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工作汇报材料(共8篇)

第1篇: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汇报材料

       **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不断发生,经济发展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我们采取“腾笼换鸟”、“培育新鸟”和“造林养鸟”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绩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一是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科研院校、国内外500强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十一五”以来,我市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实施国家863计划2项,火炬计划33项、新产品15项、星火计划26项,省级新产品608项;授权专利总数为4623件,成为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首批科技强市。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模式创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

       化协作配套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已形成工业电器、电子元器件、休闲服装、船舶修造、精密模具、建工钻头、煤矿机械、头盔、节日灯具等九大产业集群,呈现“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中华全国钻头产业基地”、“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基地”、“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八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另外还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着力推广“工业新五十条”,通过装备制造业首台认定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坚,改造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实行优惠税率政策,简化整合重组的有关手续,加速整合重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重点增加投入改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抓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有355个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总投资为亿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直接增长产值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三年来,我市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双百-,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工程”,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双千工程”,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实施“958”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三年来,新产品立项项目达167个项目。三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投资75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该中心是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培训和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开放式及公共资源共享的特色园区。发挥经济开发区、虹桥科技园等园区振兴工业主战场作用,促进产业功能集聚。抓重点项目,促经济发展。采取“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方法,大力引进内资。在2022年上报的111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挑选17个项目,列入浙江省推进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赴北京签约,全省共签约89个项目,其中温州市44个项目,我市有17个项目,总投资达亿元,并争取省工业用地指标达2000多-,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亩。2022年我们通过开展“四个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出33个温州市级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160个储备项目,为工业性投入储蓄后劲。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大变强。着力推行中小企业“388上网工程,即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促使我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上网工程。具体安排为:第一年,试点基础年。通过政府引导,在各工业区和**、白象2个试点乡镇中实施上网工程,达到200家企业上网的目标。第二年,推广应用年。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覆盖范围,累计达到650家中小企业上网的目标。第三年,落实展示年。总结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上网工程,达到全市800多家的中小企业实施上网工程的目标。2022年,我们分别和电信**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合作,为50家中小企业建立网络,助推企业网络化管理。

       不断创新服务,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制度不断创新。出台了《重大工业项-,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目联席会议制度》、《工业企业建设工程联合竣工验收暂行规定》、《联合审批实施办法》等3个扶工新政策,大大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2022年在通领集团率先实行的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将原本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各涉工部门、各乡镇制订了一系列服务工业企业的新举措。组织部门结合“两创”活动开展送政策下基层的活动;工商、房管、国土等单位和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融资出谋划策,创新了一批抵押标的物;**镇通过“优环境、鼓实劲”活动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三是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对环保、节能项目所得税采取“三免三减半”优惠,深化“两个减负”,推出服务“两创”50条措施。去年共为企业“减免、减轻、减少”负担达亿元,其中,国产设备抵免税8242万元,下调养老保险缴费率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负担4614万元。针对外贸出口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及时-,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出台应急性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左右。

       强化要素支撑,着力缓解瓶颈制约。一是资金方面。出台了《**市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鼓励银行向上级行争取更大的信贷额度,加大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盘活民间资本,以正泰集团为发起人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广股权出质登记工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11个商业银行参加对接活动,签订了亿元的授信贷款。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帮助拟上市企业解决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土地方面。大力推进围垦工程。**湾港区一期南区围涂工程三个围区均已实现合龙。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鼓励向天空要资源。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鼓励企业提高容积率,并免收土地价款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费。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三年来建成标准厂房**万平方米,入驻中小企业**家,-,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三是电力方面。连续开展四轮电网攻坚,建成塔基**个,布线回路**公里,重点改造大中型变电所**座。

       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强制性调整,从外部形成了“倒逼机制”,在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市场外在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将有利于缩短我市转型发展的进程。一是实行项目节能专项评估和审查制度。对年能耗1000吨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委托节能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节能评估。二是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研究制订各行业能耗标准,对超过能耗标准的企业强制采用节能改造措施。三是加大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推进锅炉设备改造技术,大力推广变频技术等节能技术在电力拖动系统改造中的应用,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采用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改善电能

       质量,优化电机系统的运行和控制,降低电耗。鼓励商业企业实施空调系统节-,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能改造。四是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的能效标识要加强管理,禁止销售应当标注而未标注能效标识的产品,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场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查。五是广泛推广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六是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预警机制。重点制定针对高耗能行业、企业、项目,以限产、轮产、停产、停建为主要措施的节能降耗应急预案,对节能降耗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有难度的,不降反升的重点用能企业,启动应急措施。七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抓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强化公众节能和环保意识。特别是对居民生活用电、办公用能、车辆用能等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性。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要问题

       相当部分企业压力大,生产经营困难。根据年初分别组织了两项调查:一项是各乡镇进行调查,一项是直接对206家规上企业进行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生产状况:正常的有128家(占%)、限产10%以内的有29家(占14%)、限产10-50%的有37家(占18%)、限产50%以上的有4家(占2%)、完全停产的有

       6家(%);工业企业总体上虽然产值有了较大的回落,但是还算是比较平稳,特别是电气行业,相对较为平稳,其增长率一直位居榜首,直接拉动我市经济。从订单看受影响最大的是出口企业。

