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安全十篇

  城市交通安全

  其中的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尽力减少事故,对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事故并非仅仅出自人的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在大量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每一起都与人有关。的确,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是由人驾驶的,道路是由人来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而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事先采取正确的措施、实施正确的行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这似乎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某种理念相吻合,即: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或许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各种交通事故中,人的不当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于是,针对这一点,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从许多方面对人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

  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有其特殊性。道路交通是一个涉及人、车、路、环境的动态系统工程,鉴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单纯地强调某一部分的作用而割裂系统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很不全面的。本文拟从城市道路条件及环境的角度,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作一个分析。

  来自欧洲联合经济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缺陷所致。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00多起事故后得出结论,那些通常被视为驾驶员的错误所导致的事故背后,往往隐含着相当比例的道路因素。

  目前,一些专家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有: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和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对国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与此同时,除了城市道路自身的规划与设计外,城市道路的公共设施及其他一些人文条件,也对交通安全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把大量的交通事故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人,虽然有利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同时也有利于对参与交通者的教育与培训,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并不有利于道路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弊大于利。

  正如国外一些调查研究所证实的:每一起交通事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道路使用者、车辆和道路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到人为因素,还要考虑到道路条件与道路环境,并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我们认为,许多看似人员的操作失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困难的道路条件引起的。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体现人性化的原则,以求产生最大的安全效益。

  城市道路条件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的特点一般是: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而类型杂,车速差异大,交叉路口多,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道路交通量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市中心道路一般都存在早晚高峰的不同状况,还常伴有交通管制等特殊情况的发生。

  在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中,良好的道路线形、平整坚固的路基路面、视野清晰的交叉口、结构坚固且净空合理的桥隧建筑物,都能为车辆的安全行驶提供有利条件。相反,道路线形有缺陷、路面抗滑能力低、交叉口控制不合理、桥隧建筑物净空和结构不规范等等,往往是导致事故生发的间接与潜在的原因。

  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城市管线和其他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

  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类。

  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平方米。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根据城市规模不同,城市道路网的大小也有不同。任何城市的路网密度与路网布局都必须契合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使城市所需要的交通运输能力与路网通行能力相协调。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应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才能更加科学与合理。

  不可忽视的环境影响因素

  除了城市道路条件的“硬件”之外,在任何时候,交通运输环境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市民素质的高低,社会文明的程度等等,都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软件”。

  之所以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来说,除了道路自身的条件外,由于人和车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贯穿始终的必然因素,而且与道路和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对城市道路条件与环境进行割裂的独立讨论,是不全面的。

  道路环境要素除了指气候、绿化等外,各种城建项目也会对交通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可能打破原有的交通平衡,而带来诸多的交通和安全问题。其中,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有:

  1.城市道路景观。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障安全,另一个目的则是提高舒适度。但保障安全是前提,否则,提高舒适度将变得毫无意义。

  2.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布局形态决定了城市路网布局和城市道路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城市路网的交通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安全。

  3.城市气候及地理条件。城市所在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影响着交通出行的安全,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大雾、大雪、暴雨等恶劣天气,都会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明显的负面因素。

  4.交通流的变化。很多城市的交通需求增长很快,这就要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运输能力的压力要充分考虑进去,因为车流、人流的过分增加,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除以上几点外,城市的人文环境、交通安全文化发展的水平,也对交通安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居民的素质高低、行为习惯、出行心理等等,对交通安全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现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都应该把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凸显人文关怀,作为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考虑。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各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有所不同。笼统地说,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5大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构成了一定的模式。它们可以分别叫做人员安全保障系统、车辆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安全保障系统、安全设施保障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各个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协调,形成道路交通的整体安全保障的大系统。

  一些城市规定,规划部门在审批城市道路沿线的大型建筑以及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组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如果评价认定不符合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应当进行调整,无法调整的,不予批准。

  城市交通安全篇2

  一、当前我市城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市出口问题:***市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周边公路出口多(普通公路为***个,高速公路***个)且开发区都是围绕城市公路出口进行建设,出口沿线企业、商家多、居民多。

  2、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问题:***市为***省西部地区建筑材料生产地,近年来随着建设速度的飞速发展,建筑垃圾激增,随意往公路倾倒建筑垃圾情况极其普遍。

  3、占道经营问题:沿线商户多采取出户经营方式,并且几处多年自然形成的集贸市场颇具规模,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并且公路两侧店铺林立,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擅自摆放牌匾幌和活动灯箱。

