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漫故事
一、埃・奥・卜劳恩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
(一)童子之心,尊重儿童人格
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体现在他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出儿童心中所想。如漫画《榜样不是好做的》中,父亲带儿子去看牙医,医生开始拔牙治疗,儿子试图阻止,父亲想安抚儿子,亲自给儿子做榜样,没想到和儿子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这样父子角色互换,父亲体验到了儿子内心的痛苦,理解儿子不愿治疗的原因,率真质朴,打动儿童的心灵,吸引儿童的目光,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理解力。通过父与子互换角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不同于传统的父辈尊严观念,要求孩子对父母教诲绝对服从,埃・奥・卜劳恩作品体现的是父母辈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体察儿童心中所想,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再把儿童当作家长们的附属品。正如蒙台梭利曾认为儿童具有“潜在生命力”和“吸收性心理”,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发展成适应周围环境的独立的格。[2]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从自我为中心向客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儿童审美欣赏中,儿童往往偏爱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作品,他们将欣赏的漫画加以自己的理解,充满丰富独特的想象。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以及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与埃・奥・卜劳恩作品的体味童心,培育儿童独立人格相契合。
(二)真心真情,理解童言稚语
埃・奥・卜劳恩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在于他善于把对生活的热情、人生哲理的真切感悟、执着的信念以及真挚的亲情表现在漫画创作之中。漫画的审美艺术价值体现在用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描绘生活中的事物,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在《父与子》中,埃・奥・卜劳恩把生活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融入到漫画作品中,父亲不仅陪儿子做游戏,还教儿子学习,运用儿童所能理解的故事情节,把父子之间亲密和谐的相处之道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儿童漫画欣赏的审美艺术价值在于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其中最关键的的是以美怡情,即儿童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的培养。[3]漫画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儿童借此来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儿童对美欣赏的需要是自发的,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赋予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因此,能够理解童言稚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的埃・奥・卜劳恩漫画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产生了相通之处。
(三)幽默简洁,激发儿童兴趣
漫画的幽默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炼,二是有笑点。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如《孩子吵架大人闹》《引人入胜的书》《寻找出逃的儿子》等一般由六幅图组成,画风简洁,描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幼儿漫画欣赏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审美欣赏兴趣,让儿童既有审美的眼睛,又有审美的耳朵,更有审美的大脑,能够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在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糟透了的家庭作业》中,父亲帮儿子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后,老师竟把父亲按在椅子上,狠狠地打他的屁股。这种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引起儿童审美欣赏上的共鸣,以犯错误的孩子被家长惩罚的方式对待父亲,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设计回归幼儿天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事物,用儿童的心灵体验事物,主客体相容,简约传神,与儿童审美特征相契合,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审美欣赏兴趣,为儿童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儿童漫画欣赏教学的作品选择
儿童漫画欣赏是儿童根据漫画作品表达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理解并与作者产生同构的审美体验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3~6岁儿童处在主客体相混淆时期,他们往往会和树木、花草说话。漫画作品以其夸张、幽默诙谐的表现风格,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情感上共鸣,成为深受儿童喜欢的审美欣赏作品。
张念芸认为,儿童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对漫画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表现为被漫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某些特点吸引,受其感染并理解其含义。[4]因此,在漫画欣赏教学中,如何选择漫画作品至关重要。
首先,作品要具有可接受性和游戏性。朱家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认为,儿童总是选择那些对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欣赏对象。[5]由此可见,漫画作品的选择应符合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发幼儿内心审美情感体验,富有想象力。此外,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审美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6]儿童天生具有游戏的本能,漫画作品的游戏性表现在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如埃・奥・卜劳恩的漫画《汽车出了故障》《正中靶心》《锻炼成名手》等。
其次,作品要具有时代性,和儿童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中3~6岁幼儿进行实践研究发现,传统的儿童漫画,如丰子恺先生的《脚踏车》、华君武先生的《牛对上了马嘴》、张乐平先生的《两个世界》虽然具有中国传统漫画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其时代背景和表现风格的局限,漫画表现的内容过于抽象化;或由于政治条件的限制,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与儿童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易被儿童理解与接受。埃・奥・卜劳恩漫画中所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大主题,紧密联系儿童生活,深入浅出,便于儿童欣赏与学习。
三、儿童漫画欣赏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应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主题含义,感受作品的美感特点。[7]可见,美术欣赏在幼儿审美与艺术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为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固然,面对新奇有趣的漫画作品,儿童会产生直接的感受,但要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有所理解,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予以指导。
(一)游戏式体验,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运用游戏式体验的方法,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漫画审美要素,加深儿童对漫画的审美理解。以《哄儿入睡》为例,教师可以扮演父亲,请儿童扮演儿子,利用肢体语言动作,调动儿童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漫画中的情节,让儿童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漫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儿童分组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漫画描述的内容,并让儿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填入其中,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编漫画结局。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命名主题,创作漫画。漫画创作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幼儿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审美感知的产生,到审美情感的孕育,审美意象的形成,此过程中需要幼儿运用并发挥他全部的审美理解力,倾注全部的热情,使幼儿的审美素养全方面得到提升。[8]因此,游戏式体验漫画欣赏教学,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性,提高幼儿对漫画欣赏的热情,而且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直观性审美素养。
(二)对话式分析,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对话式教学法是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幼儿分析讨论欣赏漫画的教学方法。张念芸认为,此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层级,最初为讲解,主要适用于小班,教师通过讲解漫画作品的内容,与幼儿一起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第二级为问答对话,适用于中大班,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欣赏。问题应围绕作品内容、风格、构图、审美情感、作者生平背景等审美欣赏要点进行提问。如《最佳方案》中,引导幼儿谈论:“漫画中三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幅画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你看到过暴风雨之前的景色吗,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在场你会做什么?”等等。第三级是独立欣赏,但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开放、自由、民主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激发幼儿新的思路,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三)综合多渠道教学,感悟“夸张艺术”
教师可以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教学手法,引导幼儿漫画欣赏。如选择一些与漫画作品相关的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诗歌、故事与幼儿一起感悟漫画艺术的独特魅力。[9]以《寻找出逃的儿子》为例,父亲在找儿子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情绪,最初的愤怒、焦急的等待,找到儿子后的欣喜,通过不同的音乐表达情感,增强幼儿对漫画的审美情感。在《甘为孺子牛》中,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故事,并结合漫画表现的内容,使审美欣赏效果得以升华。儿童在欣赏漫画时,由歌曲、诗歌联想到有关作品,与此同时,由漫画作品联想到有关故事、曲子。教师在漫画欣赏与幼儿文学审美素养之间建起了相互贯通的桥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夸张艺术”。
参考文献:
[1]赵建晖,张蔚.埃・奥・卜劳恩与漫画《父与子》[J].安徽文学,2011(11).
[2]霍力岩,胡文娟,刘霞.论蒙台梭利教师在儿童主动学习中的角色[J].幼儿教育,2008(4).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4]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儿童动漫故事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音乐;相互影响
文学与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具有共性特征,儿童音乐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儿童文学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入促进了整个时代教育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发展,而且对儿童成长有着深刻意义。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载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儿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一)儿童音乐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首先,儿童音乐能够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音乐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深入感受儿童文学故事情节中的美好,增强儿童的审美体验。运用音乐创作的方式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让儿童将文学故事唱出来,能够加强儿童对音乐和文学故事的感悟,深入了解文学故事情节,让儿童用心灵倾听儿童文学的内涵,加强儿童对故事情感和音乐情感的把握。其次,儿童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与艺术具有天然的关系,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文学,向往诗歌。而且,很多文学家也都会与音乐结缘。音乐能够丰富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拓宽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想象,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音乐能够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充分认识世界,增加其灵魂的深度,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作,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哲学高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影响
首先,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创作的结构和思维。文学思潮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儿童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儿童文学的题目来设置音乐标题,也可以选用儿童文学故事来创作儿童音乐作品,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在丰富儿童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儿童音乐的文学性,增强儿童音乐的文化价值。另外,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的创作结构,很多儿童音乐创作者都采用叙事性结构来进行创作,用音乐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和冲突,增强儿童音乐的叙事性。其次,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儿童音乐创作者树立儿童本位观念,让儿童音乐创作者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情感,进而促进儿童音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霞.浅议当代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特点[J].科技信息,2009(19).
