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范文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10月10日晚11点30分在汉川马口逝世,终年69岁。
××*同志于1935年6月27日出生在××*许家小湾的一个贫寒家庭,从1944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过二年私塾,当时由于兵荒马乱,加之父母多病,不久就失去学业。由于父母多病又无钱医治,双亲于1948年和1949年就相继去世,去世时父母分别只有42岁和43岁。失去双亲的王见苟同志当时只有13岁,就孤苦零丁只身一人到脉旺开始学徒、为人打工。学徒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老板扫地、烧水、送茶、烧火做饭、招呼顾客,不论是炎热当头,还是天寒地冻,每天都要给老板挑40担水,真是“勾子扃担肩上挑,赤脚草鞋河里站,高坡陡下步步走,个子消瘦吃不消,没有办法拼命挑,春去秋来十冬腊,寒风刺骨两泪汪”,而且还吃不饱、穿不暖,备受煎熬。
解放后的1951年,××*同志参加了店员工会、工人纠查队和宣传队,他们打起腰鼓到全县各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52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2月26日赴朝参加了朝鲜战争,从事后勤通讯工作,历任通讯员、中士保管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贡献。1957年4月复员回脉旺,先后在合营商业、国营商业,任营业员、物价员、分店主任、业务组长、副指导员等职。期间曾为脉旺镇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过县落实“131”和“2•5”文件的镇召集人和副连长等职。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历了整风、反右倾、反贪污、财贸整顿等运动,在工作中,受到县、镇两级的奖励,树过红旗标兵。由于生性耿直,坚持原则,爱提不同意见,在中受过迫害,挨过批、游过行。1970年至1984年在××镇工作,先后在××副食品商店、××中心批发站、××供销社、××银行、××医药商店、××蔬菜商店任主任,历任各单位党支部书记,镇财贸党总支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大胆管理,成效显著,这些单位都进入了××镇先进单位的行列。
1984年9月,××*同志调入××县××公司××批发部工作,由于当时××公司刚刚组建不久,××批发部除了1个旧仓库、1000多件快要霉变的烟、5个人外,其他一无所有,企业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面对困难和压力,王见苟同志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团结一心、艰苦创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出了马口批发部的一片天地。新的卷烟仓库建起来了,职工宿舍营业综合楼建起来了,卷烟的销售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上缴国家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1990年,××*同志当选为××镇第十届镇人大代表,1995年光荣退休。退休后,王见苟同志仍然不忘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时时关注卷烟的销售情况,不时为烟草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余热,真是“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
生平范文篇2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10月10日晚11点30分在汉川马口逝世,终年69岁。
***同志于1935年6月27日出生在***许家小湾的一个贫寒家庭,从1944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过二年私塾,当时由于兵荒马乱,加之父母多病,不久就失去学业。由于父母多病又无钱医治,双亲于1948年和1949年就相继去世,去世时父母分别只有42岁和43岁。失去双亲的王见苟同志当时只有13岁,就孤苦零丁只身一人到脉旺开始学徒、为人打工。学徒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老板扫地、烧水、送茶、烧火做饭、招呼顾客,不论是炎热当头,还是天寒地冻,每天都要给老板挑40担水,真是“勾子扃担肩上挑,赤脚草鞋河里站,高坡陡下步步走,个子消瘦吃不消,没有办法拼命挑,春去秋来十冬腊,寒风刺骨两泪汪”,而且还吃不饱、穿不暖,备受煎熬。
解放后的1951年,***同志参加了店员工会、工人纠查队和宣传队,他们打起腰鼓到全县各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52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2月26日赴朝参加了朝鲜战争,从事后勤通讯工作,历任通讯员、中士保管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贡献。1957年4月复员回脉旺,先后在合营商业、国营商业,任营业员、物价员、分店主任、业务组长、副指导员等职。期间曾为脉旺镇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过县落实“131”和“2•5”文件的镇召集人和副连长等职。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历了整风、反右倾、反贪污、财贸整顿等运动,在工作中,受到县、镇两级的奖励,树过红旗标兵。由于生性耿直,坚持原则,爱提不同意见,在中受过迫害,挨过批、游过行。1970年至1984年在**镇工作,先后在**副食品商店、**中心批发站、**供销社、**银行、**医药商店、**蔬菜商店任主任,历任各单位党支部书记,镇财贸党总支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大胆管理,成效显著,这些单位都进入了**镇先进单位的行列。
1984年9月,***同志调入**县**公司**批发部工作,由于当时**公司刚刚组建不久,**批发部除了1个旧仓库、1000多件快要霉变的烟、5个人外,其他一无所有,企业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面对困难和压力,王见苟同志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团结一心、艰苦创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出了马口批发部的一片天地。新的卷烟仓库建起来了,职工宿舍营业综合楼建起来了,卷烟的销售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上缴国家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1990年,***同志当选为**镇第十届镇人大代表,1995年光荣退休。退休后,王见苟同志仍然不忘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时时关注卷烟的销售情况,不时为烟草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余热,真是“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
生平范文篇3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新宾满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分为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444个自然屯,总人口30.8万人。总面积4432km2,林业用地面积33.89万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15.69万公顷,占46.3%;商品林面积18.20万公顷,占53.7%。全县有林地面积29.4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9.65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9.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2105.11万立方米。
本县地理位置属东亚季风气候,但因地形地貌影响,却形成了寒冷湿润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四季之中有严寒无酷暑,且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8℃,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31.4℃;总降水量972.7mm,日最大降水83.2mm;平均湿度70%,最小湿度10%;全年无霜期159d,初霜期10月28日,终霜期4月20日;地面平均温度8.9℃,地面最高温度46.6℃,最低-17.3℃(雪下);日照时数1861.8h,最大冻土深度101cm。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有利于榛子生长。
1.2野生榛子资源及开发潜力
新宾野生榛子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对这一宝贵资源认识不高,大量的榛子都处于野生状态。由于没有对其进行栽培管理,导致榛子果个小、产量低、虫口多、商品性差、瘪仁、空粒数量大,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新宾县政府将榛子生产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乡、村、组3级共同工作,全乡大部分的榛子地已分给或承包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全县目前有平榛资源13333.3hm2,2004年开发15hm2,2005开发35hm2,2006年开发66.7hm2,2007年开发80hm2,2008年调整开发力度,仅这一年就开发1470hm2,而且每年的开发力度还在逐步扩大。产量由150kg/hm2提高到300kg/hm2以上,价格也由原来的10~12元/kg提高到现在的20~30元/kg,总收入增加5倍以上。同时引进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平欧杂交榛子,建立了示范园。其中下夹河子乡、大四平镇是开发的重点乡镇,只这2个乡镇开发面积就占新宾县开发面积的80%以上。从2004~2008年所开发的平榛面积占新宾县平榛资源总面积的12.5%,还有很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1.3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野生平榛的开发就是对其进行园艺化管理,经园艺化管理每年清理出大量的杂树和榛树棵,可解决山区农民烧柴问题,有利于生态建设。通过野生榛子开发,可开阔广大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同时也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垦复技术
2.1榛林规划
对大面积榛林根据地形、自然坡向、排水沟等情况划分小区。小区长方形(视情况而定,以方便打药、施肥等操作),一般长×宽为60m×40m,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同时规划设置中间道路。
2.2清理林地
野生榛林多与杂树或杂草混生,这些杂树或杂草均与榛林争夺肥水,严重影响榛林的生长和管理,榛林内的杂树和杂草需清理,以保证榛林有充足的肥水供应。
2.3疏间与补植
野生榛子林稀密程度相差很大,光照不匀,影响株丛间花芽分化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对于过密或不成片的榛林要进行改造,密者疏间,疏者补植。2.4开辟新榛园
在过去没有榛林、坡度较小的荒山荒坡上栽植榛树。
(1)榛子育苗。平榛苗可在育苗圃播种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根蘖繁殖。
(2)建园。可建立园艺化栽培园,也可大面积营造榛林。前者要求选向阳坡中下部、坡度缓、坡面整齐的地段,土层厚度为40cm以上,富含腐殖质、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土壤;后者对地势和土壤要求不严格。栽植前一年秋季准备好定植坑,平榛要求深、宽各50cm,杂交榛要求深、宽达60~70cm。坑内拌入有机肥、杂草、枯叶,再填入表土。栽植形式有单行、带状、丛状栽植和直播造林等。建栽培园多用单行、带状栽培;平榛造林则可用带状、穴状栽培及直播造林。单行栽植,平榛株行距采用1.0m×(2.0~2.5)m,栽4005~4995株/hm2;杂交榛是大灌木,株行距可采用(2~3)m×(3~4)m,栽825~1665株/hm2。平榛带状栽植,带间距2.2~2.8m,带内栽2行,株行距为(0.8~1.0)m×(1.0~1.2)m,4995~7140株/hm2;杂交榛栽植时需按6~8∶l的比例配置授粉树或几个品种混栽。栽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
2.5整形修剪
(1)定干。在苗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苗木高度而定,一般剪掉苗木高度的1/3左右;根系好、苗木成熟度好的可适当定高些,反之应适当矮些。
(2)短截。根据榛子的生长特性靠壮枝、壮芽结果,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我们以往的平茬,实际上就是短截。幼树为了扩大树冠,短截数量适当大些;结果树短接数量适当小些。结果树一般短截数量在总枝量的30%左右,要短截徒长枝、强旺枝、超长枝。芽饱满、长短适中的健壮枝留作结果母枝。
(3)疏枝。对于过密的徒长枝、细弱枝要根据情况适当疏除。枝条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但疏除过多又容易造成冒条。因此,要注意疏枝量,正常情况下,疏枝量不超过总枝量的20%(整个修剪量应控制在30%左右)。
(4)除萌蘖。用作繁苗的除外,无论哪种栽培形式,基部萌发的萌蘖都要及时除掉。萌蘖争夺养分,能减少树体生长和产量形成。
2.6肥水管理
于秋季采果后至土壤结冻前施用基肥。如追肥l次,可于6月上中旬进行,以氮、磷速效肥料为主;如追肥2次,则第l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进行,此期施肥对果实生长发育,枝条充实极为重要。施肥方法是在灌丛下撒施,然后浅翻表土;也可以用环状浅沟法施入。
榛树根系浅,不耐干旱,需适时灌水。一般前期灌水2次,第l次在发芽前后,第2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若干旱,可灌第3次水。7月份以后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落叶后到土壤结冻前有条件的可灌l次封冻水。一般灌水结合施肥进行。
2.7病虫害防治
榛子主要病害是榛叶白粉病。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8月如果雨量偏大可再防治1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榛子主要虫害是榛实象鼻虫,该虫严重为害榛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一是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37%杀虫宝乳油800~1000倍液,或40%杀虫蜱乳油1000倍液、20%雅克(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d。二是全面、及时采收,集中堆放,待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三是拣拾早期落果烧掉。四是人工捕捉成虫。成虫有假死特性,一般在午前及午后到傍晚进行捕捉。
生平范文篇4
时间:某日中午
地点:某小饭馆
人物:职工(甲)..职工(乙).饭店女老板(女).疯老人(老).
