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4-1信息来源:毕节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报告》的安排,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相关人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李克明的率领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赴金沙、纳雍、威宁、七星关等县区,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请各县区提供了书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
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试验区” 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22年底,全市城镇化率28.17%,与2022年(17.83%)相比,平均每年以2.068个百分点递增。随着七星关区百里杜鹃大道、草海大道、德溪新区路网,大方同心大道,黔西花都大道,金沙新城区2号、7号路,织金迎宾大道,纳雍发展大道,威宁乌撒大道,赫章夜郎大道、西城区路网,百里杜鹃花海文化路网以及小城镇新建道路工程的强力推进,城镇空间得到快速拓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22年的52.3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1.2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2.2万人,其中七星关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人口45.01万人;7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0.7平方公里,人口137.1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总长993.9公里。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一是城市住房面积不断增加。2022年来全市保障性住房累计建设完成25954套,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41平方米,一批较高档次房开项目的启动实施提升了城市形象。二是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随着七星关区响水滩公园、虎踞山公园、南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周山头绿地和小区绿地的实施,全市现共有公园20个,县(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绿地率6.91%,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1平方米,加上各地景观大道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城市给排水、道路照明、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县(区)城区供水管道长度742.03公里,日供水量26.7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75.08%(2022年自来水普及率70%);排水管网总长380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4.1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18%;县(区)城区现有公厕近180个,垃圾填埋场8座,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27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75%;县(区)城区共安装路灯54404盏(2022年有路灯5230盏)。这些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使市民幸福指数日益增加。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尽管近几年我市城镇化快速推进,但限于全市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截止2022年28.17%的城镇化率,与全省35%、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化相对滞后,其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六)规划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违规建筑在全市各县区规划区内均有反映,在七星关城区的反映比较突出。由于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屡禁不止,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农民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
(七)“推拉机制”尚未形成。我市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尚未成型,城镇化发展的初始动力先天不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工业欠发展,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娱乐、饮食、商业、信息、金融、保险、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发育不良,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绵延的后续动力。
三、对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真正提高认识,坚持走城乡统筹的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毕节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市委、市政府在结合区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提炼的成果,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纲领和指针,各级政府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市已进入了一个投资加大、开发加快、发展加速、实力增强的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服务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体制、环境等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强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真正尊重规划,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系,高效能执行规划成果。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突出规划的基础作用,以规划为总抓手统筹城镇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并加强对规划的检讨、反思和评估。一是启动具有毕节市域特色的毕节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二是启动各县(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三是完成各县(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要突出前瞻性,避免因规划落后造成长远建设被动的情况(如在城市人口密集区、中心区,要预先考虑,规划预留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等);二要突出科学性,在空间布局、功能完善、建设时序上,既要科学合理安排,又要敢于留“白”,不给历史造成遗憾;三要突出权威性,规划要高起点,实施规划更要高效率,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真正树立和正确运用经营城镇的理念,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盘活政府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信贷投入为补充、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路子。一是经营好城镇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权等政府资源。要把握城镇经营的规律,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认真算好“长远账”,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资产的效益,实现“以城养城、以镇养镇、滚动发展”。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公司、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房屋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以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政策、项目、级差等资源换取资金,以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真正招商选商、引资引智,为城镇化长足发展筑牢产业支撑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实力壮大和地位提升,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也在产业。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做到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继续完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产
业布局,形成一县一片,各具特色;继续引导产业园区外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招商安商亲商,同时要选商、富商,选择真正有实力、有诚意在我市发展,而不是以圈地、圈资源为目的的企业,让其发展在毕节、扎根在毕节。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文化、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五)真正把抓项目、抓投资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抓手,重视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一是要依规划梳理项目、选准选好项目,按时序抓好落实,提高项目落地率。二是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抓好市内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进程,依托道路骨架,完善重要节点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城镇张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三是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以交通引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区域性防洪排涝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四是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公共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整调优化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六)真正将城镇管理引上公众参与的常态化管理轨道,努力实现城镇常态化、科学化管理。一是改革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的管理,要立足改革和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由专业公司实施;二是细化管理职责。制定出台一些如城镇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居民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规定,将城镇管理职责细化、量化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组织和发动群众作为城镇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发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管理的积极性。