       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全面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不稳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使企业生产无法适从。二是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利润下降,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难以生存。如劳动用工成本的上升、企业出口换汇成本的上升和退税率的下调、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和土地使用成本的上升等,特别是通货膨胀-,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显现,进一步形成迭加效应,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三是国际环境趋于严峻,出口企业生存困难。不仅订单减少,而且关键是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企业不得不停止出口。四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工业性投资明显不足。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去年工业性投资预期任务没有完成。一是工业项目“四率”偏低。全市38个今年计划供地的项目,目前已供地5个,供地率只有%;249个往年已供地未开工的项目,目前完成填方127个,进场率只有51%,开工51个,开工建设率只有20%;84个续建项目已竣工投产15个,竣工投产率只有%;竣工未验收的34个。二是重点项目进展不快。33个“四个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目前,6个“创新强工”项目,有1个完成“招拍挂”,有2个完成农转用报批手续并制定了土地出让方案,1个项目完成选址,7

       其他2个还处于选址阶段;15个拟开工项目有3个已经开工建设,3个已-,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完成填方,2个正在办理施工手续,其余7个还处在政策处理阶段。三是标准厂房建设缓慢。去年建成标准厂房6400平方米,距离温州市下达的8万平方米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经济开发区二期市级示范标准厂房项目去年年底才刚刚开工。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迹象。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不少国家运用检疫标准、保障措施、反倾销等手段对进口货物设置障碍,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这将对我市的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打击,也必将直接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

       节能降耗仍有差距。去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与我市的GDP能耗年度目标任务还有差距。另外于加上浙能电厂投产后,今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算

       省委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战略举措。**市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省、温州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依托沿海产业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沿海产业带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实现产业、环境、城市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将依托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科学布置,合理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远期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和温州滨海大道为轴心,充分保护**湾“港、渔、景、涂”海洋资源,依托大荆、虹桥、乐成、柳象四大城镇集聚片,重点开发北部山海旅游区、**湾港区、**城市中心区、**经济开发区,构筑“一轴一湾四片四区”的规划格局。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提升整合**、北白象片的电工电气产业功能区,打造国际电器城,立足虹桥科技园区为-,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核心,发展电子元器件以及通讯、广播插件等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山海旅游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两个现代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一基地二集群二中心”的新型产业体系。近期**湾港区重点开发船舶基地、港口码头、临港产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电子电器产业化项目和外商投资区。中心区加快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总部经济园、体育中心、商贸中心、大型超市等项目。北部山海旅游区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设雁荡体育公园。

       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总纲,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服务功能,在虹桥镇再建一个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孵化出更多有成长前景的企业。加快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的建设,打

       造国家级产品质量公共检测平台,着力在检测平-,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台装备、检测人才配备、检测工作机制、检测指标论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优先解决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孵化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厂房需求,形成前后衔接、租售结合、流程规范、确保效益的标准厂房使用新模式。加大共性科技难题的攻克力度,筛选一批难题,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加强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总结我市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筹建一个高新科技园区。

       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企业。加快培育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建立推进企业整合重组优惠机制,对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兼并中小企业实行鼓励政策。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成为“小型巨人”或“配件明星”,在产业内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兼备的-,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对上市企业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遵循“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给予妥善处理。加大对被温州市列入第一批拟上市名单的3家企业和首批创业板重点培养对象的3家企业的服务力度,积极推动列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料库的24家企业的股份改组,培育后备资源,力争在今年实现1家企业上市,到2022年实现上市企业7家以上。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和外资的对接工作。认真做好以民引外文章,以德力

       西等大型合资项目为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与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

       利用节能降耗倒逼机制,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严格行业准入。推行工业投资项目建设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实行项目节能专项评估和审查。年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用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委托节能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凡未经“能评”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不予立项。-,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二是对现有产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强对我市饮料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八大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改造。突出抓好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管工作。三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安排切块资金用于鼓励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调动企业节能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对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给予奖励。

       西等大型合资项目为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与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

       利用节能降耗倒逼机制,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严格行业准入。推行工业投资项目建设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实行项目节能专项评估和审查。年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用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委托节能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凡未经“能评”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一律不予立项。二是对现有产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强对我市饮料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八大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改造。突出抓好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管工作。三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安排切块资金用于鼓励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调动企业节能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对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给予奖励。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第2篇:农业转型升级汇报

       农业转型升级调研座谈汇报

       云南省农业厅(2022年9月20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云南耕地、草原(地)和渔业水面资源丰富,2022年有耕地总资源9117万亩(2022年数据),常用耕地6345万亩,其中水田1993万亩;有草原(地)2.29亿亩;有水面418万亩。同时全省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动物、植物种类皆占中国的一半左右,发展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资源性产业,云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猪和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将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及云南农业在转型升级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以来云南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1—建成了烟、糖、茶、胶等规模化轻工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了“发展农业促轻工”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十五”以来,我省烟、糖、茶、胶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蔬菜、马铃薯、鲜切花、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806亿元和1106亿元,均为2022年的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2%和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比2022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近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发展依然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是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648万亩、粮食总产1650万吨,实现了自2022年以来的连续8年增产,5年累计增加粮食135万吨,年均增长1.7%。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

       四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规模扩大。2022年,茶叶种植面积552万亩,比居全国第一位;产量20.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咖啡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4.94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98%。鲜切花产量65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橡胶种植面积737万亩,居全国第一;干胶产量33.06万吨,仅次于海南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甘蔗种植面积442万亩、产量1750

