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感悟
2012年7月8日,我和五位老师组成小组对10位学生进行了家访,包括品学兼优生、性格内向生、生活贫困生、“双差生”等不同类型学生。
一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对林××同学进行家访。家访前,我电话通知了孩子的妈妈。他妈妈听说我们要进行家访,特意提前下班,在路边迎接我们。到家后,家长热情接待我们,让孩子给我们递上热茶,送来水果。我看到孩子的房间里有一大排书柜,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三百六十五夜故事》、《格林童话》等等。我问林××:“书柜里的书都看了吗?”他说:“都看了,有些书都看好几遍了。”看来孩子的家长平时也很注意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然后,我们与家长聊天,谈论着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对林××学习认真努力,爱看书的优点进行了表扬,也指出了孩子的不足。之后,我对林××同学在学习上提出两点要求:(1)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每一节课至少要发言一次;(2)要努力把字写好,因为一个人的字代表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孩子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记住了老师的话。我们相信这次家访在孩子的心中一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会对他今后的成长有一点点的促进。离开林××家时,家长把我们送出很远,他们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努力。
离开林××家,我们来到今天家访的第二站白××家。白××的妈妈早已在门口等候。一看到我们就说晚上就在她家吃饭,都已经预定了。我们连忙拒绝,感谢家长的一份诚意。
走进白××的家,房子是租来的,老家在北林洋。家虽然不够大,但给人一种干净舒适的感觉。白××正在做作业,看到老师光临,连忙起身迎接,端茶送水,很是热情。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平时她妈妈在外地做生意不在家,但是她妈妈对孩子的学习管得很紧,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听说孩子成绩下降了,她妈妈就提早回家,本学期白××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从孩子妈妈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孩子在家学习的一些状况,如果没有家长的督促,学习就会松懈,在家依赖性很强。我们和孩子面对面进行了交谈,对她的进步我们进行了表扬,并帮助学生制订了学习时间表。这样有步骤地去学习,就不会头脑混乱。每天空出时间多看书,积累课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告诉家长,在今后要多联系、多沟通,这样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信经过这次家访,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
马××,是我班一位典型的“双差生”,学习上没有动力,成绩差,还不服从教师管理,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抗拒心理。针对这样的学生,我改变思维角度,多次观察和寻找这位“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体育,喜欢打篮球,在场上组织能力较强,队员佩服他。一天,有位同学的中饭被清洁工给倒了,他还去买面包给同学吃。通过这几件事情,我找到了突破口。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我和家长谈了该生的这几件事情,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们说还没有哪位老师家访时说过孩子的好话。学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
二 家访的感悟
1.家长的热情
家长对我们的来访,都是那么重视与热情,有些家长还特意请好假,在家等候。当从家长手中接过那一杯杯冒着热气的茶水,那股暖,不仅暖在了手上,还暖到了心里。
2.家长的期待
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深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教育能够提高素质,他们把读书当做改变子女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子女的教育上舍得花钱。只要孩子开口,只要能做到,家长都会尽力去达成孩子的愿望。有些家长还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去参加各类补习班。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那种经济条件,尤其是那些打工家庭。从他们渴求、期待的眼神中,我完全能够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他们真是把我们老师当成了救星。
3.家长的诚恳
通过家访,我们和家长之间诚恳的谈话,也帮助家长解决了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家长把孩子管得太紧,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少;有些家长忙生意,过问孩子的时间也较少。我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学习的重视,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极好的鞭策。由于班中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只要孩子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我建议家长培养孩子吃苦的意识,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有求必应,有时也得让他们尝尝“被拒绝”的滋味儿。家长欣然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三 家访的体会
1.家访前要充分备课
这次家访活动,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是活动结束后经过仔细反思,我认为准备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例如,在一学生家家访时,家长问了很多关于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各科学习成绩、薄弱学科、作业完成、兴趣爱好、习惯、与同学的相处情况等问题,有时我们感觉无从回答,只好敷衍,模糊应对。所以,在家访的时候我们要对受访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都要掌握,以便家访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样才不会使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忽视,也让家长多一份理解:老师在我们孩子身上花了不少功夫啊,比我们家长更了解孩子。
2.真心家访,以诚感人
开学以来,我发现一学生的家长很少和我沟通,所以这次我就确定她作为受访对象。在家访过程中我了解到,造成家长很少和我们沟通的原因有两个:(1)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好意思和我们说话;(2)不知道和我们说些什么,怕说话显得没有水平,不知道说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所以,我就真诚地告诉家长,我可以通过他们的表达知道他们的意思,所以请家长们放心与我交流;只要是关于孩子的问题,任何问题都可开诚布公地讲出来,包括我们工作中不足的地方。家长听到这些话后,敞开心扉,与我们聊了很多,也聊了很长时间。
我认为,成功的家访首先是要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因此谈话时一定要恳切真诚,采用商量口吻,不用“命令式”、“批斗式”,让家长感受到来访老师的诚意。首先,真诚告知孩子的表现,对于家长不予隐瞒。然后,主动向家长请教在家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也会把在校教育有效的办法和家长分享。
3.多正面教育,少反面教育
班主任在家访介绍学生情况时,要全面、客观、公正,在充分肯定、表扬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缺点,使家长和学生能够接受,并对改进缺点充满信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老师管不了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了一根“棍子”,学生不免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点要用放大镜放大,缺点要用微缩镜缩小。让每一位学生从班主任眼里看到公正、公平的关爱,从而增加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家访感悟篇2
〔关键词〕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4-03
西方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理论建构或是实践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而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余年光景。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基础心理学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也基本全部来自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在大规模的模仿、普及与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合社会文化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不同的国家、民族与文化传统有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文化价值模式,与此相对应而形成具有不同心理结构成分的国民心理素质,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按照同一种范式构建“统一的”、“同一的”、“世界性的”、“普适的”心理学科体系。于是,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应时诞生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表现了心理学科的世界性、统一性和国际化属性,是出于世界人类在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异”则表现了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旨在应对不同文化范式下的国民的独特心理特性,也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必然形成各异的、独特的,尤其是蕴含着独立于他国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国民心理特质。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针对西方心理学在我国所遇到的困境而言的。目前我国心理学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实践应用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国民所异于西方人的心理构成方面的特殊性,这实质上是应对一种华夏社会文化的独立与独特取向的问题。这种独特应对的目的在于,使我国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和技术能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也适合于每个国家心理学的独立创新发展过程。
本文仅从“行为疗法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倡导积极心理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滞后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并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阐述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土化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行为疗法具有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成熟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对个体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学习与训练之所以对于中国人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共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较高的受暗示性”、“集体主义取向”、“显著的场依存性”、“他控性”等。这些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特质表明,行为主义疗法的行为训练与正、负性强化都显示了它的工具性、纯理性和强迫性特点,又由于中国人的行为观念的强依赖性、被动性以及群体影响的依存性,使得发源于西方国家的行为疗法,在我国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行为疗法在实施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始终处于主动、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而来访者始终处于被引导或被组织的地位。从意识层面来说,来访者
