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共5篇)

第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姓名:常凯峰

       班级:06051202

       学号:2022301532

       2022年4月3日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原则与范围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比如:日本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就是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韩国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和旅游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那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现已濒临消亡的、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进行保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根据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主要应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a、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b、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c、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d、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e、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 f、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g、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22年9月29日至10月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用以敦促世界各国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22年2月25日以155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2022年2月25日受权全文播发。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除此之外,还有各省、自治区、特区公布的符合自身实际的相关法律法规。

       5、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目前为止,构建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定位和目标,建立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a、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调研结果

       绘脸谱

       古代织布机

       剪纸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有问题

       (1)非遗的“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近年来,各地“申遗”普遍呈现出哄抢态势:“牛郎织女”的故事有6个省去争;“梁祝故里”的传说引得十几个城市抢夺。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方把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我认为,这和地方政府抓住文化遗产热这个机遇来“跑马圈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思路密不可分。

       (2)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问题不是无人参与,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弄乱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救世主,急于求政绩,导致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曾经争夺“牛郎织女故乡”的十堰市郧西县耗资数亿元的“七夕工程”,至今仍被当地百姓质疑为形象工程。

       (3)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非遗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遗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不高;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与此同时,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

       c、保护对策

       第一,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坚持依法保护。在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第二,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别,深入研究每一类项目不同的保护措施,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完善教育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的活力。

       第三,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让民众广泛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使非遗得到传承。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第四,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继续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方式要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一是要坚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三是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第六,加强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比如,阚如良、汪胜华、梅雪研究的文化空间分级理论,参考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将文化遗产空间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将民族舞蹈、民间戏剧、民俗等发源地核心区,保护好当时生产力状态下的生活环境,再现当时的生活原型;缓冲区主要以培养传承人和科学研究为主,建成非遗的传承区,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可以在缓冲区进行保护;在文化实验区一般是以旅游开发为主,以非遗的内核为依托,注入现代元素,一方面可兴建非遗的主题公园,另一方面可开发修学系列的旅游产品。

第2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关于要求建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的报告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深入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遗----“武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规定,我们要求批准本校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加强传承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立“武义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潘苍红(副校长)

       副组长张穗萍(兰香艺校负责人)

       何苏生(武义昆曲代表性传人)

       组员徐为(戏曲专业班主任)

       胡发亮、郑雅如、胡飞平

       二、强化“非遗”传承的意识,加强戏曲专业建设

       2022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之一,金华形成通俗的“金昆”,通称“草昆”,而武义是草昆的主要生长地。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义岭下汤村最早创办了“太和会昆曲坐唱班”。1909年,原宣平县桃溪镇陶村的一些昆曲爱好者,在陶村建立了“儒琴堂昆曲坐唱班”,1934年成立了“昆曲民生乐社”(演出班社)。解放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义县昆剧团。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武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昆曲慢慢走向尽头。因此,传承和发展武义昆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武义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做好武义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在艺校招收中,加大招生力度,拓展低龄学生入学,以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适应性;其次是继续将昆曲表演纳入基本功训练课程,以提高戏曲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再次是将加大戏曲专业的投资力度,充实更新戏曲专业教学设备,加强戏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的工作,大力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繁荣戏曲事业,抢救和保护武义昆曲,将昆曲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三、建章立制,加强考核

       学校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各项戏曲专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并把非遗传承教育、非遗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把非遗创建工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把非遗传承考评工作纳入班级、教师的年度考核。

       四、编制教材,加强教改

       根据本专业的一系列课程安排,非遗项目——“武义昆曲”已作为重点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开设武义昆曲史专修课程,以专著《武义草昆》作为武义昆曲史的历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编著昆曲专业教材,定期为学生教授武义昆曲表演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承活动。

       五、办学条件优越,专项经费保障

       本校戏曲专业各项条件均有一定规模,各项设施、设备、场地齐全。校内的“艺术楼”为戏曲专业与传承基地共用,现有专业办公室二处,资料室一处(内设非遗专柜);练功房四处,其中设有专科琴房,集体练乐兼教室一处;排练演出小剧场一幢;还有文化课教室、舞台灯光及服装仓库数间。