  4、农村公路问题:由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基、路面狭窄,沿线随意堆放现象较严重,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公路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造成险桥、险涵数量增多,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5、车辆超限超载问题:***市城市发展速度快,对各类建筑材料需求量不断加大,导致车辆超限超载现象严重。

  二、引发城乡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市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公路等级高,网络密度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同时城市周边公路出口多,且开发区都是围绕城市公路出口进行建设,出口沿线企业、商家多,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公路部门受法律条文交叉、资金、人员及管理手段多因素制约,城市公路出口管理水平停滞不前一直是我们力求突破的难点问题。

  2、农村公路的投资、管理主题为辖区内地方政府,由于资金配套不足,缺少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是普遍存在的。

  3、治理超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车辆生产、改装与管理、运输市场、管理体制等多个部门和领域,情况错综复杂。,而且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又缺乏配套措施,导致一方面是超载问题日趋

  严重,一方面是有效管理不配套,甚至出现管理真空。检测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只能在站内实施卸载和劝返,对暴力抗法、恶意闯关无能为力。而且超载车辆长时间在检测站停留,也对公路的安全畅通和站内正常运作带来极大压力。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1、加强了公路养护。通过长期的清理整治工作,基本达到了路面平整无坑洼、无积水、无垃圾杂物;路肩、边坡、边沟规则标准,排水畅通;路树修剪美观、无残枝落叶、无悬挂白色垃圾;各种标志齐全鲜明,全市出口路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极大改观。

  2、搞好清障,保障安全畅通。通过开展路政集中清理,重点解决了乱倒垃圾现象。我局公路处路政科指导协调环城段路政科与养护科一起,并配合养护公司,出动各种机械设备,对沿线的生活垃圾及堆积物等进行了集中清理,此项工作已于*月末全面完成,有效保障了路面的整洁和提升了道路的安全行驶系数和通行能力;

  3、加强对非公路标志的清理。组织环城全体路政人员,必要时动用全地区路政人员开展集中行动,对公路出口的灯箱和牌匾幌进行集中清理,前期下达告诫书,责令其自行拆除,若不拆除,采取强制措施,集中收缴。通过集中整治,使出口的路容路貌发生根本改变。

  城市交通安全篇3

  在城市道路中,除了人为和车辆因素,交通安全还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的地形、天气等因素,遇到大风、大雾、降雨、降雪等天气时,路面湿滑,车辆行驶时容易出现打滑等情况;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差,容易发生车辆追尾事故。此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导致城市交通严重拥堵,使得交通事故频发。

  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车辆驾驶员的管理

  汽车驾驶员是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要做好汽车驾驶员的素质能力,加大对汽车驾驶员培训工作的力度,综合考察报考的驾驶员的心理和文化素质,使新驾驶员能够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状,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另外,要严厉惩处违法驾驶的驾驶员,尤其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同时,指导驾驶员合理安排驾驶时间,降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2.2做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应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使全体驾驶员和行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采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程,定期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的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交通安全。

  2.3提高车辆的性能

  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车辆的安全性能是影响城市道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都是汽车系统失灵造成的,例如,刹车失灵、制动系统出现问题等,因此,应努力提高汽车的性能,定期检测和维修汽车,使车辆保持良好的性能,禁止改装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减少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2.4完善交通安全设施

  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对保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强化交通标志、信号灯和监控设备的管理,做好减速带和防护栏等设施的设置工作,让行人和车辆能够自觉按照交通规则行驶,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例如GPS,设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时监控车辆的驾驶情况,将车辆的违规行驶录入到电力信息数据库中,以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2.5加大交通部门的管理力度

  交通安全管理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主要是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比较分散,汽车行驶需要通过多个管理部门的审批,大大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应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机制,加大交通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及时淘汰能力低、素质差的管理人员,聘用管理意识强、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另外,要及时检查和评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将交通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避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甚至危害大家的生命。

  3结束语

  城市交通安全篇4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中城市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1. 1  目标和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使事故等级和事故频率控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差异性、明晰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原则。

  1. 2  内容

  城市轨交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其中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具有规定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特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运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包括运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行车组织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和人力资源安全培训等内容。该体系贯穿于其他各体系之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各种软硬件设备故障都会引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和个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日周期性强、高峰低谷落差显著、时效性强,其建设一般又采取地下或高架形式,因此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和事故救援的难度均较大。此外,安全事故会降低轨道交通的可信赖度,形成社会疑惧心理,在一个长时间段内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3 年2 月的韩国大邱地铁火灾更是震惊世界。为此,建立和完善城市中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和主体。

