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调研报告4篇
本文是关于基础设施调研报告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凤城自然状况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凤城是距丹东六十公里的县级城市。市区人口30万人。是边境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风光秀丽的凤凰山,环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凤凰山庇佑,小城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于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产煤炭资源,境内亦有金矿矿脉分布,故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是中国平均值的3倍以上,因此,采矿业每年的收入占到市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方面,由于背靠长白山余脉,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内有爱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条。水资源总量33.64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达到5831立方米,位于辽宁省前列。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境内的凤凰山,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区,因其险峻,尤其受到登山爱好者的喜爱,游客络绎不绝。为凤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凤城辖区内,还有利用优异的农业生产环境而科学致富的著名新农业生产基地——大梨树 每年,大梨树除了种植大量高价值五味子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凭借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和谐新农村建设已全面进行。业已成为全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示范基地。
总之,凤城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二)城市早期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凤城早在清代时期,就是经贸重镇,是仅次于丹东的沿边贸易城市,并且,由于凤阳书院(如今的凤城市第一中学——省重点中学)因学生连续几届考中晚清状元而远近闻名.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较于丹东市区划内的其它地区,是相当健全并且高质量的。简而言之,就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市。风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之后,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败下阵来,不断地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建国之后,旧城改造几十年,但是效果不
明显。70年代,市区内仅有3栋四层高楼房。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凤城市区的面貌仅比普通农村的面貌相对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为主,城市供暖系统落后,基本依靠有烟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统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且很大一部分地区使用公共厕所,公共卫生达不到小城市标准,相对较差。
下图为老凤城南大街,此为二十世纪20年代照片。当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说质量不高,但是和全国大部分小城镇的水平相当。
凤城城市基建的落后,当然与凤城典型农业经济城市的城市面貌分不开。城市80%以上人口为农业劳动人员,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就始终在和地级市龟兔赛跑。到了80年代中期,市内共有主干道3条,城市面积5513全市主干道为一条沥青马路。城区面积狭小。交通不便,市民出行基本依靠自行车。冬季取暖方面,参加城市统一供暖的居民比例,仍然不到40%(当然这个比例在98年之后就开始大幅提升,但之前推广的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居民不愿意承担相对昂贵的供暖费用,而选择相对便宜的蜂窝煤取暖。关于取暖方面的调查,笔者共向成边地区发放30份调查问卷,发现其中74%的居民因经济问题,拒绝集中供暖)。
城市主建筑则是以80年代初中期的老建筑,城市没有的到应有的更新。进入九十年代初期,城市开始得到发展以及改造。但是速度缓慢。下图是90年代凤城市交通主要道路的照片(其实XX年时仍是如此)。由此可见,发展程度还 是相当缓慢的。
我们也知道,进行城市建设不是旦夕之事,只有依靠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同时,发展城市规模,加强旧城改造,也必须与当地实际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民经济收入成正比。即如果盲目的建造那许多与实际经济水平不相符合的高楼大厦,过高的房价和高级的配套基础设施,依靠居民微薄的收入,是消费不起的。所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凤城的gdp增长率与国家的9%的基本水平相当,有时略高),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之以前也提升了好几倍。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预算,也成倍的增加了。无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在这次调研中,我也了解到,政府工作于资金支配的相当一部分,用
于保障市民的生活,并且对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政府也是给予了实在的补贴。未将政府资金用于大兴土木,而是用于改善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切实生活水平。足见我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新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步前进
(一)交通道路建设飞速,城市交通以及对外联系环境良好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凤城市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首先是城市主干道质量得到了飞跃,判断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首先的指标就是交通发展状况,这一点,与早些年,国家推出的“想致富,先修路”的号召,颇为相似。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凤城市内,道路宽度增加,主干道邓铁梅路以及石桥路都已开辟为双向二车道。相较于之前的泥路以及石子路,路面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并且,为了更好的招商引资,方便市民生活。市政府又加大了城市道路基建投资力度。XX年时全市公路长度在50-55公里,XX年,全市公路长度增加到70公里。
如今,凤城市与外部的交通良好,境内有沈丹铁路、凤上铁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贯穿。铁路总长195公里,大小停车站23个。公路干线11条。总长1344公里。与各镇区形成了联络网。凤城距丹东机场78公路,距丹东港63公里,距大东港90公里。陆海空三方面运输都很便利。主干道贯穿整个城市。
关于公交系统的建设,XX年时,全城有公交车辆60台,XX年达到106台。近乎翻了一倍。加上数量不少的出租车,基本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实现了机动车和人力三轮车的换代。公交系统的进步,当然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耀眼的成就。
(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能动性,合理治理河道,建设水利工程。
之前,凤城市对于贯穿城市东西的二道河的利用一直不够重视,这条主要河流的唯一功用即是城市排污。导致在短短数年之间(XX年后更加严重),河流即被污染,气味难闻。河水漂浮物到处都是。一到夏季,蚊虫以及传染病滋生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堤防措施稍显单薄,因此,一到雨季,河水上泛,政府就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河道的抢险救灾。在九八年全国大洪水之际,二道河上游也出现了决 此为凤城的老河畔和老桥,如今此桥依然不在,被载重更大的桥梁替代。此张照片十分难得。
堤现象,对城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近五年(XX-XX),随着政府财政的极大充裕,通过招商引资,在河的一侧建起了规格相对较高的河畔新城(高标准住宅区)。同时,对河流进行污染治理,加固堤防,修整延河两岸的绿化带。致使河畔成为凤城的城市地标之一,二道河污染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建成了两个小型的水闸蓄水库。并通过建立防洪坝,对河流进行了旱蓄涝泻的治理,由大堤和水库双方面成功解决了水患。对于二道河河畔的一期改造工程以及对二龙河的综合治理工程,不能不说是近十几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凤城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图为如今的新河畔建筑群。此为河畔夜景,可见变化之大。
(三)积极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方面,城市的基建变化