开场:(甲乙上场)
乙:听说这家菜味道不错.
甲:今天我请你,咱哥俩好好喝一喝(边说边上)
乙:(悄悄地)你下午还上不上班了?
甲:没关系,我心里有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女:(从里屋迎上)二位里边请,来点什么菜?(甲乙落座)
甲:来一个红烧排骨.一个暴炒尤鱼.一个家常凉菜.一瓶北大枪(仓)快点上呵,我们饿了.
女:好的,请二位先喝茶(倒水),菜马上就好.
甲乙闲聊(不一会菜上好)
俩人正吃着吃着(老汉上场,直勾勾瞅着俩人)
女:(急忙)大爷回来了,您上里屋吃去吧.
老:不能喝呀!不能喝呀!(冲着甲乙)
甲:你这老头,我们花钱吃饭乐意吃就吃,乐意喝就喝,你管的着吗?你是不是有病?老板再来五瓶啤酒.(大声地)
老:儿啊!不能喝呀!不能喝呀!(更加激动地痛哭流涕状,把酒杯推地下
甲乙发怒:谁是你儿子!你疯了你,赶紧走,赶紧走(几个人拉扯在一起)女(急忙上前对甲乙):二位对不起!对不起!(又对疯老人说):大爷他不是你儿子,你看错人了,你进里屋歇着去吧.
老:(略微有点清醒)不能喝呀!不能喝呀!
女:哎,不叫他们喝啦。
老:(口中嘟囔着下)不能喝呀!不能喝呀!
甲:你怎麽能叫这样的人在这,你这生意还做不做啦!()?
女:不瞒二位,我也是没有办法,这位大爷人挺好的,就是这受了点刺激。(指指头)
乙:我说呢,那他天天这样啊?
女:不是,不是,是一阵一阵的,别看他岁数大了,又有病,可换气罐,买菜样样活都能干。我怕他累坏了,干点力所能及的,每个月给他五百元钱,可他
倔着呢。说只要给他一天三顿饭,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别的无所谓,一提钱就生气。
甲:那他没有家吗?怎麽受的刺激呢?
女:哎!提起这话都是几年前的事了,(音乐)他家在外县,有一个独生子在工厂上班,听别人说,他儿子跟他爹一样,可能干活了,干工作任劳任怨,长的膀大腰圆的。没啥爱好,就是爱喝点酒。
乙:喝酒,好啊!那天跟他喝一喝,他在哪个厂啊?
甲:听大姐说别打岔。
女:有一天,他在外面喝完酒上班,正赶上设备出故障,需要上高高的架子上抢修,班里人看他喝那样,叫他别上去,他不听,安全带也没系,就蹭蹭爬上去,故障排出完了,他当时一定是很开心的。可他忘了他在架子上,又没系安全带,再加上酒精的作用,一高兴身子一趔趄,脚没站稳,就掉了下来,没到医院,人就没气了。(大家沉默不语片刻)
女:大爷,大娘从老远的县城赶回来看孩子最后一面,大娘由于悲伤过度,没几天就去逝了。大爷虽然身体好,但也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情绪时好时坏,见到酒就生气,一生气就犯病,他不想回县城,因为他觉得在这能离儿子近些。(女抹泪)
甲:老人家命也够苦的,那他刚才是把我们当儿子了吧!
女:对,对,他看见你们跟他儿子年令差不多,所以才出现前面一段插曲。
女:说了这麽多,今天很对不起二位,这样吧,今天饭菜我请了,唉呀!这酒也洒了,要不再来点?
甲:大姐,没关系,我们不喝了。
女:一看二位就是通情达理之人,好,等你们大休再来,过几天,我在跟前给老人家租一间屋子,这样省的他看别人喝酒就心烦,就没有人打搅你们了。
乙:姐你真是好人啊!象你这样的人不多了
女:这不算什麽,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看谁笑话啊,虽然我开了这家饭店,但我还是奉劝二位少喝点酒,有班的时候千万别喝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甲:姐,谢谢你,今天。。。。。是我们不对,这样我们跟大爷说句话行吗?
女:行(高兴地喊)大爷!(老人上)
甲:大爷,我错了,您说我是您儿子,我就是您儿子,你说啥就是啥,你说不许喝酒,我们就不喝酒,您需要什麽就和我们说,我们随叫随到。
生平范文篇5
关键词:公孙大娘许州《剑器》舞
公孙大娘是唐代极负盛名的舞蹈家,《全唐诗》有不少诗文提及,然正史中不见其有任何记载,历来音乐、舞蹈、体育史相关著作言其生地、生平均不甚详。今据零散诗文材料,对其生平经历试作一番考证。
为叙述方便,先引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如下: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贺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流离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衣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酷(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况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诗《序》中说开元三载曾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于郾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当时杜甫三岁,杜甫故乡在巩县(今巩义市),与郾城相距不过百里;公孙弟子李十二娘为临颍人,临颖与郾城比邻。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临颖、郾城二县,俱属许州”,①即今许昌。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是在邺县。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南、河南安阳北,邺城曾作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隋初毁于战火,隋唐时已无邺县建制,其地在唐时称相州;唐代有叶县,地与郾城、临颍相邻,故“邺”当为“叶”之误。公孙大娘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故基本可以推断其当为河南人,叶县、郾城、临颍三县在唐时俱属许州,所以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公孙大娘为许州(今许昌一带)人。
有关公孙大娘生平经历,尚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公孙大娘曾入梨园宜春院。杜甫诗《序》中已有明言,另据《明皇杂录》:“安禄山献白玉箫管数百事,陈于梨园,诸公主及虢国以下,竞为贵妃弟子。时公孙大娘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满堂式》《西河剑器》《浑脱》舞,妍妙皆冠绝于时。”②明指公孙大娘为梨园中的翘楚。唐代梨园乃内廷音乐机构,传为唐玄宗所设。据《旧唐书·礼乐志》云:“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③可知梨园中有女弟子;另据崔令钦《教坊记》云:“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妓女入宜春苑,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④此处“妓女”指女乐工。公孙大娘以舞见长,当为“内人”,只能隶属宜春院。其二、公孙大娘曾为唐玄宗舞于津阳门、勤政楼。事见郑嵎《津阳门诗》:“……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这里郑嵎还注云:“上始以诞圣日为千秋节,每大酺会,必于勤政楼下使华夷纵观,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上”指唐明皇,即杜甫诗中的“圣文神武皇帝”,津阳门在陕西长安,郑嵎诗《序》云:“津阳门者,华清宫之外阙,南局禁闱,北走京道。”勤政楼始建于开元初年,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唐玄宗处理政务、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勤政楼常有乐舞表演,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诗有“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之句,清·褚人获著《隋唐演义》第八十六回题为“长生殿半夜私盟,勤政楼通宵欢宴”如此可知其乐舞演出之盛况。
其三、公孙大娘舞技高超,尤长《剑器》。唐诗中有不少诗文言公孙氏长《剑器》舞,此处不赘,公孙大娘《剑器》舞之高超精妙,从其弟子李十二娘身上亦可见其一斑。前引《明皇杂录》言公孙大娘除了《西河剑器》外,还擅长《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式》《浑脱》舞,称“妍妙皆冠绝于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除影响到张旭的书法风格外,也曾给怀素的书法创作带来过灵感。《乐府杂录》有云:“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⑤
其四、公孙大娘可能死于“安史之乱”。公孙大娘在郾城“舞剑器浑脱”时已经“流离顿挫,独出冠时”。以正常情况推断,她当时的年龄当不小于十五六岁,或为20岁上下。安史之乱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终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公孙氏生于公元700年计,至“安史之乱”爆发时她已经55岁了。“安史之乱”后未见关于公孙大娘乐舞活动的任何记载,杜甫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是在大历二年秋,即公元767年,当时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已不在一起;安禄山破长安是在公元756年。当时事发突然,连唐明皇、杨贵妃及一干重臣俱是仓皇出逃,安禄山几乎摧毁了长安城,整个中原地区均惨遭浩劫,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兵荒马乱之中,一位花甲老妪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之惨状,一想了然。笔者认为,她在“安史之乱”中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胆推断她死于“安史之乱”。
注释:
①旧唐书·地理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唐·郑处海.明皇杂录.清·钱熙祚校辑逸文墨海金壶本.
