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十篇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

  【关键词】网络应用;大学生;数据分析;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进一步的增强,网络是人们目前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且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对于大学生面对网络存在的情况,为了促进网络健康校园的建立,帮助学校有效进行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上网效率我们开展了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由13个选择题和两个问答题构成,主要调查了上网的目的、上网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对网络道德的看法、上网的内容及对实现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见及建议。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500份问卷,实际收回490份,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94%,发放数量较大的问卷再加上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对于调查者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反映的情况也比较真实。

  通过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得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大学生的影响,运用得出的结论对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

  (一)大学生上网目的

  经过调查得出,部分同学通过上网是在消磨时间,进行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聊天,其比例分别为25%,23%,28%,40%;有的同学利用网络进行网购,比例为27%;37%少数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和查阅资料。其比例如图所示:(由于可能一个同学上网不止有一个目的,所以百分百之和大于1)

  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中男女生的上网目的存在明显不同,男同学进行网络游戏的比例远大于女同学,而女同学网购的比例远大于男同学,我们认为这些现象是由于性别差异、爱好不同所导致的。

  (二)大学生在上网对身体影响方面的认识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习、生活、自身能力等,在面对网络的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经受着影响,电脑对我们的辐射不容小视。通过调查得出同学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不同的态度,在身体方面的态度分别有影响身体健康,无所谓,不影响身体健康,比例分别为63%,27%,10%。其比例如图所示:

  (三)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

  调查显示,90%大学生对当前的网络道德现状不满意;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应该具有知识产权,关于网络信息是否应该具有知识产权这一问题,97%大学生持同意意见,但却有80%大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个人总结、交流发言、思想汇报等作业或材料时,抄袭网络上的内容;在对待资源共享、盗版影音作品、学术转载、学术引用、人肉搜索等具体问题上,大部分同学的认识也不清楚。

  二、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具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意识,但上网目的不明确

  网络生活的合理性和计划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质息息相关,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意识,能够使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网络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除37%查阅资料的情况,很多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为娱乐行为,网络行为相对单一,甚至有部分同学开着电脑不知道干什么,或者只是单纯的点击网页,对时间的消耗毫无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识行为,即指没有经过主观分析判断而做出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些表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意识较为薄弱,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不充分的,不能将网络真正的为己所用,在应用网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运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使用情况也略微简单,只是纯粹的查阅论文、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等内容,来获取知识内容,而网络的交流互动沟通作用被大大的忽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的合作越来越多。学生群体中很多喜欢使用微信,但基本应用于聊天和社交,对于微信付款、绑定银行卡等内容知之甚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着力互联网与线下商务发展,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多种功能以方便生活已成为基本网络素质之一。

  (二)清楚网络的弊端,但缺乏自控力

  网络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网络中,体会着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新奇和便利,如果合理使用网络,会使同学们在紧张的课余生活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仍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但是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上网不利于身体健康,这说明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识,时常想有计划的上网,但却不能合理执行,常常一整天挂在网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一些同学甚至情不自禁的上网,无意识逛着网页,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的现象,甚至只有在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都是网络依赖症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在调查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同学能够克制自己,但仍有同学有浏览不良网站的习惯,而且大学生缺乏相关责任意识,对于不良信息的举报有待提高。

  (三)渴望具有信息甄别意识,但甄别能力较差

  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构建它的主体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既然如此,在网络生活中就必然要遵守法律法规,增强道德意识,不传播虚假消息、不恶意攻击网站、不利用网络进行任何违法的行为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能力的养成与信息甄别的能力息息相关,信息甄别能力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但目前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调查中一些同学表示,有时传播虚假消息的主要原因是“同学转发,所以自己也随之转发”,这一问题说明面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很多同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性认识,人云亦云,常常容易听信传闻。这种情况容易诱发一些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的发生,是社会安全的隐患,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其构建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实现大学生正确上网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大学生正确、安全、有效上网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安全上网意识,形成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

  (一)大学生自身需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明确上网目的

  1.大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网络,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网络,正确、合理、有效的运用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发自内心的愿意积极应对网络所带来的弊端,努力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自身的努力改变网络的负面影响。

  2. 大学生面对网络应该明确上网目的,要有积极的追求目标。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提升上网价值,增强网络运用主动性,积极寻求网络学习具体化、明确化,合理运用网络,提高网络运用的效率。

  3.网络活动各式各样,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健康网络宣传活动,以自身的热情呼吁社会创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所带来的便捷更加有效的服务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学校优化网络资源,丰富校园网络生活

  1. 丰富校园网络生活,创办独特网络活动。网络生活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校园的活动中也应该被给予一席之地,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创办独特的网络交流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并且通过集中大家的思维更好的服务网络。在创办网络活动中可以发挥个人优势进行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程序的设计。

  2. 整合优化网络资源,搭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学生乐于上网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这样的网络形式来加强和同学的互动,发挥网络的双向互动作用,既可以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学校还可以建立和改善相关网络机制,将校园网内的网络资源充分整合,避免分散。

  3. 开设相关网络咨询部门。网络中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但部分学生仍存在认识不合理,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网络生活资讯室这样的方式以达到为同学的网络生活提供规划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的运用能力。

  4. 开展多种活动加强网络认识。网络认识属于意识范畴,需要学校对学生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律意识;通过开展签名活动使大学生进行相关承诺,来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5. 创建网络认识教育课堂。课堂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主要窗口,通过课堂教育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网络,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网络,从思想上正确的看待网络,正确对待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国家加强对网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在如今法制化的时代,网络建设也应该规划进入法治轨道,使网络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网络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个人隐私和个人知识产权被侵犯等问题,法律应该予以保护,这就要求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从而使网络良性发展。

  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提升上网素质,自觉拒绝不良信息传播,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监督部门加强监管,严打不良网站,为网络注入纯净的风气。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上网打造良好的环境。

  从影响范围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国家出台政策和颁布相关网络规范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并有约束力的措施。社会的约束,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有较强的影响力,社会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网络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资料平台,也为大学生的交往打开了更广泛的人际网络,科技通过网络这一介质也深刻的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些许弊端,如何改善由于网络自身滋生的诸如传播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病毒、黑客入侵等恶性问题,以及由此对大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每一个大学生、每一所学校以及全社会必须关注并且重视的问题,使得网络的发展规范化、制度化,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相光,伍珍贞.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指导方法、内容与原则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6).