  事故预防体系是指针对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对人、设备、管理以及环境的要求体系, 包括对行车、设备、职工伤亡、旅客伤亡、火灾、水灾、震灾、风灾、爆炸、投毒等各种事故的预防。

  事故处理与调查体系包括受伤人员抢救和死难人员善后处理、抢修和重建、勘测和分析、责任划分及事故报告等内容。

  对运营企业的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估、对安全生产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及相应的奖罚措施。

  规划建设安全要求体系和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主要是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和设备制造必须达到安全要求, 以及投入运营后一定时期内对这些要求符合程度的规定。

  1. 3  机构和职能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借鉴其他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门如图2 所示。各部门的职能如后。

  图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机构组成

  国家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 出台行政法规; 制定行业安全管理政策和安全管理目标; 依法对运营企业、规划建设企业以及设备生产和进出口企业实施安全监管; 向运营企业颁发安全许可, 向设备制造和进出口企业、规划建设企业颁发安全资质证书; 指导运营企业建立内部安全管理体系, 定期对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负责组织重大事故调查并提供事故调查报告; 负责对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运营企业: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设置企业内部安全管理部门; 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围绕运营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行车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安全培训等;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对乘客行使安全管理职能; 搜集、积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信息资料; 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按要求向其提交安全工作报告及其他与安全管理工作相关的文件, 协助其做好重大事故处理和调查工作; 加强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确保部门间的协作达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公安、消防和医疗部门: 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打击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和乘客为目标或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为主要场所的治安犯罪、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以及救治各类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另外, 消防部门还对运营企业实施消防监管。

  规划建设企业: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贯彻有关安全规定; 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提交工程图纸或报告施工中有关安全设施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设备生产和进出口企业: 按照有关安全要求组织产品的生产和进口; 将产品送检或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2  建立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建议

  2. 1  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法规尚属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均没有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具体规定。立法空白导致通过行政手段来建立和运作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法建手段相比, 行政手段虽然同样具有强制性, 但在稳定性和明晰性方面却相去甚远, 这将给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推动地方立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做出规定,如《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2. 2  完善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我国对轨道交通行使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往往机构规模小、专业人员缺乏、兼职情况多,难以有效行使安全监管职能。目前应在已具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城市试点建立由安全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该部门独立于运营企业之外;其权利和责任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日后根据行业的发展程度,在适当时机建立全国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监管职能合并建立统一的行业监管部门。

  2. 3  建立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设备依赖性较高。目前我国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轨道交通类型的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运营初期往往盈利性较差,在制定上述规定时应充分考虑差异性原则,针对某一类型、级别的轨道交通项目制定必备安全设备规定,强制要求投入。而对于其他安全设备,则由投资方和运营企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投入。

  2. 4  强化安全审核和评估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投入运营之前,运营企业必须通过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消防等部门的初检和安全评估,安全认证必须成为申请运营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进入运营阶段,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指定专业科研或咨询机构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责令运营企业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吊销运营企业的运营许可。

  2. 5  强化安全教育

  一方面要加强对运营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向乘客宣传并督促其遵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普及和强化紧急状态下的逃生技能培训。

  3  结语

  在“ 十五”规划中,国家正式提出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预算投资约2 000 亿元,各城市申请立项的拟建线路总长度约2 000 km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产品是旅客的空间位移,而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则是首要质量要求。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章,何宗华,徐金祥.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53~254

  2  季令,张国宝.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7~8

  城市交通安全篇5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实际上,城市道路交通的好坏也是与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它是城市经济变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形式,一个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城市,必然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交通系统,同时交通安全系数也会很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会不断的进行道路交通的改造、扩建等工程,因此如何在城市道路施工中,保证较高的交通安全度也是考量一个城市管理部门执行能力的重要指标。

  1国内城市道路施工的交通安全现状及问题

  1.1国内城市道路施工交通安全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拥有汽车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交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拥堵,尤其是早晚上下班时间。在道路不畅通的情况下,就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近些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这么高的事故发生率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注重交通安全环境的营造,人人都有责任。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道路、车、人、周边环境是影响我国交通安全的四个主要因素,这几种因素的不安全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道路的规划布局不合理、道路施工造成的拥堵、车辆性能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不够熟练等等。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这几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提高道路安全系数的方法。