[2]方婷.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3]滕文海.试论血脉相连的音乐与文学[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2).
儿童动漫故事篇3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4月25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正式宣布,作为“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重点刊物的《中国卡通》杂志并入该社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将与百万大刊《儿童文学》优势互补,共同步入出版领域。此次在京举办的漫画家笔会,就是专门针对《中国卡通》(趣味故事版)的改版发起,笔会主要希望达成: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洽谈具体合作项目,包括《中国卡通》(趣味故事版)连载作品的创作、改编,以及漫画类图书(包括单行本)的创作、出版等事宜。
《中国卡通》杂志是中少总社下属刊物,目前月发行量12万多份,主要集中在邮局订阅和学校征订。2012年年初,中少总社开始加大对《中国卡通》的投入,重点开发报刊零售市场。
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表示,2012年中少社下决心要打造自己的动漫产业链。我们不仅仅是要办好《中国卡通》这本杂志,我们还要出书,发展衍生产品,如果有可能,我们在今后要考虑建设中少总社自己的主题公园。我们有很好的基础,也有一个远景,进一步发展成为少儿文化产业集团,《中国卡通》以及由《中国卡通》为基础打造的动漫产业链将是我们发展规划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少总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总监徐德霞表示,《中国卡通》并入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将与《儿童文学》优势互补,两刊联合,彼此需要,优势互补,卡通的介入将延长产业链,前途无限。《中国卡通》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有四大优势:一、背靠中少总社这一少年新闻出版集团,拥有资金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平台优势,能获得更多的对内对外的合作机会;二、《中国卡通》借势《儿童文学》的品牌、作家作品资源、宣传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卡通杂志的新路子;三、出版方面的优势,中少总社有成熟完整的图书发行渠道,我们会尝试出版定价18元左右大开本的漫画故事图书,迅速打开庞大的新华书店系统和当当网系统;四,学校网络发行渠道优势,《中国卡通》会有一条独特的学校网络发行系统,这是别的期刊社和出版社没有的优势。我们将努力在学校网络系统内组织起具有一定规模、品质和内涵的推广活动,促进期刊推广。
据介绍,《中国卡通》创刊于1996年1月,是、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启动的“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重点刊物。此前为旬刊,分为趣味故事版、谜趣·传奇版、精品童话版三本。
中日联合企划《劲漫画》正式创刊
本刊讯 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株式会社讲谈社共同策划、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劲漫画》正式创刊面世。该漫画杂志为120页全彩页月刊,读者对象为10岁以上的青少年,主要刊登国内一流漫画家和新人的原创漫画作品。
《劲漫画》将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有趣有益、丰富多彩的漫画作品,愉悦读者心灵。作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株式会社讲谈社在动漫领域战略合作的主体项目,他们将通过这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断吸纳动漫界人才,借鉴和引进日本动漫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中国动漫的国情和地域特色,着重培育本土动漫人才,意图将该动漫杂志打造成国内顶尖的动漫传播平台,最终将中国特色的动漫作品推向全世界。合作双方随后还将推出漫画图书,涉足动画影片制作,打造人气漫画形象,进而衍生出动漫周边产品等业务,包括影视动画开发、网络flash和手机动画开发等,最终打造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链。
(田 李)
浙少社设立“全国阅读示范基地学校”
儿童动漫故事篇4
[关键字]四格漫画;儿童生活故事;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66-03
[作者简介]黄绍(1979―),女,江苏南京,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记得几年前听过一名语文名师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了让孩子们口中有“话”,教师尽施妙招令学生心中先有“画”。这一教学良策充分印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所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可见,绘画语言的表达比文学语言更有优势。
四格漫画短小精悍,其表现的喜闻乐见和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故事是“话”与“画”的合奏。它是通过语言表述和绘画描述这两种媒介在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故事的一门艺术。以四格漫画创作表现儿童生活故事是以美术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会细致地体味和观察生活,将心里的情感和故事以“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启发孩子的审美创造潜能和个性表达能力。以此为课题,笔者开展了一年的研究实践活动,以四格漫画创作表现儿童生活故事的教学价值凸显。
一、快乐情感:自在画“话”,个性表达
快乐的童年游戏、机智的生活“探险”、与父母老师的调皮“过招”、学习的困惑、交友的乐趣……从懵懂走向成熟的青春年少岁月,这些生活趣事、乐事甚至是回忆起来还会脸红的糗事,总是那么真切地叩响我们的心灵。它们平凡却不乏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如同一颗颗闪亮的小星星点缀着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孩子们的心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生活故事”,他们需要自由自在地倾诉和分享。有时,害羞、畏惧使孩子难以用语言向家长、老师或同伴倾诉,又或者语言也无法充分、动人和真切地表述孩子的心路,那么,把想说的话“画”出来则提供给孩子更广阔的表述空间、更无拘的表述方式、更尽情地表述、享受。无疑,通过四格漫画创作表现儿童生活故事也是最具有个性的表达形式,画面言简意赅、无声胜有声。孩子们欣赏彼此幽默风趣的《漫画日记》时,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生活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
二、画面创作:“画”能尽“话”,内涵隽永
充满灵气的儿童美术作品,必是蕴含了精彩别致的内容和情节,这就是孩子的“话”。相对于技能技巧而言,画面的表达能力应更为美术教育者珍视,因为它能促使学生更注意观察周围生活,激发他们的想象,并使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中鲜明、充分地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得孩子的作品更具魅力。
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尽情地用“画”来表述自己的“话”还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课题研究时,笔者发现许多孩子讲述的故事生动有趣,但是却画不出那个味,究其原因有两点:抓不住故事的重点情节和不知道如何运用漫画技法表现情节。于是,笔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三部曲:“说出你的故事”―尽情表述;“提炼你的故事”―精炼情节;“画出你的故事”―技法学习。这种教学法依据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逐步提高了学生以“画”述“话”的能力。
一年的研究实践成果表明:实验班级的学生已较为娴熟地掌握了四格漫画的创作方法,从故事收集、情节设计、分镜处理、人物塑造、表情动作夸张等方面精心构思,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学生们还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绘画作品中,赋予画面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
三、阳光品质:热爱生活、提升自我
重复的生活,不重复的快乐。漫画生活故事让孩子享受每一天的好风景,体验到积极、阳光的情感。在自由倾诉、个性创作时,他们放松心情、快乐表达;分享读“画”时,他们兴趣十足、走近彼此;评述交流时,他们自信满满、融洽互动。他们学会了理解和包容朋友、关心身边的人、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上学期开学时,笔者曾引导实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或朋友的生活故事,创编一套“我就是开心娃”四格漫画,从“讲礼仪、爱学习、会活动、讲环保、能自护”等五方面自由表现。孩子们积极参与,还把作品并布展在校园橱窗里,扩大了影响面;鲜活、幽默、夸张的图画说事使教育的形式不再教条和枯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言行,提升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四、心灵沟通:走近孩子、尊重孩子
当我们把美术作为儿童表达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另一种语言时,就可以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真正走近孩子,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就能真正做到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位孩子,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
《班级循环漫画日记》和《我的生活故事漫画册》使实验班级的老师和家长更加主动地走近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循环日记》里看到了班级管理的良策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感受到孩子更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更真实的心路历程。一次上课时,笔者刚踏进教室的门,就看见小调皮包同学用衣服和帽子将自己裹得像个粽子似的趴在桌上,周围同学哄堂大笑,看起来显然是在哗众取宠,严重地干扰了课堂秩序。为了尽快平息这小小的骚乱展开教学,未及仔细询问,笔者就生气地责令包同学去镜子旁边照一照体会老师的感受。事后,包同学委屈地在《我的生活故事》里这样描述:“这节美术课的内容是《蔬菜的联想》,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我想把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扔进垃圾桶,却不小心砸到了小陈,于是小陈愤怒地用玉米粒不停地砸我,我只好用帽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想被老师误解批评,好委屈。”仔细地读了包同学的“画”,笔者后悔、自责不已,同时也庆幸自己了解了真相,赶紧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包同学认错,避免因一次失误而失去孩子的真心。
同时,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他们静心欣赏孩子们的漫画日记,体味孩子稚嫩的思索,协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面临的困惑,教育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少孩子觉得:“原来爸爸妈妈一看到我做不好事情就批评、说教,现在和爸爸妈妈交流就像朋友一样的,他们对我更宽容了”。
五、学科互动:从技能走向文化
儿童的绘画和语言一向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绘画和语言有机结合,对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在进行以四格漫画创作表现儿童生活故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时,笔者发现,孩子们不仅画得更好了,文章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收集素材,孩子们细心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作文内容更加鲜活、多彩。把漫画的幽默和夸张融进作文里,使得作文的语言更加生动、灵气,可谓一举两得。以四格漫画创作表现儿童生活故事为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搭了一座桥,让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教学层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资源。
我手“画”我心,我口“话”我情。四格漫画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让孩子的生活更精彩,学习更轻松,精神更愉悦!童年的日子每天都有故事,童年的记忆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畅享童年!漫画童年!
