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教育
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寻找提高全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学校自身要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的风险。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社会的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学校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雷锋展室、英雄纪念馆、军营,到社区、到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标准。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出发,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发现地面有废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着做,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四、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管理自己,乐于助人的意识,提升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是一定要放在教育工作首位的。
参考文献: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2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想要描绘多彩的人生,都离不开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关键看我们培养学生什么习惯,关键看我们怎样培养学生习惯。
一、抓小处不抓大处
习惯应该从小培养,更应该从小处培养,从小处抓起。在尊敬师长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距离老师3米处行队礼,问“老师好”,老师对学生回礼,回答“你好”;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我们开展“老师,您辛苦了!”“教师,我们爱您!”等主题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全体学生敬队礼,做心灵瑜珈操《感恩的心》,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来表达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意!通过班队会上同学之间的我送老师一句话,我送老师一张贺卡,我送老师一杯水等交流彼此的爱师、敬师之情!通过诗歌朗诵赛、演讲赛、大合唱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呕歌教师谆谆教导之情。
二、抓少处不抓多处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一共有二十条需要学生们遵守并践行的。如果一齐抓势必收效不大,所以从重点处的少处抓起。例如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我校利用一学期的时间,采取了重点抓一个方面、带动多个方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每一面墙会说话。一楼国学经典欣赏,二楼学生作品展评,三楼读书长廊文化,四楼中华文化赏析;楼梯侧面的温馨提示语;班级阵地的“争星台”、“书海拾贝”、“才艺大比拼”;门厅的团队建设、校风、校训、学风、教风;黑板一角的古诗诵读;餐厅文化等等,让文化走进学生心中。其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我的班级我负责”活动。学校设立礼仪岗、班级成立行为监督员,我是学校小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负起责任,让行动证明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三、抓长期不抓短暂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20天一个周期,90天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刚入学的新生,低年级学生和一部分没有习惯意识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训练。我们通过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右行礼让教育;利用大队委监督岗,督促学生保持习惯,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养成学生形成右行礼让的习惯。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保证走廊秩序井然有序、安静、舒心。
四、抓合力不抓单独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3
关键词:小学阶段;行为习惯;养成
一个人很多重要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各种方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体现“强化―内化―外化”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要体现“强化―内化―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先要通过规章制度来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要求小学生见到师长要打招呼、遵守班规、承担相应的值日劳动等。如果小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教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对这些行为进行正强化。如果小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并对其进行批评,对这种行为进行负强化。
然而,规章制度只能使小学生实现他律,也就是在规定的道德情境下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致力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化。教师要细心地向小学生讲解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小学生的支持和理解。例如,教师要告诉小学生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值日劳动,这是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能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得到了小学生内心的认可,小学生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要让小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外化,达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形成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塑造与改造并重
所谓的塑造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改造就是改掉小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两种教育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帮助小学生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避免积习难返。
小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行为习惯方面自然有所差异,一些小学生往往会出现行为习惯的偏差。例如,有小学生之前没有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在遇到老师时不愿意主动打招呼。此时,教师就要对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改造,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向老师问好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做一个懂礼貌的文明小学生。
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偏差,再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切忌粗暴地对小学生进行当众批评甚至惩罚,以免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要做到塑造与改造并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要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将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不良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更会使小学生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小学生不理解学校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仪规范,不说脏话,可是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却肆无忌惮地在小学生面前说脏话,久而久之,小学生不仅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还会认为学校教育中的文明礼貌教育小题大做、多此一举。
教师要尽量整合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师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学生家长由于社会阶层、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差异,在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水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家长有着天然的模仿意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文明规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小学生面前做好行为习惯的表率。例如,当学生向教师问好时,教师也要向学生问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教师还要负责自己办公室的卫生,让学生感受到责任的内涵。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说不文明用语,用行动感染学生。
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教师要能够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彻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做到长期坚持。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难免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及时查找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长抓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4
关键词:习惯 幼儿行为