上文已经提到,凤城市的早期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大量破旧平房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极大的阻碍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旧城区存在大量的瓦房以及三四层高楼房。这些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极大的束缚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于是从XX年起,政府便通过对外引资,引进两个新项目,即河畔新城以及苏华苑两大高级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二道河北岸的主城区形象。经过近3年的努力建设,两大住宅区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城市居民平均住宅面积由XX年的8平方人,米/人,增加到XX年的16.17平方米/人。足足增长了一倍。下图为新建的河畔小区,远处楼房正在施工。
随着城市整体市容面貌的改善,凤城作为现代化小城市的形象,也随之初步确立起来。最近,在火车站附近,又有资产投入2亿元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相信会成为凤城的新风景。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主城区基建设施改造全面开始,大量的平房瓦房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楼房。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由XX年的70公顷,占城区的5%,扩展为XX年280公顷,占总城区的25%。(北京在经过奥运的城市基建大换血后,主城区绿化率为34.51%。而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而凤城只是个县级市,所以,25%在全国小城市绿化率内比较,已基本达到中等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集中采暖工程得到发展。相当一部分居民,告别了依靠煤炭过冬的状况,换为暖气。XX年以来,能源利用的升级也在继续,居民由之前的煤
气消耗,过渡到了天然气消耗,平均每人45立方米。新能源的推广,不但适应了时代的形势,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更是节能环保的新举措,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到了60%(煤炭能量的利用率只为20%,相较于天然气的高利用率,是极大的能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城市的大气污染现象(尤其是粉尘污染)得到进一步缓解。每逢冬季,烟雾弥漫的状况终于得到改善。
政府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成功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城市面积也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年的17平方公里。
三、调研的结果以及启示
通过此次的调研,全面的观察并直观的体会到了凤城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并且,切身体会到了这是通过凤城人民多年来劳动换来的成果。从中,我们必须看到,各样的建设,都是在党的正确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地方人民团结一致的结果。在这期间,凤城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文明推广活动一直在进行,并且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冒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其旗帜下,凝聚出巨大的力量。
四、建议和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如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凤城市才会在长期的城市规划中,集中力量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使凤城不断的朝四化的最终目标前进。
下面我对此次调查报告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城市绿化问题,凤城市的地表绿地面积达到73%。这已经是很高的数,但是,市区内,应建设更多的绿化带,朝花园城市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可以学习大连市的先进经验。如果城市的绿化率很高,同时又受到凤凰山旅游业的带动,凤城市的旅游经济,定会大步向前。依靠凤凰山,我市完全可以建成绿色旅游为主的现代化城市。
其次,治理污染,凤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就是改善地区水质以及水污染状况的成功范例。治理水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凤城市的工业污染,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今年我们高兴的看到,政府执行国家政策,对城市市区内的重工业以及污染企业,进行了外迁。这无疑是明智的。如果坚持治污,凤城再扩大城市范围,发展城市规模,那麽,凤城就拥有了申请宜居城市的资格。环境优美,基建强大,硬件设施先进,这些定会为城市带来新活力。
再次,我们要从凤城市的发展中,总结出经验,坚持党的政策,构建文明社会,政府鼓励工业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转变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不急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城市发展路线。
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归根结底还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将发展经济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先位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着三驾马车的动力,即进口,投资,出口。而国家目前需要做的,便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尽量摆脱投资在经济增长之中的大比重。积极扩大内需。对于地方性政府,应以发展经济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同时兼顾社会协调和可持续性,尽力完善基础设施。在本身由于地域有限,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最适宜的方法,是在不对境内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的同时,尽力扩大招商引资。通过这几年市政府的财政报告发现,政府每年都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业已在城市北边扩建新兴工业开发区,每年的引资额度都成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财政结余就会增加。只有充足的基建经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会获得确实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达到了城市基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同时,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这里我们分别可以依靠邓小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谐发展观理念来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争取城市发展走良性循环道路。在搞建设的途中,坚持实事求是,要发展,要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备。依靠踏实实干,来做出成绩。
此次调研,仍是不全面的。我通过了解市政有关部门的城市建设数据以及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城市的部分地域发放传单。进而汇总作出调研报告结论。因此,难免存在考虑不周的以偏概全的问题。另外,此次问卷调查,还不分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来了解市民各阶层对于城市建议的满意程度。但由于数量过少(共20份,结果是基本满意和满意的占到了70%以上),此次不列于报告数据陈述。
最后,我相信,凤城人,会以新的思想以及实际的行动,构建新的现代化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XX〕10号)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X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 “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
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4、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实施天保工程管护森林215.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其中华山松1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44.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县共有6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站,54个天保站点,建成林木种苗基地2个,成立森林防火队2个。
