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2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3
关键词:班集体活动 感恩教育 实践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为此我申报了连云港市赣榆县“十一五”课题《在班集体活动中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现将本人实施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与心得阐述如下。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1.感恩教育的概念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围绕“学生生活育德”的指导思想,我确定以开展班集体活动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我构建以“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他人)的帮助,感激自然(环境)的给予,感激祖国(社会)的关爱”五个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系列,开展班集体活动,辅之以“感恩生命,学会珍爱;感恩未来,学会憧憬;感恩挫折,学会坚强;感恩机遇,学会把握。”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我们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教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采编感恩故事并讲述交流、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如“感恩故事采编交流”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以“孝敬”为核心的感恩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班级感恩教育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然后再充分利用班级这一阵地,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宣传感恩故事,起到了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效果。
2.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我的主要做法是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搜集感恩名言、交流感恩心语、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如我班在开展“感恩父母”主题队会时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班会进行到最后的时候,班级里30%的同学都哭了。尤其是在同学自己说说自己与父母的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哭道:“我们的父母一直照顾我们,爱护我们!每次的生日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作为子女又有谁记得他们的生日呢?每次心烦的时候总对他们发脾气,每次他们出于关心的唠叨反而感到不耐烦,而我们呢?想想真不应该啊!”“每次你伸手要钱的时候,一边唠叨一边塞钱给你的是父母!每次你生病后,最关心你最心疼你的是父母!你想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买!到现在为止,我为父母做了多少?还经常和他们吵吵闹闹,不懂事吗?是的!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还有成绩没考好让父母失望!让他们花了许多钱!那是他们的血汗钱啊!我怎么可以这样?难道是父母欠我们的吗?他们为我们做的我们不一定都能理解,但是有试着去理解么?我想告诉爸爸妈妈,女儿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女儿那么多次让你们失望,那么多次让你们伤心……”
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鉴于这种认识,这一思想的统领下,我开展了一系列班集体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1)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渲染感恩教育之势
结合特定的节日(如国庆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等),学校都会安排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每周一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到感恩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班,也不是一个学校,而是全社会的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2)结合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 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8-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其内容包括尊重长辈、老师,关系社会他人,真爱生命等。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感恩教育对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大量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契机。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思想政治课应该主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让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
一、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
感恩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生命、自然、社会等,现在大多的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为探究出目前小学生的感恩行为,李文萍[1]对小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在家里,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其对父母的索取意识较多,理解并感恩父母的行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学校,小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行为表现良好,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关心同学,不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在生活上,部分小学生不懂健康合理生活;在社会上,谱遍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却缺乏对人的理解和宽容。可见,学校很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态度和感恩行为。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细心体会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2]。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父母的白发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生活;通过帮助他人,学会团结;通过挫折和困难体会宽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
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虽然目前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各方面能力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感恩教育能够让其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用美的视觉发现社会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学会理解和宽容,努力学习。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尊老爱幼、爱家爱国、无私奉献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策略
1.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在开展小学生思想政治课过程中,可结合教材,根据学校教学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作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学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科学设计的,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可通过教师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会感恩首先要对感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学生道德进行教育,可利用这重要功能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引导学生发现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学会尊重和感激。例如:可将汶川地震、庐山地震中的真是的感人事迹在教学中进行融合,形成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标本,培养他们为人着想的精神,学会奉献和感恩[3]。
2.营造一个感恩氛围
因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对较为活跃,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个平台,在学校定期开展感恩主体教育,在班级和学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感恩文化。在轻松活跃的教育环境中,感恩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还可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布局中,如在学校、教师墙面上图文并茂地体现出感恩的主体,让人自然而然受到教育。
3.从身边小事做起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立足于身边的小事,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学会感恩。例如:向别人的热情和帮助表示感谢是一种感恩;珍惜餐中食物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恩;主动关系他人帮助他人,是对社会的感恩;对父母和老师保持尊敬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一种感恩表现等。将感恩的情感落实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的实在的环境中学会感恩。
四、总结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在感恩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一个带头作用,以自身为典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运用感恩;另外,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用感恩唤醒感恩,用爱来教育爱。总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样,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文萍. 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J]. 教育导刊, 2012, (10): 58-59.
