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共7篇)

第1篇:感动某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计生工作连千家 家家幸福创新村

       ————感动***县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说起***,在***县可是家喻户晓的任务。她主管村内计生工作已经近十年,一直全心全意的为村民们奔波忙碌。哪家的孩子有多大?哪家的孩子到了结婚年龄?谁家的儿媳怀孕几个月?哪家新添的小孙子多少天?她都能一一道明。她说:“计生工作是关系到村里每家每户家庭幸福,服务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在乡村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计生工作开展十分艰难,许多家庭逃避管理,违反政策生育,拒领独生子女证,甚至抗拒和排斥计生员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人曾对她说:“管计生的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你就是让人家绝了后!”面对压力,李丽英没有退缩。

       在十里街巷,她走家串户的宣传计生思想工作,改变乡亲们传统的生育思想观念;为了让计生政策的宣传工作更能够得到乡亲们的认同,她还自学了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向大家传达,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她还细心的做新婚夫妇的计生教育工作,向他们宣传好国家的计生政策和规定及生理卫生知识,让她们明白“优生优育”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被称为“贴心大姐”;同时她认真遵守二胎政策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家庭其坚决按照规定处理。每个季度她都及时做好育龄妇女上站普查的通知、动员和登记工作。为了让每一个家庭的都能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益处,她建立了村里的新生儿台账,按月及时打电话通知新生儿夫妇给新生儿接种疫苗,做到了计生工作与防疫工作的有效联动,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在计生工作这条战线长,****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与热情,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她倾注于国家计生政策的落实,倾注于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倾注于新生儿童成长„„在她的努力下,“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婚育新风渐渐的在村里兴起,妇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新生儿的健康水平不断上升,育龄妇女普查上站率达到100%,计划外生育现象基本杜绝。2022年她又被评为了计划生育组先进组长。

       正是***将用心的细致工作,使得计生和谐之风吹进千家,令乡村家庭日渐幸福。

第2篇: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赤子”钱伟长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这就是写给“赤子”钱伟长的颁奖词。

       钱伟长(1912-2022),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

       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伟长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

       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这就是写给“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颁奖词。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22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22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玉树铁汉”才哇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这就是写给“玉树铁汉”才哇的颁奖词。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22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

       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

       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雷锋传人”郭明义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写给“雷锋传人”郭明义的颁奖词。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2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22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舟曲之子”王伟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这是写给 “舟曲之子”王伟的颁奖词。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22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舟曲之子”王伟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这是写给“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的颁奖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

       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最美”洗脚妹刘丽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写给“最美”洗脚妹刘丽的颁奖词。

       刘丽,安徽颍上县人,14岁时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省下每一分钱供弟弟妹妹读书。

       刘丽的弟妹最终没有考上大学,这让她很迷茫,似乎多年来的辛苦没了着落。她这才发现,自己“想让这个村子里出两个大学生”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是一种寄托吧,我自己想读书而没有读成,就希望让别人有书读”。她萌生了资助别的孩子读书的念头。

       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足底按摩师,俗称“洗脚妹”,月收入3000元。对于这些血汗钱,刘丽这样分配:500元用来租房和个人消费,剩余2500元,扣除给家里寄的一些,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她资助了老家村里20个贫困大学生。从2022年起,又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的人数从三五个上升到数十个。加上一次性的资助,刘丽以她微薄的收入,帮助完成了上百个孩子的读书梦。其事迹在厦门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警界保尔”孙炎明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活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重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这就是写给“警界保尔”孙炎明的颁奖词。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

       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

       2022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

       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22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写给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写给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的颁奖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22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心比金坚: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这就是写给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的颁奖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22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这就是写给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的颁奖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梦想天开: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这是写给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父子的颁奖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22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22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22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

       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格桑花开: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这就是写给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的颁奖词。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22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秋兰为佩: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就是写给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的颁奖词。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大河网曾在去年用连续多篇报道力推胡佩兰老人的事迹,随后人民、光明、新华、新浪、腾讯、网易、等多家主流网站争相转载,97岁仁医胡佩兰感动全国网友,她也被网友称作医者仁心的典型代表。

       继入选感动中原人物之后,喜讯再次传来,“百岁仁医”胡佩兰入选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胡大妈候选感动中国人物了”,这个喜讯一下子在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大妈20年来每周坚持出诊的地方传开了。

