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调研报告(共8篇)

第1篇: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职业中专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在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中等职业教育,我校近期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我们先后用15天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我校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校与多数教师、近1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对5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其中包括参与我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我校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职业学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调研数据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招聘的员工来源一项(可多选):有41家企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占73.2%;24家选择应届中职毕业生,占42.9%;23家选择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占41.1%;9家选择进城务工人员,占16.1%。

       2.关于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可多选),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合作与沟通54家,占96.4%;职业道德素养53家,占94.6%;吃苦耐劳51家,占91.1%;专业技能46家,占82.1%;选择积极进取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各43家,占76.8%;另有两家提出了创新能力。

       3.目前56家企业中,聘用中职毕业生的有36家,没有聘用的20家。在招聘员工时,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更倾向中职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一项中,选择职业道德素养的39家,占69.6%;吃苦耐劳精神35家,占62.5%;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5,占62.5%;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29,占51.8%;专业技能水平27家,占48.2%;积极进取23家,占41.1%;专业基础知识的16家,占28.6%;仪表举止15,占26.8%;职业资格证书4 家,占7%。企业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意的7家,比较满意的37家,不满意的5家,弃选的7家。4.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中职学校需要改进(可多选)的选项中,选择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的39家,占69.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37家,占66.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36家,占64.3%;更新专业理论教学的19家,占33.9%;改善专业设施设备13家,占23.2%;提高教师技能水平的10家,占17.9%;空选的2家。

       5.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图标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9家企业进行了选择,6家空选,1家暂时无任何意向。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有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臵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6.目前企业与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的合作有(可多选)

       7.企业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做法一项中,17家空选。在其余39家企业中,选择①学生顶岗,师傅指导的13家,选择②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的13家,选择③接纳学生实习,随意安排的5家,选择④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1家;同时选择②③、①③的各3家,选择③④的1家。

       8.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哪种做法比较合理”一项中,选择①政府按人头划拨保险经费,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的23家,②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保险,学生个人支付的15家,③企业为学生购买保险,税前扣除的3家,①③共选的5家,①②共选的1家,1家提出了“按国家有关保险法律条例”进行处理,2家提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空选的6家。

       9.关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一项,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31家,占55.4%;缺乏合作机制的27家,占48.2%;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23家,占41.1%;缺乏合作平台的21家,占37.5%;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19家,占33.9%;企业无意识参加合作的10家,占17.9%;学校缺乏主动性的5家,占9%;空选的3家。

       10.“如果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可多选)一项中,选择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的40家,税收优惠的34家,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的29家,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的29家,还有2家企业提出了嘉奖,空选的4家。

       11.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可多选)的是:选择学生安全的44家,学生管理36家,生产效益30家,实习劳动报酬23家,设备损耗10家,空选3家。

       12.关于“在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可多选)一项,选择用工优先的26家,解决员工培训的17家,专业技术支持的17家,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的17家,宣传企业品牌的17家,提升生产效益的15家,资源共享的12家,空选的5家。

       二、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问卷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看法和观点:

       1.企业在聘用员工时,愿意选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单就中职生而言,在工作中虽不如前者上手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管理;相对后者而言,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在招聘员工的来源中占42.9%。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企业满意及比较满意率占78.6%,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所以,中职生还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

       2.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更倾向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需要改进的前三项依次是: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3.关于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差,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欠缺。4.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调研数据表明:55.4%的企业未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39.3%的企业仅是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此外,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各占10.7%,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等深层合作的企业不足10%。而且,企业接受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基本上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或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而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仅为3.6%。

       5.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餐饮服务与管理、烹饪、数控、电子专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等,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近几年,我校在维创电子器件代工企业及余姚星月磨具厂、晨鹰服装公司工作的中职毕业生有近500人。2022年1月21日又与民营企业潢川阳光酒店签订了意向性联合办学协议。协议中双方约定,我校实训楼圆弧及北侧1-7层是我校与阳光酒店联合办学的场所,作为烹饪、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公关礼仪等相关专业的培训及实习训练基地。在与晨鹰服饰的合作中,我校免费为其提供服装生产车间及办公场所,晨鹰服饰免费为我校提供服装专业学生实习设备和实习场所并负责对甲方学员进行培训和实习指导。因此,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