5、畜牧方面。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所场16个;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上建成冻精改良站点45个;动物防疫体系上建成县级兽医防治站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14个;改造和新建标准卫生牛厩10.1万平方米,羊舍2.5万平方米,猪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贮备设施配套农户铡草机239台,建青贮氨化窖3.33万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场17个,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个,建成移动基站、联通基站70座,架设光缆770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8万户,互联网用户3076户,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83所,教学点2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68个),幼儿园66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全县校舍建筑中还有危房面积7161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8℅,其中中学c级危房425平方米,d级危房21617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100平方米,d级危房49472平方米。
8、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工程,完成青华、五印、紫金、庙街、巍宝山、牛街、大仓7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完成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县血防站、保健院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75个村级卫生室改造建设项目。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网底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9、文体方面。实施“两馆一站”项目工程后,建成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建成南诏、巍宝山、大仓、永建、牛街、庙街、五印、紫金8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民体育活动场地309个;完成县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
二、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乡村公路等级差。虽然我县的公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县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较多,现有的大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县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四是全县还有近1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3、能源建设工作任务艰巨。一是我县电力骨架网布局不理想,5个110kv、35kv变电站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西部山区无高压输电线路和35kv变电站。二是一、二期农网改造时由于投资限制,规划设计不完善,加之全县还有近2万多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甚至还有少部分“无电人口”存在,供电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现在实施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因补助资金少,农户自筹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设进度慢,全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上难度比较大。四是我县目前所计划的水电站和风电站建设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前期工作进度缓慢。
4、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文体上:一是全县还有6个乡镇文化站需
要进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很多村没有图书室、文化室等;三是全县81个村委会中仅有24个村委会有体育活动场地34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小学现有校舍建筑中危房面积还占总面积的28℅,“危改”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学生和教师的住房使用面积远远满足不了目前需求,现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卫生计生上:一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小不达标,并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县计生服务站搬迁新建难度大,且9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有7个需要改扩建,2个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农村卫生计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5、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农业服务站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村级条件更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发展需要;二是还有部分自然村没有通广播电视,致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存在盲区;三是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通讯设施入户率和网络化程度极低,对市场了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四是多数农村村庄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庄生活环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6、农村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严重滞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与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项目前期工作上,虽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高质量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多,未形成项目的良性滚动递补格局,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须,加大投资力度以来,由于我县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7、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
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州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州配套资金少,县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8、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农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由于上级专款下达滞后,延误了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期,致使工程质量难保障和建设资金的增加;三是我县山区面积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又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县农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三、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切实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县县乡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并实现弹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积极争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尽早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认真开展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血吸虫病区及水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非血防区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全县的人畜饮水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争取新一轮的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七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移动基站、电信基站建设工程和电信网络光缆建设项目,做好乡镇综合信息传输网建设工程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切实为三农服务劣实施基础。八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XX年是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争取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关键之年。为尽快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结合国家政策,从适应未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县目前的基础条件上,科学提出我县短期、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二是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行业专项规划是在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政策和发展需要,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出发而科学编制的,其主要作用是科学指导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县总体规划科学编制的依据。涉农部门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并按规划的内容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各乡镇在制定村镇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实际,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有重点、有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范围内小集镇布局、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布局,有计划地控制自然村的发