查・艾霍尔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我想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要了解习惯对幼儿的影响,那么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习惯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一种是好习惯,另外一种就是坏习惯。通过对习惯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是好习惯或者坏习惯,它都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诱导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习惯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我国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马克・吐温有句名言这样说到: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作为老师要从自身的人格魅力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而作为父母更是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
既然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很受益,那我们要怎么样来培养幼儿的这些良好品质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同的时期我们对于幼儿所要达到的行为要求是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在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就不会急于求成而是更可以让原本看起来困难的习惯培养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把0―3岁的孩子归类到婴儿期,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我们主要培养的方面是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3-6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6-11岁的儿童是处于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点应该放在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方面。
我在这里重点要讲的是3-6岁的孩子,也就是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一些观点。
一、要求合理
不同时期重点不一样,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一、两个习惯。这跟我们之前对儿童的划分是有相似的作用,不同时期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结合幼儿自身的条件设定目标。
比如对于刚上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入园初期,我们给出的目标就是能够做到入园时情绪稳定,参与简单的集体活动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在成人的提醒下会问“早”,问“好”,学会说“再见”;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会说“谢谢”;不怕生人,会在成人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逐步养成过集体生活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按时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成人周围活动,不离开成人独自乱跑。
有些人觉得这些要求太低了,可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小班朋友来说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刚入园那几周,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走进完全陌生的集体生活,孩子从内心到行为都会出现很多不适和慌张。记得我当时带小班的第一天,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幼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有的哭闹、有的撕咬、有的到处乱跑。
但是如果对于中班新学期入园的小朋友来说,稳定情绪通常最多只在开学第一天或者前几天比较注意,因为中班的孩子对于幼儿园生活已经很了解。所以我们对中班小朋友的要求比小班入园的幼儿要求就明显提高了,要求尽快回到幼儿园的学习状态,在小班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技能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等等,具体的一些要求是:对长辈会称呼“您”;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个人活动不影响别人。当别人碰撞了自己时会说“没关系”、“不要紧”,当自己碰撞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不说粗鲁话,不说谎话,做错了事能大胆承认,认真改正;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较自觉地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家的生活有规律;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场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乱跑、乱喊。过马路小心,听民警的话,逐渐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这些目标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时习惯的培养和遵守。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培养,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提出新的习惯要求。有一些富有经验的教育者曾提出习惯形成的时间,培养习惯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能第一个月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可以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当相互配合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加强。
二、榜样示范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5
【关键词】中职生;行为习惯;德育教育;养成
一、中职生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习惯差。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下课后也很少复习功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及时作作业,而是完够了,催着交作业了,才匆匆赶作业。文化基础差,怕提问题,没有动笔作记录的习惯。
(二)做人习惯差。缺乏积极向上的自信心理,缺乏尊师敬老的行动,生活上缺乏计划安排,做事情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家长、教师间撒谎,不懂得善待他人。
(三)礼貌习惯差。有相当学生遇见老师不打招呼,脏话别较多,不懂得使用礼貌用语,缺乏正确的坐姿和站相,随便翻别人东西,在公共场所要高声喧哗嬉戏打闹。
(四)卫生习惯差。食堂吃饭不喜欢用自己的餐具,要么用一次性餐盒,吃后论扔,要么用其他同学的餐具,更有不少者喜欢在校外游探吃饭。有的学生喜欢运动,但不注意常换衣服常洗涤,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吸烟比例大。
(五)阅读习惯差。对正规教材阅读没有兴趣,喜欢租用武打言情小说看;教师安排的阅读没有做摘抄,画重点的习惯,几乎没有学习工具书,不爱惜书籍,一毕业所有教材叫变成垃圾换点零食或上网的钱。
(六)安全习惯差。不懂交通规则,不遵守公共秩序,公路上喜欢自由乱跑;离家离校不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有的翻阅围墙外出,有的与社会闲杂交往密切,时不时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通过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少中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行为问题:
(一)自私、任性、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企业顶岗实习中,有不少学生上车去挤,目的在选一个理想一先的座位,全然不顾老师、领导,甚至连晕车学生也不关心。企业生产线上总想选工序简单的岗位,工序简单的岗位工作量相对大,学生又不满意了。稍一点心情不高兴,就不想上班,闹着要请假。
(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企业用人一般都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学生要收入多就必须多生产。学生喜欢高工资,但又不肯吃苦,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
(三)不诚实,爱撒谎。稍一干点工作,便找各种理由请假,有的称头疼,有的称肚疼,回宿舍便睡大觉,或出公司闲逛,上网等。
(四)恋爱成风。中职学生在学校受限制,不准恋爱。一到企业,一些男女同学便相好了。
中职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合理感”、“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制度不够健全,因此,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
(三)校企缺乏配合,学校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要求和培养与现实企业对生产者(员工)的行为习惯要求脱节。学校是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企业是根据公民道德准则和岗位员工职业道德对生产者提出的行为习惯要求。很多学校提出的“订单培养”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而忽略了“行为习惯”的订单。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顺利接轨。
二、针对目前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正确理解培养行为习惯教育中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我们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遵,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具体写了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好品质,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们也应为学生制定《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易于操作。
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十会十不”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十会十不”即:会打扮不新异;会走路不跑步;会吃饭不浪费;会说话不粗鲁;会清扫不乱扔;会交往不庸俗;会锻炼不偷懒;会爱护不损坏;会听课不顶撞;会坦诚不说谎。
(三)小处着手 贵在坚持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著名教育家曼恩曾经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一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必须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人都有惰性,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孩子。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相同,但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稳定。因此,从“小处着手”必须持之以恒,贵在坚持,通过榜样示范、表演鼓励、长期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
[3]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俞龙辉.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职教论坛,2001(10).