  1.2国内城市道路施工交通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道路施工中有很多客观上无法避免的因素,这也是造成管理上很难达到完美的重要原因。首先,在城市中进行道路施工,必然会封闭部分道路,这就使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道路通行效率低。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要用到很多材料、货物,而且这些货物必须放在施工现场,以供随时取用,这样就会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第二,在道路施工期间,部分施工队伍对应进行设置的安全设施不够完善,设置较随意,隔离设施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被风刮倒,施工单位也没有及时的扶正。第三,施工现场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城市内部的道路施工时进行改造设计,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对现场原有的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管网有很清晰的认识,在施工中避免对这些设备的破坏。第四,我国现有的道路施工技术还有待改善,比如路基的填土、沟槽的回填、路面接缝处的施工有些都达不到施工标准。第五,施工期间的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些制度虽然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施工中都没有完全按要求实施。这些问题都造成了交通的不安全性,导致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以上问题,我国施工中的道路交通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2城市道路施工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宏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好,也会为不同城市间的经济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第二是人的素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城市道路施工中,可以通行的车道数量就会减少,如果所有人都能够礼让他人,减速慢行,那样交通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事故发生率减少了,道路的通行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还有就是如果每位驾驶员都能很熟悉交通规则,避免违章的发生,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三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比如国家应该加强完善道路施工中的交通法规,对不同情况的占道与不占道施工时车辆如何通行,进行详细的规定;另外也要加强宣传,及时通知市民,让出行者尽量避免走施工的道路,提前绕行等等。第四是道路的长度与等级。对于城市的主干路,其道路的长度越长,车道数量也应相应的增加,在改造施工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的减小封闭的面积,这就要在规划时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保证通行量。

  2.2微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微观方面,主要有人、车、道路环境、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人的方面,主要包括机动车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行人、非机动车的驾驶者这三个因素。在车辆的方面,包括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以及车的被动安全性能,而影响车的安全性能的因素主要有行驶系统、转向系统、电气系统和制动系统。道路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道路的条件、交通条件两大方面,其中道路条件包括道路类型、路段与交叉口、路面类型、道路线形、桥梁构造物,交通条件主要包括交通组成和交通量、管理条件。这些微观的因素是道路施工过程中影响交通安全等级的重要因素。

  3城市道路施工交通安全的控制对策

  3.1交通安全的控制原则与方法

  对于城市道路施工路段交通安全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确保施工的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将居民的出行作为优先考虑;操作性与科学性相结合;交通及工程结合进行;考虑道路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灵活施工以及道路的稳定性等。这样综合了经济、交通、视觉景观等多方面的考虑,将施工路段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安全可行。

  3.2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法

  交通组织方法是把各个级别的道路所组成的“区域路网”作为一个不断运行的“有机的整体”的组织方法。首先要统筹安排整个施工项目,然后优化交通组织方案。具体的方法有探索原有道路资源的交通潜力,使路段流量和通行能力匹配;在施工区预留行人通道;组织好施工区域主要建筑对外的交通;减少原有构筑物的移动;设置完善的边线和标志。

  4结语

  城市交通安全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保障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无锡市轨道交通第一期线网由5条线组成。其中1、2、3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与城市“北展南拓,东联西优”发展规划及既有沿沪宁高速公路发展带相适应;4、5号线为辅助线路,加强了城市次级中心之间的衔接,增加了线网在中心区的覆盖率。规划线网总长157.77km,设车站111座。保障无锡地铁轨道交通网的运营安全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

  2.1 技术设备

  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来说,对于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是影响其运营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轨道交通系统中包括车辆、线路、供电、通信等设备都会对其安全运营产生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技术设备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性。

  2.2 网络运输能力

  网络运输能力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体现,促进城市轨道网络运输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交通服务,同时也可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客流量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如果轨道交通系统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则可以在某一车辆发生故障时进行快速排除,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输,减少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2.3 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

  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中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时,其自身的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会对其安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威胁,如果交通轨道系统具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则可以极大的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3 无锡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思路

  3.1 提早介入,注重工程介入工作

  运营分公司2014年各部门共参加工程介入2026次,共计7204人次,共发现各类问题6303个,工程介入现场协调解决3024个,向集团提交问题反馈112份,反馈率100%。有序推进“三权接管”工作。

  3.2 扎实推进1、2号线试运营准备工作

  (1)有序开展综合联调工作(测试功能性指标)(2)稳步推行试运行相关工作(1号线16项试运行演练项目,2号线17项试运行演练项目)(3)扎实开展万人试乘工作。

  3.3 着力强化阶段性安全工作

  (1)强化节假日期间安全保障力度(宣传、增加安捡设备和人员)(2)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展板、安全知识考试、安全知识手册、培训教育,组织342名员工观看了警示教育片《生命的红线》、《盲洞.迷途》,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邀请了市红十字会专家,组织近200名员工开展了一次应急救护及职业健康的安全培训等)。