展,引导自然村人口向小集镇聚集,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留出空间。
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规划、编制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林地)审批、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开展的好坏和所做材料的深度是影响项目审批和实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州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培养专业的人员来做此项工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加强项目的收集、整理,完善各行业的项目储备库。二是要围绕国家投资方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时对项目进行筛选,做到滚动储备。三是对已经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向上争取和自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切实开展好项目前期工作,为争取建设资金打实基础。四是根据我县的优势和特点,包装、策划一批竞争力强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去招商引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坚持“建设靠项目,吃饭靠财政”的思路,踏踏实实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发挥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因此,各部门在项目争取工作上一定要主体明确,突出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抓紧争取并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投资见效快的重大项目。一是要认真研究上级投资政策,筛选一批体现我县特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竞争实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报,力争进入中央、省州的项目库和发展规划盘子。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沟通,积极捕捉项目动态信息,切实转变工作观念,树立起“争、跑、要”的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上下联动,加大对中央、省州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好部门优势,多部门联合,主动与中央、省、州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了解信息,共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良策,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要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社会氛围,实施“走出去”
“引进来”的招商战略,做好涉农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4、切实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项目实施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认真管理,确保进度和质量;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二是建立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发改、经济、城建、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项目立项报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招投标等工作环节,要采取统一协调,特事特办的原则,限期完成各项审批手续。对于计划新开工的项目,发改局、经济局要全力做好前期协调工作,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做好引导和配合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在工程项目的立项、报批、设计、预算、招标、施工、验收、审计等环节,均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四是加强协调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项目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需要各部门、各乡镇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门、各乡镇一定要站在识大体、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搞好服务。五是继续坚持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实施责任机制,将领导包抓建设项目拿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分工负责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好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
5、提高金融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扶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积极建设一些与其自身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设施。二是为了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鼓励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目前农村经济薄弱,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抓住当前政策性贷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确保银行贷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从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三是为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和财政贴息的政策,配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的争取力度,鼓励农业企业贷款建设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6、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县县级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家、省、州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又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很多,由于目前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多,许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让农民集资修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积极投入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和协调,形不成合力。因此,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涉农部门在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整盘考虑,充分做好项目争取的前期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防止项目投资过于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7、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积极做好引导。一是各乡镇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搞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引导建设好“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一、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XX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
