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十篇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

  奥运期间,远隔重洋赶奔北京的五六十万外国朋友,不看看故宫,怎能算来过中国,来过北京呢?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李漠

  从紫禁城到故宫

  尽管拆了老城墙,坐在直升机上,方方正正的老北京城还是清晰可见的。故宫,就在城中心,就在有龙脉之说的中轴线上,和龙袍相近的色彩,十分耀眼。

  许多“老北京”,依然喜欢把故宫叫紫禁城,“那多有份儿,多威严,故宫,那是过气的宫殿啊!”家住南池子的金大爷告诉记者。

  《广雅・释天》曰:“天宫谓之紫宫。”自称天子的皇帝,居所也就叫紫禁城吧。而这“紫禁城之父”,是有着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又好大喜功,多疑好杀的朱棣。

  朱棣11岁被父皇朱元璋封为燕王,21岁就藩燕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退居大草原,但仍不时扰边。就在金戈铁马之中,他长成了有能力觊觎皇位的大男人,伺机制造“靖难之役”,赶走侄儿建文帝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于1416年始建紫禁城。有史家分析说,他在南京滥杀前臣,血可漂橹,满街的仇恨,让他担心自己得来不易的宝座。

  1420年,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堪称世界最奢华、最庞大的深宅大院完工。次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以后的五六百年里,这一眼望不到头的紫禁城,就成了朱姓和爱新觉罗两大家族的办公地和居住地。

  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前朝、后寝截然分开: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左右辅以文华殿、武英殿;后寝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为中心,左右辅以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在紫禁城中最为耀眼:它们均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雨雾蒙蒙中,恰如琼楼玉宇。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最为富丽堂皇,那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在中和殿后,就是初名谨身殿的保和殿,“保和”之意,即为保持万物间的和谐关系。

  此殿的地位,自然小觑不得。明代,皇帝册立皇后的仪式在此举行,册立接班人皇太子的仪式也在此举行;到了清代,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皇在此宴请来自蒙古和新疆等地的番王、大臣;公主出嫁时,还要在此宴请驸马和三品以上官员;后来,皇帝还在此殿试。

  直到辛亥革命的炮声隆隆作响,紫禁城的森严、皇帝以及皇亲国戚的不可一世,才灰飞烟灭。到1912年,废帝溥仪只能领着家眷蜷缩内廷,前朝已被辟为古物陈列所。

  1924年9月中旬,奉系军阀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19日,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联合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在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的策应下,发动了北京。

  无奈之下,末代之君溥仪仓惶离去。从此,紫禁城就成了故宫。

  “流光溢彩”紫禁城

  7月6日,站在一个月前就修缮完工的神武门下,记者显然被它焕发的全新光彩感动了。

  “奥运期间,游客可完整看到故宫中轴线景观。在过去5年间,故宫博物院已经修缮了4万平方米古建,其中10项已经先后辟为展厅投入使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略显兴奋地通报了故宫大修的进展情况。

  自2001年确定整体维修故宫的方案之后,《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于2005年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根据“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的方针,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维修工程先后启动。武英殿区建筑、午门正楼、中轴线两庑及周边建筑、钦安殿、戏衣库、延禧宫、太和门等,早已完成工,面积为29773平方米。奥运会前,位于故宫内中轴线的古建都将修缮完毕,它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人,中外游客可完整看到故宫中轴线景观。

  “故宫、颐和园和国子监三处文物的夜景照明工程,预计在奥运会前完成,届时从空中看北京,前三门、紫禁城、角楼等景点的夜景照明将形成一个整体。”北京市政管委的一位干部说:“故宫在历经600年的沧桑之后,有望首次向世人展现它夜晚的妖娆。”

  这三大工程的预算资金,共计2580多万元,其中故宫项目资金为1114万多元。北京市管委宣传教育处郭卫东处长介绍说,照明工程原计划在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完成,不过考虑到奥运会这一盛事,可能会提前到奥运会开幕之前,以便让更多游客能够欣赏故宫夜景。

  据悉,故宫的夜景照明工程已经论证多年,部分古建筑专家认为在宫殿上安装灯饰将破坏古建筑结构,并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构成威胁。2006年5月份,北京市对故宫夜景照明工程施工方案进行了公开招标。由于故宫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所有施工方案将以不改变文物现状为基本要求,而且要求施工是可逆性的,照明设施随时可以移走。

  故宫夜景照明的主要区域是“三大殿”,在故宫宫殿主体建筑上不会安装灯饰,故宫内的主要夜景采用车载式灯光装置。灯管装置按照每个大殿的建筑结构进行量身定做,在重大节日期间将灯光装置拉入故宫内进行照射,节日后将灯拉出故宫。

  故宫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奥运期间,这里必然人山人海,参观应注意以下几点。”

  免费开放日、双休日、节假日,参观的客流较大,就要尽量避开,实在无法回避,就选择下午。

  进门要先看馆内各类提示牌。 如果可能,租用导览设备或是跟随讲解员。故宫就像一本跨越600年的教科书,对于常人而言,想在一个或是几个小时的参观中,仅靠自己,全面、详细地了解清楚它的历史,几乎不可能。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或者租用语音导览机,就可事半功倍。

  这里有外籍志愿者!

  “奥运期间,外国人来到故宫,也不会发懵,这里有外籍志愿者啊!”故宫的一位工作人告诉记者:“中国的老宫殿,有一群外籍服务人员,本身就是风景啊!”

  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段勇介绍说,招募外籍志愿者的想法早在几年前就产生了。故宫意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为与国际接轨,招募外籍志愿者势在必行。现在,故宫每年接待约1000万名游客,接待游客量为世界之最,其中六分之一是境外游客。虽然有40种语言的语音导航器可供游客使用,但无法满足互动的需求。

  经过3年的中英文志愿者招募工作,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故宫博物院开始招募非中国籍的志愿者。根据个人形象健康、能在北京长期居住、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等标准,最终选定20人进入志愿者培训,其中有7名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余3人属华裔外籍人士。

  今年4月26日,外籍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已全面结束,他们将于奥运会召开前上岗,主要负责奥运期间游客咨询解说工作。

  故宫博物院公众教育科科长果美侠说,经考核合格上岗后,这批外籍志愿者将首先在太和门观众咨询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服务。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2

  用电脑特技手法再现600年历史

  电视纪录片是用新闻纪录的手法,以摄影或录像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报道。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地反映生活。历史纪录片是大量运用历史影片、录像资料、历史照片、图片、文物等真实地再现和评述过去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纪录片要求尊重史实,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

  纪录片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或者跟踪报道,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选、等待、抢拍等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真实细节,这里的“五真”是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是表现现在的艺术,再现过去,从艺术感染力方面讲,并不是电视的强项。而此次《故宫》的拍摄通过访谈、历史资料的运用、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情景再现、三维电脑动画等多种手法,再现了一部故宫的历史,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纵横游览数百年的历史,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喜变迁,见证故宫的兴建、辉煌、破坏和重建。尤其是三维电脑动画的大量运用,让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延伸,电视不仅能够鲜活地表现现在,而且能够追溯历史,再现历史。

  用动画特技再造气势恢宏的场景

  电视特技是纪录片创作者利用电视特技设备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它为纪录片视觉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以往的纪录片中,特技的处理比较简单,往往采用视频制作切换器对画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换、字幕叠加、人物抠像等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纪录片《故宫》里,特技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大量运用动画特技合成、动画实景合成、动画模型合成,甚至还有动画显微摄影合成等。《故宫》的动画师通过这些特技手段,表现了故宫在600年中的兴替变迁,展现了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的登基大殿,将观众的视角带到故宫的每一个角落。

  动画,最早源于美术电影之中,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在《故宫》第1集《肇建紫禁城》中,两颗流星划过夜空,天空渐明,急速俯冲东亚大陆,云雾散去,华北平原带着古老的河道出现在画中;镜头减速下降,推进到华北平原北段,标示燕、蓟的古地图叠现在华北平原相应的位置上;镜头保持很缓慢的下降速度,画面中古地图先后叠现出汉、唐、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轮廓图像;镜头加速下降推进清北京城,掠过天坛,减速推向清代正阳门箭楼,看到古老护城河;这时正阳门的箭楼充满了画面,镜头仰起推进,猛然越过巨大的箭楼屋顶――2005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赫然展现于眼前,镜头持续推进前行穿过天安门门洞。在这段动画里,动画制作人员运用全三维的方式真实再现了当年故宫的建造是按照天上紫星的星云布局格式与故宫建造的时空变化以及北京城市的位置环境与变迁。

  真实再现是我们在表现历史专题片中常用的手法,而在《故宫》的拍摄中却无法实现情景再现,一是再造场景,但这样花费高、时间长、效果又不真实。二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演员不能在现场表演,更不能随意碰触文物,那么当年的故事又该如何表达呢?在故宫里拍摄故事发生的真实场面之后,再在绿色屏布之前用相同的方式拍摄人物,这叫动画实景合成。第3集《指点江山》中,乾清宫内,幼年康熙居坐宝位亲政,4名辅政大臣跪拜,2名太监站立身旁。同样,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场上,拍摄第4集《礼仪天下》时只有几十名演员的登基大殿场景,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上千人的盛大场面。

  用特技手段传播中华文化

  故宫是当今社会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几千年的文物典章精华,几乎都被历代帝室搜罗贻尽,天禄琳琅、百宋千元、金石鼎彝、书画巨迹、绝域瑰宝、海外奇珍,无不汇聚在这里;那些曾代表着帝国最豪奢生活的用品:来自景德镇御窑的精美瓷器、扬州工匠巧夺天工的漆器、广东贡赋的鬼斧神工的象牙雕刻、宫廷造办处精工细作的家具等等。要讲文物故事最好把它放在它当年所在的位置上来叙述它的故事,这又和文物的安全相矛盾,如何解决?在故宫博物院里就珍藏着大量的清代宫廷绘画,清代的宫廷画师们用细腻的笔描绘当时宫廷里的各种状况,如《光绪大婚图》、《万国来朝图》、《康熙南巡图》、《燕京春生图》等等,同时它们也生动地记录了清代宫廷帝王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让《万国来朝图》、《崇庆皇太后圣寿庆典图卷》、《乾隆帝八旬万寿图》等绘画图卷里面的人物与旗帜动起来,再现当年的盛况?通过电脑特技,在这些宫廷绘画中,观众就会发现,旗帜飘扬、抬着皇帝龙轿的太监们在吃力地漫步,一群小鸟飞过,骑着马的官员开始走动起来。