  [2] 李宇晴.“慎独”视角下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2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调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崭新的、宽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然而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荒废学业。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良的生活状况关系密切,如果高校有效地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的生活状况,缓解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本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并以此探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广州市五所高校11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其中男生421人,女生584人;大一314人,大二314人,大三273人,大四104人;来自城镇529人,来自农村476人。

  1.2调查方法

  1.2.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以及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1.2.2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共20个题目,每道题目有6种选择,分别赋值0―5分。各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评定等级:0―30分为网络正常使用,31―49分为网络使用过度,50―7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为网络成瘾。

  1.3统计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2.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按照IAII量表的评分标准,对被调查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占5.67%,网络使用过度者占56.72%,网络成瘾倾向者占36.92%,网络成瘾者占0.69%。由于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极少,故将以上四类群体并入两类,其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使用过度者占被调查总数的62.39%,称为一般网络使用者;网络成瘾倾向者和网络成瘾者占被调查总数37.61%,称为网络沉迷者。

  2.2.2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分别从性别、生源地、年级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分析(见表1)。

  男女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40.38%和35.62%,差异不显著(x2=2.37,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6.34%和38.75%,差异不显著(x2=0.62,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生源地没有显著相关。各年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1.21%、45.22%、34.79%、41.34%,差异显著(x2=14.78,p<0.05),表明沉迷网络与年级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大二、大四学生中网络沉迷人数明显多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表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对其沉迷网络的影响

  2.2.1沉迷网络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如表2所示。网络沉迷者与一般网络使用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x2=11.83,p<0.05)。网络沉迷大学生中38.6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而一般网络使用者仅有18.66%持此种评价;一般网络使用者中20.7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网络沉迷者中仅有9.52%持此种评价。

  表2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大学生活的评价

  2.2.2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的某些过高的压力,以及一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对沉迷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5.29%的大学生认为在学习压力过大时容易陷入网络沉迷;32.28%认为就业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网络沉迷;另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过大容易诱发网络沉迷(如表3)。

  对诱发网络沉迷的具体生活状况分析显示,70.90%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目标不明确,人生没规划”的生活状况容易导致网络沉迷;64.81%的网络沉迷学生认为“空闲时间多,生活无聊”容易陷入网络沉迷;另有27.78%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

  表3 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2.3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96%的大学生认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5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另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让自己“对未来求职更没信心”、“更加缺乏理想和追求”(如表4)。

  表4 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4大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22.18%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并主动采取措施改善”,35.29%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改善”,30.45%的学生“不知道存在问题,也没有加以改善”,12.08%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

  针对自身存在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只有26.89%会“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或“向亲朋好友倾诉”,36.07%“有意向寻求帮助,但从未采取行动”,其余37.04%的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3.讨论

  3.1从网络心理健康状况透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活中过高的压力和某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高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的生活状况或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

  3.1.1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着眼点放在毕业前夕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上,忽视了学生求学整体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高校缺乏前瞻性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大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切实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本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5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63.38%的学生则处于毫无目标的状态。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发觉,大一就应该明白的道理到大四才明白,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只能根据条件有限的几种职业作出决策,或在信息匮乏中待业而无所适从。

  3.1.2教育体系缺乏时效性

  我国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变成了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内容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就业形势的介绍和政策法规的诠释上,缺乏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本调查中27.78%的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诱发网络沉迷。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的指导方式与实践明显脱节,缺乏说服力和趣味性,缺乏企业、社会各界与学校的密切结合,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时效性差,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学生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成为普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的成功。

  3.1.3职业咨询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有不少高校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对包括政策咨询、人才测评、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在内的职业咨询服务工作进行建设,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和规划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对片面,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服务,将导致学生对职业前景的疑问、对职业现实的误解、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认识的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进行系统、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规划。

  3.2高校应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3.2.1普及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和大四网络沉迷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三,可能是由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连续性所致。新生入学时各高校普遍会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大三时也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在大二和大四时,职业生涯的教育没有持续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诱发大量的学生沉迷网络。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教育与指导理念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高校应将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普及和落实到每位大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使职业生涯教育的各阶段融会贯通。大一学生应重在适应生活,对大学生活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合理地设计大学生活;大二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并且参与实习、兼职等活动,并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大三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就业前的培训及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3.2.2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应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1)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既可以是班级授课,又可以是小组授课;既可以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可以是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2)课外活动:利用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如定期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等开设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3)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与专业结合较密切的社区咨询服务活动等。(4)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开展以职业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设计比赛、校园模拟招聘,以及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学生社团。

  3.2.3加强职业咨询建设的力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社会、职业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各高校应设置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助能力,指导大学生求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功与生涯发展。职业咨询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以发展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仲雯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索[D].青岛大学,2007.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志愿者 阳光跟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46-02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志愿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地发展成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是一项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青年网民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公益理念,实现了志愿服务虚拟网络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网络文明志愿者”这个新兴词汇的出现,正是“新媒体时代”志愿者群体网络化的一种具象代表。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抽取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为样本,共回收500份调查问卷,在挑选出无效问卷后,得到441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问卷