       —2—万吨,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蚕桑种植面积140万亩,仅次于广西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鲜茧产量4万吨,居全国第五位。马铃薯种植面积988.3万亩,居全国第四位;马铃薯鲜薯产量106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1110万亩,产量149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五是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2022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88万吨,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猪肉395万吨、牛肉35万吨、羊肉13万吨、禽肉41万吨。水产品产量48万吨,增长101%;罗非鱼产量居全国第五,鲟鱼籽酱储量全国第一。

       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280个。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产品加工总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875亿元和235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

       七是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2022年我省全年实现农产品出口68万吨,创汇13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145%。其中蔬菜、烟草、咖啡、食用菌(松茸除外)、松茸、植物精油、茶叶等传统大类出口农产品完成10.9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3.5%。云南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位。

       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70万亩。全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871个、绿色食品654个、有机食品175个。农产品中农

       —3—药残留检出率由2022年的41.4%下降到2022年的13.5%,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22年的70%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95%以上。全省多年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九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明显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达到3587万亩,比“十五”末增长3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11万千瓦、同比增长45%;温室大棚22万亩、增长414%;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273万户、增加122万口;改造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近3000个;完成草原保护建设任务200万亩、人式种草600万亩。

       十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22年的44%提高到49%;优良品种综合覆盖率从2022年的82%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

       二、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8.6%左右,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高稳产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不到40%,比全国少了近10个百分点;中低产茶园、蔗园、果园、桑园等园地比例高达70%;草原退化面积达83%,—4—其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不到20%,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农机动力仅0.55万千瓦,低于全国30%。

       二是先进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较弱。农业良种自主选育、鉴定、繁育、推广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良法研发滞后,杂交水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等良种供应不足;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无固定办公场所及必要的设施设备;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仅为70%左右,粮食亩产253公斤,低于全国72公斤,生猪良种覆盖率仅85%,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云南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296户,仅占全国总数的2.4%;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到600亿元,仅占全国的1.4%;年销售收入上亿的农业龙头企业130家,仅占全国的1%左右。农业产业化水平仅为38%,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四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云南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有4060多公里山水相连,没有天然阻隔屏障,动植物自然交融,疫情防控没有联动机制,边境一线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基础薄弱,动物疫情防堵任务十分艰巨;2022年前稻飞虱在我省年发生不到400万亩,2022年增加到了1000万亩。

       五是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云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据测算,2022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100万吨,但产量

       —5—预计只能达到1900万吨。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对农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外向型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六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云南旱、涝、低温冷冻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平均每年农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2022年仅旱灾一项就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受便于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七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202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仅占7.4%;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投资仅为6.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利用农村宅基地、林权抵押贷款等多元化的投融资尚未形成。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25个边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一半,农民投入农业的能力较低。

       三、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政策着力点

       (一)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当前,国家决定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给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维护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大局看,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将处于

       —6—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实施“桥头堡”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基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从省外调运粮食成本高、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云南粮食应以自给为主。云南目前粮食自给率仅为88%,自给平衡水平不高,而且未来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将面临更多困难。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力,积极发展高产、高效粮食产业,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最基础的物质支撑。

       2.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根本途径。云南丰富的物种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的烟、糖、茶、橡胶、蔬菜、马铃薯、花卉、咖啡、畜牧等优势特色生物农业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加快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中心、流通中心。有望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并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6 大养殖类产品即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奶类、水产品;9 大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即蔬菜、马铃薯、蔗糖、茶叶、蚕桑、水果、橡胶、咖啡、油菜。

       3.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在桥头堡建设中实施“引进

       —7—来,走出去”战略,充分挖掘云南农业开放开发巨大潜力的必然选择。云南农业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一是,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农产品互补性很强,双方农产品贸易额已占云南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二是,云南农业对外投资活跃,近年来云南省新批农业投资项目约占全省新批投资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三是,云南在境外发展替代种植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家企业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禁毒替代种植,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种植替代作物30多种。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云南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国内紧缺的农产品。

       (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1.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云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科技为支撑,以“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做大规模,提高效益”为总体要求,以实施“3699”工程(即3大粮食基地、6大养殖基地、9大种植基地和9大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和创建“十优十强”(即确定十大优势产业,每个产业重点扶持10个强县)、“百县百园”(即在100个县建设10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两高一优”、示范区”、—8—“生猪养殖百万工程”(即建设10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从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

       2.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不断强化财政、金融、价格、能源、税收、土地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结合云南实际,建议国家和省在促进云南农业转型升级中重点强化以下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围绕生产条件建设强化政策措施。云南已决定增加投入和整合相关资金从2022年起到2022年改造中低产田地2000万亩,但由于投资标准低,绝大部分不可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议增加投入加大对云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同时,要结合云南

       —9—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设施农业发展、草原建设与保护以及茶园、果园、胶园、桑园、咖园等园地生产条件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围绕产业化经营强化政策措施。2022年云南省委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完善了财政、土地、税收、能源、金融等十项政策措施。例如:“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新增2亿元;每年设立200亿元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对当年企业新增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的,按3—5%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龙头企业年度堪培拉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出口额1%的奖励;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优惠政策。就省的扶持政策,下一步重点是在抓好落实的基础上再予以完善。同时,鉴于中央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不大,建议大幅度增加扶持资金。

       ——围绕科技进步强化扶持政策。一是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对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和奖励力度;四是要继续完善农业良种补贴政策,包括扩大补贴范围(当前应尽快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实施方式(要确保良种得到应用);五是要对重大增产、增效、节本、减灾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农业