  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故宫,以它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一部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首次看到紫禁城被建造的过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况以及深藏于太和殿内部的神秘浮板、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等诸多以往难以看到的史料。 这也成为展现历史、展现故宫文化的平台,也成为西方观众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3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团支部建设是团委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团支部是否为一个政治坚定、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作用显著的坚强集体,关系到全院广大团员青年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团委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近年来,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团支部建设,巩固、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今年,团委通过团支部改选、调整与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着力于培养团干部的“奉献、务实、奋斗”精神,教育团干部做勤奋学习、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表率,拓宽工作视野,提高了整体素质,达到了推进组织建设,增强团支部内在活力的效果。

  1月,团委先后对所属团支部进行支部改选和支部调整。保留原来的业务联合团支部(由文物管理处、科研处、古书画部、古器物部、宫廷部、图书馆、紫禁城出版社的团员组成)、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由展览部、宣传教育部的团员组成)、资料信息中心团支部、文保科技部团支部、计财审计联合团支部(由计划财务处、审计室的团员组成)。将原保卫处团支部并入院直团支部(由院办公室、人事处、外事处、法律处、经营管理处、工会、团委、保卫处、开放管理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的团员组成),古建部团支部、工程联合团支部合并为古建工程联合团支部(由古建部、工程管理处、基本建设办公室、古建修缮中心的团员组成)。之后,召开团支部会议对团支部干部进行了改选,选举出新一届团支部干部。(名单见附件1)经过调整,团干部的年龄层次较以往年轻,更富创新精神与工作热情,为团的工作拓宽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月23日至24日,团委举办“故宫博物院2010年团干部培训班”,全院7个团支部20余名团干部参加培训。王亚民副院长出席并发表讲话,要求团干部学习好、理解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党委办公室主任董志霜着重就团干部在共青团工作中必需的工作意识,与团干部们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通报了团委1—4月的工作,并对以后的共青团工作进一步明确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团委副书记王晶晶作团务理论知识培训,涵盖团干部的职责、团十六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创造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增强把握大局并做好现实工作的能力,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邀请《故宫人》报编辑王书平讲授新闻通讯与人物采访的写作技巧,使团干部们提高写作能力,更好地宣传推广共青团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扩大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在日常工作中,召开团委会、团委扩大会共计10次,安排具体工作。办理齐飞等43名同志的超龄退团工作,并完成2010年度团费收缴。

  二、团委开展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今年正值“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团委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特举办评优表彰会、观看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5月5日,团委于院报告厅召开“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暨评优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在共青团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见附件2)。副院长王亚民同志在致辞中,肯定了团委在2010年中,注重借助文化活动,发挥引导青年的功能,提高团员对文博工作的责任感,推动服务青年工作深入发展、取得实效的共青团工作。他向全院团员青年提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竭诚服务故宫、服务社会、服务祖国,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等四点希望。团委还邀请故宫博物院历届团委书记(依次为第一届团委书记赵怀才、第三届团委书记王吉、第四届团委书记张理萌、第五届团委书记闫宏斌、第六届团委书记于子勇、第七届团委书记冯乃恩)来到会场,与全院团员青年们欢聚一堂,为此次表彰大会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情意。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二。5月6日,团委与资料信息中心组织团员青年在虚拟现实演播厅观看了本院vr制作科制作完成的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天子的宫殿•养心殿》,开阔了团员青年的视野,使团员们深入了解故宫古建筑、文物等方面知识与数字化技术在故宫文化展示工作中的成果。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三。5月8日,团委组织团员们参观重新开放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加深团员对“五四”运动历史的了解,使青年人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在活动总结时,希望团员们能真正把握“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摒弃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用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充实故宫人的内在精神亮点。

  1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6月9日,组织团员青年在报告厅观看《南京!南京!》影片,提升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11月3日,组织团员参观天安门城楼,使团员青年感受建国六十周年的辉煌成就,共同分享爱国主义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三、表彰先进,激励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

  在团工作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评优模式,在团员青年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导向、示范作用,提高团员争优、创优的自觉性和进取心,有助于形成干实事、求实效、勇于创新的新风气。

  5月4日,文化部团委举办“文化部团委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会”。会上授予院团委“五四红旗团组织”光荣称号、业务联合团支部与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武安国等3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孙悦等3人“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李滨等3人“青年岗位能手”光荣称号、王亚民等两人“青年之友”光荣称号。(名单见附件2)

  在团委组织的2010年度评优活动中,经过各团支部评选,团委会审核,授予文保科技部团支部、院直团支部“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高飞等7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杨?偷?0人“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王燕晋等5人“青年岗位标兵”光荣称号、董志霜等5人“青年之友”光荣称号。(名单见附件2)

  四、借助文化、学习活动,发挥引导青年的功能

  在2010年,团委注重传播物质文化知识,组织团员聆听讲座、参观展览、外出考察、开展读书活动、举办青年文博论坛等活动,提高团员青年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对文物、文化的感性认识以及文博工作的责任感,引导年轻人关注故宫、思考故宫、讨论故宫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参观展览。团委先后组织团员青年2月20日参观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文保科技部团支部承办);4月15日,参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光尧做展览讲解;6月5日,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增加对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的认识; 9月4日,参观恭王府“静谧•顿悟——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恭王府全面开放一周年文物特展”,11月3日,参观院内内阁大堂汉本库房的曲阳白石造像展,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胡国强做展览讲解。12月3日与4日,团委组织院内团员参观坐落于故宫东北角乾隆花园内的倦勤斋。

  举办讲座。由团委主办、业务联合团支部承办的“紫禁鉴赏”系列讲座,先后四次,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张广文讲授“明清玉器欣赏 ”(3月31日),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健华结合文华殿陶瓷馆展览讲授“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简史” (4月24日),古书画部绘画组馆员张震现场讲解书画馆“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五期,7月22日),古书画部碑帖组馆员秦明现场讲解“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小蓬莱阁汉魏碑刻特展” (11月30日)。7月14日,邀请古器物部金石组副研究员郭玉海作题为“传馨铭刻 拓墨留痕”的传拓知识讲座。

  特色教育活动。4月10日,团委与宣传教育部联合举办“皇家新装”活动,是双方继上次成功组织“霓裳彩绘”活动之后的再次联手推出的一项面向全院团员的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推广宣传教育部开发的特色教育活动,使团员对故宫历史文物知识和相关展览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既培养了大家对清代宫廷服饰知识的兴趣,也搭建了一个团员之间相互熟悉与了解的平台。

  外出考察。6月27、28日,团委组织青年文博考察团赴河北正定和石家庄市周边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和学习活动。10月17日—22日。组织部分2010年度优秀团员青年于团员一行赴江西南昌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文博单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还开拓了文物工作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本院团员青年之间的往来与沟通,起到进一步促进共青团组织建设,提高团员队伍的文博业务能力的工作效果。

  读书活动。9月至11月之间,团委组织以“爱我故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通过引导团员为加深团员对本院历史、学术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年轻人认知故宫、热爱故宫、服务故宫的热情。7个团支部上交16篇读后感,计财审计联合团支部获一等奖,业务联合团支部获二等奖,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获三等奖。

  青年文博论坛。11月24日至25日举办故宫博物院第三届青年文博论坛,中心议题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品开发”。来自15个部处的青年、团员代表,就我院文化产品开发思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设计、文化创意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对部分问题形成共识,达到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

  开展“传薪•传馨”活动。组织团员对在本院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访问,使得故宫人的优秀品质与工作方法薪火相传,从而强化团员的个人品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12月3日,古建工程联合团支部团员们对古建修缮中心彩画专家张德才先生进行采访,张先生通过回顾亲身经历,使年轻人对彩画技术的传承、发展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故宫人精神”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 2

  观看纪录片。团委于11月20日在本院报告厅播放展示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台湾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使团员在领略文物之美的同时,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的展示形式与手段。

  五、全力配合院内相关工作,充分服务故宫

  协助院里完成部分工作。一、为落实文化部对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扶贫工作要求,我院投入经费在当地开展整村推进项目,根据院领导安排,团委负责联系、推进此项工作。4月15—18日,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陪同王亚民副院长赴娄烦参加扶贫捐赠仪式,并考察扶贫对象——大圣村,圆满完成此项扶贫工作。二、与党办、工会共同承办我院主办的“盛世中华——故宫博物院职工迎国庆书画篆刻摄影展”,参与作品评审、文字撰写、布陈、撤陈、编辑展览画册等工作。

  协助工会工作。团委协助工会成立故宫博物院摄影爱好者协会,承担草拟章程、撰写相关文稿、参与制定协会活动安排等工作。在7月28日的故宫博物院摄影爱好者协会成立大会上,团委书记汪亓被任命为该协会副会长。

  六、发挥本院自身优势,推广文化传播

  团委与各高校团委承办的、旨在将故宫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广大大学生的“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继续在北京各高校举办。同时,团委接受部分高校团委、学生会发来的邀请,陆续使“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走入更多的高校。在推广文化的工作方面,利用本院文物、宫廷历史方面的研究力量,为莘莘学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4月24日,古书画部副研究馆员袁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题为“花香鸟语——故宫历代书画展重要作品介绍”的专题讲座。4月25日,古建专家、研究馆员周苏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题为“紫禁城的建筑与欣赏”的专题讲座。6月4日,宫廷部副研究馆员周京南在北京电影学院做题为“铭心绝品,过眼养目——故宫珍玩赏析”的专题讲座。11月12日,古器物部副研究馆员许晓东博士在中央美术学院作题为“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乾隆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的专题讲座。12月15日,宫廷部原状陈列科副研究馆员林姝在首都医科大学作题为“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专题讲座。

  七、深化志愿者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作为文化部团委的一面旗帜,团委能充分发挥先进青年集体的带头作用,引导本院团员青年积极投入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实现自身的重要价值。

  团委在6月2日、3日先后成功承办文化部青年文化志愿者走进景山公园、走进北京市文化局活动,组织团干部、团员积极参与相关的各项工作,将文化部团委、文化部青联将联合举办“祝福祖国——我们一起歌唱”文化部青年文化志愿者走进基层系列公益活动推向社会、推向群众,将文化部群众组织将编印成的《祝福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群众歌曲集》发放到各处歌咏爱好者聚集所在,起到引导群众文化的现实作用。团委不仅自己完成文化部团委的此项工作,而且帮助文化部团委所属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联系需要举办该项公益活动的单位、群众集体与合唱队,使文化青年志愿者的热情散播四方,令青年人最大限度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达到“用真情引导群众文化,让歌声传递美好祝福”的目的。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4

  9月24日,《陕西新媒体与青年发展蓝皮书》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是我们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研究成果。大半年时间,采集分析了近30万个数据,对陕西青少年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学习、生活、工作、交流和联系方式做了认真研究,希望能对做好青年工作提供帮助!

