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材料
祖国,您好!五十五年前
您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在天安门城楼上
一位伟人挥手向世界宣布您从此站起来了
今天,站在新世纪
面对世界高科技没有硝烟的战场
您又以崭新的姿势和高手们搏击
奥运会上您从零的突破
跻身世界第三的强者行列
您踏上了世界经济的快车道
向着小康社会挺进
一条条高速公路、一座座跨江大桥……
提速火车、航线通机、载人神五返回……
香港、澳门回归、加入世贸……
三峡工程合龙、青藏铁路、西气东送……
饭桌上的时鲜蔬菜
普通百姓家里的电脑上网
再就业,基因工程
手机漫游……
祖国!您好.日新月异的祖国
朗诵材料篇2
关键词:行动;教学法;应用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学生出题法、现场辩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是一种用心、用脑、用手的活动。学生是行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由于这种教学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虽然传统教育中的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概括性,行动引导型学习领域教学计划的实施把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职业教育改革迈上一条通渠大道。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学科的掌握不是很扎实,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强,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很适合他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法,尽量发挥其优点,朗诵是一门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对句子作准确的复述,并且要避免任何语言错误。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我在学生中开展了英文朗诵模仿大赛,教师要首先进行知识准备,提前两周通知学生朗诵模仿的内容,组织学生集中进行两周的模仿朗读行动,教材为公共英语精读或综合教程。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本配套的MP3资料。然后是物质准备,教师需要将供学生随机抽取的阅读材料做成PPT,以便在朗诵时展示出来。比赛前让学生多看经典名人演讲或大学生演讲比赛视频。本次英文朗诵模仿大赛是针对大学新生设立,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纠正英文语音语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本次大赛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每位学生准备1-2分钟的朗诵材料和配套MP3朗诵音频,模仿跟读,二是教师为学生准备一部分朗诵材料供学生随机抽取进行即兴朗诵。教师讲解英文模仿的任务,做好动员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选定大赛的主持人,选定1-2名主持人非常有必要,教师只充当指导者或顾问的角色,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展开全部交与学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持人的工作职责是负责统计各个学生的朗诵信息、排序、主持等工作,使朗诵能有序进行。为了给学生朗诵做一个示范,教师给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大学生认识到经过训练。他们也能达到那样的水平。让学生自己制作朗诵材料,首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选取朗诵材料及配套音频,朗诵材料的长度在2分钟左右。将选择的朗诵材料的文本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朗诵表演时展示给观众,方便观众了解朗诵内容。朗诵材料中的生词要差词典,弄清发音、词意。学生模仿朗诵练习,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做适当指导。模仿大赛之前,学生要认真听自选材料,做好注释,对停顿的地方要做好记号,语调、节奏也要做好记号,以便模仿时事半功倍。练习时学生要反复听,反复朗读,反复模仿。大赛中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朗诵能力,主持人做好安排,统计每个学生朗诵的内容,确定出场顺序,确保活动的有序性。由指导教师作为评委,对每个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分,学生朗诵自选材料时,可以邀请一位同学做助手,帮助放映朗诵材料的PPT,放映的速度与朗诵的进度一致。最后可由学生按顺序随机抽取指导教师之前准备的朗诵材料(每一份材料都制作成相应的PPT)。学生可用5分钟做准备,熟悉材料,可以查词典。前一名学生准备朗诵时,下一名学生可以抽取材料,开始做准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即兴朗诵给予评分。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英文朗诵与模仿的小结,总结经验和不足,以及对这类练习的建议。
朗诵材料篇3
关键词:政治教学朗诵学习效率
一、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作用
初中阶段的政治课称为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具有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指导和行为规范。一个拥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有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自己也能在奉献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财富;反之,一个思想品德不良的人,不仅自身难以获得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危害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自立自强、乐于奉献、知法守法、爱党爱国的意识,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政治教学通过针对学生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单元,以达到为学生疏导心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学生刚刚告别小学、迈入初中之际,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学生很可能陷入学习困难、与同学不和、交不到新朋友等困境,心态受到打击。政治教学会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抚慰学生的情绪,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阳光的心态迎接初中生活,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拼搏奋进。