[5]周轶佳.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d].四川师范大学.2007.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6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7
【关键词】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环境创设、教育教学、家园共育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1.室内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在每个主题开始前,我们都发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从网上、从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主题墙内。在主题进行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不断地丰富主题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2.室外环境创设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为了引导和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们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展示于楼道内。如威廉.詹姆士: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等等。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我们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小笼包,肉末、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加强在交往、游戏中的运用,不断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后,都要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及时、正确的评价幼儿,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七、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8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始终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探索新路子。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更要有创新。
一、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的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平时我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做学生的表率。
2.注意第一次的原则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教师或父母没有刻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抓好第一次。
3.要从严要求,不要有例外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却很容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形成的时候,千万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有些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反复强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快速
1.故事启迪
小学生活泼爱动、自制力差,靠反复的说教和制度,可能一时有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厌烦。于是,我就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故事里,寻找素材。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总经理借故离开,结果一些年轻人因为乱翻资料,而没有通过面试,原来总经理用这样的方式来招聘员工,考察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真让那些年轻人后悔莫及。
2.严格要求,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回答问题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等。
3.个别指导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对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还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哪些不良习惯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4.强化反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对不良习惯要反复抓,强化训练。如乱扔字纸等,就要反复纠正,发现一次,认真整改,反复强调。
5.对于行为偏差生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9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一、教师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学生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教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养成的时候,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小学生学习事物要自己学习。“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做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为此,应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6.多接近自然和社会
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材。
二、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质朴的心灵中留下良好习惯的印记。
如学校习惯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漫要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进行右行礼让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采用强化办法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年级孩子没有习惯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习惯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哪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
4.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
科学的方法来源于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方法》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总结成功经验,自觉提高自己科学育人的能力。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篇10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路径
前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的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上小学以后的教育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却非常容易忽视孩子在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上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幼儿教育,甚至有很多的教育方法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游戏精神的提出就相对弥补了传统幼儿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游戏精神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性
幼儿的年龄段大概是在一岁到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在对于世界、善恶、对错没有形成基本概念的阶段,所以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家里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适当与孩子做一些小游戏能增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幼儿更容易接受教育,其次,游戏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幼儿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形成,还接受不了相对复杂的教育方法,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最好的渠道。
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
第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模式都是年轻的父母出去上班,将孩子交给双方的老人去培养和教育,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对于隔代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过分宠爱的感情,只要孩子感觉开心,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行,根本不舍得对孩子立规矩。大多数的老人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旧时代,想着等到孩子上幼儿园老师会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这就导致很多的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完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言。这种宠爱对孩子来说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严重的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第二,目前很多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等其他原因对孩子疏于教育,陪孩子的时间有限。很多家长在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上还是采用说教甚至打骂的方式,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事情的对错根本没有概念,也不太能明白家长的说教,这样的教育完全是在做无用功,甚至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很迟缓。
三、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游戏教育意识
目前的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游戏除了能让孩子高兴以外没有其他的作用,所以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将过多的关注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教育上。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比任何事物都要大得多,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和老师应该一改以往的教育观念。将游戏精神延伸到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充分发掘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地方,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科学增加幼儿园的游戏时间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以上课为主,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歌曲、认识一些数字和汉字,游戏的时间不是很多。幼儿园应该针对幼儿所在的年龄段科学的增加游戏的时间,创新一些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游戏。例如,丢手绢这个游戏,老师在游戏之前要告诉孩子们,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要蹲在地上,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跑起来把手绢放到另一个孩子的后边,然后另一个孩子才能站起来去追刚才放手绢的那个孩子,其他人不能乱动。在这个游戏中,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游戏的快乐,还能让孩子学到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矩的,不能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三)在家庭中增加亲子游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家长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是说教,应该在家庭里增加一些亲子的小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一些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家长可以扮演大灰狼,孩子扮演小兔子,当大灰狼来敲门的时候,看看小兔子会不会给大灰狼开门,在这个游戏中教育孩子当自己在家的时候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家长还可以和孩子比赛叠衣服,看谁叠的衣服更整齐,谁先放到柜子里,谁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在这个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让孩子学会了衣服不能乱放,要叠整齐之后才能放到柜子里。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用游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重要性。在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孩子成长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还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他们开始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游戏精神是幼儿最喜欢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将这种教育方法重视起来,并且积极的应用到实践当中。游戏精神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教育,也是拉近孩子与家长和老师心理距离的桥梁。希望通过本文对游戏精神的引领下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的研究能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望欢.巧妙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