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第2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了。八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各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我国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行改革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基础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我对基础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础教学现状
小学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基础学学习大部分内容是过时被淘汰的知识,这在现代学习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现代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他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尤其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
三、发展趋势
(一)、建构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我们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基础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家长、社会了解学校、教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二)、现代学校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构建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作用,结合多媒体,以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是学习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获取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打破,不断地随着教育发展而改革。
四、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此次基础教学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结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很大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让学生作为主体,更为主动去学习,使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促进我国的现代基础教学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这次改革举措意味着,为学生的评价多提供了几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调查报告
姓名:叶小丹
学号:2022156340
班级:英教1033
第3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专业代码:070101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数学系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实习姓名学号20221021228
专业年级2022级
实习单位禄丰县第一中学
实习时间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编制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带徒讲学,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的知识内容。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数学教材。到了唐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设有算学馆。为了教学的需要,由李淳凤等人审定并注释了汉朝以来的十部算经,统称《算经十书》,作为教学用书,并由唐高宗下令定为全国通用的数学教材,这是我国国家审定数学教科书的开端。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我国小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我对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得出了几点结论: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数学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小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数学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是数与计算(至今还保留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繁杂的四则混合运算,这在现代数学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统计、数据处理、估算等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
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现状
(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
从随堂听课和师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课堂教学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学来源于现实,运用于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4)、情景激趣,有效训练,实践创新。部分教师能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教育创新设计,各个环节准确把握要求,注重有效训练,引导科学思维,进行实践创新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2、作业情况分析:
从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可以看出,作业布置天天有,天天都练,布置的作业量适中。作业完成重独立,作业坚持当天批改,大部分能全批全改,并且改得比较细致,错的地方能标有符号或帮改正反馈及时,老师还有每次作业批改情况登记。作业设计开始被教师重视起来了,初步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
3、新教材实施对教师带来的困惑
(1)、新教材中的图例太多,老师很难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时自己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
(2)、新教材中学生练习题目太少,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化很多时间去收集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3)、新教材的例题不够明确,课时难以划分,要备好一节课很累;还是比较习惯课时化的教材,虽然说新教材给学生带来了探索的空间,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以及教师本身工作的繁忙,有时会给课堂带来很多的麻烦。
4、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不同步;不善于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只求“表面活跃”,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发展趋势
综观小学数学课程演变的历史沿革,从民间传授计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与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明确今后的发展趋向,都是极为有益的。
(一)对课程目标演变发展的分析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为进一步确立了“提高民族素质”的宗旨,反映了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折射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只注意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再发展成既重视知识、能力,又注重非认知因素,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从只要求将计算运用于日常生活,到要求“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发展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将朝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
(二)对课程内容与教材演变发展的分析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变化、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今后也将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
四、对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建议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有很多好的地方,如注重了教材编排体系的优