  此次调查以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现状为基准,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状况的满意程度;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志愿活动的认知;第四部分为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上网情况

  1.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经调查,在上网方式方面:有9388%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6939%选择用笔记本上网,1973%选择用平板电脑上网,1156%选择用台式电脑上网,没有人选择“不上网”这一选项。这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兼具传统通讯功能(电话、短信等)和各种拓展功能的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手机上网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较于传统上网方式,手机上网更加轻巧便捷,也更易操作。

  2智能手机带来更加便捷的上网选择

  在上网频率方面,每天的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占总数的4422%,占比最大。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或者以下的只占总数的748%。这说明,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智能手机在被人们当作一种上网工具的同时,其被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低头族”说的就是这种沉迷于手机的群体。网络环境也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关注到这一领域的问题。

  3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在调查主要借助网络做什么比较多时,有8503%的人选择微博、微信、QQ等社交活动,6803%选择打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等娱乐活动,6054%选择查资料、写论文等学习任务,6054%选择浏览新闻和时政大事。可以看到,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浏览各类新闻、网站的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网络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活需要,这也催生了人们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二)关于网络文明状况

  1.网络文明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有5442%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不文明,3741%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为文明,而认为十分文明的只有一个人,占比为068%。这说明,在广大网民心中,对于网络环境文明状况的基本认知,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网络文明状况较差。这就给网络环境的净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2.比较严重的网络问题

  在网络问题方面,我们总结了最常出现的几类网络问题,主要是道德绑架、语言暴力、色情广告、盲目跟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最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道德绑架和网络谣言,都占总比例的7891%,其次是语言暴力和网络诈骗,分别占7551%和7483%,接下来是盲目跟风占比6871%和色情广告占比5578%。总的来说,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所列举的这几类网络问题都是较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亟须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3.网络环境的优化成为公众期待

  基于对网络问题出现状况的思考,在“是否需要优化当下的网络环境”的调查中,有7823%的人认为当前网络环境应该优化,有1905%的人认为需要稍加优化。就是因为网络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刻不容缓的。

  (三)关于网络志愿服务认知

  1大多数人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根据调查,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有5578%的人参加过志愿服詹⒈硎竞芾钟诓渭樱1837%的人表示虽然没有参加过但也很乐于参加。参加过或者没参加过但不想参加的人占比分别为1156%和1429%。在行动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占总人数的6734%,在态度上,仍然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占总比的7415%。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仍然很受重视,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愿意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2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社会认同感不强

  在对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认知调查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个概念非常了解的人只占总数的272%,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比最多,有449%,而完全没听说过的也占总数的244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团中央有相关的文件,推广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发展模式,以促进这一群体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但就目前来讲,大家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还不够,了解程度较低,说明其服务效能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3.网络文明志愿服盏湫突疃――“阳光跟帖”活动的宣传缺失

  “阳光跟帖”行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起,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倡导广大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理性评论、文明跟帖,壮大跟帖评论正能量,改善跟帖评论环境,形成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的良好评论氛围。根据调查结果,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活动的人占总数的5306%,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2857%,表示一般了解或者非常了解的只占总数的1565%和272%。对于从属于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成员或者对网络志愿服务有所涉猎的人可能会去专门了解一下,但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讲,知道这种概念可能也不会专门去研究,生活中没有类似的群体活动宣传,也很难做到对其了解。

  (四)关于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的问题

  1.智能时代推动媒体平民化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调查,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只有2109%的人表示从不发表评论。这表明在人们浏览微博等互动软件或者新闻客户端时普遍会发表意见。这是媒体平民化的一种表现:从纸媒到网络媒体,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的机会增多,各种新闻媒体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从博客到微博,从PC客户端到手机应用软件,新闻的实效性和便捷性显而易见,在智能手机和无线区域网络覆盖面逐步增大、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的进程不断深入中,人们随时可以浏览新闻,发表看法,表达观点。

  2网络言论煽动性、引导性特征显著

  在关于网络是否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调查中,认为极少有和没有的分别只占被调查总数的68%和34%。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网络是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在网络时代,网络身份虚拟化、匿名身份等似乎给网民披上了一层“保护膜”,网络言论自由也成为网民想说就说、不吐不快的最大动因。不少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以网络自由为屏障,一些具有消极因素的内容,给网民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大学生网民对待网络问题的普遍态度或做法

  根据调查,当被调查大学生看到对网络环境建设有不好影响的虚假、诈骗信息或者网络语言攻击等内容时,有6735%的人选择不理睬,2585%的人选择举报,只有204%和476%选择与之争执或者其他,这可以得出,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是可以理性、谨慎地对待网络问题的。在遇见网络问题时,置之不理可谓是一个选择最多的策略,另外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法就是举报,一般情况下,社交媒体软件或者新闻评论互动区都设有举报按钮,选择相应分类,如“垃圾营销、有害信息、色情、不实信息、违法信息、人身攻击、抄袭”等分类,就可以对其进行举报,这也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网络环境维护需要多主体参与

  在关于网络环境维护的主体选择上,有7619%的人选择社会主流媒体,有6803%的人选择了国家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器层面的角色,有5442%选择网络文明志愿者等优化网络环境的群体。这说明,在新媒体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各个社会群体、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大众认知中,社会主流媒体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最大,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网民能够实时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信息则是通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因此社会主流媒体对于网络环境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国家机器使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政策制度等,也是网络环境维护的重要主体。另外,就是本文中所述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也是网络净化的重要力量。

