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共5篇)

第1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Xx同志农村青年拔尖人才先进事迹材料Xx,男,汉族,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果品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该同志自小就种植果树、经营果品销售,尤其是其担任

       以来,一心为全村村民谋福利,同时带动周边乡亲们共同致福。十几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执着与追求,诠释着对党和农村事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根据本村及附近村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桃树为主业,提高质量求生存,扩大规模求发展,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乡亲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成立果品销售专业合作社2022年,该同志提议由村

       5名“两委”成员牵头成立

       该同志主了果品销售专业合作社,以期在种植、管理、采摘、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并在开展技能培训、销售、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方面给予农户最大的支持与最好的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现已发展为覆盖周边

       10多个村,果树面积5100多亩,成员400户的专业合作社。(二)实行统一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为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广大社员的切身利益,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降低生

       同志严把质量关,实行农资统购、统销。对社员要求农药、化肥的规范使用,杜绝了高禁毒农药在农产品上的使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维护了土壤结构,协调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投资

       20万元新打机井3眼、更新地下管道5000米,降低了生产成本。(三)统一销售农产品,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合作社组织对农产品的统一销售,为每个成员设个人账户,主要记载该成员的出资额、交易量等,每年提取的公积金按照成员与本社业务交易量化为每个成员所有的份额。分保障了市场的供给,也维护了广大社员的利益,品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积极开拓京、津及海外市场果品销售专业合作社投资

       38万元在村南建设了果品分

       充

       为推动果装、销售市场,同时针对京、津等全国各大城市开展精品包装外销,部分果品还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年销售额万元,销售果品15000吨。

       4000余(五)大力开展休闲观光农业随着近郊产业的转变,同村“两委”班子研究,利用村果树种植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优势,积极谋划开展果品赏花、采摘、观光、餐饮、休闲建设,成功举办了四届桃花节,使该村的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级文明生态村”称号。由于

       同志时刻为村民着想,为附近的林果发展贡献了

       2022年被市委授予“市力量,使村民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得到了村民的认同,该同志连续4届当选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努力下果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22年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于2022年8月被河北省林业厅评为产业重点合作组织。

       2022---2022

       年度河北省林果

       2022年月日

第2篇: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

       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致富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牡丹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科技进步四等奖,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工业滤布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振兴村是一个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ps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201X年又建设54栋。201X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主要生产西红柿、油桃、葡萄、食用菌。××*同志从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到推广全部自

       己去做,自己每年都拿出2栋棚来搞试验,待自己种一茬或一年后再给大家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上百个,目前已有十几个品种成为振兴村的当家品种。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供不应求。先后引进新技术十几种:

       生态病虫害防治、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聚脂镀铝膜增光补光、生物菌肥利用、静止法无土栽培、西红柿分段整枝、换头生产等先进技术非常实用。201X年××*同志又开始食用菌棚室栽培、立体栽培试验,先后进行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棚室白灵菇生产。201X年全村食用菌栽培超过100万袋。今年,××*同志又从上海三义食品有限公司引进80万袋的香菇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和销售合同,5月份自己带头生产香菇26万袋。到201X年振兴村完全可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棚室对俄生产绿色果菜和利用冷棚生产食用菌两大产业.201X年振兴村农业生产总收入934万元滤布,人均纯收入7200元;建有720平方米的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有藏书万册的奔小康科普图书室;有综合活动室和水泥篮球场;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网络系统。目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同志正在带领振兴村搞基础建设。三公里的村内白色路面正在施工;投入70万元改善饮水条件,让村民吃上洁净水的自来水工程将于7月份完成;还投入10万元对村内进行了美化绿化。在发展生产上,振兴村根据自身实际加快发展两大产业,规划到201X年完成对俄绿色蔬菜生产的扩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达到1000栋,形成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的产业链条;冷棚生产食用菌,主要以香菇为主达到500万袋,同时带动周边乡镇村屯生产香菇1500万袋,从而达到201X万袋的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完成蔬菜瓜果食用菌的鲜干品批发大市场建设;组建成立振兴绿色农业开发公司;成立

       振兴菌业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目前振兴村有经纪人17人,全村有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10户343人,到201X年振兴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0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同志将带领振兴村利用三年时间来打造一个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村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村容村貌象花园一样美丽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附送: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细则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细则

       (四)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原则。 集体研究(必须有会议记录),在《颍上县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连同申请人本人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家庭收入状况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政府审核。二条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县财政统一管理。

       第

第3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事迹材料天马罗水华,于1995年从事食品加工行业,投入6000元开始同夫妻二人进行创业,主要生产油炸食品,骑脚踏三轮车零售,两年后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招工2名开始加工批发,建立华兴食品厂,产房仅三间平房,换机动三轮车销售各镇。几年后,为满足各地人民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带动本村扩大就业,招取本地剩余劳动力10余名,并扩建厂房200平方米,更换全新设备,每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为了更好实现创新,提升竞争力,每年还派员工到外地学习新产品技术,大量引进新产品,由原先油炸食品发展到各类中西式糕点十几种。,再次对厂房进行扩建,面积已达500平方米,改换箱式货车,将更多产品销往周边县市。为打响华兴食品厂各产品品牌,提升知名度,我厂于注册属于自己的特色商标——静鹤斋。为更进一步地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开心,我厂按照国家食品标准,一律重新对厂房进行装修,增添几组新设备。已通过国家qs认证。我厂工人平时固定工资可达1000元以上每月,到了中秋佳节还会另招员工10余名,每月工资可达多元。对员工我们都爱护有佳,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予舒适的条件,近些年来,我厂还帮其它省市各知名厂家销售产品,受到广大消费都青睐。目前,每年产内纯收入可达15-20万元,现有固定财产100多万元。我厂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努力带动人民一齐走向富裕道路。付卫,****开始本人和弟弟合伙贩销胡柚,那时胡柚都销往西安、北京两地市场,年销售量只有一两百吨,一直持续到1992年。自1993年至近十年间,本人单独开始销售胡柚,在原来的销售网点基础上打入太原、石家庄、天津、贵州等多个城市,年销售量都在千吨以上,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倍增,信誉度也得到认可。本人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花了几十万元建造了胡柚加工厂房,购置了成套胡柚加工设备,建立了胡柚加工生产线,年销售量都在吨以上,有职工50余人,每年发放职工工资几十万元。本人花了168800元承包了天马镇千亩胡柚场的近千亩胡柚,对这些胡柚全面推进“三疏二改”、无公害病虫防治、施有机肥或胡柚专用复、饼肥等园地优化改造技术,提高胡柚果品的内质,为推广应用胡柚先进种植技术作出了示范。在县农业局、科技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本人又先后投资近30万元建设千亩胡柚基地,力争把基地建设成精品胡柚园生产基地,胡柚精品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胡柚的品质,增强了基地胡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拓宽了胡柚销售领域。同时,本人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帮助家乡父老共同致富,积极带动当地及周边村庄的农户创业就业,现天马镇詹家山村农户曾龙你就是在本人的带动下,承包了村胡柚基地200余亩,与本人开展胡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合作,邻村孔家弄村也在本人胡柚种植加工的辐射引导下,成立了村胡柚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上百名劳动力开发胡柚加工贩销。通过这些示范辐射带动,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人建立了县天马镇卫兴果业专业合作社,下有农户成员70余人,开始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胡柚标准生产示范推广体系,该体系以建立高标准胡柚生产基地为核心,为生产高质量的胡柚产品提供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家乡的胡柚发展。合作社始终坚持“诚信是根本,品质是保证,品牌是灵魂”的经营理念,以保障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和宗旨,因而合作社的胡柚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已在嘉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哈尔滨、福州、淄博、安顺等十几个城市建立了直销网络,目前合作社正申报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打入国际市场作准备。徐春根,1962年生,县天马镇五联村人,为村委会成员。从下半年起,连片转包土地,开展蔬菜生产至今,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呈良性发展态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在搞好自己生产经营的同时,热心服务周边农户,协助搞好蔬菜生产和经营。一、甘冒风险,大胆创新,积极尝试新种植模式、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做好蔬菜生产示范。本村为传统的粮食产区,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几乎没有,本地农户长期以来一Word文档仅供参考

