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2篇:长沙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汇报
凝心聚力 科学跨越——长沙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汇报
长沙地处湖南东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2022年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彰显新魅力、见证新实力、抒写新魄力、激活新潜力、张扬新活力,凝心聚力,科学跨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一、工业成就彰显新魅力
2022年起市委、市政府吹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号角,长沙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质量效益明显好转,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工业园区日新月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开创了长沙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彰显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魅力。
一是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从2022年到2022年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跨越了四大步:2022年到2022年的4年,从663亿元跨越1000亿元,达到1006亿元;2022年到2022年3年跨越2000亿元大关,达到2154.6亿元;2022年跨越3000亿元大关,达到3230.8亿元。每一步跨越,增量变大,周期变短,增速变快。
二是工业生产高速高效运行。近年来,我市工业总产值由663亿元增加到3230.8亿元,增长4.87倍,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规模工业产值由370亿元增加到2687.7亿元,增长7.26倍。2022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95户,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2位,三次产业结构改写为“二三一”,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首次出现了1户过300亿元、2户过200亿元工业企业,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9%,为全市GDP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市工业结构不优,没有形成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长没有重大项目布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2022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8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4%,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速,实现销售收入494亿元,增长66.6%,实现利税57.5亿元,中联、三
一、山河智能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1/10。
四是工业园区不断扩张。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先后建设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分明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工业园区和若干个市级园区,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拥有工业企业1219家。2022年,全市“两区九园”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5%,同比增长3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园区经济由弱变强,带动了长沙经济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提升。
五是工业项目稳步推进。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开发建设工业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30多个国家(地区)来长沙投资建厂,先后引进可口可乐、博世公司等全球500强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0.75亿元,增长36.73%,高于全社会8.9个百分点,中航飞机起落架、众泰江南、陕汽重卡、三一宁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
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占全省的46%,省级技术中心40家,占全省的43%,另有市级技术中心69家;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29件,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在国家权威发布的“全国各城市中国驰名商标排行榜”中,长沙排第10位。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各类新产品877项,实现新产品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40.1%,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速度高出6.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
今年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完成生产总值3448.1亿元,增长20.3%,完成增加值1001.1亿元,增长19.4%。预计全年长沙工业总量可登上4000亿元台阶。
二、产业集群见证新实力
经过多年的重点培育和扶持,长沙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家用电器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今年1-11月,六大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总值1378亿元,增长22.6%,占规模工业生产总值的47.6%。其中工程机械经济总量占到了六大产业集群的一半,见证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实力。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为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杆、混凝土搅拌机、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布料两用机、压路机、摊铺机、汽车起重机、静力压桩机等14个品种系列。已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和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3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2022年市值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中联重科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城市环卫机械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机械产品,城市环卫机械、塔式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居第二。三一重工主要生产泵车、拖泵、压路机等,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2022年1月,三一重工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山河智能以中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在桩工机械、挖掘机械、凿岩设备三大领域均形成了数十个品种规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22年7月,山河科技研发的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轻型机,在长首飞成功。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长沙工程机械制造的混凝土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80%,汽车起重机为30%,液压静力压桩机为70%,旋挖钻机为45%。中央文献室《文献与研究》第19期“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是怎样走出来的”一文指出:“工程机械湘军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颇具代表性。”我市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领导温家宝、张德江等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工程机械湘军实行自主创新,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2022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300亿元。未来三至五年,有望在全省率先孕育出年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航母”。