③旧唐书·礼乐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生平范文篇6
一、姚锡光的生平行实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时势造英雄”,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可惜,学术界鲜有人对其做专门研究,有关的人物传记上也没有其生平、经历的介绍,甚至其家乡《丹徒县志》关于其生平的介绍也是错讹百出。鉴于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对其生平做简要考证。
姚锡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苏丹徒人,从丹徒名人周伯义先生学习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等[iii]。周伯义的学识和品质,对姚锡光的成长影响很大。周伯义培育学生“以植品为基,恭行为本”[iv],先对学生品质熏陶,再传授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姚锡光对老师的性情学识极为推崇,称赞他“不事孤高,不矫情”,“知命乐天,不撄忧戚,古所谓知道君子者也。”[v]姚锡光继承了老师儒士任侠的精神,在清末急剧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走上一条以儒生而关心社会、关心军事的军事家和民族理论家。
1878年,作为首任驻日公使何如漳的随从,成为驻日本外交随员。[vi](p1)出使日本的经历,使姚锡光的眼界大开,他亲身体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方面的变化,思想上深受影响,由此和日本结下深厚的机缘。回国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1886年,经前北洋大臣李鸿章檄请充北洋武备学堂教习,成为李鸿章幕府中重要一员。在李鸿章幕府中,姚锡光恪尽职守,多次向李鸿章建言献策,陈述朝鲜问题的重要性,委婉地批评李鸿章的中日战争策略。1893年正月,与北洋海军出力5年,按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俟补直隶州后以知府用。1894年12月,经前山东巡抚李秉衡调赴山东,檄充前敌行营文案,兼帮办营务处。
张之洞是姚锡光的知遇之人,是姚锡光进入权力集团的引路人,他给姚锡光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积极筹划长江下游防务,时姚锡光自莱州戎幕辞归,张对姚的军事才识十分赏识,遂委以督府幕僚。1896年正月,经湖广总督张调赴湖北,派充武备学堂提调,兼自强学堂总稽查。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到日本考察学制。他要求姚锡光将各种学校选材授课之法,以及武备学分枪、炮、图绘、乘马各种课程,或随时笔记,或购章程赍归,务详勿略,籍资考镜。[vii](p3560)姚锡光在日本对陆军省和文部省各种学校进行了全面考察,回国后向张之洞作了汇报。姚锡光关于日本的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对张之洞影响很大。
1899年2月,请咨赴选。5月2日,带领引见,本日奉旨:安徽石棣县知县,著姚锡光补授。9月30日,到石棣县任。1900年6月21日,调署怀宁县事,经安徽巡抚王之春檄兼武备学堂提调。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兼充下游皖军营务处总办[viii]。在皖充任地方官期间,姚锡光积极整顿吏治,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妥善地解决社会问题,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ix]。由于在皖治理有方,政绩突出,经管学大臣奏留京师,充大学堂副总办。5月,经北洋大臣袁世凯檄委发审公所监督。7月,兼充北洋大学堂总办。8月,经练兵处王大臣派署军政使副使,从此进入清朝中央权力机关[x]。进入中央权力机关后,姚锡光在民族关系和海军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1905年5月,奉檄前赴东部蒙古卓索图盟一带,考察垦牧、蒙盐各等情形。7月5日,经练兵处王大臣铁良奏补军政使副使缺。12月,经肃亲王善耆奏请,随同考察东西盟蒙古事件。回处后,将考察心得写成《筹蒙刍议》。1906年9月23日,经陆军部宪堂派充练兵处提调。1908年,陆军部左侍郎寿勳丁忧,姚锡光改署陆军部左侍郎。在此期间,著《筹海军别录》,拟制海军规划。1909年,任殖边学堂监督,荫昌2月迁,姚锡光任兵部右侍郎,11月被裁。[xi](p4576)1911年,曾参与组织帝国宪政实进会。辛亥革命后,曾参加国民党。袁世凯篡权后,姚锡光作为清朝遗老受到袁世凯的重用,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等。1912年6月至12月,为民国中央政府遣藏劝慰使,因受英印当局阻挠,滞留印度。[xii]1914年5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参政院参政。1916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此后,在民国政争中,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确切卒年不详,但可以推测应该在1924年以后。
从以上生平介绍中,不难看出姚锡光的一生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关节点:(1)首先是师从周伯义学习儒学经典,并受到周伯义“任侠”精神的影响。(2)入李鸿章幕府,以幕僚的身份参与军事,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军事家。(3)入张之洞幕府,受张之洞提携和点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军事、教育等领域显露出非凡的才能。(4)1908年,朝廷任命姚锡光为陆军部左侍郎,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因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考证他同周、李、张等人的关系。
二、为政皖江,殚精竭虑
中下层官绅历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重要阶层。他们虽不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但其政治实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却是相当重要的。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中下层官绅的本质,而且对于地方行政研究不无裨益。姚锡光自1899年9月30日到安徽石棣县任县令,到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在安徽地方治理上采取了不少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妥善解决民教冲突,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民教冲突的原因,姚锡光认为,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不端行为引起的。姚锡光指出,以前石棣县民风朴淳,守法畏官,从来没有仇教生衅诸事,“而近今之大患,则不在民之仇教,而在教堂之勒罚,及教民之索诈也。不平则鸣,顾尔生忿,恐终必酿成仇教生衅而后止。”[xiii]经过多年的战争,石棣县遭受重创,到光绪二十六年未垦之地尚有十分之四,他在该县设劝农局,专办开垦荒田事务,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时“惠施耕牛籽种,发放农具”[xiv]。
(二)建立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虽是一介书生,但由于经常和李鸿章、张之洞等军事实力人物接触,又奉命考察过日本的军事教育,对军事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简任安徽和州知州后不久,就着力改造和州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将传统的保甲改为团练,其名目有户团、乡团、练团三种。城厢设户团,以十家为一牌,每牌设牌长,十牌或十数牌为一坊。每坊设公所一区,团董两人。乡团仿照城坊户团并变更而来,和州下辖四乡,分八十甲。每十户为一牌,设立一牌长,就其附近之处,联为十牌,每夜轮流击鼓巡更。每甲各设立团董,选择适中之地设公所一区。每甲之村庄集镇,进行归并,设分所若干区。练团中招募练勇六十名,另外从八十甲中挑选八十名练勇,总共一百四十名。仿德国一哨操法,编为三排。练团由知州自行督带,设帮带兼正教习一名,副教习一名,正副排长十余名。号令整齐,约束谨严,部武而居,练以新法。同时,在团练管理上,姚锡光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练章》,不仅对招募人员的资格有严格规定和审查,而且对开支、训练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办法。经过姚锡光参照近代西方军制对乡勇的改革,和州的团练开始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在处理地方事务和维护地方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面对特大洪水,处理有方,措施得当。1901年,梅雨连绵导致安徽十八州县遭受水灾,受灾人口达几十万。和州地势最为低洼,受灾更为严重。灾情发生后,姚锡光大力宣传人救不如自救,积极动员本地乡绅多捐米粮,“延集有米绅商,官出印票借作粜米”,并保证还款时足额退还[xv]。在地方官吏完成各项清查之后,他还要派出委员对实施情况进行抽查、监督,防止地方绅士上下其手,虚报浮夸,来侵吞赈灾款。在灾后救济过程中,姚锡光采取了果断有理的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姚锡光在上任伊始就非常重视圩区的修护工作。他亲自视察含山县安丰、杨林等圩的防护情况,札饬该县县令督饬圩长、农人等实力护圩。[xvi]在洪水来临之初,他命令委员准备船只,将被水围困的圩民接渡高处;散给席片绳索,令其搭盖新棚;并购买馒头饵饼,按名发给,以解暂时之需。(2)积极向其它省告赈。“姚石泉直刺一面筹款平粜,一面函请上海各善士发款助之。”[xvii],并派分省补用同知焦发昱、侯选通判姚锡康等人亲往上海,求上海道和地方绅尚接济。上海绅士“先兑赈灾款三千圆,到和州应急。”[xviii]此后,和州地区又收到上海捐钱款二万零五百圆。姚锡光还给皖北道冯观察煦发去募赈函,希望其能设法筹措款项接济和州灾民。(3)严禁米粮出境,并到外地采购粮食。各级官员严查所辖地方,不许囤积居奇;并晓谕各粮商,不许代外商私卖;耐心劝说他们静侯委员采买,以助平粜,只许在本地售卖粮食。规定除芝麻、麦子外,一切米麦、杂粮倘敢违禁私卖出境,将严惩不贷[xix]。此外,姚锡光“派人赴某处购米平粜。”[xx](4)对于一些抢险不力的官员采取罚米代赈的办法,督促他们踊跃救赈。此次水灾冲毁圩堤一百数十处,总董彭子衡“不早防范,咎无可辞。”于是,升堂审理,罚彭子衡出米一百五十石,以备救灾。次后,又罚张姓、李姓诸绅各出一百五十石,兵房书吏许某五百石。[xxi](5)采取以工代赈,防止饥民外出逃荒,以保存本地劳动力。这次水灾造成和州境内四十八圩同时淹没,保大圩以北的大汤圩、五梁圩也被冲垮。灾情发生后,姚锡光担心灾民因无粮食度日而成为流民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竭力劝说灾民留在原籍,互相救助,疏浚河渠,补种晚稻;劝业主借贷,设法安抚佃客;并派人前往各地采购种子,待水退后,立即补种,不使田垄荒芜。此外,姚锡光还向省仓协借粮食,作为灾民出工的功夫粮,事后限定年份,按亩面对。以工代赈,既保证藩库之款如数归还,另外民间圩堤得以修复,灾民不致流散,田亩不致荒芜,可谓一举数得。[xxii]
(四)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1901年,何熙年建议皖(安徽)省开办书楼,
即为“备讲求实学、转移风气之用。”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风气未开,规模甫创,是非之论,纷纷籍籍”[xxiii],可见创办阻力非常之大。当时,思想开明的前怀宁知县姚锡光对于创办新式藏书楼持赞成意见,和何熙年一起上书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阐述创办皖省藏书楼的价值和意义,并捐出4000圆作为创办资金,从中可见他对公益事业的重视。1901年10月12日正式开馆,日接待200余人[xxiv],足以表明人们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兴趣,也反映了皖省图书馆的藏书和规模。
三、建言献计,规画边疆
清末,中国近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边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对边疆危机,姚锡光十分关心边疆的安全和治理,积极建言献计,条陈安边方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加强经济开发和建设。清廷尊重西藏的社会风俗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促进社会发展是国家的职责。清政府统治西藏,只求一种社会稳定的局面,对于经济开发则注意不够。由于对经济开发不够重视,姚锡光说;“我朝抚有藏卫垂三百年矣,自国初以来,统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官无所劝,民无所趋,故以乾隆全盛之威,兵戎数起,糜白金数千万两。仅抚养定之,延至今日,只巴里两唐、拉萨都会尚具规模。”[xxv]清统治者未能处理好稳定局势和开发西藏的关系,未能处理好挑战和应战的理念非常清楚。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姚锡光认为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可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地方本来由驻藏大臣管理,但是驻藏大臣管理西藏“经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难以有效地控制西藏地方行政,保护西藏地方的安全。1903年,印藏有违言,英遂以兵入拉萨劫盟,置我主权不顾,**(智识编辑说明:此处两字因空间拦截不能显示,用“**”代替)旋亦东走。在英国入侵的背景下,朝廷忧之,始议经营藏卫,固西圉于时。枢府以英事垂询锡光,姚锡光遂提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姚锡光认为西藏距内地较远,其间山川阻隔,洪荒未辟,孤军远掷,败且无归,非经营川藏之交不可,所以主张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这样既可以补驻藏大臣之不足,又可以强化对西藏地方的管理[xxvi]。而且,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还可以担负起经营藏卫的责任。(二)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开垦蒙疆,移民实边。清政府对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项重大政策,一项是喇嘛教政策,醉生梦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发展动力的衰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项政策也起到了弱化蒙古的效果,这就是旗界封闭制度。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这种趋势在清王朝的蒙古政策下达到了极点,游牧民与北面的俄罗斯社会和南面的汉农业社会缺少接触。总之,正是分封蒙古和推崇喇嘛教弱化了蒙古,封闭了蒙古。但清政府在使蒙古失去了战斗力的同时,也使自已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姚锡光看得很清楚,“我朝之御蒙古,众建以分其力,崇释以治其生。一绝匈奴回纥之祸,其术可谓神矣。顾乃不思同化之方变,居国以严藩翰,逐至疆邻交迫,肩臂孤寒”[xxvii]。姚锡光认为,在“疆邻交迫”的历史背景下,清统治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检讨以前的蒙疆政策,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蒙古的封建制度。