       —10—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覆膜种植技术等)的推广应用给予专项补贴补助。

       ——围绕规模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和奖励力度;二是对流转土地发展间作套种和进行冬农产品开发的,对生产者给予流转专项补贴;三是建议在继续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牛、羊、家禽和水产品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

       ——围绕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按照对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持;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体系;三是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实施规模;四是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奖励支持。

       ——围绕发展减灾农业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对商品猪生产实施低水平的死亡保险和生产成本保险;二是对蔬菜生产实施生产成本保险;三是对甘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实施保险补贴;四是加大对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支持。

       ——围绕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支持,其中对经过出口基地备案的给予奖励;二是对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粮食、天然橡胶、甘蔗等国内紧缺产品生产基地的,给予良种、保险、农机购置等补贴。

       ——提高中央对特殊地区的有关补贴补助标准。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方面,中央应

       —11—当提高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补助标准。建议将我省3个藏区县、5个国家级革命老区县和25个边境县的农机购置补贴比例应提高到50%。

       —12—

第3篇:实业集团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实业集团转型升级工作汇报材料

       X

       XX实业集团始创于XXXX年,经过XX年不断创新发展,以氰胺系列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及研发能力强等综合优势,成为中国氰胺系列产品的重要出口创汇和科研创新基地,是国内氰胺行业崛起为领军企业和国际市场上知名氰胺生产商,也是XXX家非公有制优势骨干企业、科技兴贸重点企业、XX家重点出口创汇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XXXX年底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XX月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以来,在市科协、X高新区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公司不断加强与国家学会和大中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合作,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一、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X集团结合转型升级的要求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大力进行传统产业升级。X建材结合节能改造,将水泥窑“湿法”生产改“干法”生产的整体改造,首开了低浓度二氧化碳变压吸附技术在X利用的先河。回收二氧化碳气用于单、双氰胺生产,关闭XXX立方白灰窑一座,关停白灰窑及生产消耗折XXX%二氧化碳气年减排合计X.X万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和能源节约的双功效;针对化工生产耗水量大、水重复利用率低、一次地下水采取过多的情况,X化工率先开展了提高水利用率的研究,最终选取低温“水源热泵制冷”技术和装机,将原有二次水的重复利用率从XX%提高到了XX%;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加大固体单氰胺这一新产品研究和开发力度,填补国内空白,在我国开拓了氰胺产品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二是着力推动企业转型。经过XX余年的市场竞争和博弈,我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氰胺生产、研发的基地.截止去年,氰胺产业规模总量已占世界的XX%,占国内的XX%,成为我市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产业。当前由于氰胺产品现有应用领域和范围的限制,使产能规模的扩张受到了制约,急需转型,大力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近年来,X将产品和市场定位于农业、卫生和生态领域,加大了研发、试验、示范、推广的各项工作力度,与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展开了全面合作,并与涉农的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如:中国农大、华南农大、云南农大、XX农大,中国农科院等。与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本区等省市农科院所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开展以主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以及瓜果、蔬菜、中药材、林果等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增产增收,以及农产品安全的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形成XXX余篇科 技论文,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学报上,在X公司取得X项氰胺发明专利的同时,其他研究机构和个人也获得了十余项发明专利。X公司也取得了两项新型农药的注册登记,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突破,XXXX年实现农用化学品销售额XXXX余万元。

       二、助力工程给企业送来急需的专家

       我公司今后的发展指导思想和定位是:巩固提升工业品的生产经营。在保持现有两个新型农药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新型农药、新型肥料、新型土壤修复调理剂和肥料高效缓释剂。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完成XXX万吨新型肥料、XXX万吨土壤修复改良剂,XX万吨的新型农药和长效缓释剂,实现XX至XXX亿元的销售收入。市科协和X高新区在创新助力工作中,非常关心我公司的需求和发展,多次到我公司调研,邀请我公司参加了全部洽谈对接活动,给我们介绍了公司转型项目急需的专家教授。今年X月份,X高新区邀请XX位华侨华人专家团与我市XX家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学术研讨、技术咨询及项目对接活动,我公司与美籍华人金跃群博士签订了合作意向书;X月XX日至XX日,我公司参加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XX对接洽谈活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徐仁扣研究员达成合作意向,与南京土壤所展开全面合作。对接活动结束后,我公司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经常与专家联系,并将新产品样品及时寄送给专家进行试 验研究。目前,这两个合作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X、企业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X、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X、转型升级要未雨绸缪,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地区实际选择突破点和立足点。

       X、要不断的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走出去、请进来,使企业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X、要勇于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接触与交流。接触、交流和碰撞才能产生科技的火花,找到研发合作的共同点,走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继续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市科协的支持与帮助,早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目标。

第4篇: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发改委、服务业办

       (2022年5月26日)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三个提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现将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所抓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质态转型。围绕近两年来我市迅速崛起的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两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服务业质态大提升。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一大批物流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港物流园区新招引物流、贸易和配套企业19家落户注册。800万吨煤炭选配加工物流、120万吨废钢资源再生利用物流、120万吨矿石选配物流等12个基地型项目即将落户。提速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园科技研发用房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1~4月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累计达到97家。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6亿元。科技城(软件园)累计引进106家企业成功注册落户,其中50家为软

       件企业,14家为电子商务企业,22家为文化创意企业,20家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优化了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在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质态得到明显的转型升级。