       直以油一稻一稻的种植模式,种植效益低,种田积极性差,甚至有抛荒现象。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决定投入种植蔬菜。冒着亏本的风险,顶住家属的反对和邻里的冷言冷语,8月份筹资26万元,从本村农户转包89亩水稻田,搭建了钢管大棚15只,4.5米简易毛竹大棚120只,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实行叶菜—玉米—西瓜;叶菜—大棚番茄(黄瓜)—大棚秋黄瓜;大蒜—小拱棚茄子;叶菜—大棚辣椒—西瓜;叶菜—丝瓜等栽培模式种植。在生产中,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摸索适宜的栽培技术方法。配合县农业局承担了衢丝1号丝瓜新品种繁种任务2亩;进行了衢丝一号丝瓜、辣椒(天椒、宁椒、优胜8号等)、茄子、冬瓜、番茄、黄瓜等新品种引种试验;从澳大利亚爱德万斯种子有限公司引进的大棚番茄新品种石头016试验获得成功,亩产量达6000多公斤;简易毛竹大棚早春栽培辣椒获得成功,亩产量3000余公斤;西瓜错季避病栽培试验获得成功亩产量达2500公斤;大棚黄瓜亩产5000多公斤。从11月份至底累计实现蔬菜产值50余万元,扣除大棚等固定设施、新办农机具、雇工、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成本第一年把所有固定资产投入收回后尚有8万元的赢利。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种植水平。初尝甜头后,上半年再次流转40亩土地,新搭建6米标准毛竹大棚120只,种植蔬菜,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农业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采用石头13、22番茄等蔬菜新品种,当年为市场提供鲜菜500多吨,产值62万元,扣除当年固定资产投入和劳力、农资等投入,盈利12万元。新搭建大棚20只,并且提高了番茄、黄瓜等高效益蔬菜的比例,种植春黄瓜15亩、春番茄20亩,在主季蔬菜后,适时搭配短时的西葫芦、豇豆、包心菜等蔬菜,使田间作物丰富多彩,季季有产品上市,农户天天有事可做。到目前为止蔬菜销售额已超过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0%左右。三、坚持无公害生产,保证产品安全。本着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宗旨,坚持无公害生产,虽然有时会因此增加生产成本。首先,多次参加农业技术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如何进行无公害生产心中有底。其次,组织合作社内部的学习,提高社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水平。最后,通过建立田间档案等措施确保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10月本合作社的生产基地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长期的销售,产品获得杭州、衢州、温州等地消费者的认可,蔬菜供不应求。一是大量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长期雇用基地劳力30余人,每年工资支出达30多万元。二是悉心指导,帮助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并收购产品。三是组建合作社,牵头组建的“县山泉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联户发展蔬菜生产。四是在开发蔬菜的同时。在本人的不懈推动下,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每户种菜收入万元以上,促进当地农民增收100余万元。本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蔬菜专业村,同时县域内蔬菜产业的资源向当地积聚,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在五联村建设450亩山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要干一番事业,信心和决心是关键,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本人愿意付出十倍的努力,在自己成功的同时,愿意毫无保留地把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提供给他人,与身边的群众共同致富。为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吴友君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彩虹总在风雨后,事业成功在人为”。吴友君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994年考入温州商业学校,1998年毕业。同年6月应聘到温州丰原皮件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行政经理,公司工会主席。被公司公费带薪送到温州大学全日制跟班深造企业管理。,回乡创办利丰皮具厂。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县”来料加工“优秀经济人”,义乌小商品城“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质量信得过单位”,富有“创新意识单位”,等称号……装备自己

       成就理想吴友君出生于县天马镇上埠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5个。父亲一贯严格的教育,使吴友君从小就养成积极,努力,礼貌,务实的性格。1994年,年仅17岁的吴友君考入温州商业学校,每个学期都拿二等奖学金或三等奖学金,1998年以优意的成绩圆满毕业。同年6月应聘到温州丰原皮件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为了能把管理工作做好,主动要求从一普通的台板工,杂工做起,工作什么都干过。硬是凭着一股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她在公司干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公司领导所赏识和重用。不断转换工种从此她更Word文档仅供参考

       加严格自己,先后在公司掌握了打板,配料和算料,质量检测等技术和相关的管理能力。时间似流水,吴友君也在公司度过了五个春秋;成了一位有技术,有思想,有抱负的姑娘。合同即将到期的那段日子,公司领导将她作为公司人才骨干留用。派她到温州大学深造,从每月2500多元月薪提升到4000多元。因怀孕回家乡小住,见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她决定回乡办厂,并得到公司老板的支持,决定回家干一番有益的事业。回报乡邻

       激情创业12月20日,吴友君创办了利丰皮具加工点。想当初只有8名员工,让吴友君感到面临的现实是如此的严峻。那一夜,她彻夜未眠,想了很多,但她没有因此而服输,第二天她毅然决定上门挨家挨户去动员,有一些妇女不习惯,她耐心,细致的都,一丝不苟向她们传授技术。通过一段时间的融洽,员工进步很快,从当初的一天十多元,到后来的四五十元,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员工尽猛增到三十余名。由于加工点在娘家母亲的房子里,加上还有父母姐妹多人住宿。本来就拥挤的房子更加难以扩大生产了,吴友君提出新建厂房,母亲表示难以理解,吴友君做好了父母的思想工作。“爸,妈我年纪还轻,不怕吃苦。现在下岗职工很多,还有农村妇女和我们一样困难,因为他们需要事做,我能为她们做一点绵薄之力,帮帮他们,于己于人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吴友君鼓励她们“人可下岗,志不可心下岗”,引来了农村里很多闲置在家的男女青年做事。她还给困难员工提供住宿吃饭等。还带她们去义乌,金华学习参观。辛勤结硕果,如今有几个妇女在她的带领下也开始做来料加工的二,三级经纪人了。面对未来