清代的内蒙古是以封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蒙古各旗分建之初,纯为封建制度……各旗之中有官地,有私产。官地及其本部箭丁,永为世袭扎萨克所管理。”可见,当时土地所有制度的复杂性。1905年,姚锡光在《蒙古部落处置议》中明确指出:“我朝抚绥蒙古,分封扎萨克、台吉、塔布襄,以掌旗务,画疆分治,实即封建之制也。”“窃唯封建与郡县,二者不能并存,而封建之法,尤不宜于今日之世界,势分力薄,不相统一,不足捍御外侮,其势不能久存,自非易封建为郡县不能为治。然欲易为郡县制度,非收回各扎萨克土地、人民之权不可。”[xxviii]在他看来,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改造蒙古的政治体制,既符合时势需要,也是保证蒙疆走向富强的必要前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姚锡光参酌儒家的“农本”思想,提出蒙疆开发的方略。他说:“天下大利,首在兴农,边塞要区,允宜开土。盖土开则民聚,民聚则势强,此实边之要道,兴利之良法。”“内外蒙古,地质膏腴,民俗劲悍,此尤根本之根本。……当经营内外蒙古荒地,宜及时采东西殖之策,用晃错实边之谋,……招民垦种……昭乌达、哲里木二盟之巴林、达尔汗各旗,未垦荒地纵横方数千里,……尚可开地数十万顷。”并且预言:“诚使国家奖励得法,提倡得人,不出五年,漠南诸部,凡可垦之地,可全数放垦。”姚锡光提出的蒙疆开发政策,对开发西部草原,加速内蒙古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提高其经济水平,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是,由于他从汉族立场出发,所以他提出的蒙疆政策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引起少数民族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不满,造成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三)建议在内外蒙古设立行省制度。姚锡光对开发蒙疆颇有识见,他以为:“游牧者,宜于封建而非可以大一统之治治之者也;耕种者,宜于郡县而可集权于中央以治之者也。”[xxix]在蒙地开垦的过程中,清政府仿照内地行政建置,在垦区陆续设立府、厅、州、县,试图将原来近似于封建制的札萨克统治制度变为郡县制的统治制度。随着蒙地的不断开垦,蒙古社会渐由游牧进于农耕,蒙疆建行省的呼声于是渐起。日俄战争以后,北部边疆危机更亟。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疆地区的统治,特派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察,一来抚慰蒙古王公,二来筹划治蒙之策。1905年8月,姚锡光在随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各蒙旗实地考察后,著《实边条议》,明确提出“应如新疆开设行省之法”,内外蒙古建5省的建议:内蒙古分为东、西2省,以直隶边外承德、朝阳2府6州县及口北3厅、东4盟蒙古、察哈尔左半部为东省,以山西、陕西、甘肃边外诸部,察哈尔右半部、土默特蒙古、西2盟蒙古、新设口外各厅、阿拉善厄鲁特蒙古为西省;外蒙古分为东、西、北3省,车臣、土谢图2部为东省,赛因诺颜、札萨克图2部为西省,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为北省[xxx]。这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蒙疆建省方案。姚锡光的《实边条议》是送呈练兵处王大臣的考察报告的一部分,结果没有下文。同年十月,给事中左绍佐奏称:“西北空虚,拟请设立行省”,清廷交政务处议奏。随即,政务处奏请饬直隶总督、山西巡抚及热河、察哈尔都统“体察情形,通盘筹划”。他的设想未免脱离实际,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疆丞的心情。而他的“先谋内二省,以保漠南,再建北三省,以制北檄”的策略思想,对晚清蒙古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xxxi]。(四)加强工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姚锡光主张,由国家和地方官来兴办或从内地招商兴办蒙古工业,增加财政收入。他提出把盐业作为国家专卖品,即以次作为“东部内蒙古入手地步,立脚根基。”[xxxii]其经营办法为设督运局、总店、分店于盐业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利于百姓购买。他对盐业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惟财政大宗,当以蒙盐专卖为第一入款……应将蒙盐一节专卖,提出督办,为东道练兵专款,期百度权舆,方有措手地步。”[xxxiii]另外,姚锡光还提出,利用蒙古物产,建立各种工厂的建议,他说:“查蒙古物产,有可资实业者数事,境产葡萄,可酿葡萄酒;……皆应设学堂工厂,指授造作,化天生物为人工物,运出销售,则蒙古地方,必增绝大生计。”[xxxiv](五)开启民智,兴办学堂。姚锡光认为,蒙古地区要发展,首要在于开启民智,兴办教育。姚锡光指出:“蒙古地方辽阔,风气不同,欲兴教育,自当由近及远,逐渐推广,方有著手之处。”[xxxv]主张:“自应专设蒙古师范学堂,以为蒙古地方教育基础,是尤为机关中之机关。”可见他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姚锡光认为:“教育宗旨所在,视国家利害方向所在以为转移。此五洲万国,前古后今,兴学设教,一定不易之理也。”他明确强调当今蒙古教育最好的宗旨,就是“与汉族同化”的思想,他说:“今日定蒙古教育,莫良于满汉同化之一法”[xxxvi]并进一步指出:“此(指蒙汉同化)于国家有利无害,于蒙古有利无害,于汉民有利无害,似蒙汉同化之教育定,而教育之宗旨即定。”[xxxvii]
姚锡光提出的巩固边疆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对于巩固边防、抵御外侮,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民族思想含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辛亥革命后,姚锡光凭借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受到袁世凯当局的青睐,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边事顾问。1912年5月12日“五族国民合进会”在北京成立,选举总统府边事顾问姚锡光为会长,汉人赵秉钧、满人志钧、蒙人熙凌阿、回人王宽、藏人萨伦为副会长。黄兴、蔡元培等革命党元老和黎元洪、梁士诒、段祺瑞、袁克定等民国要员,以及满、蒙、藏、回等族数十名人或参与发起,或列名表示赞成。不仅声势较大,而且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五族联合组织。1912年7月29日,袁世凯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xxxviii]可见,辛亥革命后,姚锡光虽然不再撰著作品,阐发民族思想,但积极融入到民族事务的管理中,为巩固边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指点军事,激扬文字
姚锡光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早在入李鸿章幕府的时候就对军事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当时,日本欲侵占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为此,姚锡光数上说帖,建议李鸿章采取以下的策略对付日本:(一)“行军宜舍短而用长,中国长技在陆而不在海”,“我军宜以陆路为正兵,海军为奇兵,陆路为战兵,海道为游兵.”,强调以陆军为主,海战为辅,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一战略是在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较为科学的策略。(二)采取积极进攻的海防策略:“我战舰不必以入口为攻,而于朝鲜外海游弋,以取远势,截日朝海道往来之路,阻其归途,扰其接济,斯渡朝之倭人势将狼顾。……不然,我不彼往,彼将我来。与其使彼扰我海疆,不若我先捣彼巢窟。先人者夺人,斯我当能致彼而不为彼所致也”[xxxix]。这里,姚锡光提出的“守外海”、“取远势”思想,具有夺取制海权的倾向,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制海权的军事思想家,这种识见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三)重视后勤保障的军事思想。后勤保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历来为有远见的军事家所重视。姚锡光认为:“水陆各军以转运为急务。诚恐战事一开,海道多梗,转运不易。军火子药之需,海陆各军所共;外此则陆以粮为急,海以煤为急,借宜先事预筹。”[xl]并提出了一系列后勤保障的具体办法。(四)持久战思想。姚锡光认为:“日人性情嚣动,宜持久以老其师。”他提出通过持久战,拖垮日本的国民经济,使它“驻朝日久,势必不支。”[xli]同时水陆并用,采取陆路“扼其腹地,据险自顾,不与浪战,以老彼师,乘间出奇,攻其不备”的办法,辅之以海路牵制的办法,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沼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上述军事建议,初步展现了姚锡光在军事领域的素养和才华,也是他以一介布衣最后作到了兵部侍郎的逐步。甲午战争后,姚锡光凭借曾经在李鸿章、李秉衡幕府的有利条件搜集材料,仅用2年时间撰著《东方兵事纪略》一书,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甲午战争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作者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才能。入张之洞幕府后,他奉命陪同德国的军事专家雷诺和莱春石泰等巡视沿江炮台和防务,不久又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这些经历,使他既熟悉中国军队的现状,又对日本的军事思想、军事近代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由此奠定了他在清末筹建近代海军的过程中重要的地位。
1900年,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军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将海权论运用于研究中国海军的作战和建设问题上。1907年,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规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姚锡光完成了三个文件,即《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五千万两作十年计划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一万二千万两作十二年计划说帖》。姚锡光提出的三个说帖对海军统一建制作了系统的论述,计划周全,规模宏大,为清朝政府规划了海军建设的美好愿景,在中国海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克服畛域之见,全国建立统一的海军。他提出,将全国海军编成巡洋、巡江两支舰队,设立海军提督统一事权,统一指挥。(2)制海权思想。1907年,清政府命令姚锡光拟制海军复兴规划时,就充满了海权思想。他在《筹海军刍议》序中说:“今天下一海军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xlii]“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这里,姚锡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没有海权,不但远洋无法控制,即使近海权益也难保证。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中说:“海军与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xliii]姚锡光在为海军拟制规划时,海权思想是他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他制订的2个分年规划中,他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重点集中在具有巨大远洋作战能力的远洋战力舰上;姚锡光的规划中,还有一个空前的建议,即在海军中成立一个海军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任务,不是研究驾驶、管轮,而是研究军事技术,他说:“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xliv]晚清海军建设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海军军事学术的研究机构,姚锡光能够提出如此重要的主张,实在难能可贵。(3)发展军事航海教育的思想。姚锡光认为:“海军人才尤赖教育,此为开设海军之根本也。”“造育之方,设教于本国,遣学于外国,分徒并进,浸淫既久,而人材出焉”。因此,他建议;“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姚锡光估计上述各项费用需银1000万两,而且“人才造育之多寡,胥视舰队之增减以为衡。”如果舰队增加了,“则所需人员自应大加扩充,方足供舰队之用,而不虞废事”[xlv]。
总之,姚锡光拟订的海军振兴规划,起点高,立意远,如果晚清政府能够采纳,并付诸实行,将会对海军的近代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朝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这三个方案交给水师提督萨镇冰看后,认为“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接着,当局又命姚锡光草拟了一个三年规划,即《拟暂行海军章程》,也未被当局采纳[xlvi]。姚锡光的方案虽未被当局采纳,但他重建海军的思想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i]目前以姚锡光为研究对象的只有戴志恭先生撰写的《姚锡光与镇江江防快炮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这篇文章对姚锡光生平的介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助历史史料进一步考察,才能准确。
[ii]《丹徒县志》(1992年出版)关于姚锡光的介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辩误:(1)姚锡光的卒年。《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卒于1921年,我不知道编纂者依据的材料是什么?考姚锡光1922年3月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地学杂志》撰写过《川藏边界线之变迁沿革》(1922年4-5期),该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一直处于纷争的川藏边界线问题,难道这是姚锡光的遗作?再,1923年6月,曹锟拟利用国会贿选总统,当时反直联盟欲使贿选失败,姚锡光为曹锟出谋划策:“组织公民团监督两院,而公民团必须做猛虎在山之势,使之有所忌惮,这样一则可以破中立者观望之迷,一则抑反对者嚣张之焰”。曹锟对姚锡光的计策十分赞同,认为其“深识远虑”。据此,姚锡光并非卒于1921年。(2)官爵。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做过莱州、直隶州知州,似有错误。据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姚锡光亲笔填写的清末练兵处主要官员履历记载,他担任过和州、直隶州知州,并未见担任过莱州知州。(3)纪年有误。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1897年担任天津练兵处军政使副使,实际上姚锡光是在1904年8月担任练兵处军政使副使。
[iii]姚锡光.姚锡光日记[M].北京图书馆稿本,1895-1896.