化,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但我认为还存在两个不够:一是与生产劳动结合不够;二是学生主体观体现不够。那么,如何突出这两点?我个人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来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中去,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实践不能局限于解几道题,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劳动中去。在知识的运用中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不给固定题,而是规定一定的范围和标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突出认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材要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现在有了彩版,书中有丰富的插图,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比如,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包括成年人)常沉迷于电子游戏,我认为除去其中的声像效果,它能吸引人的地方还有:不论什么能力的人都能在里面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创设了“成就感”,因而即使遇到再大的难关,也不轻言放弃,因为它激发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战胜困难的愿望和信心。如果教材能吸引住学生,他们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发展,也就能实现释放、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把教材中的各类知识明确区分为三类:基础类、能力类、创新类。基础类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计算为主;能力类突出知识的运用;创新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同时,制定各类知识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实行逐级过关。第一关每人必过,其它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这样,也可以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负”。
第4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报告
2022年4月19日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中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了。八年中,中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各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
育的直
接
体
.中国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行改革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基础教育?这是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我对基础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
础
教
学
现
状
小学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升
学
竞
争
导
致
学
生
厌
: 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基础学学习大部分内容是过时被淘汰的知识,这在现代学习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
教
师
素
质
偏
低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她们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二、现代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
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经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她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
2022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她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她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
2022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但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特别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三、发展趋势
(一)、建构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我们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基础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提
2022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家长、社会了解学校、教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二)、现代学校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构建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作用,结合多媒体,以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是学习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获取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打破,不断地随着教育发展而改革。
四、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此次基础教学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结合,为学生创立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很大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让学生作为主体,更为主动去学习,使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经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但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促进中国的现代
2022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基础教学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这次改革举措意味着,为学生的评价多提供了几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2022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调查报告
姓名:叶小丹
学号: 156340
班级:英教1033
2022年4月19日
第5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措施。我在这次实习检查中对学校课程计划、课时安排、教材使用及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及学生成长档案袋等情况,进行了了解。下面是我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改革概况:
1教师已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全面发展。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2在听课时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已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民主关系。课堂上,老师一般不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另外,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开始走下讲台,不断地对学生个别辅导,让学生勇于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谁有不同的意见?”“谁能回答他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看法吗?”教师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回答的真好!”“真棒!”来评价学生,3、学生