  5.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有待优化

  根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状况的评价,有4422%认为服务一般好,2109%认为群体服务不好,只有748%的人认为其服务非常好。这说明,在大众认知中,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意识上也没有认识到这一志愿群体存在的意义。而且在实践行动上,由于没有完备的发展计划和规程,也没有确定的发展模式佐以借鉴,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仍有待优化,而这一群体也应该不断完善发展,为维护好网络环境出力。

  三、结语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4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护理专科学生,随机抽取182人,其中女生181人;男生1人。

  1.2调查方法

  根据构建主义和元认知学习理论,参照外校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围绕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对网络学习的认知情况、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自行设计问卷。创建网络调查表通过电子邮箱注册QQSS3.0在线版,按要求将调查问题一一录入生成电子问卷(我的问卷),通过系统“调查方式2”的方式将我的问卷网址连接于本校网站的“网络调查”页面,学生点击该页面链接即可登录回答问题。组织调查对象到学校机房统一答卷,答卷前简要介绍调查目的及操作注意事项。调查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0.0中相应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2.1.1上网的目的

  见表1。

  2.1.2学生每周大约上网的时间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上网还不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课余活动。

  2.1.3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有39.01%的学生选择有时用,40.66%的学生偶尔用,10.44%的学生经常用,7.69%的学生从不用,2.2%的学生其他情况。可见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未养成。

  2.2网络学习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中,98.35%的学生对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兴趣,94.50%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学习有帮助,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对学习的帮助作用是持肯定态度。

  2.3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及问题

  利用网络学习是在目前科技发达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不断总结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6.92%的学生偶尔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学习内容,20.88%的学生经常会,33.52%的学生有时会。对于能在网络上查询到多少学习资源的问题时,有50%的同学选择了25%~50%,有22.53%的同学选择了50%~80%,19.23%的同学选择了20%以下;下载资源时,只有2.75%的同学选择从来不会遇到困难。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学习方法不熟悉,虽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资源的查找,但查找到的学习资源有限。

  3讨论

  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要促进网络学习,就要从学习主体以及影响网络学习的因素抓起[1]。

  3.1提高网络学习的利用率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多数不经常上网,即使上网也是以娱乐为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激发和维持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动机,在护理课程的网络教学中护理教师可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2],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网络学习的利用率。

  3.2加强网络学习需要的意识

  网络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技术,是大学生在与他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并满足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3]。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都有可能通过网络展开学习[4]。因此,教师要积极宣传,加强引导,在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的同时,尽快地将网络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国民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32亿。其中,学生是最大群体,占25.1%。在当代网络化发展进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正处于成长与发展时期,其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据报道,高校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紊乱[1]。而研究发现,24.5%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经验;如果未来有心理困扰,57.5%大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2]。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网络心理健康概述

  网络心理健康,顾名思义,即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心理健康。狭义上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上网成瘾等问题;广义上指在网络环境中的心理方面的健康,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意志行为反映,它涵盖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等问题。网络平台作为网络化进程中的载体,凭借着其无界性的优势,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学生群体随时随地可以借助有线或无线网络上网,只需轻松一点便能高速获取资源,一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单一的传播特点;其次,突破传统口头言语表达的局限,网络上海量信息尽收眼前,形式灵活多变,图片、声音内容生动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此外,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和互动平台,心理健康形式灵活自主。

  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主体或如鱼得水,或作“网”自缚。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我国最早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于2001年,而后随着“90后”新生代日渐成为校园群体的核心力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可以反映在学生群体网络心理与行为结果上。大学生网络心理包括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认知、情绪反应、态度和意志等。毛家武等认为当今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心理特征包括从众心理、拖延心理、猎奇心理、宣泄心理和逃避心理等[3-4]。而网络行为就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人际交往、学业恋爱、就业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张澜等提出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特点主要为求知型、情感型、游戏型和匿名型等[5-6]。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主导着网络行为,网络行为又反作用于网络心理[7]。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偏向批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当代“90后”大学生几乎都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子设备。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第一,当下学生群体个性鲜明,自我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使部分学生情感交流受挫,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契合学生情感流露又恐惧受伤的脆弱心理[8-9]。然而,暂时的逃避和“解脱”并未改变学生本质的心理问题,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转换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排遣孤独、宣泄情绪、获得“认同”的同时,也阻碍了现实世界的情感表达,给自己的心门上锁,衍生出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10]。第二,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意志力薄弱。QQ、微信、微博、优酷土豆等社交娱乐平台越来越受大学生青睐,且部分学生难以自控。凌传繁对南昌地区7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出现网络依赖,上网时长最长为看电影,听音乐和聊天,以获取学习知识为上网目的的不足20%,而游戏是最容易导致网瘾的上网活动等[9]。杨斌等对塔里木大学31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被试群体平均上网时间高于我国网民平均时间,但对自身言行有较好的控制能力,上网目的主要以聊天或交友为主,其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和多元[7]。黎慈对全国12个省10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网络道德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形,极容易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11]。赵丹宇对福建省某校4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上网聊天、娱乐等比例很高,这与学生压力大、网络环境多元化以及虚拟世界给予的满足感有关[12]。孙乐栋等通过对2004与2006年广州大学大学生网络心理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广州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逐年增长,且上网地点由以网吧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网吧和学校为主,上网目的从查资料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聊天和打游戏为主。第三,虚拟实在的网络特征让大学生获得了“假象”的暂时满足,部分学生进而沉迷于互联网,日渐逃避现实交往,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相隔离,甚至过分依赖网络而导致其现实生活交际圈缩小,出现社交回避或产生自卑心理。张海音对浙江省3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的人际关系技巧、恋爱心理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并提出了应建立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差异性体系。第四,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使大学生混淆视听,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人格,并且这种人格将作用于现实中的个体行为,在这种人格作用影响下,大学生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怖、逃避等。冯文艳以辽宁省12所高校519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迷恋网络、人际情感淡化、放任心理突出等问题,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肖征对辽宁省141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网络在扩展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引发了人际交往障碍、逻辑思维能力下降、人格异常和网络成瘾等心理与行为问题[4]。