[2] 林文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01): 44-45.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 感恩教育
语文课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中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阅读材料都能对感恩教育进行培养。
一、感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内容分析
感恩的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拥有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世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时期。所以说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很重要。感恩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种理念,使受教育者懂得去施恩和报恩。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情理结合的方法把小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进度。
首先就是要懂得知恩,一个人对待一种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的反应这个事件。知恩,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恩就没有感恩。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捕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得到恩惠的反应。启发学生从受恩中去感恩施恩。
其次就是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的进行自我内心感恩的表达,即谢意的表达。人对于接受善意的赞扬和谢意是有一种内心成就感存在的。这种成就感致使自己再去做相同的好事。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报恩,做到别人帮助我,我也会帮助别人。爱是相互存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感恩教育的实施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树立自身的感恩形象。教师为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道德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从尊敬长辈做起,做父母的好儿女。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各种行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的语文研究多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课文布置。因此教师要时刻的注意对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相关知识内容掌握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感恩的教育当成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语文阅读课上涉及到感恩的部分,教师要重点强调。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三个儿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的老爷爷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的行为最真诚,最孝顺,所以老爷爷认为第三个儿子最为孝顺。”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课外作业。一是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作业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相关阅读教学内容,还能把感恩的体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来。并不断地强化感恩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感恩素材”。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父母之恩,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社会之恩,有的文章则能体现出祖国之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全方位的感恩意识,而不是局限学生只具备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可贵的沉默》的讲解时,在教授文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父母报恩。又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阅读材料中,教师要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进行烘托,教师要注重将此爱国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深入领会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故事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师要把感恩思想在学校的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法,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从中自己总结出故事要传播的思想内容。还慢慢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的传播,把家庭的感恩教育同语文课堂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涉及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平时家庭的宠爱淡化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参与到学生道德建设,感恩情怀的建设当中。它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来说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文章内容,对于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要加大重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到如何感恩,怎样感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志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06).
[2]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2013,(01).
[3]何蓉.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5,(06).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韩慧鹏.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8(6).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7
一、感恩教育对促进小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将会对其人格的完善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小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低层次的需求,例如生理、安全已经基本得以实现,而更高层次的需求正显得日益突出。小学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归属与爱的需要;反之,如果不具有感恩意识,那么其人际交往必然不会顺利。
2.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感恩思想将为他们提供新的价值目标,从满足自己的追求向回报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和品味,开拓他们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3.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其自身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情感化的德育方式,极易被学生接受和感悟,所以,当学生的心被感化时,这种道德的标尺就会内化成学生心理的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探讨
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通过本节对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城镇里面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所受到的物质关爱远胜于前。小学生除了被自己的父母宠爱以外,还受到四位老人的溺爱,在这种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这必然导致其感恩意识的淡薄。
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至上的理念导致学校过度关注对小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智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仅有的德育课也是授课老师将自己置于道德的神坛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将自己置于与小学生同一个族群的概念,其结果就是道德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3.社会层面的原因。教育与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毕竟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其间夹杂着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在无法有效地将小学生与这种不良社会思想进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类似观念的冲击。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导致其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其所得到的一切没有感激意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感恩教育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教育目标模糊。观察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却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意识层面,很多小学教师都不能够准确地描述感恩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小学教师,因为目前各种有关的教育文件上面都没有明确的提及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被放在了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中,而目前品德教育这门课程根本就不受重视。仅仅强调灌输,而忽视道德教育的做法违背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其全面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形式化。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考试”,对于知识性的课程采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固然行得通,但是对于思想道德课程也不加变通地采用考试来评价则有失偏颇。学校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认知层面,即仅仅是给学生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层面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把握。
四、提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感恩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生感恩教育,结合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快出台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标准,从而在制度层面规范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8
关键词:思品教学;融入;感恩教育
反复学习《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通篇找不到“感恩”二字,更不要有说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要求。然而,我们都知道,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民的血液里流淌了数千年。当今时代物欲横流更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让学生从小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我们试想,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他怎么能去爱党爱国爱祖先爱父母?怎么能够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英雄?怎么能去热爱他所要热爱的一切呢?