       1月18日,记者走进医院,病人并不算多,“大妈这次入选感动中国侯选人,我们得知后都很高兴,我觉得是胡大妈这种职业素养和精神感动了全国。”荆护士说。“我到这里时间不长,但是胡大妈每周雷打不动坐诊六天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早前接受大河网专访时胡佩兰曾说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在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一位正在输液的李女士说,“以前就从网上看到过胡老师的事儿,我觉得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对社会做出这样的贡献,实在难能可贵。”

       百岁仁医胡佩兰,是大河网向全国网友带来的又一次感动。从最美乡村女老师,到最美女记者,再到百岁仁医胡佩兰,河南人正在一次次感动中国。

       寸草春晖: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枝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这是写给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枝的颁奖词。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22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22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2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22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克明俊德: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这就是写给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的颁奖词。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22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22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松筠之节: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这是给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的颁奖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22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这是写给“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的颁奖词。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22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这是写给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的颁奖词。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2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22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写给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的颁奖词。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就是写给“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的颁奖词。

       张丽莉,女,28岁。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

       202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这是写给“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艾起的颁奖词。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这是写给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词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22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22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这是写给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张平宜的颁奖词。

       初见张平宜,打扮时髦,举止优雅,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划上等号。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2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22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营盘也于2022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这是写给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的颁奖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22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这是写给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22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22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这是写给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22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是写给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22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写给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朱光亚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2022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22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晚,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这是写给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22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22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写给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是写给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吴孟超的颁奖词。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22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第3篇: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1、核弹之父于敏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于敏之子于辛代为领奖

       【先进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89高龄的他没来“感动中国”的舞台,儿子于辛代他接过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问起老人家的近况,于辛回答:“父亲最大的爱好是看书。”问起老人家获奖之后的感受,于辛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获这个奖。”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22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为霞尚满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朱敏才夫人孙丽娜

       【先进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22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颁奖词】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量与江海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赵久富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移民搬迁带头人赵久富

       【先进事迹】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22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22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22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涓滴见沧海:江阴炎黄张纪清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化名“炎黄”的慈善老人张纪清

       【先进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22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22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在郑州的陇海大院,正是邻居的你帮一把,我帮一把,让高位截瘫39年的高新海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25岁那年,高新海因脊髓炎突然瘫痪。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22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22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刚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推开他那扇从不上锁的门,就是邻居们共同的家。

       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同情,高新海的乐观和顽强也是邻居们收获的精神力量。39年来,这样的爱心接力已经传了老中青三代。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5、爱子心无尽: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右)

       【先进事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22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22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颁奖词】

       爱子心无尽。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来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木拉提·昔日甫江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先进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2022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为你的身后是人民。

       7、忘己爱苍生:用心温暖麻风病患者的医生肖卿福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先进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22年的十万分之0.5。2022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8、仁孝行于家: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先进事迹】

       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2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9、忧国不谋生: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师昌绪的奖杯与涡轮叶片

       【先进事迹】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202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22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22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22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爱意满园: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先进事迹】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22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22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22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22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22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2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22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特别致敬:中国援非医疗队

       [转载]202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中国援非医疗队

       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今年,“感动中国”特意设置了“特别致敬”环节,把敬意献给了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

第4篇:感动十大人物事迹

       2022年感动十大人物事迹

       1 朱光亚

       一生就只做了一件事

       【事迹】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总揽全局,心怀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立,自尊!

       【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2 胡忠、谢晓君夫妇

       【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22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3 吴孟超

       【事迹】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医生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一位好医生,一位优秀研究者。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4 刘伟

       【事迹】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上帝给你的另一双手 他是北京人,生于1987年,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他为了今后的生计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22年,通过努力,他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2022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他还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22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并且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高中的课程,成绩十分优异,考上大学不成问题。然而命运对这位年轻人的残酷之处在于:总是先给了他一个美妙的开局,然后迅速地吹响终场哨。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并且高压电对于他的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白血病的可能,所以他无奈放弃了体育。此时一个从小藏在他心里的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小就梦想着能成为钢琴家的他,放弃体育,并且不顾家人劝阻,选择了放弃高考,学习钢琴。但他的学琴路绝不是一帆风顺。当他报名参加音乐学校后,遭到音乐学校拒绝和学校校长的侮辱与歧视,校长说他的加入只会影响校容,但坚强的他没有因此沉沦,他对音乐学校校长说:“谢谢你能这么歧视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你看,我没有手也能弹钢琴!”于是,他开始自学钢琴。用脚弹琴是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想象力,许多人用手弹都需要很多年才有起色,何况是脚。他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那时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终于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他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和他在学习游泳上的表现一样,他对音乐的悟性同样惊人。奥运会时,只学了一年钢琴的他就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接着,他弹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今年8月,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带着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他就是第一位中国达人,2022年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刘伟凭着自己不懈地努力,创造了奇迹。那么,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之中,难道不应该努力去奋斗吗? 最后,送给大家刘伟的一句座右铭: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5 杨善洲