       现有经历年搜集整理的“武义昆曲”折子戏剧本、曲谱和有关非遗的各种音像、图书等资料和电教器材。备有全堂古装传统“行头”包括服装、盔帽、导具和灯光、幕布、软硬布景及音响字幕等演出设备。

       学校设有专项经费,作为该专业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保障,且成效显著。

       六、师资队伍精良,教学效果显著

       我校现有一支良好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在职戏曲专业教师有国家二级演员(中学高级)二名,三级演员(演奏员)三名,四级演员一名,其中武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一名。外聘原武义昆曲著名老艺人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其中有乐队专科教师胡奇之(国家二级作曲)、傅鸿飞(昆曲正吹、副研究馆员)、谢正平(昆曲鼓板,二级演奏员)、演员专科教师陶远升(工“净”,国家二级演员)、周竹芳

       (工“生”国家二级演员),以及小生、花旦等多名昆曲艺人进校授课。

       几年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非遗”的保护工作,加大非遗传承工作力度。科研与保护成果多次在省、市级相关竞赛中获奖。按教学计划,不断地由武义昆曲传人为在职的全体老师开展“非遗”培训,参训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折子戏的排练(培训)、演出(实践)和相互间的观摩,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排练昆曲精品唱段、选段及折子戏,结合本专业演出实践,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活动和教学活动,成果显著。

       七、广泛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中,戏曲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地参加“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课外、校外“非遗”传承演出与纪念活动,以扩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除专业课外,我们还面对全校师生,开办了由戏曲专业老师主讲的“婺(昆)戏剧社”,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校师生还经常走出校外,面向社会和各中小学开展演出、授课等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授课、演出的具体单位有:东干中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熟溪小学和乡镇“非遗”基地——“桃溪镇陶村昆曲延艺社”。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周活动和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都会将非遗成果向全体师生展演。

       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由上级或教育、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各

       项比赛和展演活动。在戏剧进校园活动中,由我们辅导的昆曲《山门》,于2022年10月18日参加金华市戏曲进校园表演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与县文化艺术团合作,专门排练了《狮舞》,于10月21日参加县温泉节演出;由我校教师参加演出的昆曲现代小戏《情系破田坑》在县内展演数十场,并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现代戏汇演”银奖,金华市现代小戏(曲艺小品)调演一等奖;11月21日,由全体学生参加演出的《梨园荟萃》节目,参加金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才艺展示获一等奖,舞台、布景、服装、道具、脸谱展示二等奖;2022年1月8日,参加茭道乡沈家门“百花会”演出;1月9日参加熟溪街道“百花会”演出;1月30日,参加武义县壶山之春文艺晚会(团拜会)演出;6月7日,昆曲《牡丹亭——游园》参加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启动仪式演出。省“非遗”保护项目《花灯花轿》于6月15日参加在岱山举办的,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交流演出。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

       武义兰香艺术学校

       2022年6月26日

第3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固镇篇

       我的家乡固镇,地处皖北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4300—46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填补了安徽省无史前城址的空白。在秦朝时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来,于1964年10月31日,国务院决定以宿县、灵璧、五河和怀远4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固镇县因此成立。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固镇县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动人故事,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垓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垓下为官,著有《说文解字》,开启了中国字典之先河,固镇县根据史实,在近几年中,在城西公园的对面,建造了许慎公园。固镇县还是天津方言的发源地,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天津的记者还曾今来此寻根寻缘,跑到了固镇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寻根之旅。