[iv]张玉藻等修.续丹徒县志卷13[M].1930.
[v]姚锡光等编校.焦东阁诗集·焦东先生传[C].北京图书馆藏抄本,1921.
[vi]邵循正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vii]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viii]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i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i]柯劭忞等.清史稿·部院大臣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6.
[xii]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
[xiii]王明伦:《反洋教文书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4页。
[xi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上,光绪31年(1905)刻本,下同。
[x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下。
[xvi]《吏皖存牍》卷下。
[xvii]《申报》光绪27年10月初10日
[xviii]《吏皖存牍》卷下。
[xix]《吏皖存牍》卷下。
[xx]《芜邑官场纪事》,《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五日
[xxi]《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鸠江谭粹》
[xxii]《吏皖存牍》卷下。
[xxiii]《皖省藏书楼广告》,《中外日报》1901年9月21日。
[xxiv]《创办藏书楼》,《中外日报》1902年5月16日。
[xxv]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页。
[xxvi]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4页
[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第127页。
[xxviii]姚锡光:《蒙古部落处置议》,《筹蒙刍议》卷上,第43页。
[xxix]姚锡光:《续呈实边条议以固北圉说帖》,《筹蒙刍议》卷上,光绪三十四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5页。
[xxx]姚锡光:《实边条议》,《筹蒙刍议》卷上,第62-63页。
[xxxi]清实录·德宗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9-300页。
[xxx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上,《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1页。
[xxxiii]姚锡光:《筹蒙刍议》,《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8页。
[xxxiv]姚锡光:《筹蒙刍议》,《实边条议》,第132页。
[xxxv]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37-248页。
[xxxvi]姚锡光:《复学部蒙古条议文》,光绪32年8月。
[x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45-247页。
[xxxviii]《蒙藏事务局沿革记》一文,也做了详细记述:“元年(1912年)七月二十九日,政府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八月初五日,内务部通告,概不接受关于蒙藏的文件,是为蒙藏事务脱离内务部之始。蒙藏事务局暂设于东单牌楼苏州胡同,作为办公处,当由内务部派该处科员霍顺武等五员,将各项文件移交到局,姚副总裁即于是日接收视事。
[xxxix]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i]姚锡光:《筹海军刍议》序,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
[xliii]姚锡光:《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筹海军刍议》。
[xliv]姚锡光:《筹海军刍议》。
生平范文篇7
关键词李约瑟,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史》
AbstractDr.JosephNeedham(1900—1995),anoutstandingBritishbi-ochemist,authorityintheresearchfieldofthehistoryofscientif-iccultureinChinaandfaithfulfriendoftheChinesepeople,hadl-eftusrecently.HisdeathisagreatlosstoChinaandtheChinesePeople,andthusmakesusverysorrowful.Hereanaccountisgivenab-outtheactivitiesandworkofeveryperiodofhislifeandhis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biochemistry,to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tothecauseofSino-Britishfrien-dship.TheprocessofhisconversiontotheChinesecivilisationsin-ce1930sandtheimportantsignificanceofhismonumentalwork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areespeciallydiscussedhere.WepointoutthatNeedhamsimageandspiritproviededusaready-madeexam-plewhichisworthlearning.NeedhamThoughtisavaluabletheoritic-alwealthinthefieldofthehistoryofscience.Lastly,theauthort-alksabouthisfeelingobtainedfromhisprivateassociationwithD-r.Needhamduringpastmorethan20years.
KeywordsJosephNeedham,China,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
1995年3月24日晚8时55分,在剑桥大学校园区内一位当代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闻名全球的英国杰出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眷念的深情离开了我们。几个月前,他曾经来信说,他近来身体欠佳,患了“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即震颤性麻痹,而且已经说不出话了。从他签名可以看出写得比过去吃力,将有的字母堆写在一起。剑桥传来的消息也说,李约瑟在世的日子恐怕不多了。虽然大家事先已有了思想准备,但他的突然过世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仍然引起悲伤,因为他受到大家的敬爱,知己遍天下。他太热爱中国了,3月23日还让人朗读有关中国的资料[(1)]。他虽已说不出话,但料想临终前口中还要念出China,China,才能合目。他的过世对他的第二故乡中国来说,同样是个重大损失。
李约瑟字丹耀,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原名为约瑟夫·尼达姆(Jos-ephNeedham),1900年12月9日生于伦敦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早年攻习生物化学,在剑桥大学冈维尔-基斯学院(Gonville&GaiusCollege)投师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之父霍普金斯爵士(SirProf.FrederickGowlandHopk-ins,1861—1947),1922年毕业后作为研究生继续深造。他的第一项独立研究是探讨神经病的生物化学机制,首次在生物化学与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之间架起桥梁,接着研究生物化学与胚胎学之间的关系,架起了学科间另一座桥梁[(2)]。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扩大了生物化学的应用范围,导致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由于这些研究,他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双学位。1924年选为学院研究员,留职母校,同年与多罗西·莫伊尔(DorothyMaryMoyle,1898—1989)博士结婚。李夫人后来也在四十年代随丈夫来华,汉名李大斐,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大斐擅长蛋白质化学,而李约瑟集中化学胚胎学研究,1931年出版三卷本经典著作《化学胚胎学》(C-hemicalEmbryology),成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这是李约瑟前半生的主要科学建树。1933年任副教授,1941年先于李大斐两年当选为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1940年间他除授课、作实验研究外,还发表许多有关生物化学和科学哲学作品,而科学史也成了他研究的另一热点。1931年发表《胚胎学史》(HistoryofEmbryology),成为这门科学历史的第一个作者。他还是剑桥大学科学史系的发起人。30年代以来,李约瑟不仅是杰出生物化学家,还是有进步世界观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问题专家。如果他继续沿着生物化学的路子走下去,他很有可能是另一个霍普金斯式的人物。然而命运却为他作了另外的安排,使他在科学活动鼎盛时期放弃原有专业,从20世纪最新一门自然科学转向全新的主攻方向,即对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探讨,从而在后半生与东半球另一端的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促使李约瑟专业大转变的主要因素是1937年三名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王应睐和沈诗章的到来。李约瑟一家从未与中国有联系,他对中国了解不多,但在与中国同行相处时发现他们研究科学的智力与他一样。其中鲁桂珍(1904—1991年)对他影响最大,鲁出身于医药世家,祖籍湖北蕲春产生过大科学家李时珍(1518—1592年)。鲁本人对本国科学遗产有相当了解,能从近代科学观点评价古代科学成就,李约瑟听后感到吃惊,这成了他们经常交谈的话题。鲁桂珍向李约瑟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古代有不少科学发现与发明领先于基督教文明。这激起他对中国及其科学文化史的兴趣与好奇心。他开始阅读有关中国读物,并被这个古老的东方异国文明深深吸引,终于导致在思想上对中国文化的皈依,从37岁起发誓学习汉语。两年后,鲁桂珍与他联名写出《中国人对食物疗法的历史贡献》[(3)]。这篇论文把李约瑟第一次引入中国科学史领域,他们商定今后共同写一本中国科学史著作。因此可将这篇论文看成是多卷本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最初的“胚胎”[(4)]。二战爆发后,李约瑟于1942年作为皇家科学院代表率其他科学家来中国肩负援华使命。这是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以来第一次由科学院院士率领的西方职业科学家代表团以科学交流为主旨的来华访问,具有历史意义。李院士先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继而在重庆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ScienceCooperationOffice)。当时正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该馆负责向受日军封锁地区的中国科技机构提供科学文献、仪器、化学试剂,传递信息,沟通中外科学技术。李约瑟与中国人民共度战时艰苦,他主持的合作馆在中、英科学家努力下作了许多有益于中国战时科学发展的工作。由于李约瑟的贡献,他被选为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外籍院士。在华期间他在13个省份作了广泛旅行,与各界人士交往,从国共双方军政要员到工人、农民、学生、商人,尤其结识不同专业的学者,同他们讨论各种问题,促使他全面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他在华活动都载入他们夫妇1948年在伦敦发表的《科学前哨》(ScienceOutpost)及《中国科学》(ChineseScience)二书之中。他还像战时记者那样将在华见闻报道于伦敦《自然》(Nature)刊物上,并向BBC电台寄去广播稿,让西方了解中国。
