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十篇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

  关键词:公关;礼仪主持;素质

  0引言

  说到主持活动,大家往往会想到电视广播的主持人,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主持人之一。其实就主持而已,早在我国周代就有记载,根据《周记》所记载,在周代就有专门掌握各种活动安排的乐官,主要负责包括乐器歌舞的演练,而这些活动如果以目前的眼光去定义,可以认为是礼仪主持人所负责的工作,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礼仪主持的鼻祖。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直到80年代,首先在广播电视领域形成了我国具有现代性质的主持人,并随着逐步繁荣,形成了一批偶像明星等,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而对于主持人的称呼似乎也变成了电视广播领域的专业代名词。而回顾一下历史以及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公关礼仪方面同样需要专业的主持人。作为一种现在社会交流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公关礼仪主持人对公关活动的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礼仪、公关礼仪和公关礼仪主持等三个概念入手,理清相关概念,逐步明确公关礼仪的定义。并根据公关礼仪的相关概念,从研究公关礼仪主持的研究意义出发,就研究公关礼仪对公关礼仪主持的个人素养和发展,以及对主持理论方面的丰富方面做了阐述,说明了研究公关礼仪主持的重要性。

  1相关概念

  (1)礼仪

  在我国,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从古至今对我们日常的社会回答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礼仪的定义,要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根据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进程的步伐加快,目前来说给礼仪的定义为:礼仪是受历史文化、区域风俗和时展等影响,形成的人们认可的一种符合大家行为准则的,被人们认可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是公关礼仪主持的关键,了解礼仪的发展历程,明确礼仪的基本定义能够有效去理解礼仪主持的具体含义。

  (2)公关礼仪

  对于公关的概念,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可以认为其是一种活动、学说或者一个职业等,是一种社会关系活动,通过传播媒介达到交流合作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公共关系。公关礼仪主要是在从事公关关系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礼貌用语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追求一定的艺术和美感的一种礼仪,是礼仪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结构。与其他礼仪相比,其追求不拘一格、有备而来和全员施礼等,与公关礼仪活动密不可分。

  (3)公关礼仪主持

  公关礼仪主持是指在公关礼仪活动中,负责整个活动过程,包括组织、掌握、交流和驾驭等,能够起到让活动顺利进行,达到一定的期待效果的活动。简单的说是公关礼仪活动的主持者。具体细分来说可以从以下来理解公关礼仪主持的定义:根据活动类型和形式,主持人在台前或者台后进行一系列的指挥引导和掌握活动的一系列行为;礼仪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主角,即不是核心人物,但是处于主导地位;礼仪主持人在现场需要应用各种主持技巧去使得现场的氛围符合活动的性质,并且在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的处理,保证活动有序的开展。

  2公关礼仪主持研究意义

  公关礼仪主持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关礼仪主持所从事的主持活动。研究公关礼仪主持的必须性主要体现在当前公关礼仪发展的迅速和公关礼仪相关理论相对较为欠缺。

  通过对公关礼仪主持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公关礼仪活动的发展和公关礼仪主持的个人素养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关礼仪主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希望公关礼仪主持能够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氛围。这使得公关礼仪在当今社会上表现出很强的市场和价值。作为公关礼仪活动的灵魂,公关礼仪主持的个人素质和现场发挥对活动的成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公关礼仪行业发展的迅速,造成公关礼仪主持的良莠不齐,因此对公关礼仪主持研究能够提高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对公关礼仪事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研究公关礼仪主持能够丰富公关活动,是对公关主持的一种创新体现。目前,通过图书馆和出版社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目前的大部分主持理论还是集中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从声音角度方面考虑,广播主持与公关礼仪主持有共同之处,都要求主持人能够头脑反应灵敏、自然大方和一定的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但是公关礼仪主持工作环境与广播主持不同,它需要现场面对广大的客户、亲朋好友和媒体记者等,是一种公关活动,因此广播主持理论只能为公关礼仪主持提高借鉴而无法指导公关礼仪主持的实现,故对公关礼仪主持的研究也是对主持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3结论

  公关礼仪主持的相关理论相对滞后,与公关礼仪活动的快速增长不够协调,使得目前公关礼仪主持领域的从业人员表现的参差不齐。与广播主持不同,如何有效的开展一场公关活动,这对公关礼仪主持提出各方面的要求。本文从公关礼仪主持的各个概念入手,剖析公关礼仪的概念,加深对公关礼仪的认识,同时从公关礼仪主持的个人素养和公关礼仪理论的创新方面,说明研究公关礼仪的意义,为新的市场经济下的公关礼仪主持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俊杰.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2]张政法.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关礼仪,训练教学

  引言

  公关礼仪是指在公关活动中应遵循的待人接物的规范与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礼仪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礼仪的重要功能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解。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公关礼仪实训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推广公关礼仪的教学非常有必要,礼仪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公关礼仪,是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在公关礼仪的训练性教学中灌输基本的礼仪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注重行为示范,推动学生的文明素质与修养的提高,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文明礼仪的意识。

  1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公关礼仪实训教学通过开展现场教学指导将礼仪的基本知识分解到训练项目中边讲边练,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学习握手礼仪、递交名片礼仪、交谈礼仪、舞会礼仪、预约礼仪、迎宾礼仪、引领礼仪、用餐礼节等,使学生明确了基本的程序和规范要求,加之训练教学很实用,学生吸收理论知识快,接受能力强,当场纠正其不良习惯过目不忘,学习效果是很显著的。如在我校文秘、营销、国贸等专业的开展的训练教学环节,增加了专业教学的互动,强化了用礼仪知识进行人际沟通的操作性,提高了师生的交流,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当场也能够迅速得到解答,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结合学生实际状况随时调整礼仪实训教学的难易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2突出情景教学,强化礼仪知识的实用性。

  对学生而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同,从知识的知道到应用的能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我们通过礼仪情景剧的模拟训练教学,很快得到验证。

  我们在公关礼仪实训教学中设计了以各个专业为背景的礼仪情景剧,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编排演练,每个组进行5-10分钟的案例小品演练并进行相互点评。学生体会到正确的礼仪要点的运用技巧,突出了礼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几年的公关礼仪模拟训练教学认识到礼仪是一种经过不断自我提醒、他人提醒之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小到大侵染于家庭环境而自然形成,也有可能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得到。

  我们积极开展学生礼仪模拟训练教学就是希望礼仪这种能力能够尽快形成,促使大学生自内而外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与工作,可以肯定这是好的影响。

  三、开展公关礼仪实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1、操作难度大,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为更好的将礼仪知识学以致用,礼仪是知与行的统一,在高校推广公关礼仪与社交礼仪的教学,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讲解,更多的需要通过礼仪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学生参与礼仪教学后,认为有必要开设,学完后认为知道了内容但是用起来困难,参与礼仪训练教学有点不自然和别扭。在训练教学的实施中感觉礼仪规矩太多,操作起来有难度。

  多数学生开始感觉别扭不自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正确的行为举止,大多数学生的观点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习以为常就是对的就是自然的,反而会对规范行为举止产生抵制甚至恐惧。

  其次学生感觉礼仪训练完成,不知如何使学习到的礼仪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礼仪能力,很多大学生刚听完课程或接受教师的指导训练后按照去做,最初的兴趣和热情仅仅三五分钟,再次进行训练时会产生紧张不自然,加之后期学生自我练习方面跟进慢,缺乏动力支持,腼腆和害羞情绪干扰干脆就放弃了。

  2软、硬件设施不到位,对开展公关礼仪实训教学有影响。

  杭州的很多高校开设了公关礼仪课程,但是大多数偏向于理论教学,开发相关训练模块少甚至没有,教师接受正规的培训途径少,费用高,教师对开展礼仪的模拟训练教学有兴趣,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到位。进行公关礼仪的训练教学软件方面有困难。

  开展公关礼仪训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礼仪系统基本知识,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学习,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运用技巧要娴熟,操作规范。同时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安排各个训练项目的内容和衔接工作,确保顺利进行和学生的接受参与性。

  从教学的硬件看,开展礼仪训练教学需要一定的训练场地,也对训练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面积80--200平方米左右的训练场地,最好配备大立面镜子和音响设备,方便训练学生的动作熟练度和优雅度,同时能够适当结合场景进行礼仪情景剧的排练,一般高校对礼仪教学的场地要求不太重视,增加了礼仪的训练教学困难。

  礼仪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定是每个学生希望拥有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通过多年的公关礼仪训练教学实践探索,有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著:《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4 月。

  2 兴盛乐主编:《社交礼仪与形象设计》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年3月.