在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政治教学列出了青春期的相关烦恼,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以及自己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并为学生提供了健康、安全度过青春期的方法。在学生成长阶段,政治教学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并使学生知法守法,懂得身为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爱党爱国,清楚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除了运用声音外,朗诵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情感。政治教学是要把抽象的道理传输给学生,朗诵是帮助实现政治教学目标、发挥政治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政治是一门政治立场明确、有丰富情感的学科,我们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分析、归纳、举例、角色体会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情景,因时制宜,发扬朗诵利于抒情的长处,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能收到奇效。
二、朗诵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一般反映情绪的生理变化。人的情感体验对人的认知能力有较大影响,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往往会推动人的认知向这方面发展。在政治教学中,应使课堂氛围向贴近教学内容的方向发展,以起到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更好理解所学内容的作用,而朗诵就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手段。朗诵出来的文字,会偏向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自然地带上文学作品的情感。政治教材里有许多名人名句,如果能饱含情感地带领学生进行朗诵,将会更容易带动学生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能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场景,从而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八年级(上)第四课第二节“以礼待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以礼待人”的作用后,让学生们齐声朗诵“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以起到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对“以礼待人”这个道理的认同感。要达到这种效果,也要求朗诵者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因此教师必须在掌握朗诵材料的情感基础上,结合朗诵经验来朗诵材料,并且将朗诵材料的情感稍作讲解,便于学生情感代入,同时教授相关的朗诵技巧,比如停顿、语速、重音,必要时可以带动学生一起朗诵。在学生掌握了朗诵技巧后,运用朗诵的手段将更加有助于他们对朗诵的政治材料的情感体验。
三、朗诵可以帮助学生识记所学知识
识记是背诵的一大重要步骤,通过反复的识记,脑内会形成相关的暂时联系,这是记忆过程的一部分。朗诵也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古时候的学子为了背诵文章,经常摇头晃脑地诵读文章,听起来抑扬顿挫,饱含感情,而古文的句读严谨,感叹十分丰富,如果读得恰当,会使得文章更加难忘,利于学子记忆。在如今的政治教学里,朗诵记忆法也是很重要的记忆方法。1.朗诵能提高记忆力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大意就是把书中内容多朗诵几遍,自然而然就能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难以忘记。朗诵还可以舒朗心胸,规范言行,增强学生对于细微变化的理解能力。政治教材里需要背诵的语句多以并列形式出现,各句子间变化较小,这些句子是教材内容的提纲语句,表达所要讲述的主要道理。但它们分散在教材的各个段落之中,如果用默读的方式浏览教材内容,不容易注意到这些句子间的变化,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朗读会更容易发现句子之间措辞的变化与联系,以及它们所表达道理的相互关联性。把握住了这些变化、联系与关联将有助于学生记住这些饱含哲理的句子,政治教学的成效也会更为显著。此外,教师要把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用简洁的语句写在黑板上,待讲完新课进行归纳小结时,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诵几遍,让他们轻松记住当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2.朗诵提高考试答题效率笔者学校的思想品德测评以开卷形式进行,外行人认为这样的考试只要翻书找答案就能考出好成绩,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在考试时要答完试题相当困难,做完试卷后就基本上没有时间检查自己是否答对。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教材内容不熟,更别说记住这些内容了。他们在作答时,每一道题都要去翻教材和练习册找符合题意的答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因阅读资料而导致答题思维受到干扰。所以,分数不高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朗诵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记住所学的主要内容,在考试前指导他们稍加识记,梳理好知识体系,那么在考试时,基本上可以免去翻书找答案这个环节,考试效率提高,自然容易得到高分。
四、朗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的知识,理解能力都是考量学生水平的标准之一,对于题目的不同理解会使学生有不同方向的思路,因此各科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本学科知识解析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才能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才可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题目中把握材料重点,通过分析给出正确的答案,提高考试成绩也是自然的事。如果学生对政治知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难以真正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作用。1.朗诵能提高理解能力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意是书读的熟了,即使没有别人的解释说明,自己也能明白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道理。