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种被动特性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集体主义取向、他控性以及突出的环境依存性特点。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基本原理的核心是“强化”。强化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引起强化反应发生的来访者的行为却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所预期的,是被动引发的。这种强化的主动性和良好行为发生的被动性与他控性或环境条件刺激的诱导性,也正是行为主义疗法在中国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良好适应性表现。
二、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以实现领悟,并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国情以及与国人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出来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分析,因此,认知领悟疗法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心理分析。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来访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治疗师直接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临床表现性质,使来访者认识到自身病态情感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是不相称的,从而使其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
从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其治疗的核心成分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对不良或病态症状进行共同讨论,以使来访者对症状(情感与行为)的幼稚性或不成熟性达到真正领悟的程度。这里的“领悟”是指明确病态症状所展现的显著的儿童期心理与行为模式。最终通过领悟过程,达到主动放弃自己在意识中已经被界定了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事实上,在现实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中,认知领悟疗法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良的或异常的思想观念等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来访者。
尽管认知领悟疗法对于根植于心理原因的心理、行为症状的治疗是普遍有效的,可是,现实中的众多来访者的异常心理或行为,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认知或不良行为的沉积定型所致,也就是长期重复的“不良认知不良态度与观念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的交互作用过程,使得不良认知、不良观念与态度和不良行为表现,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进一步强化或定型。在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即使来访者真正达到了最高的领悟境界,实现了最佳的认知水平,他们未必都能如期实现不良行为的彻底改变。例如顽固的露阴癖、强迫症、偷窃癖、窥阴癖以及对人恐怖症等,在接受认知领悟疗法之前,这些当事者本人大都已明白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幼稚性、非成熟性及其危害性,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通过各自熟悉的方式,较长时间地致力于改变或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但结果很少尽如人意,有些来访者甚至由于长期的观念对抗,导致病态行为的发作周期越来越短,病态行为引发的焦虑与紧张程度越来越强,还有的来访者身上旧病未除新疾又起。之所以如此,问题并非出在来访者的领悟与认知不到位,关键还是这类不良行为的顽固定型所致,这也说明认知领悟疗法在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其不可自我完善的缺陷。
认知领悟疗法不同于行为疗法的优点在于,它非常关注引起来访者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错误的认知态度与观念,与此对应,认知领悟疗法的最大缺陷或局限性,也在于即使来访者真正领悟了自己的不良认知态度或者行为,却往往由于缺乏改变不良行为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技术,依然停留于“领悟”这一环节之上,致使不良的行为反应仍旧顽固地存在着。有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都会体悟到认知领悟疗法的美中不足。因此,在来访者达到真正的认知领悟之后,治疗师应适时选择一种恰当的行为改变技术或行为矫正技术,紧随领悟之后对不良行为进行较为彻底的消除与改变。此处需要强调一下:“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的适时介入是关键,而‘适时’则是关键之关键。”真正有价值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仅要实现治“标”之目的(改变不良认知态度、减弱不良行为),更要实现治“本”之目的(消除引起不良行为的认知态度或彻底消除不良的行为表现)。笔者本人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发现最适合与认知领悟疗法配合应用的行为改变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满贯疗法、放松疗法、厌恶疗法以及行为训练技术等。
三、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与滞后性
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价值,在于来访者对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清醒意识,尤其是对那些对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的病态行为的认识,于是来访者便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求治或求询的意向。由此看出,传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卫生医学领域,人类对于某种疾病的病因、形成条件以及危害程度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总是将解决问题的视点放置于“未雨绸缪”的层面。如某些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生理疾病的“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此类研发的目的在于积极地保健与预防,要么消除病源因素,要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要么降低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危害性等。与此相同,人类在广泛的健康教育领域里,能否真正认识到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消极性与滞后性,进而实现现代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积极性,这从根本上关系到人类未来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活幸福度的真正提升。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是在应用心理学正式进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与现代心理学的发源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积极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做为可以说是相当薄弱。从一开始只是西方正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全盘引进的普及模仿,到后来的心理学本土化思潮的兴起,直至今天的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初步探索与应用,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来说,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目前,更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的心理辅导课程流于形式,要么是因为师资缺乏,要么是课程的纯理论化导致课程本身的实践价值被弱化,要么是主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得该类课程的课时被截留或消减等,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
从我国学校教育层面具体谈积极应用心理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必须做到不论是教育决策部门或是教育行为机构,都应该明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涉及的具体研究与实践内容,应详尽地构建一个基本的具体实施框架。因此,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将自己对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内容的基本思考总结如下。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角色同一性认识;2.自我认知;3.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做事习惯的培养;4.良好情感的认知、控制、开发及其作用;5.良好意志品质的认知、塑造、自我调控及其作用;6.良好行为习惯与成功做事的关系;7.关于初步认识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内容;8.关于仁爱、爱人,环境意识、生存意识等的教育内容;9.关于形成珍爱、正视生命价值的观念的教育内容。
说明: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哪一项教育内容的实施,都应遵循“做中学”、“做中体悟”、“悟中明理”、“感性体验为主,由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的原则,即“践行第一”。如果社会实践课条件不允许,那就通过大量的模拟性的团体活动(训练)形式进行,效果也会很好。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关于角色同一性由感性向观念上升的教育内容;2. 关于自我观念形成的教育内容;3. 关于高级社会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教育内容;4. 关于生活的价值、学习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的认知的教育内容;5. 关于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危机感、国家安全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认知的教育内容;6. 关于社会良心、道德感、秩序感和合格国民的义务感认知的教育内容;7. 关于团体合作共处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8. 关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价值认知的教育内容;9. 关于身心统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辩证观点认知的教育内容;10. 关于自杀现状的认识,以及置身自杀情境中的自我生命拯救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1. 关于性心理、性生理健康的认知以及有关行为训练的教育内容;12. 关于学习策略的优化选择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3. 关于生活第一、幸福第一的观念的教育内容;14. 关于恋爱的初步认识的教育内容;15. 关于未来发展理想与学业延伸的教育内容;16. 关于婚育卫生健康的教育内容;17. 关于家庭幸福和谐的教育内容;18. 关于科学职业观的教育内容;19. 关于良好社会生存适应的教育内容。
以上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能够感知到或者能具体实施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相关教育内容,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之所以勾勒出一个轮廓,一是为了学习与教育践行的方便,二是为了通过这一建构过程激发更多的有志于积极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人们的广泛关注。
总之,无论是建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模型,或者是运用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技术进行实践与研究,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积极”二字,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通过彻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使每一个社会公民或准社会公民,都具备常模化的现代社会所期望的广泛的健康素质,以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强的理想愿景。
参考文献:
[1]答会明.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6.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G].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上半月刊,(1).
