失。医生诊断:压力过大,疲劳过度。那一刻,距离他48岁的生日,还差两个多小时……
3月1日上午,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派出所内,11名民警围绕在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旁,向他们敬爱的所长祝建国道上一句迟到的“生日快乐”。但是,在这样一场生日的宴会上却听不到任何的笑声,取而代之的是民警们压抑的抽泣和默默滴落的泪水。
在追忆祝建国的一生时,他的“战友”这样评价:“你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到没有一件事可以感天动地,没有说过一句豪言壮语。但你又是那样的不平凡,因为你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到了最好。”
7.北京铁路局客运段京藏车队: 雪域高原上的天路彩虹
穿越大片“生命禁区”,运营4年来累计运行里程达1364.6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行驶340.5圈,安全运送旅客416万人……这便是有着“天路彩虹”、“英雄列车”美誉的北京铁路局客运段京藏车队。
跨高原、越雪山,4年的安全运营,京藏车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进藏第一车”的承诺,成为旅客心中的“天路使者”。
**,布达拉,红墙白壁永相依,王府井的灯火,点燃了八角街的虹霓……”这是京藏五组列车长李然写的一首小诗。京藏线,一头是北京,一头是拉萨,就像一条牢不可破的纽带,连接着藏汉以及各民族。京藏列车,就像这条纽带上的明珠,续写着祖国各民族团结的众多故事。
8.尹祖銮:柔弱女村医 “防艾”挑重担
一个人背着药箱走在蜿蜒的山道上,尹祖銮的身影有些孱弱但坚定执着。为了“防艾”,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不解与酸楚,在乡间小路上一走就是6年。
2022年,一个集艾滋病宣传教育、咨询和村卫生室于一体的综合防治点在广宋村建立,已做了8年村医的尹祖銮挑起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担。如今,尹祖銮辖区内“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全覆盖;九成以上15—49岁的群众自愿检测;常住感染者每月随访率达100%。回忆起“防艾”的艰辛,尹祖銮说,自己多前进一步,就能把患者往回拉一把。9.龙进品:无量山下的无量坚守
他是当地最有学问的“秀才”。有着4年法学理论专业素养的他,毕业后选择回乡,在无量山深处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扎下根后,就再也不愿意离开。
他是全县最善于用民族语言办案的法官。身着制服,脚穿胶鞋,长年行走在山路上;背着国徽、拿着条幅,用民族语言与村民互致问候,为山区百姓执掌法律公平。
他喜欢在情理范围内用法的精神推进乡土社会进程。年近不惑的他,没办过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却化解过数千件“鸡毛蒜皮”的纠纷,理顺了辖区内各民族的家长里短。
18年间,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这个扎根云南基层法庭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法官,把自己放在了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百姓沉甸甸的信任。
2022年2月24日,中共云南省委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龙进品“爱民模范法官”荣誉称号。在表彰会上,龙进品满怀深情地说:“我永远是云南省法院系统的一名普通法官,一
名无量山中平凡农民的儿子。我与家乡、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与自己在这片土地上追求的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已血肉相连,我将永远扎根在无量山中……”
龙进品于1993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作为南涧县第一个法学学士,一直工作在远离县城的基层法庭,是目前我省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在条件艰苦的乡村法庭,龙进品17年如一日,走乡串寨,化解纠纷,服务百姓,奉献基层,以真情维护民族团结,用法律构建和谐乡村。17年来,他承办案件1000余件,平均调撤率70%以上,所承办的案件做到了零上访、零投诉、零改判。
10.杜志辉:扬威天地之间的“伞魂
从“黄继光”部队走出来的杜志辉,秉承着英雄的血脉。他先后上高山、下海岛、进高原、穿大漠,面对苦与累,甚至生与死的考验,从没有退缩过。
“一切为了祖国!”这是在土耳其训练基地后面半山腰上用土耳其语写的标语。“接受挑战、为国争光!”看到这幅标语,杜志辉的心中就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斗志。
过“生死关”是每个SAS队员必经的训练,它包括海上13公里打脚蹼泅渡和陆上23公里长途奔袭,对人的生理极限是个极大的挑战。土耳其特种部队把闯过“生死关”的人看作英雄。打脚蹼13公里长游,3个半小时的奋力拼搏,杜志辉率先上岸;23公里长途奔袭,他咬紧牙关,踩着被烈日炙烤得滚烫的石子,第一个冲向终点。教官少有地竖起大拇指说:“杜,你是年龄最大的,但也是最棒的!”