       成功在望吴友君的先进事迹感到了众人,尤其是下岗人员与邻居们。县副书记县副联主席,镇书记等领导前来主动提出为她解决困难。深受鼓舞。由于员工的增加,原厂房不够。经上级各部门帮忙,年底,一幢多平料的新厂房坐落在上红线“上埠新村”里,现在员工80多人,每人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元。事业虽有成,道路还甚远。吴友君在多年的创业过程中,一路坎坷,一路艰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找到了成功之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带动了广大青年农民,下岗工人努力工作和积极创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战胜困难,到达理想彼岸,体现了人生完美价值。吴友君的先进事迹被《今日》《衢州晚报》,衢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让我们祝福吴友君这来料加工(利丰皮具厂)做大做强。刘卫国,天马镇富足山村人,男,今年40岁,是全县闻名的养鸡致富能手。他从事养鸡,在摸索养鸡技术,帮助农民养鸡致富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嘉奖。1997年被原狮子口乡政府评为文明家庭示范户;1998年被原狮子口乡政府评为十佳致富能人;被共青团县委、县农业局、县科协、县科委、报社联合评为“十佳”效益农业青年示范户;2月被县科协评为县级农村科技示范户;8月被共青团县委、县科技局评为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月被县科协评为县级农村科技示范户;11月被衢州市宣传布、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共青团衢州市委、衢州市农办、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衢州办事处评为“衢州市十佳农村创业青年”。在骄人的业绩面前,他不故步自封,满足现状,而是开拓创新、不断前进。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在致富的道路上,他曾经跑过运输、养过山羊、种过胡柚。1996年2月开始养鸡。当时没有场地,不懂技术,缺少资金,他应地制宜利用刚完工尚未粉刷的自建二层新房养鸡,楼房后面搭建苗鸡育雏室;不懂技术,他就边自学,边实践,认真摸索养鸡技术,不断积累养鸡经验;规模从小到大,效益到低到高。初始饲养快速型“岭南黄”肉鸡只,出栏后获利3500元,只均纯收益1.5-2元。首次养鸡成功,使他信心倍增。于是更加努力挥索降低成本,提高雏鸡成活率,提高养鸡效益的技术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养鸡方面很快获得了骄人的业绩。1997年,租用400平方的村大会堂,规划扩大到年养鸡2-3万只,年养鸡纯收入2-3万元。,我县发展养鸡生产、推广园地放养技术,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当年免费提供苗鸡,闪年购苗鸡每只补助1元。这对养鸡户来说是特大喜讯,他又一次抓住机遇,及时扩建鸡舍,在富足山村江岸边搭建360平方米鸡棚。养鸡6万只,实现销售额60万元,获纯收益6-7万元。5月,根据近几年生活水平提高,肉鸡销量下降,土鸡、土鸡蛋需求量大增的市场行情,他决定调整生产计划,把生产土鸡、土鸡蛋作为生产重点。新扩建租地22亩(包括山地共100亩)用于建鸡舍。目前,基地设施投资约50万元,计划养鸡投入20万元。鸡舍建成后重点饲养土鸡,大力Word文档仅供参考

       生产土鸡蛋,同时坚持饲养肉鸡。熟悉市场,把握机遇。多年来在养鸡生产中摸爬滚打,使他对肉鸡市场行情和生产周期十分了解,对肉鸡市场的供求信息具有十分敏税的触角,并能很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如今在县养鸡行业中,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养鸡不但有市场风险,也有疫病风险。因信流感疫情影响,他压栏大鸡达5000余只无法出售,延期饲养了一个多月,净亏6000元。这是他从事养鸡亏损最多的一次。但他不气馁,不悲观,凭着多年的市场经验,认定大落之后必有大起的生产规律,再次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新建2400平方米鸡棚,当年再次获得好收益。钻研技术,提高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他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认定鸡舍气侯环境对鸡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为此,他努力建造冬暖夏凉的鸡棚,营造一个适合土鸡养殖的生产环境。棚顶选用塑料薄膜、稻草麦杆、油毛毡等多层复合结构,有效地解决了鸡舍夏季防暑降温与冬季防寒保温的难题。6月份,平均气温高达35℃以上,与他同期饲养同一品种的三个养鸡户、吃同样的饲料,同样70日龄出售的肉鸡,刘卫国饲养的鸡平均体重增加500克,平均每只获纯利2。4元,而其他二户基地没有赚到钱。助人为乐,助农致富。在自己养鸡致富的同时,他不忘带动周围农户养殖致富,乐于助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我县推广饲养梅岭土鸡时,由于与他们原先饲养的快速型肉鸡在饲养管理技术、生长速度、上市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区别,很多养户不敢养,不会养,他又带头示范,积极宣传梅岭土鸡的市场优势,认真学习饲养技术。在县农业局组织的养鸡技术培训班上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在饲养实践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教训都毫无保留地与养鸡同行交流,对新发展的养鸡户理旬不遗余力地言传身教。阁底乡江家村黄志良想养鸡增收,但由于缺技术,心中无数,下不了决心,于是慕名到他家咨询技术,了解土鸡市场行情。他详细介绍养鸡经历和经验,鼓励他大胆养鸡,黄志良当场请他帮忙订购鸡苗羽试养。在饲养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打电话向他请教,他从不厌烦,及时帮他分析原因,排忧解难,有时晚上骑摩托车上门为他诊病配药,使黄志良走上养鸡致富之路。10月,我县养鸡大户联合成立县原野土鸡专业合作社,他是首批参社成员,在合作社中负责养鸡技术指导工作。他利用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为更多的新老养鸡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对新发展的养鸡户更是关怀备致,耐心细致地传授鸡棚搭建,苗鸡保温,消毒防疫,合理用药等饲养技术,并且亲自到现场指导,确保技术到位。在他的技术扶持下,规模养鸡发展更快更好,合作社的规模养鸡户由建办时的22户发展到的136户,规模养鸡增加了6倍,养鸡数量从20万羽发展到120万羽,帮助养鸡户增收100多万元,为县养鸡事业的发展和养鸡户的增收致富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汪国福,县大桥头乡潆淤村人。县天康养殖场创建于,位于天马镇季村村野塘山,是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生产与品牌销售相结合的民营企业。养殖场占地270亩,其中猪场面积38亩,桃园160亩,胡柚园72亩,养殖场于8月动工兴建,6月初步建成养猪,现有猪舍22幢8500m2,行政管理用房2幢600m2,饲料加工车间及仓库1幢600m2,建100m3蓄水塔1座。大型沼气池780m3现存栏种猪有380头,生猪1800头。实际投资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30万元。合理规划布局。场区根据地形地势和疫病防治要求进行科学的布局规划,场区分生产区、活管理区、饲料贮存加工区、排泄物治理区和种殖区五大区块。应用先进技术。场区安装了高架产床100套,(产床配有加热电热饭保温箱)。定位栏280套,人工受精设备2套,恒温冰箱,冰柜,先进的“孕通2号”两套,饲料设备等。应用了先进的实用技术。严格防疫管理。场区建设了一整套防疫设施,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室、消毒室、饲养员,管理人员到生产区要沐浴更衣,外来人员入场督查动物防疫工作,要通过紫外线消毒和更衣、换鞋,生产区内种猪舍、保育舍和生产能育猪舍按生产要求科学、统一设计建造,并配套建设了兽医室、饲料仓库和种猪隔离舍;各生产小区之间建有绿化隔离带;建立了科学免疫程序和计划免疫方案。强化排泄物治理。场区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生态养殖场技术处理养殖场排泄物,采用猪—沼—果。干猪粪堆积发酵处理后作水果有机肥。污水经过沼气池—氧化塘—水果基地。真正做到生态巡还利用,达到零排放。产业化管理。场区按《无公害畜禽生产标准要求,共有员工21名,其中技师1名,技术人员2名,残疾人员3名,水果基地管理人员2名。Word文档仅供参考