  3.4 全力推进安全管理工作

  (1)大力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干部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 (2)着力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工。(三级安全教育工作:1350名新入司员工和20名转岗员工的三级安全培训;65名中层及各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人员复审培训,30余人进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员工进行17次安全培训计2240余人次;16个特殊工种394人次,60人次已取,消防管理证等;166家施工单位546人次的培训考试工作,1号线委外维保单位16家,108人的培训考试工作)。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措施

  4.1 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涉及到土建、供电、通信以及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以处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轨道交通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按照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各种培训,三季度无锡地铁组织公司各职能部门与参建单位做了全员安全培训,从安全管理体系、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安全管理重点等方面做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更加明确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管控重点。从设备技术的应用、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等几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新工作,提高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安全则的人意识。

  4.2 提高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的技术水平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因此,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表现,如设置屏蔽门可以避免人群拥挤时有人跌入站台下;在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活动中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以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事故;在车辆中安装自动检测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启动灭火装置,降低人员伤亡的几率,等等。

  4.3 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的常态化训练

  为了有效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性,必须要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进行常态化训练,以此来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尤其是针对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可以降低有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例如无锡地铁开展消防安全月系列活动(“找火灾隐患,保家庭平安”为主题的消防培训,开展一次覆盖分公司所有部门共147人参加的消防知识竞赛,组织障碍接力灭火比武与三人两盘水带连接消防技能比武等。首先,要从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且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引导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和乘客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程度,并且有意识的学习自救与救援知识,可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其次,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警系统,设立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定期开展消防、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扎实推进应急演练工作(截至2013年10月底,1号线完成16项试运行演练项目、48项部门级演练项目,2号线完成17项试运行演练项目、50项部门级演练项目)。

  城市交通安全篇7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可靠性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1],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工作牵涉到城市千百万乘客安全正点出行,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水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人-机-环境三方面相互作用的包含多种专业设备(设施)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客运系统,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仅要在规划、设计、建造时给予充分考虑,并且在运营管理中也要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不仅要考虑单个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研究其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发现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故障模式,为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营管理工作和设施(设备)改造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概念,探索整体研究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方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以及管理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框架。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概念

  1.1 安全性与可靠性及其相互关系

  安全性与可靠性是两个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在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安全性与可靠性一般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虽然它们的有些研究方法是一样的,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一般来讲,“安全”表示系统的“完整”与“稳定”状态,安全性是指系统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安全状态被破坏是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即通常讲的“事故”发生,其特征指标是人员伤亡、设备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程度。“可靠”表示系统性能的“保证”与“可信赖”,可靠性是指系统性能“保证”与“可信赖”的能力。可靠状态被破坏是因为自身某些能力的下降或消失,即通常讲的出现“故障”,其特征指标是系统某些性能下降或丧失的程度。

  当某个系统的可靠性出现下降,则容易出现故障;当故障出现后,不仅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而且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即系统安全性下降。反之,当有事故发生时,系统性能会下降或无法运转,此时的事故从可靠性角度讲就是故障。所以有时人们将“事故”与“故障”混用,但一般在安全性研究中用“事故”来描述事件,在可靠性研究中用“故障”来描述事件。

  1.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可靠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通常所讲的“保障乘客安全正点旅行”即包含了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两方面的概念。

  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不发生意外的安全(safety)和免遭破坏的安全(security);对应的事故也有两种,即意外发生的事故(accident)和故意造成的事件(incident)。

  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运输容量能力,二是列车按计划正点运行能力。因乘车人多造成拥挤而导致无法登乘、列车无法准时出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属于前者;因技术或管理原因造成的运营中断、列车延误,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或维修延误造成的列车运行延误等属于后者。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也可用保障“乘客方便舒适地旅行”的能力来表示。如车站的乘客引导系统、自动售票机、兑币机、残疾人电梯、车箱内饰设施等,这些设备发生故障可能并不影响列车的正点运行,但会给乘客带来不便或不舒服。此项能力可作为更高一级的可靠性能力,即正点运营可靠性基础上的服务质量可靠性。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指标

  系统安全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人员伤亡率和设备(设施)损失率来反映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

  系统可靠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运营可靠度、运营恢复度及运营利用率等来表示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具体定义与计算另文阐述)。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工程框架

  安全性工程也可称为安全系统工程或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包括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保护、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以及安全性研究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措施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安全性工程大纲[2]。与这些安全工作相关的理论或应用研究都可以称为系统安全性研究。所有针对人不安全行为和物不安全状态的分析、发现、评价、监控、预防, 以及变为事故后的应急、救援、调查、处理等,都是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许多保障安全运营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管辖的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层面上采用了大量的监视与控制系统(ats,atp,fas,scada,bas等)及各种维修(维护)措施;管理层面有分级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制度、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等机制。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应该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与运转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工程框架,如图1所示。