为加快培养工业产业多个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我市把2022年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已具备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从种类看,长沙成为全国首个最完整车系制造城市。一是争取汽车下乡政策支持,确保企业高速运行。想方设法将众泰汽车、北汽福田、梅花汽车等车型列入汽车下乡车型目录,不仅刺激整车生产企业,而且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生产、销售。二是引导陕汽重卡调整规划,逆势扩大投资规模。全力促成陕汽集团适时做出了“五个转变”的新规划设想:项目由原规划生产单一重卡车型要研究转为生产轻、中、重全系列车型;将陕汽环通规划的50亩营销中心调转为陕汽集团的南方营销和物流基地;由投资原规划10亿元调增为16亿元;将项目的产能由原规划2.5万辆提高到5万辆;将2022年的规划年产值调增至100亿元的生产产值。三是发挥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成功引进两大车型。引进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五年内在长丰汽车投资约100亿元,使合作汽车项目形成约50万辆的产能规模,销售收入争取突破400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同时作为广汽长丰重组成功的重要项目,广汽集团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各出资50%,在星沙建设广汽菲亚特乘用车项目。该项目包含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齐全的整车制造车间以及发动机的制造装配车间,并涵盖产供销一条龙及后勤服务。首期目标为年产14万辆整车及22万台发动机,长期目标为年产25万辆整车及30万台发动机。新工厂将于11月中旬举行开工仪式。引进比亚迪收购美的三湘客车建设年产5000台B
6、B9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新能源汽车基地,2022年可投产。同时,公司计划再投资30亿元,建设规模达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约30万辆C
3、C6微型面包车的生产基地,预计投产三年内产值可达到300亿元,长沙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比亚迪汽车产业基地。到2022年,长沙将拥有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成为国内第六大汽车板块,汽车产业集群有望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长沙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钴酸锂等电子基础材料、人造金刚石超硬材料系列产品、新型铝材。长沙市新材料产业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是拥有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5人、100名学术带头人及专家,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人才与技术储备全国领先;二是湖南是全国著名的稀土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蕴涵丰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依赖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构成了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长沙高新区确立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标志着我市在该领域已形成优势并把握住发展先机。主要核心企业杉杉新材是中国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力元新材是镍氢镍镉电池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泡沫镍的最大制造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为镍氢动力电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业。博云新材从事摩擦制动材料和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黄伯云院士领衔研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药及生物医药集群主要分布在国家级浏阳生物医药园。主要产品为中成药系列产品、生殖健康用药系列产品、病毒性药物系列产品、戒毒药系列产品、抗肿瘤药系列产品、保健系列产品等。主要核心企业九芝堂是国家重点中药企业,国内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有驴胶补血颗粒、乙肝宁颗粒、浓缩六味地黄丸、裸花紫株片、斯奇康、足光粉、复方板蓝根颗粒等。泰尔制药是一家从事新一代药品、健康食品的科研、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1997年承接了中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完成了“安君宁”这一世界级科研课题,成为中国神经系统类药物的龙头品牌。生产的“世界新一代减肥美容营养素”――维亭,以及“21世纪男人养生的科学经典”――可邦(16种男性生命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为彩色显像管、平板显示器、玻壳、电路终端产品、混合集成电路、软件开发、动漫卡通等。主要核心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主要从事彩色显示器件、计算机软硬件、宽带网络应用设备、数字多媒体信息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的生产。长城信息是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商、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骨干企业。主要产品为金融外部设备、POS机、显示器、交换机及各类应用软件。
浏阳花炮生产历史悠久,浏阳是全世界最大的花炮生产贸易基地和花炮原辅材料集散中心,已经形成了集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燃放、原材料配套、培训、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体系,基本达到了布局工厂化,管理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发展科技化,生产专业化,产品高薪化,企业规模化。目前全市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892家,经营公司156家,行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22年完成产值 99.6亿元,相关产业销售总额为29.42亿元。2022年1-9月完成产值89.6亿元。主要产品为烟花、鞭炮,共计14个类别40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花炮主要销往美国、欧洲、加拿大以及日本、韩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并代表中国登上了世界最高焰火艺术殿堂。近十年,浏阳烟花代表中国参加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盛大庆典和国际性的焰火比赛数百场。2022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焰火燃放、第三届浏阳国际音乐焰火比赛以及建国60周年国庆焰火燃放均使用的浏阳花炮。
烟草食品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为香烟、乳制品、食品、调味品、饮料、茶叶等。核心企业中烟公司主要卷烟品牌有“芙蓉王”、“白沙”、“芙蓉”,其中“芙蓉王”是目前全国产销量最大、知名度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高档卷烟品牌之一。旺旺食品已发展成为“全国高新科技百强企业”和“中国500家最大外商企业”之一。加加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工业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年产值 10 多亿元。
三、政策措施抒写新魄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鼓励工业经济不断发展,支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扶持配套产业茁壮成长,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9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加大组织力度,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工业服务月”、“工业项目年”、“百日大行动”、“两帮两促”活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除采取简化程序、减免费用等措施外,还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出台了若干政策,抒写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魄力。
2022年初,市委以
1、2号文件同时出台了两个文件,分别是长发[2022]1号文件《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和长发[2022]2号文件《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区三带”园区推动战略和六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三个大会、紧扣两个文件狠抓落实,迅速启动产业集群领导联点和部门服务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联点领导纷纷深入六大产业集群50多家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问题70多个。