家访感悟篇3
关键词
老子
无知
领导者
咨询师
帮助者
作者柳圣爱,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博士。(杭州
310024)
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本领导者指南,老子在此书中通过道与万物的关系指出领导者应该怎样对待百姓。他认为道不操纵万物,只是帮助万物时,万物得以自主发展。同样,领导者不操纵百姓,只是在一旁帮助百姓时,百姓也得以自主地变化、发展。即在老子的思想里,领导者不是百姓的统治者,而是百姓的帮助者(helper),他既不干涉百姓的自然发展,也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百姓,而是帮助百姓得以自然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
心理咨询师作为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帮助者(helper),其性质与老子所说的领导者相似,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也证明了这一点。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不在于咨询师的咨询技巧或专业知识,而是在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于咨询师的态度上。一个成功的咨询师不是指使来访者的指导者,而是促进来访者变化、成长、发展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最出色的促进者形象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并在自己的著书中如下引用:
国民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时,他是最出色的领导者。
国民顺从他,为他欢呼时,他却不是一个很优秀的领导者。
国民轻蔑他时,他是一个最差的领导者。
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做事时话语不多,事做好了,百姓都说,是我们自己做成的(Rog
ers,1980)。
罗杰斯引用的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17章,老子用这段话描述了最好的领导者形象。他认为最好的领导者,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因为他很少发号施令,只是让人们自主地做事情。因此等事情办好了、办妥了,人们就会说是我们自己把事情做好的(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公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由此可见,罗杰斯与老子就咨询师或领导者的态度持有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咨询师和领导者都是帮助个体变化、成长、发展的帮助者,作为帮助者,他们应采取的态度不是指使性的,而是帮的、促进性的。
一、无知的含义
对老子来说“无为”是领导者应持有的最重要的态度,因为领导者持有这种态度时才能在百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只帮助他们的自然发展而不干涉其中。老子在《道德经》第37章写道,道无为,即将万物的发展完全托付给万物本身,使万物能够自主地成长、发展,进入正常轨道,从而达到无不发展的地步;领导者也是如此,他们对百姓无为时,即将百姓的发展托付给百姓自己时,百姓会自主的变化、成长、发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道德经》第57章也指出领导者采取无为的态度时百姓会自主地变化、发展(我无为而民自化),可见,“无为”的态度对道和领导者来说都非常重要。老子在《道德经》2章、3章、10章、38章、43章、48章、63章、64章也提到了“无为”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为不仅是道、德、圣人的品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8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8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64章),而且无为的益处是无人无物可及的(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
无为的具体表现是无知和无欲。老子在《道德经》第3章指出,如果人们能够无知、无欲,就能无为,只要能够无为,则无所不能(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领导者首先应持有无知和无欲的态度。本论文将以其中的无知为重点来探讨帮助者的无为态度。
老子认为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因此无法致诘(视之不见,名曰夷;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道德经》第14章)。“致诘”意味着查明、追究。憨山释德清将“致诘”解释为“思议”,即道是无法用人的思想解释清楚的(释德清,1988)。道之所以不能用人的观点解释清楚,是因为它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如果用已往的研究方法或理论框架来探究道的话,这种研究只能局限于与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相对应的部分,其结果只能是片面性的,尤其对道的本质是无法追究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认识道,道只是不能用人类的思想或理论知识去认识而已。道是万物的根本([道]似物之宗,《道德经》第4章),一切万物都出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它是普遍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之中的一种规律、一种原理。因此认识道就是发现存在于自己内部以及万物之中的道,并领悟它的规律,它的原理。由此可见,若想悟道,必须使自己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虚”与“静”都是最高境界,是道的特性。“虚”意味着“虚无”,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道的特性。“虚”还意味着“虚空”,虚空的状态可以包容一切,因此“虚空”代表的是道包容万物的特性。“静”意味着道的不变性,这种不变性与不断变化的万物形成鲜明的对比。“静”还意味着作为万物的根源不被任何事物所动摇的道的绝对稳定性(李康洙,1997)。人若能达到这种与道的特性相一致的状态,自然也能感觉道、领悟道,正如老子指出,万物的运作之中观察并领悟芸芸众物各自的出处,即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章)。
若想达到“虚静”的状态,首先清除自己原有的想法或观点,使自己的心境达到虚空的境界。使自己的心境达到虚空的状态,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成见或偏见影响悟道。人们往往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容易用这种知识形成一种理论框架来套住事物,不知不觉地限制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妨碍悟道。因此老子认为学问越多,悟道越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8章)。其次,若想达到“虚静”的状态,应使自己保持清净,这是为了使自己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所动摇,而是静下心来与道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悟道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说,悟道的人不出大门也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也能认识道,而越是到处走动,悟的道越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德经》第47章)。从上述的《道德经》第48章和47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过多地追求理论知识对悟道没有好处,它只能限制对道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悟道的出发点就是放弃先前的理论与知识,用虚空的、清净的心态来理解道,这就是无知的真正含义。
二、无知――一种方法论
无知并不意味着反对学习、反对学问,老子本人就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哲学家。老子所指的无知
是放弃对人对事物可能形成成见或偏见的理论知识,因为先人之见会妨碍对人或事物全面的认识,尤其对其本质的认识。老子认为,领导者对待百姓时这种无知的态度尤其重要。领导者用无知的态度对待百姓时,才能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观点认识百姓、理解百姓,并认可百姓的独特性,使他们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而不是去评价他们,判断他们,强迫他们,从而抹杀他们的个性。由此可见,老子所指的无知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论,是认识人或事物的时候应采取的较全面、较客观的方法论。
用这种方法论去了解人或事物时能够抛开自己的观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认识对方、理解对方,而这种方法才能使人真正地了解对方。老子在《道德经》第54章也强调了这一点:“从个人的观点来认识个人,从家的观点来认识家,从乡的观点来认识乡,从国家的观点来认识国家,从天下的观点来认识天下。我是如何知道天下事的呢?就是凭以上的方法(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如果以家的观点来认识乡、认识国家的话这种认识只能局限于家的范围里,而用国家的观点来认识乡、认识家的话就不能体现出家的特点。无知的态度就是认可万物的独特性,不对万物一概而论,而是具体事物具体认识、具体理解。
其次,用这种方法论去认识人或事物时不会评价对方、判断对方。对他人的评价或判断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往往是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而一个已经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的人意味着他已经没有了评价对方的标准,所以不会评价对方、判断对方。不评价对方也是包容的一种表现。如上所述,无知就是虚静的状态,其中的“虚”包含着包容的含义,这说明如果能达到无知的状态就能包容一切。正如道包容万物,持有无知态度的人也能包容一切人或事物,不去评价他们、判断他们、干涉他们,更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天下万物生来就是多种多样的(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
第三,用这种方法论去了解人或事物时能够维持一贯性。无知所包含的“静”意味着清静,保持清净不仅能够使自己不被外界事物所动摇,同时也可以保持一贯性。万物是瞬息万变的,但万物之根源的道是永恒的,是亘古不变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乃久,16章)。保持清净的人其心态亦如此,他不仅能够使自己不失一贯性,而且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态。
三、无知――咨询师应持有的态度
老子提出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帮助者,因此其应持有的无知态度也是心理咨询师有必要借鉴的态度。事实上,罗杰斯提出来的咨询师应持有的态度与无知的态度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进一步说明了无知的态度对咨询师的重要性。
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能够放弃可能产生偏见或先入之见的理论知识对待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有可能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问题及早下结论,而这样下的结论往往是片面性的或者是表面性的,根据这个结论所认识到的来访者和来访者的问题也是片面性的或者是表面性的。这样一来,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帮助只能局限于一部分,其结果也是暂时性的。对此,罗杰斯也有相同的见解。他的众多心理咨询经验告诉他,如果咨询师过多地依赖理论知识,就会对来访者产生一种先入之见,从而疏忽来访者内心的真实感受(Thorne,1992)。在咨询过程中亦如此,如果咨询师只关心来访者的理性而疏忽感性的话,咨询的时间将拖延很久,而效果也不理想(Rogers,1942)。同样,在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咨询师的理性手段或训练方法对来访者的帮助并不大,即使有了帮助,其效果也是暂时性的,而且这种暂时的效果失效后来访者更加确信自己的不足。因此罗杰斯认为通过理性训练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来访者的变化没有任何帮助(Rogers,1961)。
第二,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能够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用来访者的观点认识来访者、用来访者的观点看待来访者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49章记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的“常”有着不变、固定等含义。“常心”意味着成见或固定的观点,而“无常心”意味着没有成见或先入之见。既然没有成见,就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百姓,进入百姓的内心世界以百姓之心理解百姓,这不仅是圣人理解百姓的方法,也是拥有无知态度的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方法。罗杰斯也认为咨询师应该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理解来访者,并称这种态度为共感(empathic understand―ing)。共感是促进来访者的变化、成长、发展的必要充分条件之一,它意味着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与来访者同心感受来访者的感觉,对此不加任何评判(Rogers,1980),即“以来访者心为心”。