(七)真正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城镇化,确保城镇化发展健康有序。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庞大的、艰巨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宏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不断健全完善齐抓共管机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组织决策系统、规划建设系统、政策保障系统、建设运行系统的职能越来越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和推动合力,共同推进城镇化发展;二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在符合条件的集镇发展县城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就业空间。四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新毕节。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转变到真正以人为本的原点,切实促进城市空间、人际、生态的有机化联系。二是挖掘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必须处理好城镇文化建设和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演绎现代文明,彰显城镇个性与特色。三是突出绿化美化,着力优化城镇人居环境。按照“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家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县(区)城区绿化档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四是坚持协调运作,实现新区老城统筹发展。各县(区)新区规划要与老城区进行无缝化对结,实现新区老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五是围绕和谐征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要始终带着“拆迁是为了发展城市,拆迁工作要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尽量维护群众切身合法利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群众的诉求,在千方百计让被征地被拆迁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让他们比征地拆迁前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做到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努力使我市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过程。
(九)真正做到城镇化建设与勤政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双丰收。一是加强教育,强化监督,警钟长鸣,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廉洁从政;二是既要为各类项目落地搞好服务、又要严格执行法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三是要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在城镇化健康推进的过程中,使干部也得到不断的成长与进步。
第2篇: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关于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2022年11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我国政府已逐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近年来,社会组织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弥合分歧、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自1998年9月,国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诚信自律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的目标,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发挥作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了解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我们组织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摸清情况,提出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毕节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全市辖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管理区、金海湖新区7县1区和2个功能区,共262个乡(镇、街道)、3662个村(社区),国土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6个民族,总人口904万。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012家,其中,社会团体61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96家;有行业协会商会218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6家;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结构较合理的社会组织体系。毕节市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作用。仅2022年,全市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就开展了近100余次活动,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慈善总会成立来,接收社会捐赠款物累计达1.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达70余万人次。毕节梁才学校和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分别跻身全国41家优秀学历教育类非企业单位和27家优秀职业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行列;黔西县小太阳幼儿园曾被评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纳雍县老凹坝乡畜牧专业经济协会和市苗学研究会都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在完善工作机制、登记管理、简政放权、等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方案》、《毕节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毕节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关于认真落实社会组织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2022年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全市性社会组织目录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立自律承诺、双报双推、安全生产等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二)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探索推行直接登记制度。自2022年起,全市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注册实行直接登记;2022年起,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截至目前,全市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有25家。二是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按照中央和省简政放权的要求,积极开展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事项清理,及时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级,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确保县(区)接得住、管得好,工作有序推进。取消社会团体批筹环节,将审批时限缩短至7个工作日;指导各县(区)降低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三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2022年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公布了2022年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全市性社会组织目录。
二是推进脱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今年市发改委已联合市民政局代市委、市政府草拟了《毕节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和《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毕节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的通知》。市民政局联合市发改委已向省民政厅报送第一批脱钩试点方案。待实施方案经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和试点方案经省脱钩联合工作组批准后,立即对9个行政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所主管的10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围绕“五分离、五规范”的要求开展脱钩工作,同时指导各县(区)开展脱钩试点工作。
(二)大力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日常服务管理。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兼重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建立事前行政指导、现场监督指导、颁证培训、约谈告诫、纠纷调处等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年检工作,探索集中年检、网上年检、上门年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检工作,注重检改结合,以检促改。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2022年,制定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行业信用建设。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信用建设、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毕节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毕民通[2022]58号)。对社会组织信用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分为9条一般失信行为和18条严重失信行为。
三是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和分类组织评估标准体系,完善评估工作方法和程序。2022年以来,已对75家社会组织(其中市级33家)进行了评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
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加强内部治理。按照《贵州省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贵州省社会团体民主决策指引》、《贵州省社会团体民主选举指引》、《异地商会内部治理指引》,引导社会组织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重大活动报告制度。出台《毕节市民政局关于认真落实社会组织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毕民通[2022]37号),规范社会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必须实现报告制度,明确了报告的内容、程序和注意事项。建立自律承诺制度。发起人发起成立社会组织时,应承诺提供的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完整、准确。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恪守非营利性原则等要求。建立联络员制度。为加强与业务主管(指导)单位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做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毕节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毕民通[2022]81号),明确51家业务主管(指导)单位联络员分别负责204家全市性社会组织的主要职责任务。建立双报双推制度。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建立双报双推制度。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引导督促其提交党建工作情况申报表,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推动其建立党组织。对已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引导其开展好党建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社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遵循“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社会组织自查自纠,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坚决防范一般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社会组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各项工作紧跟民政厅的安排部署,注重政策创制,注重制度创新,工作整体推进,社会组织领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直接登记、简政放权、等级评估等工作获得民政厅的肯定。但是,在社会组织数量、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共1012个,占全省登记数(全省10533个)的9.6%,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65个(全省2.5个)。