参考文献:
儿童动漫故事篇5
关键词:米菲符号;米菲绘本;符号学;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01-02
米菲,一只来自荷兰的兔子,伴随着晨光文具的普及,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这只绿豆眼、叉叉嘴的兔子,曾在1996年为主人夺得“银画笔”奖;1997年获荷兰ZilverenGriffel奖:1998年被印在日本邮票上;2001年为主人夺得“荷兰公民二级爵士”的荣誉;2002年被搬上了音乐舞台剧;2003年被制作成三维动画。此外,2006年米菲兔博物馆在荷兰开幕。米菲的“主人”迪克・布鲁纳(DickBruna),1927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支市,是著名的图画书作家,迄今为止共创作超过100本米菲系列图书,并为这些书画了插图;他的书被翻译成了33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8亿多本。
不同于美国迪士尼里的动漫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荧屏形象,米菲只是一只用粗黑线条勾勒出的只有眼睛和叉叉嘴的小兔子。布鲁纳将她放在绘本中,赐予她生命,把她带到全世界儿童的身边。米菲,这样一种符号,是如何通过“编码――解码”来获得受众的,布鲁纳的米菲绘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本。
一、米菲符号的意义再生产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符号具有任意性,也就是说,“所指”与“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自然的联系。罗兰.巴尔特对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他指出:“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此外,巴尔特还说明了所指有两个层面: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间接意指层是指能指与所指间因为文化而确立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是为受众广泛共享的:含蓄意指层是指所指的不确定性,因此而产生了符号的多种歧义。罗兰・巴尔特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研究米菲绘本提供了理论根据。
能指,是我们的感官对兔子形象的直观反映,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兔子是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这样一种外在形象。所指,则是指兔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意义,即可爱、温顺、友好、无伤害。而绘本中的米菲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的能指和所指。布鲁纳画笔下的米菲被赋予了附加意义:她同儿童一样,会胆小、会勇敢,会做好事,也会做错事。这样一种拟人化的处理,对兔子符号注入了新的意义,产生了特别的所指,从而使儿童觉得米菲就像是生活中的小伙伴一样平凡。当然,为何布鲁纳选择一只兔子而不是小猫、小狗等其它动物,除了与兔子符号的意义相关,也与她诞生的原因密不可分。
米菲的诞生很偶然。1955年,28岁的布鲁纳带着1岁多的儿子去海边度假。在海滩边,有一只小兔子吸引了布鲁纳的目光。于是每晚哄儿子睡觉时,布鲁纳都会讲小兔子的故事。后来他将这些故事画了下来,就有了米菲的第一本故事集《小兔与海》。布鲁纳说,“米菲的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比如米菲有一条最喜欢的蓝底碎花裙;米菲生病了,但总是很勇敢地去医院看病,直到病好为止:米菲有一只最喜欢的小熊玩具,总是不离左右;米菲第一次坐飞机、上学、过生日等等。”
二、米菲绘本受众心理分析
如今,动漫产业发展势头凶猛,各种动漫形象充斥在不同的媒介上。年龄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都可能是儿童喜欢不同动漫形象的原因。因此,动漫作品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欣赏习惯去创作,才能赢得这一特殊群体受众。同样,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创作出更好的动漫形象。
(一)儿童具有幻想的心理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知识,15岁以下可以称为少年儿童时期。他们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充满了想象和幻想,对于他们不明白、不理解的事物,常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去解释。因此,能够吸引他们的动漫形象必须具备幻想的特点。童话故事中的夸张、幻想的成分正好满足了少年儿童的这一特殊要求。
(二)儿童具有游戏心理
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喜欢追逐打闹、捉迷藏、搞恶作剧,这些都是少年儿童的游戏心理。他们不喜欢一本正经,不喜欢说教式、枯燥乏味的动漫形象,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来自父母、老师的“正面教育”相关。因此,一些寓教于乐的、轻松诙谐的动漫形象便会赢得少年儿童的喜爱。
儿童发展心理学将3~6岁称为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都在发展,对周围世界兴趣无限,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不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刚刚萌芽,抽象概括思维还在发展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幻想、游戏心理最为强烈。针对这一时期设计的动漫形象,应该以动物为主角,运用拟人化手法,篇幅要短小、情节要单纯、故事性要强、色彩要明快、语言要简洁明白。
布鲁纳将米菲画入一个个故事中,简短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既满足了儿童的游戏心理,也满足了他们的幻想心理。绘本中的米菲永远都不会长大,永远都只有O~6岁。布鲁纳将米菲的年龄与故事情节衔接在一起。当米菲上学时,她5~6岁;当她和小熊玩的时候,就只有2岁。布鲁纳如此定位米菲的年龄,正是考虑了其受众群,“我的书是画给孩子看的,可以给孩子留下许多思考和幻想的空间。我希望8个月以上的孩子都能看懂我的书,并且没有语言障碍,让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也都能看懂。”
布鲁纳将米菲放在不同的场景中,譬如绘本《米菲在海边》、《米菲在动物园》、《米菲的梦》等,将米菲符号安放在儿童可能出现的各个场所,赋予米菲符号以各种儿童的举动、表情,从而赢得了全世界儿童及其父母的喜爱。
三、米菲绘本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拟态环境”(pseud0一environment,又译“假环境”)作了经典的论述: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变换的综合体。然而我们必须在哪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
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
从李普曼对“拟态环境”所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拟态环境是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拟态环境是从现实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现实环境是全貌,拟态环境只是局部。现实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母本。然而,现实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构建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符号化信息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但是,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同时李普曼还指出“拟态环境”是插入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环境,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
之前也提到,布鲁纳对于米菲绘本受众群的定位是全世界刚刚具有阅读能力的儿童。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除了来自其父母的引导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接触的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传递出的信息。绘本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其阅读群展现了一个“米菲绘本社会”。
布鲁纳认为,儿童对这个世界同样具有知情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了解新奇的事物,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但有些时候,对于儿童的疑问,父母也没法给出令他们满意的答案。这时候,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死亡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在每个家庭里都会发生,布鲁纳则用最简单的方式,在他的绘本《亲爱的兔奶奶》中,为小朋友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真实地告诉小朋友们如何面对死亡。