基于此,笔者在长期从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尤其是“5.12”之后,坚持把感恩教育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学生养成教育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感恩意识
在应试教育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教师大都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他们过度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甚至部分小学教学中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所以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大都将思品基础知识、解题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所以导致当前的小学生道德比较缺失,即便有些小学学校开展德育,但是也大都只是走走过场,无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因此,我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德育主题教育中,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为了提高感恩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结合思品课本内容,精心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并把这些内容深度融合到课本之中。在小学生阶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珍惜生命、强化责任和学会和谐相处。
第一、珍惜生命。思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表现,同时也是感恩父母、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要使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二、强化责任。承担责任教育是感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感恩父母之恩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不可让父母操心,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是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不可做违反国家原则的事情等等。
第三、学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相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的习惯;也需要使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即要与不同阶层和性格的人进行相处,以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丰富教学活动,践行感恩实践
正所谓“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既是一种品德,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人际关系也逐渐贴上了功利的标签,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等情况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就势必会形成消极的思想,也自然不会懂得感恩父母、师长和回报社会。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我坚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感恩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践行感恩实践。就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而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把握时机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比如,为抗震救灾援建校舍的工人叔叔送一杯水,省点零花钱周末回家为年迈的婆婆爷爷买点点心,为辛劳的父母洗洗脚,定时给远在外地务工的亲人打打电话......以此促使他们投入到感恩实践中来,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
2.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坚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比如汶川大地震后,13名唐山农村兄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积极投入到地震的救援工作中来,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唐山地震时全国人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等,这就是感恩的具体表现。另外,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以及鼓励学生在课下帮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三、开展家庭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都出生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并且他们始终享受各个家庭成员所创造的优越条件和生活氛围,比如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所以当前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懂得去关爱别人,甚至部分小学生对父母呼来喝去,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更谈不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因此,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来开展感恩教育,以使父母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例如,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比如别人帮助自己了要铭记帮助者的恩情,在适时的时候再回报对方等等。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9
关键词:品想品德 感恩教育 必要性 榜样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时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小学校园中,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会感激、不知感恩。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让他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对于今天的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1、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思品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必须以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囿于教材,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如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将领吉鸿昌》后,教师可留给学生一个感恩思考题:同学们,大家都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那么,我们还能不热爱生活吗?还能不互相友爱吗?还能不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吗?英雄们为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就为人民多奉献点爱心吧!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让我们充满感激地响亮地说声“谢谢”吧!
2、在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这样,感恩教育就浸润其间,不落凿痕,水到渠成。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感念生活的幸福与安宁;课堂上,看到老师的微笑,感受点点滴滴的关爱;回家后,看到奔波忙碌的父母,会为拥有幸福的家庭而自豪;……其实,感恩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幸福!
3、在实践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内心的教育,是学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课,因此,思想品德课上必须留给学生感恩的思考,让课堂闪耀着感恩的光芒,洋溢着感恩的温馨,充满着感恩的感动。让学生每天别忘了做这样的功课:今天我感激谁?今天我为别人带来了哪些快乐?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今天我来当妈妈”、“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篇10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实施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他们并不知道理解、心疼父母,生活消费大手大脚,追求物质消费。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少有之。对父母无情无义,对师长对社会更不会有情有义。他们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 感恩的意识薄弱。因此,此现象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体现。
现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为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点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这就说明学生要心有他人,对别人心存感激,为他人着想,感念恩情,这就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很好的依据。
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可见,感恩教育是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缺少感恩教育则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人生。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的孩子,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生尊师卑,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要求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设点,让他们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
三、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实践初探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智成长以及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他们受到的教育将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可利用主题班会课、品德与社会、语文课等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过程等努力唤回学生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通过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懂得爱的无私、伟大、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学会感恩!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如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南极,一片净土》、《鸟的天堂》等让我们学会保护生态环境,《桂林山水》、《走进丽江》能让我们心灵小憩;《老人与海鸥》能让我们看到人与动物的和谐》。
2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游子吟》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呼唤》这一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饱含父爱的《冰灯》,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3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陈嘉庚办学》《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萧山杨梅》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平分生命》等课文感受亲恩,从《大使馆妈妈》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作文中更可表达感恩之心。
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温暖孩子们的心田;数学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送给父母、老师,护生鸡蛋等。所以这样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能使学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渗透更加有效。
总之,只要你用心,感恩之心无处不在。
(二)、努力建立感恩教育合力。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所以引导孩子开展正确的家庭实践活动很关键。如制作“感恩卡”、 “为父母洗一次脚”“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爱心小信箱”(家庭与孩子的真情传递)、“送给家长一个惊喜”“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等等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评选环保小卫士、校园小卫士、照看孤寡老人、为灾区献上一片爱心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恩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教育学生知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校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感恩的心,也才能感动天,感动地,感到我,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