  3 李霞著:《大学生礼仪指导与训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3

  【关键词】礼仪;精神文明;和谐社会;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

  1.当前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中职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2.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在走入中职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中职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2.3 自身修养的缺乏。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中职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学校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3.中职生礼仪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中职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中职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4.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中职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学校为加强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4.1 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中职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中职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中职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4.2 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4.3 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中职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笔者认为:

  4.3.1 以素质教育为本,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公关礼仪素质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中职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中职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4.3.2 把握课堂教学,丰富公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随着的和社会的变迁,公关礼仪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多元化得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以公关礼仪的形象做到以礼教学,即以礼的姿态、礼的语言、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和形象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公关礼仪资讯和信息;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辨别失误和提高做事的才能;利用小品演示和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关礼仪的作用和其带来的快乐与和谐;利用专业培训,将公关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公关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4

  特殊意义

  「关键词礼仪秘书工作公共关系

  秘书人员作为领导的辅助者必须完成各种有助于领导管理决策的工作与事务这种工作特性决定了秘书

  工作是一个外向性的岗位秘书人员必须在各社会组织的公务行为中广泛地接触各色人等处理各种关系安排

  各种活动这些行为都含有礼仪的内容或直接就是一项礼仪活动如迎送客人宴请等等因此作为领导的浦助

  者秘书与其他职能人员不同他必须代领导处理各种交往接待事宜礼仪内容贯穿于秘书工作的全过程它在秘

  书的全部工作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秘书人员的其他工作结成了特殊的关系

  秘书礼仪工作的意义

  一礼仪是秘书工作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

  从秘书作产生那天起礼仪便是秘书工作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礼仪的内容和方式有了巨大

  的变化秘书人员礼仪素质和操办礼仪活动的能力要求也有了相应变化但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广泛多么深刻礼

  仪工作从未离秘书工作而去

  秘书工作起源于奴隶社会当时的史官可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执掌的工作内容极其宽泛其

  中的重要职责便是负责主持祭祀婚冠大礼—这是典型的礼仪内容到了战国时期《周礼》详备地记载了周朝

  史官的职务和分工这使我们了解到史官的工作内容与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今天看去将史官定为秘

  书人员一或从事秘书性质工作的辅助人员是较合适的而礼仪则是秘书工作的当然内容

  为了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并处理事务秘书承担了与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打交道的任务这个任务中的一切

  安排打点是礼仪工作的主要内容礼的起源也与原始社会中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分不开秘书以执掌祭祀

  来为领导权威的决策行为和国家重大活动作准备作铺垫作为行动的参考系数领导权威无论是表示顺天承

  运还是具体紧张的日理万机在当时总缺不了这种形式的辅助因为这种形式对领导权威行为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可见礼仪原是秘书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礼仪在生活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秘书工作对领导负责技术水平高工作质量好办事效率快固

  然是秘书人员的重要素质体现但礼仪行为的得当职业形象的得体也是领导决策获得成功的有效因素秘书

  的形象会影响客人或员工是否接受你们的要求或想法通过秘书的态度姿势仪表谈吐给对方留下重要的印

  象甚至是关键的印象饱满的精神真诚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得体的举止本身也就是秘书人员素质高业务精

  的体现一般说来领导之所以选聘秘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礼仪的需要在礼仪的层面上开展工作从而辅助领

  导进行决策活动领导的决策往往是刚性的强硬的在具体执行中不容许有任何伸缩而秘书的礼仪却是柔性

  的弹性的它可以缓冲决策的压力调节决策带来的紧张沟通因决策而产生的误解隔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

  礼仪总是人们共同的需求因此礼仪对秘书工作具特殊意义

  二礼仪是秘书公关的辅助手段

  利用宣传和传播的手段使一个社会组织和它的公众相互了解和适应这便是公共关系的任务秘书工作起

  着信息的汇总和传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关系树立组织及秘书本人在各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和信誉是秘书公关的主要内容在公共关系中要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礼仪应努力发挥礼仪的优势来为公关

  服务礼仪可以调节感情关系这与公共关系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公关

  的对象具有不同层次但无论是什么群体或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不能撇开礼仪搞公关拙于策划会使

  公关实务失败而疏于礼仪同样不能使精良的策划得以完满体现可以说公关是礼仪最适用领域对礼仪的领

  悟把握和运用程度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公关实务的操办水平同时公关作为一种以传播手段来协调组织与公众

  之间关系的行为不假以礼仪也不能实现传播的双向信息传递而由于公关活动中公众始终是变化着的不定

  的问题形成时有公众对象问题一旦消失这层意义上的公众也随之消失所以礼仪总在各种公众对象中以新

  鲜的积极的感觉体现极大地帮助了公共关系的实施公关对象的多种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员工关系顾客关

  系媒介关系股东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名流关系等要适应这不同的关系依靠顺意公众转化逆意公

  众争取边缘公众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这绝对少不了礼仪

  公共关系的另一实务活动就是将社会组织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把公众的信息反馈给社会组织的决策层秘

  书要做好辅助决策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将信息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传播沟通有多种形式

  然而人际传播还是最基本的没有人际传播便是大众传播也不会顺利进行下去人际传播无论是通过仪表服

  饰语言举止等媒介进行还是通过电话电报书信等书面性媒介进行都离不开礼仪表现可以说礼仪是传播

  的重要媒介礼仪在公关实践中塑造着组织的形象创造着组织的信誉它可以帮助体现一个组织的坦诚热情

  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可以承载这种态度有了这种真诚的礼仪表现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争取支持的公关目的

  所以礼仪在秘书的公关行为中具有关键意义

  礼仪与秘书工作的关系

  一秘书礼仪与秘书辅助领导

  辅助领导是秘书的天职辅助领导的手段多种多样以礼仪辅助领导是其中之一

  领导是决策者并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威这使领导既没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领导又因作为一种机构的代

  表权力的象征需要在行事时有相关礼仪的配衬秘书的岗位紧贴领导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由秘书安排各

  种礼仪事项自然再顺理成章不过了礼仪是秘书的常务工作在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对礼仪程序作妥

  善安排使领导在具体的活动中既体面又掌握主动是秘书工作者办事能力的反映如企业的经理与企业

  的经理在企业晤面秘书在事先将有关时间地点通知对方并认真打扫好会客室安排好茶水和午餐准备好

  相关文件材料精神饱满态度从容地迎接企业的经理并将之向企业经理介绍使会晤在以秘书为主营造的

  良好气氛中进行这个开始也许会给整个晤面的结果带来影响礼仪的周到使人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双方开