训练结束,杜志辉在同期队员中总成绩排名第一。毕业典礼上,塔世上校亲自为他佩戴了象征基地最高荣誉的蛙人勋章、排除爆炸物勋章和SAS戒指:“杜,你是所有受训外国学员中最优秀的!”
“一名军人,只要把祖国和荣誉放在最前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杜志辉这样说
11.杨善洲: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草鞋书记”带来的震撼与感悟: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双草鞋,很难想象这会是地委书记的装束。做了几十年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家里人一点儿“光”也沾不上。“农转非”转不了,新房盖不起,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退休了,钻进大山数十年,硬是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末了,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子无偿交给国家。
12.李文祥:赫赫战功老英雄 安贫乐道半世纪
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济南攻坚战,他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炸开坚固城门;徐州碾庄阻击战,他带领战士吃麦子喝冷水,顽强阻击敌人4天4夜;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保卫战,他打坏了两支枪,血战后一个排仅剩3个人。
他战功卓绝却不居功自傲。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当农民;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安贫乐道,半个多世纪坚持人生信仰从不动摇。
他就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的退伍老军人李文祥。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枪林弹雨,李文祥同志坚守理想信念,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显赫战功,展示出了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和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荣誉功勋,李文祥同志自愿扎根农村,安于清贫,不求索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显示出了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他又扎根农村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退伍军官,49年来,河南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村民李文祥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辉煌往事,执著而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当初入党时的承诺:“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服从组织的一切安排,做出个党员的样子来。”
13.邰忠利:把忠诚献给北陲边关
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铸一座丰碑。邰忠利这位从北国边陲走来的年轻战士,将青春的履历化作了猎猎旗帜下永远飘扬的军魂,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向祖国交出了一份优秀人生答卷!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片叶印证了生命的奇迹。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使命任务砥砺、光荣传统熏陶,铸就了邰忠利的壮美人生;他的英雄事迹,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伟力,续写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和谐篇章。英雄远去,精神长存。邰忠利将激励全团官兵,忠实履行使命任务,努力当好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一个生于80后的孩子,困窘的家境没有扭曲他的人格,社会的诱惑也没有侵蚀他的心性,没有肯德基、没有变形金刚,一身军绿色带给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崇高的心灵,他用一件又一件好事描摹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他把做好事当成了再平凡不过的一种习惯。细微之处才见英雄本色,细腻之中更显人性光辉。让生命变得美丽而崇高、让平凡变得深刻而伟大、让追求变得热烈而精彩、让爱心变得温暖而博大。这就是邰忠利,一个年轻、英俊的蒙古族士官,一个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的优秀边防军人。伟大寓于平凡,英雄始于普通。邰忠利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换,实践了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英雄原本没有贴标签,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人皆可以为尧舜,亦可以成英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粒英雄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尤其是在金戈铁马、壮怀激烈的军营,崇尚英雄、追慕英雄,是军人天然的情结。像邰忠利一样,哪一个热血男儿没有澎湃过英雄的激情?哪一个身着军装的人没有放飞过英雄的梦想?翻开英雄的图谱,追寻英雄成长的足迹,可以发现,英雄的壮举无论多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无不始于平凡,成于非凡;也无不孕育在平时,迸发于一时,这是量变积累后引发的质变。邰忠利工作上追求卓越,训练中精益求精,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体现了对身边战友的关爱、对本职岗位的挚爱、对驻地群众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珍爱、对亲友老人的敬爱。他的事迹,像兴安岭上的杜鹃花,星星点点迎风而长。邰忠利以及众多英雄构成的道德标杆,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可追可寻、可信可学。
13.陈瑞祥-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