如今在课堂上,学生已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主动探索知识,敢于大胆质疑,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表现明显,小组合作、积极交流的场面屡见不鲜,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模式化向多样化、从单一化向个性化发展。鹤壁市淇滨中学一位初一的学生说:“过去是让我们走进书里去,现在是让书本走进我们的生活。”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的角色得到了转变;二是课堂教学得到了切实的改进,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增强,主动学习、善于表现自我的热情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四是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教师们踊跃参与课件制作,积极撰写课改论文。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相当部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到位,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堂灌”、“一言堂”、“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亟待优化;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四是教学设备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白城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2022年11月1日
第6篇: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按照区教委通知精神,学校对“十一五”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为昌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十一五”以来,学校规划任务的完成情况 按照区教委的工作部署和学校的计划安排,在校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和相互配合下,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开创了职工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办学工作:紧抓机遇
开拓创新
求真做实
1.加强中等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确保最后一届中专生平安退出。按照教委“平安年、创新年、质量年”的要求,通过强化教学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组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平安奥运宣传、安全教育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加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目前在校班级3个,学生129人,已全部走向实习工作岗位,学校加强了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反馈制度,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动态,确保安全稳定,圆满完成我校中专办学的历史使命。
2.巩固开拓北京市委党校昌平职工学校分院的办学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昌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022年至2022年,党校专、本在校生人数达1159人,毕业生708人,为昌平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可用的人才。
3.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发挥资源优势,奋力开拓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加油助力。
2022年以来,我校与区内各社保所合作举办25个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达776人次,考试通过率100%,全部取得了资格证书。
我校组织人力深入昌平9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进行调研,并最终确定麦庄和慈悲峪两个合作村,为其提供《计算机知识》培训服务,培训学员70人次。
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积极组织,深入调研,分别为麦庄草莓专业合作社、黑山寨板栗合作社、养蜂技术合作社、十三陵果业合作社举办了4期,计261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市场营销观念和意识更新》、《养蜂技术》等内容,培训班的课程为农民解除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困惑,解决了一些专业技术难题,深受广大合作社员的欢迎。通过培训我们也深深得感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是重中之重。
2022年,围绕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力以赴开拓“农民教育大讲堂”工作,从5月份开始深入我校所承担的4个镇、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试点村的调研,根据其产业发展特点,为各个村镇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到目前为止共计完成了12个新农村的16个培训班,954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法律法规》、《民间手工艺编织》、《文明礼仪》、《健康知识》、《奥运知识》、《营养配餐》、《计算机网络知识》等。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真正学到了一技之长,学会了从业的本领。各村镇两级领导也对昌平区职工学校送教上门,送设备到课堂的做法给予肯定,对我们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实现了创造精品培训项目的目标。
(二)教师队伍
两年来,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针对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开拓办学的矛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当前学校办学需求的技能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们的目标。
1.引进人才:2022年至今共引进三名青年教师,使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办学事业的需要。
2.专业改造: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化队伍结构,促进我们现有的教师向实用技能方向发展。
(1)为了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适应力,我校研究制定了《教师培训进修的实施办法》,鼓励现有教师按照学校的办学事业发展,拓展专业。
(2)
组织现有教师的实用技能培训,使我们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目前已有两名教师完成了专业培训,一名教师正在培训中。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已拥有两名区级骨干教师。(4)按照区教委布署和学校的计划加强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力度,目前已完成专、兼职教师的《电脑知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校本培训课程。
(5)以“十一五”课题为引领,带动教师教研、科研、调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共撰写论文5篇,获得区级二等奖2篇,获得区级三等奖1篇,获得市级二等奖1篇。
(三)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认真实施并高水平完成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了教学办公条件。从2022年至今由教委投资763.7万元完成了以下工程项目: 1.教学楼的综合维修级校园整治工程; 2.食堂改造和平房教室维修工程; 3.供电增容及线路改造工程; 4.综合校园网工程; 5.食堂设备更新; 6.办公家具设备更新;
7.新购计算机173台,多媒体设备11套,体育器材7套。
以上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教职工和学员的办公、学习条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更加现代化,基本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求。
回顾“十一五”前半程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得益于区教委对我校的支持,这是我校事业开拓的必要条件;二是得益于学校领导班子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精细组织、认真实施是事业开拓并取得成就的保障;三是学校的教师、管理、勤工三支队伍团结合作、勤奋进取是保证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两年来,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进程,我校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照仍有一些差距,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1.教师队伍 (1)整体的专业结构与目前的办学需求不匹配、不适应。(2)双师型和实操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3)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教师偏少。(4)骨干教师队伍还需加强,目前学校有两名区级骨干教师,距离“十一五”规划中的骨干教师数,还差三名,尚未完成。(5)按照“十一五“规划,在末期教师占全体员工的70%,目前教师规模仅占全员总数的44%,尚有26%的教师引进指标没有完成,在“十一五”末期还需引进10名教师,从而保证我校教师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达到最优的状态。(6)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偏低。2.干部队伍
整个干部队伍表现为年龄偏大、专业能力偏低、活力不足。
(二)职工学校当前的办学形式严重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表现为:
1.学校的办学功能缺乏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办学功能目前尚未建立起来。