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逐字逐句的给学生讲解书本知识,教会学生诵读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使政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的方法很多,并不局限于个人拿着书本朗读背诵,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诵读活动,例如请学生诵读,然后听听学生对所诵读句子或段落表达道理的见解,再问其他学生是否认同,或是请学生每人诵读一部分,使学生合作诵读一段相关文本,以提高学生对于诵读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尤其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每复习一课教材的主要知识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行诵读教材内容,这样做能帮助他们充分感知教材内容,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新课时的教学场景,从而在复习时能够系统地串联、整合教材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作用外,朗诵还是提高学生专注度的有效教学手段。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生理阶段,他们具有反应快、记忆力强、情绪起伏大等特点,但是大部分人的学习专注度不高、自律性不是很强。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认真听了十来分钟的课,便开始走神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是停止教学活动一一点名提醒的话,不仅耽误教学,还会影响其他正在认真上课的学生,这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来一个齐声朗诵,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也无痕地把那些思想上开小差的学生重新带入了课堂教学,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朗诵材料篇4
第一,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朗读和背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长时间的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优美的语句。让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听说量,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中就有话可说、灵活运用。其实朗读和背诵也可以转化成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读背的内容。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上课前几分钟可以快速朗读或者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课后也是如此。晚上睡觉前同样也可以花几分钟来朗读或者背诵当天所学内容。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扩大对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和英语句型的理解和积累;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说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让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四种技能。
第四,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音、语调、语言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李阳《疯狂英语》就主张用背诵来突破口语和听力。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激情倍增,这样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第五,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基础和有效方式。背诵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对所学的内容反复理解的过程,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一个大量朗读和背诵英语文章的学生都会有一个很好的英语语感。他们做题时即使对句子不作语法分析,准确率是相当高的。这种特殊的语感来源于平时的阅读背诵的积累。
第六,有效的朗读和背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在英语学习中不少学生记不住所学内容,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读和背太少了。经常性的记忆、背诵就会使记忆力变强,同时记忆的潜能就得到开发;相反,记忆的少、背诵的少、怕背诵记忆力就差。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不懈的背那些精彩诗篇、优美语句,对英语基础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长期以来学生就会形成自信,这样更加有助于英语学习的提高。
我们知道了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方法得当就可以事半功倍。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1.理解放在首位。朗读和背诵必须先要理解文章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告诫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否则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却得到很差的效果。自信心和激情此时也会受到打击。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次背诵要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量。不要太多或者太难。如果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心里非常愉悦。这样就会加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坚持不懈。朗读和背诵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情好了就读和背,心情不好了就不读不背。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4.学会模仿。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会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自然、流畅的语音语调会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完美的效应。作为教师来讲我们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要有导演的敏感性和指导艺术,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朗读、背诵的气氛。
5.难点分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比较长和复杂的句子分解成短语、短句,先熟练朗读这些短语和短句,然后再朗读和背诵长而复杂的句子。
朗诵材料篇5
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成绩呢?