第三,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能够进入清净的状态,这种状态帮助咨询师不被外界环境所迷惑、所动摇。咨询师以这种心态面对来访者的时候,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以来访者的观点理解来访者的同时,还可以保持自己的心态不被来访者所动摇。持有无知态度的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读来访者的感受时不会混淆自己与来访者的感觉,也不会因来访者的各种感受而感到混乱或受到连累,他能够分清自己与来访者的感受,不会受来访者的影响。这一点也与罗杰斯的共感相似。罗杰斯认为共感具有“如同~(as if)”的特点,即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时候应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如同理解自己一般理解来访者,但这种理解是“如同”,咨询师不能忘记回到自我状态,不能受来访者各种感情的影响,应保持自我(Rog-ers,1961)。
第四,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问题时,不去评判来访者和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放弃自己的成见或偏见时说明他们已经放弃了评价或判断来访者的依据,而且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认识来访者时,可以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感觉、现在的想法、现在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去评判来访者。罗杰斯也主张咨询师不应该评判来访者,因为评判会妨碍咨询师正确地理解来访者,他认为真正的共感不是看他(来访者)长得如何,而是与他一起看(Rog-ers,1961)。为此,他对有诊断性质的心理测试持有怀疑态度,他认为这些测试等于给来访者贴标签,这个标签将来访者分类,并自始至终跟随着来访者,妨碍咨询师对来访者与来访者问题的正确认识。
第五,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能够包容来访者、接纳来访者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49章指出,圣人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百姓,以百姓的心理解百姓的时候能够对百姓一视同仁,即不管百姓是否善良、是否守信都能包容他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包容也是不评判的另一种表现,即咨询师包容来访者以及他们的问题时,不对来访者进行分类,不判断来访者的问题,不评价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不管他们的问题多么严重,不管他们的言语多么极端,不管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多么复杂,甚至难以启齿,都能够包容他们、接纳他们,如同道包容万物一样。罗杰斯也认为接纳(accept-ance)是咨询师必须持有的态度,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的重要条件。罗杰斯又将接纳称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 regard),即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心是无条件的,不管来访者说得好不好,不管来访者做得对不对,咨询师都会关心来访者,因此罗杰斯的接纳也包含着不评判的态度(Rogers,1961)。
四、结论
老子在《道德经》里通过道与万物的关系不止一次地指出领导者不是百姓的统治者,而是帮助者,因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干涉百姓的自然发展,而是帮助百姓自主地变化、发展,领导者的这种态度就是无为的态度。无为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意味着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做事。即木工要根据木头的性质处理木头,石工要根据石头的性质处理石头,陶工根据泥的自然特性制造瓷器(李康洙,1997),咨询师也要按照每个来访者的特征进行咨询。
无知作为无为的主要表现之一,意味着放弃可能引起对人或事物形成偏见或先人之见的理论知识,但这与藐视知识、提倡愚昧不同。无知并不是反对知识本身,而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在认识某人或某事物时放弃那些可能导致偏见的知识。无知的态度不仅是认识道的重要的方法论,也是领导者理解百姓的重要方法论,同样也是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重要态度。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对来访者和来访者的问题没有任何成见或偏见,完全进入来访者的心里用来访者的观点认识并理解来访者和来访者的问题,同时能保持自己的心态不被来访者所影响、所动摇,即不被来访者的感情所连累。咨询师的无知态度还使咨询师对来访者不进行任何形式或任何内容的判断和评价,而是无条件地包容和接纳来访者和来访者的问题。如同道的无为使万物得以自然成长、发展,领导者的无为使百姓得以自主地变化、发展,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能促使来访者自主地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耳撰、王弼注(1875,清光绪元年):《老子道德经》,浙江书局。
2,释德清(1988):《老子道德经解》,湖南图书馆。
3,李康洙(1997):《老子与庄子:无为与逍遥的哲学》,汉城:道路图书出版社。
4,Rogers,c.R,(1942),COUrSefing and psychotherapy:newer, concepts in practice,Boston:Houghton Mifflin,
5,Rogors,C,
R,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l.
6,R0gers,c,R,A way of being,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0,
家访感悟篇4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家访感悟篇5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纷纷亮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师德,比业绩,比成绩;访家长,谈学情,听心声。一节节精彩的课堂让人击掌称赞,一件件动人的家访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现本刊选择部分参赛文章刊出,以让更多的教师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在“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中有所感悟。
黄发元老师: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时亮点——做到了生本位的回归,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覃文贵老师:
教学三维目标清晰、饱满。正确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自然通畅、张弛有度。教学思路有独创性,结构安排合理。
……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在执教《开天地》第二课时,听课教师们进行评课、议课时的部分评议摘录。
如今,当我眼中细看着这些评议记录,耳畔回想着教师们真诚而由衷的评价,不觉感慨万千,飘飞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对这课时是如何打磨、怎样生成的日子里……
那是去年九月份,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比教学”工作,按照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安排,我当上了排头兵。当时,我选择的练兵内容是——三年级上册《开天地》第二课时。确定课题后,我仔细研读了改版的新课程标准,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参考书,制定了我的第一份教学设计。首先,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地万物图片,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然后,抓重点词句,逐段进行“读”——“思”——“议”——“说”(让学生理解是怎样开天地的,体会开天地的艰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制作了教学辅助课件——倒下后身体发生变化的flash(加深学生对献身精神的理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喜欢吗?”(激发学生对的喜爱,升华情感)。教学设计完成后,我觉得整个课堂设计环节齐全,流程清晰,感觉挺满意的。随后,进行了试教。可在试教中,我却发现:整个课堂里,激情澎湃只有我一个,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除对flas感兴趣外,多数学生、多数时间毫无学习兴趣。特别是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你们喜欢吗?全班42人,只有5人举手回答。虽然只有40分钟,我却上得极为艰难。无疑,这份设计是失败的。
课后,我认真反思设计中每一个环节,反复回想教学中每一个细节,蓦然发现:原来三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感受程度不够深入,在把握“学情”上,就存在了问题。另外,中年级刚由低年级过渡,学生在注意力上还不够集中,如果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感悟。
当从反思中认识到不足后,我又迅速开始制定了第二份教学设计。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即开天地之艰难的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我来当导演”的教学活动,并来用了在读、演、议三结合的方法。在读中,让学生抓住开天地时动作的词语“抡、劈、顶、蹬”及相关的重点句“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用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议中感悟、在演中感悟开天地的经过。特别在演怎样开天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快呀!轻而清的东西快下沉了,赶紧用头顶住呀!哎呀!你瞧,重而浊的东西又快上升了,使劲地蹬住它们呀(反复多遍)!”使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是怎样开天地的,深刻地去体验开天地的不易,力图达到重点的突破。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第一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累倒之后,身躯化做了宇宙万物的flas(让学生明白宇宙万物与身躯的关系),然后,又让学生想象:有了宇宙万物给世间带来什么变化(感受自我奉献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看着的图片,想一想:大家最想对他说什么(旨在发散学生思维,激感上的共鸣)。这一教学设计,想让学生由“观片”了解文意入情,然后想象调动情感来铺垫,最后通过表达来升华情感,从而来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力图达到难点的突破。
经打磨过的教学设计,在我的第二次课堂教学中喜获成功。在课堂上,我欣喜地发现:这份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回归了生本位。特别是在进行“我要当好导演”的教学环节时,学生们表现积极踊跃,参与面达100%,参与度高。由于学生们都要想当好导演,都沉潜于文本中,反复深入地研读词句,通过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出来,不仅领会了文本内容,还真切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学生在回答开放性的问题——你们最想对他说什么,全班42人,就有30多人积极举手,并且回答问题感受多样、独特。成功打造出了一节生动又充满活力的课堂。
后来,又巧遇公安县2011年“课内比教学·精品百课”课例征集活动,我把《开天地》从设计到反思、从反思到打磨、从打磨到生成的过程整理后,精心写成了一份课例参评,获得了县级一等奖。
历经“磨课和反思”,我猛然发现:教师历经的这一过程,犹如工匠打磨大理石。它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花很多的精力、需要过硬的技术、需要一颗慧心、更需要一份真爱,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的境界,创造出世间最真、最美的图案。
家访感悟篇6
——感谢师恩
临床一系04级罗秋平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园丁,一个默默无闻、艰苦耕耘的而又是可敬的形象,“桃李”满枝头正是园丁勤劳过、负出过后的回报。因此,正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园丁培育出满天下的桃李与亭亭玉立的蓓蕾。园丁是多么的令人午赞颂。
老师,您正是最值得赞颂的园丁。
花园里,风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然而,讲台上,春夏秋冬,心血点点。
老师,您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是您用您的一生照亮了我们一生的征途,指引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明了目标,少了畏惧,人生少了艰难。
就在这个浓浓秋意的日子里,趁着这个可爱的美丽的节日,让我们衷心地为我们的老师致谢。我很荣幸能为我们的亲爱的老师送上最亲切的祝福。
我们拜访的是抗战干部方绍谦处长,只见年已八旬的他脸色红润,精神很好,并与我们侃侃而谈。我们用心地听着他的人生历程,感受一个广医建设者的抱负。其中,我们从他的言语和眼神间感到了他对我们校园的热爱和那份深深的广医情谊。他对广医的建设为感慨,正是老一代的他们打造出了如今令人向往的美丽校园。方老师跟我们慢慢地述说了广医的历史,娓娓送来,让我们看到了广医的成长,由此我们都下决心为广医的建设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不负了师长的期望。
这次活动让我们为老师带去问候与祝福的同时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老师,谢谢您!