《亲爱的兔奶奶》讲的是在米菲奶奶的葬礼上,米菲第一次看见爷爷哭泣。她不太明白为何爷爷会哭泣。葬礼结束后,米菲去了兔奶奶的墓地。她从花园里摘了小小的红花带去,因为那是兔奶奶生前最喜欢的植物。米菲还在墓地周围建了个小花园,将带去的红花种下,想象着和兔奶奶在聊天。布鲁纳说,他会收到一些家长的来信,他们很高兴自己的孩子已经能很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件事了。小朋友们会说,“兔奶奶睡着了,这很普通。”
儿童动漫故事篇6
事实上,泉州本土童鞋品牌对卡通营销并不陌生,从国外卡通形象授权到模仿再到原创,他们正在借助原创的动漫影响力,推出鞋服、玩具、文具和包袋等衍生产品,其产品线之丰富,产业跨度之广,远远比最初的单一童鞋运作和简单营销来得更有远见和高度。
从争取授权到自创形象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网游和动漫形象,来设计一系列的童装童鞋,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曾几何时,奥特曼、蜘蛛侠、史努比、机器猫等卡通风席卷晋江,这里的童鞋品牌纷纷走上卡通营销之路,但绝大多数的卡通形象通过取得品牌使用权的方式,只能有年限地经营知名卡通品牌,有些童鞋企业更是只能通过抢注或打球方式获得短期卡通营销带来的销量递增。而这两年,泉州童鞋品牌正在撬动原创卡通动漫营销之路。
继小玩皮、恒盛、卡西龙等福建泉州儿童用品企业先后高调进军动漫产业后,8月15日,“卡嘟嘟”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签约合作,“卡嘟嘟”将投入3000多万元打造104集3D动画片。
卡嘟嘟品牌营销总监何军称,卡嘟嘟将以此为契机,形成以服装、鞋品、玩具、文具、箱包、动漫产业相结合的立体产业,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无论是《寻龙记》的上映,还是《卡嘟嘟》的筹拍,其意义不仅是童鞋品牌迈出涉足动漫产业的第一步,更是其母公司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原创文化增值和动漫衍生的重要转折点。
卡通营销只是第一步
卡通营销一直备受零售业者的青睐,而对于泉州童鞋品牌来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卡通情结。凭借风靡一时的卡通片和热映的动漫电影,泉州童鞋在品牌营销上走出了独特的差异化一步。
晋江卡通营销鼻祖当属万泰盛。从最早的宝莲灯到如今的卡通文化,从争取国外动漫形象授权到自创动漫形象,万泰盛经历了泉州儿童用品动漫营销的全过程。在万泰盛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维胜眼里,儿童产业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破除同质化现象的关键在于树立品牌,而品牌是要有故事的。“我国的儿童产业历时较短,为品牌‘讲故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拍动漫,对于儿童品牌来说,这也是传播给儿童们自己品牌理念的最好方式。”林维胜表示。
事实上,卡嘟嘟、卡西龙等品牌营销方式与林维胜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样的营销方式除了通过拍自主卡通动漫片、推出相关鞋服产品外,“带给消费者后续的互动体验”也在考验着这些企业。
而这也是业界的一个普遍观点。中澳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晓东特别强调,一部卡通动漫剧播出后,也就是品牌传播行为发生后,应该有一系列的支撑活动,只有在关联公关活动相互配合下,才能让卡通营销成为情景式品牌投放的第一步。
学习“愤怒的小鸟”
业内人士表示,由产品到品牌再到动漫文化衍生,这样自下而上的产业链衍生需要时间、需要资金,更需要发散型思路,不能因为其品牌特有元素而硬性嫁接衍生动漫卡通形象。
“一些创意的东西怎么能被条条框框起来呢,虽说是量身定做专属品牌的卡通动漫片,但如果在制作动漫卡通片前,就有了一些局限,后期的延展度和市场接受度或许都将大打折扣。”魏晓东说道,“大家都玩过《愤怒的小鸟》,在这个动漫开始推出前,想必它的制作人都没有想过这个卡通形象能红极一时。有些事情需要走到那一步才能看到那时的情景,所以,量身定制的卡通动漫片能否具备天马行空般的创意不得不让人深思。有了品牌印记的卡通动漫,究竟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博取小朋友的喜欢,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童鞋企业必须注意,既要以品牌卡通形象代言人为原型,通过动画设计,制作出特征明显,又与整体品牌定位相吻合的卡通形象,又要避免生搬硬套,落入强行植入的尴尬境地,这样儿童用品领域的卡通动漫品牌才能呱呱坠地。
儿童动漫故事篇7
荒诞儿童文学荒诞美的体现
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撰写的寄寓着成人对未来一代的关怀、爱护与帮助,因而儿童文学通过“荒诞”的情节、“疯狂”的人物、“巧妙”的语言等体现荒诞世界里的友谊、爱、诚信、勇敢等主题,展现真实、离奇、幽默、新鲜的荒诞美。
(一)“荒诞”的情节
荒诞的情节常令儿童读者久久难以忘怀,展现离奇的荒诞美。这些作品中最典型有《白雪公主的故事》、《小红帽》、《皇帝的新装》、《夏洛的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漂亮善良的白雪公主遭到新来的皇后多次陷害,但最终死而复生与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它包含儿童文学所有构成元素:跨越门槛、遭遇女巫、打败女巫直至最后的快乐结局。魔镜的威力能照出好人与坏人的形象,但故事不仅仅要告诉人们善良战胜邪恶,它还告诉儿童要控制自己的虚荣倾向。小红帽善良可爱,多次死亡都活过来,大灰狼邪恶丑陋,无论手段多么高明、狡诈,都逃脱不了猎人的猎枪。昏庸的皇帝被两个骗子骗得晕头转向,地在大街上游行,诚实的小男孩善意的提醒使他恍然大悟,最终不再沉溺奇装异服。小猪威伯与蜘蛛夏洛同住农场仓房的地窖,聪明勇敢的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威伯在猪的比赛中获得大奖,免于被屠宰的命运。威伯怀着感恩之情,保护夏洛的孩子顺利诞生。E.B.怀特为儿童唱出了一首关于友情的荒诞赞歌。最值得一提的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追赶一只白兔掉进一个大树洞,进入一个荒诞不羁的童话世界。这里有情态各异、童心未泯的动物,爱丽丝发现居然可以同它们亲密交谈。爱丽丝遇到的动物或人,行为举止都十分荒谬与疯狂,似乎只有爱丽丝一人是清醒的。她不断地探险,同时又不断地追问自己是谁,在探险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身份认同,最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时,猛然惊醒,发现原来是一个梦。情节荒诞不羁,跌宕起伏。时而荒诞幽默,时而紧张刺激,牢牢地拴引读者的心,让读者置身于爱丽丝探险的疯狂世界。
(二)“疯狂”的人物
疯狂的人物展现荒诞世界真实、幽默的荒诞美。戴着圆形眼镜,骑着飞天扫帚的英俊少年哈利•波特与魔法学校的同学在空中飞来飞去,魔法学校有会说话的院帽,三个头的大狗,带翅膀的钥匙,照片中的人像活人一样眨着眼睛,使人起死回生的药水,还有巨龙、金蛋、魔眼、咒语、魔杖等等,这一切在成人看来疯狂的人物都是滑稽不真实的,但在儿童看来却是令人向往的奇境。迪斯尼的猫傻乎乎的,没有一点本事,不堪一击,而老鼠机智灵敏,常将猫玩弄于股掌之间。疯狂错位的人物形象极富幽默的荒诞美,使观众无法不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捧腹大笑。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的《愚蠢王子》中的愚蠢王子有一次带兵打仗,统帅命令他和他的士兵拿下一座桥,他率兵赶跑守桥的敌兵后,不是派重兵守桥,而是让士兵将桥的石块拆除,并命令他们将石块背回到统帅跟前。愚蠢王子确实拿下了那座桥,可是他真的愚蠢得可爱。其愚蠢的背后,可算是疯狂、荒诞。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里的主人公桑桑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总做出一些荒诞可笑、匪夷所思的事:为了能喂养心爱的鸽子,他砸掉家里的锅卖钱买鸽子,将家里的碗柜做成鸽子的“高级别墅”,看到冰棒在棉絮包裹中不会融化,他居然大热天穿上棉衣棉裤在校园里跑来跑去,当秃鹤抢了他的风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时,他便与同学一道抢走秃鹤的帽子,戏弄秃鹤。
(三)“巧妙”的语言
荒诞的儿童文学中“巧妙”的语言展现离奇、幽默、新鲜的荒诞美。荒诞的儿童文学不同于荒诞的,不仅在于对现实的反映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也是不同的。荒诞的要反映成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往往借助于生僻艰涩的词句,错综复杂的结构,无逻辑的对白等来展现艺术深度,尤其通过重叠意象,颠倒时空,设置一些叙事陷阱,创设真假难辨的效果。而荒诞的儿童文学具有质朴的荒诞美。这种美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特有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作者的质朴人格。啼笑皆非的双关使荒诞的世界更荒诞,违背常理的颠倒诗产生诙谐的效果,妙笔成趣的戏仿营造喜剧性荒诞氛围,极度悖反的夸张使人产生离奇、震惊的心理感受。儿童文学中令人啼笑皆非的双关展现了离奇的荒诞美。爱丽丝缠着老鼠给她讲故事,老鼠对爱丽丝说:“唉,说来话长,真叫我委屈!”爱丽丝听了,瞧着老鼠那光滑的尾巴说:“你的尾巴明明是长的,为什么叫它曲呢?”[4]这里老鼠讲的tale和爱丽丝理解的tail是同音,但理解出现了偏差,产生妙趣横生的笑话。当老鼠给爱丽丝讲述它不公正审判时,爱丽丝渐渐想象成了一个老鼠尾巴的形象。当老鼠问爱丽丝她在想什么,爱丽丝回过神来说:“我想你是讲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老鼠很凶很怒地说:“我没有到!”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5]第七章中疯帽匠断言爱丽丝从未跟“时间”交谈过,爱丽丝说,“也许没有,可是我上音乐课时要打时间”(beattime——打拍子),帽匠说,“这就对了,怪不得你和时间交不上朋友,因为你老是打它。”谐音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对话产生双关,由于对话双方理解的偏差,产生啼笑皆非的效果。
儿童青睐荒诞儿童文学的原因
