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汇报材料(共6篇)

第1篇: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总结

       2022年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总结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为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宜宾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并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现将2022年我市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确保工作落实

       为确保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市政府明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农劳办分别为四类群体就业工作的牵头部门,分别拟定了《2022年宜宾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2022年宜宾市促进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工作方案》、《2022年宜宾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和《2022年宜宾市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市府办及时出台了《关于印发2022年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22〕14号),并将四类群体就业的目标任务下达到区县,有力确保了重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大力度,及时提供就业援助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我市采取多种帮扶形式切实开展行动:一是将重点群体纳入2022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扶持范围,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助困难就业人员和实现就业和已经就业的重点群体人员稳定就业。通过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全市共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2,662人,摸清已就业未享受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367人;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低收入家庭1,251户;组织专场招聘会23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40人;认定的零就业低收入家庭222户;帮助零就业低收入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216户;帮助零就业低收入家庭实现就业302人。二是通过项目吸纳、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务输出、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障的措施,为重点群体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确保长远生计有保障,积极有序的推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截止目前,我市重点群体就业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目标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市建立就业见习基地18个,占省下达目标任务12个的150%,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151人,占省下达目标任务120个的125.83%;促进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1979人,占省下达目标任务1700个的131.9%;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8962人,占省下达目标任务7000个的128%;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23万人,占省下达目标任务123万人的108.3%,组织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1.08万人次,占省下达目标任务7.03万人次的157.61%,其中在岗培训4.06万人次,占省下达目标任务2.5万人次的162.4%。

       三、建立帮扶责任制度,落实援助长效机制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我们将把对重点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和总结援助活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和措施,充分利用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紧紧围绕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开展就业援助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长期对援助对象实行上门走访,加强创业指导和帮扶,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市场就业能力,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2022年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作在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覆盖面广、受益效果好的成效,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了新的进展。我们将在今后的就业援助工作中,紧密围绕就业目标任务,积极开拓、努力探索,不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工作,让重点群体人员从此就业不再困难。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我市今后重点促进三类群体就业

       对三类群体有针对性实施推进计划

       2022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凉都晚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本报讯(熊建西 记者 孙卫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三类群体,是我市今后推进就业的重点对象,市就业部门对三类群体将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以及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等举措,力促三类群体更多地实现就业。这是记者日前从市就业部门获悉的消息。

       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中,全市各级就业部门将围绕“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有效运行”的原则,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同时,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和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跟踪服务。

       与此同时,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通过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多渠道转移农民工就业。

       另外,全市各级就业部门还将继续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并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及时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全市各级就业部门还将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全面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上岗培训,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同时,组织各类准备创业人员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2篇: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税收扣减

       优惠政策

       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税收扣减

       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享受主体的小型企业实体。

       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上浮30%。优惠内容

       政策执行期限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未享受满3年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

       1.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且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

       2.服务型企业,是指从事《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政部 国家税享受条件

       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22〕36号附件)中“不动产租赁服务”、“商务辅助服务”(不含货物运输代理和代理报关服务)、“生活服务”(不含文化体育服务)范围内业务活动的企业以及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登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1.《财政部 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22〕49号)

       政策依据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22〕36号)

       3.《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民政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操作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7号)

第3篇:三大重点群体就业状况良好

       三大重点群体就业状况良好

       1—9月份,1501.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5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8%

       本报讯(通讯员靳彦丽 记者郭东)10月27日,居住在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镇七七楼社区的下岗职工李国来圆了多年的再就业梦想。今年9月,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参加了一所专业培训技工学校的电工班培训,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并被顺利地安置到开平区银河集团工作。

       李国来仅仅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省三大重点就业群体就业状况良好:截至9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501.9万人;我省有20.5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控制在4.5%的目标范围内,零就业家庭基本保持了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8%,高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扭住就业工作的‘牛鼻子’,就要在重点群体上实现突破。”省人社厅负责人说,我省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上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三大重点群体给予倾斜,初步形成了具有河北特点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一项项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政策先后出台:针对高校毕业生,初步建立起了鼓励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台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设置专门机构,建立了促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针对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对重点就业群体实行跟踪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城乡技能扶助计划,在全省城乡贫困家庭中招收6980名子女到技校参加培训并推荐就业,省市财政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从今年起,我省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创业型城市建设,今年以来各级创业服务机构为11万人提供创业服务,帮助4.6万人成功创业。通过实施城乡技能扶助计划,2022年以来累计安排2.8万人免费到技校学习,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对城镇零就业家庭、特困家庭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建立专门台账,确保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特困家庭未就业大学生得到相应的就业援助。

       据介绍,我省将继续突出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重点做好用工信息对接、职业能力培训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一名新成长的农村劳动者都能得到一次免费技能培训;落实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做实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基本情况、求职培训意愿和就业去向、薪酬、参保情况,做好就业信息监测,实行城乡劳动者实名动态管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建立就业需求服务台账,实施跟踪服务,确保其能够享受相应的政策和服务;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征集力度,确保年底前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全部上岗;抓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医等就业、创业计划的实施,力争到年底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方面,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对包括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逐人逐户建立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确保得到及时的就业援助。

       浙江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去年浙江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积极鼓励创业、扶持创业、服务创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三是由过去注重岗位开发,向岗位开发与素质就业并重转变,积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扩展就业空间,延缓就业时间,进而缓冲就业压力。

       2022年我省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86万人,帮助37.78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5.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6%。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3%,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农村低保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基本实现就业,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就业工作依然艰巨

       审天下之势,才能应天下之务。去年经过努力稳定了就业局势,就业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但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都将给我省今年的就业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