       建立规范的免疫台帐、用药台帐和生产情况档案;建立了严格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共为东案、大桥头、芳村等乡镇202户紧密型联系的养猪户提供优质种猪600头,提供生猪饲料500吨,帮助紧密型联系农户销售商品猪1万多头,实现销售额1200多万元,增加养猪农民纯收入300多万元,带动全县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促进种养结合,促进农民养猪增收致富起到了一定作用。朱志土,芳村镇半坑村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20多年。1997年,创办百康食品罐头厂,企业扩建后更名为绿尔康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县政府领导的要求,本人与合作伙伴合作创办益农食用菌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食用菌研究、示范、加工并向农民提供良种、技术、信息服务,成为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一、潜心学习,提高技能。为提高食用菌生产专业技术,潜心“向专家学、向书本学”,热衷于科学研究,参与了多个重大项目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猴头菇(金针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技术项目”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秀珍菇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项目”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我是主要完成者。二、创建品牌,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食用菌资源,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生产加工秀珍菇、金针菇、猴头菇等食用菌的鲜品、软包装、罐头、干制品和盐渍品,以“绿尔康”品牌对外销售,产品销往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安徽、湖北等10多个省市的部分市场,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好评与青睐。三、引进设备,机械化生产菌种。为扩大菌种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先后投入机械装袋、装瓶机、原料搅拌机、粉碎机等机械化配套设施,开展机械化菌种生产技术和相配套的管理技术研究。现化化生产模式的应用,提高菌种生产技术和相配套的管理技术研究。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应用,提高菌种质量和产量,促进菌种生产向高质量、标准化、高科技生产方式转变,为菇农提供优质菌种,促进菇农增收。四、分工协作,提供优质菌袋。为解决“柚—菇”结合模式中秀珍菇的备料阶段与胡柚加工销售旺期的矛盾,同胡柚加工企业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基地规模生产菌包的优势,专门负责原料采购、拌料、灭菌、接种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优质秀珍菇菌包。同时还协助胡柚企业主的产品销售,进一步完善了物资供应、生产管理、质量标准、品牌销售等环节。五、拓宽视野,扩大再生产。为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我们从实际出发,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二期菇房,菇房建设全部按照标准工厂化菇房设计建造,并将投入冷冻系统、加湿器等工厂化生产设施设备,提高企业运转效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本人坚持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建有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年生产食用菌100多万袋,年产值150多万元,带动附近150多户农民到基地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近100万元。由于贡献突出,助农增收明显,被共青团县委评为“县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廖书良,今年42岁,在家中四兄妹,排行老大,由于当时家庭条件艰苦,为了让弟弟妹妹多读书,只学到初中的他,只好缀学在家,帮助家里干活。一九九三年,为了生计,他只身到温州打工,由于文化底子薄,只好天天挑沙,就是将船上的二三百斤重沙石一担担地挑到岸上,从温州挑到柳市,从柳市又挑到白象,个子不高,一双脚练的特大,鞋都要穿42码以上,通过艰苦劳动,赚了几万元钱,买了辆拖拉机跑运输,也娶妻生了女儿,生活也过得和睦而安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妻子生病到医疗检查治疗,被查出患了直肠癌,生活一下子面临残酷现实,一方面要照顾病中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一方面又要天天出车,没有一天能睡个安稳觉,到,妻子的病终于有了好转,可是家中已是债台高筑,欠亲朋好友的债将近10万元,可是遇到的不顺和挫折并没有将他打倒,而是愈挫愈勇,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他默默告诉自己,决不能向命运低头。这时他盘算起养殖蛋鸡的路子,由于家里条件艰苦,为了学习蛋鸡养殖技术,他天天扎堆养鸡场,一边学艺,一边为养鸡场无偿干活,取得了老板的信任,并成为好朋友,养殖技术也学到手。,他借款偿试着养了两千只蛋鸡,为了养好蛋鸡,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每一只小鸡,时常整晚睡觉观察小鸡的生长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批成活率在98%以上,当年就收回成本,还略有盈余,同时也提振了他的养殖信心,第二年,养殖规模就扩充到四千只,这时却遇到资Word文档仅供参考

       金困难,为节省成本,所有拉背货物等杂活,都是自己一个全包了干,别人拉饲料是车子送上门,还有专人装卸,而他总是到几十公里外的衢州拉半车,上下装卸都是他一个人背,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成果,到下半年存栏蛋鸡已达到1.5万只,成立了县大栗山禽业专业合作社,存栏蛋鸡已近四万只,产值600余万元,利润50余万元,是全县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被谰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从妻子生病治病欠债近10万元,通过短短的五年,蛋鸡养殖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变成今天资产达200万元的企业,问他的经验从总是说,这世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陷饼,没有哪个行业能一世能赚钱,也没有哪个行业能一世都亏本,不信纸哪个行业只要认真用心艰苦地去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廖书良,他富了,成了全村的首富,但他致富不忘乡亲,为此,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有200余户成了合作社的社员,不仅无偿传授社员养殖技术,还无偿提供给社员疫苗和药品,中峰原来家庭养鸡总计才1000余只,但通过合作社的扶持,禽类已达5000余只,他还被群众推选为中峰村村民主任。下一步,他有更大的抱负,正在选地20余亩,创办机械化蛋鸡养殖场,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养殖行业,为中峰村群众共同致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郑贤高,男,1973年3月出生,5月创建华凯木业有限公司,公司总占地面积20余亩,职工42人,现有山林面积7000余亩,固定资产总额1049万元。公司现有木制包装箱加工生产线4条,木片粒子综合加工生产线1条,已经具备年生产加工20万套摩托包装箱和年生产5000吨木片粒子加工生产能力,为台州钱江摩托有限公司木制包装箱定点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之初以收购杉木、松木等作为生产原材料,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市场的开发,公司木材需求量逐渐增大,靠收购木材进行加工,供应不足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郑贤高从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出发,利用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完善山林二轮承包责任制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山林和林地流转。从开始,郑贤高利用前两年木材加工产生的利润,并通过银行贷款,加大了对林地流转和林地开发的投入,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流转山地与5个乡镇21个行政村1256余户农户,建立了山地流转综合开发的利益共同体。到8月止,共流转山林和林地7000余亩,其中地产林和荒山6200余亩。于此同时,公司还加了了对山林的经营投入,几年来共投资500余万元,修建林区道路16公里,护林工房2座,培育林木苗圃100余亩,营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5000余亩。郑贤高表示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加大林木的种植,初步计划到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1万亩,真正使公司步入林木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做大做强木制包装材料产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木材加工行业在江山等地发展飞速,公司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都受到了挤压,华凯木业急需走出一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道路。为此,郑贤高同志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探索寻求出一条综合利用木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公司每年造林、采伐、加工后所产生的大量林木三剩物这一情况,积极向外开拓新产品的开发,在进行了广泛而又周密的市场调研后,积极吸引市外资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一条年生产木片粒子综合加工生产线,对公司所产生的全部林木三剩物进行综合利用。经过的试生产,目前该生产线已投入正常运行生产,年可创加工产值400万元,使本公司的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郑贤高不仅要自己致富,更不忘带领群众致富。他的公司从创办开始,始终坚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内联农户建林业基地,外研市场提高企业木材综合加工能力,逐步成为一个集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木材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几年来,他总共和5个乡镇21个行政村1256余户农户签订了山地流转和山林种植协议,带领了许多农户进行林木种植。华凯木业的这种经营模式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积极肯定,公司被评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作为元青口村的一员,郑贤高始终关心村里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元青口村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元青口村实施“八大工程”,进行村庄道路硬化,村里要有配套资金投入,知道村集体没有钱的郑贤高主动要求出资15万元,使得村道硬化得以顺利完成。去年他还对村省级远教示范点创建创建等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赞助村购买了投影仪和购置课桌椅。此外,从郑贤高就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代缴农村Word文档仅供参考