       6.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臵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7.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虽然都是为学生办理保险,但企业更倾向于由政府划拨经费或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明确传递出企业规避风险的信息。

       8.对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占居前三位的是: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71.4%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60.7%的企业希望获得税收优惠,51.8%的企业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和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

       9.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主要的担忧是学生安全(占78.6%)和学生管理(占64.3%),其次才是生产效益(占53.6%)。

       同时,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用工优先(占46.4%)的服务或支持,其次是解决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宣传企业品牌,这些各占30.3%。

       三、调研结论

       1.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中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中职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本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并未得到足够的强化。而且在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实施之前,企业不需要为人才的成长成熟即教育支付培养成本,使用劳动力没有额外的代价。

       (3)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4)现在的学生第三年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学生面临着到社会人的角色巨变,由此出

       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企业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员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对中职生质量和校企合作的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5)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不超过1%。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2.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

       (1)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2)学生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这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企业对使用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困惑和忧患: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①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待遇而从未考虑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能为企业做什么。

       ②期望值过高,缺乏对企业的正确认识,过于美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弱化工作强度、强化工作待遇,于是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难以接受,于是采取一走了之手段,很多学生还返回学校要求再次寻找工作机会,总幻想后面会有更好的工作。

       ③制度约束力不够。没有任何措施、制度约束学生随意走开的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的这一做法。

       ④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该行业收入情况、学费的多少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四、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中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1)加强学生做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

       和技能水平,更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调研中,被调研企业一致认同的是:任何人要想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在今天,企业出售的并不单是产品,更主要的是服务,服务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2)切实做好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退行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反映的中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固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学校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引导和化解,使学生依然保有归属感而非孤独无助感,那么很多问题是可以消泯于无形中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第三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证书。

       (3)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不仅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4)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也应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而在实际中,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仅限于政治课教师。此外,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接收中职毕业生,但在“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是否满意”一项调查中,12.5%的企业选择了满意,66.1%的企业选择了比较满意,仅有9%的企业选择不满意,12.5%的企业弃选,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职校生不笨,能力也未必低,只要顺利度过了角色转换和工作适应期,职业定位符合实际,就业心态平稳,能够塌下心来认真工作,企业对中职生还是认可和接受的。

       (4)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臵,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不再仅是理念倡导,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

       (5)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选修课、专业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

       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目前志愿者活动群体化,对学生品行培养和能力提升等作用有限,学校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到社区、福利和慈善机构做义工、志愿者的机会,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内涵,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勤谨敬业、负责任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二0一0年十二月

第2篇: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2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作为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第3篇:郓城县技校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郓城县技工学校

       校企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技工教育品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郓城县技工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早在1993年和1995年,学校就曾经与山东省安装公司、济南钢铁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委培学生达230多人。近几年,学校招生困难重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制约学校发展;专业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局面,学校认为必须舍弃过去那种“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才能赢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市场化就业的不断深入,学校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与省内外企业开展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深入合作,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学校近几年共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企业定向输送学生1700多人,为企业短期培训14000多人。

       一、我校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符合用人单位对技术的需要。尽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

       1 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缺乏系统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不可能达到非常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天津电力建设集团、山东省安装公司、济南重汽集团、济南桑乐太阳能等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县两个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学校主动与本县的洪达化工、富海能源、瑞丰搪瓷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协议。分别开设了煤化工、电工、钳工、电焊工等短期培训班,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

       2 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办班形式。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内容。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这些学员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训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和职工,取得了“三赢”的好效果。

       3、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山东省安装公司、济南钢铁集团、皇明太阳能、金河热电厂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

       4、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一些知名企业如:皇明太阳能、金河热电厂、富海能源等企业,他们每年要招收大量工人,但必须通过培训,获取一定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后再就业。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支持下,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且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培训,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通过一年或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门组织。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安置办、教务科、实习科、政教科等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员学籍管理、编制台账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天津电力建设集团、山东省安装公司、济南重汽集团、济南桑乐太阳能等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与本县的洪达化工、富海能源、瑞丰搪瓷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协议;与山东省安装公司、济南钢铁集团、皇明太阳能、金河热电厂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与皇明太阳能、金河热电厂、富海能源等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近几年我校先后派出20多人到企业一线学习有关专业的先进工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5、学籍管理。对每一期、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员都要建立详