       【事迹】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22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

       主动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捐出了16万,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6.阿里木

       【事迹】

       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卖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困学生上不了学,阿里木便决定用卖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几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和“草根慈善家”。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7 张平宜

       【事迹】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2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22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推选委员王晓晖说: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颁奖词】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8 吴菊萍

       【事迹】

       2022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

       上阳台外的晾衣杆,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过往的人们望见便厉声尖叫起来,这一叫把吴菊萍给唤了过来,只见她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有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22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词】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9 孟佩杰

       【事迹】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养母三年后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安眠药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2022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的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虽然孟佩杰的身世可怜,但她不向命运低头,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

       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10 刘金国

       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事迹】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相信许多人心有余悸。

       2022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因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22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堪称高尚时,他的内心就会有无限的满足感。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颁奖词】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1白方礼

       事迹:

       白方礼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而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92岁逝世。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方礼老人靠自己的劳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2022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就在车站上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近14年来,他总计捐款近20万元。此外,在白方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中,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

       世乒赛、市养老院等捐助款项。

       曾经的感动中国:

       白方礼同志曾获央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

       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 对于白方礼老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的落选,有网友曾发帖《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来对感动中国评审组委会的暗讽。2022年3月13日,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2022年,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白方礼老人以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了特别奖的得奖者之一。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以“白方礼们”的形式,对老人表示了敬意,也对和老人一样的这些默默帮助着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人们表示敬意。在晚会上,主持人对老人评价道:“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让我们传递着鲜花,传递着温暖,带着白方礼们给我们的这种人间的温度,走进新的春天。在这新的一年当中,我们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急匆匆的脚步里面,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为了爱和幸福,让我们为我们每一个人加油!”

第5篇:“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身历百折而不挠,虽处逆境犹自强

       ——记六盘水师院“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候选人童启炼同学

       童启炼,男,贵州遵义人,中共预备党员,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学院中文系2022级本科班学生,在校期间曾任中文系学生会副主席、高原风文学社总编,连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现为六盘水师院团委宣传部、学习部负责人,全面主持团委学生工作。该同学出身贫苦,命途多舛,身历百折而不挠,虽处逆境犹自强,其人其事感人至深。

       一、命途多舛,毅然撑起破败家

       童启炼同学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刚出生,他的母亲就患上了精神病,他的幼年和童年苦不堪言,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但生活的艰辛不但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越发激起了他无穷的斗志,他克服千难万险,于2022年梦圆大学。

       “天有不预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22年,他的父亲在给人打工时不慎坠崖身亡!父亲的去世使童启炼的母亲旧病复发,精神恍惚,卧病在床。面对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打击,童启炼迅速擦干泪水,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摇摇欲坠的家庭。他一边办理父亲的后事,一边悉心照料母亲,贴心安慰母亲,在他的精心照顾下,他的妈妈精神一天天变好,生活逐渐能够自理。之后,他四处奔波,给母亲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安顿好母亲的生活,处理好家里的事情,才重返课堂。

       回校后,为了不给母亲增加任何负担,他便忙里偷闲去打工挣钱,他通过发传单、搞促销、做生意、上家教、举广告牌、做杂志编辑、做临时清洁工等等,一角一角的攒钱,一分一分的花钱,每月坚持给母亲寄去足够的生活费,每年给母亲买两套衣服,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母亲的笑容,他常对妈妈说:“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孩儿会和您一起挺着腰板笑着走下去!我要让我的妈妈过一天好日子!”现在,这个坚强不屈的好男儿,已经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和母亲的精神支 1 柱。

       二、志愿服务,用爱诠释社会责任

       童启炼敦厚淳朴,富有爱心,他热心公益活动,乐于服务于人。他连续3年参与大学生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中,他不怕苦、不怕累,竭诚服务,甘于奉献。在服务中,他不怕苦、不怕累,竭诚服务,甘于奉献,足迹遍及六盘水市水城县的鸡场乡、陡箐乡,盘县的火铺镇等50多个村组,为贫困山区的父老乡亲送去了精神文明的圣火。三年来共编写“三下乡”宣传资料20余万字,有40多篇“三下乡”专题报道作品被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等多家青年主流媒体转载报道。由于成绩突出,童启炼连年被评为“优秀服务队员”。2022年,他参与研究撰写的以“三下乡”为研究对象的《拓展校园文化精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荣获贵州省校园文化成果评选优秀奖。