教师节活动总结
我们二系03级团总支于学院团委组织下,拜访了前附一院院长林道平教授。
慈爱的老院长说话总是面带笑容,让我们忘记了拘谨,开心地与老院长拉家常,谈理想。
老院长让赠我们一句他的人生休会: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我们为老院长的话所感动,决心努力学习,回报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
二系03级二大班的全体同学诚心祝福、感谢老师们,再次向老师们致敬!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此外我们开展了如下的活动:
组织同学探访离休教职工,献上节日的问候;
在大班黑板上写上节日的问候语;
团总支代表大班全体同学为老师们点播歌曲;
收集大家对老师的祝福,做成卡片贴在校园的宣传板上;
给校内的教研室送上花和礼物;
临床二系03级团总支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们小组一行去拜访了离休老教师关景霞处长。
我们为这一天做了准备,这一天在老师开门时,我们献上了我们最真的祝福“关老师,节日快乐!”并送上了我们动手做的贺卡。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听取了关老师的人生经验,了解了老师的人生经历。知道了老师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了广医的建设下了半生的心血。
结束了与关老师的谈话后,踏出门口的那一刻我们都决心要继承老一代的精神,努力学习,在将来的医学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
护理学院04级3班 张博文
一生的铭记
——访刘教授有感
虽不算鹤发童颜,但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虽不是声音宏亮,但字字清晰、句句有理,知识分子的气质,老教授的风度,谦逊、和蔼,这便是刘俊文教授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们有幸拜访了学院社学部刘俊文教授。
门开了,接着的就是刘教授的慈祥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在握手间,在并肩进屋的过程中,我们越过了岁月的鸿沟,彼此像相见恨晚的朋友般亲近。她眼神笃定,笑容可掬与我们的天真烂漫美妙地融合在小小的客厅间。
她有着普通老师朴素的情怀—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她不忘关切我们的学习状态,生活状况,还有许多为人处事之道。她深刻指出:治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勤奋。古往今来,有成就者无不出于他们的勤奋,所谓的天才多也是勤的结果。在探索医术的道路上更容不得虚假,要踏实,要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有着二十几年从教经验的她更有着大师的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那朗朗的笑声中无不透露得淋漓尽致:医术高超的老医师她无不敬佩,十分欣赏刻苦奋战的医生,感慨年轻医生的认真和细致。。。。。。人生就是这样的感悟,教师也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
刘教授有着不灭的精神——作为离休老师她仍心系教学,她深悟师资、学生素质、学风和得力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个学校的必要条件。她劝勉,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做事要大胆、有新意。照本喧科的教学只会带来闷感,畏首畏尾的学习只会阻碍才能的发挥。。。。。。她衷心希望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勇敢地向前走,成为成功的学者。
“咔嚓”明亮的闪光灯订下了我们的诺言: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微微的笑容写满了刘教授对我们的期望。
走在楼梯,我耳边荡漾着——您不是工人,但轰鸣的机器旁却有您响亮的声音;您不是农民,但沉甸甸的稻穗上却凝聚着您勤劳的汗水;您不是银行家,但你却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
临床二系04级 陈市丽 吴燕青
活动总结
9月10日上午,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我们第五组一行共7人捧着美丽的鲜花,带着美好的祝福,拜访了著名的吴梓梁教授。
一进门,面对着眼前这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赶紧送上鲜花,并致以吴教授节日的祝福。吴教授亲切地递来糖果,并叫我们都坐下来。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对吴教授的访问。
我们这次访问的主题共有两点,第一点,请吴教授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第二点,请吴教授介绍一下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访问的内容。吴教授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吴教授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目标。目标可分阶段,努力按照阶段的目标去奋斗。其次,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做到这两点必须勤奋求实才行。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如果品德不好,事业上很难有成就。再次一个人还要乐于助人,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处理一切矛盾,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吴教授还说,人的奋斗结果是造福人类,造福家庭,更是造福自己,他相信我们这些晚辈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够超过他的高度,取得更大的成就。吴教授家客厅挂的一副对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上联:事能知足心常乐,下联:人当求事品自高。横批:天道酬勤。
最后,感谢学院团委能够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悟颇深,在无形中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访感悟篇7
关键字:情绪不稳定 ;一般心理问}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陈某,女,汉族,40岁,已婚,目前家庭主妇,学历:专科。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家庭共三人,有一8岁的儿子。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从小生活在四口之家,有一弟弟。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父亲在银行上班,母亲家庭主妇。父母关系不好,目前也处于分居状态,父亲严厉,母亲较为软弱,且父母偏爱弟弟,重男轻女,忽视来访者,家庭缺乏温暖,所以来访者从小缺爱,自卑,但又好强,独立。
到上学时,来访者较为内向,朋友少,孤僻,但又好强,读到中专,来访者慢慢找到自信,更加独立和好强。工作后,单位上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时觉得对她很好,上进勤奋,便结婚了。婚后近年来无工作在家带孩子,生活单调,将关注点全放在了孩子身上,老公平日上班对其缺乏关心,近期常为小矛盾吵架,觉得现在的家庭也不温暖。个人性格很敏感、极端。
(三)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感到有一种无助感,伴有焦虑等不良情绪,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四)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无躯体疾病。
(五)社会功能
能正常的生活和与人交流,但朋友少,极端,对喜欢的人是一个随和易相处的人,但不喜欢的就特凶,不搭理,爱恨分明。
(六)心理测验结果
SAS测试结果:标准分58,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来访者目前表现为焦虑,情绪不稳定,爱打骂儿子心情低落且持续1个月,敏感、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我最近老是爱发脾气,每次看到儿子不做作业,我就想打骂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样很不好。还有我对丈夫也不满,他平时忙工作,很少管家里,感觉他现在一点也不关心我和孩子了。我感觉家庭一点也不温暖,每天操心家里的琐碎事,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丈夫还这样不理解我,我觉得好难过,很焦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神志清晰,说话有条理,回答问题清楚,情绪低落,偶尔会激动。自知力完整,求助愿望迫切,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朋友反映
案主的朋友反映,案主平时做家务,在家带孩子,平时特别在乎儿子,感觉她有点过于关注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求助者经三级甲等医院检查,身体无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3)症状表现:生物症状:食欲正常,容易入睡;心理症状:情绪不稳定,觉得儿子问题严重,丈夫一点都不关心家庭,感到焦虑,被忽视;行为症状:最近常想打骂儿子。
(4)从病程上看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完好,无泛化现象。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
该求来访者的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由强大现实刺激引起,内心痛苦程度大,出现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无工作,生活单调,夫妻为小事情吵架,将所有的焦点放于孩子身上引起的,持续时间短,没出现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为女性,40岁。
2.社会学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无工作,做家务在家带孩子,丈夫不够理解,近期常吵架,所有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性格孤僻,极端,朋友少,周围的人都没有支持的和可倾诉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原因
(1)存在错误认知:把儿子当成中心,过度关注,一点的毛病都能引起她的不满。
(2)个性特点:求助者自尊心强,内向敏感,看问题极端,偏执性人格特质。
(3) 缺乏情绪调节方法和合理的认知。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帮助案主缓解情绪,多些个人兴趣,分散对家庭的过度关注,少对儿子发火,多看到儿子的优点。
(二)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对儿子的苛责其实也是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看问题过于极端,性格过于偏执,还有将对丈夫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儿子发怒,内在根源是错误的认知。因此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为B,情绪和行为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B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况化以及糟糕之极是这些非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略,详见心理咨询书籍。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
1.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5次,整个咨询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
2.咨费用:学校免费提供家长咨询。
七、咨询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一)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