究其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认识不统一。社会组织日益凸显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工作中还存在无法可依、无据可查情况。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缺乏完善、具体的政策规定,还存在管理碎片化、服务零星化的现象。四是监管乏力。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保障不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不健全,市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2个(市民政局内设民间组织管理科和下属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5人。县级只有七星关区民政局成立了社会组织管理促进股,专职工作人员2人。其余的县(区)没有专门的机构,更不要说专职工作人员了,由民政局其他股室的同志兼职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从市至县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没有专门执法队伍。难以全面有效履行登记、监管、执法等职责。更难对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但实际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监管缺失。
从社会组织自身层面来看,一是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完全摆脱对政府行政机关的依附,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同时,内部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社会组织都还没有建立起以章程为核心的符合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内部管理机制。二是社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三是社会组织的信息透明度与公众认可度有待提高。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其的认可度,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精神,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毕节的高度,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到2022年基本形成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对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组织、宣传、民政、发改、监察、经贸、劳动、公安、国安、财政、物价、地税、工商、质监、法制、银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统筹协调解决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建议,并指导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二是加强登记管理机关的力量,对社会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登记管理机关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全市社会组织每年以10%左右的数量递增。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登记管理机关由单一管理向全面登记管理服务转变,工作量剧增,现有工作力量极不适应,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县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解决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管理特点,将市民政局内设的民间组织管理科和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合并为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加挂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牌子),并升格为市民政局所属副县级二级局,下设综合法规科、登记管理科、党建工作科、执法大队、登记服务中心,编制18人。
(二)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
根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将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统筹规划、统筹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3000个左右。
一是培育和扶持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按照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要求,积极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参与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组织,积极促进志愿者服务、慈善公益、老龄工作等联合性、专业性社团组织发展,积极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化进程的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二是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随着社区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在社区大力培育一批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文娱体育、幼儿托管、困难救助等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社区的逐步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提高,需要在农村建立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互助性公益组织和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留守家庭的需要。
(三)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移进程。结合行政机构改革,政府将各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政府通过加强引导、扶持、管理和监督,强化标准、资质审查和绩效评估,为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加快制定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政策支持,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研究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配套政策,根据社会组织服务类型,对如卫生、教育、科研、慈善、社区、文化、福利组织等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建立相应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
三是加快制定专业人才保障政策。研究解决社会组织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确保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四是健全沟通协调制度。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过程中,听取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社会组织作为一外单独界别,分配一定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鼓励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
五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政会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严格控制新增行业协会商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兼职。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存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兼职的,实行逐步退出机制,确保行业协会商会与党政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脱钩。
六是建立社会组织执法联动机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健全执法查处的主体、程序、监督、处罚等有关规定和法律文书,严格持证执法并明确专人负责执法工作,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和工作经费,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突发敏感性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四、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由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尽快出台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加快对社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第3篇:毕节市政府工作报告
毕节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2022年2月14日毕节市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上)
市长
王 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克服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克难攻艰,推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从2022年的58.8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22.45亿元,年均增长15.54%,人均生产总值从4014元增加到9641元,年均增长20.6%;财政总收入从3.17亿元增加到11.54亿元,年均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49亿元增加到9.59亿元,年均增长3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36亿元增加到94.2亿元,年均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82亿元增加到32.93亿元,年均增长36.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42元增加到3624元,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225元增加到14300元,年均增长15.7%。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始终坚持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通乡油路16条389.5公里,建成村级公路232条1833.6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厦蓉、毕威、杭瑞高速公路,成贵、昭黔、毕水兴等铁路毕节市段开工建设;实施烟水配套工程4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4处,“三小”水利工程14处,冬修水利工程35处,除险加固工程20处,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63万亩,解决了32.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建成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户6698户;城乡电网、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基本建成煤电化一体化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从2022年的30.0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1亿元,年均增长22.5%。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双池经济走廊已入驻企业20家,其中华电热电厂、东华新能源煤电化一体化、力帆骏马一期、赛德水泥等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黔西北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毕节大曲异地技改扩能、江苏雨润、贵州百花药业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小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具雏形,力帆骏马二期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相继入驻。煤电化一体化配套矿井完成地质勘探,其中岔河煤矿、王家坝煤矿完成探矿权转让;夏泉、杨家湾、上甲马石、白岩脚等8对煤矿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联合试运转。