2.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培训工程,在经费上投入大、产出小,从2022年至2022年共培训农民学员1991人次,学校投入垫付了大量资金,而到目前为止却没有相应的资金补偿,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硬件设施建设还需加强
1.需要建设一个专用的学员实训宿舍综合楼。
2.因为目前开门办学、送教下乡,急需增加两辆多媒体流动教室车和一辆办公用车。
三、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2022年至2022年是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的关键时期,我校的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着力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关于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
(1)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能,通过组织实用技能专业培训,改善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力求使教师队伍整体上向实用型、双师型方向发展。
(2)加大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力度,与教委的教科研工作体力相结合,以区级“十一五”课题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按照教委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学校的区级骨干教师建设,力争“十一五”末期完成5个区级骨干教师的规划任务。(4)加大短缺专业教师和实操教师的引进,建议在引进过程中,教委在系统内部帮助调剂解决;建议教师的科研培训等业务纳入教委的相关部门业务范围。
2.干部队伍
学校的干部队伍,特别是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议纳入教委的培养、考核、交流机制,以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职工学校的功能以及发展问题
建议教委及早论证并实施职工学校与农广校的整合工作,把职工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农广校的功能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开拓并完成农民的培训任务。
(三)建议教委尽快尽早协调解决从去年始至今年目前为止的培训经费问题,以弥补当前我校在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四)建议教委在安排2022年至2022年基建工作的时候,把职工学校建设学员实训宿舍综合楼项目和购置两辆多媒体流动教室车、一辆办公用车的项目一并考虑进去。
2022年7月
第7篇: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以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要求,实行乡镇基层干部补助等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举措,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江巴孜乡位于县城以南5公里处,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12个中心村,131个村民小组,有7133户,32078人,农业人口占先99.8%。全乡有1个党委,2个总支,28个支部,1126名党员,“四老人员”242名(其中老党员180名、老干部54名、老军人8名)。1所中学,7所小学,4个幼儿园,民兵营1个,民兵连9个,清真寺100座,宗教人士102人。不放心人员31人,其中,国保重点人员4人,伊扎布特14人,野阿訇1人,“7〃5”人员4人,新生代4人,宗教氛围浓厚4人。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一是按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服务大局、便民高效”的思路,按照1000:2的配臵要求,全乡配臵综治员60名,专职联防队140人,根据这两支队伍的人员素质及工作需要,采取每周一次集中学习,上报信息,同时使其享受低保,并为他们购买保险等优惠条件,极大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我乡共有27个行政村,按照要求配备了27名治保主任,242名十户长,除落实上级发放的生活补贴外,我们还根据每月工作情况适量增减补贴,对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及时兑现信息费,今年兑现信息费6000元。
三、认真快速落实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四项政策”
自治区党委以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了基层干部奖补工资这项决定,我乡在此项优惠政策中按照正职领导400元、副职领导200元、一般干部100元的标准进行了奖补,并在第一时间把补助资金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到乡领导、干部、学校老师、站所干部手中。计划在10月19日之前,发放村干部、十户长和专职联防队的工资。在村干部维护稳定工作奖补资金每人每年600元已到位,正在陆续发放中。
四、乡镇综合改革方面
(一)换届后领导职数配备情况。江巴孜乡现有在职领导干部15人,乡干部45人。在乡党委换届后,全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团结协作,工作积极。乡干部在党委、政府的团结和带领下,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做好每项工作。
(二)我乡干部编制57人,实际只有47人,缺编10人由于维稳及发展工作任务繁重,农村工作每项都需要干部督促才能落实,造成个别干部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拖沓、作风懒散。
五、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充实基层维稳力量
(一)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近年,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村官和优秀战士到乡镇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干部紧缺的问题,到乡里以后都能很快的适应环境,乡党委也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对新招录的公务员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费,不拖,不扣。
同时鼓励他们安心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
(二)充实基层维稳力量。从2022年至今,自治区党委关于基层维稳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对于警力下沉,乡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落实“一五十”工程和片区民警任村副书记和副主任制度,使村综治员、十户长和联防队干工作有人带,发现问题敢于面对处理,社会面的管控能力明显加强,收集各类维稳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各类重点人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六、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改善
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40万元扩建了食堂,新建了厕所,维修了会议室、干部宿舍、健身房、浴室。经扩建食堂面积达到250平方米,就餐人数可达到60人,满足全体乡干部日常就餐,配备了电视、冷柜、饮水机;对乡领导宿舍进行了粉刷,安装了防盗门、塑钢窗,统一配备了双人床、布衣沙发、电视、茶机;会议室安装了暖气,购买了花卉。改建了健身房、浴室,使干部能在下班后能洗上热水澡、锻炼身体。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数码照像机、摄像机、床等物品,有效地改善了干部办公、吃、住等工作生活条件。
今年县委又给我乡分了2套干部周转房,用于解决单身干部住房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上级党委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关爱。
七、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乡缺编10人,而且由于基层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一部分乡干部在长期工作中积劳成疾,养病在家;
另一方面,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多,涉及面广,出力多,出成绩少,导致一部分乡干部思想上对工作不积极,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队伍稳定性。
二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基层维稳队伍如综治员、专职联防队和十户长等,由于待遇低,外出务工赚钱养家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由于我乡处于城郊,乡里的集体耕地较少,因此集体收入相对较少,乡里的日常工作经费完全靠县财政拨付,每年交通、培训费用开支较大,存在欠债现象。
八、建议
在维稳及发展这两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希望上级领导加强干部的管理与培养,最大程度地解决干部的实际困难。同时望上级领导能从乡镇的工作实际考虑,招录公务员时能以民汉比例1:1来优化;加快乡镇的食堂、宿舍的建设步伐,为基层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多提供干部学习培训的机遇,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在维稳工作中要加强基层民警的素质建设,管理和用好维稳力量。
基础农业调研报告
基础派出所调研报告(共9篇)
经济适用房不动产权证办理基础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