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礼仪之称呼礼仪

职场礼仪之称呼礼仪 1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不使用称呼,或者使用称呼不当,都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所谓称呼,通常是指在日常交往应酬中,人们彼此之间所使用的称谓语。职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被称呼者尊重的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彼此双方之间关系的亲疏。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称呼另外一个人时,实际上意味着自己主动地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

  在公务交往中,一名职员要想对他人采用正确、适当的称呼,通常必须兼顾下述四项规则:一是必须符合常规;二是必须区分场合;三是必须考虑双方关系;四是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此同时,对于工作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涉外交往中的称呼以及正式场合的忌称,均应有所区别。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吴先生。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郗老师。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杨公、夏老。

  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例如,老高、小陈。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例如,同志、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例如,市长先生。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总理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谢尔盖神父。

  三是神职加上先生。例如,传教士先生。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例如,里奈博士先生。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

  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职场礼仪之称呼礼仪 2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称呼别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要了解并尊重当地风俗。

  第四,要尊重个人习惯。

  以上四条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场合,常规性称呼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它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活动中使用的。如“李局长”、“王总经理”、“刘董事长”等等。

  第二、技术职称。如“李总工程师”、“王会计师”等。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说话算数的。

  第三,学术头衔。这跟技术职称不完全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

  第四,行业称呼。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可采用行业称呼。

  第五,泛尊称。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务、职称、行业)时可采用泛尊称。

  此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爱称,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人家,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阿姨。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有一些称呼是不能够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第一,无称呼。就是不称呼别人就没头没脑地跟人家搭讪、谈话。这种做法要么令人不满,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的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床号“十一床”、服务行业称呼顾客几号、“下一个”等等,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第三,易于引起误会的称呼。因为习俗、关系、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切勿使用。比如中国大陆的人,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区,就不适用了。“同志”在那里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同性恋。所以当你到香港去玩时,千万不要到“同志电影院”、“同志酒吧”里去。

  第四,地方性称呼。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常称配偶为“爱人”等。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就是“打工仔”,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第三者”。

  第五,不适当的简称。比如叫“王局(长)”、“李处(长)”一般不易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易产生误会。

  此外,在称呼他人时还要避免误读[如将仇(qiu)读成(chou)等]、误会(如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等)、过时的称呼(如将官员称为“老爷”、“大人”等)、绰号(如“拐子”、“罗锅”、“四眼”等)等等。

  总之,称呼是交际之始,交际之先。慎用称呼、巧用称呼、善用称呼,将使你赢得别人的好感,将有助于你的人际沟通自此开始顺畅地进行。

  职场称呼礼仪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 “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