儿童文学与相比,荒诞性的比重更大,换句话说,儿童更加青睐荒诞的儿童文学。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求同:荒诞儿童文学符合儿童思维特性;(二)觅异:荒诞儿童文学带给儿童新奇感;(三)叛逆:荒诞儿童文学符合儿童叛逆心理;(四)挑战:荒诞儿童文学赋予儿童反抗动力。
(一)求同:荒诞儿童文学符合儿童思维特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伙伴之外,还有儿童文学。儿童大都听过或读过自己特别喜欢的儿童文学,而且总会一而再地被某个故事感动。那些曾经感动或者现在仍然感动儿童的故事,诉说的真是儿童心底的欲望、梦想、儿童认同的人类行为以及儿童所想要成为的人。细看这些故事,我们不能发现伴随儿童成长一生的大都是荒诞性强的儿童文学。荒诞性儿童文学伴随儿童一生。有时儿童会觉得荒诞性的故事比所谓的真实人生更加真实。荒诞性儿童文学也是故事,儿童大都自幼耳熟能详,但荒诞性儿童文学是很特别的一类故事,里面多的是荒诞的情节,疯狂的人物,巧妙的语言,这些情节、人物、语言在成人看来其实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成人会形容某些事物“如童话般荒诞”虽说有点贬义,但暗地里成人和儿童一样都陶醉于荒诞性的儿童文学中,借此可以暂时躲避真实生活的压力,而且分享荒诞性儿童文学的信念:难关总会获得解决,而且解决的办法都很有创造性。由于儿童对于荒诞性儿童文学主角的认同,主角的信念也会感染儿童: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荒诞性儿童文学赋予儿童面对未来的勇气,使儿童不至于固执着过去。
(二)觅异:荒诞儿童文学带给儿童新奇感
荒诞作品因极度惊奇可能给儿童带来新奇感,这种新奇感有时是滑稽幽默感,有时是恐怖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两个月就开始参与、创造和保持能引起微笑的刺激环境,使他们感到高兴的不仅有动作和声音,而且有某种预期和知觉之间的对比。一个熟悉的人来一个被歪曲或变形的动作会引起儿童微笑或大笑,学动物走路或戴上面具的母亲会引起儿童大笑不止。而荒诞的事物就如同母亲戴上面具学动物走路一样会引起儿童产生幻想,这实质就是给儿童带来了新奇感。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最早吸引儿童的是伊索寓言、希腊罗马神话、《格列佛游记》、《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阿凡提的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因为奇妙的荒诞,才对儿童产生诱惑力。在文化的传播中,由东方传入西方的《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伯的故事,被欧洲儿童传读。西方传入东方的最早自然是伊索寓言,其次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也是因为荒诞的魅力。荒诞有一种魅力。从古至今占据着儿童书包的主要是荒诞儿童文学。一代又一代作家被吸引去研究或撰写荒诞文学作品。像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和阿•托尔斯泰都曾被荒诞文学吸引,尤其是后者的努力使俄罗斯儿童得以读到最好的荒诞儿童文学。卡洛尔、罗大里、E.B.怀特、张天翼、曹文轩等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中外儿童奉献了不少荒诞儿童文学。尤其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誉为荒诞的儿童文学巅峰。
(三)叛逆:荒诞儿童文学符合儿童叛逆心理
儿童天性喜爱自由、幻想、无拘无束、为所欲为,然而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于他们的管制、约束给他们带来叛逆心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位儿童读者喜欢的叛逆英雄,他藐视天庭,大闹天宫,勾销生死簿,见了玉皇大帝仍自称“老孙”,不朝礼不谢恩;对于只靠几句紧箍咒约束他的师傅唐僧,孙悟空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反而常常看不过师傅的弱弱、无能、昏庸而忍不住鄙夷和斥骂。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孙悟空无法无天的叛逆心理,儿童看了后觉得为自己解了气解了恨。虽然儿童在生活中不能像孙悟空那样大骂出口、大打出手,但压抑心头的对待父母、老师严厉管教的怨气甚至怨恨都通过孙悟空轰轰烈烈的反叛畅快地宣泄出来。《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虽然具有比孙悟空更现实更有针对性的叛逆行为,但其行为一样具有荒诞的叛逆因素。对于自己在表哥家受到的怨气,他用魔法使表哥的屁股上长出一条猪尾巴。在魔法学校,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去逞能、探险,在受到学校老师的贬抑后,他利用各种魔法争得公正和自由。儿童读者读《哈利•波特》常会有与他相似的处境,哈利•波特的荒诞的反叛给儿童带来了发泄怨恨的,使他们看到了翻身的希望。《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也是这样一位荒诞的叛逆者。她追赶兔子,误入兔子洞,喝瓶子里的水越变越小,吃小蛋糕越变越大。艾米莉•迪金森说过“太多的理性就是的疯狂”[6]。在爱丽丝的心灵里要发现有理性的教训成为具有讽刺意味的难题。正如NatalieBabbitt指出“《爱丽丝》中成年人为儿童创造的世界是缺乏理智的、疯狂的,书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只有爱丽丝一人”[7]。虽然周围有神经质的兔子先生,暴虐的红心皇后、滑稽可笑的蜥蜴比尔,还有周围的人将爱丽丝呼来唤去,但爱丽丝却不为所动,荒诞不羁的行为消除了他们的权威。“爱丽丝是儿童幻想文学中第一个不屑于接受无论什么教训的儿童,除非那是关于变换身体大小的‘教训’”[8]。这些疯狂的幻想和行为其实就是她叛逆心理的缩影。无论是吴承恩,还是罗琳,还是卡洛尔,他们撰写的荒诞儿童文学抓住了儿童的叛逆心理,赢得了读者的心。
(四)挑战:荒诞儿童文学赋予儿童反抗动力
荒诞儿童文学同时也是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方法或法律的强烈挑战,荒诞儿童文学赋予儿童反抗动力。上文提到的哈利•波特明显的是反抗压抑儿童成偿的教育制度。爱丽丝故事中反抗现象就更多了。故事开篇就有关爱丽丝对于姐姐所看的书的评论:“书要是没了图画与对话,那有什么意思呢?”[9]这也是对当时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制度的一个有力抨击。史蒂芬斯认为:“在图画书或民间故事里,拟人化的动物常被描述成具有像人类一样的能力与社会行为。因为人类与动物行为的差异,这类故事轻易掩盖了作者利用动物来影射人类行为及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意图”[10]。爱丽丝漫游的那片“奇境”影射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表面辉煌、理性、克制的英国,其背后却是混乱的上层社会人士被抑制的情感的爆发,中产阶级虚伪作风的体现。《爱丽丝》小说中,红眼白兔影射矫揉造作的绅士,对仆人指手画脚,对国王却谄媚附势;一心想炫耀自己知识的老鼠,也只会错误地背诵教科书里的某些段落,让人听不懂,还粗暴地不允许他人质疑,影射那些自以为是的小人;性情暴躁的红心皇后,动辄要砍人脑袋,而可笑的是自己只不过一副扑克牌之首罢了的红心皇后影射那些富有极权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凭空出现或消失的能力,不受任何人牵制的柴郡猫隐射作者本人不受当时教育制度的限制。作者还对英国法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既没有法官,又没有陪审团也能定罪实在是荒诞至极。通过故事人物的行为、言语、动作,通过幻想蕴含现实的手法影射出作者意欲颠覆那个时代墨守成规、古板迂腐、靠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儿童读者读完这样的故事,心中反抗意识明显增强。
儿童动漫故事篇8
[关键词] 赤子之心;儿童崇尚;老子;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66-04
当我们看到在欧洲大陆流传极广的一些中世纪甚至更早的童话故事竟与闭关自守的古代中国传奇故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联系背后的深层含义。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之所以能横亘数千载而流贯至今,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文明是一件百衲衣”。在此,笔者以老子“赤子之心”对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皇帝的新装》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分析,寻找它们背后的共通之处。
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儿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儿童: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子尤其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快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
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平时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
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
唉,怎奈三个调皮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
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
二女儿声音温和:“故事情节要离奇荒诞!”
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 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
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欢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