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必然与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有莫大关联。学习英语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对于每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诵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现在有的六年制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有的甚至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小学的英语只是为了帮助现在的学生更早的接触到英语,从内心认识到英语是一种他们未来要学会使用的一种工具。因此,可以说英语的学习正式开始于初中阶段。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东方国家来说,英语的内涵和情境必然是不太容易被初中生们所理解的,故而朗诵这种手段也就势必要发挥作用。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学习汉语不也是从朗诵开始的吗?从小学开始,我们开始读拼音、写汉字,背句子和课文,这样我们一路走来,开始会读、会说、会写。然后老师们开始讲解汉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么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朗诵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方法。
一、朗诵的优点
1.朗诵可以摆脱环境影响
我们只要给学生们精选出需要诵读的内容并给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们就可以在早读中或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而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2.朗诵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朗诵不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支配的时间。饭前饭后、上下学路上等时间都可以用来朗诵教师安排的内容。而且闲暇时间的朗诵(不在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下)可以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记忆水平和能力,锻炼自己的讲话能力和自信心。
3.朗诵可以积累大量的英语语言素材
你肯定见过有的人能“出口成章”,有的人能写出“锦绣文章”,有的人能“神思泉涌”,有的人能“妙笔生花”,而这都跟朗诵脱不开关系。俗语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虽是之于汉语,但语言都是相通的,只是习惯和方式不同而已。优美的英文短语、句子以及习惯用语,这些都可以用来成说、成文。通过朗诵,学生可以存储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课外阅读的能力,从而可以从课堂上或者课外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地理常识等,如此又可以为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或许他们会因此产生进一步朗诵的兴趣和欲望。试想一下,在某次考试中,由于学生因比较强的朗诵能力而积累的语言素材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他们能不再接再厉吗?而素材积累的另一个升华就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如考试中常见的选择题或者补全对话,虽然学生可能不能确切了解整体的情景,但是由于积累了那么多的素材,他们也很有可能回答得很漂亮。
4.朗诵可以训练语言的流畅性、连贯性和思维性
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朗诵虽是技巧性不太强的方法,但是“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朗诵势必会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说长时间的朗诵肯定会提高学生语言的流畅性。读的多了,再说的时候肯定会比较流畅、连贯。朗诵还可以训练语言的思维性。积累的短语、句子等多了,自然在回答问题时就能信手拈来,随时取用。而效果愈是如此,愈会激起学生新的朗诵欲望。这就走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朗诵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初中生正处于生命发育的黄金时代,其思维的多向性是无法量化的,而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一直是各科老师的目标。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对于英语来说,积累的语言素材多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就必然会对这些素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样不就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吗?但如果不注重朗诵呢?我们也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学生的素材不足,语言资源缺乏,那么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师要善于使用朗诵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朗诵教学。
1.指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朗诵内容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Shopping”、七年级下册的“Finding your way”,这些都是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就具有代表性。现在的中外交流已经很常态化了,在街上遇见几个外国人已经不算新鲜的事儿了。如果学生这时候能有机会帮助他们或者跟他们交谈,这样积累的这方面的素材就会派上用场,比如问路等方面的内容。
2.朗诵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朗诵教学并不是说简单地给学生筛选出内容就只让他们朗读和背诵,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比如,可以采用小组背诵比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这里还要注意向学生传递英语的内涵、文化及传统,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
朗诵材料篇6
关键词:朗读与背诵;学习语法;语言实践;独立实践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使用汉语交流时,都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有效的信息的加工整理,随着知识点的积累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活学活用。我们中国的小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是从音素模仿学习的,没有任何一个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天生会说话,在后天的强化训练中学会了汉语。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而我们学习英语亦是如此。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很有限,平时很少练习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课读读课本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早读课堂上,不开口读英语,其原因还是平时缺乏练习,害怕同学嘲笑自己,自己不够自信。更重要的是不怎么会读。课堂上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听课,做笔记。但课后不能及时巩固复习,从而导致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习外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重要途径。朗读和背诵也有助于克服中国学生学习“哑巴英语”模式形成。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在英语学习中的细节落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方面:朗读和背诵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约束。