(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飞跃。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川滇黔三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实施了以“一河两园六路”为重点的第一轮城市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以“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为重点的第二轮城市项目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22年的14.43平方公里扩展到3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6.26%提高到36.95%。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以创国家卫生城市、创省级文明城市、建山水园林宜居城市为内容的“两创一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观。小城镇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完成15个镇乡集镇规划,撒拉溪、清水铺、普宜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以各类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五年来,克服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得到巩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左右;烤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三江源”等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蔬菜、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引导和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引进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
(六)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共投入资金6231.6万元,完成20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安置职工2096人。全面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工作。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顺利通过省、地检查验收。积极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文化、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9个,签约资金493.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5.43亿元。
(七)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教育基础进一步加强,“两基”迎“国检”顺利通过验收。人口计生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利益导向、经常性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氟病防治项目全面完成。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9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0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456人。净减少贫困人口5.75万人。投入资金2.97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7万户,新建农村老年公寓34所;投入资金1.25亿元,建成城市廉租房1637套共81850平方米。投入资金906万元,建成28个镇乡综合文化站和7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推进“平安毕节”、“和谐毕节”建设,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基层民主得到有效保障,军民、军政关系更加密切,统计、科技、旅游、国防教育、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农机、气象、人防、档案、审计、地方志、外事侨务、残疾人事业等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巨大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不断深化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胜了低温雪凝天气、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从容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追求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注重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必须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市地处西部内陆地区,投资对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只有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才能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膨胀和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三是必须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协同推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必须高度关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地委、行署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实施监督、市政协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毕部队、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毕节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较弱,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四是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城市建设等引发的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任务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各部委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试验区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面对全国、全省、全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我们将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切实履行职责,以更加顽强、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经济实力大提升,城乡统筹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重点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新型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22年的基础上至少翻一番,达到2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基本实现全部乡镇通油路和7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乡镇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在以下七个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第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实现强市升位目标。一是大力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力、煤炭、化工、建材、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装备制造、食品精加工、药品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能力,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入驻园区集聚发展。三是大力引进和扶持集团式大企业落户我市。围绕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集聚升级等,积极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四是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着力推动一批本地传统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到2022年,工业“八大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显著增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工业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达4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煤炭、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317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两个产业基地,形成两个产值均超过100亿元的“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两个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的工业园区;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要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第二,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迅速提升城镇化水平。以构建“双二百”中心城市为目标,立足“一心五片四翼”城镇空间体系,加强城镇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力争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镇为支撑,以其他一般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依托“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工程建设,加快拓宽城市框架,通过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加快供水、供电、公交客运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围绕打造“宜居毕节”为目标,以“两创一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程,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通过产业发展做活城市、做强城市,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仓储、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卫星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毕节市中心城区同大方县城区的融合步伐,逐步扩大城市规模。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加快推进以“三小”水利工程、烟水配套为主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烟生产;继续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促进畜牧养殖、蔬菜、精品水果、特色经果林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引导和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水平。