周作人曾经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总之,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儿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即使成年以后,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崇尚儿童。这也与老子的儿童崇尚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因此,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观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在这里将蕴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为什么儿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在老子看来,赤子之心犹如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纯净无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说是德行最深厚的时候,无知无欲,无利害之心,无人“我”之心,对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视同仁。然而,长大之后,嗜欲日深,诈伪日增,便渐渐失道失德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像一头温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思想: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伟人还是普通人,她都同样对待,因为在她心中一个国王和一只乌龟一样都要以礼相待,一个公爵夫人和一个保姆都同样荒谬可笑。作品中的爱丽丝是现实中怀有同情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千万个儿童中的一个。等级的观念和势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见,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东西。
“皇帝的头顶上撑着华盖,走在游行队伍当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户后的人都在激动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实在是无与伦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长啊!多么合身啊!’”
“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他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最后,一个儿童说。”
这个儿童的声音如同晴天霹雳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开!难道成人的视力远不如儿童吗?难道他们真的看见皇帝的新装了吗?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衣服。这便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成人心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使原本淳朴的心灵变得僵硬污秽,如同镜子上面积满灰尘,因此也就无法再用这面镜子洞察人生了。
成人经常羡慕儿童,在儿童的世界里,事情远比想象的要简单得多。真的即为真,假的即为假,喜欢就会大声说出来,不喜欢就从不作任何掩饰。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简单清晰的心态,他们的身心完全协调一致,没有缠人的烦恼,没有患得患失的忧虑。无论是远古的老子,还是后来的安徒生、刘易斯・卡洛尔都极为崇尚这种纯洁无疵、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
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儿童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处世经验尚不足,一直被视为弱者,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受到蔑视。但是,老子早在春秋时期便能对儿童精神的价值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崇尚,不能不让我们后人对之肃然起敬。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在老子看来,婴孩的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握拳坚固,整日啼哭不停,却没有气逆声哑的现象,这是由于他的精气充沛的缘故。这真是元气纯和达到了极点。
爱丽丝从掉进兔子洞就开始了这场不平凡的冒险经历,一直在不停地变大变小,身陷眼泪潭,参加热身赛跑,疯狂地吃茶点,和王后一起打槌球,听乌龟讲故事,和龙虾跳四对舞,为馅饼事件出庭作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什么惊险,爱丽丝都没有失望、放弃,相反她总是充满力量。赤子之心代表的是一种生的希望,一种面对困难的力量,一种善待别人的关怀。
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早在著名教育家卢梭“发现儿童”,在诗人华兹华斯、人类学家泰勒、心理复演论者霍尔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与儒家提倡的“父父子子”观截然不同的“儿童崇尚”。
老子认为赤子之心就像一面纯洁无疵、明亮无污的镜子,而成人心灵的镜子由于受到外部社会的污染已经覆上了厚厚的尘埃。他主张成人涤除玄鉴,返璞归真,返回到赤子的本真状态。
安徒生和卡洛儿对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的看法可以说是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皇帝的新装》中儿童的率直、单纯与成人的虚伪、心机形成巨大反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天然的民主、平等思想与成人上下尊卑,严格阶级划分形成鲜明对比。
马克思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吗?“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儿所崇尚的在儿童身上所体现出的人类本真的、自然的一面吗?
五、教,法自然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本真的一种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是受制于这一观念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那么它便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
《老子》开篇第二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弗始。” 老子在崇尚赤子的儿童崇拜观念下,“不言”“无为”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通过“希言”和“不言”达到“有言”和“善言”,借着“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就是顺应自然。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顺应自然。道是如此,所以照着道这个样子接受教育的人,也要顺应自然,故,教,亦要法自然。
翻阅安徒生和卡洛儿的作品,找不到任何说教的言词,这是因为他们持有和老子相似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习惯在一切事物里面寻找意义的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她认为自己对爱丽丝说的每句话都是珍贵的礼物,但是爱丽丝却道出了全世界儿童的心声:“我有权思考!”是的,所有的儿童都有自然成长的权利!
无言的教化,如春夜的细雨,慢慢浸入每个儿童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为不言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成长,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爱。
六、总结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因为老子认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关于儿童的观念和教育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更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启示。美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埃里克・基梅尔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理论初探》中写道:“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为它的儿童所产生的那种类型的文学,最好地显示出那个社会所理解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1]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2]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易斯・卡洛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5] 安徒生.我的一生[M].玄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17.