  2.1 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技术体系包含了各种安全保障或事故预防的技术措施,一般在线路设计建造时实现,也可在既有线改造时实施,主要有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冗余、监控、检测、维护、维修、保护等技术措施;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通号、供电、客运等的安全技术措施;按区域可分为控制中心、列车运行、车站、隧道、桥梁、变电站、车辆段、通号基地等的安全技术措施。

  2.2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各种安全活动计划、安全制度等内容。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组织的结构框架(见图2)。图中的安全组织结构为三级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决策层有分管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负责人;中间管理层有专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职能部门;各专业分公司操作层有专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责任小组。职能部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监督、安全性与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评估及预警系统的管理等工作。责任小组负责事故与故障信息的录入、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等工作。通过安全性与可靠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动态管理。

  2.3 事故应急体系

  事故应急体系由应急技术与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组成,主要有应急救援、应急运营、应急装备、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事故应急的重要性以及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和联动调度的机制[3],所以列为单独的一个体系。

  2.4 安全性研究体系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研究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事故应急机制及预案研究;事故调查分析;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价。安全性研究的核心是发现、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4],研究和开发各种针对高危险状态的监控系统、检测技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制定防止不安全因素转化为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减少损失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检查及评价等。

  在安全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安全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4]。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得较成熟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方法或理论主要有初步危害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图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行为论、综合安全评价、安全管理体系评估法等。这些理论或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分析类,即发现隐患,识别危险性,寻找原因;另一类为评价类,即确定危险程度或安全程度。而评价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内部各危险行为或状态的分析评价,确定出各种不安全行为或状态的危险程度高低,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另一类是比较评价,即确定影响系统安全性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好坏程度,用于安全性评比。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框架

  可靠性工程包括了可靠性与维修性两方面。可靠性工程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工作。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大纲。对这些工作进行的理论或应用研究统称为可靠性研究。可靠性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可靠性数学、可靠性与维修性模型、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可靠性与维修性预测与增长、可靠性与维修性试验、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等。而可靠性应用研究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设计建造时为了提高各种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尤其是列车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大量的冗余技术和监控系统,在使用时制定有严格的定期或状态维修(维护)制度,以保障设备(设施)的使用可靠性。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工程框架,如图3所示。

  3.1 可靠性技术体系

  可靠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诊断(检测、监测),可靠性试验(验证)等技术措施。固有可靠性技术包含了冗余、备份等技术措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设备、线路(车站)设施、通号系统、供电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可靠性技术措施。

  3.2 可靠性管理体系

  可靠性管理是系统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主要包含可靠性管理组织结构,设备(设施)的验收、维修、维护制度,故障统计、分析、汇报制度等方面。可靠性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通道可以与安全性的共享(见图2)。

  3.3维修性技术体系

  维修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维修策略,故障的检测、诊断、隔离、维修技术措施,以及维修性验证等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供电、通号、车站等的维修(维护)措施。

  3.4 可靠性研究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体系主要包括对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验证、评估、改进,以及对整个系统或各子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估,维修性试验、验证,建立可靠性模型等内容。

  在可靠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评估[6]。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得较成熟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方法或理论主要有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事故树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共因故障分析、维修性分析等。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牵涉到多种技术领域,由多种设备、多种硬软件、多种设施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系统全面和完善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并且有专门的工作部门专项负责安全性或可靠性的研究与措施的落实。我国在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同时,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旨在给出一种系统思想,为今后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研究、解决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 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3]张殿业,金 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4):1.

  [4]崔艳萍,唐祯敏,武 旭.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5):23.

  城市交通安全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验收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现状