  诚布公容易促使事情成功或好转在某些重要场合领导需有些象征性的行为如剪彩奠基等秘书必然要在

  事先作好准备将必要的工具装饰好地点选定并完满考虑到在象征完成后领导的合理退场这种礼仪性

  的安排虽属工作中较琐碎一面却不可不做而且事虽小却影响大为领导个人为企业都塑造了形象当然秘

  书只隐在这些体面的礼仪背后秘书工作的特性之一是潜隐性即使秘书人员代领导前去慰问拜望某人时起

  的也只是礼仪象征的作用是代领导行事而不是以秘书本人身份行事即使秘书的良好态度和典雅举止吸引了

  客人客人仍先记着的是某公司有个好秘书而不是某秘书在某公司所以礼仪工作做好了是在很大的

  程度上提高了领导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领导的威信至于平时的文书往来其中涉及到的文书礼仪包括礼仪性

  的内容和礼仪套话更是秘书为领导服务辅助领导决策的一个常规工作秘书必定要掌握这些知识并要能娴熟

  地运用以使自己更好地尽到秘书的责任

  二秘书是某个社会组织中专为领导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辅助者社会交往活动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秘书

  工作的特点是跟人打交道无论是他的服务对象一一领导还是在为领导服务的过程中要形成的各种关系

  归根结蒂都是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不同关系是秘书工作艺术的体现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关系对秘书工

  作总体效益的提高大有帮助

  首先秘书与领导形成了紧密的固定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十分重要双方在最初接触磨合的过程中都会小心

  翼翼而一且觉得不称心会立刻撒手反之一旦发现配合默契便越发珍惜和依赖这种关系从理论上说来领

  导与秘书的关系越紧密就越富有工作创造力但在实践中却未必如此关系紧密了有时也就结成了一种同盟

  可能反而有碍甚至破坏企业或国家的利益因此规范领导与秘书的关系除各种原则制度的保障之外礼仪自

  古就有的别异作用仍有现实意义礼仪可以帮秘书工作者把准自己的地位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播越不轻

  浮尊重领导权威尊重领导意见按正常渠道上情下达沟通信息同时也在礼仪中保全自己的人格尊严

  其次作为管理层中的中介部门秘书还要与各职能部门和外部世界联系沟通良好的礼仪在沟通中有助于

  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由于身处领导近旁会使其他人对秘书有特殊看法秘书人员这时除了以诚相见之外别无

  他法以诚相见不仅是感情的真挚也包括礼仪的周到如尊重对方的地位理解对方的处境同情对方的闲难

  赞赏对方的成就通过这些取得对方的信任

  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礼仪又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窥得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和经营品质这是许多社会

  组织重视礼仪工作的原因之一即使在不成功的谈判与合作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大局出发从长

  远出发或可以做到买卖不成友情在或可以用原则和礼仪击退交往中的不正常行为

  三秘书礼仪与秘书自身提高

  礼仪是社会的规范秘书礼仪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密切关系通过牛仪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可以提高秘

  书工作者个人修养还可由此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由于工作特点秘书人员的地位特殊他既在单位内部起联系沟通作用又在社会上成为本单位的窗和代

  表所以礼仪在秘书人员身上是全方位地体现的首先秘书人员的个人礼仪应讲究他是在一个外向性的

  岗位上与多种对象打交道如果不修边幅不注重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来访者或被访者的情绪并影响办公室同

  事的情绪所以许多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衣着饰物化妆品都有规定这种规定当然不是针对某个秘书人员个

  人而是针对秘书这个岗位的此外秘书工作者的礼仪知识操办礼仪活动的能力对在不同情况下的礼仪要求

  应有较多较完善的掌握要在礼仪活动中分清主次内外把握各种分寸分量要对各国各地各民族各宗教

  的文化风俗礼仪习惯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尤其在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新纪元对许多客观事物

  的理解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保护环境与动物友好相处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礼仪行为也必须跟这种认识

  结合起来倘在给外宾送礼时把动物毛皮当作贵重礼品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了酒宴上的山珍海味也有许多

  不该成为餐餐之徒的腹中之物礼仪活动中若缺乏这种现代意识是会使整个礼仪水平都大打折扣的可见礼

  仪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远不是懂外语会电脑人漂亮就能够胜任礼仪工作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精探并总

  是与时俱进的秘书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在礼仪场合游刃有余

  秘书礼仪说大也大—它在秘书的全部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小又小—它总是琐碎地体现在细

  枝末节上研究这个问题以促进秘书工作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与世界交往与国际接

  轨迎接新一轮国际挑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礼仪;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55-01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它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具体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对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礼仪可以说是自身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是相互沟通的一种技巧,掌握必要的职业礼仪知识和形成良好的个人综合礼仪素养,有利于学生们顺利进入社会和职场。

  目前,高职院校多是将礼仪课程作为一门技能选修课,本学院也是将该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以期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将来顺利的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这门实践性、实用性、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并没有表现出很多的兴趣,通过学习也未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见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礼仪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

  众所周知,礼仪教育从理论上讲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但它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涉及面广。礼仪教育的目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落实到了行动上,用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礼仪修养得到提高,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了多年的礼仪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教学改进办法,以期更能促进礼仪课程教育的有效开展。

  1 礼仪课应具有各专业特点

  本高职学院专业侧重于工科,涵盖了水利、电力、建筑等专业。我们的礼仪常识教育是各专业共同学习的基础知识,而针对各专业特点的礼仪教育才是中心。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各专业应该区别排课。工程类的学生,应侧重于对外交往的礼仪培养。而管理类的学生,更应侧重于办公室及单位内的人际交往礼仪。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 理论讲解与实训共同发挥作用

  礼仪课中大多数礼仪规范在理论上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内容学生早已知道,教师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细细讲解。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来讲。比如:提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礼仪规范,可以直接让学生们来归纳即可。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而对于如何使学生由知变为行,尤其是那些平时散漫成性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则需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比如:在进行社交礼仪学习时,教学可主要采取情境模拟法。建筑专业的同学,根据平时工作场景,经常会遇到接待客人的情况。如何来进行邀请,排座位,接待,敬酒等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可以让同学们以实际角色来扮演。即丰富了课堂,又调动了学生,并且也为以后实际工作场景作了铺垫。

  3 教师"以身作则"是关键

  礼仪规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学生,也关系到教师,因此,当老师们在课堂上灌输礼仪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开始用礼仪规范来评判老师的言谈举止。当老师们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是否注意到自身行为是否也符合礼仪规范。礼仪课教师由于经常接触到相关规范,自身行为也随时受到约束。对于学院内其他教师,也许并未严格按照规范来行为。因此,对学院内的其他教师也应该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让每一位教师都是礼仪教育的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4 丰富校园礼仪文化

  在校内,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各种礼仪活动,让理论在实践得以论证。由学生们倡议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与学生会合作举办一些文明礼仪的演讲或辩论大赛、大学生风采展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多开展校内社团的礼仪活动,应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多邀请一些行业的专家举办一些礼仪方面的讲座,激发学生们对礼仪的兴趣。在校外,可以联系有关单位,采取积极互益的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在岗位上进行真正的公关礼仪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溶入社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礼仪金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 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职业教育研究[J].2007(11).