  作为全团第一本以“新媒体与青年发展”为主题的专著,《陕西新媒体与青年发展蓝皮书》是团省委在工作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本书的编写立足于团省委收集整理的数据,广泛深入调研积累的丰富资料,以及对数据和资料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梳理。全书总结归纳了新时期陕西青年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思考和建议,必将成为陕西省各级团组织进一步运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团保定市委:

  今年是保定市“7+1”扶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第五年,国庆期间,志愿者们以轮班或集体方式,通过日常保健、康复训练、卫生保洁、感情陪护、户外游玩、读书读报等形式,对接帮扶30名孤寡老人、残疾人,让对接帮扶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度过一个祥和、愉快的国庆假期。“7+1”即以7名志愿者为1组,对接帮扶1名孤寡老人或残疾人。

  6年来共有200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对接帮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300多人次,南市区志愿者王兴焱对接帮扶一名盲人群众,王兴焱、杨少永、左成敏、辛丽娜等人发挥个人特长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场“电影”,几个人用语言让帮扶对象“看”了一场电影,以此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保定市公安局团委集体到棉纺宿舍残疾人和寄住在外甥女家的85岁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了月饼、大米、食用油、牛奶等食品,他们用暖心的问候、诚挚的祝福打破了家中的沉寂,融化了老人的孤独

  故宫博物院团委:

  最近,我院团委开展了第五期“博物馆之旅”活动,组织团员青年赴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观览古代消防厅里“故宫消防”专题陈列和了解贵州安顺专门成立消防队来重点防卫故宫南迁文物的情况,大家较为全面地认识了故宫明清时期、民国年间的消防理念、制度、措施。以古鉴今,团员青年们深刻认识到消防工作是故宫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纷纷表示一定要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积极深入地开展消防知识学习、消防宣传和实战演练,以对故宫博物院的敬畏之心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11月,故宫博物院工会与团委拟联合举办“故宫博物院第四届青年文化节”,本届青年文化节将延续以往传统,为广大职工带来一部由本院团员青年自编自演的、讲述故宫博物院古物搬迁历程的新剧——《海棠依旧》。该剧以1933年至1949年期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西迁、迁台过程中真实感人的故事为主线,表现故宫人对于国宝的独特情怀,彰显故宫人融在血液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话剧中许多细节事实都经过严谨考证,再以艺术的形式重现,隐含杜甫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概念,结合故宫人在三个重要历史节点的抉择,于分离时期盼团聚,在生死中传承精神。目前,所有演职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紧张的排练,以期在演出时能够以最好的水平和状态,给观众带来美丽的回忆与感动。

  团宁波市北仑区委: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5

  今天我带你们游览一下独具特色的景点,它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门万户,楼阁高达,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素有金色的宫殿之海的美称。您一定猜到了,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故宫博物院。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故宫旅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1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了去北京的日子,我们拉着行李坐上大巴,来到上海虹桥机场,刚一下车,我的头顶上就飞过一架大飞机,还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长长的弧线,我们拿着登机牌上了飞机,飞机朝着北京飞去。

  到了北京。我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一股冰冷刺骨的气流扎进我的身体里,我差一点被冷的尖叫起来。我往远处望去,所有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像一个个现成的溜冰场。坐在巴士上我看见汽车玻璃上结了美丽的冰花,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小绵羊,还有的像一只只小狗,让我一个在南方长大的孩子领略了不一样的冰冻世界。

  说到吃,全北京最有特色的是烤鸭,北京的全聚德烤鸭最出名,导游说烤鸭有三种吃法,第一种:鸭骨头可以煲汤,汤跟鱼头汤一样白,汤喝起来非常鲜美。第二种:鸭骨头椒盐,吃起来还特别香脆呢。第三种:就是烤鸭的最美味吃法,它用蒸好的面皮,加点黄瓜、京葱、面酱卷起来吃可美味了,原来鸭也是有那么多吃法呀!

  北京要玩的景点实在太多了,天安门、万里长城、天坛、鸟巢、水立方……最好玩的算故宫,那里真的是宏伟壮观啊!听导游介绍,故宫在古代是皇帝的家,里面面积可大了,共有八千多间房子,五道城门。每间房子的居住功能和居住的人也不同,有专门给皇帝住的寝宫,还有给皇后妃子住的后宫六院,也有太子公主们住的地方,皇帝的家真大呀!

  这次北京之行,我看了皇家建筑,看了名胜古迹,看了四合院,看了现代都市化北京的繁华,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去清华大学走走,北京旅游真的很开心呀!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2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故宫,头天晚上我兴奋的连觉都睡不着。

  刚进故宫大门——午门。一个人山人海的大操场出现在眼前。我们身边的导游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午门的历史。原来午门是皇帝暂杀犯人的地方。我们一边走,导游一边给我们介绍。他告诉我们故宫一共有900多个操场,还说出了故宫的一些主要建筑的历史,让我对故宫更加青睐了。

  走着走着来到了珍宝馆,那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比如皇帝做的龙椅、穿的龙袍。走过珍宝馆,我们又参观了钟表馆。这里面有很多钟表,我最喜欢的一个钟表浑身金黄,我想大概是由黄金做的。前面有一只黄金大象,大象的后面还有一辆黄金马车,马车上的小人栩栩如生。我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说:“这个房间里,每走一步就像是走在古代皇帝的脚印上,咱们也可以沾沾福气啊!”

  我们终于来到了故宫最壮观的景点——九龙壁,这条墙壁上刻着九条彩色的龙,它们在云上游来游去,导游说:“这九龙壁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个修九龙壁的匠人,不小心把一块儿玉打碎了,这位匠人很害怕,他不想死,就用了一块儿上好的木头刻成了那玉石的形状,装在了九龙壁上,骗过了皇帝……”大家都笑了,在笑的同时我不禁感叹,这匠人的手艺是多么的奇妙啊!

  时间过得很快,临近黄昏,我们还只是参观了故宫的几个地方。导游告诉我们,光是像我们这样走马观花的游览故宫,三天三夜都看不完。我想故宫的辉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就像鲜花离不开朝露,苍鹰离不开天空一样,坚韧的匠人精神会一直被传承下去。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3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首先,我与妈妈、考考哥哥瞻仰了---纪念堂,纪念堂里人很多,但非常安静,我献上了一束白菊花表达自己对---的崇敬心情。

  接着,我们穿过天安门广场和地道,跟随着人流来到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真的就象书中描述的那样雄伟壮观。在城楼的最上方悬挂着庄严的国徽,代表中国;正中央挂着---的画像,神情端庄,好像在迎接着新中国的到来。两旁各有一行鲜艳的红字,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排队上了天安门城楼,看到了许多---的图片和视频,想到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心里感觉非常兴奋。

  故宫是今天最重要的游览之地。于是,我们随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往故宫。进了故宫,我才感觉天气闷热极了,妈妈买了一根北京老冰棍给我吃。我舔了一口,啊,真凉快!我咬了一口,啊哈,牙齿被冰住了!

  故宫好大呀,它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坤宁宫。每到一个地方,自动讲解器就会讲述这个地方的故跟随着自动讲解器,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了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事,我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感觉一点都不累。除了看历代皇帝、皇后居住的宫殿、后花园,我还看到了历代珍藏的宝物。记得最清楚的是九龙壁。在一面巨大的墙壁上,有九条颜色各异、栩栩如生的龙。原来龙是高贵、尊荣的象征,也是咱们中国人的象征,怪不得在故宫的殿堂、屋檐、台阶、栏杆、墙壁等地方都雕刻着龙。

  玩完故宫,已是下午四点了,我的腿都酸死了。舅妈提议到不远的北海公园去划船。于是我们来到北海公园去感受《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在这里,这首歌所有的诗句都化为现实,使北海公园充满童趣和欢乐。

  充实的一天结束了,我们都累坏了,一回到宾馆就早早地睡觉了。我相信,明天的行程一定会更丰富、更美好的!一起加油吧!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4今天,我们史家小学的5。9班荣幸地代表全校学生去参加博物馆日活动。本次目的地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故宫。

  首先我们进行了博物馆日活动讲座。讲座的内容多姿多彩。先讲解了钟表馆,里面有许多展品:有金碧辉煌的象拉战车、有神奇的向上滚钟、还有最能体现出古人智慧的机器人写字,我也最喜欢它,它仅仅是一个钟表,表上的机器人却能写出两行毛笔字,据说它的创作过程持续了好几年,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故宫游记

  然后我们主要讲了珍宝殿。那里隐藏着千万亿的财富故宫游记。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的财富呢?因为它里面的珍宝个个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就说皇后的头冠吧,就用了九百多颗珍珠三百多颗红宝石以及表面上覆盖了翠鸟的羽毛,你能说那不是无价之宝吗?

  该到讲座的放松时间了!故宫游记我们两校各显才艺:先由他们表演了京剧,唱得跟成年人差不多,细小的嗓子里竟能爆发那么洪亮的声音,还有腔有调。我们也不甘示弱,由近十名同学现场表演书法,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等“小书法家们”都写完了展示的时候,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可在表演之前辛苦的练了一个星期。在有奖竞猜中,我们学校派出了六个人,他们学校派出了十八个人,分别进行竞猜。我校以一分的成绩战胜了他们故宫游记,毕竟重在参与,给了我们参赛者每人一个奖品。

  我们参观了一会儿故宫就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它的大门故宫游记故宫游记。我没想到故宫会这么有意思,下次我还会来的。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5今天我们驱车赶往故宫。

  经过导游的讲解,我知道了故宫也叫紫禁城,现在人们都叫他故宫博物院。我们站的地方(午门前)就是故宫的南北轴线,这条线就好像是我们学的对称轴,把故宫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左右的建筑都是对称的。我们在老师讲完所有的注意事项后,就向着故宫那辉煌的建筑出发了!我们游览了很多地方,哪里的建筑艺术都很精湛。但是其中御花园让我最为震撼。皇上的御花园都是那时的工人们一点一点人工建造成的。那里的山是假山,但比真山还要美丽、壮观,有一种人造的美感,让人沉醉其中。那里的'树是人工种上的,但在差不多600年后还依然挺立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它都屹立不动,是自然生长的树又能怎样,它们记载了多少年的故事,多少的欢乐与悲哀,是自然生长的树又能怎样!这时,走了这么多路了我们感到了疲乏,于是我们便坐在那矮一些的石头上。在这时我仿佛嗅到了古时的书香;仿佛听到了古人的话语;仿佛看到了古人在努力耕耘,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么美好的未来;仿佛和它融为一体,感受经历了着风吹雨打数百年的故宫。徜徉在着古老的历史之中,谁能不陶醉,谁能不赞美,谁又能不被震撼!御花园的美虽然是人工打造成的,但它的美是与别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不同的的,着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在这种独一无二的美中畅游,酣畅地吸收着这种美,让这种美淋漓尽致地在我们脑海中舒展是一种多么难以形容的感受啊!