       曾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通过课堂上的理解,在课余时查找了资料,才发现固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也不少,看来我们身边从不缺少非遗文化,缺少的只是我们发现非遗文化的眼睛,就像没有上过老师的课,我竟然从不知道蚌埠的雪园小吃竟然也属于非遗的一部分。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和整理,现发现出以下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我所在的城关镇而言,最有名的怕是谷阳跑驴。跑驴是一种固镇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艺,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跑驴为二人表演一男一女,男为赶驴者,女为骑驴者。两人为夫妻关系。表现的情节是小两口骑驴回娘家,在路上发生了一些趣事,两人通过活泼欢快的表情动作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夫妻的真挚爱情和亲昵关系。同时通过上坡过河上桥等过程和驴的走跑进退纵跃弹踢等动作将驴的倔强刻画的维妙维肖,令人忍俊不禁。跑驴受地域习俗的影响情节不尽一致。淮北地区主要有小媳妇回娘家和老大娘赶集两种表现形式。而固镇跑驴则采用前者。固镇跑驴深受群众欢迎。在社火、灯节、庙会中是一项重要表演节目。旧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毛驴曾是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之一。因此采用毛驴这一道具进行表演极富生活气息。演出时伴以欢快明亮的锣鼓根据剧情的需要,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张弛有致。而观众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表演者的表情动作情绪热烈,不时伴以笑声掌声欢呼声充满了欢庆喜乐气氛。固镇跑驴的主要特点是:

       一、形象逼真,表演的道具主要是毛驴用篾扎制,头部灵活便于操纵远望,如真人骑驴。

       二、表演灵活形式多样,除双人表演外也可单人表演,还可多人表演。

       三、艺术性强,富于感染力舞蹈动作幅度大动感强,通过上坡下坡过河等情节采用走跑跳纵卧踢等步法身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另外,固镇跑驴的重要价值在于:

       1、是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民间舞蹈文艺。

       2、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多年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3、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进行了较好的载录和表述。

       4、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跑驴,较为著名的非遗活动还有“独赶桥”,固镇县的濠城古名垓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以独杆作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覆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丑角形象。另有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2-4名操纵轿杆者。独杆轿通过诙谐滑稽的表演和程序化的舞蹈动作,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形象。

       除了这些有趣的活动,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介绍有关吃的方面,而一说到吃的,就不得不提有名的湖沟烧饼。说起湖沟烧饼,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呢,第一个就是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形,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第二个传说则是,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治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治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时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其实,蚌埠离固镇的距离很近,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

       谈到了非遗,那么就不得不说非遗的保护措施。首先,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其次,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开发中,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不能用牺牲民族文化资源的做法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更不能竭泽而渔对文化资源进行无度的开发。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然后,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以增进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与知识。最后,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求实效的工作方案。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无形的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以上这些,就是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14英本一班黄雅婷

       学号:51407011029

第4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之乡,曾经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说法。2022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发《颍上花鼓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原名叫“红灯”是沿淮一代老百姓每逢节日庙会或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心情的一种娱乐方式。最初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演员们随着锣鼓的敲打即兴表演

       1921年颍上县黄洼村一人唐佩金组织了灯班子,对花鼓灯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从此唐佩金名声大震,四方艺人纷纷前来拜师求艺,在他的传授与带动下,颍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花鼓灯。如黄西成(黄猴子)蒋茂轩(蒋对子)吴立勤(捧把油罐)王传先(一条绳)和张少白(白栋子),使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在党的“双白”文化方针指引下,中央,省,市对颍上县的花鼓灯进行了多次调研会谈。从1956—1983年间多次对我县进行了专门的采访与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花鼓灯的表演,舞蹈。由大力人士的支持,颍上花鼓灯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颍上花鼓灯是颍上人民世代相传并带有古典色彩又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的民间歌舞,演员在锣鼓的敲打中翩翩起舞,继而在丝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演员舞蹈动作有特定模式,清末民国出名盛行,它是汉族舞蹈的代表舞种之一。它不仅有潇洒奔放的舞姿,而且还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兴趣盎然的小戏,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淮河流域是颍上花鼓灯的摇篮。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千班锣鼓百班灯”是颍上人民对自己花鼓灯自豪的描述。十里八乡,每逢节日庙会,丰收喜庆,花鼓灯班云集,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作为一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花鼓灯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誉,又被艺术家誉为“淮畔幽兰”,它是淮河两岸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颍上花鼓灯通过民间小调、花鼓灯、花鼓歌、锣鼓、后场“四句推子”小戏等艺术表演形式

第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汇报

       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