       4 细的个人档案,对他们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并建立好台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查和评价。对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督促每位教师做好备、教、辅、改、查工作,以达到预定的培训质量。

       三、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评价

       1、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实现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

       4、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培训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

       四、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技校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本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并未得到足够的强化。而且在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实施之前,企业不需要为人才的成长成熟即教育支付培养成本,使用劳动力没有额外的代价。

       (3)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技工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技校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4)现在的学生第三年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学生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由此出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企业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员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对技校生质量和校企合作的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5)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企业虽然可以

       6 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2.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

       (1)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2)学生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这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企业对使用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困惑和忧患: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

       五、校企合作长期愿景的对策建议

       要想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还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指导、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鼓励,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主导,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主办,具体可采取“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的运作模式。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可以参考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的做法,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

       7 协调校企合作,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充分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利用政府在校企共建中的主体地位,统筹协调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一步明晰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三方面的责权关系。

       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应重视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应成立有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

       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政府应该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发挥企业主管单位、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学校一方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制,争取校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特别是加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随着学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走向先进生产力前列的人才。

       三是逐步缩小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顺利实现。

第4篇:校企合作报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建筑装饰专业

       校企合作报告

       二Ο一五年十二月

       近年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校企合作”战略,人才和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我专业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先后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等10个地区的16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专业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人,均为讲师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我专业教师均达到了研究生文凭和讲师职称。

       (三)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通过培训班、公开课、竞赛、观摩等多种方式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校外培训。通过选派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企业,提升了教师的视野。三是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2022年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以来已有5人晋升讲师职称。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022年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以来,共有5位青年教师获得了研究生学位。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 学院高度重视校地(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次工作。近年来,有2名科技骨干入选教坛新秀成员;选派5名人才进企业。

       (五)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建有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建设团队1个。

       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我团队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注重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二)校企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着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建有动画工作室1个、平面广告工作室1个、校企(地)共建平台(中心)2个。

       (三)凝练科研方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3 我专业共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近5项,横向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3项。

       三、服务地方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职业院校,学校紧紧抓住加快振兴商丘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商丘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实现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校企(地)联合,资源共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注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专业先后与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睢县、宁陵、区等开展校地研讨战略合作,校企(地)联合成效显著。

       (二)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理念,围绕豫东农村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区域发展问题设立专项,成立机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地方发展智库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校企共赢,为地方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我专业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密切跟踪商丘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与重庆迷彩唐设计工作室,郑州创维设计公司,北京新动力设计公司团签订了共建单位协议书。

       目前,学校建有“建筑师认证”、“平面设计师”等3个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 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卓越成绩。

       4近年来,我专业在人才工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人才工作、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期待着与商丘市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商丘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5篇:校企合作调研提纲(材料)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一、提纲内容

       (一)、河南职业技术类学校和校外机构合作办学的现况

       1.贵校的合作办学模式有哪些:委托培养、冠名班、校中厂… 2.合作办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合作办学的利润分配问题?

       (二)、河南职业技术类学校和校外机构合作办学的理想模式

       1.您最期待的理想合作办学模式和合作办学结果是? 2.您认可校外机构的标准是?

       3.您认为未来在那些专业类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三)、未来职业教育的机遇

       1.未来政府会有哪里支持的措施:政策、资金、土地、税收… 2.未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有哪些需求和方向?

       3.河南本地有哪些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人口多、市场大…

       (四)、其他

       1.北京思威普和中德班 2.贵校的优势专业 3.未来的热门就业专业 4.未来生源的变化 5.品牌示范学校的申请条件和优惠措施

第6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2022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发展规模和人才需求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学生毕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进入企业。