  21世纪以来,国内多个地区陆续开始了大规模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处于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阶段,总里程超过10000km,总投资超过1.5万亿。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除了2010年颁发的5号文和2014年3月颁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办法》等数量不多的文件外,监督依据均为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事质量安全监督的机构,也大多是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督机构。2011年12月,南京市政府为了加强对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专门成立了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是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监督机构。在此之后,合肥、温州、徐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专业监督机构,负责本地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这突显了各地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重视,也反映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与市政、房建工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促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者们必须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抓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2.1建设模式多样随着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也在随之变化发展,从政府下设的职能部门直接建设,到实现企业化运作,到BT、BOT以及当前热门的PPP模式,都有具体应用案例。加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需要与铁路、公路发生交互,还衍生出了多方代建的形式。这些模式的交替或者同时出现,给建设管理方以及工程监督机构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职责的确认和划分。2.2承发包模式多样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主要的承发包方式还是平行发包,没有实现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同时,因为涉及专业多,建设单位往往会将一部分专业工程进行直接发包,如接地网、幕墙等。另外,部分系统工程,如屏蔽门、FAS、AFC等工程的承包商,通常不具备施工安装资质。这些现象虽然与建设行业的常规做法和部分规定不一致,但多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行业的普遍规律,迫使监督机构不能一味叫停,必须正视这个问题。2.3边设计边施工现象普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无论是设计还是审图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加上近年来,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都在蓬勃发展,从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数量都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了工程边设计、边审查、边施工的现象普遍存在。2.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多根据国家住建部87号文的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含的危大工程种类、数量极多,由于工程规模大,往往又全都是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按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监督工作规程》规定,监督人员需加大监督频率,到场监督。在监督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何种有效监管措施,是摆在安全监督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2.5涉及专业多,系统关联度高轨道交通工程除了常规的土建工程,还包括轨道、供电、通信、信号、FAS、BAS、PSD、AFC等多个专业工程,各专业工程之间设有不同的接口,通过软、硬件的连接及联合调试,共同实现设计的各项功能。

  3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监督不能生搬硬套既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凭老经验、老办法,一成不变的搞监督,需要监督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探索、实践、提炼并总结出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督的方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为规范和保障后续线路建设建立和提供必要的政策理论基础。几年来,围绕“确保工程质量,强化安全生产”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尝试,初步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监督思路:(1)以法规为准绳,兼顾实际操作。(2)理顺各方关系,确保职责清晰。(3)行为监督为主,实体监督为辅。(4)严格行政执法,推动两场联动。(5)政府购买服务,弥补专业短板。(6)不断总结研究,提高监管效能。

  4主要监督举措

  城市交通安全篇9

  关键词:城市交通;行人;安全规划

  引言:现代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发展迅速,但步行交通方式却始终是交通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步行。我国城市的步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比重很大,约为20%~50%左右,行人交通量非常之大,而且行人分布面广,加之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交通规划领域,步行交通规划一直处于从属规划地位,不能完全满足行人步行出行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城市交通中常常出现人车混行,人车抢道,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诱发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笔者认为要预防行人交通事故,应从步行交通安全隐患的预防做起。

  1.行人过街设施问题分析

  在城市行人引发的交通事故中,主要原因就是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的原因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人违章的不良交通习惯、对于违章

  的不良态度;二是城市交通步行设施的设置不合理,“迫使”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对于第一种影响因素固然可以通过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或加强对行人交通违法的执法力度来预防,但究其原因还是城市步行交通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人们逐渐地养成违章穿越行车道的习惯。

  1.1行人过街设施布局

  现实中根据违章行人的表述,行人过街设施少是行人违章过街的主要动因。通观现阶段我国城市的交通布局、规划、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工作可以看出其主要交通服务对象一直是机动车交通流,一直为机动车交通流而扩建道路,新建立交,改进交通管理方式。而行人交通设施都是当行人对机动车的交通造成影响时才会有所改进。但因为行人交通量如此巨大,与所进行的改进仍不相匹配,导致了行人交通设施的使用紧张。

  1.2行人交通指示标志的匮乏

  现代城市交通标志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交通流领域,而行人过街指示标志缺乏或者没有,这使行人,尤其是外地人寻找过街设施困难,这最终导致了行人乱穿行车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最终影响了机动车行驶的安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经常遇到在公交车站下车而在附近找不到过街设施或过街标识不明显,这也最终导致行人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横穿马路,进而增加了诱发交通事故的危险性。行人交通设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加之行人步行的随意性,如果找不到明确的标志肯定会四处找寻甚至会扰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1.3行人隔离设施及保护设施的匮乏

  在一些城市的道路改建中,常常将多板块道路改为单块道路,即道路中间并没有任何的隔离带,好点儿的也只是在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了隔离护栏,而对向的交通流之间并没有设置任何隔离带。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城市新区的交通安全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利用道路空间以开辟尽可能多的机动车道。这样做的后果主要是导致行人容易穿越机动车道,从而产生违章行为。研究表明,更加立体的隔离栏、隔离岛对于隔离行人、限制行人的违法过街行为更加有效。行人对于立体的隔离设施有一种自然的止步心理,穿越街道本就是一种微妙的不道德行为,它只是行人图一时方便而动的瞬间心理,所以立体隔离的一点点困难足以促使大部分人打消违章穿街的念头,况且翻越栅栏的失礼影响对于人们的心里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会使更多的人望而却步。