他就是那位矿井掘进工人,先后四次吐血依然不下火线的人吗?他就是那位舍弃行政机关工作,宁愿扎根深山,至今仍是初级职称的人吗?他就是那位每天书写近万字,20多年笔耕不辍,独自编纂固原组织史的人吗?望着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中,蓦然有泪。
他内心的阳光如火一样炽热,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别人。在百米深的矿井之下,陈瑞祥如同一面朴素而坚定的旗帜,浩浩然飘扬在自己的阵地上.工作那五年里,陈瑞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他办公室的灯从未在夜里零点之前熄灭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头发大把脱落„„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
14.“做琐碎的好事”成为信仰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更难的是一直做琐碎的好事,这难处不仅在于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在于可能面对各种质疑与揣测。尽管如此,周希胜还是做到了。
因为是庄户人家的儿子,他对普通群众多了几分朴素的感情,尤其是当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15年来,他平均每年帮助十多个流
浪者,调解矛盾纠纷不计其数。因为是一名人民警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长期的群众工作经验令他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深知群众的难处,并始终认为为大家提供帮助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
从亲民爱民的朴素情怀,到有困难警察来的职业习惯,坚持做琐碎的好事已经上升为周希胜的人生信仰。当需要以时间、精力、财力甚至是生命安全为代价时,他都义不容辞;面对质疑,他依旧坚持,觉得只有帮了别人,心中才是美滋滋的。群众关切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件件为民解忧的好事,哪怕再小,也能折射出周希胜美丽而绚烂的人性光辉
15.人穷志不短
郑定祥这个“缺钱不缺德”的重庆“棒棒”,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与财富的反思。再普通不过的郑定祥,穿的是破旧的单衣,赚的是一天只有30元左右的血汗钱,住的是人均面积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旅店,却用10多天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将价值逾万元、搬运报酬只有十元的货物还给了雇主。他一句朴素的“缺钱不能缺德”,显得如此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物归原主,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路不拾遗,更是我们向来推崇的美德。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物质的供给,也不乏道德的楷模,缺的正是对善的身体力行。郑定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缺钱不一定就缺德,人穷志却不能短。
16.用生命书写忠诚
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何敏,深知一个新生婴儿给草原牧区带来的希望,更理解挽救一个生命的意义。多年来,她就像青海三江源头的水一样,以满腔热忱滋润
着各族妇幼的心田,传送党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使每一个母亲都像鲜花一样如期盛开,每一个幼儿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她待患者胜似亲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忘我工作,用精湛的医术服务于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解除患者病痛,温暖各族群众的心。
在何敏心中,军人的使命高于一切。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她用生命书写了当代军人的忠诚。这样的军人值得敬佩,这样的军人值得学习!
17.做小事,成大事
韩七二从一个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羊倌,到战士喜爱、领导信赖的士官班长,他将放羊时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从小事做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为何要从小事做起?因为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大道理。从小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做其他事时观照比较,就更容易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因为小事能磨砺人的心性,何意百炼钢,终成绕指柔,沉得下心做小事,才可能在不断的积累中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成功机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羊不统,何以统千军?做小事不是浪费时间,不好好做小事,不从小事中归纳总结才是虚度生命。肯做小事,会做小事,那么离成就大事也就不远了。
18.执著之美
毋庸讳言,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人各不同。有的人生机勃勃,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累积起事业的大厦;有的人庸庸碌碌,时间如水过白沙般过而无痕。那么,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呢?是什么让生命充满活力与创造?是什么使平凡变得非
凡?是健全的身躯还是执著的信念,是物质的获取还是精神的丰富?恐怕还是在于执著的信念,精神的丰富。
执著,闪现非凡美丽。刘盛佳由于冻伤而导致右腿截肢,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在心脏安了5个支架,但尽管肉体生命残缺,但他依然秉承信念执著追求:写好的书稿丢了30多万字,他毫不气馁毅然重写,去世前还在忙着编纂书稿大纲;他忙碌地投入工作,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凡人看来,刘盛佳的生命似乎只有悲情与苦涩,但他却证明了自己更有活力与创造:他翔实的考察使得神农架林区终得保存,他撰写的著作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他教导的学生获得俄罗斯总统特别奖„„成就的背后,是执著在闪光。执著,引领向上的力量。刘盛佳的人生也许不够轻松、不甚完美,但却因执著时时迸发着向上的力量。如他一样,我们的人生也许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我们可以用坚持不懈的信念让生命不断前进,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让生命永葆鲜活。