       国际经验表明,过去屡次发生重大危机,即使经济增长回升,就业市场的复苏也要滞后2—5年。衡量就业市场是否真正复苏,不仅包括失业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而且还要参考工资是否增长、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贫困人口是否下降等人力资源市场主要指标有没有全面恢复,特别是就业质量有没有真正提高。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保持就业持续增长依然困难重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更加艰辛;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劳务派遣、临时工、季节工等非正规就业增加;就业质量提升、劳动关系调整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面临新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心理准备、政策储备和工作预案,夯实工作基础,努力把就业工作推上新台阶。

       更加注重工作落实

       抓好工作落实,首先要用足用好政策。应对危机扩大和稳定就业的帮扶政策将延续到年底,各地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这些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做到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保障、工作责任“四到位。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政策,简化操作办法,畅通政策落实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评估,特别是要研究完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研究解决就业专项资金结余过多的问题。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围绕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要求,提出办好“六件实事。涉及就业的有三件,一是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六个一活动;二是解决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开展“12345帮扶活动;三是建设1万个村级基层工作平台。要争取全省60%的社区、3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争取新建15个省级创业型城市。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为民服务的任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予以落实。

       更加关注重点群体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630万,我省预计将达到25万,加上大量外省来浙江找工作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生存发展,也关系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是一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人力社保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它做好。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就业创业的指导、培训和服务,拓展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渠道,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

       要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认真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和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和创业。要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失业职工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更加夯实工作基础

       加快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形成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使城乡劳动者都能享受到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劳动者公平就业的有效措施。

       要发挥网上人力资源市场优势,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要拓展现有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努力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一条龙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村一级的平台建设,争取到年底建设1万个村级基层平台,将公共就业服务送到最基层的农村劳动者家门口。

       促重点群体就业 大竹搭起广阔平台

       近年来,四川大竹县把促进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推动就业促发展、保障就业促和谐”,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学来好本事 竹乡创业不愁钱

       “在外面想找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的职业太难了!”和不少大学生一样,生物专业毕业的邱志文经常感叹。外面工作难找,邱志文决定回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邱志文准备搞个花椒种植园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却苦于缺乏资金而无法启动。在县人社、就业部门的帮助下,与他有着同类专业技术和创业意愿的5名大学生走到了一起,进行资金、技术联合创业,创立起五峰山花椒种植林。县就业局积极协调其他部门,为他们申办无息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购买树苗等启动资金难题;乡镇、村和组积极帮助动员群众免收或缓收土地流转费,以股份或提供就业的办法抵偿流转费用,解决了花椒种植林需要大量土地的难题。

       近年来,大竹县先后出台大学生申办无息小额担保贷款各种政策办法,狠下功夫破解大学生创业资金难题。目前累计为各类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26万元,政府贴息累计21万元;努力争取各种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补助资金,从2022年到2022年共争取54.56万元,帮助60名大学生解决创业启动资金;该县还帮助大学生进行技术融资,引进技术创业,2022年10月建立了丰源大学生创业园,为入园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办公场所、项目服务和一定启动资金等帮助,创业大学生只需提供技术和经营管理,目前全园累计引进创业大学生25名;积极收集有技术怀创业意愿但缺乏资金的高校毕业生信息,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动员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或商户引进大学生技术股,据了解,在大竹县东柳经济开发区帮助13名大学生实现了技术创业。

       走出田园学技术 兴高采烈当工人

       5月2日,大竹县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彭兴英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川东电缆厂正式上班。原来,彭兰英家被征地后,无事可做,想外出打工家里又有老有小,在县就业局的动员下,参加钳工培训班,取得了钳工职业技能资格证,培训结束后立即川东被电缆厂招收。随着该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被征地农民日益增多。为帮助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该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实现由农民到市民到工人的积极转变。自2022年以来,共投入各类培训资金1023万元,其中被征地农民培训投入326万元。该县充分结合经济开发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实行校企联结,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定向培训。同时制订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管理,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监管,保证培训质量。截止目前,共培训了22万人次,其中被征地农民4万多人次,通过培训安置被征地农民3万多人。

       公益岗位保就业 幸福大竹更和谐

       家住大竹县竹阳镇幸福社区的下岗工人王家富一家三口,妻子是残疾,20多岁的儿子先天智障,全家靠吃低保和别人接济。一家人要劳力没劳力,要文化没文化,要技术没技术了,找份工作难,找份稳定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今年年初,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的同志专门上门了解他家情况,根据《大竹县公益性岗位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安排他负责社区农贸市场的保洁工作,并为他续买了社保医保。他激动地对笔者说:“我现在是工作有了着落,生活有了保障,养老不成问题了呵!”

       大竹县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作用,积极帮助“4050”人员、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努力实现“就业一人、幸福一家、和谐一方”。为确保公益性岗位种类及数量更加合理,形成公益性岗位相对固定,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更稳定,该县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基层平台阵地,深入乡镇、社区(村)调查了解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同时认真梳理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业务流程,规范岗位申报;并建立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实施定岗定员方案,有效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目前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2555人就业,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73人占公益岗位人员总数的66%。(袁昌国 冯仁春 曾丽莉)

       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国务院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

       会前,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随后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奖。

       温家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22年至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2022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比2022年底增加1.39亿人。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第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第三,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展就业领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第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要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五,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关于贯彻落实新党发[2022]11号文件

       规定有关工作的通知

       新人社发[2022]1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财政局、卫生局、教育局,各地、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财政局、卫生局、教育局,自治区各厅、局、公司,中央驻新疆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缓解就业压力,突出解决就业难点,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22]11号),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党发[2022]1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现就新党发[2022]11号文件执行中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大中专毕业生享受有关促进就业政策工作