  光是故宫的御花园就这么让人陶醉在其中,别的建筑也有它独有的特点,整个故宫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就像古罗马的废墟一样,看到了故宫的各个宫殿仿佛历史的事件就发生在眼前就会想象到这里曾经有多么辉煌、壮丽!

  故宫,你是让我记忆最深的建筑,在紧紧铭记你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的辉煌!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6

  传承了三千年的中国古典家具,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其“型”“艺”“韵”“材”,处处皆文化。家具工艺本身,可以说就是文化老到的木作技术,是国人在木材的文化上展现的聪明才智。在木作榫卯结构中,融汇了古人在力学、几何学、哲学与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底蕴。而明清时期家具制作之鼎盛,正是集千年文化之大成。其中,故宫内的皇室家具更体现了家具的最高水平,是古典家具的典范。而当今难得一见的紫檀家具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继承了古典文化的一脉精髓,反映了不同时期文化的紫檀雕刻,更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中以特定形式和技法流传至今的艺术。交错的纹理、致密的结构,让紫檀也成为了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宠儿,在当今更是价格堪比黄金。纯手工制作,以雕代笔,以刀作画,各种雕刻技法的融合,使“紫檀雕刻技艺”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檀作为一种百年生长一寸的硬木,因其材质绝伦、存世极少,自古以来被视为异材。所谓“寸檀寸金”,实不为过。对于一般收藏家而言,拥有一件紫檀制品几乎为奢望,然而著名实业家陈丽华女士却拥有1000多件这样的器物。如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陈列在京东一座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中,这里是紫檀艺术的圣殿——中国紫檀博物馆。

  走到中国紫檀博物馆这座具有浓郁明清宫廷风格的建筑前,李瑞环同志题写的“紫檀宫”三个大字高悬博物馆正面。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是 1999年9月开馆的。整个展馆现在分三层,展出面积近万平方米,共展出各种用珍贵硬木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和古典家具千余件。其中,博物馆的建造也沿用了传统工艺,正门就使用了400多立方米木材,并且全部是纯木结构,支撑大门的四根柱子高8米,粗0.6米,无论是规模还是材质,在北京的仿古建筑中都属罕见。而馆前千余平方米的广场,完全仿效过去皇家使用的海漫斗板地面——大青砖铺设后再浸润桐油。而指导整个工程请来的几位老专家,都是建国之初即在故宫博物院里从事木作、瓦作和画作方面的业界泰斗,被称作“活着的国宝”。

  紫檀的皇家风范

  进入紫檀宫,果然不同凡响。1:1大小金碧辉煌的金銮殿首先就让每个游客眼中放光,仿故宫乾清宫的宝座绝对是新鲜出炉的样子,故宫原版金銮殿反而显得暗淡很多,要是不看说明,还以为这个是故宫在这里展出的展品呢。红木制作的乾清宫贴金屏风宝座,屏风雕有9条龙,共5扇,表示皇权的九五之尊,透着皇家至高无上的气派和尊贵。大厅两旁矗立着四个高耸的立柜,其中之一,便是陈丽华的家传之物。清代的立柜高3.3米,分为顶箱、立柜两部分,上面雕刻有博古纹。花瓶代表平安,香炉代表稳固的政局,稻谷和宫灯代表五谷丰登,柿子和如意代表事事如意,仙桃代表长寿,石榴和佛手代表多子多福。柜子用万字文装饰,万字文四出头相互连接,表示福泽绵延。立柜运用各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将美好的寓意蕴含其中,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古人智慧。

  宝座后方,紫檀木雕故宫角楼9梁18柱72条脊,三数相加正好是99,代表九九至尊之意。角楼没用一根钉子、一点胶,完全是靠榫卯结构支撑起来的,堪称巧夺天工的神秀之作。4米高的模型是1:5比例制作,共耗费紫檀木料400余吨。如此的大手笔,不得不感叹女主人的魄力。据了解,紫檀木属于东南亚名贵的物种,就像赌石,不切开谁也不知道里面的质量,有“十檀九空”之说。八九十年代,博物馆馆长陈丽华出于对紫檀无http://以复加的热爱,曾耗费巨资八下南洋,搜寻购置了几十万斤的紫檀和黄花梨大料,以故宫器物为蓝本,开始打造宫廷艺术。为了展现紫檀精品的高贵典雅,所有紫檀作品都是工匠们手工完成的。故宫角楼模型仅屋檐斗拱就由4600块紫檀料组装而成,这里每个部件都要经过10多道工序,而这个建筑需要10多名工匠花费几年时间完成。由于数百年才能成材,所以紫檀雕刻都是惜“材”如金,而这个紫檀王国的建设更是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前期打造,才有了今天这样恢弘的气势。

  过去皇家布局讲求对称,在这里也是一样遵循了皇家礼制。一层东厅、西厅进门分别放置了紫檀雕故宫御花园万春亭和千秋亭的模型,两个建筑交相呼应。从东厅而入,紫檀雕山西省万荣县飞云楼模型很是抢眼,整座楼阁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白云,缠绕于楼顶,确有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之意境,所以用“飞云”命名。这座楼有趣的是外观看起来是3层4檐,其实内藏玄机,楼内实为五层,有两个暗层藏于其间,建筑结构和造型完全为明清之遗风。全楼斗拱排列密集,形状极富变化,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有专家曾表示,该楼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中国楼阁建筑的杰作。

  据说紫檀原可以入药,明朝工匠发现紫檀坚硬无比可以做成家具后,便成为了皇帝和后妃们独享之物。明万历年间,航海贸易开放,紫檀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原色原木的紫檀作品,不用油漆打蜡,更成为收藏家们的诱惑之物。紫檀宫这里的雕刻作品从插屏、桌凳、茶几、条案、多宝格,到立柜、罗汉床、架子床应有尽有,众多的仿清家具雕刻有灵芝卷草、飞禽走兽、山水楼台、人物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有的意在劝诫学子,有的是突出皇权,有的则寓意美好,其题材都是古人们精心选材下的得意之作。明清各式架子床在展馆内一字排开,清代的雕刻繁复精美,而明代图案则简洁大方。这里有仿清代正厅的实景展示,内部完全按照儒家的礼制左右对称布局,深色的家具让整个厅堂环境庄严而肃穆。

  艺术美的追求

  移步二楼,仿故宫养心殿格局的大开间儿宽敞明亮,梁柱的雕梁画栋间,门窗、木塌、边桌、椅案在金色布艺的搭配下,洋溢着高贵清丽的气息。东西两侧展厅门口各摆放了一组紫檀嵌檀香、乌木嵌黄杨屏风宝座,利用木材的不同色泽互作花纹,嵌件上再施雕刻,装饰手法异彩纷呈。

  进西侧黄花梨家具展厅,一种淡淡的清新木香沁人心脾。这里一把便携式的黄花梨交椅格外惹眼,弧形的靠背支撑,无缝的拼接技术,有趣的是舒缓流畅的线条造型下,有种浑然天成的皇家霸气。可见老祖宗们在生产皇家的器物时,也有着对于美的艺术追求。这里与一层展厅相对应位置,有黄花梨雕刻的明朝正厅布局,条案、方桌、柜格、圈椅、玫瑰椅都属当时流行的陈设,不同于清时期家具的富丽华贵、装饰繁复,明代家具雕琢简约,更显质朴含蓄。

  转贴于

  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最能展现老北京厅堂民风民俗的喜房了。其内配备均为明清时期皇家所用的家具,方桌木椅、喜台喜座等摆放布局都是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讲究的是过去大户人家娶媳妇的老礼儿。雕刻的玲珑剔透万字符喜床;红纱幔帐间,麒麟送子、游龙戏凤的刺绣;喜床两侧对称放有红穗装饰的宫灯和地灯,映衬出古香古色喜庆气息。

  踏上三楼,在大厅中央一座紫檀制作的民宅四合院艺术品最为引人注目。整体布局出入躲闪、高低错落,三进院落完美再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风貌。在展厅西侧,最为著名的是建馆之初的镇馆之宝——12幅紫檀雕的《清明上河图》。这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幅长32.4米、宽1.77米,总重量为5397公斤,作品刀法娴熟、线条圆润、纹理清晰、粗细有致,综合了线雕、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紫檀雕刻的所有手法。仔细观瞧,房屋、桥梁、舟车、人物活灵活现,就连河水波纹,乃至船上悬空飘荡的细细绳索也被一一立体地再现了出来。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叫透雕技艺,技术难度很高,2厘米细的纤绳长长地悬于空中,凭借的是老师傅们几十年修为下来的经验。整幅画作完全按原画的意境,但雕刻带来的艺术效果,空间感和立体感更为突出。

  紫檀宫渠主任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作为紫檀平面雕刻作品堪称精湛。但近几年,博物馆的大型根雕艺术作品则更为立体地展现了材质美和艺术美的完美融合,高2米的樟木根雕《西游记》从设计到雕刻用了5年时间,故事中近百名人物呈现其中,情景再现了西天取经的艰险,堪称艺术珍品。但雕刻之中也不无遗憾,最早收来的树根中有一块自然镶嵌的石头,为了便于雕刻就去除了,现在看来要是留在其中,必能成为石猴托生又一经典故事了。

  保护当下 放眼未来

  据了解,以前这里的作品准许观众触摸,可由于曾有过观众无心的损坏,给艺术品带来巨大损失,所以现在博物馆用亚克力透明罩作为保护。看到众多展厅角落摆放着大大的瓷缸,不禁产生了疑惑。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冬天放水用的,由于木制家具热胀冷缩的特性,家具制作都有伸缩缝,对湿度要求很高,除了空调的温湿调控,这里还在水缸里注水,防止入冬器物干裂。

  中国紫檀博物馆渠主任告诉记者,这里每年接待数万人,随着人们对珍稀木材认识的提高,紫檀博物馆还将在今年年底进行陈设改造,在突出展品的同时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在这里,每年非遗日、国际博物馆日、馆庆日都会请雕刻师傅来现场演示。