       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年终都要对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干部进行走访慰问。去年年底,为了鼓励支持村民积极创业,他还出钱给村里四个带头致富的种养殖大户进行了表彰,并承诺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在贷款等问题上给予帮助,只要求他们也能积极带动村民一起创业致富。如今在村里只要提起郑贤高,村民都说他能干而且为人好。开始郑贤高还担任县政协委员,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陈志红,8月以技术人才身份下派,进行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的筹建工作,底完成筹建工作后继续在分公司负责企业的技术管理。八年来,一直从事油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通过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带动了县的一大批油茶生产加工企业,使县的油茶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与油茶加工技术列全国之首。一、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是一家以野生油茶籽为原料,进行综合开发、深度加工的企业,资产规模达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7万m2,公司现有“东茶”牌野生山茶油、茶皂素、茶粕、茶皂素1000吨,茶粕10000吨。以来,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林业信用等级aaa企业。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将原废弃不用的茶籽饼的附加值,茶籽饼的收购价格也从原先的300元/吨左右提高到1500元/吨左右,最高达到元/吨,不仅带动当地林农致富,还带动周边省市林农致富。同时带动了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来县出现了一大批油茶生产加工企业,使县的油茶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与油茶加工技术列全国之首,“东茶科技”培养了一批油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这些人作为技术骨干被其他企业聘用。公司作为农业龙业企业,建立自有油茶基地面积1万亩,带动3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二、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是企业生成的根本,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本人作为技术人员更知其重要,因此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编制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范与指导企业生产,使公司生产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公司生产的“东茶”山茶油被认定为衢州市名牌产品、浙江名牌产品,在浙江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被谰为金奖,在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奖。同时,由于本人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突出成绩,被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唯一一名企业人员推荐参加全国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考试,并成为县唯一一名国家注册审查员的企业人员。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企业生产安全,我作为公司安全生产分管领导,非常重视公司的生产安全,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公司成立来无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由于本人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突出成绩,被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协作优秀管理人员”称号。本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经验被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样板多次带领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来考察。三、发挥技术优势,注重企业创新本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注重企业技术创新。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县级科技项目7个,县级技术改造项目3个,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个(茶皂素纯化脱色及产业化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企业多项技术改造:生产车间余热回收利用、山茶油生产工艺改造、茶皂素提纯、茶粕颗粒开发与油脚利用等,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得率,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约80多万元。商小平,本人自从1979年至1983年参军在江苏无锡市部队,返乡后1983年至1990年在县天马镇狮子口乡政府协助工作(住城狮子口供销经理部),在1990年到城北开发区任工贸发展公司负责。1994年从城北开发区调入县金城开发公司建筑有限公司任经理,从至今在大胡山果蔬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本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公司被评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同年被评为“衢州市著名商标”、“衢州市十佳农产品销售大户,连续三年公司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银奖”等称号。本人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用,努力创新,把农产品做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商小平,本人自从1979年至1983年参军在江苏无锡市部队,返乡后1983年至1990年在县天马镇狮子口乡政府协助工作(住城狮子口供销经理部),在1990年到城北开发区任工贸发展公司负责。1994年从城北开发区调入县金城开发公司建筑有限公司任经理,从至今在大胡山果蔬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固定资产370万元,年纯收入120万元本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公司被评为“县级Word文档仅供参考

       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同年被评为“衢州市著名商标”、“衢州市十佳农产品销售大户,连续三年公司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银奖”等称号。本人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用,努力创新,把农产品做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冬明,1987年9月中专毕业,于10月份参加工作,一直到做泥工,在这期间,本人工作刻苦努力,经常性学习,掌握了泥工技术,在自己的努力下,技术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能够熟悉图纸、工程预算,掌握工程施工技术,并在获得了技术员职称。在一中学生公寓进行泥工承包,并带动了30余农民工一起致富。本人善于管理,得到了各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工程获得优秀工程称号,并在这一工程中,本人在管理方面取得了飞跃的发展,队伍迅速扩大,工程业务量越来越多。在县实验小学教学楼做工程,在管理上本人服从管理,关爱民工,从未拖欠民工工资,信誉良好,在这期间,人员不断发展壮大,50余民工在我的领导下,家庭幸福和谐,本工程获得“常江杯”荣誉称号,技术更加过硬。于评为助理工程师。在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综合楼荣获“衢江杯”称号,在这工程上,项目经理为了表彰我所做出的贡献,在经济上对我进行奖励。队伍的壮大,技术的提升,本人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在柚香城拆建工程中,经过本人的虚心学习,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经常性地攻克施工技术难题,获得了浙江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及项目部领导的一致好评,此工程获得“衢江杯”称号。在县三馆工程中,带领80余人进行泥工施工,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英语,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水平发展特快,并掌握了管理技巧,懂得心理学、社会学一系列知识,并于获得工程师职称。至今在安厦宜家广场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工程,山海协作促进工程中做泥工清工承包。随着我清工队伍的不断壮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本人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带动了数百个家庭步入小康生活水平,底下200余工人觉得跟着我有奔头。在我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在此表示感谢,本人相信,我一定能把事业做得更大,而且我有信心也有能力评选县“十佳农村乡土人才”,以后本人将更加努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青石镇蔡永军,作为一个商人,他衣着简朴,谈吐彬彬,微笑拂面,他有着儒商的翩翩形象;他不仅仅对如何提高收益心有所属,更是不忘潜心研究企业管理知识和产品开发技术,他有着儒商的广阔视野;他心里惦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利润,他始终不忘回报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他有这儒商的宽广心胸。他是县青石板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个创业不止的“石城骄子”。初生牛刀小试身手提起青石板材,熟悉这一行的人都会想到蔡永军,一个年轻有为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今年36岁的蔡永军,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在一块自留山上开采青石,靠祖传手艺把青石加工成墓碑、门枕等,售往江山、龙游等周边地区。1992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蔡永军承包了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村青石板加工厂,从此走上一条和石头打交道的创业路。创业初始,蔡永军便一门心思扑在厂里,从青石的开采、运输下山、开凿、开片到成品出厂,对于每一道工序,他都身体力行地参与生产实践,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检验把关,从实践中掌握青石制作工艺流程的优点和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加工厂扭亏为盈,在衢州地区名气渐响。1998年,不满足于现状的蔡永军把眼光瞄向了更大的市场,他投资200多万元,拍卖得到了镇属企业——青石板厂的经营权,成立了县青石板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改进产品工艺,提升产品品位,蔡永军多次到台州温岭学习新技艺,拜外地专家为师苦学本领,并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没多久,蔡永军成功地完成了从做墓碑向生产青石板装饰材料的转型。产品是有了,但是如何打开市场,让客户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产品?25岁的蔡永军背上沉重的石料上杭州、下温州,走南闯北,拼闯市场,穿行于各地建材市场,不厌其烦地介绍和促销青石板材。整整三个月,他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干面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舒心饭,装青石建材的布袋在他肩上勒出了两道深深的痕迹,背上皮肤磨出了泡,结成了茧。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他抱着一个“拼死也要买出一件”的念头,一个一个店面地去敲门、介绍。终于,他的执着打动了杭州石材市场某门市部的祝老板,祝老板主动让蔡永军把石料样品放在他店里推销。有志者事竟成,就是抓住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机会,蔡永军第一次和外地客户做成了生意。由于蔡永军生产的石材质量佳、色泽好且环Word文档仅供参考