  [3] 王云波.我国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反思与重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6

  “礼”原为“Y”,从示,从璺,象用祭器豆中食物祭祀神祖之形。“礼”的本义是祭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锴注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来“礼”引申为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古代典籍对“礼”的内涵有丰富的论述,例如《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汉书・公孙弘传》:“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儒家文化中的“礼”,既是道德的标准、是非的准则、教化的手段,又是政治关系与人伦关系的定位体系,集思想、政治、文化于一体。“礼”的内容广泛,包含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方面的涵义。古代的“礼”在道德、政治、教育、军事、宗教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礼记・曲礼》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仪”通常指的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容貌、举止、风度、措辞等。《诗经・大雅・蒸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论衡・书虚》:“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日:‘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文选・曹植(洛神赋>》:“琅姿艳溢,仪静体闲。”其中的“仪”皆指容止仪表。“仪”具有可以模仿、效法的性质,当某种具有示范作用的行为被人们争相效仿时,这种行为被称为“仪”。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代有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这“六仪”,都是古代绅士教育的基本内容。当模仿、效法的对象由实体扩展到抽象,“仪”便有了“礼制”、“法规”的意思。如:《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同仪”条:“仪,谓制度也。”《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其中的“仪”是“礼制”的意思。

  “礼”与“仪”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正,无文不行。”“礼”与“仪”也就是上句中提到的“礼之本”和“礼之文”,这里的“文”即形式。《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义”是“礼仪”之“仪”的初文。“义”者“宜”也,礼应以义为根据,仪出于礼。《礼记》中讲“礼”时常常引用《诗经》中“威仪”的说法,礼本来就是联系着仪,与仪密不可分的。礼仪产生于义而合乎仪,故称礼仪。礼、仪二者,礼是核心内质,仪是外显形式,是礼义的体现,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礼与仪相连,将仪与义相表里,反映了古人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眼光。

  然而,“礼”与“仪”不可等同,春秋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经开始重视对“礼”与“仪”的区分,《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指出了“礼”与“仪”的区别: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左传・昭公五年》)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7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将机关“靓化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以迎接中国第三届会8月16日在我市成功举办为契机,以迅速提高广大机关干部文明素质为目的,优化“软环境”,打造“软实力”,全面提升市直机关整体形象,努力把我市加快建成文明富裕和谐牡丹江。今天,市直机关工委和市委党校、晨报联合举办公务礼仪培训班。大家作为文明之师、礼仪之范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参加培训,充分体现了各单位对机关文明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反映了在座的各位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渴求和文明行为的向往。为此,我代表市直机关工委,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市直机关文明礼仪培训工作的市委党校、牡丹江晨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文明礼仪培训班顺利开课表示诚挚的祝贺!

  为搞好这次培训,取得预期效果,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文明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五经之一的《三礼》,最核心的就是《礼仪》。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知道,孔融让梨,尊敬长者,被传为美谈;岳飞问路,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文明礼仪,既然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举办文明礼仪辅导员培训班,就是为了在继承我国优秀文明礼仪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外礼仪的精华,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公务员法要求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来源:文秘站 )第二,文明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文明礼仪是调整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规范。只有那些注重自身修养和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被社会尊敬和认可的人。反之,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被视为“异端”受到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进行谴责和约束。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仪是何等重要。由于文明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只有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够使人们掌握丰富的礼仪知识,了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普及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帮助公务员掌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交往原则,学会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三,文明礼仪是促进和谐机关建设的有效途径。任何单位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都希望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合作、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机关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没有礼仪作为交往的前提,作为人们交际的行为准则,作为同事之间打开感情之门的钥匙,就不可能有和谐宽容的机关环境。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传统美德,历来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重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识,也是构建和谐机关,打造独特机关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次文明礼仪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形成高尚的言谈举止,庄重的仪表服饰,规范的接待礼仪,温馨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促进市直机关良好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努力推进市直机关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四,文明礼仪是提升市直机关形象的内在需要。文明礼仪是软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直接代表市直机关的整体形象。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教育,是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体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提升我们市直机关整体形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文明礼仪培训工作,作为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塑造市直机关形象,深入开展全市机关公务员文明行动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形成市直机关一流干部素质、一流礼仪环境、一流服务质量、一流机关风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调动市直机关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机关、进系统、进科室、进头脑,努力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参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按照文明礼仪重在细节、重在养成的要求,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讲透道理的基础上,搞好典型示范和引导。在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养成活动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精心策划干部职工便于参与、乐于互动的各类创建活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使活动真正成为干部职工自我教育,提升文明礼仪、提升机关形象的重要实践过程。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8

  1.专家讲座及文明礼仪视频

  邀请相关专家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专家对基本的礼仪知识进行介绍、示范和讲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经历进行案例讲解,同学们在欢笑中了解礼仪、在思索中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在示范中掌握礼仪的基本要领。通过观看礼仪视频,同学们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不同年级同学的观看视频资料,新生(大一)主要是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大二、大三针对班集体的状况,开展相应的专题学习与讨论,而大四是就业文明礼仪的学习与面试技巧。观看视频主要以班级(团支部)进行,班主任参与讨论和学习。

  2.培养骨干,成立校园文明礼仪宣讲团

  大学校园的文明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补课”,而如何使同学们接收“补课”的方式,学院进行了“优者先行”,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对校园文明礼仪进行学习,针对校园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寻求改变这一不良现象的方式与方法,结合文明礼仪知识探讨校园文明的教育与养成。学院成立校园文明礼仪宣讲团,宣讲团一方面是树立榜样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另一方面宣讲团要在各党支部、班集体(团支部)开展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和宣传,进行全员动员,营造学习氛围。

  3.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辩论赛

  通过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在全院范围内号召各党支部、班集体(团支部)进行学习,不断形成学院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懂礼、守礼的氛围。同时,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的活动中,一批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学生对校园文明礼仪进行了更深入地学习和思索,而这些学生正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行者。在先行者的带动和影响下,学生本人自律和他律的驱使下,共同营造学礼、懂礼、守礼的新局面。

  二、践行文明礼仪

  通过对校园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要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践行文明礼仪,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

  1.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宿舍

  党支部树立党员的带头作用,发展党员中把文明礼仪的学习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在党支部党员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号召党支部所联系班级(团支部)中团员、群众学习,开展“厉行节约,在党旗下成长”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文明礼仪养成中,对学院班级(团支部)、宿舍进行相应的评比,以评比促进班级和宿舍的建设,在建设中养成好习惯,在习惯中形成良好的素养。通过对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集体和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宿舍的建设,使同学们学有楷模,做有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班集体、宿舍的人文素养。

  2.校园、课堂、宿舍

  在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找出大学生常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而又造成大学生形象和素质损坏的现象。学院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及教师代表的座谈,征求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共同形成了“三礼十无”目标。通过“三礼十无”目标的学习,校园内的问候多了,男女交往文明了,乱扔垃圾及浪费现象少了;课堂上玩手机、带食品、迟到的现象少了;宿舍更整洁,违章电器少了。

  三、宣传文明礼仪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我们自己要知礼、懂礼、守礼,我们还要为现代的社会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帮助更多的人去学习文明礼仪。通过宣传、提醒等他律方式,不断提高社会个体的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

  1.校园公共场所

  学院组织学生会及校园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到学校食堂宣传“光盘”行动、文明排队等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手持海报、宣传牌、图片等各种宣传材料有序进入餐厅,为同学们倡导“传勤俭节约,光盘从我做起”的活动理念。同时,对在餐厅中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剩菜剩饭的同学进行劝说,并对“光盘”行动的同学赠送小礼品。同时要求学院在组织文体活动中,做好文明礼仪的宣传。如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队员自带水杯,尽可能地减少垃圾,队员间相互尊重,友谊比赛等。通过活动,提升了参与同学的自律性,增加了同学们间的互相监督。在自律中去监督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提升自律。