  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正常,相信学生有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国内学者陈家麟认为,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定中,存在着许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尽管网络无处不在,鱼龙混杂,信息参差不齐,但大学生参加网络活动的心理与行为基本健康。郑倩等对海南3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尽管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规则意识不强,且认为网络只是作为交流的便捷途径,但随着年龄的成熟,由娱乐休闲向交友和学习活动转变,大学生参加网络活动的心理基本健康。

  3 建议与对策

  网络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大学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净化难度较大,网络监管力度欠佳,各种虚假错误信息、色情信息、非法信息等充斥网络,学生出现激进、扭曲、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及行为。此外,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脱节,弱化社交功能,进而产生了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两面性,提高上网自律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需在高校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自我监管和控制的能力,正确用网,合理上网。大学生应在高校的引导与自律下,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心理健康。

  其次,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与科学方式介入大学生网络平台。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常规环境和主要载体,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刻将积极态度植入日常的学生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症下药”,全方位把握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中,把握学生的行为倾向和网络动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观,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深化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高校应当建立系统全面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网络为中心载体向学生生活辐射的教与学过程,其中涉及网上与网下环境、课程、学生心理、教师素质、管理等内容,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教育网,高校应当在自身认识与对当代学生群体认识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晴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梯队”网络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41):112-113.

  [2]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3]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133-135.

  [4]毛家武.广西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实证调查和心理分析[J].2014(8):59-63.

  [5]肖征.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J].2008,10(10):245-246.

  [6]张澜,于海蓝,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8):174-176.

  [7]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8]杨斌,李瑞洁,盖微微.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3(7):188-190.

  [9]李颖.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研究――以四川理工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0]凌传繁.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83-184.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6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背景

  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

  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

  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

  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

  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

  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

  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早在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4.从网友和同学或者身边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到网瘾的大学生思想幼稚,在现实中遇见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找心

  理平衡,长期下来,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学生活从没有认认真真的规划过,对现实和将来都很迷茫。

  5.网上一项数据结果显示, 60.5%的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57.9%的青少年网民选择聊天或交友, 47.2%青少年网民选择玩网络游戏,另有43.6%、 39.5% 及 21.1%的青少年网民分别选择了

  学习和工作、获取信息、通讯或联络作为其上网目的。

  6.调查问卷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上网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网络游戏的刺激,查找学习工作信息,视觉与听觉的消遣,沉面于上网聊夭、网上购物或网络爱情。

  7.通过调查与直接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间难以控制,从1-2小时到5-6小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没有上网时会倍感空虚、心烦。大部分认同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8.在网上了解与现实调查中,发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瘾上很少与家长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无法进行交流。就算沉湎于网络也不去理会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家长的言语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缺乏威慑力。

  9.大学生活更多的是靠大学生自觉,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随心所欲,很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冷淡对待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在网络上需求自我欣慰,也不愿抱起书本埋头苦干。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课少分散等情况,对部分学生网瘾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

  10. 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同学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网瘾的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既使来上课了,主要还是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心神不宁。喜欢独来独往,不太愿意跟宿舍同学、朋友交谈。老师找其谈话时,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大声顶撞。

  四、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问题上,我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1.互联网作为一个神秘的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住正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大学生。大学生驻足网上,流连忘返。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难以逃出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以网络游戏为例,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抛开显示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财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正是互联网的神秘与新鲜,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并不容易获得,互联网上无尽无穷的游戏资源及其提供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有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更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学习压力的骤减,让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打发时间,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心越来越强,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网络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的认知,甚至影响学业。

  3.家庭教育问题的不当,过度严厉或者溺爱、缺少幸福感或者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状态。不可否认,大学生即使处于成年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闭锁性使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就算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网,但是孩子已经不再重视家长的言语,甚至当成耳边风。所以,在大学生网瘾问题上,大部分都面临家庭关系不合(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张或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等)、子女与家长缺乏沟通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也是导致其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何况大学生。大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由于机会的偶然性与不可遇性。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实现自我需求。同时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机会就更把机会投入到网络中去,在网上得到满足。

  5.网络作为一个虚幻的事物,好比一个集信息、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虚幻世界,它的不真实性、随意性、隐蔽性、匿名制、虚拟身份、时间和空间的无界限性,让大学生得到梦幻般的体验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失败可以被否认和逆转,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禁忌、幻想都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正式这种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虚拟的亲近感、成就感、满足感让众多的大学生产生追求冲动,导致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五、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主动与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多引导孩子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尽量让大学生在虚幻的世界之外找到可以寄托的归宿,

  2.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网瘾,自身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上网控制力,提高自制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不断强化控制意识与上网动机,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3.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治疗。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教育大学生合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掌握网络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而不再沉迷于网络,危害自身发展。

  4. 学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大学生生活和锻炼能力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对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给予适当的限制,对他们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有节制、守规则地上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二)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1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网瘾群体散布情况及生活用度状态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上网;沉迷网络;对策研究

  一、引言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2012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普及率提升3.8个百分点。报告显示,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个人上网设备持有比例的提升和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是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依然处于高位,同时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学生的占比在2012年降至25.1%。