       (一)关于农村家庭、城镇贫困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新疆户籍关系的农村家庭、城镇贫困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可按新党发[2022]11号文件规定,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本人持毕业证书、户籍关系证明,可在自治区各级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县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自愿选择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对个人选择培训机构有困难的毕业生,可由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培训。承担毕业生技能培训的各培训机构将参加培训人员花名册、毕业证书报培训机构所在地县级及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按自治区现行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在申请一周内先向培训机构核拨60%的培训补贴。经培训考核鉴定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培训机构持学员花名册和学员职业资格证书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拨付剩余40%培训补贴和全部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

       (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免费参加学前班和小学汉(双)语师资培训工作。

       1、对符合《自治区教师资格认定条例》规定条件、政治素质好、短期培训后能胜任幼儿园和小学汉(双)语教学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定向免费学前和小学汉(双)语师资培训。

       2、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在县(市)学前和小学汉(双)语教师年度实际需求制定定向用人计划和培训方案,报经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确认后,由定向就业地所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与申报并经审核同意参加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签订定向就业服务协议。参加学前、小学汉(双)语师资定向就业培训期为一年,重点强化参训人员的汉(双)语水平,训练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相关知识,之后赴定向就业地(州、市)的农村乡镇小学、学前教育机构实习支教。培训结束,由负责培训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结业证书,经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不再参加考试)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其安排到年度定向计划培训的学前和小学汉(双)语老师岗位工作。定向就业服务期不少于3年。培训机构由自治区教育厅选定。

       3、培训费用按人均3500元标准(含学费、住宿费、教师费),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具体拨付办法和程序可参照《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新人社发[2022]35号)制定。

       (三)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免费岗前培训工作。

       1、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6号)规定,对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及以上学历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在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前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免费岗前培训。免费岗前培训采取“定点、就近”的培训原则,由各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由定点培训机构实施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应经各地、州、市卫生局审核并报自治区卫生厅认定的、具备一定教学条件和培训能力的县级医院、妇幼保健站和疾病控制中心。

       2、各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年本地、州、市村卫生人员需求和拟聘用计划,制定年度用人计划和培养方案。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根据自身需要和乡村医生岗位用人计划,自愿选择参加岗前培训。培训见习实习期限5个月。见习实习期生活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所需经费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具体申报程序和发放办法按本通知规定的企事业单位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给予生活费补贴办法执行。

       3、各县(市)级定点培训机构在开班前5日,将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本复印件、培训的专业和培训时间等资料报各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开班。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取得岗前培训结业证后,各县市定点培训机构将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居民身份证或居民户口本复印件、合格成绩单等申报材料,报各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同意后,由各地州市卫生局填写《乡村医生执业岗位培训补贴审批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培训费用按人均400元标准(含学费、教材费),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具体拨付办法和程序可参照《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新人社[2022]35号)制定。

       (四)关于各类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工作。

       企业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按新党发[2022]11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按季返还办法,各企业按照原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新劳社字[2022]18号)规定的申领程序办理。补贴期限与劳动合同实际履行期限相同,最长为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五)关于返乡及城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实际参加社保种类给予3年社会保险补贴及按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工作。

       1、关于社会保险补贴。对返乡及城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根据参加社会保险险种和实际缴费给予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办法,由毕业生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及乡村出具的毕业生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证明等材料,按季度向所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填写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并汇总造册,报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申请人。补贴期限与毕业生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期限相同,最长为3年。

       2、关于生活费补贴。对返乡及城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生活费补贴。补贴标准按所在县(市)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水平确定。具体申领时,由毕业生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社会保险缴费凭证和所在乡村出具的毕业生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证明等材料,按月向所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汇总造册,报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复核后,按月将生活费补贴直接支付申请人。补贴期限与本人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期限相同,最长为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六)关于企事业单位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给予生活费补贴工作。

       对具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经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认后,可作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场所。参加就业见习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月享受见习生活费补贴。见习生活费补贴由见习单位持经见习毕业生签名的生活费发放花名册,到见习单位所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申报生活费补贴,经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认定后,报当地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就业见习生活费补贴资金直接拨付见习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由见习单位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与实际见习期限相同,但最长不超过2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七)关于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开展岗前培训补贴工作。

       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在上岗前通过专业对口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或县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企业职教中心开展岗前培训的企业,给予培训补贴。培训补贴实行先付后补办法,由企业持参加培训人员花名册及已付费凭据到其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培训补贴,经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核拨。培训补贴按《自治区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新人社发[2022]35号)规定标准的60%返还企业。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二、关于在新疆注册的企业以及在新疆承揽生产经营和工程项目的企业招用新员工,其招用新疆籍员工不得少于50%,政府按企业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工作

       在新疆注册的各类企业以及在新疆承揽生产经营和工程项目的企业,按新党发[2022]11号文件招用新疆籍新员工,其申领50%的养老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按季返还办法。由各地参照原自治区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新劳社字[2022]18号)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办理。养老保险补贴期限与劳动合同实际履行期限相同,最长为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三、关于开展致富技能培训给予教学用材、教师食宿、交通及授课费补贴工作

       对由乡(镇)、村组织实施的“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其所需的教学用材、教师食宿、交通及授课费用给予补贴。由乡镇、村负责本乡镇、村人员的报名、教师聘任等工作,并于开班前一周内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将培训内容、人员名单和教师名单向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培训结束并经验收合格,经同级财政部门复核,按照每人20元的标准核拨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老师交通及授课费用补贴、教学用材补贴。所需经费从农业部门致富技能培训经费中支付;不足部分,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四、关于对从事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等实现就业,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按本人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工作