(二)咨询的中间阶段
(三)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如下:
第一次:20155年4 月288日 500分钟
1.目的: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收集其一般资料,做出诊断。
2.方法:会谈法
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2)与来访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3)在征求来访者意见后,对其进行SAS量表测验;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第二次:20155年5 月5 日 500分钟
1.目标:
(1)建立更加牢固的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2)明确来访者的ABC,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来访者者认识到她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造成的而是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才能摆脱或减少现有的焦虑情绪。
2.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诊断阶段)
3.过程:
(1)一起商定咨询方案
(2)咨询师向来访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找出相应的诱发性事件(A),以及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使来访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第三次:20155年5 月100日 500分钟
1.目标:
深入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使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领悟阶段)
3.过程:
通过举例,启发、引导来访者领悟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目前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使其认识到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和消除她的痛苦。并与来访者共同分析出其不合理观念。
与来访者列出不合理观念如下:
――把儿子当成一切的中心,觉得儿子问题极其严重,心情很糟糕,想打骂儿子(糟糕至极)
――对儿子要求多,看到一点不顺心的行为,就会生气(绝对化要求)
――觉得丈夫忙工作,不够关心她,不关心家庭。(过分化概括)
在与来访者的会谈中,发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是“把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儿子身上,过度的关注,将对丈夫和自己的不满情绪和状态发泄到儿子身上”,在这个阶段主要分析出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和一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4.布置家庭作业:进一步领悟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所有对生活中使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的看法,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第四次:20155年5 月155日 500分钟
1.目标:
(1)巩固和加强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原理的领悟。
(2)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产婆术
3.过程
(1)简单探讨上次咨询布置的家庭作业,加强其领悟。
(2)通过产婆术辩论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利用不合理信念产生的矛盾进行面质,使求助者承认其中的矛盾,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4.布置家庭作业:
(1)让求助者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运用RET自助表。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技术中的自我管理程序,当求助者出现积极想法时自我鼓励,当自己开始重新努力找工作时及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正向强化。
咨询对话节选1:(“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
咨询师:你觉得儿子全是缺点,问题很严重?
来访者:是的,特别是不做作业,给我气的!
咨询师:这时候你很想打他?觉得他问题太严重了?
来访者:是滴,这是我心情糟糕透了。
咨询师:那排开这些,难道儿子就没有一点的优点吗?上次有布置家庭作业,让写写儿子的优点,您能谈谈么?
来访者:恩,好的。我儿子特别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也很爱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着,我让他走到边上,拉着妈妈的手,他就说:为啥?我说:“因为妈妈爱你,怕你遇到危险,妈妈要保护你。”结果我儿子就哭了,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也要这样子保护你。”当时我的心都快融化了。
咨询师:说到儿子的优点时,我感觉你很开心,那你还认为儿子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或者儿子的问题真是像你所描述的那样严重吗?
来访者:额,我好像明白了,我有点以偏概全,夸大自己的问题了,事情本来没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是我认为它变的糟糕至极了。
咨询师:是的,由于过分概括,你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判定标准,使自己处于负性情绪中。
来访者:(思考)好像是这样,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咨询师:是的,只要改变了你的不合理信念,就可以从这些负性情绪中走出来了。
第五次:20155年5 月255日 500分钟
1.目的: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
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是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问题,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咨询对话节选2:
咨询师:上次你有意识到自己看待儿子的问题是过份概括,夸大的问题。那你还觉得自己在咨询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来访者:我觉得通过这几次咨询,我慢慢面对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我自己太过极端了,还有自己也不够好,不够勇敢。咨询让我学会了面对自己。
咨询师:很高兴能听到你这样说,我相信你已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和情绪产生的
原因,希望你在未来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度,勇敢面对自己!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我认识到了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和认知上存在的偏差。现在能从更多角度去看待儿子和自己的问题。
(二)心理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来访者放弃了以前的不合理信念,意识到自己将焦点过多的放在了儿子身上,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儿子身上,现在懂得了调控自己的情绪,也意识到丈夫并非完全不关心家庭,也懂得去体谅对方,彼此关系得以缓和。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恰当,咨询效果较为圆满。
(三)来访者周围人评估
根据来访者的朋友反映,来访者目前情绪稳定了,还常常帮助朋友分析题,也开始去上班了,平时也喜欢去做瑜伽,关注点不再全是儿子了。
(四)心理测验评估
经过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50分,说明来访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家访感悟篇8
【感悟一】“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电视事业由省向市县一级迅速发展起来,各级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基本是播音专业或接近的专业出身,成就了一大批名栏目、名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媒体环境的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升级,人们对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愈发挑剔,播音员主持人更是遇到了新的挑战。声音和形象对一个主持人固然重要,但远不是主持人的全部。电视节目主持人注重的首先是说什么,其次是怎么说。因此,主持人的知识储备、文化涵养和丰富阅历远比声音和形象重要。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记者型主持人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新闻主持人,不再只是出镜时背稿子、提问的“机器人”,而是直接参与新闻报道,对整个新闻报道起着主导作用的主创者。记者型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策划、组织、传达者,把媒体的报道意图通过自己对节目的准确把握表达出来。随着我国电视新闻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集记者、主持人角色于一身,集采编播为一体的记者型主持人已经越来越多,近十多年恚特别是央视来自采编一线的记者逐渐走上了新闻类栏目主持人的岗位,造就了白岩松、水均益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记者型主持人。
【感悟二】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素养
做好记者型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首先,要有“记者素质”。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记者型主持人必须牢记职责使命,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报道务必将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更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就像画家对于色彩、音乐家对于音符一样重要。记者型主持人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让自己的新闻敏感更加灵敏,才能生产出促进时代进步的新闻精品。记者型主持人要有亲临新闻现场的务实作风,让“我”一直成为新闻事件的目睹者,准确地反映事实,用客观事实说话。记者型主持人要尊重采访对象,端正自己的采访态度,真正做到诚实、诚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和被采访者的距离,营造平等和谐的采访氛围,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