  作为紫檀雕刻技艺的传承人,陈丽华馆长为更好地传播紫檀文化,曾多次携紫檀珍品赴德、美、法、日、韩等国进行海外巡展。2012年,中国紫檀博物馆还要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用几年的工夫重现老北京城存在过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制做出来一个紫檀雕刻的老北京城,这又将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她要通过这些藏品将传统工艺保留下来,让后代了解祖国的传统雕刻文化。

  这个博物馆古旧之物占很少一部分,仿明清紫檀艺术品新作很多。作品植根于传统,其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很高,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认可。紫檀能留存千年,一件作品只要经得起历史的洗礼,不管经过多少年,迟早会成为文物,中国紫檀文化也将能传承下去。陈丽华是个有理想的人,他认识到要传承中华紫檀雕刻文化,材料是关键。面对现在高档木料匮乏的现实,陈丽华计划在海南建立黄花梨培植基地,为数百年之后的中华儿女留下宝贵的遗产,让优秀民族文化技艺世代流传下去。

  紫檀作为一种百年生长一寸的硬木,因其材质绝伦、存世极少,自古以来被视为异材。所谓“寸檀寸金”,实不为过。对于一般收藏家而言,拥有一件紫檀制品几乎为奢望,然而著名实业家陈丽华女士却拥有1000多件这样的器物。如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陈列在京东一座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中,这里是紫檀艺术的圣殿——中国紫檀博物馆。

  走到中国紫檀博物馆这座具有浓郁明清宫廷风格的建筑前,李瑞环同志题写的“紫檀宫”三个大字高悬博物馆正面。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是 1999年9月开馆的。整个展馆现在分三层,展出面积近万平方米,共展出各种用珍贵硬木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和古典家具千余件。其中,博物馆的建造也沿用了传统工艺,正门就使用了400多立方米木材,并且全部是纯木结构,支撑大门的四根柱子高8米,粗0.6米,无论是规模还是材质,在北京的仿古建筑中都属罕见。而馆前千余平方米的广场,完全仿效过去皇家使用的海漫斗板地面——大青砖铺设后再浸润桐油。而指导整个工程请来的几位老专家,都是建国之初即在故宫博物院里从事木作、瓦作和画作方面的业界泰斗,被称作“活着的国宝”。

  紫檀的皇家风范

  进入紫檀宫,果然不同凡响。1:1大小金碧辉煌的金銮殿首先就让每个游客眼中放光,仿故宫乾清宫的宝座绝对是新鲜出炉的样子,故宫原版金銮殿反而显得暗淡很多,要是不看说明,还以为这个是故宫在这里展出的展品呢。红木制作的乾清宫贴金屏风宝座,屏风雕有9条龙,共5扇,表示皇权的九五之尊,透着皇家至高无上的气派和尊贵。大厅两旁矗立着四个高耸的立柜,其中之一,便是陈丽华的家传之物。清代的立柜高3.3米,分为顶箱、立柜两部分,上面雕刻有博古纹。花瓶代表平安,香炉代表稳固的政局,稻谷和宫灯代表五谷丰登,柿子和如意代表事事如意,仙桃代表长寿,石榴和佛手代表多子多福。柜子用万字文装饰,万字文四出头相互连接,表示福泽绵延。立柜运用各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将美好的寓意蕴含其中,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古人智慧。

  宝座后方,紫檀木雕故宫角楼9梁18柱72条脊,三数相加正好是99,代表九九至尊之意。角楼没用一根钉子、一点胶,完全是靠榫卯结构支撑起来的,堪称巧夺天工的神秀之作。4米高的模型是1:5比例制作,共耗费紫檀木料400余吨。如此的大手笔,不得不感叹女主人的魄力。据了解,紫檀木属于东南亚名贵的物种,就像赌石,不切开谁也不知道里面的质量,有“十檀九空”之说。八九十年代,博物馆馆长陈丽华出于对紫檀无以复加的热爱,曾耗费巨资八下南洋,搜寻购置了几十万斤的紫檀和黄花梨大料,以故宫器物为蓝本,开始打造宫廷艺术。为了展现紫檀精品的高贵典雅,所有紫檀作品都是工匠们手工完成的。故宫角楼模型仅屋檐斗拱就由4600块紫檀料组装而成,这里每个部件都要经过10多道工序,而这个建筑需要10多名工匠花费几年时间完成。由于数百年才能成材,所以紫檀雕刻都是惜“材”如金,而这个紫檀王国的建设更是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前期打造,才有了今天这样恢弘的气势。转贴于

  过去皇家布局讲求对称,在这里也是一样遵循了皇家礼制。一层东厅、西厅进门分别放置了紫檀雕故宫御花园万春亭和千秋亭的模型,两个建筑交相呼应。从东厅而入,紫檀雕山西省万荣县飞云楼模型很是抢眼,整座楼阁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白云,缠绕于楼顶,确有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之意境,所以用“飞云”命名。这座楼有趣的是外观看起来是3层4檐,其实内藏玄机,楼内实为五层,有两个暗层藏于其间,建筑结构和造型完全为明清之遗风。全楼斗拱排列密集,形状极富变化,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有专家曾表示,该楼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中国楼阁建筑的杰作。

  据说紫檀原可以入药,明朝工匠发现紫檀坚硬无比可以做成家具后,便成为了皇帝和后妃们独享之物。明万历年间,航海贸易开放,紫檀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原色原木的紫檀作品,不用油漆打蜡,更成为收藏家们的诱惑之物。紫檀宫这里的雕刻作品从插屏、桌凳、茶几、条案、多宝格,到立柜、罗汉床、架子床应有尽有,众多的仿清家具雕刻有灵芝卷草、飞禽走兽、山水楼台、人物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有的意在劝诫学子,有的是突出皇权,有的则寓意美好,其题材都是古人们精心选材下的得意之作。明清各式架子床在展馆内一字排开,清代的雕刻繁复精美,而明代图案则简洁大方。这里有仿清代正厅的实景展示,内部完全按照儒家的礼制左右对称布局,深色的家具让整个厅堂环境庄严而肃穆。

  艺术美的追求

  移步二楼,仿故宫养心殿格局的大开间儿宽敞明亮,梁柱的雕梁画栋间,门窗、木塌、边桌、椅案在金色布艺的搭配下,洋溢着高贵清丽的气息。东西两侧展厅门口各摆放了一组紫檀嵌檀香、乌木嵌黄杨屏风宝座,利用木材的不同色泽互作花纹,嵌件上再施雕刻,装饰手法异彩纷呈。

  进西侧黄花梨家具展厅,一种淡淡的清新木香沁人心脾。这里一把便携式的黄花梨交椅格外惹眼,弧形的靠背支撑,无缝的拼接技术,有趣的是舒缓流畅的线条造型下,有种浑然天成的皇家霸气。可见老祖宗们在生产皇家的器物时,也有着对于美的艺术追求。这里与一层展厅相对应位置,有黄花梨雕刻的明朝正厅布局,条案、方桌、柜格、圈椅、玫瑰椅都属当时流行的陈设,不同于清时期家具的富丽华贵、装饰繁复,明代家具雕琢简约,更显质朴含蓄。

  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最能展现老北京厅堂民风民俗的喜房了。其内配备均为明清时期皇家所用的家具,方桌木椅、喜台喜座等摆放布局都是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讲究的是过去大户人家娶媳妇的老礼儿。雕刻的玲珑剔透万字符喜床;红纱幔帐间,麒麟送子、游龙戏凤的刺绣;喜床两侧对称放有红穗装饰的宫灯和地灯,映衬出古香古色喜庆气息。

  踏上三楼,在大厅中央一座紫檀制作的民宅四合院艺术品最为引人注目。整体布局出入躲闪、高低错落,三进院落完美再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风貌。在展厅西侧,最为著名的是建馆之初的镇馆之宝——12幅紫檀雕的《清明上河图》。这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幅长32.4米、宽1.77米,总重量为5397公斤,作品刀法娴熟、线条圆润、纹理清晰、粗细有致,综合了线雕、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紫檀雕刻的所有手法。仔细观瞧,房屋、桥梁、舟车、人物活灵活现,就连河水波纹,乃至船上悬空飘荡的细细绳索也被一一立体地再现了出来。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叫透雕技艺,技术难度很高,2厘米细的纤绳长长地悬于空中,凭借的是老师傅们几十年修为下来的经验。整幅画作完全按原画的意境,但雕刻带来的艺术效果,空间感和立体感更为突出。

  紫檀宫渠主任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作为紫檀平面雕刻作品堪称精湛。但近几年,博物馆的大型根雕艺术作品则更为立体地展现了材质美和艺术美的完美融合,高2米的樟木根雕《西游记》从设计到雕刻用了5年时间,故事中近百名人物呈现其中,情景再现了西天取经的艰险,堪称艺术珍品。但雕刻之中也不无遗憾,最早收来的树根中有一块自然镶嵌的石头,为了便于雕刻就去除了,现在看来要是留在其中,必能成为石猴托生又一经典故事了。

  保护当下 放眼未来

  据了解,以前这里的作品准许观众触摸,可由于曾有过观众无心的损坏,给艺术品带来巨大损失,所以现在博物馆用亚克力透明罩作为保护。看到众多展厅角落摆放着大大的瓷缸,不禁产生了疑惑。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冬天放水用的,由于木制家具热胀冷缩的特性,家具制作都有伸缩缝,对湿度要求很高,除了空调的温湿调控,这里还在水缸里注水,防止入冬器物干裂。

  中国紫檀博物馆渠主任告诉记者,这里每年接待数万人,随着人们对珍稀木材认识的提高,紫檀博物馆还将在今年年底进行陈设改造,在突出展品的同时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在这里,每年非遗日、国际博物馆日、馆庆日都会请雕刻师傅来现场演示。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7

  师丹青: “媒体”、“建筑”这两个词在一起代表了软和硬的一种碰撞。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一部居住的机器”,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工业时代,“机器”很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性。当我们到了所谓的IT、信息时代,一定会用数字媒体技术柔化建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前十几年有一个词叫media facade,就是媒体外墙,如传统的电视机大屏,就像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屏;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著名建筑师文丘里,觉得电视、大广告屏等媒体对建筑是一种解构。顾名思义,media facade注定了它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还能不能更深入地介入建筑空间?更加从本质上,而不是外表上来对建筑产生影响。进到空间里面有一个连续性的线性参观过程,这种在一个过程当中用媒体和建筑相结合,带给观众的不同体验,是媒体建筑的一个切入点。

  记者: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媒体建筑设计如何体现这种空间体验?