  2.社区

  组织学生会及校园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针对社区的文明礼仪资料进行收集和调查,把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整理成宣传册或展板。主要进行社会和家庭文明知识宣传,向社区居民发放相关宣传材料,利用社区不文明现象展板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和家庭的文明。为了加强居民们的兴趣,同学们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文明礼仪小游戏,游戏采用“经典诗词我知道”的方式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收集了大量的古典文明礼仪诗词,对诗词进行有奖填写,再与大家共同分享。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礼仪的学习,真正体现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公交车场

  公交车场的基本文明礼仪是普及性的知识,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关键是大家如何去做,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思考和体会到文明礼仪的实施,知礼不守礼比不知礼实施的难度大,知礼不守礼也并非有意故犯,而是一种习惯或环境氛围的影响,形成随波逐流的风气。在公交车场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宣传,一方面是爱护公共环境,从大家共同做起,同学们一方面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阻止和劝导;一方面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清理,还公交车场一个整洁、卫生的公共环境;另外,同学们进行尊老爱幼的宣传,对站台上的秩序进行维护,老人和小孩优先的原则,有序地进行排队。通过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文明礼仪行为,不仅要在学校体现,更要在公交车场和公共场所体现。用个体的礼仪行为感化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重要性,深化同学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提高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四、总结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9

  关键词: 礼仪思想;礼仪行为;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3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57-07

  井然有序的日本社会和彬彬有礼的日本人一直是对日本有过接触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所著的日本文化论著中皆不乏对其礼仪的赞赏。我国早在成书于公元3世纪后半期的《魏志・倭人传》中已经有记载:日人主“敬”,描写其“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日本作为一个长期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养分的国家,对中国文化根基礼文化也展开了广泛的吸收。著名法国东洋学者 M・Kinsky感叹这一现象为“日本礼仪思想在没有中国礼仪文化存在的基础上是不能成立的。[1]97” 日本对华夏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包括:西本昌宏所作关于日本国家宫廷礼仪中中国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探讨;王海燕研究日本古代都城空间礼仪中的中国因素影响;近藤启吾考察日本武家政权时代中国冠婚葬祭仪式的吸收情况;西村昌吉论述日本律令体制下畿内制创建过程中的中国典籍影响作用等[2]8。

  先行研究中,考察日本国家层面或贵族阶层仪式性礼仪中中国礼仪吸收情况的研究居多。国家层面的研究偏重礼仪与政治、外交等的关系;仪式礼仪的考证多偏重特定场合程式化的礼仪规范。对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状况探讨的视角尚不多见。笔者通过选取各阶层礼仪书①,在考察内容上侧重民众一般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场面,形式图在这方面做一突破。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用多发生在源头上,故本文重在探讨日本传统礼仪。日本礼仪发展变迁过程按照主要礼仪行为主体的标准可大致划分为:天皇政权下的宫廷贵族礼仪、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一般社会大众礼仪。其中开花于室町时代,于江户时代向社会民众普及的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此时诞生了武家传统礼仪的三大流派:伊势流、小笠原流、今川流。伊势流主攻室内礼仪、小笠原流主攻军阵礼仪、今川流主攻朝堂礼仪。到江户时代伊势流与今川流逐渐衰落,小笠原流吸收了其他两流的可取之处,其宗家服务于德川幕府,其门人致力于向庶民阶层的普及。到了明治时代,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被作为传统继承下来,通过学校教育、一般社会教育成功实现了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对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的礼仪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学者将这种全民普及武士礼仪规范的现象称为日本社会的“武士化”,并将其视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指标[3]7。因此,本文设定武士政权下的礼仪为日本传统礼仪,在明确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着眼于日本经典礼仪书中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就礼仪思想、礼仪行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

  日本吸收中国礼学经典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过程经历了由中央到地方、由宫廷贵族、官僚、以禅僧为主的知识阶层到武士集团,进而到农工商社会各阶层的历程。早在日本《记》、《纪》传说时代就有中国儒家经典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记载,传说当时来自朝鲜的阿直歧教授太子中国经典,王仁将《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带到日本。此后在日本与百济的交通中,公元513年6月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抵日,此后516年9月百济又派出五经博士汉高安茂以替代段杨尔。五经是讲述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的总称。百济派出的五经博士模仿当时的梁制,需要分掌五礼(吉、凶、军、宾、嘉)的仪注。据此可以断定日本从此时开始系统学习我国礼学经典。此时中原礼学经典与平安时代开始设置的官僚选拔教育机构大学寮相结合,在大学四学科之一的 “明经道”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中国古典礼书,即“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课程。在广泛吸收礼学精髓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以《周礼》的畿内制与宫城建设为理论基础,大化改新政权下以王宫为核心的畿内建设逐步完善;体现儒家礼制思想的官位十二阶与宪法十七条;奠定了律令体制下日本国家统治的基础;在推古朝的外交活动中,礼仪标准主要参照了隋朝的《江都集礼》[4]345。

  到了武家政权时代 (公元12-19世纪),我国的宋学、禅宗、岁时思想开始广泛影响日本传统礼仪。经历了室町时代后期的“应仁、文明之乱”后,礼学经典在日本开始逐步由中央向地方传播。萨南学派与海南学派分别致力于在九州与四国弘扬儒学。设立于今日本枥木县足立市昌平町的足立学校承担了向地方各阶层传授《礼记集说》等宋学典籍的重要作用。武家的婚姻礼仪中吸收了朱熹所著《家礼》的诸多元素。朱熹监修的《小学》也被收录到金泽文库中①。另外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禅宗被武士阶层所青睐,从多个层面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寺带有书院形式的房屋构造首先被上级武家住宅所采用,后扩展到民间,影响了其室内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以客厅为中心的日本式房屋内的礼仪与饮食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的茶礼及清规的影响[5]57。禅宗思想对日本的剑术礼仪也产生了重大影响[6]84。8世纪中叶,成书于中国6世纪的《荆楚岁时记》传入日本, 此后这本书一直拥有众多读者, 甚至直到江户时代还被重新翻刻,对日本的岁时年节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武家政权鼎盛期的江户时代后,德川幕府推崇儒学为官方学问意识形态,在幕府开设的学问所、诸藩开设的藩校以及民间大量私塾、寺子屋等机构中广泛讲授以四书五经中的《礼记》为代表的儒学经典礼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大量的庶民教化政策。山下武论述道“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是德川幕府的一条政治主线。[7]89”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影响具有时间跨度大、影响层次深、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对日本传统礼仪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日本传统礼仪思想中的中国因素

  日本传统礼仪注重细节,不注重抽象思辨,礼仪书的内容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细微礼仪行为举止描写的罗列。[8]155”关于礼仪思想核心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礼仪本质与内涵的思考可以回答何为礼仪、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的问题,是一国礼仪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所在;礼仪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关系以及礼仪原则是决定一国礼仪的特色所在。故本小节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考察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

  (一)关于礼仪的本质与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礼仪分为礼之文与礼之义。礼之义为礼仪的根本内涵,礼之文为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上》开篇开宗明义讲到践行礼仪必须做到“勿不敬”。后篇中有 “所以治礼,敬为大”(《礼记・哀公问》)的论述,日本传统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②中直接引用“礼记曰礼之所治,敬为大。[9]6”认为尊敬之心为礼的本质,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以敬意为礼之根本的基调。

  礼仪的本质为敬意,敬意向谁表达,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需要对礼仪的内涵及其所要调整的关系做一论述。《三议一统》中回答这一疑问如下:

  (礼仪即为)合神道、王法之理,制上下、同辈、三纲五常之矩,和平盛世为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战乱之世为军旅之谋,以图天时地利人和之境。[10]9

  这里所说的礼仪的内涵包括宗教、政治之理、军事之谋、衣冠制度(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这种包罗广泛,甚至包括军事、政治的礼仪内涵明显有别于西方及伊斯兰文化圈,应该说受中国传统吉凶军宾嘉的礼仪分类思想影响颇深。另外武家的礼仪在和平时代表现为仪表服饰之态、日常动作之仪,战乱时代表现为战事谋略。这与《礼记・聘义》中的“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日本传统礼仪在论述礼仪需要调节的关系时频繁出现 “上下的差别”、“同辈之礼”、“三纲五常”的概念。同辈之礼,不拘泥于只向身份地位高于自身的对象表达敬意的礼仪规范,在中国礼仪思想中体现在礼仪被封建道德化之前,“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甚至要求君王以臣下作为尊敬对象;《礼记・哀公问》中“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以自己的身体为尊敬对象。在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关系是“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①中对“三纲五常”做如下解释:“所谓三纲,礼记有云,君臣、父子、夫妇是也。敬其所敬、亲其所亲、耻其应耻”[10]17,这与《礼记・曲礼上》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在文章中使用《礼记》作为引用出处来源,可见在当时的礼仪规范中,《礼记》作为判断礼仪行为是否妥当的标准发挥着巨大作用。关于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进一步解释为:“礼仪为,臣敬君,子孝亲,弟从兄,敬老者,上不侮,下不乱。[10]51”强调礼仪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日本传统礼仪继承了中国经典礼学理论框架,认为尊敬之心为礼仪的本质,礼仪的内涵包罗军事政治等广泛内容,在处理礼仪需要调整的关系时,通过吸收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使礼仪与封建等级秩序紧密结合。

  (二) 关于礼仪与道德、修身的关系

  中国传统礼学思想认为“礼节为治事之本”(《礼记・仲尼燕居》)。同时论述“不知礼无以立”(《礼记・尧曰》)。那么礼仪因何而立呢? 对于礼仪这样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社会规范,我国礼仪文化强调首先加强个人修养,即习礼应从修身开始,强调修身养性是持家立业的基础。并强调内外兼修,内修道德,外修举止。这一思想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礼仪教育书分为《修身论》、《体用论》两本,《修身论》用于修心,《体用论》用于修体,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

  武家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强调“(礼仪的修为)首先修身最为紧要”[10]31,认为修身为关键第一步。这与《礼记・大学》“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强调要达到“平天下”的境界,“修身”是最初的阶段,有明显的对照关系。在《宗吾大草纸》中进一步阐述修身与礼仪的关系:“修身即为修心。应努力提升自身修为,培养德行。克制自我,不可放纵身体(行为)。随心所欲、随心之所想而动的话,无法区分德行的高低。[10]22”

  其中的“修身即为修心” 可以在《礼记・大学》中找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本源语句,意旨“心为身之主”。身(行为)是心的表现,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我,不过分放纵身体行为即为外修举止的过程。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在《礼记・冠义》中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强调礼始于端正容貌、体态,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要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三议一统》中规定“礼仪之始在于正颜色、培养起居进退之度、言辞选择之慎。[10]38”同样要求礼仪起始于表情、动作、言辞等规范。

  在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之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思想认为礼仪需与道德紧密结合。强调人的主体道德意识,要着力培养内在道德根基,要求人们做到“挥动于内”然后才是“礼发诸外”,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同样注重内在道德的培养。关于人的内在道德培养要求基于武士社会的需要,首先要求忠诚、武勇。在这些目之外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五常思想也有一定的吸收。《三议一统》论述道:“礼仪最初要培养,仁义礼智信的五常”[10]33。中国《礼记・儒行》强调“礼节者,仁之貌也”,《宗吾大草纸》中将其直接翻译为“礼节是仁之貌。”,并进一步解释“仁即内心慈悲”[10]26,仁在中国礼学思想中内容包涵甚广,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也即可以理解为慈悲之心;《三议一统》对义的定义为“扬善惩恶,明赏罚”[10]27。《礼记・中庸》谈论“义者宜也”,也即是关于义务性的“应当”的判断;礼的定义为“礼用来区分上中下各种情形,以此为依据,做出适当的举动。[10]27”这与礼记中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智为“忠为中”[10]28,在中国礼学经典中,不能直接找到类似的语句,但结合《礼记・礼器》中“忠信,礼之本也”与《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是用来使人的言行适中的)的论述、忠(信)=礼、礼=中、可以推导出忠为中的结论。这里的“中”是指适中之意。信的定义为“真,真诚。[10]28”与中国传统道德观“讲诚信,诚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中国礼仪思想认为,内在道德与外在礼仪行为规范相结合才是表达礼仪的最理想境界,同时内在与外在礼仪修养的具体内容,对日本传统礼学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 关于礼仪的适度性原则

  中国礼学理论强调礼仪是仁慈、敬意的外在表现,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在具体礼仪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度的形式主义与精神主义。如《礼记・仲尼燕居》:“前略…不备,礼为虚”,无德的礼仪便是徒有其表,《礼记・乐记》更有“铺筵席,陈尊俎,列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的论述,强调“筵席・尊俎”等物品如何安置是繁琐的礼之末节,而非礼仪的本质。没有形式的“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间居》)甚至也都认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三议一统》中有段《论语》中对礼仪本质与末节关系的引用“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0]41,即使形式上有所欠缺,只要内心充满相应情感,就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不提倡超出应有情感的过分的礼仪形式。

  但中国礼仪文化没有完全否定礼仪形式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精神作用而忽略形式同样不可取,日本传统礼仪同样看重礼仪的形式,《三议一统》将习得礼仪需要掌握的内容概括为礼的心、礼的型、礼的运用[10]19。其中,礼的运用强调从型到心,通过不断反复礼仪的形式,体会礼仪的神髓。《宗吾大草纸》更是有一段引自《礼记・仲尼燕居》中的句子“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10]15,来批驳轻视礼仪形式的心理主义倾向。

  正确的礼仪应该是既反对置内心敬意于不顾的形式主义、又反对完全忽略形式的心理主义。在施行礼仪的过程中做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愈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曲礼》)。在内在精神与外在道德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做到恰到好处的度。这种平衡如何把握呢?中国礼仪理论强调礼仪行为与自身身份、礼仪环境相适应,认为恰当的礼仪行为需要自我抑制、自我调整。《礼记・檀弓下》有云“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中略)品节斯,斯之谓礼。”《礼记・曲礼上》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强调在礼仪的践行过程中,既需抑制主体自我情感,也需依照礼仪事项本身而选择装束、物品、采取适当行为,由此来达到礼仪效果。没有不加修饰的完全展现自我的礼仪规范或者需要适当调整、适应环境氛围的要求。

  在继承中国礼学思想的基础上,江户时代著名伊势流礼学家伊势贞丈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对这一礼学命题的基调:所谓礼节,是对贵人表示谦卑与敬意,不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对同等地位的人亦表示谦让。若过分对人表示尊敬即为谄媚;过分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即为傲慢。既不谄媚、也不傲慢,举止与身份・环境相符合,无过之也无不及,是为礼节之要义[11]38。