       (2)校企合一式:河北省唐山师院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兼并了与学校开办专业有关的困难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校企合一、产教结合,生产为教学服务,各实习工厂法人代表均由学院院长担任;学院选派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担任实习场的主要领导;工厂纳入学院中层部门编制;工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由过去的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生产经营和实习教学“一担挑”型转轨。学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研制新产品,产、学、研一体化,使校企双方增加了活力(《中国培训》06.2)。这种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有了最直接、最紧密的合作,但由于企业经营压力大,容易分散教学精力。目前,在一些职业院校有少量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一式的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校企股份合资式:无锡市农业技术学校实行“学校+公司+农户”、“学校+网站+农户”的运行方式,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农科教示范中心。在具体合作方式上,他们与社会力量一起合资成立“江阴巧集园艺公司”,由校领导出任副董事长,负责高层管理。学校与公司实行“三个参与”、“三个合作”。“三个参与”:一是资金参与,二是技术参与,三是劳务参与;“三个合作”:一是生产经营合作,二是教学实践合作,三是科研开发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2、课程与教材

       校企合作成功的学校无一不高度重视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特大型企业——淮南矿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50%以上,删除与煤炭生产脱节、过时的理论内容。二是核定核心课程,注重专业培养。每个煤矿专业都确定5—6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并保证足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时间。三是贴近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调研,编写体现矿业生产实际的教材和讲义,请现场技术员对教材内容把关(《中国教育报》06.3.2)。

       3、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不足历来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地职业院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他们主要的做法,硬件建设与教学改革并重,形成建改互动的良好机制;整体规划与重点投入并重,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品牌;软件与硬件并重,以与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为目标;现场环境与教学环境并重,加强现场环境对教学环境的渗透;专用与通用并重,注重专用设备通用化;开发与购置并重,强调在购置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性开发。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7大职业能力训练中心为主干,88个实验实训室为支撑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完备而先进的硬件体系。(《中国教育报》05.12.13)

       (2)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山东省出台文件,引导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有些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如上东滨州职业学院专门划出校区一部分,无偿提供给企业建车间。既找到了合作办学的伙伴,又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中国教育报》06.2.27)

       (3)开发和建设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各职业院校形成一种共识,要满足各专业实习需要,完全靠学校自己建设实训基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各校在以学校为主,与企业合作建好自己的实习基地的同时,还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使这些企业成为自己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与杭州万向集团等2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书》,建立了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二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企业按学校要求,组织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承担接受教师实践锻炼的义务,部分外资企业还把学生实习基地延伸到了海外的母公司(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4、师资培养

       各地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如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由此造成的消耗性的支出从本企业所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山东省教育厅、省经贸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加强合作,联合启动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中国教育报》06.2.27)。

       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产学研结合,打造师资队伍,按计划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开展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此外,他们还在企业的支持下,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校的教师开展产学研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5、培养方式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双元制、工学交替式等培养模式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引进并采用。

       (1)双元制。山东省在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中,积极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全省25个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在合省建立100个试点县(市、区),同时,每个试点县(市、区)建立1所“双元制”职业院校。青岛市平度职教中心,实施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探索“五合一”的教育模式(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2)工学交替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办产业——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学,其学院的“种子生产与经营班”除了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学院每年安排制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制种生产的全过程。第一个生产季节,学生作为学徒由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队,参加制种生产;第二个生产季节学生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负责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根据成效,企业向学生放发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及两轮的生产实践,可获得制种的全部技能与专业知识,同时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行动导向教学法:珠海市技校与摩天宇公司采用三年双元的培养方案。在第一、二年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主选定学习进度,自主确定实训进程,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学习成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他们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划分为13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学习、实践)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中国培训》2022.2)。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全国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探索,对于我们深入总结本校校企合的得失成败、研究今后的发展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校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的简要回顾

       上海工业石化学校是原上海石化总厂创办的直属职业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总厂制定,办学资金由总厂全额拨付,毕业生由总厂“照单全收”,学校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后,学校从企业剥离,划归金山区教育局管理。学校不仅在办学经费上大幅度地削减,而且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生源“进口”严重不足。随着国有企业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锐减,大量的下岗工人又对学生就业形成了新的冲击,“出口”也不顺畅。一时间,学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99年,学校冷静分析了所面临的困境,深刻地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出路就在于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发展之路。多年以来,我校推进校企联合的实践与认识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量扩张期(1999年至2022年)