朗读和背诵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安排起来也是比较灵活的。我们只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材料,学生就可以在课外花时间去完成。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朗读和背诵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知识
朗读和背诵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朗读和背诵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可以训练语音语调,有助于改进语音。朗读时,是在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促进口语表达的能力。
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学生刚接触英语,对其比较好奇,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课文不会读,而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从初一就应该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能大声的朗读,积极的背诵,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多读多背一些实用的英语句子,形成一定的语感,英语成绩照样也可以提高。
第二方面: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讲授语法知识应从具体材料入手,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操作中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如在讲授英语的名词单数变复数问题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本教材的特点,从实际操作着手,把课文中出现的含有复数变化的句子,再加上一些稍有变化但可以听懂的句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讲出来,或在稍加指点的情况下做出来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做学生会感到具体易懂。
在涉及到时态教学时,每涉及一种时态,开始我们只呈现动词变化和有明显特征的词。如,现在进行时,呈现其时态的结构是:be+doing形式,它常与listen,look,now,等单词密不可分。联系现实生活需大量举例并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开始只用英语表达说,逐渐点滴地指一指。最后等大家对本句型能说出来的时候,才进行总结。
第三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去发现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再读对话,讲解一下语言难点和句型。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牢固,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和实践合理地结合,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转化为概念,用概念构成思想并以言语的形式加以表达;并使他们学会把从课本中学到的思想用于实际,使抽象的知识上升为具体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乐平.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朗诵材料篇7
朗读教学 有效性 语言素养
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而不应忽视其独特的功效。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探讨,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我想就语文朗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1.保持朗读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我们反对把早读时齐读式的朗读,提倡早读时朗读的多样性,这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产生厌烦心理;我们也反对课堂教学中只让学生听专家朗读,老师范读,而不让学生参与的朗读,倡导教学中要因势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这才可调整课堂节奏,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更反对把朗读扩大化,把什么文章都拿来乱读一气,倡导朗读选择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才可达到朗读之熏陶渐染,培养语感,升华情操的目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只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2.加强朗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朗读熟悉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消化领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多积累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口诵心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由此可见,朗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从读人手,带动说写,可以用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3.扩大朗读范围。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还对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着重要作用。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故而,朗读的内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全部教材且走出教材,全方位地寻找朗读的材料,以期过到朗读真正的要求与目的。另外,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即许多教师认为朗读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进去。其实,我们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计划,必须明确其目的性。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及甄别朗读内容。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监督与追踪,在必要时应进行示范与检查等等。故此说,朗读训练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而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方缺一不可。语文科的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清楚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上的作用与地位,更应清楚朗读训练在现实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朗读训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朗诵材料篇8