  师丹青: 传统做法是一个大主题下面分小主题,然后再对空间实体进行分割或半分割。这次我们就想大胆突破,完全不要厅的概念,就是在一片田野当中,把田野的事儿讲清楚。这里难度是什么呢?你怎么演绎春夏秋冬的变化?当然我可以放个影片,但这是说教式的,而不是体验式的。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斜坡,在入口处时观众感觉这个田野中的各种作物相对是比较矮的,这代表着“春”的景象,随着这个斜坡一路下去,田野的面还是齐的,但它相对于人的身体就越来越高,逐渐到齐着腰身,当进到主展厅时就有点像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中那样,沉浸在一大片的高粱地里。

  有真的植物,也有很多装置或屏幕,各种要展示的故事隐藏在这片田野里。这里大的空间体验是“一根线”带下来春夏秋冬,串起来24节气。这里建筑语义就拓展了,这些装置、庄稼、带LED灯的麦杆就变成建筑了,而不是说柱子、横梁隔开这个空间才叫建筑。

  还有一个巧妙的设计是当一条线走完,观众通过坡道上到二楼,回望刚才走过的这片田野全景。在田野中走动时会看到每根麦杆装置的顶端都是有一个LED灯在忽明忽暗地在闪,你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装饰,但在二楼回望整个这条路时,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亮点组成了一个个完整巨大的画面,这些画面是祖国山川河流丰收的景象。所以田野提供了两个维度的观看,一个是线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看,另一个是第三人称宏观的视角。

  这里的回望是高潮,这是我的叙事定义吧,并不是一定要讲袁隆平一生的故事这种形式。对观众来讲,他的满足感就是,哦,原来刚才所有的这些埋伏、好奇、问号,在这个视角被解决了。而且你还能看到下面的人零零散散地还在走,他们还没看到这个画面是一种什么景象,就有点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记者:你一直强调以叙事为导向的媒体建筑设计理念,要构建这样一种叙事的媒体建筑有哪些要点?

  师丹青: 我说的叙事不是真的一个故事,而是对这个空间一种文学化的描述。比如说,平时我们看电影,这个屏幕是介质,里面的片子是叙事,没人觉得那个屏幕是《阿凡达》电影的一部分。媒介是媒介,内容是内容。

  记者:那就是“媒介即讯息”的理念吗?就相当于把以前的大屏或电视这些媒介的框架限制给打破了?

  师丹青: 对,就是Media is Message。早些年做设计的方法通常是建筑师设计一个大建筑,室内空间师摆出一个室内分隔,比如这儿能摆一个屏幕讲化石,那儿的屏幕能放一个什么模型,然后互动多媒体再看看能做些什么――这是最传统的做法。那最大的问题是,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限定在一个框里面了。国外早些年也是这样。我在国外做设计感触到一个趋势,就是互相同时往前推进的过程。当时给奔驰汽车博物馆做一个规划,甲方甚至没有先找建筑师,而是先找一个策划团队和一个多媒体交互体验设计团队,先把要体验什么东西,讲什么故事做出来,然后他说我拿着这个再去找建筑师,怎么找一个壳把它给包住。这是一个新的认识或者操作模式。这次世博会的设计也是,建筑师、多媒体设计、展陈、空间设计还有动画、影像等团队大家都混在一起,从设计流程上是交叉的。

  记者:媒体建筑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

  师丹青: 目前最直接的市场需求是来自博物馆、展馆,或者是某个企业的体验馆、娱乐场所等。媒体跟建筑结合还有一种情况是几年前兴起的智能建筑,比如说整个大楼都有感应装置,恒温恒湿,知道谁来了谁走了,自动调节,所以智能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媒体建筑,但它并不参与叙事。智能建筑中采用一些通用的技术,能够普遍推广,而媒体建筑更多是每个项目都会有独立的技术和独特的形式来展现。

  我带着清华的设计团队最近还中标了故宫博物院的数字端门展示厅项目。端门是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它一直空了很多年,这里的安保级别比较低,不像故宫其他展厅有许多实体的文物在展示。但这样反而有了一个机会,就是以互动的方式,跟数字的、虚拟的文物国宝来进行交互。我们的方案叫做“印象之门”,它不光是先后顺序上的一个门,还是一个能打开故宫历史的门。推开这个端门,能让大家回到过去,听故宫讲自己的故事,同时又推开了一个博物馆藏品的大门。大家都知道故宫能展出的文物和它海量的藏品相比是冰山一角,这个大门打开了以后,通过虚拟数字技术能看到比真实展厅更多的东西,而且不光是看,还能跟展厅互动。

  我在几年前回国前做的基本都是企业项目,比如在德国art+com公司时做过宝马博物馆、大众汽车的展厅,还给阿姆斯特丹的微生物动物园担任主设计等,这里面都有大量的媒体交互手段。现在回国参与的企业项目还不多,目前在与一个银行谈它的体验中心项目,它提供了一种如影随形的金融理财管家支付的金融服务,可能是未来10年才投放,但是要让大家先体验,因此会做一个体验中心――这几年大家很少说“展厅”,而是突然唤作“体验中心”。措辞上的变化直接反映的是大家不希望只是把东西摆出来给人看,而是真的能体验到。

  记者:怎么看媒体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呢?

  师丹青: 建筑的可能性太多了,跟媒体结合只是一方面,还可以跟生物结合,跟3D打印结合,比如说建月球基地等。但最终落实下来的是一个实体的东西,只有跟媒体结合才是一个半实体半虚拟的东西,这最有意思了。但我也不太同意什么都是虚拟的,连屋子都不要了,《骇客帝国》那种场景估计我有生之年是不会看到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在媒体的辅助下,在实体空间里面体验,媒体该点到的时候点到,该藏起来的时候藏起来。并不是到处都包上屏幕就是媒体建筑,有些东西很安静地存在,默默地在建筑当中,这是一种很高深的媒体技术,不显山露水,国外已经有这种趋势。听建筑讲一场风花雪月

  ――独家专访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多媒体空间与互动装置总设计师师丹青

  记者:怎么理解“媒体建筑”这个概念?它和以前的用声光电技术来装饰内部空间有何不同?

  师丹青: “媒体”、“建筑”这两个词在一起代表了软和硬的一种碰撞。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一部居住的机器”,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工业时代,“机器”很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性。当我们到了所谓的IT、信息时代,一定会用数字媒体技术柔化建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前十几年有一个词叫media facade,就是媒体外墙,如传统的电视机大屏,就像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屏;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著名建筑师文丘里,觉得电视、大广告屏等媒体对建筑是一种解构。顾名思义,media facade注定了它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还能不能更深入地介入建筑空间?更加从本质上,而不是外表上来对建筑产生影响。进到空间里面有一个连续性的线性参观过程,这种在一个过程当中用媒体和建筑相结合,带给观众的不同体验,是媒体建筑的一个切入点。

  记者: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媒体建筑设计如何体现这种空间体验?

  师丹青: 传统做法是一个大主题下面分小主题,然后再对空间实体进行分割或半分割。这次我们就想大胆突破,完全不要厅的概念,就是在一片田野当中,把田野的事儿讲清楚。这里难度是什么呢?你怎么演绎春夏秋冬的变化?当然我可以放个影片,但这是说教式的,而不是体验式的。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斜坡,在入口处时观众感觉这个田野中的各种作物相对是比较矮的,这代表着“春”的景象,随着这个斜坡一路下去,田野的面还是齐的,但它相对于人的身体就越来越高,逐渐到齐着腰身,当进到主展厅时就有点像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中那样,沉浸在一大片的高粱地里。

  有真的植物,也有很多装置或屏幕,各种要展示的故事隐藏在这片田野里。这里大的空间体验是“一根线”带下来春夏秋冬,串起来24节气。这里建筑语义就拓展了,这些装置、庄稼、带LED灯的麦杆就变成建筑了,而不是说柱子、横梁隔开这个空间才叫建筑。

  还有一个巧妙的设计是当一条线走完,观众通过坡道上到二楼,回望刚才走过的这片田野全景。在田野中走动时会看到每根麦杆装置的顶端都是有一个LED灯在忽明忽暗地在闪,你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个装饰,但在二楼回望整个这条路时,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亮点组成了一个个完整巨大的画面,这些画面是祖国山川河流丰收的景象。所以田野提供了两个维度的观看,一个是线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看,另一个是第三人称宏观的视角。

  这里的回望是高潮,这是我的叙事定义吧,并不是一定要讲袁隆平一生的故事这种形式。对观众来讲,他的满足感就是,哦,原来刚才所有的这些埋伏、好奇、问号,在这个视角被解决了。而且你还能看到下面的人零零散散地还在走,他们还没看到这个画面是一种什么景象,就有点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记者:你一直强调以叙事为导向的媒体建筑设计理念,要构建这样一种叙事的媒体建筑有哪些要点?

  师丹青: 我说的叙事不是真的一个故事,而是对这个空间一种文学化的描述。比如说,平时我们看电影,这个屏幕是介质,里面的片子是叙事,没人觉得那个屏幕是《阿凡达》电影的一部分。媒介是媒介,内容是内容。

  记者:那就是“媒介即讯息”的理念吗?就相当于把以前的大屏或电视这些媒介的框架限制给打破了?