       对具有新疆城镇户籍且从事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的人员申请养老保险补贴,由各地参照原自治区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新劳社字[2022]18号)有关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申领社保补贴办法申领养老保险补贴。养老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按季返还办法。灵活就业的种类和范围,按新劳社字[2022]18号文件确定的原则和范围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加以补充和完善。从事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给予养老保险补贴的期限,最长为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五、关于支持社区做好就业工作,按社区居民数每人每年10元标准建立社区就业援助金工作

       (一)自治区按社区城镇户口居民数每人每年10元标准建立社区就业援助金。社区就业援助金,主要用于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微利项目、灵活就业时的启动资金补贴及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各地政府按当地城镇人口数每人每年10元标准于年初将就业援助金一次性拨付到社区,自治区财政按各地年实际下拨到位资金给予补贴。就业援助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账目公开,封闭运行。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

       (二)社区发放就业援助金,必须经街道党政集体研究决定,并报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同意。就业困难人员申请就业援助金时,首先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出申请,经社区进行初审,报街道审核,由街道对就业困难人员情况、经营项目、市场潜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公示,同时将就业援助金发放花名册等有关资料上报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备案。就业援助金标准控制在1000元至5000元之内,且3年内不得重复申请,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制定。

       六、关于享受政策人员统计报表上报及资金拨付有关工作

       (一)各地(州、市)应做好享受相关政策人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各地汇总上报自治区的统计报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被企业吸纳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劳动合同期限、社保缴费基数等;

       2、返乡及城镇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社保缴费基数及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标准;

       3、参加就业见习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企业招用新疆籍劳动者人数(不含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现行就业政策人员),当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5、当地城镇居民人数,街道、社区个数;

       6、当地从事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人数(不含已享受现行就业扶持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7、大中专毕业生免费参加学前班和小学汉(双)语师资培训人数。

       具体统计报表内容及填报要求,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研究确定后近期印发各地。

       (二)自治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拨付及监督检查

       1、自治区根据各地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初预拨自治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各地应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安排相应补助资金,与自治区下拨资金统筹使用。自治区根据各地上报的享受政策人数及实际拨付资金数,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初步审核确认后,提出资金分配方案报自治区财政厅复核,经两厅共同协商同意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按季据实拨付。

       2、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对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主动接受审计、监察以及社会、群众监督,以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新党发[2022]11号文件对现有就业再就业政策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延伸,为了避免现行就业再就业政策与自治区新增促进就业政策混淆,各地要严格界定享受政策人员的范围和标准。属于现行就业再就业政策范围内开支项目应从自治区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属于新党发[2022]11号文件确定的支出项目,应从自治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两项就业资金分账核算、分别记账。

       四川五部门牵头 助五类重点群体就业

       作者: 时间:2022/5/9 阅读: 14 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八成目标 促进2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促进45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帮助60%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使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攻略 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社保补贴、薪酬补贴、生活补贴等;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在全省建立240个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组织8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构建创业 “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支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

       牵头单位 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灾区群众:36万人就业目标 帮助灾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因灾伤残学生家长、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36万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攻略 继续创造公益性岗位;履行第三期对口就业援助协议,明确吸纳本地劳动者就业的具体指标;进一步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缓缴社会保险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灾区群众就业,对符合条件的,落实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

       牵头单位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2万人就业目标 将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的“4050”人员、残疾人、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援助,使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2万名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攻略 各地首先要制定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及时受理其就业援助申请,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该群体,视其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具体开展就业援助服务。

       牵头单位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100万人培训,100万人出川就业目标 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返乡农民工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组织实施100万农民工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帮助100万返乡农民工出川就业;帮助100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

       攻略 健全市、县、乡、村逐级定期报送农民工返乡信息制度,全面掌握数量、培训愿望、就业需求;广泛采集用工信息、培训劳务经纪人,组织有效的劳务对接;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资金,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

       牵头单位 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被征地农民:15万名实现就业目标 为被征地农民,特别是对“农转非”的“4050”人员、低保对象、残疾人和失业一年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帮扶。全年帮助15万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攻略 将做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发挥被征地农民的农业技能,帮助其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园区务工或承包经营;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城市规划区外应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实行异地安置的被征地农民,应纳入安置地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就业政策惠及重点群体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在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庆黎在所做的《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阐明了未来5年,把就业作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的重要内容。

       围绕如何解决就业这项民生话题,记者对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付文才代表进行了专访。

       应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要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付文才代表说。

       付文才代表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集中反映在我省部分地区、企业面临招工难,而求职者在求职就业中却又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充分、就业能力不适应、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面临着就业难。

       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大约在120万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75万左右,统筹考虑城乡就业,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新成长劳动力大约在100万人。而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大约在85万,缺口至少在15万以上。

       完善长效就业服务和保障机制

       付文才代表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坚持城乡统筹,结合城镇化进程有步骤地推进城乡就业工作一体化,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民工进城就业、返乡就业、就近就业。

       付文才代表说,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必须要加快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使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措施和劳务输出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就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一系列就业补贴资金落实到位。付文才代表表示。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针对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付文才代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对包括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困难人群,深入开展摸底工作,逐人逐户建立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确保得到及时的就业援助。

       目前我省“助企业促就业工程”已全面启动,首批100家就业服务重点企业与首批100家劳务输出示范乡镇和部分高等院校、中专、技校和培训学校等进行对接,就是要全方位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就业服务重点企业搭建信息对接、技能对接、人岗对接的平台,帮助农民工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帮助企业招到合适的员工。文/本报记者李芳

       摄影/靳彦丽

       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2-7-18 14:28:08

       国务院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

       会前,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随后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奖。

       温家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22年至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2022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比2022年底增加1.39亿人。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第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第三,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展就业领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第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要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五,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深圳特区报2022-7-18