[6] 韦苇.韦苇与儿童文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儿童动漫故事篇9
[关键词] 动漫;民间文学;叙事模式
动漫艺术是现代新兴的一种特殊叙事艺术,它借助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虚拟的时空现象,具有假想性、幻想性、娱乐性等特点。传统的民间叙事文学通过假想、幻想等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它与动漫艺术异常接近。然而,动漫艺术历史非常短暂,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而民间叙事文学在几千年的民间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经典叙事模式,这正弥补了动漫先天上艺术性缺失的不足。大量动漫作品有意无意地借鉴和吸纳着众多民间叙事模式为自己所用,从而大大提升了动漫的艺术水平。
动漫作品开端和结局的民间叙事策略
(一)故事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性
罗伯特·肖尔斯说:“小说的艺术就在于能使故事素材变成情节的时间顺序的人为安排上。时间对于小说是至关重要的。”①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需要时间的左右,其实,以叙事为中心的故事类作品都是如此。时间是故事创作的重要手段,对时间的弹性操作可以大大发挥故事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比如,我们可以让故事发生在若干年前的奇幻世界,也可以让故事发生在当今的现实世界,更可以通过若干年后的故事假设来预测和想象人类的未来世界。在民间叙事中,时间更是发挥着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内容大都通过幻想性、虚构性、假设性极强的故事情节的描述来表现民间认可的“永恒规律”,这种规律是民间要表达的重要主题,是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让这些规律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可,虚幻的故事内容就必须能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让听众感觉真实可信,要达到这种效果,叙事者往往会在时间上讲究一些技巧。这种技巧主要表现在对时间不确定性的把握上。
大量民间叙事文学的故事起始时间往往这样设定:“很久很久以前……”“从前有个……”“很多年以前,这儿有……”“在古时候……”等等,这些时间明显不是具体的,它给听众以极大的时间模糊感。这就促使听众无法也不能拿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段时间和空间的实际生活与故事内容相对照,这时,讲述者就可以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任意联想和想象来表现自己意念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因素。不管故事的内容是如何荒诞不经,如何超越现实、超越自然,听众都难以与现实相比较进行真假的评判。
动漫艺术在表现内容上与民间叙事文学极为类似,大都属于虚幻的故事情节,同时,动漫的目的更多的也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讲述“永恒的规律”,它的关注点不在时间、空间等外在的因素上,而在于故事事理、角色的人格魅力等深层次内涵的表达上。这促使它在叙事时间上大量借鉴了民间文学起始时间的模糊化技巧。不确定的时间因素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动漫的叙事之中。如我国的动画电影《金色的海螺》《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动漫作品在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没有提及人物出现的准确的历史时间,故事只是在因果逻辑关系中不断地进行演绎。
(二)故事结局的“大团圆”叙事模式
在民间叙事文学中,大团圆结局是各类故事情节经常运用的叙事模式之一。从中外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后来的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者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创作模式。西方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六只天鹅》等无不演绎着公主(或女主人公)与王子摆脱了各种艰难险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等民间作品也都以善良的势力战胜了恶势力而结束了整篇故事的叙述。
弗莱说:“喜剧通常总是朝美满结局发展,而观众对美满结局的一般反应是“应该这样。”②民间叙事中大团圆结局的设定,归其原因在于民间百姓朴素的审美需要及民间文学的表演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惩善扬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朴素的审美观念是民间百姓的情感主流。这种情感观念是他们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潜意识的迫切需要,寄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尤其在社会早期阶级不平等的关系中,民间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们便把内心朴素的道德愿望在文学叙事之中加以表现。我国民间“长工与地主”的故事类型往往表现了这样的主题,百姓不满的情绪在故事的结局“地主得到惩治”中得以发泄。另一方面,民间叙事文学是民间文化、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带有表演性质,这种表演性是在民间讲述者和聆听者之间完成的,带有相当成分的“狂欢”性质。俄国学者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仿佛是庆贺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的文化行为。③老百姓借助这种方式实现了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情感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和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叙事文学的故事结局显得异常重要,它往往能够决定故事聆听者的情绪。大团圆的结局不仅赋予了听故事人以特殊的快乐感,而且实现了他们极具颠覆性的民间想象。
动漫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较,它以制造欢快、幽默、愉悦等轻松效果为目的,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这种审美要求与民间叙事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民间叙事文学在民间的讲述也是希望激发起聆听者聆听的兴趣。正因为这样,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圆”叙事方式在动漫艺术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如《千与千寻》中千寻在经历灵异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之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父母,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狮子王》中狮子辛巴在中了叔父奸计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远走他乡之后,经历了迷离和逃避,最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杀死了篡权夺位的叔叔,担负起了狮子王国的重任;《葫芦兄弟》中葫芦兄弟最后通过彼此的团结打败了妖精;《金色的海螺》中青年男子通过了海神娘娘的重重考验,与海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些动画片的大团圆情节模式不仅契合了主要受众群体儿童的本真的心理需求,向他们展示了未来生活的光明与美好,而且对广大成人而言,艺术欣赏的畅快与轻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动漫艺术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民间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会出现类型化的倾向,其中的母题、人物、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类同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程式化的民间文学叙事特点,这一程式化因素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口头程式理论”学派的代表性学者艾伯特·洛德曾说:“程式的丰富积累会导致更高水准的创造和再创造的变异;主题和故事的积累会导致限度之内产生大量同类变体。”④这应该是民间叙事文学中情节内容大量出现类型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民间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又一重要体现。它主要指故事中的形象塑造多体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即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两种对立的品性,如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一正一邪等。由此导致故事在人物身上所给予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两极结构,如美与丑、勤劳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憨厚与狡诈、谦虚与骄傲、正直与无私等。如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纯洁善良与皇后的恶毒形成对立;《小红帽》中小红帽的单纯与狼的狡猾形成对立;神话中《黄帝与蚩尤之战》中黄帝的正义与蚩尤的邪恶形成对立;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无辜、懂礼与婆婆的刁难形成对立,等等。这些作品主要以两种形象的对立为核心,在二者的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的演绎和发展,可以说这两类人物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叙事的主线。
“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民间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简单化、类型化的特点,其中充溢了夸张和幻想,而这种特点正好符合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儿童是特殊的群体,与成人相比较,他们比较单纯,理解问题往往比较直观和简单。在他们的思维中,人是由好人和坏人两种类型构成的,也就是人“非好即坏”,他们不能理解复杂的人物性格。因而适合他们的作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尽管性格鲜明,但并不立体和丰满,作者通过这种简单化的人物最终想传达给儿童一些普遍性的道理。
动漫艺术的主要接受群体是儿童,因此在叙事结构上也往往采用“二元对立”的民间叙事风格。如我国的动画电影《葫芦兄弟》中善良、富有正义感的葫芦兄弟与邪恶的、危害百姓的妖怪蛇精等的对立;《金色的海螺》中善良、执著的青年男子同海螺纯洁的爱情与冷酷的海神娘娘之间的对立;《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弱小但机智、善良、勇敢的喜羊羊与邪恶、贪婪的灰太狼之间的对立;美国的《猫和老鼠》中聪明、可爱的老鼠杰利与滑稽、笨拙的汤姆猫之间的对立。“二元对立”叙事结构在动漫作品中不仅表现为传统民间化了两种类型人物的对立,而且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的升华,还表现为人物性格在时间上前后形成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人物形象塑造愈加丰满立体。前者的对立主要是表现在空间上,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日本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可以说是融这两种“二元对立”叙事模式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千与千寻》主要讲述一个叫千寻的女孩误入灵异世界而发生的一连串奇异的事情。从故事内容来看,千寻由一个胆小、懦弱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个坚持不懈、勇于奋斗、顽强不屈的完美性格的人这样的成长过程构成了故事的纵向线索。人物性格在时间上前后对比异常鲜明。而在灵异世界这个空间范围内,正邪势力又构成了另一种“二元”叙事结构。善良、弱小的千寻、富有正义感的小白龙、淳朴善良的钱婆婆、热心的锅炉爷爷等与利欲熏心、麻木不仁的汤婆婆之间形成了矛盾对立。故事正是在这纵向与横向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中不断地进行演绎和发展。但正因为这种多重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促使这部动画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异常成功,传统的民间的单一、简单化、类型化人物性格在故事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与此同时,多元的叙事结构也造成故事叙事的复杂性,对于儿童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中,我们却能发现动漫艺术在扩大它的接受群体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注释:
① [美]罗伯特·肖尔斯:《结构主义与文学》,孙秋秋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②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③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④ 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中国民俗学年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7(06).