李约瑟通过在华考察和研究,早在四十年代已较准确评价中国传统科学成就,他后来在《中国科技史》各卷中阐述的基本观点,都萌发于此时。在这期间他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把中国看成第二故乡,从那以后直到他临终前都一直关注并热爱中国。在所有关键时刻他都挺身而出,发出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而不管自己在西方处境如何困难。他不愧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忠实朋友。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应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总干事赫克斯利(JulianHuxley,1887—1975)之邀,前往巴黎负责筹建科学处,成为首任处长,从而使该组织扩建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使他从巴黎行政事务中脱身而编写中国科学史,1948年鲁桂珍从南京来接替他的工作。分手前二人又讨论了科学史课题实施方案,相约下步工作在剑桥全面展开。李约瑟返国后,迅即投身写作。从事这项困难的工作,要有中国同事与之合作,但鲁桂珍远在巴黎,遂请当时在剑桥的王铃先生参与前三卷写作,他们于1943年在重庆已认识了。第一卷总论于195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李约瑟后半生另一历史丰碑业已奠基。出版社从发行角度考虑,将书名称为《中国之科学及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但作者仍偏爱《中国科学技术史》(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这个书名。最后,采取中、英文本用不同书名的折中方案。1956年第二卷问世,王铃于次年赴澳大利亚,李约瑟身边没有帮手,而下一卷就要上马。这时鲁桂珍辞去巴黎职务,移居剑桥。我们不要忘记,五十年代正值东西方“冷战”时期,李约瑟的杰作初问世时,一度受到非难,甚至被扣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帽子,当成“共产党嫌疑分子”。但人类的理智终究要战胜政治偏见,他在书中列举的事实胜于雄辩。自第三卷出版后,在东西方各国获得热烈称赞,他的处境也有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他发起组织英中友好协会和英中了解协会,并自任会长,在推动英中友好事业中作出重要贡献。1952年重返中国,此后于1958、1964、1972、1978、1984年及1986年多次偕鲁桂珍博士访华。每次都会见老友、结交新朋,去各地参观访问、收集资料并作演讲。四十多年来除撰写大书外,还发表大量论文和专著,都与中国科学史有关。这些作品有的译成汉、法、德、日、意及西班牙文,风行世界。1966—1976年他荣任母校冈维尔-基斯学院院长,1971年选为英国文学院院士(FBA),一人身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院的院士,是少有的殊荣。1972—1975年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主席,还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世界各国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学衔不计其数。1972—1990年他任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改为李约瑟研究所后又任所长。
如前所述,杰出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科学活动鼎盛时期,1937年突然发生信念上的皈依。他形容这种思想转折时写道:Thencamemyconversion,awordIuseadvisedly,becauseitwasabitlikewhathappenedtoSt.PaulontheroadtoDamascus(“后来我发生了信仰上的皈依,我深思熟虑地用了这个词,因为这颇有点像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他这里借用《圣经·保罗全书》中的典故,内称虔诚的犹太教徒和法利赛人扫罗(Saulos)有一次前往大马士革搜捕基督教徒,半路上忽被强光照射,耶稣在圣光中显现,嘱他停止迫害基督徒,他于是改宗,易名为保罗(Paolos),转而成为传播基督福音的使徒。我们要领会李约瑟这一比喻的份量和内在含义。正因为有一种精神力量的驱使,他才50余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于中国浩瀚典籍之中。当然这中间没有什么灵光显现,主要是李约瑟深深陶醉于鲁桂珍最先向他介绍的中国古代科学文明之中,决心充当向西方世界传播这一古老文明的使者,他成了新时代的圣保罗。与那些对中国文明持肤浅之见的西方人相反,在李约瑟看来,中国像古希腊一样有巨大科学财富,而且中国科学遗产是个绝对的金矿[(5)]。他指出,从公元后一千五百年漫长时间内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欧洲和任何其他文明。他研究中国科学史的目的是澄清对中国科学的疑惑,打破无知,消除误解,还历史本来面目。同时他决心在后半生全面发掘这个科学金矿,为人类提供一笔精神财富。他认为自然科学不是欧洲人独有的,其他民族尤其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贡献。他写此书另一目的是把人类各个文明都沟通起来,用事实说明各文明的科学有如江河,最终都流归近代科学的大海,而非分道扬镳[(6)]。他还认为人类在科学上的统一,预示全世界走向天下大同的未来之路。在写作过程中,下列问题始终在李约瑟脑海中盘旋:
1.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
2.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
3.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这些问题被科学史家称为“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7)],吸引各国学者深思与求解。可以说他的中国科学史课题计划就是为回答这些问题而制订的。按总体规划,全书要写成七大卷、五十章,作十六开本,有的卷再分若干册,总共35册,一千多万字。卷一总论,卷二论中国科学思想及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卷三为数学、天文学及地学,刊于1959年。卷四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分三册,均出版。卷五化学及相关技术,分十四册,现已出八册。卷六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共十册,已出前二册。卷七为全书总结,共四册,待出。最后还有总索引二册。参与写作的除主帅李约瑟及副帅鲁桂珍外,还有王铃、何丙郁、席文(NathanSivin)、罗宾逊(KennethRobinson)、钱存训、库恩(DieterKuhn)、白馥兰(FrancescaBray)、黄兴宗、梅泰里(GeorgesMétailié)、傅汉思(HansVogal)、叶山(RobinYates)、迪安(AlbertDien)、卜鲁(GregoryBlue)、卜正民(TimothyBrook)、郭郛等人,可以说是由英、中、美、德、法、加等不同国籍学者组成的“跨国军团”。这套丛书写作持续近半个世纪还未完工,可见研究中国科学史确是项巨大工程。李约瑟说,他写这部书必须健康长寿,才能胜任这一“持久战”。有幸的是,他生前已就未完成的各册作了部署,相信在2000年左右全书会胜利出齐。已出各册正由海峡两岸陆续译成汉文本出版,而日本亦有日文译本问世。这部巨著是他穷五十多年心力在中国科学史探金事业中的艰苦劳动结晶,在世界上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对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历史总结。这是一项空前创举,为人类展现了一个过去知之甚微的新的精神世界,使人们从昔日中国科学金矿中看到无尽的知识宝藏。实际上这是一部体大思深、结构严密的有关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有史以来,我们还从未见过先前有任何著作像这部书那样对一个文明的科学文化史作如此广博而深湛研究的,筚路蓝缕,厥功甚伟。就凭这一点,足以使李约瑟名垂千古。
李博士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来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他从比较观点考察中外科学交流,证明人类各文明区的科学技术不是彼此隔绝,而是相互沟通,因此他的书不只专讲中国,还触及古希腊、中世纪欧洲、阿拉伯世界、印度、巴比伦,甚至还有美洲印第安地区,他用一连串事实在中国与这些文明之间架起了桥梁。他认为各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不分高下,都各有其贡献,但中华民族的贡献较为突出。虽说近代科学首先于17世纪在西欧兴起,但李博士表明,如果没有中国等其他文明区的科学注入,近代科学及工业革命便无从谈起。因而近代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为某一文明所独有。他在论证中国对世界科学贡献时,以崇敬和爱戴的心情捍卫了中国人对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优先权,将中国科学文化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位置,这就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种地位过去被严重贬低和误解。为此他应得到所有中国人的感谢。中国人民因有李约瑟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自豪。通过他这部书可以从中国科学史的视角看到世界科学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地区的文明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他按中国有机论哲学模式描绘的一幅世界科学的发展蓝图,也可说他的书是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向各方向辐射并从各方向受辐射的一部动态的中国科学史。他在系统阐述中国科学成就后,自然进入解释这些成就何以出现的理论领域。中心议题是说明,当中世纪欧洲处于长期黑暗时代之际,为何中国能在亚洲发出如此灿烂的科技之光?与此相关连的是,当觉醒的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兴起近代科学时,又为什么传统中国科学没能实现这一突破?他从四十年代起便决心探讨这些难题。为此他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学史,理清各自发展脉络,找出双方异同点及优缺点,又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语言逻辑、地理环境各因素影响,作内史与外史的交叉研究,导出一系列独到见解。他在中国科学史探讨中所发展的许多理论概念,对一般科学史而言也是有启发性的。自然,他的书也为各国学者研究本国科学史提供了范例。例如,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目前正酝酿中的多卷本中国科学史,即以李翁大著为楷模。《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李约瑟博士的研究填充了西方汉学中的空白,又弥补了世界科学史中的缺项。他是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通史的开山鼻祖和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这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科学建树。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治学严谨,考证精密,他所导出的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系统整理并发掘中国科学遗产,使各国人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这项工作十分艰难。由于过去人们受“西方中心论”影响而对中国科学成就严重低估,李约瑟的书将使很多人对中国重新认识并发生观念上的根本改变,这是用千军万马都作不到的。他在宣扬和传播中华科学文明方面的功勋,是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的,其影响将是持久的。可以说他这部巨著是20世纪世界重要学术经典。他已在当今国际文化史领域内掀起一股台风,横扫以往一切陈腐的中国观,使人们不得不刮目相视。他的书在西方如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Plol,1254—1324)游记当年出版时那样,帮助西方人大开眼界,看到旧大陆另一端东方大国令人向往的情景。但作为皈依华夏文明的新时代圣保罗,李约瑟主要充当向基督教文明传播中国科学文化的使者。另一方面,他的书在中国起到使亿万人精神振作、奋发进取的鼓舞作用,是当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教材。既然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秀的科学遗产,祖先作出那么多震撼世界的发明发现,通过我们现在这几代人的努力,一定会使祖国科学腾飞,步入世界先进之列,为人类再作重大贡献。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李约瑟直到临终前一直坚信的。多年来他靠个人力量从事研究,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尽管财政拮据,但仍矢志不渝。大书能有今日规模,谈何容易。他夫人李大斐也以自己收入支持丈夫的事业,但七十年代后李大斐身体不好,后又卧床不起。李约瑟一边照料太太,一边紧张工作,以致他腿部关节炎一直无暇就医。1987年李大斐不幸辞世,李约瑟失去伴侣,而自己行动也越益困难。两年后他与鲁桂珍喜结良缘,也是命运为他们安排的最终归宿。但婚后刚两年,1991年桂珍又继而谢世,使约瑟受到又一次精神打击。此后他身体时好时差,已不能走动,靠护士照料。鉴于他的学术功勋,1992年6月,英国女王陛下授予他CompanionofHonour勋位,意即荣誉勋爵。虽然如此,他仍希望人们称他为李约瑟博士。1990年九十大寿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这当然是他最愿接受的头衔。这意味着,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象加拿大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1939)博士那样是亿万中国人的兄弟。199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在这之前,他已被聘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还与很多中国同行保持私交。