  师丹青: 对,就是Media is Message。早些年做设计的方法通常是建筑师设计一个大建筑,室内空间师摆出一个室内分隔,比如这儿能摆一个屏幕讲化石,那儿的屏幕能放一个什么模型,然后互动多媒体再看看能做些什么――这是最传统的做法。那最大的问题是,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限定在一个框里面了。国外早些年也是这样。我在国外做设计感触到一个趋势,就是互相同时往前推进的过程。当时给奔驰汽车博物馆做一个规划,甲方甚至没有先找建筑师,而是先找一个策划团队和一个多媒体交互体验设计团队,先把要体验什么东西,讲什么故事做出来,然后他说我拿着这个再去找建筑师,怎么找一个壳把它给包住。这是一个新的认识或者操作模式。这次世博会的设计也是,建筑师、多媒体设计、展陈、空间设计还有动画、影像等团队大家都混在一起,从设计流程上是交叉的。

  记者:媒体建筑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

  师丹青: 目前最直接的市场需求是来自博物馆、展馆,或者是某个企业的体验馆、娱乐场所等。媒体跟建筑结合还有一种情况是几年前兴起的智能建筑,比如说整个大楼都有感应装置,恒温恒湿,知道谁来了谁走了,自动调节,所以智能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媒体建筑,但它并不参与叙事。智能建筑中采用一些通用的技术,能够普遍推广,而媒体建筑更多是每个项目都会有独立的技术和独特的形式来展现。

  我带着清华的设计团队最近还中标了故宫博物院的数字端门展示厅项目。端门是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它一直空了很多年,这里的安保级别比较低,不像故宫其他展厅有许多实体的文物在展示。但这样反而有了一个机会,就是以互动的方式,跟数字的、虚拟的文物国宝来进行交互。我们的方案叫做“印象之门”,它不光是先后顺序上的一个门,还是一个能打开故宫历史的门。推开这个端门,能让大家回到过去,听故宫讲自己的故事,同时又推开了一个博物馆藏品的大门。大家都知道故宫能展出的文物和它海量的藏品相比是冰山一角,这个大门打开了以后,通过虚拟数字技术能看到比真实展厅更多的东西,而且不光是看,还能跟展厅互动。

  我在几年前回国前做的基本都是企业项目,比如在德国art+com公司时做过宝马博物馆、大众汽车的展厅,还给阿姆斯特丹的微生物动物园担任主设计等,这里面都有大量的媒体交互手段。现在回国参与的企业项目还不多,目前在与一个银行谈它的体验中心项目,它提供了一种如影随形的金融理财管家支付的金融服务,可能是未来10年才投放,但是要让大家先体验,因此会做一个体验中心――这几年大家很少说“展厅”,而是突然唤作“体验中心”。措辞上的变化直接反映的是大家不希望只是把东西摆出来给人看,而是真的能体验到。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8

  关键词:迷宫叙事;空间迷宫;时间迷宫

  谈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迷宫”可以说是对他小说作品的最好象征,在他形形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形的、无形的、抽象的、形象的迷宫,这些迷宫也是博尔赫斯小说最具魅力的所在。然而,博尔赫斯的艺术魅力远不止于他以高超的智力为我们创造出的曲折迷离的实体迷宫,还在于他所开创的迷宫般的叙事风格。《小径分叉的花园》的主体是俞琛在临死前的供词,是对一次记忆事件的形构,是时间之后的叙事。小说的开头提到了利德尔的《欧战史》,故事的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不免将我们带进了战争的小说的视野。主人的供词部分讲述的是俞琛为了完成任务杀害了一个汉学家并从汉学家那里得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最终含着愧疚死去,这又将我们引入了通俗的侦探小说视野,它采用了直白的侦探小说的结构形式,小说情节类似棋局一层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的每一着棋都遇到与其抵抗的一着。卡尔维诺将其称为“超越性小说”①。

  一、文体的镶嵌

  战争小说里镶嵌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里嵌入的时间主题,恰恰是一个故事中包含的另一个故事(另一个文本)引入了一个时间命题,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叙事的分叉实现的。

  开头从《欧战史》的介绍到俞琛的供词就是第一次分叉,利德尔所写的一战的书面历史、作者对进攻原因推迟的评注和俞琛的权威性供词是三个分叉点。进攻的推迟切除了一道历史叙事中的缝隙,而这种缝隙最终只能由虚构故事来加以填补在小说的第二段俞琛博士的签字供词被引征之时,叙事便叉向了一个纯虚构的世界,英文版的文本以“…and I”开头可被看做一种抽离现实的时间记号,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留白,耐人寻味。

  跟随小说的叙述者俞琛进入他的虚构旅程,俞琛幸运地逃离了马登上尉是小说的第二次分岔。相遇也是这两个人的时间的交叉,但如果仅仅只是交叉,俞琛就会被上尉抓住直接被处死,那么小说在这里就结束了,就不会有小说的后面的内容出现。分叉的极端是流向无穷。

  在去汉学家阿尔贝家的路上,车站里的小孩子告诉俞琛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就左转,这里预示了小说的第三次分叉,也建造了一所空间迷宫。始终向左转的忠告,是发现某种迷宫的中心院子的通常方法,阿尔贝的家就处在这座迷宫的中心的院子里。在阿尔贝的家里,我们在他们之间的对话里遭受了一系列的分叉。而在俞琛与阿尔贝的谈话接近尾声之时,阿尔贝说:“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说完之后,他就被俞琛杀死了,他所说的这句话就成了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说的是一件将会发生的“未来”的事情,但是他说的这件事的时候是在“现在”,这就形成了同一个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交叉,未来有可能在今天出现,甚至未来都已经过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几个生命在某一瞬间的交叉,例如马登最后赶到花园时,三个人的生命交叉,俞琛为了完成任务带着悔恨杀死了阿尔贝,同时他又不得不作为间谍被马登上尉杀掉。

  每一次叙事的分叉都有可能造成分叉之间的缝隙,小说一直存在着边缘性临界线。但是笔者认为,小说最大的缝合在侦探小说的基础上接入了崔朋和他的中国迷宫的故事。在把奇幻的迷宫故事嵌入侦探框架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把“幻想”这一物体隐匿在“小说的真实之中”即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之中,借助时间迷宫这一意象就刚好表现得恰到好处。

  二、死亡的循环

  小说从头至尾贯穿着一系列的死亡,双重迷宫的构建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死亡的循环。第一个死亡的人是普鲁士间谍汉斯・拉比纳。他被上尉所杀,正是由于的他的间谍身份暴露被杀俞琛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和后边情节的展开。第二个死去的人是俞琛的曾祖父崔朋,他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从事两项性质不同的工作:写了一部人物比《红楼梦》还要多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和建造了一所迷宫。崔朋死亡之后,他的小说便缺失完整性而不成体系,他的迷宫从此也不得而知了。@就为小说埋下了伏笔,后来阿尔贝才有机会出场像俞琛解释崔朋所建造的迷宫,在他阐发了迷宫的奥秘之后他又被俞琛为了传递自己的信息所杀,这是小说中被杀的第三个人物。阿尔贝之死帮助俞琛拯救了他的军队,并联系了小说的历史真实――英军进攻的延迟。与此同时,这也直接导致了余淮的死亡,余淮之死是小说中第四个死亡。余淮的“牺牲”使得他在狱中的绝笔签名供词作为解释英军进攻推迟最可信的原因和作为小说的主线轴成为可能。这四次死亡环环相扣形成了小说的完整性。死亡的循环但当了一中生成,孕育了下一个故事的发生从而使得小说的“迷宫”的实现。

  三、断裂和停顿

  小说的第一次停顿出现在英军因“倾斜的大雨”而延迟进攻开始叙事,这里的停顿只能依靠后来的虚构叙事来加以填补。第二次停顿发生在小说编辑的脚注里――“文件的前两页已经失踪”,这样,俞琛的供词只能以“…and I hung up the receiver”这种省略形式开始。从阅读心理学来讲,这丢失的两页和省略号创造了一个回溯性想象的空间,一道使读者悬决并涉其缺失现实的期待视野。第三次停顿出现在俞琛试图通过电话联系联系他的同伴维克托・鲁纳贝尔但却露出了破绽。这一破绽导致了马登对余淮的追踪和余淮最终的丧命,由偶然性产生的这种停顿(类似弗洛伊德式的“口误”)构成了对未来时间的叙述追踪和新的叙事分叉。第四次停顿是俞琛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被识破之后的一次心理描写,这是时间的停顿。

  此处对俞琛的心理描写展示得较为全面,俞琛的时间在这里出现了流逝的痕迹,“窗外依然是那么些屋顶”开始变成了描写窗外的景象。作者运用空间的拓展让时间在某个瞬间停顿下来,然后就进入了俞琛的思想空间,当叙述整个事件的进展状况之时,是外界的物理时间在流动,而进入了景物描写或是心理描写的部分之时,就换成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时间在运动,因为无论是俞琛的内心活动或是对周围景物的描述,都是从他的立场,即站在他的角度来叙述的,这种外部时间与内部时间的转换,让两条相互交织的时间链条显得错落有致,而俞琛声明当中那些用于解释说明的语句,就像是分布在这两条时间链之间的休止符,与这两种时间的转换一起构成了小说中另一种时间停顿形式。

  断裂和停顿激发了故事的时间经验中连续性分叉的一种生成时刻,非连续性的的多种时间可能便能在断裂和停顿处中涌现出来。

  注释:

  ① [意大利]卡尔维诺.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香港社会思想备忘录. 1988,第126页.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Z].倪华迪(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93.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9

  博物馆奇妙夜与唤醒文物

  目前,最成功的有关博物馆的电影无疑是好莱坞的《博物馆奇妙夜》,这个系列从2006年开始,到2015年,已经拍了一个三部曲,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据说有来自中国的公司,已经购买了这个系列的翻拍权。

  《博物馆奇妙夜》的故事从一个都市人的烦恼生活讲起,拉里・_利生活非常不顺,经常换工作,居无定所;妻子与他离婚,找了一个证券经纪人,即将再婚;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这是典型的都市人现实生活,乏味,没有激情,压力巨大。

  达利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生活,也为了争取到儿子的抚养权,他不得不放弃“做大事”的梦想,成为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夜间警卫。达利原本以为这是一份无聊的工作,谁知道上班的第一天,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博物馆里的法老金牌拥有神奇的魔法,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馆中所有的标本都会活过来……

  这就是导演的想象力,如果博物馆里古老的生灵一旦活过来会怎样?相信在你逛博物馆的时候,也会偶尔产生这样的想法。这部电影把故事发生地定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主意。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始建于1869年,它位于最繁华的大都市纽约,但是收藏的文物,绝大多数都是自然标本。一边是发达的都市,一边则是人们永远怀念的旷野,对观展的人来说,从大都市的繁华进入自然历史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国境内的标本外,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澳洲的代表性标本也都有收藏。博物馆里有大量的化石、恐龙、禽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复制模型,另外,博物馆里还藏有很多宝贵的宝石、软体动物和海洋生物标本。这个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总数达到三千六百万之多,具有42个展厅,里面展出了长12米高5米的恐龙骨架、高94英尺的蓝鲸模型、563克拉蓝宝石“印度之星”、重31吨的世界最大陨石等。如果馆里这些标本在夜间全部醒来,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工作的第一个晚上,达利拿着一个超大的手电筒,百无聊赖地漫步在走廊,他觉得这个夜晚对于自己来说,将会既平静又孤独,直到一批意想不到的“访客”突然造访。达利一直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大人物,但从没想过是以这种方式:他惊奇地发现,当太阳最后的光芒消失在地平线上后,博物馆的一切都活了过来,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活灵活现地围绕在他身旁,开始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暴王龙和匈奴王破坏了大理石走廊,而雄狮和猴子则在陈列柜中漫步。达利傻了,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博物馆恢复常态。