  网络一直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论是通过手机还是电脑接入网络,上网都已成为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上网行为是否健康,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本文重点探讨江西省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合理分配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是否健康。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我们选取500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及时回收统计。试图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上网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期许消除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江西省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500名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经常需要使用电脑,拥有电脑的学生较多,但又不同于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样人人一台电脑,所以比较有代表性。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并走访学生宿舍了解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4个选择题和2个问答题,主要涉及学生上网的时间分配,上网的内容以及上网的沉迷程度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98%,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较高,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有效。

  三、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全部是我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84%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且网龄大部分都在3年以上。调查对象日均上网时间为1—5小时的占80%;1小时以下和5小时以上的各占12%和8%。此项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上网的便利,绝大部分学生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自然的使用到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同时,随着上网的新奇感的逝去,长时间沉迷网络的学生也在消减中。但8%这一日均上网时间5小时以上的数据还是显示出有一部分学生,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沉迷在网络当中,不能自拔。在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调查中,6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依赖,仅仅把上网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仅有4%相当沉迷网络。对于上网时间的控制,能够自我把握、适可而止的占82%;在长期上网过程中,有80%的调查对象会因为在网上花费了时间精力感到不同程度的懊悔,并且支持近年来政府号召的“网络文明工程”、“防沉迷游戏系统”等一系列维护网上健康文明环境的政策措施。此项数据显示学生有意识要克制沉迷网络,但自制力不够,不能抵御网络的各种诱惑,主观上希望有外力的帮助和监督。

  在关于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中,52.4%是查资料和学习会计专业知识;47.6%是玩游戏、聊天、收发邮件和更新博客。有一半的同学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了学习,这一数据相对于以前的类似调查结果来看,比例有所提高,说明上网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现象有所改善。

  四、结论

  互联网的出现在人类文化生存与传播形态上是一次重大突破,网络文化以其独特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形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它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专家指出,长时间沉溺网吧,可带来精神心理上的严重危害,如导致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甚至患严重的精神抑郁而导致自杀等。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垃圾邮件、、暴力恐怖、网上犯罪不一而足。上网聊天时常有颓废消极不负责任的言论情绪,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江西省高职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总体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沉迷网络,影响学业的现象;在相对缺乏监管下的网络道德体系问题;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污染问题;网络上大量外来信息冲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相关部门对高职学生上网引导不够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高职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学院对学生上网并不十分关注,没有去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教会学生鉴别网上事物的好坏。网上的相关监管缺失或力度不够,放任了如暴力游戏、色情影视等不健康内容的泛滥。

  2、大学生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对网络污染抵制能力差

  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外界诱惑和吸引力没有抵制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迷恋网上游戏,一味沉溺于电脑娱乐彻夜不眠,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恐怖暴力等内容,参与网上犯罪,传播消极的网上文化。给其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

  3、校园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双休日”及各个长假,使学生们课余时间越来越充足,而校园文化生活并未随之丰富起来。校园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参加范围窄,这为高职学生热衷上网提供了时间上的条件。

  4、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部分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跟不上,索性放弃了学习,天天上课时间也是利用手机上网,课堂内外都沉迷其中。这也和老师的监管和引导的缺失有关。

  五、对策

  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从学院层面来考虑,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院的规章管理制度,二是学生本身。

  1、从学院方面

  学院首先必须重视高职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使用互联网的基本状况,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对学院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予正确的引导。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以定期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开展上网心理辅导,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遵守网络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要给予温暖的关怀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同时学院应加强各学科建设,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导向,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学院应实行就寝定时熄灯断电制。以强制执行的方法来管理,加强和完善校园网、寝室网络系统的监督管理。部分同学使用过长的时间沉迷电脑,学生工作处应该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这些情况,并采取措施去引导这些学生端正上网态度,必须对情况过于严重的学生给予教育甚至处罚,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康适度使用电脑的习惯。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知识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网络的束缚,不再被困网中央。

  2、从学生方面

  学院的措施毕竟作用有限,要合理的使用电脑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从自身上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学生才是上网的主体。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习惯,一切以学习为重,加强自我认识和约束,自我防治,学好专业课,博览群书,处理好上网和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大学是人生最为精彩的阶段,各种社团活动和讲座丰富多彩。大学生没必要只局限电脑旁边,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挑战和快乐。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态上网。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抗压的承受能力,科学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理智地对待网络资源,正确地看待网络负面的影响。

  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自己感觉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内心不再感觉空虚、无聊,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上网时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内容取决于学生自身,配合学院的科学、严格管理制度,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从而正确地平衡网络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有效使用网络资源平台,充实、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网络;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希(1983―),女,重庆万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09 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移动运营商颁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这标志着我国迈入 3G 时代,3G 信息技术的成功运用促进了手机媒体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1]从年龄结构来看,与整个网民群体相比,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 岁人群占比达到 36.0%。[2]这个年龄段中,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的增长态势突出,大学生群体成为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手机网络的发展日益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市三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选取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四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211重点院校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二所、民营私立学院一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西南大学182人、重庆工商大学177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178人、重庆交通大学182人。学生专业分布情况为文史哲教育类占35.1%、理工科类占26.9%、经济管理类占18.9%、艺术类占19.1%,生源地分布情况为农村学生占65.0%、城市学生占34.7%。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采用的是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调查表”。调查问卷由31个问题组成,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生源地、年级和月均生活费等;第二部分是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状况,主要包含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第三部分是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和内容,主要包含使用手机网络的惯常场所、上网浏览的内容和手机上网的目的等;第四部分是对手机网络使用影响的认识,主要包含手机网络使用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状况等影响的认识;第五部分则是手机网络使用中的问题,包含不良信息的获取状况和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其他问题等。