一、诗歌朗诵的美感意义
(一)诗歌朗诵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二)诗歌朗诵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三)诗歌朗诵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四)诗歌朗诵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诗歌朗诵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诗歌朗诵的再创作意义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就这些方面来说,高中语文教材对朗诵诗歌处理得非常好。所选诗词,按照了新大纲“课文要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所选之文全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厚载的思想文化之重。
(二)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
朗诵材料篇9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集视频、图片、声音等于一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一开始上课就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学生很快就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甚至那些熟悉这首流行歌曲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小声跟着唱起来。再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投影滕王阁的图片,就能激发学生对滕王阁景色的想象和阅读兴趣。再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当学生聆听了豪放、雄浑的歌曲后,自然对苏轼笔下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探寻的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扩充学生自主学习材料
新课改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相关的素材或资料,并引导学生自己去领会文章的深意。而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便利。
如在指导学生学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资料以及赵明诚去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声声慢》中所包含的国家破灭之愁,故园丧失之愁,晚年孀居之愁。在指导学生探究《将进酒》中李白的情感由豪放向狂放转变的原因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八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历史资料。
三、运用多媒体创造性整合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整合可以最大限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知识点变得系统且完整,而多媒体这一信息化技术手段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了《李凭箜篌引》,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对音乐的描写有何异同。再如在讲授杜甫的《蜀相》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陆游的《书愤》,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位诗人都提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用这一典故来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是两首诗歌的共同特点,但又略有不同。杜甫面对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成显得格外伤感,而陆游在年老功业未成时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的事例还有很多,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就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两位诗人在面对森严的门阀制度时,都发出了抗争的心声,前者消极,后者乐观。
四、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词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多媒体的出现为诵读环节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康桥、孙道临、濮存昕、胡乐民等名家的朗诵音频或视频材料,可作为学生练习朗诵的范本。
比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胡乐民的朗诵视频,学生会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朗诵起来,为声情并茂的朗诵所吸引,为李白诗歌中所洋溢的豪情所震撼。朗读的热烈氛围营造出来后,学生都举手渴望一试,在学生尝试朗诵环节,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使他们在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朗读古诗词带来的快乐。在杜甫的《兵车行》教学中,选用孙道临朗诵该诗的视频,抑扬顿挫的曲调以及投入的朗诵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合于教学内容,即使是网上下载的课件也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精神进行创造性整合。色彩搭配、图片选择、音视频链接等需要精心设计,以简单、直观、实用为原则,尽可能不要妨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件容量要坚持度的把握,过多的内容设计只会加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问题的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多媒体的使用只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破坏思维活动。
教师应淡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优美的黑板字或者迷人的声音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吟诵是学生学习并体会古诗词魅力较好的方式,这是多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朗诵材料篇10