       深圳再造人才竞争力新优势

       张建华现在更习惯深圳的生活,这位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被《自然》杂志评为5名可改变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目前以深圳为基地开展分子育种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不安分”的人才从内地涌入深圳打拼,被喻为“孔雀东南飞”;如今,像张建华这样的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和团队,正源源不断从内地特别是海外结伴“飞”入鹏城,再现“孔雀”东南飞的胜景——

       2022年,深圳接收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近5.7万人,比7年前翻了近3倍;引进“海归”1747名,近10年累计达4.5万多人,非深户籍占近八成;云集一批来自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专家型“海鸥”,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37人;吸引光启超材料技术创新团队、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影像研发团队等6个核心科研团队落户,其中44名核心成员均来自海外。

       新变化带来新视角: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其吸附人才的磁场并未退化、淡化,而是通过新的方式转化、强化,再造人才竞争力新优势。

       市场推动力:公平配置创新资源激发人才活力

       “我们为什么选择深圳?因为这里市场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回国创业的绎立锐光科技公司董事长李屹博士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激光显示光源能耗仅为传统灯泡的35%,引起轰动。他的话在回国的海外人才中颇有代表性。

       经过32年的改革开放领跑,“市场”二字已深嵌于深圳城市肌体,决定着生产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同时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提供了公平、开放的竞争空间和方式。

       其中,作为一种市场工具,风险投资又以其杠杆效应,能有效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向,将人才“智本”转化为人才“资本”,影响一个地区聚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让我们把镜头摇向以色列。这片在马克·吐温笔下“满目荒凉”的土地,为何能变成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数字对比了然:2022年,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余倍,中国的80倍。

       深圳的独特优势也在于此。全市现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2200家,注册资本2320亿元,管理资金占全国1/3。此外,还建立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以及种子基金、担保资金和政府产业基金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点石成金了腾讯、迈瑞等一大批知名民营科技企业。

       这就不难理解,成立仅5年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何以能孵化出52家高新技术企业。有人打趣说:“院长樊建平就是一个风投家。”该院设有企业孵化育成中心和10亿元产业基金。中心主任感叹:“在内地,我一年碰不到5个风险投资者。在深圳,一周就要谈几个,只要成果好不愁没钱。”

       “松绑”的不仅仅是融资体制。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杨震回忆:“当初从美国飞回北大,想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新药研发平台,但由于旧体制束缚久拖不决。没想到,刚起步的‘南国燕园’却一路绿灯,最终圆梦深圳。”

       “深圳梦”的潜台词是——相较内地许多城市,深圳并非计划体制、垄断国企等的传统领地,人才创新创业的附加成本相对较低。深圳也善于挥动市场这把利斧,斩断束缚人才竞争力新优势再造的外部体制机制枷锁。

       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放开:率先出台50多个关于技术保护、技术入股、创新投资的政策法规;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1+6”文件、海外人才引进“孔雀计划”、人才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启动人才安居工程;降低应届毕业生落户门槛。

       人才资源开发进一步放权:公开招聘选拔人才,企业和高校唱主角;建立全国首个人才市场,目前年服务达2100万人次;设立4个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将人才引进“前哨站”直接建在美国硅谷。

       “市场之手加速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与涌动,激发出来的是深圳强盛的城市人才竞争活力。”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评价说。

       奥萨医药首席科学家徐希平真切感受到了这股活力:不到两个月,他和团队便顺利从美国落户深圳;仅用两年,公司就完成了化学药、分子诊断等4条生产线的标准认证,并拿到了生产证书。

       人才像经济,一放就活!

       平台承载力:兴办科研院所抬升人才落脚支点

       “没有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富裕,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美国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广场石墙上,刻着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大洋彼岸的深圳,决策层同样保持着警醒:全市科研资源90%集中在企业,支撑了高新技术产业20年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落下了原始创新能力滞后、人才规模培养低下等“病根”。集群理论研究表明,维持一个高增长的创业型经济模式,优秀教育机构的聚集是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硅谷的诞生,就与附近斯坦福大学的崛起不无关系。

       兴办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夯实海外高端人才落地的载体,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先筑巢、再引人、后育人”,成为深圳上上下下的共识。

       深圳高新区南区,有着高校“联合国”之称的虚拟大学园坐落其间,集聚了53所中外名校“窗口”,12年来共设立研发机构113家,培养博士1438名、硕士3.25万名,转化科技成果1247项。

       虚拟大学园以北,一个因西丽湖而得名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深圳大学城临湖而起,北大、清华、哈工大在此设立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和特色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造大学城,是一条腿;筑实验室,是另一条腿。

       深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政府配套投入近3年翻了5倍达到约1.5亿元。目前,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已达127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4家,初步形成一个根深叶茂的源头创新群落。

       国字号科研机构的扎堆,国家级创新人才的汇聚,使深圳跻身源头创新的“国家队”,反过来又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择栖深圳,改变着深圳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被动角色和产业价值链上的失重地位。

       从人才引进看——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称得上“梦之队”,云集了中科院院士吴云东、美国回来的“长江学者”杨震、哈佛大学博士后李子刚等顶尖专家。大家携手深圳为了一个共同梦想:全球3000多种新药,没有一种是中国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他们立志打破“零”纪录。

       从人才培养看——

       一批教授型“孔雀”,由未名湖飞到西丽湖栖息,深圳一下子获得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而深圳大学为此花了23年才拿到。每年有370名专家和6600多名硕士、博士在深圳大学城流动,10年间共培养1.5万多名硕士以上人才,其中45%留在深圳。

       从人才产出看——

       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南迁或新建,增强了深圳的源头创新能力,仅2022年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68项。深圳清华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点实验室,在人工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加工技术上突破国外封锁,并在光明新区投产,5年内有望形成产值4亿元。