       保无污染,加上他坚持不懈地努力,蔡永军在房产装修和市政园林建设领域逐渐打开了省内外的市场,不同规格的青石板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苏州、温州等地。目前,杭州乐园、宋城、太子湾公园、杭州九溪玫瑰园等处都有蔡永军生产的建材产品和设计的园林建筑,浙江绿城房地产公司还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厂荣获“浙江石材矿山六强企业”称号。弄潮儿勇于创新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多年,蔡永军深深体会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道;而诚信和市场则是企业的生命线。创新产品、诚信经营、拓展市场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如此,企业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和经营种类的限制,蔡永军感到困惑和压力渐多。一方面,青石是不可再生资源,生产青石板材,所产生的耗费和浪费直接导致了有限资源的缺失,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青石板材质量虽好,但作为一种建材,受市场制约因素大,而且由于加工简单,技术含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偏低。因市场低迷和成本高扬,蔡永军几次经营失利,这让他渐渐萌生了“走精深加工,搞多元化发展”的想法。为了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领域,蔡永军不断地学习、钻研和探索,脑子里整天琢磨的除了“青石”还是“青石”。为此,蔡永军不惜重金,大胆地尝试着自己“走出去”,专家“请进来”,设备“跟上去”,先后培训石材加工骨干近百人,从安徽、江西等地聘请雕刻技工10多名,购置了大批现代化机械装备近百万元。与此同时,蔡永军还研究、开发了出砚台、茶具、烟具、风景造型和人物造型等各种青石工艺品,青石花石开采、加工和工艺制作开始走向一体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目前,该厂日产青石板材500多平方米,年产值达1000万元,职工有200多人,年发放工资额500余万元。一花引得百花开凭着一股不服输和敢闯敢拼的干劲,蔡永军的事业越做越大,开始步入了个人创业的高峰期,青石建材生产、销售蒸蒸日上,全面推进。出于对创业的执着和热爱,在经营好浙江省县青石板材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他还先后协同兄妹接收经营了浙江衢州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创办了县隆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蔡永军先富了,但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一花引得百花开才是真能耐。”他依然惦记着那些尚未富起来和正在富起来的乡亲们。作为青石镇党委命名的5个镇级党员创业培训示范基地之一,蔡永军和他的公司总是力所能及地开展帮扶活动,为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奉献着。汪土良原是公司的一名骨干职工,技术精湛,深受蔡永军信赖。,颇具商业头脑的他,感觉到各方面时机已经成熟,准备自己单干,放开手脚拼搏一番。蔡永军虽然心里难以割舍,但还是同意了他辞职的要求,并承诺随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不久,刚创办了土良青石板厂的汪土良,遇上了资金问题,四处贷款却四处碰壁,不得已,找上了蔡永军。蔡永军二话没说,便答应先借他20万,同时,还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引导他怎么云闯市场、找销路,建立自己的顾客群体和销售渠道。在蔡永军的帮助下,汪土良的青石板厂也开始小有名气,并把生意做到了福建、广州一带。像汪土良一样,由本地群众创办,受得蔡永军不同程度帮扶的青石板加工企业有10多家。每当创业者们遇到经营、销售等难题时,蔡永军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联系解决。另外,无论对于公司职员还是周边群众,当生活中出现困难时,他都会慷慨义气地为其解忧解困。对于一些困难群众,还招收为公司员工,解决就业问题,公司职工黄伟国、曾建华对此印象最深。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俩人家庭根本没有收入途径,是蔡永军接纳了他们,并将他们培养技术工,目前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据统计,像这种情况被公司特招为工人有20多人。在蔡永军的带动下,全镇“先富带后富,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群众的年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其本人也因成绩突出,被评为衢州市优秀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在自己创业致富的同时,他不忘帮助周围的弱势群体,当他听说团县委要开展大学生助学活动时,主动与团县委取得联系,并当场结对了一位贫困大学生,四年来他经常与贫困大学生保持联系,经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自县里提出实施特色文化县建设,打造“柚都石城”品牌后,蔡永军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筹集200多万元兴建了青石镇石艺馆,让石头的艺术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他断言,“全民创业”吹响了前进号角,“柚都石城”搭建了创业舞台,青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际遇已经来临。我们也相信,凭借着创新的理念,凭借着不懈地追求,Word文档仅供参考

       凭借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创业精神,石城骄子——蔡永军一定会让“精美的石头”唱新歌,一定会让“柚都石城”绽放新的光彩!汪贤良,于1985年为村民选为村民主任。我村四面环山,人均只有几分薄田,过去经济非常落后,村民多以砍柴、卖炭度日,温饱难以维持。作为村民主任的我深感责任重大,带动村民致富摆脱贫困是我最大愿望。可望着那满山茂盛的杂草和陡峭的石壁,我也一筹莫展,心里想着,要是这满山的石头能卖钱多好啊。有一天我到苏州访友,苏州美丽的园林风景给了我灵感,既然石头可以美化家园,何不让本村那满山的石头生出钱来呢?我一回到家就跑到山上观看起石头来,这一看我惊讶的发现村里的石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它像笋,一株株竖立,全身长满小孔很有吸水性,上面可以生长消除,非常有观赏价值。我就叫村民抬了一些回来,把他们错落有致地摆放起来。一座园林最美的假山出来了。我欣喜万分,马上打电话告诉金华懂这行的朋友,并邀请他前来观看,朋友看了以后给予肯定,后经朋友推荐,金华中心医院就邀请我前去做假山风景。我带领村民拉了一车石头出去安装施工,结果这一次村里的石头真的实现了价值的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我卖石头得到的第一桶金。这次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大家就开始做起石头文化的生意,从假山到盆景,从青石板做到景观石,还有我们的历代传家砚石。随着一车车石头开始运往全国各地,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肩挑木炭的卖炭翁摇身成了如今开着高级轿车跑生意的石文化人。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十元到现在的超万元。居住的房屋从原来的茅草房换成了现在的小洋楼。现在全从80%的劳动力在从事石头生意,外出开景观石门店的有80人,做盆景艺术的有100人,假山施工120人,村拥有一直非常完整的园林施工队伍。石文化产业产值实现6—8千万元,至将实现亿元村的目标,我村九八年就被评为县级小康村。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我村的是文化发展,并与专门组织人员来我村考察,确立了农村经济“柚都石城”的发展思路。6月,我积极配合县政府及镇党委在我村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石文化节活动,邀请世界二十几个国家的地质专家对我村的地质进行考察,央视7套做了专题报道,对我村蕴含的是自愿开发潜力给予高度的评价。现在我村拥有花石市场五万多平方米,摆放着形状各异的园林景观石价值上亿元,全国各村的客商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没想到这个小山沟的石头今天会走出家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像一颗颗巨大的珍珠发出璀璨的光芒。方家维,胡柚发源地—青石镇大塘后村人, 创办了长青胡柚专业合作社,经营胡柚收购、贩销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企业由小做大,投资20多万元,扩建厂房1800平方米。合作社每年贩销胡柚总量达吨左右,带动了200多户农民就业。在县里政策的鼓励下,率先实行了“柚-菇”结合模式,在闲置厂房里种秀珍菇,不仅提高了厂房利用率,还带动了100多个村妇女就业,获得了一致好评。胡柚加工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半年赚钱、半年休闲”。每年11月~次年3月胡柚销售旺季结束后,4~10月厂房闲置着,不仅厂房进入歇业期,工人也进入了歇业期。由于胡柚企业主只做胡柚加工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如何探索新模式利用厂房是胡柚加工企业主一直思考的问题。经多方打听,本人了解到县农业局正在推广“柚-菇”结合模式,秀珍菇生产季节正好与胡柚加工季节错开,利用胡柚销售淡季厂房种植秀珍菇正合适。秀珍菇产业前景广阔、效益显著,但秀珍菇栽培所需的厂房、冷库等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较高,胡柚厂房种秀珍菇可以实现柚、菇双赢。由于胡柚加工厂房不是为种菇而建,密闭性好,通风条件差。为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多次邀请食用菌专家对胡柚加工厂房的高温跟踪观测,隔热评估与通风降温进行分析,并征求解决对策。初,听了食用菌专家意见指导后,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即投资2万多元改造胡柚厂房,购置了栽培架、安装了微喷设施,并建造一只48m3的冷库。但是技术问题解决后,“柚—菇”生产时间还有小交叉:秀珍菇菌袋最适合的生长季节是在3月份前,而这段时间也是胡柚加工的高潮。为保证柚菇无缝对接,积极同县食用菌高新科技园区的龙头企业签订合同订购了6万袋秀珍菇菌包,由龙头企业完成栽培原料的采购、装袋、灭菌和接种等生产环节,发好菌的菌袋可直接从园区龙头企业购进,上架即可出菇。由于不熟悉种植技术,遇到技术难题,本人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并购买相关书籍进行学习,坚持“从书本学、Word文档仅供参考