2022年,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出台了长发[2022]7号《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政函[2022]17号《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长沙市工业企业上台阶奖的通知》,长新工[2022]9号《关于印发通知》,长新工[2022]14号《关于设立工业企业利税大户贡献奖、区县(市)、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上台阶奖的通知》。
今年,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鼓励兼并重组国内外企业,引进购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关键科技技术和人才。
在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我市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一一贯彻落实。根据长发(2022)21号文件精神,鼓励本地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主机企业本地配套额每新增1000万元给予3万元的奖励,三年来累计给予中联、三
一、山河智能、北汽福田、长丰、远大等主机企业本地配套奖励800余万元,对我市主机企业本地配套积极性有很大促进作用。加大工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工发资金增加到2.5亿元,扶持工业园区、重大招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奖励配套合作企业,引导科技创新项目和打造知名品牌,实行贷款贴息,鼓励上市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长沙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创业富民激活新潜力
创业是就业之策,也是发展之本,富民之本。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两会”和党代会上做出大力推进创业富民,着力打造创业之都的庄严承诺。全市把“创业富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将一个个政策“红包”送到创业者面前,激活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潜力。
一是努力打造创业平台。制定了《长沙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2022-2022年工作规划》,截至目前为止,已建成的创业基地(孵化器)有16个,孵化场地及标准厂房面积35万㎡,入驻企业1090户,累计孵化毕业小企业360户,正在建设的创业基地有4个,规划建设面积20万㎡。二是着力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率先成立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指导各区、县(市)成立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家,商业性民营担保机构16家。截止2022年6月,纳入管理体系的23家担保机构累计为7570户中小企业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00.8亿元。三是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和企业上市工作。宏梦卡通、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10余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资金约5亿元。拓维信息、家润多、博云新材已成功上市,梦洁家纺、金杯电工、长高高压已向证监会递交材料排队候审,泰尔制药、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企业已做好上报材料前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筹备组建“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拟采取以政府牵头,银行担保机构支持、企业互助的模式,筹备建立“长沙市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重点解决成长型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和化解成长型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五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按照长发〔2022〕23号、长发〔2022〕6号文件精神要求,对工业初创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其发展。据此,我委明确了2000万元的创业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六是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中心、八平台”的建设思路。“一中心”即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市经委牵头组织我市中介机构发起,以“民办非企业法人”方式于去年4月底设立,不要机构编制,不要政府开办经费,已实现有序运作,目前正在整合中介机构资源,完成“一网三库”资源规划。“八平台”即由政府规划指导并整合中介机构逐步建设创业辅导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市场开拓平台、法律维权平台。
五、发展对策张扬新活力
长沙工业2022年工作务虚会提出:大干新三年,实现再翻番。到2022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长沙市规划2022年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烟草4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未来3年长沙将努力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烟花鞭炮、电站装备4个过5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张扬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活力。
1、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重点扶植中联重工、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公司。如中大机械、德邦机械、科达机械等企业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为长沙市工程机械主导或核心企业培养第二梯队。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工与协作,拉长产业链条。
2、改善本地配套,引进配套企业,提升配套能力。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的内部配套率还不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市工业化进程扩散效应的发挥。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的国际化视角、配套产品的高要求和本地制造业的弱基础不相适应。要逐步提高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要从配套企业的国际化改造入手,通过引进国际、国内优势配套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配套能力。对既有的配套企业也要加大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支持,力争培养出全国知名的零部件生产供应商。
3、整合研发力量,积极开发新品,提升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在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研发中心,提升研发能力。与此同时,引进国际上工程机械实力研发机构,鼓励其在长设立分支研发机构。通过建立本地研发机构和引进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机制,培育、提升本地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缩小研发差距,顺应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发换代新产品和与既有产品具有较强技术关联的工程机械新产品。
4、强化服务建设,组建服务机构,构造产业平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致力搭建人才培训及流动平台、物流支持平台、信息平台、售后服务平台、资金流优化配置平台。通过委托培养或补贴的形式培养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其驻长发展、产业集群内部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剥离相关企业的现有物流系统,组建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大物流系统,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效能,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企业比较优势积聚。