笔者荣幸地与他有20多年持续不断的交往,愿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感受。五十年代初我在大学求学时,对科学史发生兴趣,读他的作品后深感他作为外国人这样热情钻研中国科学史,我们华人更应如此,遂立志专攻科学史,因而他是我步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引路人之一〔另外两位引路人是日本的三枝博音(1892—1963年)博士和薮内清(1907年—)博士——作者注〕。31年前,我第一次亲睹李约瑟博士的丰采,那时他在中科院历史所小礼堂作演讲。与他直接相识始于七十年代初,他在北京饭店与所内研究人员座谈时说:“我受芝加哥的钱存训博士委托要会一会潘吉星,并向他转达钱的亲笔信。”当他发现我恰巧坐在他对面时,我们就自然地开始了交谈。那时钱先生正执笔李约瑟的大书造纸印刷卷,而我也在研究造纸技术史。钱先生给我寄的几封信都被“工人宣传队”扣压,是李约瑟的来华才帮助建立起学术联系。我也因此与李约瑟直接相识,从这以后我们之间一直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所谈的内容照例是不同时间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科学史问题。有时互相提供对方需要查找的资料。七十至八十年代,我的不少研究都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有的选题是他提出的,例如他说火箭史较难研究,因古书技术用语混乱,他一度“上过当”,把纵火武器当成火箭,他希望我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1981年我在美国作研究时便把这一课题列入日程,通过这项研究证实了李约瑟同一年在布加勒斯特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火箭起源于12世纪后半叶的提法后,他很高兴。亲自将我在这方面的论文推荐到国际汉学刊物《通报》(T’oungPao)上发表,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史家对晚辈的提挈。为使我有进一步研究的机会,1982年他邀我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工作。在他的支持下,我继续收集火箭技术史料,并扩写成一本书。在剑桥期间,每天与约瑟见面并交谈,目睹他的工作情景,深受教益。他很易接近,助人为乐,在生活方面热情关照,委托桂珍为我安排食宿。他不止一次领我去他所在的冈维尔-基斯学院熟悉环境,介绍与院长及其他学者认识。令人难忘的是,当我生日那天,约瑟特意将他和大斐签名的《科学史展望》(ChangingPerspectiveintheHistoryofScience)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后来我向他表示想趁在英停留机会深入研究一下德国化学家肖莱马(CarlSchorlemmer,1834—1892),他表示支持,并建议去伦敦和曼彻斯特作现场考察,果然满载而归。在剑桥的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深感约瑟对我的指点和关怀,实际上是对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关切,体现了这位大学者的国际主义风范。在他那里工作的其他中国人,想必都有同感。
回国后,为向国人介绍李约瑟、李约瑟思想和他的研究成果,我决心编译他的一本文集。他获悉后,迅速寄来三大包论文抽印本,亲自编号说明,还将手中仅有的旧日照片册借给我们制版,同时为《李约瑟文集》(1986年)写了序。出版后,国内外社会效益都较好。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1986年他与桂珍的那次访华期间。桂珍要我陪他们去外地访问并照料约瑟起居,我们朝夕相处,格外亲切。这次旅行中,他以86岁高龄不顾旅途劳累,为核实一条史料,亲自登上四川大足海拔560米的北山右窟,当他在149号窟看到1128年宋代石刻物是现存最早的火炮实物资料时,激动得几乎跳起来。我们迅即作了素描、拍照、录下铭文。他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说:这个重要发现已来不及写入〔大书〕火药卷(1986年)了,我们只能以论文形式先行报道[(8)]。离境前我在宾馆内帮他们整理行装时,注意到两位银发老人对中国仍难舍难离。桂珍有时眼含泪珠,说话有点嘶哑,约瑟心里也难过,他们说这将是最后一次故国重游。因此日程中安排约瑟去重庆再看一眼他工作过的中英科学合作馆旧址,同时去蕲春看看桂珍的祖籍面貌。未料在上海虹桥机场送走他们之后,再没有机会见面了,只能借书信往来。1994年夏,我因病住院,在病床上接到约瑟来信,他安慰我并希望手术成功,再一次体会到他的温心。如今,往日经常相聚的大斐、桂珍和约瑟均已先后作古,想起怎不断肠。20多年来约瑟对我的帮助太多了。最大的感受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从他的作品和谈吐中表现出来的李约瑟思想、他的治学精神、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做人的风范和对中国的热爱,是我这一生都学不完的。由于他在推进中英友好和了解方面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对中国人民一贯保持深厚友谊,对中国科学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和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国史册。这位英国伟大学者的形象和精神将激励我们后人继续攀登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的高峰,在他身后会有更多的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约瑟作为我的知心朋友和导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姜岩等·李约瑟博士最后的日子·人民日报,1995年3月27日,第6版
(2)LuGwei-Djen.Thefirsthalf-lifeofJosephNeedham.Explorat-ionin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ed.HuDaojing,p-p.1—18(Shanghai,1982)
(3)LuGwei-Djen&JosephNeedham.Acontributiontothehistoryo-fChinesedietetics(1939).Isis,1951,(42)17
(4)潘吉星·杰出的女性鲁桂珍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3,14
(4):58
(5)JosephNeedham.ForewordfortheCollectedPapersofJosephN-eedhaminChinesetranslation,ed.PanJixing(11January1985)
(6)潘吉星·李约瑟——沟通东西方各民族与科学文化的桥梁建筑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3:59—74
生平范文篇8
关键词:黄香;生年;卒年;天人感应;源口。
东汉名臣黄香,是一个以孝闻名,以才著称,以廉驰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故而千百年来备受国人景仰、推崇。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史籍佚亡,致使对黄香的生前身后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诸如他究竟出生于何年,史籍缺载;其卒年诸说不一,难判正误;他救灾有功,使“荒民获全”,反而免职,让人迷惑不解;逝世后归葬家乡源口,源口今在何处,等等。这些疑点对今人全面了解黄香,深刻认识黄香,科学评介黄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研究黄香必须突破的难点。本文通过深掘本传以觅踪,采撷佚史以补缺,旁征类事以求证等方法,对这些难解之谜进行探讨,力求找到符合历史真实的答案。
黄香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史书中为黄香立传的并不少见,但都只字未提黄香的生年,以致今人介绍黄香时,或回避其生年,或以(?)的方式表示阙疑。人们对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的生年阙如,无不引以为憾,特别是黄香后裔更不愿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于是便对黄香的生年进行了推理。有一派黄姓宗谱记载黄香出生于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这个记载显然不确。《后汉书·黄香传》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后,千乘王行加冠礼,汉章帝特诏黄香到殿下,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如果黄香真的出生于建武三十一年,那么这时的黄香已是“半老人”了,章帝怎么会称他“黄童”呢?可见此说是不能成立的。
其实黄香的生年是有迹可寻的。黄香曾说过一句话,是研究他生年的最宝贵的依据。
永元六年(公元94年)黄香累迁尚书令。后来和帝要提拔他任东郡太守,黄香为人谦虚谨慎,执意不愿当太守,便向和帝上了一道言辞极为恳切、意志异常坚决的奏疏,说道:“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这里所说“得以弱冠特蒙征用”是研究黄香生年的关键句,“弱冠”是关键词。《汉语大词典》释“弱冠”为“特指二十岁”。那么东汉时的“弱冠”是否特指二十岁呢?答案是肯定的。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载:章帝十九岁(虚岁)即皇帝位,翌年改元建初。建初二年他下了一道诏书,其中说道:“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这年章帝的年龄为二十一虚岁,二十足岁,说明东汉时“弱冠”是特指二十岁。以此类推黄香疏中所言“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就是指他二十岁时被和帝征用。
和帝是什么时候征用黄香的呢?就是他即皇帝位的时候。和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封地、封号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整,对朝臣实行了大换班,而对黄香却给予了特殊的恩典,留他继续在尚书台为官。所以黄香说“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和帝即位是在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88-20=68,证明黄香出生于公元68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延平元年以后黄香依然健在
黄香的卒年,诸史记载有异。《后汉书·黄香传》载:“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迁魏郡太守……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而《楚师儒传·汉黄太守香》载:“延光元年(公元122年),迁魏郡太守……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前为“延平”,后为“延光”,一字之差,却相距16年,孰是孰非?结论应在考证之后。
“延平”是婴儿皇帝殇帝的年号。这年八月殇帝夭折了,安帝即位。如果黄香卒于延平元年,那就说明黄香不曾在安帝朝为官。然而笔者发现延平元年以后黄香依然健在,安帝朝的一些重大事件留下了他的身影,最突出的有两件事:
一是《后汉书·黄香传》载:黄香“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意思是说黄香坚持每天拂晓就搞军事训练演习,把军事和政务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两方面的公务都做得很好。这事应该发生在安帝朝。因为黄香是文官,自有国家以来,文治国,武安邦,都有明确的分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朝廷是不会让文官去搞军事的。延平元年以前,东汉王朝正处在开国之盛,到和帝时西域50多国都向东汉朝廷纳质入贡,东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根本不需要像黄香这样的文官去搞军事。但是到安帝时形势就急转直下了,原因是接替班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对班超经营西域的成功经验不以为然,另搞一套,遭到西域各国的武力反抗,匈奴与西羌轮番进犯汉朝的边境,屠杀边民,抢掠财物,情况危急时,首都洛阳以西的三辅之地、以北的赵魏诸郡,都连遭叛军铁蹄践踏,京师处于风雨漂摇之中。只有在这危如累卵的形势下,黄香出于保卫京师的需要而“晓习边事,均量军政”,才符合事理逻辑。由此可见延平元年以后,黄香还在安帝朝为官。
二是《楚师儒传·汉黄太守香》记载安帝后期发生的一件大事中,黄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载:乐成王苌骄淫不法,冀州刺史和国相向朝廷举报乐成王苌的罪行。黄香和尚书侍郎冷宏联名上书议刑,客观地分析了乐成王苌犯罪的原因,并引“周官议亲,蠢愚见赦”的规定,提出了从轻发落的意见。最后安帝将乐成王苌贬为临湖候。查阅《后汉书·孝安帝纪》,这件事发生在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在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后15年;而且这次与他共同议刑的是尚书侍郎冷宏,说明黄香这时还在尚书台任尚书令。下一年便是延光元年(公元122年),是黄香任魏郡太守的年份。以上事实告诉我们:黄香在安帝朝为官16年,其中15年任尚书令,1年任魏郡太守。
说黄香卒于延光元年,还可从黄香之子黄琼应征入朝的时间得印证。黄香逝世后,其子黄琼在家守丧三年,期满除服后,朝廷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连年不应,”一直到“永建中”才公车应征。“永建”(公元126——131年)是顺帝的年号。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在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后四年。黄琼从延光元年守丧到延光三年,史称他丧满除服后“连年不应”。“连年”至少是两年以上。永建年号总共只有六年,如果是连续三年不应,不就正是“永建中”了么?所以黄琼在“永建中”应征入朝恰恰证明黄香卒于延光元年,即公元122年。联系前文考证,黄香的生卒年代应为公元68——122年,享年54岁。