       二、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投入质量转型。今年以来,服务业投入最大的亮点是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在手在谈项目65个,已有39个项目已完成注册。软件园(桃园镇)已有瑞声科技、东远信息等26家服务软件外包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其中由台湾上市公司瑞声集团投资的瑞生科技(如皋)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28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胜集团,国内知名企业东软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亨通光电集团、大华软件、威德电子等60家以上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皋港复星钢材加工物流、航空园、中波物流等23个重要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如城镇家乐福大卖场、香港宝龙集团投资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美国东亚银行眼糖集团投资的软件研发生产等20多个在手在谈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152个(包括23个基础设施项目和39个房地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90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今年计划总投资68.04亿元,到目前已投入32.23亿元,是历年来同比在建规模项目最多、亿元以上项目最多的一年。

       三、坚持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我市现有的四个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获得长足发展,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营业收入15.83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花木交易集聚区今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科技城(软件园)以创建国家级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园为目标,加快园区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新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32家,已与复旦、东南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5名,园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18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央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主城区4.8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达成开发意向。二是沿江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5万平方米的标平厂房和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正在抓紧设计;三是汽车贸易集聚区。积极打造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6家4S车店投入运营,在建的4家部分正在洽谈。

       四、提升运行质量,推动服务业增长方式转型。今年年初,我们制订和完善全市服务业考核方法,对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了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运营效益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性提升,把转型升级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服务业税收是直观反映服务业运营情况的标尺。由于强化了对各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的考核,全市服务业运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税收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的突破。全市1~4月份服务业税收7.15亿元,同比增长28.74%。16个镇中,有8个镇增幅达到100%以上。吴窑镇今年1~4月份服务业税收达到3243万元,是去年同期10倍。九华镇、白蒲镇、高明镇分别增长214.72%、149.62%、139.98%。如城镇一季度服务业税收达到1.47亿元。

       五、启动“主辅分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在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组织部分人员到海安学习“主辅分离”工作,正式启动我市“主辅分离”试点工作,先后选择双钱集团、熔盛重工、双马化工等六家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到目前为止已注册成立3家研发设计、物流企业。

       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转型的热情。一是将省政府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扶持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汇编成册,便于各镇区园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二是今年初服务业办和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设《聚集服务业》专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如皋动态大容量、高频率地宣传服务业发展政策,介绍服务业成功创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氛。三是继续在全市13个行业中开展争创最佳服务业企业竞赛活动,对行业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市政府给予表彰。四是以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五比”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加大在建项目的推进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

第5篇: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22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政府和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就浙江的情况而言,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激发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

第6篇:关于转型升级的汇报

       广平县工信局

       关于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邯郸市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全县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促进全县工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我县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推行了汽车产业园项目、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膳食纤维食品加工项目、广平县恒天集团河北极驰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广平县葛洲坝环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项目等,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汽车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利用宇康汽车未完工基地,实施技术改造,规划占地568亩,建设研发中心、冲焊涂总四大工艺车间、车架/车桥生产车间、动力电池PACK成组车间、控制器生产车间、整车试验场等,形成年产10万辆皮卡、5万辆多用途乘用车的传统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计划2022年8月份开始建设,2022年8月份完成投产,2023年达产,年生产皮卡10万辆、乘用车5万辆,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240亿元。该项目将在达到相应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能力后,尽快独立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成为具有底盘及整车生产资质的现代化汽车企业,为邯郸市在制造行业增添一个高水准企业。

       二、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膳食纤维食品加工项目

       邯郸市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膳食纤维食品加工项目由河北赵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坐落于邯郸市广平县经济开发区赵王路北侧,总占地面积342亩,一期已竣工投产,占地82亩,现已投资2.5亿元,主要以小麦膳食纤维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二期项目占地260亩,总规划投资10.08亿元。总建筑面积7.0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灌装车间、酿造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古赵文化馆、传统工艺馆等,年产分装膳食纤维系列酒5000吨,膳食纤维系列调味品5万吨,膳食纤维系列饮料10万吨。

       目前,灌装车间、酿造车间、成品库、古赵文化馆等主体工程已完工,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项目建设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增加就业560人。亩均投资强度360万元,亩均税收18万元,亩均就业人数2人。该项目将构建集旅游观光、特色农业、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创意观光农业园,以古赵历史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集生产、观光、体验、表演为一体的大型工业旅游综合项目。

       三、广平县恒天集团河北极驰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

       中国恒天集团新能源高速电动车项目,由恒天集团“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北极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3亿元,极度公司持股90%,恒天集团持股10%(以三电系统和生产资质入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5万平米,年产3000辆高速物流车、运兵车、移动通讯车等专用车辆,产值4.5亿元,利税5000万(其中税收2600万)。

       四、广平县葛洲坝环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项目

       葛洲坝环嘉广平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项目是由葛洲坝环嘉(大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投资,邯郸分公司实施建设,作为葛洲坝集团公司重点投资项目。该项目在广平县拟占地面积160亩,总投资3.67亿元,投资建设1条废钢生产线和1条PET塑料生产线,建成后年生产废钢45万吨,PET瓶片3万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实现年缴税1.5亿元。

       下步我县将深入落实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科学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积极促进我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第7篇: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经验汇报

       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经验汇报材料

       20xx年,XX镇完成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15家,占全年任务数4家的375%。现将工作做法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大力宣传,消除顾虑。对有条件的个体户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实行一对一预约服务,告知转型升级的系列经济政策和优惠措施,例举周边成功转型工商户,打消其思想顾虑。