       学校从企业完全脱钩后,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不知所措。当初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是与石化总厂配套的,甚至具体到了某一个生产装置上。由于分离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教学计划失去了目的和方向,甚至连实习的地方都没法落实。正是这种失去企业依托之后的艰难和窘迫,使学校当时的所谓校企联合主要有两个很功利性的目标,一是为学生找实习单位,二是使学生顺利分配就业。当时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不足10家,且在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上是松散的、简单的。1999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生源和就业形势更加紧张,那种小规模的、缺乏内容的、松散型的校企联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学校确立了职业学校应主动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以石化企业需求为重点,百家企业需求为基础,第三产业需求为补充,进行校企联合”的基本办学导向。按照这一办学导向,我们先后同一百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比较有系统的合作,通过广泛联系,先后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宝钢股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西门子移动通讯有限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德国拜耳公司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办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工作年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不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在办学模

       式、办学质量、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定向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重点合作期(2022至2022年)

       2022年6月,我校在经过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长达15个月的友好洽谈后,双方签署了未来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并为设在我校的“拜耳(中国)实训基地”举行了揭牌典礼,从而开启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崭新历史。根据协议,首批实施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实训基地”,该基地由中试车间、管道安装车间及化学实验室构成,双方共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拜耳公司投资100万欧元,用于购置成套的实训设备,学校承担该基地大楼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第二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班”,长期有计划地为拜耳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生产企业培养其所需的操作技术人员。2022年3月起,德国拜耳公司总部专门委派一名职业培训专家常驻我校,主持两个项目的实施。2022年6月,在00级学生中,经过严格测试组建了首届“拜耳班”,计36名学生;2022年6月,又在01级招募了96名学生,组建了2个第二届“拜耳班”。“拜耳实训基地”于2022年10月全面竣工,首届“拜耳班”的学生已进入基地实训,德方专家开始对教师实施培训。

       我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的这种“互惠互利、双向介入”合作办学模式以及随后“双赢”的成功实践,在与其它企业的合作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参照这一模式,经过多轮洽谈,我校与排名世界500强第三的英国石油公司(BP)参股50%的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总投资27亿美元)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双方于2022年1月签署了相关协议,随后组建了8个“赛科班”(共319名学生)。与入驻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办学的事宜也按计划如期启动,在我校01级学生中招收了40名学生,组建了首届“巴斯夫”班。与美国跨国集团亨斯迈公司也组建了首届“亨斯迈”班。与此同时,我校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办学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先后与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氯碱化工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第三阶段:内涵发展期(2022至2022年)

       2022年,被称为职业教育年。国务院招开第六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央财政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上海市全面启动中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全面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我校的校企合作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

       2022年上半年,学校与德固赛公司进行了多轮协商,取得了广泛的共识,6月21日,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为期10年的合作正式开始;经过双方共同测试招募的36名学生已组建成“德固赛班”;8月,来自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培训专家来校安装德固赛公司提供的实训设备,并对教师开展培训。9月26日,合作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德固赛培训基地》落成典礼并正式投入使用。

       2022上半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校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7月,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设立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奖”签约仪式在我校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这个奖项在我校开启了社会专项职业教育奖励的先河,对推动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月,金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900万元,在我校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工实训基地”,以此为契机,我校将全力深化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推动与入驻化工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

       2022年,在巩固原有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机电类专业合作办学呈现良好势头。3月3日,我校与上海临港芦潮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同组建的“中船临港班”正式开班,揭开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又一个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学校机电类专业组建冠名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学校与临港新城产业区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的处女作。

       至此,我校共与1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共组建企业冠名班63个,合作的专业已由原来单一的化工专业扩展到机电、数控及经贸等四个大类;在合作的企业中,既有中石化、中石油、上海赛科(中外合资)、中船三井(中外合资)等国内一流的企业,又有德国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美国亨斯迈等国外知名的跨国公司。伴随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经过不断创新,我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在涉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或环节上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专门化)校企合作现状

       1、上海市化工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22年3月,在市经委、上海化学工业区、中共金山区委、区政府、金山区经委和漕泾镇的直接关心、支持下,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挂牌成立。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金山区的功能定位,化工物流是金山大力发展与化工产业相配

       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及特色产业,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传输一体化的一个区域,是金山建设国际化工城“一城三基地”的基地之一。

       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上海拟在金山地域建设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为核心,实现专业化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化工物流与化工贸易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种化工产品生产流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工、包装、配送、储运等物理服务。