坚持以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第四,大力实施各类工程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启动通村油路项目实施,着力改造县乡路网,突破我市发展的交通瓶颈。到2022年,实现乡乡通油路,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面推进水利设施建设,继续配合抓好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努力推进龙官桥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运行;组织实施好观音河、十八河、跳墩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三小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城镇供水及工业用水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组织申报一批水利工程,基本解决我市城乡供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大力推进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和农村电网结构,大幅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第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总体规模,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技术层次,优化内部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总量和质量。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业、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餐饮、房地产开发、商务流通等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农村网络流通新兴服务业;加快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业向前发展,到2022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200亿元左右。
第六,大力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和污染源治理,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势,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退化土地恢复力度。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水、废渣、废气产生量。力争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煤矿废水治理达标率达到90%。
第七,大力抓好各项民生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进一步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社会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健康发展。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切实抓好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处理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未来五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住房建设。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努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照建设“五园新村”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着力实施科技项目,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202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2年,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起步之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认真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和力量集中到发展上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8%,力争达到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146亿元,力争突破182亿元;
——财政总收入及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22%以上;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确保80亿元,力争突破94亿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6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
——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扩大投资为第一抓手,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我们将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领域项目加快建设。要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努力扩大投融资渠道和范围,确保全面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做好项目储备,认真编制储备一批支撑作用明显、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可研、规划设计、环评、土地等前期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动员和安置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快推进关口至水箐、对坡至大银、南山至层台、头步桥至岔河四条通乡油路以及海子街至小坝公路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毕节至镇雄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积极配合推动成贵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快龙官桥水库建设项目顺利立项,配合做好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组织实施好观音河、十八河、跳墩河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三小”水利、基本农田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充分发挥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地对我市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领域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我市水利、交通等项目建设补助标准,争取国家和省、地对我市的财政扶持。三是充分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教育医疗机构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探索民营资本进入公共设施、经济保障住房等领域的投资模式。大力扶持农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本土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四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引导外来和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参与我市项目建设。加强诚信、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搭建融资平台,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三农”向纵深发展。一是切实稳定粮烟生产。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方针政策,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组织实施好20万亩粮食增产工程,确保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178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左右,全面完成蔬菜种植32万亩。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暨三江源系列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魔芋、中药材、大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增饲草种植5万亩,养羊1万只、养牛2000头以上,确保肉类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以上;继续实施好8.1万亩特色经果林项目、1000亩环城绿化三江源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千溪乡10000亩中药材项目建设。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着力打造3个特色农业专业乡、16个专业村,扶持培育贵州神龙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富雄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走“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林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四是不断增强农业发展保障能力。抓好基本农田配套小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以沼气、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完成沼气建设目标任务。五是着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产业化扶贫等措施,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低收入人口1.6万人的目标任务。
(三)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工业集群发展。以黔西北产业园区、小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落户项目加快建设实施,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确保工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一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黔西北产业园区和小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积聚效应,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集聚发展和集约发展。启动黔西北产业园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园区主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生态菊花系列产品开发、辣椒系列产品深加工、大白萝卜深加工、雪莲果产品开发、毕节白蒜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编制储备。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毕节大曲异地技改扩能、雨润食品加工、贵州百花药业、黔蒜香、土老哥等项目加快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和小煤矿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煤化工配套矿井建设前期工作,加大整合、技改扩能和在建煤矿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煤矸石、煤层气等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全力支持东华新能源、华电热电厂扩能建设。加快力帆骏马二期异地技改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企业入驻园区,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率,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鼓励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轻质、保温、节能、隔音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动白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白酒品牌,重点打造毕节大曲、碧春酒等地方名酒品牌。