  2.人行横道设置原则

  人行横道是人行道暴露在机动车行驶方向的危险路段,设置不好会导致行人事故率增高,设置不够也会导致行人感到使用不方便,进而使违章穿越街道事件频发。条纹式和平行式是人行横道的两种主要形式。条纹式人行横道由条纹实线组成,设在未设行人信号灯的路口或路段。平行式人行横道由两条平行实线组成。设置在设有行人信号灯的路口。通过人行横道把过街行人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减少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数目,减少事故的发生。具体要考虑到过街地点及舒适的间距,必须根据调查及预计来选择合适的设置位置,而对于交叉口应该都布设人行横道;对于不同的路段应给予不同的过街机会。过于繁忙的街道可以设置少些人行横道。要把人行横道看成是人行道的延伸部分,人行道不能与人行横道互相分离,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考虑到人行横道是连接两个方向的步行流的步行设施,所以它与人行道相比应较宽。

  3.人行立交设施设置原则

  不论在新城区还是旧城区都会出现人、车流特别大的地段,仅仅用平面过街设施就显得不够用。这时可以考虑采用人行立交。但不合理的人行立交设施往往利用

  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行立交设施对于行人来说还是耗费体力及时间,而且人行立交容易破坏城区的景观(人行天桥),或是破坏城区地下的土层结构(地下通

  道),不易回填。具体考虑因素:

  (1)要有系统性。在城市繁华的或是将会变得繁华的地带首先就要考虑把人行立交系统化,这样做既能减少行人的体力、时间的损耗,又减少了资金投入,还给人以一种完整的美感。香港的系统化的人行立交设施很值得借鉴。

  (2)设置位置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风景游览区的景观搭配,对于历史景观的保护等,不能有太严重的遮拦;在各种车站、公共活动场口或是学校应考虑多加设置以加快对行人的疏散。

  (3)对于人行立交的具体设置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游览区有景观遮挡问题,所以应考虑采用地下通道;而地质情况复杂的地段应采用过街天桥,各有利弊。

  4.对路肩的设计要求

  道路两旁的路肩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不能仅仅满足行人行走的最低要求。好多道路的设计多是为机动车动车提供尽可能大的行驶空间,而且好多的路肩设计也

  非常粗糙,路肩坎坷难行,导致行人没有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从交通心理学来看,舒适感比危险感对人的刺激要大,所以这样也会导致行人到危险但相对平坦的行

  车道上行驶,加大了行人的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路肩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可用,还要从舒适、方便等角度来着重考虑,否则不但威胁行人的安全最终还会影响机动车的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人行道周围还应设置更人性化的设施以吸引行人。应多种植树木、花卉,沿线应尽可能多的布置娱乐观赏设施,不应存在光秃的墙或过宽的建筑后退线,影响行人的步行心情。除此之外,还应设置方便行人的各种设施,比如各种提供休息的座椅、近便干净的垃圾箱、路标、公共电话、紧急呼救站,各种位置适合的报亭、小卖部、公共厕所。只要设施得当,便会使行人的步行活动满意舒适,最终减少违章行为,减少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晓飞.城市道路中央分离带交通安全及其景观分析[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城市交通安全篇10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安全管理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3 年2 月18 日韩国大邱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铁纵火案,造成133 人死亡、300 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 亿韩元。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国目前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1. 1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硬件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箱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只能是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

  在管理方面,2002 年11 月1 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理所当然也适用于交通部门,包括轨道交通运输部门。www.133229.cOm《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1999 年12 月成立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处。该部门是上海市交通管理局领导下负责本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行政执法管理、前期专业规划管理等具体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

  轨道交通管理处通过制定规章,通过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轨道安全管理。其主要职责有:

  指导并监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

  通过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改;

  合理配置安全设施资源,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

  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管理的问题。

  1. 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大邱市地铁事故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火灾。但是火灾发生后,当时有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造成了灾害后果的扩大。

  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1999 年和2000 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 、2 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 。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从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 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 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2) 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

  (3) 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4) 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

  (1) 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据韩国专家和媒体分析,导致大邱地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了火灾发生后司机失职行为。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 车辆因素

  在大邱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 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 法律因素

  在韩国,现行的《消防法》只注重固定建筑和设备,而忽略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法律政策。同样,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3  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1) 加大对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营者和使用者,轨道交通的员工和乘客都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首先,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 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其次,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