       二、建立台账,归档分批。为全镇170家个体工商户建立台账,科学制定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划分为3个批次,第一批次是发展前景较好,效益高,工人在8人以上的,及时帮办;第二个批次是发展前景较好,效益高,工人在8人以下的,随时帮办;第三个批次是最底层的小作坊,效益好,2人以内的,鼓励合并,建立相关连锁站点,适时帮办。

       三、升级服务,开辟“绿色通道”。 设立转型升级服务窗口,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升级户,专人协助其办理升级业务,争取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同时为户着想,因户所需,鼓励工商户多家公用一名专职会计,以减少相关开支,促成更多符合转型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成功。

       四、推行“个转企一卡通”服务。针对个体工商户转型企业登记手续上比较繁琐问题,我镇通过推行“个转企”一卡通服务措施,统一印制了卡片,涵盖办事流程、联络人及电联方式,为个体工商户开辟绿色通道,24小时疑难解答,政策分析,全程协办,消除其转型前后经营的迷茫感。

       20xx年XX镇计划完成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20家。采取的措施如下:

       1、继续完善“个转企一卡通”联络平台,扎实开展企业回访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办企业动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服务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2、扩充企业后备库。在170家个体工商户中,筛选培育最少30家后备企业。

第8篇:之产业转型升级汇报

       产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篇1:规模企业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规模企业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机械制造、国际贸易、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机械制造龙头企业,下设七个子公司。现有员工1000多人,总资产4.8亿元。拥有现代化机加工设备1000余台,形成高标准数控金工成型线、机器人自动焊接线、部装、总装流水线、表面处理涂装线。被山东大学定为社会实践基地,并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公司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设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20多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宁联牌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宁联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金属带锯床等数控机械加工设备,同时生产收割机刀片、精锻齿轮、搅龙、铸造件等4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的机械配件。产品畅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以诚信树形象”的发展理念,先后被上级授予“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中国专利明星企业”、“中国机械工业aaa级信用企业”、“标准化管理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情况

       1、2022年以来工业项目实施情况及转型升级情况

       2022年以来,公司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一是完成“年产5000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该项目于2022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入“2022年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并拨付中央财政预算内扶持资金820万元。项目计划总投资106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153万元。购置先进数控机械加工设备273台(套),在现有厂房的基础上,改进工艺装备,开展技术改造,建设精锻齿轮生产线、刀片生产线、农业机械配件生产线、涂装生产线、装配流水线、总装生产流水线等设施。在目前已生产的4yz-2、4yz-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基础上,加大收获行数,调整动力速比,生产制造自走式四行、五行、七行玉米联合收获机5000台/年,其中:4yz-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500台,4yzp-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2000台,4yz-5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000台,4yz-7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500台。到2022年12月,项目完成时,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9万元,完成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103%,项目现已全部完成。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自走式联合收获机5100台,达到项目设计要求。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公司自主创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为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了技术装备,有效提升我国玉米收获机械行业同外资品牌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拉伸了产业链条,带动相关精密铸造、锻造、发动机、液压件等产业的发展。二是与国内知名动力企业恒天动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6000台全数字自动化数控加工设备和15000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项目,该项目列入2022年泰安市重点工业建设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新增建设用地122亩,总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综合楼、产品展厅、整机试验区、仓储区、高标准车间厂房等基础设施。购置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先进机械制造设备,建设高标准数控金工成型线、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线、部装、总装流水线、表面处理涂装线。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达到年产数控机械加工设备6000台、农业收获机械15000台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00人。项目于2022年10月立项,2022年3月份正式开工,多方并举,压茬进行,边建设边生产,从建设到投产不到4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运营。目前1-4号厂房已建设完成采用德国先进技术,新上自动化校平剪切线、数控双联折弯机、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等先进生产设备,四号厂房新上二条总装生产流水线,现已投入生产。企业文化和产品展厅、销售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

       2、企业项目建设、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贷款相对困难,融资成本高,尽管也有担保公司愿为企业融资担保,但银行在大项目建设中,出于风险责任难以再注入大量资金。二是是项目各项前期评审等费用过高,现在项目落户中比如规划、环评等费用收费较高,为项目方增加负担。三

       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速度。

       3、2022年计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快转型升级采取的措施。 目前,公司正在策划“山东宁联农业装备科技工业园”项目。科技工业园规划主体范围在宁阳县环城科技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920亩,周边适当预留发展空间,总建筑面积62万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8亿元,其中:自筹投资15亿元,银行贷款13亿元。工业园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打造“三个基地、五个中心”的功能分区。广泛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自筹或合资建设上游发动机、机加工件、液压件、标准件、钣金件等配件生产基地、高端拖拉机生产基地、高端联合收获机械基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共同建设科研和成果推广中心、试验和检测中心、实用人才培育中心、国际贸易与信息物流中心,推动农机化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聚集一批专业化农机具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培育形成以高端农业装备为中心,集高新技术孵化、产品检测试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商贸、现代物流为一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工业园建成后,年可生产各类高端农业装备50000台、核心零部件1000万件,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利润15亿元,实现税收3.8亿元,安置社会劳动力10000人。

       科技工业园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提高农业装备技术水平起和促进农机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引领助推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缩短与国外农机装备技术水平的差距,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滞后的问题,推进粮食生产向产业化方向有序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节本增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助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土地集约经营组织的发展。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县的整体工业实力,实现我县工业多元化发展。

       4、“十三五”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包含拟上项目),转型升级方向及采取的措施。