       他时刻怀揣感恩之心,积极履行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他曾几度作为青年志愿者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新兴(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深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辅导,还对201名“问题少年”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所撰写的《六盘水市“问题少年回访春晖行”活动调查报告》得到了六盘水市政法委书记何冀同志的高度赞赏,并亲自做出了“把这一研究成果面向全市推广”的重要批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全面发展,逆境成才感人至深

       童启炼同学成熟稳健,积极进取,聪明能干,全面发展,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在逆境中奋斗成才。

       他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勤学奋进,成绩优良,两度荣获“国家级助学金”,2022年荣获学习成绩“二等奖学金”。他积极尝试文学创作,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省、市等各级报刊杂志,2022年,团贵州省委礼聘童启炼为“贵州省青年网络评论员”。同年,2 其创作的《凉都赋》一举夺得贵州省“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他踊跃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先后获得学校“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面试模拟大赛”一等奖;“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特等奖等多项殊荣。此外,他还积极尝试开展一些研究工作,共在国家级学术刊物表于研究论文1篇。

       身为学生干部,他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搞好工作,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忠实服务员。如他组织策划拉了一笔2万多元的赞助,成功举办了“六盘水市第二届青少写作交流会”,效果良好,影响广泛等。在校团委的相关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尽心尽力,表现突出,成绩优秀,其所分管的宣传工作连连名列全市目标考核第一名,2022年被六盘水团市委授予“杰出宣传工作奖”。由于工作突出,童启炼多次获得省、市、县、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总之,童启炼同学积极进取、全面发展;质朴无华,谦逊好学;热心公益,甘于奉献。他用乐观之心点燃青春火焰,他用平凡之举诠释男儿责任,他用朴实之音弹奏出一曲曲清新感人、温暖动人的青春乐章!

第6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优秀事迹

       如果说到一款电视节目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我想非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感动中国》莫属,这是一个精神品牌的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amp;敬一丹担任。

       在2022过去的岁月里,全国民众评选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公民,他们无私、伟大、奉献、富有爱心,你们在2022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感动人物花落谁家,我们慢慢来看。

       【磨刀老人吴景泉】

       【颁奖词】【高洁卓不群】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22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22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22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不凡的坚守张宝艳、秦艳友】

       【颁奖词】【阳春布德泽】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22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22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22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铁榔头教练郎平】

       【颁奖词】【雄心志四海】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2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22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22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22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诺贝尔科学家屠呦呦】

       【颁奖词】【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22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颁奖词】【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22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大国工匠徐立平】

       【颁奖词】【大国多良材】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化缘校长莫振高】

       【颁奖词】【化作光明烛】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22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男神军人大学生官东】

       【颁奖词】【天下英雄气】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22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心底无私当村官买买提江bull;吾买尔】

       【颁奖词】【盛德表一乡】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bull;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middot;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22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卖唱养孤儿王宽】

       【颁奖词】【君子抱仁义】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第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__感动中国人物_人物事迹_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22 感动中国人物2022 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22 感动中国人物2022 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结束,评选结果14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揭晓。

       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是:科学泰斗钱伟长,“舟曲之子”王伟,“草原曼巴”王万青,“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雷锋传人”郭明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最美”洗脚妹刘丽,“三栖尖兵”何祥美,“玉树铁汉”才哇以及“警界保尔”孙炎明。

       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三个群体,他们是: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组;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八位维和英烈以及中国志愿者群体。

       ●科学泰斗 钱伟长

       钱伟长(1912-2022),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舟曲之子 王伟

       王伟,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2022年8月7日晚,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

       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雷锋传人 郭明义

       郭明义,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多名特困生,而他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斗室里。

       ●最美洗脚妹 刘丽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 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刘丽资助人数现在固定有37个。

       ●草原曼巴 王万青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22年退休。1968年从上海

       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孙水林弟弟。2022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出发了。次日凌晨,由于路面结冰,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枪王 何祥美

       何祥美,男,汉族,29岁。江西崇义人,现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英雄翁婿 王茂华谭良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面对大火的无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三

       入火海,舍生忘死,救出六个孩子。生与死关头,他们义无反顾,用朴实的行为、无声的壮举诠释了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

       ●警界保尔 孙炎明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22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

       ●康巴铁汉 才哇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2022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才哇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浙江交通十大最美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

       十大感动人物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22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