5、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引导,促进协调沟通。加紧建立由工程机械的制造企业、科研设计检测单位、经销企业、维修企业以及工程机械的租赁经营者等自愿联合组成的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借以促进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负责联络行业内部机构,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反映会员的愿望与要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行规、行约,协助政府进行行业宏观管理、进行行业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 长沙市工业产业促进局
2022年12 月10日
第3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政发[]69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争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抓住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提升,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我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把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把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聚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内外兼顾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发展产业集群与建设生态、绿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保生产,最大限度地推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及各镇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重新配置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界定主导产业,鼓励产品相类似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
(二)继续壮大企业规模。以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和改造,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广、技术示范精、信息扩散宽的作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产销过亿元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事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规模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对其周边企业进行并购和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鼓励名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产品的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地缘优势为依托,提升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
(四)实现产业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沟通力度,引导集群内企业构建新的生产秩序,实现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系统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空间布局、横向联系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
围绕自身优势,集中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机电汽配产业、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建设。
(一)扩大汽车零配件生产规模,发展机电汽配产业集群。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毗邻高新区的地域优势,以长源东谷、荣华集团、轴承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品、汽车零配件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服务,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群,增强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为现有厂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发展。到“”末,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提高纺织服装、粮油食品生产能力,发展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振纺织服装工业雄风,提升和改造我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以鲁花、万宝粮油、襄樊正大、希望、安华纺织、金安泰制衣等企业为重点,用工业化的理念培植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到“”末,以纺织服装、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群。充分发挥我区地处全国铁路、高速公路交接点和通讯网络“八纵八横”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我区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两大物流中心:一是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庞大的购销业务,依托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汽车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及一批汽车4S店,在316国道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仓储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规划的襄樊铁路东站为核心,抓住货物运输将从城区转向市郊的机会,在肖湾东站建立一个物流产业中心,为各大专业市场及其他用户开展服务。到“”末,物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个以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攻关为重点的企业服务体系。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重点扶持、社会共同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实行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二)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创办商业性的民营贷款担保机构。三是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信用数据库。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本地、本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工作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区经济、发改等部门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拟定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利用地方资源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级各商业银行对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效益比较突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给予优先安排。从今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年拿20万元),重点用于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由区财政局和区经济局共同制定经费使用办法。科技部门要从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向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倾斜。区经济局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的同时,要不定期开展银行和企业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三)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大部门间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尽快在规模较大、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对涉及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等有关问题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
以前有关文件有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一律以本意见为准。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乡产业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