       向人学”,认真做好摘抄记录。为了精心管理好这些秀珍菇,我们夫妇天天吃住在厂里,在管理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经过不断地摸索,总结了一些对于秀珍菇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高温霉天技术管理及换茬管理等经验。四茬菇下来,平均每袋产量达0.267 kg,产值达2.16元/袋,除去成本每袋净赚八毛钱,总利润达4.8万元。

       经过一年的尝试摸索,充分肯定了“柚-菇”模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带动了附近闲散妇女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秀珍菇栽培主要是用农、林、副产品的下脚料,秀珍菇菌渣可作为胡柚基地的有机肥,实现了柚、菇循环生产。一时间、周边一些致富心切又苦于无门路的合作社企业主纷至沓来请教技术。“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成团力撼山”,这是我打小就明白的道理。,在积极增加种植规模的同时,鼓励带动了全镇7家胡柚专业合作社生产秀珍菇近百万袋,并主动为有种植意向的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服务,毫不保留地的传授生产技术经验,并经常进行实地指导。5月初我们7家合作社又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先源”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模式成了创新农业制度一个典范,受到社会各界及省领导的认同和赞扬。赵五毛,男,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青石镇大塘后村支部书记,仙丽胡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柚乡胡柚联合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1960年2月生,任村支书。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团结干事、廉洁奉公、心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多办实事,为大塘后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短短几年时间内,使大塘后村改旧貌换新颜,变后进为先进。几年的工作,不论是集体还是他个人,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村被评为县八大工程实施先进村、市级小康示范村,他个人获得了县民情沟通十佳领头人、市十佳农产品经销大户、全国计生协会先进个人等多个称号,他的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助农增收先进集体、县市农业龙头企业、县级省级农民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主要事迹有:

       一、精心打造一个团结干事的班子,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致力于改造班子建设,化解内部矛盾,协调好村两委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班子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最终由一个各打小算盘、矛盾重重的后进队伍变成了一个气顺、心齐、能干事的先进集体。主要做到:一是做团结的表率,尽力维护班子集体形象;二是坚持民主议事。遇到事情都会征求其他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三是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四是村务公开透明、管理规范;五是善于培养使用人。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对自己不服气,有意见的干部主动交流交心,大力使用。二、锐意进取,勇创业促增收。通过公司联基地、联农户、联市场的经营体系做强胡柚产业文章。组织村里16户胡柚销售大户于成立了柚源专业胡柚合作社。作为胡柚合作社的协会会长,提前为胡柚专业户争取贷款,使每个胡柚销售户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胡柚生产中去。又联合14家胡柚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县柚乡胡柚联合销售有限公司。公司实行“三联三增”产销协作机制,与当多亩挂联基地签订协作服务协议;建成500亩出口胡柚基地;加强胡柚品牌建设等。目前公司固定资产万元,加工产房15000平方米,胡柚生产线12条,年加工销售胡柚7000多万斤,发放劳务工资600多万元。带动农户每亩增收800多元,全村农户增收200万元,同时带动了当地农资、运输、包装、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知难而进,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入手,优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圆满地完成了“八大工程”项目,总投资67万元;完成三官塘渠道三面光,长2500米,投资32万元;恢复维修抗旱机埠3台,投资22万元,受益面积达1200亩;创建市级小康示范村,投资30多万元。徐春阳,在和江山交界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村庄。村子里小洋房鳞次栉比,宽敞的道路两边,林立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石头,乍一看,以为自己到了城里的哪个社区。其实,这里是县青石镇的砚瓦山村。看着现在的砚瓦山,谁也想不到,从前的砚瓦山村一穷二白,村民过的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的苦日子。因为在山窝窝里,四周都是山,全是石头,连像其他村子那样种些粮食过过日子都是奢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一个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全村的希望,开始了闯荡。这个年轻人就是砚瓦山村党支部书记徐春阳。徐春阳从最初的卖石头,到现Word文档仅供参考