       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产业定位上与化工区物流产业园互为依托,化工区优先发展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物流产业园优先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作为化工区物流传输一体化延伸的一个区域,为化工区物流需求配套服务,双方错位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制造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化工区物流产业园带来强大的物流需求。

       近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启动速度逐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化工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协议式合作培养到目前正在探索的“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本校化工专业与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等世界500强企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推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订单培养”,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到教材的选择、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操作技能的培训,直至最后的考核录用,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全部过程。但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教学实施合作上仍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专业教师的综合施教能力有待加强。评价体系老化、不合理。

       3、本专业校企合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本专业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学校的热情比较高,而企业对学校的介入常常流于形式。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与学生的长期学习习惯差异较远。部分企业将学生纯粹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未能认识到学生的潜在价值,不能调动学生的工作兴趣和激情。企业对学校的需求简单的针对学生今后在企业的工作技能,没有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对于学生管理存在的较大差异,思想教育较少。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文化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对学校

       教学方面支持力度欠缺,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投入等。教师专业知识单一,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不能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部分教师不能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四、化工物流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建立学校管理层面的对话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每年举办办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校企合作论坛及举行大型就业现场咨询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对话。

       (2)、建立专业层面对话协作。定期召开化工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聘请上海金山石化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国际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华谊天原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15位企业专家为学校物流专业企业特聘教师。

       (3)、建立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层面的对话机制。

       校企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动态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化工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共编《仓储作业实务》、《物流业务流程》、《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专业教材。共研教学改革新方案:邀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过程;共探教学和管理新模式:企业专家参与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案的制定并共同实施。共育双师型教师:企业为物流专业教师提供本专业教师下厂实践机会。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为员工的培训,建立合作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在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机制。

       2、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1)、“全程订单、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一年级组建中石化工物流班,进行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石化工物流公司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实施性方案的制定,校企共同制定具有化工物流特色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特聘教师指导本校教师完成每门专业课程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建设

       以化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企业派教师参与冠名班教育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融合化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过程,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努力探索“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理实结合、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2)、校企师资交流、互补、提高

       企业教师给校内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来自企业第一线专家的培训,不仅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而且促进和完善了教师的施教能力。本校教师则指导企业专家教学方法的改进,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校企两方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3)、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学生

       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学教育有效渗透于顶岗实习全过程。企业有专人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教师主动和企业带教师傅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管理。

第7篇: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广东教育职教版2022年第3期]

       新世纪10年,广东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两个主题做大做强,从一个职业教育滞后的省份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结构趋向合理的职业教育大省。但客观地看,广东职业教育离“世界水平”还有大距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而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校企合作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难以科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难以构建。因此,如何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我们当前应当下大功夫去探索和研究解决的难点。

       一、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按照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层次,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模式。

       在该模式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企业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仅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基本上每所职业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合作企业。部分职业院校大胆创新,做出了亮点,如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承接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把企业车间引进学校,在企业设立“企业课堂”等。

       但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短期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实习时间受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影响,学校较为被动,存在“校热企冷”问题。

       (二)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按学校教学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校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进入企

       业后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订单培养模式多以“冠名班”的形式存在。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宝马班” “博世班” “丰田班” “利泰班”,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通用班” “雪铁龙班” “奔驰班”等。

       (三)企业办校模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主动投资办校,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师资等,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招工招生一体,招生即招工。对企业来说,此举可获得专业对口的人才储备;对学校来说,只需负责招生、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不用投入资金,不用负责学生的就业等;对学生来说,既能学到行业最新技术,又不愁就业。但由于企业需投入大规模资金和人力资本,该模式只适用于用工量大的企业。此外,开设的专业种类由企业主营业务决定,类型单一。

       目前,我省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江门市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元,与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兴办的江门雅图仕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印刷类专业。

       (四)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发挥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统筹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校企深度、紧密合作。

       值得借鉴的有深圳市宝安区的做法。宝安区政府出台了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揽子政策,如按每生1万元的标准核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对参加实习的中职生,提供每人每月65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纳中职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实训补贴。在政府的支持下,该区的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与德昌机电、中海物流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基本形成了“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场地,学校出师资并负责管理”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另有阳江市政府在产业转移园新办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免费入学,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在园区企业实习,毕业后直接为园区服务,实现了“招工即招生”。