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完成阶段,即运用语言文字等物质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技巧,将构思成熟的意象加以物态化,创造出形象生动、意境隽永、能同时诉诸读者感官和意识的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从主体心灵中的审美意象到艺术作品中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构成了艺术传达的过程。朗诵根植于文学作品,拥有艺术土壤,在朗诵艺术中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我们可从艺术传达角度来研究朗诵言语的建构材料和生成策略。 一、从艺术角度看朗诵言语建构材料 列夫舰尔斯泰对艺术作过这样的定义:“只要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那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词句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清。”[,]艺术不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制造,而是一种意象物化的活动和审美传达的过程,是把构成艺术的材料如语词、音符、色彩等组合建构成一个可视、可闻、蕴含意义的实体。朗诵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关键就在于它要把无声地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符号信息转化为一种有声地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语音信息,是朗诵者通过有声语言向听众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及朗诵者主体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意、情、形构成了这一艺术活动中紧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一实质为再创造的过程中,朗诵言语既包容了文字语言的底色,又增添了有声语言的亮色,展现了整体和谐、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意象、语流、旋律、色彩组成了朗诵艺术的言语建构材料。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是艺术家内在的审美对象。真正的艺术语言,一方面要唤起与内在情感有着相同动态结构的意象,透过意象达到对情感表现性的把握,另‘方面要有语流的起伏变化。语流是先后说出的一串代表意义的声音,在朗诵艺术中,语流是动态的、立体的,语流的走向,可以极具质感地表现思想感情的趋势和形态。当情感语言指向主观情思,语流本身就富于某种神韵、意味,从而生发出灵动的朗诵旋律、灵活多变的声音色彩和姿态万千的言语样式,朗诵主体通过驾驭朗诵的旋律和色彩赋予朗诵言语生命的活力。例: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拜,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光未然《黄河颂》 这首大气磅礴的诗篇,贯穿着豪迈高亢的朗诵旋律,朗诵者要透过‘黄河滚滚”、“金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这些具有民族精神写照的黄河巨人形象,歌颂坚不可摧的坚定信念,声音色彩明亮,气息沉稳扎实。“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音节,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再如: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艳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朱自清《绿》文章对梅雨潭的绿写得美到极致,前半部分对绿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应以舒缓的语流展现,“我若”两句句式较整齐,寓赞叹之情于起伏的语流之中,声音稍显明亮,“我用手拍着你……”语调透露出活泼,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朗诵旋律以柔和明朗的色调为主。 朗诵主体对审美意象唤起鲜活的质感直觉,使朗诵千变万化的语流、色彩、旋律等声情语态有准确的归依,同时,意象、语流、色彩、旋律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实质是朗诵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二、从传达角度看朗诵言语生成策略 传达也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对审美意象加以确证、规范和完善,使意象变成客观物象,内心图景变成外在图景,诞生了实际的现实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21。这一过程是艺术家变思想、情感为信息符号的制码过程。从内在到外显,正是艺术传达的作用所在。在朗诵艺术中,朗诵言语的生成策略就是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蕴的内化以及有声语言声音表象的外化,从而展现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艺术世界。‘对审美主体进行内化的过程,是艺术想象和审美情感自由运行的过程,其间审美意象在创作主体心灵中得到独特而又完整的体现。艺术家由于内在体验对客观世界的潜入和渗透,使平凡的事物在万象纷呈中显示出奇异的精神奥秘。朗诵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具有表情功能,这种感性的东西往往处于模糊、无序的状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人的内心世界。朗诵主体只有努力在审美意蕴中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才能被赋予精神价值,获得朗诵再创作的原动力。 例:如果是一只鸟,你愿意是喜鹊,还是杜鹃?不,我愿意是一只燕子,飞翔在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街着柳丝,衔着花瓣,街着雨滴,衔着万花竞妍的春天。 —雷抒雁《燕子》本诗从字面理解,似乎是燕子在表白自己的生存态度,但“一切物语皆人语”,诗歌是借燕子之语,在描写客体燕子和其潜在涵义之间搭起一座自然过渡的桥梁,从人生目标的深刻层面探讨生命的价值。需深入剖析深层内涵,才能使表达免于平淡与肤浅。内在感性知觉越透彻具体,外部声情语态的附着表现也就越逼真。 再如: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规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孟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辫着的滔滔江流。#p#分页标题#e# —余秋雨《三峡》 作品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水融地结合成艺术的形象,用李白和刘备这两个人文景观来解释三峡的自然景观,赋予自然景观人文的内涵,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文字间富含激情与理性的双重色彩,朗诵主体在外化有声语言之前要准确定位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使情感得到强有力的理性支撑,才能外化出作品的深刻意蕴。 孙绍振在《文学性讲演录》中指出,艺术家要有一种精细的感觉,对字面以外的感觉要特别敏锐,孙教授提出的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现象力、表达力,与朗诵艺术的外化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文字作品“谙于心”、“熟于耳”的时候,内心的律动,已经使发声器官开始了积极的活动。在朗诵中,朗诵者面临的最大难点是用声音传递内心思想感情的功力是否到位。例:我是编钟……我是提前一千多年录制的唐代琴曲《离骚》的一盘磁带我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欢乐领》的再次奏鸣我是黎明时震撼四野的亢奋鸡鸣我是大道上奔腾驰骋的响亮蹄声我是文明我是伟大我是复活了的壮丽青春一—赵日升《编钟》这首诗怀古和颂今交融,诗情跳跃,情感色彩极具意蕴和张力,朗诵言语的内化和外化都将考验朗诵主体的功力。朗诵主体内在情感心理的依托要丰富厚实,语势跌宕贯通、收放自如,由于诗句结构相似,一定要避免固定僵化的腔调态势。 再如:只剩下瓦片了,一座城和一个美丽的名字让一摊简陋的碎片看守着叫我想到大海,沙滩上的贝壳看守着曾经生命过的涨潮和落潮一一啊,五千年曾有多少辉煌和疯狂都沉寂为一本叫历史的书那一本书就能是五千年呜?不,那只是装成册的历史瓦片而已—叶延滨《历史的碎片》“语无定势”,面对诗歌饱含的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外化有声语言时不轻易张扬、跌宕,应突出“平而不淡、声平语重”的表现原则,深沉而富有内在的凝重感。 朗诵艺术从内化到外化绝不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是朗诵主体在再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