  (三)资料整理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组成员均来自这四所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7份,回收率为91.0%。全部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 中文版进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统计。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访谈提纲,共8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在四所高校选择了16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保证调查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三、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特征分析

  1.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这表明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

  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的差异

  为考察不同生源地(农村、城市)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列联分析。结果见表1,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χ2=8.444,df=2,p

  3.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级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0.832,df=6,p>0.05。

  4. 每月生活费金额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影响的差异分析

  对每月生活费金额不同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情况进行列联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在使用手机网络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χ2=18.689,df=6,p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大学生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存在共性,这使他们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手机网络使用的场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场所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睡前“刷刷微博,看看空间,聊聊QQ”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凸显了手机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手机网络较之传统互联网的优越性。

  2.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内容分析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内容;二是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调查表明,在上网内容上经常浏览的主要是娱乐,而就业和考试方面的信息则很少被关注。根据问卷分析,具体浏览内容按使用率排序为:C(娱乐21.80%)>D(生活16.70%)>A(时政16.30%)>B(社会16.20%)>G(校园 10.70%)>E(体育 6.70%)>F(就业 6.10%)>H(考试 5.40%) 。

  在“手机网络应用”方面,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即时通讯类应用和社交展示类应用。在即时通讯类中,手机QQ的使用达到了79.4%,成为大学生“手机网络应用”最广泛的载体。其次是微信,使用人数占到了46.2%。访谈中,学生就谈到“手机QQ、微信与短信比起来,费用低廉,而与电脑上网比起来更即时快捷”。在社交展示类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手机QQ空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1.3%,其次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分别占49.6%和46.2%,这表明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线上人际沟通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纳和认可。

  3.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目的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沟通”(71.2%),此外,“获得资讯”(52.8%),“表达自我”(47.1%),“满足好奇心”(31.0%)等也是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有19.9%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使用手机游戏。这表明手机网络是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求知和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但是,也不能忽略少数学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实。

  (三)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分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已是大势所趋。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会逐步深入,旧有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学习、思想等各个层面的改变。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对待手机网络的意识与态度也是值得去关注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与手机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据国外研究机构的测试,3G手机的辐射量远远大于2G手机,长期使用手机网络,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辐射。[3]手机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引起基因突变。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辐射会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神经衰弱,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4]而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手机辐射对大学生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在调查中,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了手机辐射的危害,有80.7%的学生都担心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有66.53%的学生会即时通过手机网络关注朋友状态,并通过在线聊天、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中70.13%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不会导致人际情感淡漠”,18.35%的学生“不确定会不会导致感情淡漠”,只有11.52%的学生认为 “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与人疏远,情感淡漠”。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认识上对手机网络使用的情感沟通功能持乐观态度,这可能表现了一种积极偏差效应,体现在主观忽略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性影响。比如,访谈中发现,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网络沟通方式,而他们往往自诉为更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

  3.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表明,有95.6%的学生选择携带手机到课堂,其中90.9%的学生选择将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而只有9.1%的学生将手机关机。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曾经使用过手机网络,58.8%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源于“上课过于单调”,22.1%的学生是为了查资料,8.9%的学生是因为有急事。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中很少涉及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将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的原因进行外归因,这一方面表明,教师的授课内容在活泼性、生动性方面还需加强,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手机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互动平台。个体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这样无障碍的信息互动,打破了社交群体之间的藩篱,打通了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渠道。这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促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调查中有91.7%的学生经常或偶尔转发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而超过50%的学生会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评论热门事情或热点新闻。但是,大学生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而手机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调查发现,近一个月内,58.2%的学生收到过“诈骗类信息”,60.1%的学生收到过“虚假广告短信”;其次21.0%的学生收到过“谣言类短信”,分别有19.6%和18.5%的学生收到过“假新闻类短信”和“恶搞短信”,而“没有收到过其中任何一类不良信息”的学生只有14.3%。同时,在手机不良信息的鉴别上,有33.0%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鉴别能力,40.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鉴别能力,仅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鉴别能力“较差”或“极差”。

  5.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运行现状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的运行存在不满,主要表现在不良信息过多,同时,学生对手机网络管理的态度呈现出信心不足的特点。在“你觉得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调查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网上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太多”,有393名学生选择了该项,占62.3%;其次是“一些谣言、不良情绪的传播没有得到控制”占52.5%,此外还有“网络文化环境太差”占43.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手机网络的使用情况特征可归纳为“两高”:普及率高、依赖程度高。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各个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相当普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只存在着使用时间长短的区别。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心理依赖程度高,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手机网络的基本使用状况表现出与传统网络的差异性。首先,反映在上网地点上,从传统的宿舍、机房向教室、户外等更广阔的地域延伸,教室成为使用手机网络最为普遍的地方;其次,手机网络时间已经超过传统网络使用时间,手机网络时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5]再者,手机网络使用内容也比传统网络更丰富,不仅囊括了传统网络的各项内容,还新增了手机网络特有的内容,如即时通讯、即时个人动态、即时信息查询与检索等。

  (3)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特征可以归纳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感彩,以寻求情感交流、表达自我、满足好奇心为主。而在“手机网络内容”的调查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娱乐、生活、时政,而真正将手机网络与学习融合在一起的人很少。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于负面影响的认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现象。