黄香是“天人感应”说的受害者
《后汉书·黄香传》载,黄香任魏郡太守的当年,魏郡连降暴雨,发生了水灾,黄香为了救助灾民,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多次赐给他的奖赏全部奉献出来分发给贫苦灾民,带动丰富之家都捐献义谷,帮助官府发放救灾粮,从而使魏郡在大灾之年灾民获得了保全。然而黄香还是落得个因“水潦事免(职),数月,卒于家”的结局。《楚国先贤传校注·黄香》注释说是黄香“因发生水灾,措置未周而免官”。显然此说不能成立。我们从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都看不到黄香在水涝灾害中有任何主观过失,相反,却记载他在大灾之年通过努力救灾,实现了“荒民获全”,这是功劳。我们不应用今人的理念解读1800多年前的历史事件,只有把这个难解之谜放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去研究,才能找到科学的答案,否则,就会歪曲历史。
通览《后汉书》,有一种被“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笼罩的氛围。原来汉朝的皇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都奉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们把所发生的灾异,如日蚀、地震、水、旱、虫、雹等自然现象和灾害,以及寇贼犯境等,都看作是执政者做了违背天意的事,招致上帝震怒而发出的警示和惩戒。东汉前期的皇帝对于灾异虽然恐惧,但姿态很高,每当发生灾异,都主动下“罪己诏”承担责任,祈祷上帝宽恕。到和帝时就开了以灾异对臣下定罪的先河。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七月,京师洛阳大旱,和帝亲自到洛阳官署去“录囚徒,举冤狱”,把洛阳令下狱抵罪,司隶校尉、河南尹都降了职。也许是巧合,和帝未及还宫就下起了及时雨。到安帝时,西羌叛汉,又有四十一郡遭受雨水之灾。安帝以寇贼雨水罪罢免了太尉徐防、司空尹勤的官职。这种政治游戏到后来竟演变成了封建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政治倾轧的潜规则。元嘉元年,桓帝为报梁冀的迎立之恩,要给梁冀以超越制度的破格封赏。这时黄香之子黄琼任司空,他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为由,坚决反对,迫使桓帝让步妥协。因此梁冀怀恨在心。不料正在这时发生了地震,梁冀便以地动为由要桓帝罢免了黄琼的司空之职。直到梁冀倒台后,黄琼才得以复职。
以上事实表明,凡是以灾异定罪,是不需要当事人有任何主官过失的。黄香因“水潦事免(职)”,属以灾异定罪,并非“措置未周”的主观过失,而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制造的不公。有人推测有可能是黄香任魏郡太守时对官场腐败猛砍了几斧头:取消了官员们的“双份粮”,砸掉了旧官府的“黑仓库”,上任时闭门谢客等等,伤害了贪官们的利益,于是贪官们上下联手,以灾异的罪名报复黄香。这种推测不无道理,不然,立功反而罢官就无法解释。依此而言,黄香被免职是“天人感应”之说与官场腐败共同作祟的结果。
源口就是云梦黄孝村一带
黄香逝世后归葬何处?《一统志》载:“黄香墓在云梦。”明万历年间的光禄、太仆二寺少卿邹观光所著《云梦十书》载:“黄香墓在今(云梦)城北十里铺之北。”更为详尽的莫过于各派黄姓宗谱的记载。《中华姓氏通书·黄姓》引聚斯堂《黄氏宗谱》:“黄香去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墓在今湖北云梦县北郊十五里。”全国各地以及马来西亚的黄姓谱谍,都有相同的记载。说明源口即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一带。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黄孝村一带汉以前为何称源口。源口,顾名思义必定与水源、源头、水口、冲口等地形地貌相关。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当地老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源口确实是因地形地势而得名。
黄香墓遗址所在地的黄孝村,其地势北高南低,雨水自北南流,流到黄香墓址南约一公里多的地方,地势稍有隆起,挡住了北水南流。但是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就在黄香墓的正南方,大柯村的东北方,十里铺的西北方,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的缺口,当地人称之为“冲口”,黄孝村的雨水都汇集到这个冲口再向南流去,连接冲口的是一条宽约5米、深约1—2米的冲沟,冲沟南流约2公里进入军民港,然后汇入涢水。
黄香墓正处冲口的上游,亦即源头,当地老人们说就是这个原因,古人便把这一带称之为源口。黄香归葬源口以后,这里又因黄香而得名“孝行里”,此后地名屡有变更,或名“汉孝”、或名“忠孝”、或名“黄孝”,但万变不离黄香,不离黄香的崇高美德——孝。
参考文献:
[1]刘晔.后汉书.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张辅原著.舒焚校注.楚国先贤传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甘云鹏.楚师儒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生平范文篇9
为充分保障投保人权益,促进我县学生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严禁行政干预商业保险市场的通知》(**办发〔2003〕157号)和重庆市教委《关于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预学生保险业务的通知》(**教办〔2004〕78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学生平安保险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学生平安保险是针对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为保障对象的专项服务产品,其保费低廉,保障范围宽,保障额度高,对保障学生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保险公司和学校要加强学生平安保险的宣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护投保人权益。
生平范文篇10
为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府发[]44号)、《关于下发学年少儿住院互助基金收费及医疗费用支出若干规定的通知》(儿基金办[]18号)、《关于下发学年城镇居民(少儿学生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对象登记发证及住院结算若干规定的通知》(儿基金办发[]2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参加市红十字会少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个人缴费减免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民救发[]75号)的精神,进一步做好本区年度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学年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和学生平安保险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学习《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以“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及学生平安保险工作”的培训、指导和扎实开展为基础,进一步明确此项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少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积极宣传保险对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现实作用,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意识。
历年的数据统计资料表明,少儿住院基金管理办公室和保险公司对全区学生住院治疗及大病门诊报销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学校及学生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援助,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实际困难。学生医保制度是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性质的基本保障制度,对减轻患病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保障基金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作为非盈利性社会公益事业倡导的互助精神,人寿公司提倡的“向社会献一片爱心,给家庭留一份安心”,都在具体工作中得以体现。学校要结合德育工作积极宣传,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生动感人的事例对学生和家长积极引导,使学生具备关心他人、参与互助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积极配合,规范操作,组织落实少儿学生医疗保障、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保险工作。
新学年,各单位按照要求,配合区医疗保险事务中心和少儿住院基金办公室做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及《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的宣传、组织、统计、缴费工作,配合中国人寿市西支公司做好《学生、幼儿平安保险》、《国寿校园意外伤害保险》的组织、缴费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市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年1月1日起本市实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本市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婴幼儿的医保支付范围由原来的门诊大病和住院扩大到普通门诊,这对于促进0-18岁人群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参加对象:
根据徐教科[]5号文件《关于做好学年少儿学生医疗保障、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及学生平安保险工作的通知》中附件2《关于做好学年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登记以及住院结算若干规定的通知》(儿基金办[]26号)的要求确定范围。
2、收费标准:每人60元/年(一次缴清)
3、缴费方式:待定
(二)《少儿住院互助基金》
随着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作为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倡导互助精神,切实地为部分困难学生家庭减轻经济负担,逐步成为未成年人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参加对象:
(1)中小学、职校:全体在册学生
(2)幼儿园: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含持有《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的在册幼儿园儿童、本市范围内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托幼机构内非本市户籍的在册儿童。
2、收费标准:
(1)中、小、职校:每人50元/学年
(2)幼儿园:每人60元/学年
(3)减免对象及标准:见附件1
3、缴费方式:学校、幼儿园配合负责宣传、组织,发放告学生家长书,经家长确认后交费,在校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由学校、幼儿园团体办理参加手续(参加率应达到100%),费用收齐后,于9月26日前交区少儿住院基金办公室,同时上报参加人员名册及名册电子文档。
(三)《学生、幼儿平安保险》
学生保险是完善未成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学年对投保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意外烧伤赔偿责任,提高了人身意外伤害赔付金额和住院定额给付金额,使学生平安保险更适合学生的保障需求,使投保的学生更全面地得到经济补偿。
1、参加对象:
(1)中小学、职校:全体在册学生
(2)幼儿园:全体在册学生
2、收费标准:每人50元/学年。
3、缴费方式:学校、幼儿园配合负责组织,发放统一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见附件2),经家长自愿选择,确认同意后交费,收费统一交至中国人寿市西支公司。
(四)《国寿校园意外伤害保险》
《国寿校园意外伤害保险》是使投保的学生在校内遭受意外伤害事故得到切实的经济补偿。
1、参加对象:
(1)中小学、职校:全体在册学生
(2)幼儿园:全体在册学生
2、收费标准:
(1)普通学校、幼儿园:2元/人
(2)寄宿制、特殊学校:2.5元/人
(3)职校:3元/人
3、缴费方式:经费从事业支出中的“业务费——其他业务费”目级中支出,于9月30日前将经费交中国人寿市西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