       产业吸附力:链式配套加速成果转化人才聚留

       在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深圳湾是一个重要落脚点,海边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飞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

       对人才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湿地环境”,包括产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法治环境等,其“最大公约数”折射了一个城市对创新人才的吸附力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力。梅林,一位比深圳“市龄”还小两岁的清华“80后”副教授。吸引他从新加坡“飞”入深圳怀抱的,竟是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兰科中心合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我感觉,深圳的基础研究即将爆发,也相信自己的成果能够早日产业化。”的确,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号称“世界工厂”,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达,上下游能够在方圆百公里内形成链式配套结构。IT界曾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深圳到东莞高速公路大塞车,全球芯片价格肯定上涨。

       近年,深圳更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政策,启动建设了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组建基因工程、超材料、云计算等产学研资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2年的10.94%提升至2022年的15.73%,国内外巨头纷至沓来筑巢引凤。

       产业化就像一根“魔棒”,能将试管成果迅速变为市场商品,将创意转化为创富,成为深圳引才、聚才、留才的独特优势。

       美国孟菲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齐刚,带着团队专程飞到旧金山招聘现场签约落户,就是因为其专利能与深圳坪山新区的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接头”。在基因组科学上国际领先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当年南迁深圳,也是看中了这里生物医药、金融投资、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配套能力。由其组建的深圳国家基因库,就与南方超级计算中心展开合作。

       “深圳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地方!”因研制出“隐形衣”而闻名世界的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刘若鹏,带领由5名“海归”组成的超材料技术创新团队,来深创建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并迅速找到华为、中兴、迈瑞等11家伙伴单位,共建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

       超材料便携卫星天线、LED光通信广播系统、光子门锁„„成立仅2年,光启就汇集了40多个国家的高端人才,申请发明专利1000余件,居同行首位。由其牵头占地13万多平方米的超材料产业基地日前也在宝安奠基,有望带动千亿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

       深圳“胃口”不小:计划以每年3亿至5亿元的投入,5年内引进50个以上像光启这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高端人才,从而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难怪有人感叹:“在高科技产业,深圳的‘海拔’因此变高了。” 又见“孔雀”东南飞!

       深圳对人才的磁场效应不减:在新出炉的“2022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深圳排名仅次于京、沪、津。

       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北大国际法学院院长雷蒙在选票上深情地写道:“我的家就在深圳,这是我所知道的最了不起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人才引进、推动创新和国际化方面起到了典范作用。”

       这是一位智者的期许,也是一座城市的追求。

       深圳特区报2022-7-18

       5年培养30万高技能人才

       昨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书记曾思克在做客深圳电台898“民心桥”节目时表示,我市近日将出台《关于加快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5年将新培养30万名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补贴将覆盖各类劳动者。

       5年技能人才

       总量发展到270万人

       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234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40.6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7.4%。随着我市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技能人才总量缺口8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30万人。

       为破解技能人才短缺难题,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市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重点培养市场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全市将建立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家技师工作站、13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政府给予资助,将其打造成为技术攻关、技能绝活代际传承、培养新技师的重要阵地。

       “十二五”期间,全市年职业培训300万人次以上,力争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至少获得1次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新生劳动力掌握1项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力争建设1所全国示范性技师学院、1所全国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我市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270万人,新培养30万名高技能人才,使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到23.7%,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均衡发展。

       职业培训补贴 将覆盖各类劳动者

       我市逐步扩大政府对职业培训投入,建立就业、培训、鉴定一体化相衔接的培训补贴制度,将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覆盖各类劳动者。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就能够享受金额不等的补贴。

       接下来我市还将认定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指导做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企业选拔企业内技能拔尖人才,设立“首席技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给予相应待遇,政府给予一定资助。

       打破技能鉴定

       获得证书的单一渠道

       我市还将打破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证书的单一渠道,对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包括:创新实施公共实训鉴定一体化评价模式,逐步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推行;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重点开展企业内特有工种鉴定,政府认可评价结果;完善政府认定评价方式,对一线特殊人才尤其是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可组织专家评审其技能水平并认定相应职业资格;打造“深圳市职业技能竞赛”品牌。

       深圳商报2022-7-18 “创业资助计划”取消申请门槛

       为资助成立3年以内的科技型小企业加强科研力量,今年开始我市首次设立“创业资助计划”。这一计划推出后,深圳的小微企业报名踊跃,首批已受理企业4000多家。有已递交申请的基地企业工作人员昨日向记者表示,此次取消申报门槛对小微企业来说是极大鼓励,但也担心竞争会因此加大。

       据介绍,“创业资助计划”首次破例取消申报门坎,只要符合深圳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都可申报。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不是“高新技术认定企业”或者“双软企业”,再或者没有专利这些以前常见的限制条件,此次都不会成为申请的障碍。此外,在这一计划之下,企业可以长年申报,科创委每年将组织多批次评审。

       这一计划推出后,深圳的小微企业报名踊跃。深港产学研基地产业发展中心蒋小姐告诉记者,这次深港产学研基地约有10家左右的企业申请了创业资助,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智能处理、生物医药等行业。其中一些企业是已经认定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有的属于初创型,还没有进行任何认定。“过去这些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申请的,这次取消申报门槛,对于这类企业无疑是极大鼓励”,此次递交申请的一家自动化企业工作人员指,缺钱是中小企业的常态,初创型的企业需要资金进行研发或者开拓市场,无论能申请到的资金有多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但她表示,此次取消申报门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加大。

       据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介绍,首批已受理企业4000多家,评审工作将于8月底结束。之后还将继续多批次接受企业申请。

       深圳商报

第4篇:在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会上的汇报发言

       在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按照X委、X政府、团X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服务民生、服务发展”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我县重点青少年群体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初步建立以人为本、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和社会服务新格局。