       “十三五”期间,公司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精神,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快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迅速扩大规模,着力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加强品牌建设和内部管理,尽快把公司建成国际有名、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农机制造集团公司。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利税过十亿元。转型升级方向及采取的措施:一是抓好“山东宁联农业装备科技工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完善各项审批手续。二是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在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国际技术合作中心等科技平台,支撑科技创新。三是积极以

       【篇2:精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20220514】

       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

       正当许多企业受到金融风暴影响而步履维艰之际,精功集团却拿出了一张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2022年完成销售收入88亿元,实现利税7.5亿元;2022年,企业完成销售108亿,实现利税9.5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精功集团以“保增长”为着力点,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确保了企业在调整和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始创于1968年的精功集团是一家跨地区、高科技、外向型的大型民营企业,总部座落于浙江绍兴。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拥有多家控股、参股公司,产业基地遍布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省市,形成了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导产业和汽车制造、通用航空服务、房地产开发三大培育发展产业的格局。企业连续多年排名中国民企500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国企业竞争力500强。

       精功集团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力保企业稳中求进,主要采取五个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把管理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危机是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增强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同时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企业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精功集团坚持把管理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保增长”为着力点,制定了“抓机遇、调结构;强管理、提效益”的工作方针。同时,企业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确立了对旗下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导产业和汽车制造、通用航空服务、房地产开发等培育发展产业实施分层次管理的管控模式, 逐步建立起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本着“效益最大化”原则,精功集团加大了对下属企业的扶持、服务和监管力度,并及时梳理、完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资金管理为 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抓手,财务监督、多元化融资为保障的风险管控体系,积极稳妥地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着力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同时,强化内部管理,针对岗位定流程,针对工作定制度,实现岗位工作标准化、定量化的过程管理,企业管理不断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为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渡过难关提供了制度保障。

       结合当前形势,精功集团从节能减排入手,苦练内功降成本。企业把抓好节能减排和工艺技术提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努力营造依靠科技降成本,改造工艺创效益,全员抓成本管理,全过程抓成本控制,全方位创成本效益的氛围。广大精功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注重在生产全过程的各个作业环节,开源节流,挖潜增效,精打细算,努力做到低成本、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质量,节能减排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强化管理创新,精功集团有效发挥了整合优势和协同效应,组织架构科学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并成功地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围绕“集团化管理”的经营定位,以持续成长为目标,实现了产业创新。二是立足营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发展模式创新。三是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以发挥集团化经营的整体优势为目标,实现了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了企业价值。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在市场疲软、订单减少、经营风险加大、政策环境多变的严峻形势下,精功集团坚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大技改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改成果转化升级,创造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确保了企业在“寒风”中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

       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精功集团始终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主导产品高新化”的产业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攻方向,积极与国内外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完成了20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逐 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步实现了产品自主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接轨。

       以上市公司---精工钢构(股票代码:600496)为产业发展平台的精功钢结构产业在完成奥运“鸟巢”等工程建设后,又相继承接了上海世博会世博轴、杭州湾跨海大桥、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天津津塔主楼等多项钢结构工程,并获 “鲁班奖”、“詹天佑工程大奖”、“国家金钢奖”等殊荣,充分体现了精工钢构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行业领先优势。

       以上市公司---精功科技(股票代码:002022)为产业发展平台的精功装备制造产业立足高新技术领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在做精、做强、做专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企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改升级的步伐,持续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企业自主研发出具有知识产权、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世界首台500kg级大型多晶硅铸锭炉,成功解决了制约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实现了多晶硅铸锭炉国产化的目标。

       拥有260多年酿制绍兴黄酒的技术与经验的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向消费者奉献绿色、健康、安全酒品为已任,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实施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对产品进行细化定位和有效梳理,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打造以“纯正”为主题的绍兴酒产品,确保品牌集聚。

       为了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站稳脚跟,精功集团还积极进军低碳循环经济领域,不断研发引进具有先进环保、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努力建设推广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标志的绿色环保节约型项目。目前,精功已在信息智能涂层监测系统、光学点温非接触式测温仪、新型建材、硅原料提纯、流体声能技术应用---海水淡化、超微细水煤浆技术等一大批绿色环保高科技的产品或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是坚持把拓展战略产业链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 面对充满着激烈变化和竞争的市场行情,精功集团坚持把拓展战略产业链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以市场为导向,以主业

       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做精、产业做专、企业做强为目标,加快产业积聚,壮大产业集群规模,突出培育发展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导产业,提高了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加快产业整合步伐,积极对在金融危机猝然倒下的纵横控股集团、阻燃集团实施整合重组,做优做强了两家“危机”企业,为保持绍兴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传统产业的钢结构建筑产业,精工钢构加快产业结构整合步伐,紧跟国家低炭环保经济导向,积极向设计、咨询等价值链上游延伸,逐步完善了集钢结构建筑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施工及咨询于一体的钢结构建筑业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进程,巩固和提升了企业行业领军地位。同时,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中国彩铝行业第一品牌,亚洲最大的彩铝生产基地在安徽建成投产,新型建材产能大幅提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新的业务平台。

       在传统制造业中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精功科技,在纺织机械和建材机械制造等领域实现行业领先的目标后,充分发挥自身装备制造优势,布局新能源产业,成功构筑并培育了以太阳能多晶硅铸锭炉和太阳能多晶硅片研发生产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推动了企业由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依托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强主业、发展产业集群,会稽山绍兴酒围绕品牌战略定位,以会稽山绍兴酒上市为目标,企业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有序推进增资扩股及上市辅导工作。同时,“会稽山”中国黄酒产业基地一期4万吨黄酒项目动工兴建,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精功集团在拓展战略产业链的成功运作, 使得旗下的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酿造三大核心产业均在国内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发展势头强劲,不但实现了产业由多元化向专业化经营转轨的升级,实现了相同领域的技术集中和设备、人才、信息、项目、资本等资源的共享;而且,为企业构造一条联动、互补、立体、交叉的产业链,企业之间形成了以集团为核心,各产业相互促进、利益共享、竞相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精功集团科学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汇报材料