  上述内容强调,礼不谄媚、不傲慢的关键在于适度,提倡与身份符合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礼仪活动而且不可一味讲求外在礼仪规范,而失掉内心礼仪情感的伴随。(只注重形式的敬意容易被认为是谄媚)要时时考虑在适度性的原则下施行礼仪,在每个不同场合下选取最适合自身身份的礼仪形式。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强调礼仪要符合时宜,要遵循“时、位、处”的原则,即礼仪行为需与相应的时间、地点、个人身份相符合,认为礼仪环境与礼仪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小笠原流的礼仪儿童早教歌谣“失礼的行为,如(因与环境一致)未引起注意,不算作失礼。若引人注目(与环境不尽一致)了,即为失礼。[12]8” 《三议一统》指出“失礼,即是指不符合自身身份的不加抑制(感情与行为)的,随心所欲的行为”[10]19,根据身份、环境,选择合适的能够表达相应情感的礼仪形式,这与中国经典礼学思想有很明显的传承关系。

  三、 日本传统礼仪行为中的中国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之说,本小节重点考察了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行为,而频繁鞠躬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国对日本人交际礼仪的印象,以此探讨日本传统礼仪中交际礼仪核心要素敬礼方式与日常行为礼仪基本要素:对本节分基本姿态与基本禁忌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敬礼

  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中用于人际交往的重要礼仪,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敬礼是交际礼仪中历史最长的核心礼节,用于表达问候、敬意、致歉等多个含义。纵观世界各国的这项礼节,一般都伴随身体接触,如西方礼仪中的握手礼节、亲吻礼节。而唯独中国传统礼节中的作揖、跪拜以及日本的鞠躬、跪拜礼节,行礼双方不需发生身体接触即可完成。敬礼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分为站立敬礼方式(立礼)与跪坐敬礼方式(坐礼)两种,都是通过屈体的深度表示敬意的程度。

  “立礼”相当于中国礼仪行为中的“揖”,“坐礼”相当于“”。《仪礼・观礼》中描述古代贵族相互行礼叫做揖,分为:土揖(对百姓)、时揖(对异姓)、天揖(对同姓)三种、以直立姿态,双手合掌置于身前上下震动表达敬意。以手部提升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程度的敬意,手部提升高度与敬意呈正相关,即提升越高,敬意越高。日本传统站立敬礼方式需首先保持身体直立,双臂下垂放置身前,随上体前倾双臂沿腿部下垂。敬意表示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划分为“真、行、草”三种,躯体深度即身体距离地面高度与敬意程度呈反相关关系,即身体距离地面越近,敬意越高。这与中国古代礼仪中的三种“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中对应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跪拜礼节一般按照《周礼・春官・太祝》的分类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吉拜、凶拜、奇拜之外的各种礼拜方式在日本传统礼仪中都有所体现。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因中国汉代前没有凳椅, 人们的坐姿相当于现在的跪,所以基本姿态都是先跪坐地面。日本传统礼仪中“坐礼”的基本姿态也都是先跪坐于地面①,

  双手触地,上半身屈伸程度越大敬意越高,常见三种“坐礼”分别叫真、行、草,依次为使头部触到手背、头部距离手臂四五寸、身体带动头部略前倾。与中国跪拜中的上述三种跪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国的“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这种拜法主要在日本神道拜式中有所体现,神道一般拜式为两拍手再拜,即双手在身前排击两下敬礼礼拜。褒拜是回报他人行礼的回拜,也称“报拜”,日本传统礼仪中一般要求受礼一方要根据与行礼一方的身份地位差异给予回应。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相当于上述站立敬礼方式,对应中国的“揖”。另一种说法为女性拜礼,跪坐于地面,双手触地,身体前倾而拜,但头部保持抬起,不触地。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中曾经一度施行过此种拜礼方式。

  行礼时的基本禁忌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规定“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礼记・玉藻》),这种不过分谄媚,否定仅仅依靠头部表达敬意的做法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得到广泛吸收。日本传统“坐礼”、“立礼”都要求头部不下移,“头颈必中”,与背部保持水平。

  上述日本传统礼仪中的立礼、坐礼从基本姿态、基本禁忌的角度都受到中华礼仪的深刻影响。

  (二)步行

  仪表礼仪中的步行方式在各种仪式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礼仪注重从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窥探礼仪修养,对礼仪行为细节有十分苛刻的要求。日本传统礼仪观点认为表敬程度越高,越要迈大步并放缓速度(女礼、庶民礼仪书、武家礼仪书皆有要求)。中国《礼记・曲礼下》中描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从天子到庶民步速依次变得急促,可以推断中华传统礼仪认为步速的庄重程度、表敬程度是缓慢大于急促,应该对日本传统礼仪规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铺设有榻榻米的和室中,举行茶会等较隆重的活动时要求足底不离开地面的步行方式,这种步行方法在《礼记・曲礼下》已经有所描述“行不举足,车轮曳踵”。要求步行时不抬起脚,像车轮滚地一样拖地而行。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步行方式在我国《礼记》的成书年代已经存在。在建筑物内的快速行进,《礼记・玉藻》强调“执龟玉,举前曳踵,如也”,要求持有龟甲、玉器时抬脚尖用脚后跟拖地而行。而武家礼法的室内徐驰规定是“提高后脚跟,点脚尖进行,避免身体上下起伏以及发出声音。[13]18”传统武家礼法中的跑步方式与中国礼记中规定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在抑制身体上下起伏,不发出跑步声音这点来说是共同的。

  此外在步行的禁忌中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礼记・曲礼上》记载了“大夫士、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的语句,要求不踩踏门槛。日本传统家庭礼仪教育书《诸童法》要求“进入铺设有榻榻米的房间时,切勿踩踏门槛等。[14]23”在现代日本礼仪中依然通用。另外“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礼记・曲礼上》要求不踩踏地上放置的物品。这与日本传统礼仪普遍强调的“切勿跨物而过,将物品移至一边后再通过”[15]3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

  (三)对面

  日本礼仪不论传统与现代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即在与身份高于自己的人交谈时将直视对方的眼睛视为禁忌。但是同时又将面部完全不朝向对方视作及其失礼的表现。这点在传统到现代的众多礼仪书中都有所提及。因此将视线投向哪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礼仪规范。《三议一统》奠定了日本礼仪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规范,“跪坐对面时,目光投向六尺左右的距离,既不过度仰面也不过度俯首。站立对面时,目光投向十五尺左右的距离,过度仰面或俯视视为丑陋。[10]21”

  中国《礼记・曲礼下》中规定“天子视不上于袷,……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与天子对面时,看天子的目光上不过衣领的交叠处,下不过衣带,凡视人,视线高于面部就显得傲慢,低于衣带就显得忧愁,歪着头就显得用心不正。中日两国对面视人时的目光投向规定有一定对应关系,只是日本传统礼仪规定更加细致。双方处于水平高度时,关于目光的规定如何呢?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主君面前,要谨记将自身的左面呈现在其视线所及之处,切不可呈现右侧。[16]6”认为将自己的左半部呈现在对方目光可及范围视作敬意的表示,《礼记・玉藻》提到“凡侍于君,……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意为凡陪侍国君的,……目光下视,耳神上听,眼光下不过国君的腰带,上不过国君的衣领,倾听时头稍偏右,用左耳。与上述内容有一定的对照关系,应该同是遵从中国阴阳思想认为左为上的论断。综上可以认为日本传统礼仪中在与人对面时的核心礼仪规范――视线投向的基本要求与禁忌与中国传统礼仪有很深的渊源。