       (五)职教集团模式。

       这是一种以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为主导,基于相同区域或同一行业,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目前,我省区域性职教集团有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佛山市南海职业教育集团、惠州商业学校教育集团、深圳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韶关市职业教育集团等;行业性职教集团有广东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22年11月成立的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具有法人资格,配有编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六)校办企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师资,与企业合作兴办新企业。校办企业既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对外承接生产经营任务,获得利润,还能转化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是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校办企业存在创办和管理的难度大、职业院校要单独承担风险的问题。

       该模式的案例主要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培训服务机构等;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汇美国际商厦,大厦内经营商户无条件接受学校学生实习;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开办骏亚汽车维修厂、骏美佳汽车维修厂和华南锻造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设立了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二、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本课题组认为,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是从发展的轨迹来看,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紧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向,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大致相符,先后经历了推荐就业、见习观摩、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到校企双方参与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个由疏到亲、从浅到深的演变过程。

       二是从合作双方的关系来看,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广东职业院校均已认识

       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清楚单靠学校自身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企业积极性不高。

       三是从合作的程度来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一体型的更少。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虽然“百舸争流”,亮点突出,不少模式在全国具有借鉴意义,但多限于个案运作,尚未形成机制和制度。主要表现在合作的程度参差不齐,自发的多、整体规划的少,个体联系的多、统筹推进的少,远没能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四是地区的分布来看,校企合作成熟程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越是经济发达、产业发达的地区,校企合作开展得越好、越成熟。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大多数出自珠三角地区,珠三角校企合作的理念与实践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但粤东西北地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展较为困难,层次较低。

       三、制约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广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但仍存在“校热企冷”、合作层次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职业院校自身的原因。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

       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地方产业不发达,企业规模不大,没有足够的需求和岗位支撑职业教育。

       三是企业方面的原因。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员工招聘短期行为多,“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养人”,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责任;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对员工技能要求不高,对技能人才的缺失没有切肤之痛;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和利润,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部分企业就算开展校企合作,也多是自发的联姻,远没达到自觉行为,合作层次也浅,多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很少上升到共同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的高度。

       四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一些法律规定的政策不完善,如校企合作宏观政策层面的提倡多,具体政策层面的推进少;国家对企业支撑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国家政策规定可以给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但实际上,各地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落实。

       四、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中关于“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的要求,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现状,就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激发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动力,构建校企双方“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的利益驱动机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

       (二)尽快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进一步明确有关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

       (三)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有关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的能力;联席会议下设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四)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经济和信息、国资委等部门要积极吸纳职业院校参与各类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会议,及时知会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动态;各级税务部门要落实并切实执行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税收和收费优惠政策,补偿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责任过程中的增加成本;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校企合作促进的有关工作。

       (五)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创新探索车间进校、企业校区、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一体化等办学模式改革,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评估督导,对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进行总结推广,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给予表彰。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工程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子报告)

第8篇:校企合作处学习调研报告总结

       校企合作处

       学习《赴广东考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总结

       《赴广东考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发以来,我部门组织部门人员认真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深入讨论,探讨如何“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学院“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这个关键做出积极贡献。

       我部门根据调研报告内容,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对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订单班”的建设,现形成初步建议两条如下:

       一、与知名企业加强深度合作

       按照学院关于加快推进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根据我院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整体思路。学院决定,依托广安职业教育集团,联系3-5家知名企业(年产值达2000万以上,与我院专业联系紧密,且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实施深度合作,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根据《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制定几项教育教学及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强化订单培养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结合学院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整体思路,具体建议如下:

       1.学院成立订单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协调、组织工作。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具体人员由各系自主确定。

       2.学院院领导牵头完成一个“订单班”的联系工作,带队深入沿海考察,审查各调研小组的具体实施方案。

       3.校企合作处负责联系和接受各类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的意向和人才规格要求,并及时反馈到各系和相关部门;负责对订单协议(合同)的审核与管理。

       4.教务处负责学生入学前或培养期间需组建“订单班”时的专业计划落实;对各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5.各系负责本系相关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实施。具体负责做好本系订单学生的宣传、发动和遴选工作、培养期间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处

       2022年10月30日

       校企合作调研文章(1)

       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邀请函

       校企合作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