[2] 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儿童动漫故事篇10
[关键词]儿童动画;童化,快乐原则;童稚影像;儿语
儿童动画是指动画创作者考虑和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发展水平,使影片的内容、语言等尽可能的适应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动画电影。儿童动画创作的困难在于,作为成人的动画创作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克服成人经验的阻挠,不断返回儿童视角,从儿童的认知面和兴奋点来搭建动画语言,这种成人持续的回忆、移情、返回的过程,我们可以称其为“童化”过程。
“童化”机制一方面强调了通过重申动画与儿童的渊源关系,呈现儿童生命和生活的基本状态,彰显了儿童那种源于鸿蒙之初的游戏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从儿童动面观照成人世界的镜子作用,架通从童稚世界通往成人世界的桥梁。儿童动画的这种“童化”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快乐原则、童稚影像、儿语音声。
《青蛙的预言》是法国疯影动画公司自1998年起,历时6年、动员200多人制作完成的动画长片,也是导演雅克一雷米一杰赖德从事动画制作20年,第一部执导的动画长片。影片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映、法国安锡动画影展特别放映、柏林国际影展最佳动画水晶熊大奖等殊荣。《青蛙的预言》在创作上尊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低幼、不教条,充满了幻想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儿童爱看,而成人看了又仿若回到了曾经儿童的时光,渴望追寻那份纯真无邪、乐观豁达、快乐无比的遥远记忆,其成功也就在于三个层次“童化”的成功。
一、快乐原则:从宗教惩戒到人间大爱
儿童动画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快乐的故事,这是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儿童动画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青蛙的预言》尽管是法国动画人的佳作,但在故事设计上始终凸显了“快乐第一”的创作理念,对快乐原则上的拿捏和把握丝毫不输于迪斯尼。
善良、无邪、平等、博爱是快乐的基石。电影里,预言者从《圣经》中的愤怒的上帝变为善良的青蛙,故事也从宗教神话转为轻松的童话。《圣经》讲述的是关于惩戒的故事,述说人类的堕落触怒了上帝,他降下40天40夜的大雨汇成洪水以惩戒人类。上帝只把信息预告给了虔诚的诺亚,使得诺亚能够带着家人和一些动物躲进巨大的方舟而幸存。动画讲述的则是关于爱的故事。大雨不断、洪水泛滥只是个引子,转瞬即逝。对于船上的人类和动物来说,怎么在橡皮船上和平共处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而随即海龟的到来,大家又再一次陷入了困境。人们最终在爱的感化下,化干戈为玉帛,鳄鱼放弃了攻击,乌龟改邪归正,终致大雨退去,渡过难关。
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是快乐的催化剂。本片叙事线有两条:一条类似《圣经》,费迪南一家带着丽丽和动物们在橡皮船中避难,最后躲过了洪水。只是在这条情节线的设置上更加复杂,处处埋伏笔、设悬念、造困境。在大的灾难“洪水来临”的情境之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如食物困窘、食肉和食草动物的矛盾、丽丽知晓父母的“遇难”、乌龟被救、鳄鱼袭击等等的小灾难,情节真是一波三折,处处困境,但总被善心、爱心化解了。同时,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副线,丽丽父母为了补充他们动物园家族成员到非洲寻找鳄鱼。两条线在开头结尾交叉之外其余在内容上有呼应但不相干,如丽丽父母带着游泳圈上路对应丽丽发现游泳圈上的“lm”,丽丽父母寻找鳄鱼对应鳄鱼的袭击。两条线在影片结尾汇聚,结尾一个拉镜头,由费迪南家一个橡皮船变为更多的橡皮船和从橡皮船中出来的更多的人类和动物。这次洪水并不只是费迪南一家,而是芸芸众生都幸免于难,影片最后也在“狂欢”中落下帷幕。
通过“童化”机制,成人成功地变成“老小孩”,善意地制造了一个善良、浪漫的故事去逗取小小孩开心,而成人们则感受了一场久违了的纯真无邪之旅,童心荡漾,并转而思考一下善之中心、乐之本源等世界、人生存在之意义,如关于婚姻和责任(费迪南夫妇、大象、小猫)、关于世界本源(“大地和天空相爱”的浪漫想法)、关于平等(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等。
二、童稚影像:“儿童印象主义”发出的迷人阳光
“童化”机制还往往在视觉呈现和视觉造型上去迎合儿童的兴趣和审美偏好。《青蛙的预言》在镜头的处理上沿袭了法国艺术简约、浪漫和高雅的传统风格,在画面处理上用一种近乎蜡笔的笔触,在摄影机下拍摄,透出一种光与色交响的鲜艳而具生命力的色粉笔独特效果。影片大部分段落主要用橙、黄、红、绿、蓝等鲜艳的色调表现了阳光底下人类和动物的生活。这些颜色在镜头的更替中不断变化,在色彩蒙太奇中呈现出绚烂多彩、富有生机、非常阳光的一面。“关注光和色的研究,注重表现瞬间印象,是印象主义重要特征。”有人称影片具有儿童印象主义的色彩,不无道理。
从心理学上说,儿童对自然界最敏感的莫过于光与色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力。“颜色爱好呈现出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幼儿期最喜爱的颜色视群是橙、黄、红、绿。到青少年期,突出了蓝色,即以黄、红、蓝为主。老年期则偏灰色。”不管是色调还是色粉笔的效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孩子的尊重,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很看重跟小观众的沟通,他在创作之时就不断的询问他的几个孩子的想法。
影片另外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令人欢愉的是各种各样的造型。橡皮船比例夸张,又高又窄,下面由一个米其林轮胎支持,在波浪中像汽车一样横冲直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影片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浑圆的塑造。浑圆的造型,总是让我们想起其可爱的一面。费迪南穿着海军衫那样的横条纹加上吊带裤的吊带,具有“米其林轮胎”身材;小猪矮肥的身躯简直像一个圆圈,憨态可掬,超级无敌般的可爱;善良的动物群体都是以圆弧塑造的,突出其傻劲、鲁钝的性格特点。其他的动物在造型上也非常贴切他们的外貌和性格。如温和、饱受觊觎的羊咩咩、修长的爱听谗言的动物领袖狮子、瘦削可怜的老山羊、带条纹自私的老虎以及尖嘴猴腮的机关算尽、狡猾成性的狐狸,还有更加凶恶的鳄鱼和一肚子坏水的海龟,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各形各色的可爱“动物世界”。而在剧情中他们富有幽默而可爱的“表演”更让人忍俊不禁。特别是费迪南、老虎。初生的小猫等在纹理描绘上的相似一方面幽默搞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彼此联系、共生共存的关系。
三、儿语音声:寓教于童谣
一般地说,影片的声音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本片的音乐和音响很特别,由67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加上手风琴、风笛、印度吉他以及亚美尼亚簧片等传统乐器,使影片弥漫着浪漫的色彩。 特别是费迪南弹着吉他,唱着“船长之歌”等歌曲,更有一种潇洒、感人的力量。而影片在人声和音乐上的表现又有一定的想法,在温情的基础上传达一种人性的至纯至真至爱。导演雅克曾经说,他希望看过影片的孩子们都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从这个古老故事的现代版中领悟到一些道理,比如一定要维持生物多样化,以及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等。而这些道理大部分是通过音乐或者对白和独自来传达的。但是,这些声音在传达道理上并不是生硬的,它不同于中国很多动画片为了主题而主题,完全置观众的感情于不顾,摆一堆的大道理,让人敬而远之。
本片的说教完全是经过包装过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观众观赏的愉悦中不刻意的传达出来的。我们发现为了呼吁保护和爱护弱小者是通过音乐演唱出来的,在谷仓内避难时,狮子老虎对着小动物们,虎视眈眈,老船长这时候弹起了吉他,电影用了原声,歌词就是要求大家和谐共处,保护弱小动物。而在这优美而愉快的音乐中,我们沉浸陶醉似乎忘记了说教的不适感。而关于批判人类虐杀动物的自私本性则主要通过乌龟的歇斯底里的独白表现出来的,我们在乌龟近乎抓狂的陈述和动作中看到了一种夸张到极限的荒诞感,也并意识到人类自身的自私和贪婪诸如此类的劣根性。而关于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宽容和博大的话题则一直是费迪南为人处世的准则,到了影片高潮的时候,他的劝说也宣扬了一种观念:要博爱、宽容,要得饶人处且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