19.唱响青春
若把青春唱起,它应当欢乐明快、生机勃勃。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的青春开始沉溺于享受,纠缠着名利,而青春也在这纠结中悄然变奏,稍显黯淡。
可沿着太中银铁路,却有这样一群80后女孩,面对铁路建设一线辛苦繁杂的工作,她们任劳任怨;基层的物质生活条件简陋,她们乐观依旧。她们的岗位不同,但同样严谨尽责;她们的生活各异,但都积极坚强。她们的青春没有都市的热闹繁华,却依旧光彩照人;她们的青春也许不够安逸,但丰富而饱满。
真正的青春理应如此!少些世俗,多些理想,才能把青春照亮;摒弃浮躁,不断向上,才能将青春唱响。青春宝贵,切莫虚度。拥有青春的你,也请如这群
绽放在铁路上的火热玫瑰一样,以执着为节拍、以进取为歌词、以奉献为曲调,唱响自己的青春之歌。
20.行动,让平凡伟大
农民工颜展红再平凡不过。他与千千万万朴实的农民一样,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城市。他有着平凡的生活,在城市的角落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普通得不太会有人注意到他。
他却又如此不平凡:为找到捐助孩子的新方法而激动不已,为守住暗中助人的秘密而自得其乐,为多捐助几个孩子而对妻子撒下善意的谎言,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坚持不跟助学对象见面。
当一些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忘记了人性的温暖时,偏偏是挣钱如此不易的平凡农民工老颜,以独有的方式,攒出了贫困孩子的求学之路。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绽放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善良不应藏在心中,助人不应止于口头,只要开始行动,不论你我,都可能成为蕴含伟大的平凡。
21.回报,提升爱心
做好事不留名,慈善似乎不应该与回报联系在一起。“风车爷爷”胡远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骨肉重逢,得以安享晚年,他的故事看似走到了完美的结局。然而,胡远根老人却没有让故事就此终结,他选择了回报爱心,传递爱心。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制作风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的温暖如手中不停转动的风车不断传递、扩散开去。
爱心的奉献理应简单而纯粹,但这份单纯并不意味着不求回报。回报爱心,不是点对点的回赠,而是由点及面的扩散;回报爱心,不是锱铢必较的功利,而是将心比心的真情。回报,提升爱心。若爱是光芒,无动于衷的冷漠只会成为黑洞让它消失殆尽;若爱是光芒,知恩图报的真心会像镜子般将它折射、传递、放大。所以,请放心地接受爱的捐助,也请力所能及地回馈这爱的捐助,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明亮、更温暖
22.“养老”能否接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7岁的肖文秀老人也许并不熟悉这句拗口的格言,但她却做到了。当今社会,能无私地孝养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
肖文秀的故事在给我们精神启迪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随着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其实也面临与杨婆婆类似的养老困境:身边没有子女,盼望居家养老却力不从心。在城市,老人们还可以选择“托老所”等新型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一旦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身体好,不生病,老两口能互相照顾了。
这样的状况如何改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种解决养老问题之道。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接力,一个人年轻时为他人提供了多少养老服务,自己年老后就能得到他人多少养老服务。爱心可以像火把一样代代相传,超越血缘的纽带,将全社会结成一个爱的联盟。
当传统的养儿防老、机构养老机制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失为一种补救之道。
23.平凡奠基美好
王立国走了,牺牲在抗冰保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温暖如春的家中关注这场肆虐湖南等地的低温凝冻灾害、谈论着天气变化时,也许不会想到有人在寒风里连夜奋战,也许不会想到一个37岁的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
因公殉职的王立国也许特殊,但默默工作的王立国们处处可见。清晨薄雾中的清洁工细细打扫着街道,瓢泼大雨中的交警认真维持着交通秩序,节假日时的乘务员们依然坚持工作„„然而,当我们走在干净的大道上时,当我们享受着便利快捷的交通时,当我们在假日与家人团聚时,我们却往往将他们遗忘。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有的只是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尽责。但倘若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王立国的牺牲让人动容,王立国们的奉献更值得尊敬。他们是随处可见的隐形人,平凡而易被忽略,却重要且不可缺失。因为他们,美好才有了基石,有了依托。
24.草原人民的好军医
20多万公里巡诊路,10万多例获救治患者,见证了他一心为民的鱼水深情;500多面不同语言文字的锦旗,4000多封感谢信,见证了他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13项医疗成果,填补的20多项医疗空白,见证了他扎根边疆、造福人民的赤子情怀。
郭纯,入伍40年、从医35年,长期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身患癌症情况下,每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坚持把为兵服务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他用民族团结的执著追求、赤诚大爱的真挚情感、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谱写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卫士之歌,为维护民族和谐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时代楷模人物先进事迹心得
疫情先锋人物事迹
时代先锋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22年时代先锋个人事迹材料
创业先锋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