  《博物馆奇妙夜》第一部的核心就是讲达利如何在已去世的总统罗斯福的帮助下,平复博物馆里的生命。作为一部别开生面的电影,导演只要展示丰富的想象力就足够了。到了电影的第二部,就需要更复杂的情节。有敌人要进攻人类世界,这些敌人是法老王、伊凡大帝、拿破仑与黑道头子艾尔卡彭,他们的目的是启动地下世界的军团来接管整个博物馆、接下来是全世界。当然,主人公达利也有帮手,包括爱因斯坦和林肯。这部电影反映了相当开放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如果人类历史不是一个长河,没有过去与现在的界限,过去的一切全都复活,这会怎样?只有博物馆才能给人这样的灵感。

  在《博物馆奇妙夜2》中,出场的已经不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敌人要控制所有的博物馆,位于华盛顿的太空博物馆等,都一一出镜。到了《博物馆奇妙夜3》中,由于前两集中那块能让整个博物馆古物复活的神奇“复活黄金碑”正逐渐消失法力,达利的小伙伴们即将面临再也无法复活的命运。为了抢救这块“复活黄金碑”,达利与他的馆藏好友们必须踏出美国,前往伦敦大英博物馆求助法老王阿卡曼拉的父亲,因此,大英博物馆中的馆藏宝贝,也开始出镜了。

  这个系列的核心观念就是“唤醒”。埃及法老发明木乃伊的时候,就希望有这一天,后人能够唤醒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想法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在中国,从古老的时代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而西方文化,则多强调“重生”。博物馆的存在,其实是另一种唤醒,任何一件文物,都是“活的”,它向后来者讲述过去的故事,而每一次参观,就是一次唤醒活动。

  《卢浮魅影》与东方的死亡观

  同样是有关“复活”的故事,《博物馆奇妙夜》创造了古今和谐的场面,而《卢浮魅影》则是一部恐怖片。

  《卢浮魅影》是让-保尔・萨罗米执导,苏菲・玛索等主演的恐怖电影。影片讲述了卢浮宫中的鬼魂进入了一个女人的身体,在博物馆偷盗古埃及宝物的故事。美丽的姑娘丽莎(苏菲・玛索饰)和祖母一同居住在卢浮宫对面的大楼里,卢浮宫修葺工程竟然无意中把她们所在大厦的电梯间打通了。于是丽莎进入卢浮宫变得易如反掌。一次为了追自己养的猫,丽莎进入了卢浮宫。不巧又走进了科学家们研究古埃及木乃伊的实验室,她哪里知道此时此刻,卢浮宫里一具木乃伊鬼魂正在注视着美丽的她,而且在双目对视的瞬间,鬼魂进入了丽莎的身体。

  于是,每当深夜,丽莎便被鬼魂驱使在卢浮宫里游荡,搜寻着古埃及的宝物。电工小伙深爱着丽莎,他发现了丽莎的异常举动,并跟踪保护她,没想到被卢浮宫请来的保安监察官误以为是卢浮幽灵将其抓了起来。可是悲剧还在发生,经过他们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卢浮幽灵现出了水面,他们通过古埃及的语言进行沟通,使鬼魂得以安宁并离开了丽莎的身体,丽莎也在经过鬼魂的折磨后又回到了爱人的怀抱中。

  虽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整部电影由于苏菲・玛索和卢浮宫的存在,看起来非常美,就像名字所说的一样,是“魅影”。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法国大革命结束了王朝统治,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了一个博物馆。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另外三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的艺术收藏是最有特色的,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g藏品达40万件。

  电影中,博物馆的鬼魂想附着在苏菲玛索身上,去偷博物馆的埃及宝物。而现实生活中,卢浮宫确实有很多埃及宝物。它的古埃及艺术馆建立于1826年,共有23个展厅,收藏珍贵文物达350件。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罗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饰、装饰物、玩具、乐器等。这里还有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基门、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头塑像等。和电影所影射的一样,这些宝物,就是伴随着殖民入侵从埃及“偷”来的,甚至是抢来的。

  《卢浮魅影》有点东方哲学的味道,死人的鬼魂可以进入活人的身体,这是东方人的死亡观。它反映了另外一种对文物的看法,也是另外一条“复活”的途径。

  博物馆与文物大盗

  除了复活的主题,偷盗文物与破案过程,是和博物馆有关的电影中最常见的情节。这是把侦探故事和博物馆相结合的产物,博物馆的结构通常都很复杂,往往有极为严格的安保措施,而文物往往又非常珍贵,偷盗文物与破案,毫无疑问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及猎奇心理。

  2004年的波兰电影《盗走达芬奇》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鼎鼎大名的大盗舒玛在监狱里加入了国际窃画集团。他刚被假释,这个集团马上就o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将全世界客裘蚊乱郧蟆⒓壑盗城的旷世巨作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给弄到手。这幅画是波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刚在日本展览完毕,现正在返回波兰的路上,并受到警方极严密的保护。为了获取巨额的报酬,舒玛于是寻求已改行当警察的老朋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I走名画。他们于是商请了绘画大师哈根和他很具复制天分的孙女玛妲,绘制了一幅几可乱真的仿制品……

  这部电影的惊奇之处并不在于偷盗文物,而在于它讲述的故事真假难辨。该片在波兰南部美丽的历史名城克拉科拍摄,电影中的“主角”达芬奇的名作《抱银鼠的女子》,就珍藏在该市最具盛名的札托里斯基博物馆内,与巴黎罗浮宫的《蒙娜莉萨》、米兰葛拉吉埃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等达芬奇名画齐名于世。这幅精美肖像画《抱银鼠的女子》中的女子,传说是1485年时米兰公爵卢多维哥・史弗萨最宠爱的情妇切奇莉亚・加勒兰妮。达芬奇不但描绘出气质高贵沉静的她,也为她怀中毛色光润、生动逼真的宠物银鼠注入了生命。剧情,美景,加上对收藏惊人的札托里斯基博物馆的生动描绘,不但让这部电影大受欢迎,也成为外国人了解波兰的一个绝佳窗口。

  这一类电影,如果过于偏重文物,叙事的侧重就会放在博物馆上,情节反倒在其次。但是,如果更重视情节,看起来就更像动作片。吴宇森执导的《纵横四海》(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主演),讲述了阿海、阿占和红豆在养父的安排下盗得一幅名画,之后三人因被人设下陷阱追杀而失散的故事。一般人会把它当作枪战片,这一类的电影非常多,博物馆在其中成为了一个背景。

  《达芬奇密码》:解码之作的巅峰

  人们在博物馆看展览的时候,通常需要一个讲解员,对普通人来说,文物本身的面貌是简单的,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却是复杂的。它就像设了密码一样,只有通过解码,你才能看到一个更丰富的古代世界。事实上,每一件文物的发现,都有这样的解码过程,研究者要考证它的年代,要分析它的细节,并把它与当时的其他人物、事件关联起来。

  《达芬奇密码》就是这样的电影,从书到电影,《达芬奇密码》都非常成功,显示出人们对解码这一主题的喜爱。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于是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在与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联手对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及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他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他发现了能解开历史上难解之谜的一把钥匙,并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名被追逐者。除非他们能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郇山隐修会苦心掩盖的惊天大秘密以及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终将永远消失……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篇10

  达人语录:让博物馆为公众熟知,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责任

  中国不缺博物馆,只缺人气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一批重量级文物特展相继亮相,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甚至出现了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故宫博物院动辄上万的游客相比,在平日里,有很多博物馆却始终人气不旺。其实,每个博物馆都有其独有的瑰宝,公众对历史和文物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可能因为推广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大部分的博物馆平时鲜有人问津。

  博物馆“高大上”,但是沉闷。文物有文化,但是不说话,让人略感无聊……在故宫博物院里,柳叶氘的出现,让这座古老的城池“开口”为大家讲起了故事。

  如今,在博物馆的小圈子里,柳叶氘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摄影师了,他拍的那些有关博物馆和文物的照片,每一张都美得让人窒息,尤其是他拍的“馆记”系列照片,在微博上拥有一大批拥趸者。

  失望的调查激发责任感

  2007年,机缘巧合之下,柳叶氘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大学四年,柳叶氘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真正令他产生震撼,让他对博物馆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的,是大一暑假一次实践考察的经历。“那次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北京市民对博物馆行业的认识、熟悉程度。”2008年,柳叶氘与同学在北京十几家博物馆内外发放了1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去博物馆的人还不到两位数,有逛博物馆习惯的人几乎没有。对于这样的结果,柳叶氘感到很失望,这激发了柳叶氘的斗志:“如何让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和了解,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是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博物馆人的责任!”

  学科初体验

  说起所学的专业,柳叶氘认为这是一门很宽广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同其他学科一样,文物与博物馆学也有一些基础的课程,像“博物馆学概论”。然后还有一些进阶的课程,主要偏向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内容,比如“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教育”之类的。当然,文物与博物馆学也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柳叶氘所就读的中央民族大学里有一个民族博物馆,他曾在里面参与过一个关于民族文字的策展,他说:“从选定陈列主题,挑选展品,再到布展,都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策展小组一起完成的,我们在一起学到了不少东西。”

  《求学》有话说:虽然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对于一般学科来说是“小学”,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要低一些,但其分数线也随着所在院校的水平而水涨船高。例如2010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529分,是当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的专业中的最低分,但依然比当年的上海高考分数线(第一批)464分高出一大截。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往往需要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选择学校时也要把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学科综合优势一并考量。

  艺术的对焦,拉近公众与藏品的距离

  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柳叶氘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摄影师了。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柳叶氘爱上那捕光逐影的感觉也源自巧合。当时他正在拍一片浸泡在蒸馏水里的织物,“乍一看就是一块破布,”柳叶氘说,“因为我当时是蹲下来拍的,光从上面倾泻下来,整个画面感觉很好。尽管只是一块破布,也因为有了一个造型而变得美好,这给我带来了震撼。”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真正让柳叶氘醉心于文物拍摄的是另一件事情。当时他正在拍首都博物馆龙泉窑展里的一个梅瓶标本。拍完之后他发现,标本边缘的线条构成了类似于山峰的造型,看上去特别像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由于梅瓶的釉是青釉,显得特别素淡,再加上背景也非常好,使得整个画面极具美感。至此之后,柳叶氘认为可以从摄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在博物馆里拍摄出一些好作品。

  摄影秘诀大公开,让你的照片永远美美哒!

  在不断的实践中,柳叶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在博物馆中拍摄文物的技巧。

  1.不要用闪光灯。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博物馆里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用玻璃罩着的,用闪光灯一打,玻璃就会反光,整个画面白花花的,根本看不清你拍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