【感悟三】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技巧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这是做好采访和节目的最基本的前提。观众看节目,不是看主持人是否口若悬河,而是看他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主持人首先要尊重事件本身的真实,最大程度地呈现事件的本质,揭示出事实的真相。其次,要高度重视采访前的周密设计,这是主持人节目创作流程中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记者型主持人的好习惯。为了采访的顺利进行,主持人要事先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足够的了解,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多角度分析采访对象,全方位透视新闻事件,做到心中有底,有备而去。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银幕上。要代表观众进行准确而有目的性的提问,将节目主题需要的、最利于揭发事件真相的事实呈现给观众。要学会聆听,追随采访对象的谈话思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点”进而去深挖。要把握好观众的心理,合理设置悬念,吸引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感悟四】记者型主持人的魅力风格
家访感悟篇9
一、收集临床资料
开学第一天,杨某(女),因恐惧上学,在母亲(后母)的陪同下来到我校心理辅导室求助。
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深刻。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睡眠不足。说话声音低沉而无力。她斜靠在椅子上,低着头,头发蓬乱。垂下的头发挡住大半边脸。脸上似有不洁的泪痕。衣着宽松而较整洁。十指涂有粉红色的指甲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左手食指指甲有相反的两个箭头,一支为大红色,另一支为黄绿色。有较好的合作态度,有求助愿望,自知力良好。
来访者陈述:我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我们班在高一下学期开学之际,换了一个年轻男性班主任。有一次,我和他的目光对视时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渐渐地,我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成绩下降。后来,身体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害怕上学,呆在家中一年。后来,父亲把我转到原来读初中的那所学校继续上学。可是,时过境迁,班主任换了,原来要好的同学走了,心情并未好转。勉强上了两周课,身体越来越不舒服。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开车把我接回家。在家里喜欢照镜子,抹化妆品,喜欢睡在床上吃零食、听歌。也想过要上学,但又害怕上学。
会谈中,我了解到来访者的成长史。她,1990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高校教师,出生及发育正常。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忙于攻读博士,无暇顾及小孩,把她送到四川老家,由爷爷奶奶护养。四岁那年父母离婚。离婚后父亲和现在的后妈结婚。后妈把她接到广州上幼儿园,并建立起良好的母女关系。七岁那年,她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父亲下海经商,家庭教育主要由后妈承担。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求助者幼年胆小,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从不与同伴争吵。初三时学习状态最佳,成绩良好。高一下学期开始,身感不适,恐惧上学。
几句客套话之后,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以下对话。
咨询师:你能和我说说你害怕上学的事吗?
来访者:每次父母定下时间对我说某月某日要上学啦,我心里就害怕。为了使父母高兴,我就暂时答应他们去上学的要求。但是,真正到了要上学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紧张,晚上睡不好觉。到了上学那一天,我就特别害怕不愿去上学了。父母亲很不理解,反复质问:“答应得好好的要去上学,为什么到了学校门口又不肯进去了?” 今天就是这样,特紧张,昨晚又没睡好。
咨询师:到学校你怕什么?
来访者: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总在琢磨着同学怎么看我,老师怎么看我。有一次,有一个男生用不友好的目光盯着我,我又害怕又生气。最后,我也用愤怒的目光瞪回他。
咨询师:如果你现在坐在教室里,想像一下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来访者:会有很多眼睛看着我,我会一分钟也坐不稳,我会不停地看着手表,数着时间,着急地等待着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我就会飞出教室,冲出校园,躲进家里。
咨询师:能不能给我讲讲你对上学是怎样看的?
来访者:去学校会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过不了几天我又会停学在家,那不是更没有面子、更会被别人嘲笑吗?不如在别人还没有认识我之前就不去上学为好。
咨询师:近来你上过街或去过超市吗?害怕超市里的人吗?
来访者:不害怕,他们又不认识我,我不怕。
她还告诉我,她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说到伤心激动时,大串大串的眼泪往下掉。
我本想给她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但来访者和其母亲认为已在医院测量过,而且症状明显,表示没必要再测。从尊重她们权利的角度出发,未进行心理测量。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根据不同途径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评估-诊断:
(1)直接诱因是缺少关爱。来访者幼年缺少父母,在父亲重组家庭之后得到了温暖,但好景不长,又受到诸多生活事件的影响,如弟弟的出生使自己失宠、学校环境的改变、与男友分离、高中学习压力大、家庭出现不和,特别是父亲下海经商常常不在家,使家庭发生争吵等。
(2)不合理的信念和最初偶然生病在家,即刻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在潜意识里找回了温暖,以此逃避学习压力,随后行为发生次数增多,最后以恐惧上学为主要表现症状固定下来。来访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去学校上学或在学校环境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非学校环境或不去上学可表现正常”。
(3)诊断及依据。来访者符合主客观统一性原则,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符合精神活动一致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符合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个性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1)病程: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2)精神痛苦程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分3;(3)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不得不休病假退学在家,对学校完全回避,评分3。来访者总评分8,大于6分,诊断为神经症成立。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的亚型编码分类43.1恐惧症。诊断为学校恐惧症。
同时与逃学进行鉴别。“逃学通常无明显的类似于学校恐惧症那样的情绪表露,学习上往往有长期困难,且也有其他违纪行为。父母常常不知道儿童不去上学或从学校逃出在外游戏或游荡”,学校恐惧症则不然。
三、心理咨询和治疗
首先确定主要问题。本案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协助来访者克服上学恐惧,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帮助来访者领悟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了情绪及行为的后果。(2)帮助来访者领悟功能行为失调带来的附带获益。(3)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帮助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对来访者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来访者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及父母对其过高的学业期望值。
确定近期目标:(1)给予心理支持,耐心倾听来访者的痛苦和困惑,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2)向来访者介绍有关理论和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领悟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的后果,以调整其不适应行为。(3)帮助来访者领悟并放弃功能行为失调带来的附带获益,要敢于面对现实,才会对改变其不良行为和情绪有帮助。(4)帮助其父母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5)具体目标是逐步脱敏把最高焦虑等级降低到20以下(最高等级100,见下文)。
确定长远目标:教会来访者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以适应学校和融入社会生活。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
第一种方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步: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代表是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
合理情绪治疗(简称RET)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就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韦斯勒总结了不合理的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它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
信念系统可以分为信念、价值和规条。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我们所认为世界维持下去的法则,解释这个世界种种关系的逻辑是支持行动变化或没有行动变化的理由。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给一个人的好处:其中什么重要?可以给我些什么?可以为我做些什么?凭这个我可以得到什么?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理由。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的一些信念。
第二步:向来访者说明,受焦虑烦躁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自己应当负责任。
第三步:主要技术是通过与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帮助其认清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使其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步:帮助来访者重建合理的思维,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图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并尝试行动摆脱恐惧。
例如,来访者认为“在校有很多眼睛看着我”、“他们都看不起我”、 “我明白所有的道理,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即使我付出很大的努力,最终也是白费力气令我痛苦,改变不了我的现状”。
信念:“他们都看不起我”、“我明白所有的道理”、“我就是做不到”。信念中含有“都”、“所有”、“就是”等“绝对化”、“过分概括”的词语。
价值:“我是个没有用的人”、“你说的话对我来说没用”、“最终也是白费力气令我痛苦”。词语中亦有“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之意。
规条(做法): “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我害怕上学”、“放弃上学”等。
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有以下对话。
咨询师:上课的时候有很多眼睛看着你吗?