(四)以城镇规划建设重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 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镇建设,确保今年城镇化水平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一是按照《毕节-大方城市总体规划(2022-2030)》,科学编制德溪新区、碧海新区、“双池”片区、草堤-十八片区控规,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环卫、公共客运等专业规划体系,统筹做好特色小城镇和特色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执法,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快推进望城路、党校路、草海路一期等工程建设,启动草海路二期、松山南北路、环北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城东新区、洪南新区路网布局。加快推进“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工程建设,拓宽城市框架。坚持安置先行、新旧联动、内外并举、错时推进,以德溪新区、碧海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切实推进新街片区、威西路片区两个旧城改造项目,逐步推进双树路、东出口通道、学院路、翠屏路、环北路、东安路、水西大道等区域旧城改造。加快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公交客运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浪莎国际商贸城项目建设,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福利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把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推动城市与园区互动发展。三是以打造“宜居毕节”为目标,以“整脏治乱”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按照“整洁、美观、文明、有序”的要求,深入开展“两创一建” 工作;切实规范小区物业管理,解决院落“脏乱差”问题。继续实施好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程,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四是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探索城市户籍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和“五古”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力度。加快天河风景管理区、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橙满园、小河、保河、中寨等景点建设;完善宾馆、乡村旅舍、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设施;努力打造“避暑天堂·清凉世界”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交通、餐饮、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类特色街区和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
(五)以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推动招商引资深化发展。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一是不断深化改革。以实施毕节市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城乡统筹、土地管理、民营经济、金融创新、产权制度、资源开发、社会管理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歧视,按国家规定放开民间投资行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减少审批事项,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逐步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锋。三是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深加工循环利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编制一批有深度、有潜力、质量好、水平高的产业项目。按照《毕节市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暂行)》要求,认真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责任制,努力提高项目签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采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社会招商等形式,主动对接中央企业、省外企业扩张需求,切实加大与成渝经济圈、“珠三角”、“环渤海湾”、“长三角”等地区经济合作交流,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投资兴业。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围绕“强市升位、跨越发展”的目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
(六)以山水治理为重点,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并重,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对城区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以主要河流为保护重点,加大对生活垃圾、废水污染治理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转,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好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环城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基本农田建设以及坡耕地改造项目建设,降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石漠化治理和营造林目标任务,通过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加快修复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严格防范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加大重大地灾的监测、预测和防治工作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耗、替代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污染源,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步降低。强化对煤矿、建材、屠宰等重点行业染污治理,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扎实推进十五中、三江源中学建设及职中、六中扩建工作;启动十中、十二中、海子街二中学生宿舍建设;全面完成三江源小学、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助学校建设、沙邵小学搬迁任务;启动“乡乡有1所幼儿园”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特殊教育,鼓励支持合法民办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尤其是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人口就业帮扶和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援助工作。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确保失业率控制在4.35%以内。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包村帮户”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性别比治理工作。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6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以上。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镇乡政府所在地村寨通数字有线电视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住房供应结构,确保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22户,完成廉租房建设2120套10600平方米。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着力实施科技项目,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推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地方志、双拥、档案、老龄、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以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积极推进“三级视频接访”机制和“和谐三区”建设,做好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社会矛盾化解,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禁毒斗争,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毕节”创建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
“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催人奋进,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发愤图强,一定不会辜负全市140万各族人民群众的重托,顺利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政府作风。面对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以及敢与同类地区比位次、敢与先进地区比特色的精神状态,努力使观念思维、体制机制、工作措施等与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相适应。要打破按部就班的工作定式,切实将上级政策和精神与我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努力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更多的人走上创新探索的道路,以创新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要彻底破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封闭自守、害怕吃亏,怨天尤人、小富即安的观念;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放包容、敢于让利,自信自强、敢闯敢试的思想;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等风气。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本领,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本领,提高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做到发展有思路有点子,破题有魄力有办法,保稳定有举措有成效,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要围绕“六型机关”建设的要求,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断创新和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功能,继续办好政府公报,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及广大公众的监督。要以深入开展“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切实帮助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要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等行为。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效遏制和预防腐败行为发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强化责任落实,工作务求实效。全市上下要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把经济增长、投资水平、工业生产、旅游发展、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抓好落实,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协调解决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要强化督查和考核,进一步完善跟踪督查、专项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机遇与挑战并存,历史重任光荣而艰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为推动“强市升位、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安全生产月讲话稿毕节
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
调研报告格式及
调研报告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