  (四) 物品呈递

  向对方呈递物品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及尊重,《三议一统》规定基本姿态原则:“轻物若重,重物若轻。[10]26”在《礼记・曲礼下》篇章中,“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意为“凡为天子拿器物,即使很轻也要像拿不能胜任的重物一样”几乎有同样规定。手持物品时的高度也有规定,在日本传统礼仪书中根据自身与对方的身份差异物品呈递时的举托高度按照敬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同目高、同肩高、同胸高、同腰带高四种。同目高的要求一般用于极其贵重之物品,包括祭神器具等。为来客呈上饭菜茶水一般要求托举至与胸同高。这种手持物品高度的差异可以在《礼记・曲礼下》中找到根据“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意为“执天子之器物需要举至高于心的位置,国君则与心持平,大夫则低于心,士则提着就可。”

  物品呈递禁忌主要为,若是异性间相互传递物品时,有严格的禁止触碰手部的规定。日本传统礼仪认为:“(男性)向女性传递“子”(传统斟酒器具)时,应抓长柄后端,切勿抓前端,双方传递完毕后迅速收手”[17]51。江户时代小笠原庶流(民间版)“女性给男性递送(香炉)时,不论对方身份高低,一律先放置于地面再传递。[18]9”中国《礼记・曲礼上》中已经有“男女受授不亲”的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礼记・内则》要求男女不直接传授物品,在祭祀等隆重场合需要传递物品时,女性用托盘接物,若没有托盘的话则放置于地上,男性再取之。

  日本传统礼仪中,为对方呈递物品时自身持物品的不同高度规定以及在公共空间男女传递物品时的接触禁忌,体现了对中国经典礼仪行为规定的吸收。

  结 语

  本文从历史源流、礼仪思想、礼仪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吸收情况。以儒家礼仪著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早在《记》、《纪》时代就传入日本,一直到江户时代到达鼎盛期,并成为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从统治阶级向社会大众的渗透普及,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礼仪思想中礼仪的广泛内涵及其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结合、重视内在德行与外在修为内外兼修的特点、礼仪的适度性原则均在日本传统礼学原理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礼仪具体行为实践中选取了交际礼仪中最常见的敬礼方式与礼仪元素层次的步行、对面、物品呈递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发现在行为姿态基本要求与禁忌方面均受中国礼仪行为规定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M・Kinsky.礼は食事に始まる[J].京都:京都大学人文学报,2002(86):

  [2] 西村昌吉.关于畿内制的基础考察[J].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Japan,大阪:日本近畿大学学报,1996(3):

  [3] 梅棹忠夫.日本文明77 の[M].东京:文艺春秋,2005.

  [4] 泷川政次郎.江都集礼と日本の礼[A].岩井博士古希念事业会.典籍论业[C].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1963.

  [5] 山根一郎.房屋结构与日本传统礼仪[J].山女学大学文化情学部,2004(4):

  [6] 小松和彦.日本的年节活动――生活中的宗教要素[M].京都:大洋出版社,1993.

  [7] 山下武.江户时代庶民教化政策研究[M].东京:校仓书房, 1969.

  [8] 岛田勇雄.小笠原流古[J].神户:神大学文学部要,1974(3):

  [9] 小笠原贞宗,今川氏赖,伊势宪忠.三议一统[M].东京:平凡社,1993.

  [10] 伊势贞赖.宗吾大草纸[M].东京:平凡社, 1993.

  [11] 伊势贞丈.贞丈杂记[M].东京:平凡社, 1993.

  [12] 小笠原清信.小笠原流[M].东京:学生社.1992.

  [13] 小笠原贞庆.大诸礼集[M].大阪:菊屋幸三郎,1703.

  [14] 高津金左卫门.诸童法[M].名古屋:名古屋永乐屋,1800.

  [15] 大馆天涯.礼学童蒙必用[M].大阪:明礼堂,1836.

  [16] 藤允中作,荒木正之.诸礼当用集[M].大阪:钱屋七郎兵卫,1765.

  关于公关礼仪的论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方法

  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对礼仪教育比较推崇,然而,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作为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一些不主动礼仪的事情却经常发生。很值得关注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情况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不讲文明礼貌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很多学生走出家门后,还保持着在家里的某些习惯,如只关心自己的自由和感受,不知该如何与其他人交流,把无礼当个性、团结意识弱等等。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礼仪缺失,就无从谈起“和谐”二字;一个人若不能保持基本的文明和礼貌,那么就算他拥有再多也称不上完整。如此说来,大学生礼仪教育既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礼仪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养成

  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必要步骤,社会很大,人之于社会就像细胞之于机体,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其中礼仪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受到现代礼仪的约束,遵守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只有那些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可以被称为“成熟的人”;反之,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同时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的谴责。通过礼仪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成为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最后,还能将大学生本身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同。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大学生成长和奋斗的前提,也是拥有一个

  健康人格的基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为有利,毕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事不是用知识就能解决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展

  礼仪,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秩序,保持正常的沟通方式,也是我们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指标。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到了现代社会,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则,而是人们必须掌握的行为标准,在任何一种场合,都应有得体的表现、高雅的谈吐、文雅的举止,这些是良好人际交往开展的前提,也是我国现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真正目标。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对其进行实用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日常的社交礼仪、生活礼仪、工作礼仪和某些特殊性的面试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等,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礼仪教育的开展,希望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礼”的意识,做到处处讲礼仪、时时懂礼仪。这样,在未来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二、大学生实用礼仪教育的开展

  1.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与系统课程

  重视礼仪的教育,是对礼仪文明发展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所以要制订科学的制度,抓紧礼仪教育。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强制性地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加强文明修养的培养。比如,在学校开展成人礼活动,让现代大学生明确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尊敬师长从每一天做起——上下课时要向老师鞠躬敬礼等等;对礼仪缺失行为,一定要及时纠正并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借助广播、橱窗、校刊等舆论手段,也可弘扬礼仪文明,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传统的礼仪是现代礼仪发展的源泉,同时,传统礼仪始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舍弃传统礼仪的教育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礼仪教育,我们可以首先征求一下大学生的意见,听听他们内心的想法,然后选取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把传统的礼仪教育融入大学生文化生活中。如通过辩论、演讲、情景剧或小品表演、征文比赛等方式倡导文明行为,披露不足,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礼仪教育更具说服意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可以学到更多。

  我国学生大部分在应试教育下成长,导致教育不均衡,中小学礼仪课程的开展都很不足。许多学生的礼仪意识薄弱,礼仪知识也很匮乏,这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更是教育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所以,在他们人格定型之前,在大学开设礼仪课是很有必要的。与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一样,礼仪教育也属于大学德育的内容,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

  另外,礼仪课堂教育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知行统一,因为实际应用才是我们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全身心投入,提高识记效率,进而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

  中去。

  2.重视行为实践的礼仪教学

  《说文解字》中对“礼”是这样解释的,“礼者,履也”,履为行路。也就是说仅仅了解礼仪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亲身践行,才可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对大多数人来说,礼仪同样可以“熟能生巧”,若未经训练,在不同场合和对象面前恰如其分地运用不同利益形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礼仪教育需要实践,重在贯彻与落实。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这样才有助于知识的及时消化及被学生所掌握。如在课堂中进行日常仪容仪表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与人交谈过程中的交流方式以及倾听方式等。经过阶段训练,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情景模拟的表演。最后就是学生自己在平时的自觉训练,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并不断反思和纠正,这一环节尤为重要。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学生不难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做到长期坚持。

  一个国家民众对礼仪的态度和礼仪践行情况可以很清楚地反映该国的素质,我们应继承和弘扬我国“礼仪之邦”传统。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学习工作能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我国的整体形象的提升关系密切。只有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大学生的礼仪失范的现象才会不断减少,直到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