来访者:是的,有很多眼睛看着我。
咨询师:能具体和我说一说吗?
来访者:上课时老师看着我,同学也都看着我。
咨询师:你的座位在第几排?
来访者:我的座位在最后倒数第三排。
咨询师:那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知道坐在你后面的同学在看你而不在听课呢?坐在你前面的同学,上课时都回头看你而不看黑板呢?
来访者:那倒没有,好像有男生斜视我。
咨询师:有多少眼睛斜视你呢?能说一说他们的姓名吗?
来访者:(沉默)大概有两三双眼睛吧。
咨询师:有两三双眼睛都看不起你是吗?
来访者:(沉默)那倒不一定。
......
通过辩论,帮助来访者认清诱发性事件A――如“上学时有人看我”;信念B――如“别人都看不起我”;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焦虑、不肯上学。
除上述信念外,来访者还有“我一定要使父母亲高兴”、“我恢复不到初三时的学习状态”等不合理的信念。
在辩论中向来访者解释,正是因为坚持上述不合理的信念,才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经过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和放弃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表示愿意尝试行动去克服恐惧心理。
第二种方法:采用系统脱敏和意象对话技术。
第一步:教导来访者学习放松技术。让来访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让求助者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要求来访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第二步:建构焦虑等级。我使用了意象对话技术,让她放松闭上眼睛想像恐怖的情景并划分等级层次。结果是:没有想到上学心理平静记0;父母定下时间上学是轻度恐惧25;当天要上学但没走出家门45;到学校大门口是中度恐惧50;到教室门口是高度恐惧75;坐到教室上课90;极度恐惧是农村黑夜的田野和不可预见的未知的东西100。
意象对话很能说明问题,极度恐惧的对象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农村黑夜的田野和不可预见的未知的东西。图像表示来访者内心孤独恐惧,缺少安全感。
第三步:在来访者基本掌握放松技术后,开始按照上述划分等级层次,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让她想像最低等级的刺激,即父母定下时间上学。想像要逼真:要求有父母亲清晰的图像(内视觉),父母说此话的声音(内听觉),进入现场环境自己内在的感受(内感觉)。当她感到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像,并全身放松。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极度恐惧的刺激脱敏。
在治疗中通过调整其想像(意象),消除其恐惧感,加强其安全感。先从想像中走进校园,再到现实中逐步走进校园。鼓励来访者尝试行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上述取得的成果,鼓励来访者把辩论中感悟领会到的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着重记录那些情感体验和自动信念,然后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自己进行辩论,在下一次咨询中与咨询师进行交流。同时要求来访者在家中反复做想像―放松训练,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开始布置写日记时,她很积极很认真,可是写了几天之后就不能坚持了,经过开导,慢慢才达到要求。后来,她每次咨询都能带日记本来,并记录每天的感受。
该阶段咨询师还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使其懂得:(1)孩子有问题家长也可能有问题。(2)家长教子六大任务即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3)明白家庭教育的误区。(4)家庭教育的三大“高压线”即“忽视孩子的存在”、“破坏性的批评”和“强迫”。(5)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而不是道理等。
家访感悟篇10
关键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主题教育活动 创先争优
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党的基层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①。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响应校党委 “创先争优迎七一,侨乡大学党旗红”系列活动号召③,策划开展了“寻访党的足迹,聆听历史回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历史责任感和荣辱观,扎实推进和加强学院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侨乡大学的特色与和谐发展。
1 案例介绍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寻访党的足迹,聆听历史回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实地调查、走访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党员 “走访历史旧址”、“探访老党员”、“从侨乡变迁看党建发展”三部曲引领学生党员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以增强了党员历史责任感和荣辱观。各学生党支部分为三组分别参加三部曲活动。此次活动的宣传分三阶段:活动预热阶段通过微博宣传及学生党支部内部动员;活动高潮阶段:微博直播及校报记者报道,活动进行时由专人负责对活动进行图文直播,增加活动现场感和感染力,另外,邀请校报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提升活动知晓度。活动尾声阶段:主要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合集进行成果展出。活动结束后开展心得分享交流会,开总结会表彰活动中的优秀支部、个人加强教育实践效果。
活动的成果通过“1个网络平台+3种展览形式”模式展示。1个网络平台是指微博直播,通过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微博活动即时信息,并对活动进行全程图文直播。3种展览形式分别为:图片展览,活动结束后,整理活动图片资料,校园内以海报、展板展出,网上开设专栏展示,全面展示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视频展览,整理影像剪辑资料,并制定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专辑,上传至网上展示专栏;文字合集,将集合每位参加活动的党员心得体会制成名为“寻访党的足迹、聆听历史回响”的心得合集。
2 案例分析
2.1 第一曲:历史远歌 声如洪钟——走访历史旧址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曲是走访历史旧址,通过走访旧址,参观党史教育基地,寻访党的足迹,发掘家乡为新中国成立、为共和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党员、党组织的不平凡事迹,使党员普遍接受一次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身临其境、砥砺党性”的抗日旧址寻访活动,学生党员们通过参观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鹤山市广东人民抗日司令部旧址,身临其境、砥砺党性。在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学生党员感受到了伟人的风范,在革命旧址了解到广东的解放革命历程,更深体会到革命的艰苦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采访了当地的老革命同志,了解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感受当地浓厚的革命氛围熏陶。
“温岭南文化,寻党的足迹”主题广州寻访组活动,领略了岭南三千年深厚文化,重温中国共产党90周年光辉历程。此次活动的寻访路线为:黄埔军校——广东博物馆新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活动中,寻访小组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小活动,如 “历史故事我来讲”、“历史故事小导游”、“市民签名”、“缅怀革命烈士”、“重温入党誓词”、“高(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唱国歌”等。活动结束后选择90后学生党员的优秀心得在江门日报进行专题报道,提升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通过策划组织“温岭南文化,寻党的足迹”主题广州寻访组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激励他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自的岗位工作。
2.2 第二曲:历史讲述 铭记于心——探访老党员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曲是探访老党员,各党支部主动联系老党员进行访谈,一方面,聆听老党员讲述他们的峥嵘岁月,了解老党员的人生阅历,感悟其为党奉献的精神,把老同志的精神力量铭记于心;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同志为他们讲述自己的党员故事,与老党员进行互动,让老党员指导年轻党员同志的工作。
其中探访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胡教授,使党员同志们感触最深。五邑大学的老党员胡教授向学生党员们讲述了他的一生党员历程、参加的革命活动,讲述了几件令他铭记一生的有关党员的事情,他感悟最深的是:“党教会我做人!” 胡教授对大学生党员提出了建议:要做到认真学习和树立榜样,做人要正直、勇敢、忠诚、勤奋,要有严格的言行。
2.3 第三曲:历史今朝 唱响未来——从江门变迁看党建发展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三曲是从侨乡江门的变迁看党建发展,各党支部选取能反映建党发展对江门影响的素材,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图片展板、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成果展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江门市经济建设、社会和教育等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侨乡江门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③,开展从侨乡江门的变迁看党建发展的活动,学生党员能够切身体会和认识到身边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对江门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坚定发展的远大目标。
第三部曲的活动中,学生党员参观了五邑大学校史馆、五邑华侨博物馆,通过这些展馆了解学校25年来的变化,及江门市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校史馆内更加深刻领悟五邑大学“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感受老一辈办学人员为学校呕心沥血、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使党员倍受鼓舞和激励。通过走访调研江门市的新地标和旧的市政建筑,对比展示江门市在建党90年以来的巨大变化,深切感悟到江门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今天。
在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党务工作者更应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提高教育主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大宣传,有效展示活动成果,使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① 李源潮.中共中央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文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