  (4)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运行现状及满意度上存在着矛盾、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当下手机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乱象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当前手机网络文化的管理显得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手机网络运行发展前景有着积极的心态,并抱以很大的期望。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对如何认识和解决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1. 充分认识“多屏化”[6]移动开放共享带来的时代效应,辩证分析手机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随着3G技术、WIFI热点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移动网络终端的异军突起,现已形成与电视、电脑“三足鼎立”的“多屏化”传播时代,而这是一个“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7]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网络兴起,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而高校的管理者应当顺应趋势,对手机网络这一新事物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既不一味抵触又不盲目乐观,而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基础上,理性辩证地分析手机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积极影响。首先,手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依托手机这一移动网络终端,大量名目繁多的即时通讯软件应运而生。这不但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扩大,更使交往方式多元化,交往内容趋于丰富,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其次,手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手机网络信息传播多频化、图像化、互动性、非线性输入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交流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将有利于他们迎接“多屏化时代”对于学习的要求。此外,手机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手机网络凭借其时尚、便捷、娱乐、大众等特性迅速被爱好新事物的大学生接纳。它开辟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网络文化时代,让大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让他们能够更加开放地展示自我、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它与传统互联网络一起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更完整的个人虚拟世界,这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消极影响。综合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手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及娱乐中,对手机心理依赖程度高,甚至有学生产生“手机综合症”。[8]而过分依赖手机网络作为沟通渠道,会缩小大学生社交圈,易使其脱离集体生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还会扰乱高校原有的秩序。除了对现实层面的消极作用外,手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削弱,价值观念多元化倾向等都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特别关注和积极引导的。

  2. 在手机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9

  【关键词】网络;文化;教育

  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参与生活,作为当今网络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学子们正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好地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我调研组选取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等十余所较具代表性的高校独立学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学习、娱乐等网络应用行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46份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随机访谈的形式,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整体状况,并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中,网龄在6-24个月的占61%,绝大多数高校生的上网经历是从大学开始的。其中就上网频率来看,48.8%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上网,28.8%的学生每隔2-3天上一次,20.5%的学生每周上一次,平均每次上网的时间一般在1-3小时。此外,关于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45.2%的学生选择为获取更多的信息,18.7%的学生选择向外部信息(BBS等),36.5%的学生选择游戏和聊天。对上网查阅信息类型的调查显示,高达45.8%的学生选择体育休闲娱乐类,15.6%的学生选择政治新闻类。在随机访谈中,大多数高校生关于上网原因的解释是为了消磨时间,当问及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回答寥寥无几。

  调查显示,在对“您是否觉得应该对网络道德进行规范”的调查中,70.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仅5.5%。可见,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规范网络道德的必要性。而在“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的恶意、不健康信息”的调查中,60.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10.5%的大学生表示会“跟帖批驳”;4.1%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举报”。这说明,虽然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防范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但其自觉、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充分发挥网络对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建好用好校园网资源

  在关于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仅有18.9%的大学生表示会“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有47.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参与网络讨论,48.2%的大学生表示“缺乏互动”。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期望能与他人进行实时有效的探讨学习,但由于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群体性协作学习,学习交流缺乏有效交流,导致学习反馈、评价、激励等信息的不完整、不全面,使得从网络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零散、片面、难成系统,不利于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利用网络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教育体系,吸引学生关注校园网、利用校园网。

  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和信息辨识力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使得其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参差不齐。经调查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很有效率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散漫状态,缺乏对上网时间做出合理分配,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建议大学生利用网络时,应有具体化、明晰化安排,筛选整理有效信息,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引导其正确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思想纯洁,在情感问题和交际问题上也比较专注,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现今的网络心理咨询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这大大拓宽了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它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面向和接触学生的全新渠道。

  四、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行为。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对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信息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的行为,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倡议书、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文明上网,号召大学生人人争做文明上网的模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颖寅.我国网络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15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篇1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着突出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2500名在校本科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费用、上网目的以及因上网缺课等现象的问卷调查,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为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地预防与干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s’behavior on internet

  Li Chunyan,Liu Yanyu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using internet is a prominent effect on the undergraduates’living.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guidelines based on a survey for present conditions of undergraduates’time, cost and intention for getting on internet, and the missing class of getting on internet on learning. This paper also gives reference to how to energetically guide against and obstruct the undergraduates in getting on internet.

  【Key words】undergraduates; behavior on Internet; survey; analysis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像一张不断扩展和延伸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属高校大学生,他们以好奇、向往的目光,抱着求知、交友、娱乐的心态,投身于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为了充分了解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以学生身份在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内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了解当前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打下基础,并为如何加强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生活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大连市开发区四所高校在校本科学生, 共2500名, 其中男生占46% , 女生占54%。

  1.2 调查内容: 上网时间 、上网费用、上网目的、因上网缺课现象。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 运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发出调查表2680 份,回收2500份,回收率93.3%。

  2 调查结果

  3 讨论

  综合分析表1、2:网络时代所构成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上网时间、费用的总体情况为80%的同学使用电脑平均每天1-2小时左右,55.5%的同学上网费用约占平均每月生活费用的15%左右。这种情况是符合大学生课余时间和消费能力的,也表明大学生普遍能够在较理智的状态下上网,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影响学习、超越消费能力。但同时应该重视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上网的时间每天在5小时以上的占8%、上网费用占生活费用20%以上的占22%,导致严重沉迷甚至不可自拔、荒废学业的地步,对这些问题应该积极地进行预防与干预。

  学生上网主要为了满流与交友、娱乐、学习等需要。由表3可知, 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扩大交往的重要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聊天、玩游戏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53.5%,这种趋势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以上网作为一种休闲与娱乐的方式,但是其利用网络资源去充实自己,获取知识的大学生仍然占据很少的比例。由表4可知大学生因上网而缺课影响学业的程度较低,92.5%表现为偶尔缺课。值得注意的是占7.5%的学生迷恋网络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伤害[1]。高校应该特别关注这类学生。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世纪的到来,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及生活天地,也给当前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2]。大学生网络生活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会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复杂、多变。笔者建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满足当代大学生渴求安全、与人交流和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尽可能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