       四是坚持把营销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企业。危机之下,精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把营销创新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营销策略、销售渠道、推销手段等多方入手,创新营销理念,整合营销资源,健全营销体系,完善市场网络,拓展市场份额,并积极寻求产业合作新动向,不断地捕捉商机和战机,挖潜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风暴发生后,精功坚持决策上早醒一秒,做到行动上领先一步,企业以“诚信、信任、合作、共赢”企业理念为指导,积极巩固和完善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客户近距离亲切座谈,共同分析金融危机下的市场形势,加强相互沟通和合作交流,强调与客户共成长,坚定了客户与企业合作的信心,实现了企业与客户共同应对危机、共渡难关、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

       面对市场贸易萎缩等问题,精功集团着力在营销渠道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根据市场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托企业强大的品牌优势,并借助展会、网络、广告、新闻媒体等窗口,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产品的辐射范围,拓展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以进军中高端市场为目标,建立完善了产研销一体化运作体系,强化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

       同时,企业导入了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概念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积极捕捉商机“走出去”,抢先占领市场先机。钢结构建筑、墙煌建材、集成住宅、光伏太阳能制备、建材专用设备、纺织专用设备、会稽山绍兴黄酒等产品业务触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市场拓展形势喜人。

       五是坚持把企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危机之下,精功集团加大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和辐射作用,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企业着力增强全体员工直面危机、迎接挑战、共克时艰、化“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最大

       【篇3:林州产业集聚区升级转型情况汇报】

       林州产业集聚区

       经济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林州产业集聚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林州市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7.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06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开发区、河南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集聚区、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

       林州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包括煤矿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无缝管材和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抗菌肽生物制品、离子液和电解液、无碱玻璃纤维及智能电器制造等。区内重点企业包括重机股份、凤宝特钢、合鑫铸业、林丰铝电、中农颖泰、科能材料、光远新材、红旗渠电器等公司。2022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3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4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430.8亿元,企业增加值实现105.8亿元,企业利润实现57亿元,税收完成3.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二、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外部发展环境对传统发展模式形成巨大的压力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此外,欧美国家不断筑高技术壁垒,新兴市场的技术要求也在比照欧美不断增加,敲响了催促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警钟。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一是产业层次低,组织模式小而散,抗风险能力较弱。林州产业集聚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无缝管材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煤矿综采机械设备、优质铸造生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但这些产业层次较低,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企业发展不均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小企业众多,缺乏有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煤矿机械设备产业有上市公司重机集团,但配套企业不多;铝电产业有龙头企业林丰铝电,但周围铝精深加工企业仅两三家。这种不平衡实质是一种亚健康发展态势。在当前国内外市场低迷、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多数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等方面不具备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很难通过提价等方式来转嫁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产品多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区低磷低钛生铁、电解铝、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虽然产量较大,并且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但多是处于产业链条上游产品,科技含量有限,精加工程度不高,增加值有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行情普遍走低,形势不容乐观。如林丰铝电公司受电价及市场因素影响,亏损压力进一步加大。再如昊远公司,各种通用机曲轴、凸轮轴、汽车曲轴及空调压缩机曲轴等产品大部分经他公司加工异地出口到欧美、亚洲等50多个国家(地区),该公司虽然在铸造方面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成熟的技术水平与完善的检测设备,但生产出的是产品毛坯,缺乏精加工,近两年发展异常艰难。

       三是跟风而为,缺乏创新,品牌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较

       低。我区装备制造业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最为集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公司不进行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意识,抱着“哪个产品能赚钱就做哪个”的想法,往往一哄而上争相生产同一种产品,甚至去竞争同一客商,根本没有长远的产业战略规划;在生产工艺上,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先进设备应用不够,自动化程度很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州重机公司积极走科技创新之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许多企业仍然沿袭“夫妻厂”、“父子店”的管理模式,企业老板喜欢个人说了算,大多没有形成现代的产权治理结构,很容易导致企业在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

       四是高科技项目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我区目前高科技项目主要包括离子液项目、抗菌肽制品项目、电子级玻璃纤维项目,这些项目属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范畴,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为广阔。但这些项目发展较为缓慢:离子液项目虽然产品附加值较高,真正融入市场尚需一段时间;抗菌肽制品项目市场开发刚刚开始,大规模普及尚待时日;电子级玻璃纤维一期还

       未投产,一两年之后的市场行情不可预测。缺乏一定规模的高科技项目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五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区内仅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12家。林州重机、中农颖泰两家公司在北京、郑州等地有专门研发机构,研发投入较大,其它大部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很小,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明显低于发展态势较好的其它集聚区。科技人才在除几家龙头企业外为数不多,不能满足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三、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

       目前,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区内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项目不多。但是,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创建,全省支持产业集聚区政策的密集出台,区位优势的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的优化,一批高科技项目的入驻,以及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制造和铝加工技术改造的快速推进,林州产业集聚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具备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经济转型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

       农业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网吧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家政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旅游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工作汇报

       转型升级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