       一、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引导稳步推进

       以思想引导为攻坚突破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引导。一是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并通过书写永久性标语、散发传单、广播宣传等形式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舆论氛围,确保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开展“两法一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学法守法的意识,严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开展青少年荐书、读书活动,不断强化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二、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转化措施有力

       针对六类重点青少年的不同情况,XXX着力细化措施手段,确保帮教转化工作全面推进。一是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闲散青年及不良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提供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和再教育机会,切实提高两类青少年的生存技能。二是积极引导X民和社会团体参与留守学生关爱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积极做好流浪乞讨青少年的送返工作,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和流浪乞讨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三是落实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结对帮扶和照顾安置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干预、生活照料、生活技能培训等活动,确保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重点青少年关爱救助成效明显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实施以来,XXX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特殊青少年群体,重点突出平台阵地建设、结队志愿帮扶、成长心理干预、家长素质提升、法律宣传帮教、成长环境净化等关爱救助工作,有效解决了重点青少年群体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实现了重点青少年群体数量明显减少,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一阶段,XXX将按照“整体工作有进展,阶段性工作有成效,重点项目有亮点,体制机制有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丰富工作载体、扩大工作影响,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新业绩。

第5篇:上半年特殊就业群体工作总结

       服务特殊群体就业 推进社区温馨和谐——洪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2022年上半年特殊就业群体工作总结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基。洪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作为“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挖掘社区就业潜力,落实特殊群体优惠政策,探索特殊群体就业思路,切实为特殊群体办好事、办实事。现将社区上半年特殊群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行人性化管理失足人员重绽笑容

       就业难、两劳释放人员就业难上加难,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保障事务所与时俱进,组织两劳释放人员举办就业培训。今年3月聘请了辖区随缘家政服务中心林敏经理授课,围绕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信心,走出就业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上门走访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奔波辖区单位找岗寻岗、拓展就业门路、依托共建资源、挖掘社区内部潜力,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为他们就业搭建平台。上半年共计为2名两劳释放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以人为本、搭建残疾群体就业平台

       为了解决社区残疾人就业的实际困难,我们创新服务方式,贴心服务残疾人就业,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发动本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做

       好再就业工作,为促进残疾人员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立残疾失

       业失业人员名册,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对残疾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家庭情况、技能特长、培训要求、思想动态、就业状况做到“六清”,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走访,跟踪服务。上半年共计为6名残疾人解

       决了就业问题。

       三、把军嫂、退伍军人的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我们将为部队随军家属、退伍军人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围绕以人

       为本,贴心军嫂、服务退伍军人、家属再就业工作,利用社区再就业

       现场招聘会,积极为部队随军家属及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部

       队军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走访摸底,将军嫂和复退军人的就业意向分

       门别类存入电脑,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实行一人一卡上墙

       举措,并将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的岗位信息、辖区共建单位的用工信息以及社区商业网点的灵活就业信息等,及时公布在就业信

       息栏中,向军嫂及退伍军人推介,方便他们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岗

       位。2022年12月,大凰山社区军人退伍3名,社区即上门慰问摸底,其中退伍军人王海涛,家住辖区啤酒厂宿舍,经我们多渠道联系、为

       其找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工作。今年上半年共计有11名退伍军人、8

       名军嫂通过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社区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跟上级领导的要求、有社区特殊群体的实际就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巩固现有的成果为契机,按

       照上级的精神部署,紧跟时代脉搏以创新的思维、进取的姿态,找准

       切入点、探索新举措、进一步将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引向深入,推进社

       区和谐发展。

       洪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2022年7月29日

第6篇: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政策,积极引导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我市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22〕6号)等各类促进文件为指导,近一步发挥就业积极政策对引导、促进“三类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作用,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实现满意就业。

       二、进一步加强专项培训,确保重点群体实现素质就业

       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二是针对“重点群体”子女开展培训援助。三是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将有创业意愿的“重点群体”纳入培训体系,并结合实际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四是开展“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

       三、进一步强化劳务输出,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外就业

       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加强与市内外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挖掘开发用工岗位,选择满意度较高的劳务输出基地,实现我市农民工成批量转移输出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牢固原有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输出品牌,发挥品牌作用。

       四、进一步开展专项活动,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场就业

       一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成果展洽会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二是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三是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积极做好就业咨询、维权等服务工作。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情系民生——温暖每一位劳动者”为服务理念,着力推动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其中重点帮扶三类群体破解了就业难题。

       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建立高校、市场、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条龙”服务。配合人事部门启动了万名大学生见习计划,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目前全市已征集见习基地109家,提供见习岗位3544个,帮助922名大学生走上见习岗位;为3096名家庭困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879.4万元。针对部分大学生多理论少技能的现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大学生‘回炉’技能培训工程”,依托唐山劳动高级技校,对大学生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针对农民工。坚持鼓励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将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民工和就地创业农民。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全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工作。抓住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为扩大内需而实行经济刺激计划等有利时机,与“春风送岗位”等活动相结合,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岗位对接。今年以来,共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次,预计年底可转移13万人次以上。三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认真落实《唐山市关于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的意见》等政策性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范围,重点解决了因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截止到目前,全市已认定就业困难人员近2万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技能、送资金、送信息活动,认真做好对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兑现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38户,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通过对困难家庭实施技能就业扶助计划使其实现就业,省、市财政安排资金选送400名困难家庭的子女到技工院校免费参加两年培训,毕业后推荐就业。

       今年以来,辽宁省凌源市劳动就业局以着力解决返回生源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全年确保完成实名制就业7000人,新增就业5400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5人,带动就业2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上传空岗信息6600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街、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职能,层层分解细化目标责任制,积极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到本辖区内挖掘岗位信息和就业信息,帮助用工企业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用工备案,确保用人单位新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实名制就业范围。