       在的卖“石文化”,这条路走的虽然很艰难,但是很成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砚瓦山,吹活了砚瓦山村年轻人的心。1981年初,祖辈都是石匠的徐春阳,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是和祖辈一样打石头,稳稳当当地守着山里的石头赚点小钱,还是出去外面的世界闯闯。跃跃欲试的心,催促着他走出了砚瓦山,走进了大世界。带着对石头的热爱,对石头的了解,徐春阳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祖辈们做的石头,第一次卖给了上海人、天津人、南京人、北京人。就这样一年时间,只身跑遍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接着,他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出门卖起了石头。1983年,徐春阳当选砚瓦山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了支部书记的他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担子之重。现在,村民中,从事花石盆景经销、买汽车跑运输,卖蔬菜水果的人越来越多。在徐春阳的带领下,村民实现了从满山挖石到全国采石,从卖石头到卖创意的飞跃,他不但自己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知,自己创意,还积极鼓励村民学习园林设计。村民张天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徐春阳的劝导下到北京农学院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进修并拿到园林专业结业文凭,不久就得到外省园林建筑公司的赏识。今年39岁的徐卫国,94年退伍以后就在徐春阳的公司做司机,后来在徐书记的带动下,考取三级假山从业资格证,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石产业中。现在,徐卫国的“石之城盆景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七十多家固定客户,年销售六百多吨花石的企业。这个时候,村里的石头买卖,做的是青石板和大块头的景观石。青石板的生意整个青石镇都在做,无法体现砚瓦山特色,景观石的块头又太大运输不方便。徐春阳开始在砚瓦山寻找一种既小巧利于运输又有独特性的石头。砚瓦山有一种吸水性极强的石笋石,这种石头浑身都是洞,有时候还会有小草长在洞里,他看准了这种石笋石,并用青石板的边角料和石笋石,搭建成精美的盆景,实现了他“小而精”的石产品设想。初,做为支部书记的徐春阳,经过全面调查研究,对全村12家园林公司,近200多人的盆景制作、假山施工、花石返销队伍进行整合,成立了村花石盆景、假山制作协会。目前协会已吸收了28名既有艺术特长、制作经验,又有闯荡市场、经营能力的村民为会员。协会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把会员组织在一起,切磋技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还邀请了大批园林专家,对会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训,还不定期组织会员外出参观,有效的提升花石制作队伍的艺术欣赏力和文化品位,提高队伍的盆景制作水平和假山设计能力。6月份,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砚瓦山村举办了首届石文化艺术节,各地小有名气的花石制作能手和花石经销商蜂拥而至。在盆景制作大奖赛中,盆景制作高手们现场制作,同堂竞技。那些并不起眼的石头,一经他们的设计制作,便成了极具艺术鉴赏价值的作品,身价百倍,纷纷成为抢手货。村里的盆景制作能手们最终囊括了大赛的前三名。如今,徐春阳领导下的砚瓦山村现已建成的一期花石青石市场,是华东地区规模和知名度一流的花石青石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五千万元以上。目前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家庭都在从事石产业相关的行业,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村人均纯收入达8973元,居全镇第一。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砚瓦山村计划再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二期市场,面积将达3000多平方米,为砚瓦山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在徐春阳的带领下,砚瓦山的村民实现了点石成金的梦想,稳步走在小康之路上。孔炯,本人70年代从乡、镇企业上调供销系统工作,担任营业员、部门负责人、基屈社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被衢州市委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企业改制下岗,联合当地农民组建浙西地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青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营业务由当初的单一农产品收购,走向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企业创业中立足,重产品质量,树品牌形象之路,所生产的胡柚果脯、南瓜酱、番薯脯等产品深受本地消费者的青睐,多年连续产量上较大增长,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优质奖、金奖产品”。创业多年在上级领导、有关部门的关爱、支持下取得一定的效益,也得领导充分肯定,企业分别评为县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企业的产品商标“阿冬”商标评为衢州市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今年以来,企业为了把当地农产品走向更远,向大超市进军,为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集中了部分人员、资金财力,已把自己的系列产品与世界销售巨商沃尔玛达成销售合作Word文档仅供参考

       商,已个月来“阿冬”果脯系列产品在华东沃尔玛超市已有明显效果……

第4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张建青

       几年来,张建青同志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科技作文章,提出了“对上争项目,对下搞服务,对内抓管理,对外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全网络强基础,抓好基地育亮点,突出重点抓科技,创建示范树形象”的工作措施和办法,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注重“充电”,坚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农

       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2000年报名参加了省农业广播学校为期二年的函授学习,每年精读农业科技书籍及其它类型的书刊上百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种植技术,尤其对大棚蔬菜技术有独道的研究。还多次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经营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张建青同志明白了“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万万行不通”的道理。

       二、先吃螃蟹,积累经验带民致富。率先投资自建了1亩

       地的大棚蔬菜试种反季节西红柿,当年净赚8000元以后,动员本村25户建起了蔬菜大棚,年创效益29万元,至目前,本村已发展蔬菜大棚495座,成为全县有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

       三、强化服务,倾心为民。在张建青同志的发动下,于2022年8月在小河流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并被农户选举为理事长,他

       1主动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起动资金、产品销售等各项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观看录象与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与培养业务骨干相结合的办法,2022年以来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达48场次,受训人数达4500余人次;开展科普讲座23场次,听讲人数达216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1万余份;每年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活动,他都能组织群众参加,且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还组织村民到省外的山东、湖北和省内的新野、方城等地参观学习20余次,请专家到村为群众现场授课30余次,会员之间相互观摩25次。目前,全村群众基本都掌握了种粮、种菜、育苗、沼气管理等技术和畜禽疫病防治常识,每人都至少掌握了3-5门实用技术。争取小额农户贷款前后共计270多万元,建成495座日光温室大棚,占地8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亩均效益1.5万元。同时,种植露地蔬菜12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3%,亩均效益4000元。为解决技术难题,村里购买了种植技术光盘,在全村巡回播放。同时,从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聘请吴小波研究员为常年技术顾问;到方城县博望镇请来了蔬菜土专家王世信,无偿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向群众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协助支部统一规划蔬菜生产区,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2年,小河流村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止2022年末,小河流村专门从事蔬菜种植的有422户,人均纯收入已超过4880

       元,蔬菜种植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四、创新理念,提高经营质量。自费赴郑州引进JP402和朝研219等西红柿先进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行无公害种植,在技术指导上主动与省农科院“联姻”,在销售上创新销售模式,组建了覆盖周边城市的经销网络。

       五、乐于奉献,赢得村民交口赞。张建青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致富时刻不忘家乡事业,经常捐资给贫困的中小学生,多次带头捐资改造乡村道路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热心为村邻提供就业信息和致富途径,邻里遭遇困境,主动过问,慷慨相助,真心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据统计,每年他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5000多元。2022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22年四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南阳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第5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王红星事迹材料

       王红星,男,1965岁8月出生,白庙河乡潘氏祠村农民。近几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农村实际,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不断发展新的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新的致富门路,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

       王红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身贫穷面貌,然而。经过自己的多次努力,无情的事实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于是,他也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南下打工的道路。几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2022年,他看到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许多人在农村也很快地发家致富,使他看到了致富的美景,充满了希望。于是,他毅然辞工回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一名养殖能手。初回家乡,王红星看到牲猪市场行情不错,于是试着养猪,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第一年就初步获得了成功,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开始扩大养殖范围,养起了鸡和羊,使家里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年后,由于牲猪行情出现下滑,他开始尝试只饲养母猪、母羊,以便在行情好转时东山再起。同时,他开始琢磨如何挖掘新的致富门路。当一名种植大户。王红星家田地不多,每年庄稼地里的收获只够糊口。怎么办?他看到很多打工人家的田地撂荒,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难过的大好良田因无人种植荒芜了,高兴的是看到了有田可种的希望,于是,他包种了三户人家的近10亩水田,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喜获丰收,第一次通过种田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他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他一下子包种了40余亩水田,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他投资购买了整田机械,09年又购买了插秧机、夹米机,形成了耕、整、插、夹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农忙时节,他不仅能独立完成自已的生产任务,还能抽出时间帮助村民们整田、插秧。现在,每年种粮收入就能达到2万元。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当一名致富典型。作为一名农民,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王红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他多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除利用自己的机械低价帮助群众生产外,还利用各种门路承包一些小型工程,然后让乡亲一起干,所有收入大家平分,自己从来没有从中赚一分钱,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汇报

       人才中心 先进事迹

       人才工作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