       二是深入基层挖掘岗位信息,以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产业持续型企业为考察重点,以服务企业发展,引导就业群体就业为目的,积极搭建用工岗位信息对接平台。强化信息化硬件设施维护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平台畅通,及时准确发布招工用工信息,及时上报发布空岗信息。

       三是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岗位,积极与三大医院、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钢达、宏钢等市内几家有能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单位紧密联系。认真摸清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及时与返凌高校毕业生取得沟通,让有见习需求的单位和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见习计划,确保完成35个就业见习岗位目标。另一方面要摸清返凌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建立实名制高校毕业生统计制度,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信息库,及时准确掌握毕业生信息,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重点开发乡(镇)街道、社区、(村)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是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协调,全力抓好优惠政策落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张贴通知和工作人员走上街道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使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积极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让创业带头人通过政府贷款资金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深入基层寻找和帮助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顺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增加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年限,确保实现500万元的贷款任务顺利完成。

       五是全面实施就失业登记制度。确保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新增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要全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全部录入网络实现微机化管理。

       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是杭州市今年就业工作的两大目标。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局势,杭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一揽子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将从2022年7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

       新政重点帮扶四类人群

       "今年的就业形势,概括来说就是三句话: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高校毕业生,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最大的是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城镇失业人员",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张建华局长说:"因此,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这四类群体,就是本次就业新政帮扶的重点对象。"

       据了解,新的积极就业政策改变了以往就业政策三年一轮的做法,成为不设定政策审批截止期限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同时,新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杭州市就业援助证》的申领对象范围中,增加了"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并连续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人员",将低保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困难家庭人员,取消了对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失业登记6个月以上的限制;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对象从4050人员拓展到所有持《杭州市就业援助证》人员;将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从失业人员延伸到杭州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将见习训练补贴的对象从未就业6个月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拓展为所有在杭高校和杭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将培训补贴的对象从失业人员、大学生等拓展到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将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公益性岗位等政策由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向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延伸。

       很多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新政策把许多已有的补贴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预计今年的相关财政补贴,要超过5个亿,比去年要多出约3个亿。"张建华说。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其中"4555"人员每人每月800元。

       为了鼓励物业公司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对物业公司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保安、保绿、保洁岗位就业的,参照社区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标准,提高到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人员、困难家庭人员、其他人员分别给予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保补贴每人每月500元、400元、300元。

       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培训费由按培训后实现就业的给予全额补贴,未实现就业的给予70%的补贴调整为全额补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补贴调整为培训鉴定费的50%(最高1300元);本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补贴放宽为"签订合同并缴费6个月以上"。

       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更大

       助推创业、带动就业,是杭州市近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新政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进一步增大了。

       新政增设了大学生一次性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在给予社保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就业补助;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无偿资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增设创业园补贴,并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园创业的给予场地租金补贴;增加新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员、卫生协理员);增加对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励;增加创业导师补贴、改善你的企业(IYB)培训补贴、新增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补贴。

       享受优惠政策门槛降低

       对用人单位享受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每月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市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10%"的要求;对享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注册资金在3万元及以下"的要求;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其未领取完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创业扶持资金;对小额贷款贴息范围由服务业项目放宽到所有项目;对培训生活补贴取消了"200课时以上才能享受"的规定;允许登记失业人员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安宁市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新时间:2022-09-17 09:59:09.0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联动”的就业新模式,从夯实就业平台、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培训网络、提供就业服务等六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夯实就业平台。在各镇(街道办)完善了9个社会保障事务所和30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做到了机构、人员、车辆、场地、经费和制度的六个到位,初步建立了市→镇(街道办)→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培植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出资买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举办各类招聘援助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地积极拓宽就业空间,开发就业岗位。2022年以来,开发就业岗位9421个,为各类求职人员开展职业介绍5335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52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6025万元。

       强化就业援助。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开展了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调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账,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71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690人,对465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技能培训,407人实现就业,80户“零就业家庭”117人实现了就业。

       落实就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2022年以来,共筹集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317万元,帮助失业者减免各种税费429.8万元,为7257名再就业援助对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58.78万元;为232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14万元和创业贷款900万元(全市办理1330万);认真落实“贷、免、扶、补”的就业鼓励政策,降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比例,使企业尽量做到“不减薪、不裁员”,稳定我市的就业形势。

       抓好技能培训。我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职业技能,致力于将全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转化为人力资源储备,服务于大工业发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实用职业技能为核心,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短期、定向的专业技能培训。2022年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先后举办了会计、美容、烹饪、茶艺、电工、电焊、保安、保洁员、物业管理、汽车驾驶和计算机操作等19个专业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1142人(含农村富余劳动力10631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501人,全面实现“培训有目的、就业有方向”的工作目标。

       从今年上半年我市就业再就业的情况分析:

       一是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总体上略在增加。

       二是城镇居民成为失业和难就业的主要人群。从失业登记和就业跟踪服务的情况分析,企业失业职工占22%(自动辞职的占到65%),失业后大部分能实现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16%,由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就业难度大;城镇居民失业占62%,主要是被征地农转非后的失业人员,这部分失业人员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就业观念、年龄、家庭等原因影响,就业比较困难,比如:经调查统计,被征地失业人员中愿意到加工企业工作的人员只占30%。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比较明显,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较低,有大量的劳动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质量也不高,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企业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一些岗位又没有合适的劳动者。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薄弱。目前,我市职业技术培训力量还十分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业单一,实作训练设施不足;社会培训机构规模较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培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形成安宁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计划

       青年群体就业情况及面临问题

       X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二十二条措施

       特定利益群体工作汇报

       全县重点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