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0篇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本质;发展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与发展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教学思维不是教学策略,亦不等同于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是建立在教学策略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更加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1]87,生活中,人总是有思维的,人有了思维就能创造财富。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不言而喻,符合教学规律的思维也应该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思维。教学思维关系着学习思维,教学思维必须反映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规律,中学语文教学理应研究思维规律,洞见教学思维之本质。从思维学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即指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其教学思维的形式、结构、规律及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具体地用来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学语文学科领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等所涉及的思维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中,教师树立传授知识、形成习惯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思维观,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兼顾,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强调由教学知识型向教学思维型转变,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国外中小学教学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对我国教学思维资源的变革、开发和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学思维运动,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大批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投入到教学思维研究的洪流中,成果斐然。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已引起了语文界同仁的普遍重视。譬如: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永康先生著的《语文思维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黄亮生先生著的《中学语文思维培育导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彭华生先生著的《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等一些语文教学思维专著先后问世,标志着语文界专家们对语文教学思维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关注。著名台湾学者林雪玲进行了“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2]9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的潘庆玉先生从语文教育哲学思维的角度呼吁“汉语文教育应在尊重传统语文教育诗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开创理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渠道等,让学生获得健全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3]70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思维类型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模糊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实践意义进行了探究,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石。(二)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意义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思维教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应充分体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之上,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中学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资源,它的内涵丰富多彩,每篇课文所涉及的教学思维及学生能力训练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识记、理解、应用、创新,其考查所涉及的能力层级是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与运用和探究。所有这些,没有哪一项能离开教学思维的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均是思维的表达与应用活动。教学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发散性、深刻性等都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当下,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尚未落到实处,其表现为:一是指导语文教学思维的理论薄弱;二是语文教学思维走偏了方向;三是语文教学思维缺乏应有的高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不言而喻,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的语文教学思维,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能力该如何提升?显然,发展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基本要求

  (一)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精神内涵。中学语文新课程基于“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4]2-31.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语文新课程透视出新的课程观、内容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文化观以及评价观等。体现语文教育者必须弘扬语文新课程的科学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中学语文学科教育使学生不断领悟科学的本质及其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借助文本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并注重实验操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语文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真知。2.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语文新课程学习积极倡导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建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与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3.旨在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语文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创设情景、合理引导、改革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理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潜能,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善于探究问题,善于实践、张扬个性。4.旨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学语文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注重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要求1.教师要有效运用直觉思维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体悟能力。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而中华民族更重视直觉思维。以亚里斯多德、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直觉’就是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5]10。从教学思维的角度看,直觉思维其本质上就是直觉体验,艺术学把它叫作灵感,叫法有别,意义相当。所谓直觉思维,也就是无须经过分析步骤就能对问题答案做出迅速而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判断。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直觉思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种直觉思维其实就是教学语感的形成,他主要靠教师引领学生熟读与背诵课文来解决。思维的发展应植根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就能有效升华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学思维和语文能力。2.教师要灵活运用想象与联想思维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形象的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游。”[6]493想象源于现实,它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事物的形象或本质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思想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本质上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例如,教师教学杜甫的《登高》时,可采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思维促使学生口头或书面描述诗人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而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动人情景。形象思维的运作机制是:无论创作还是鉴赏始终离不开形象,形象要借助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要靠情感来推动。因此,形象、想象、联想、情感是形象思维的四大要素,也是形象思维的运作机制。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描写形象的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鉴赏诗中的意象、意境进而联想与想象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景。在中学语文文学文本的解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对话、生活场景、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方面存在的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引领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本内涵。譬如:教学陶渊明《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教师可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将诗人所见南山之景加以拓展,描绘出与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幽情相融合的美景来。对于此类教学案例,教师可灵活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中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3.教师要充分运用思维品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思维品质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教学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在学习活动中都要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思维。比如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开拓创新,思维的独创性正是适应于这一要求。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敢想前人之所未想,敢发前人之所未发。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创性来源于对知识、经验、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其独创性就越突出。通常认为:思维的深刻性即指思维反映和把握问题的深刻程度。其思维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在智力活动中,要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就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要具备分析与比较、综合与归纳、概括与抽象的能力。而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凭借思维的敏捷性,针对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周密地分析、准确地判断、迅速地得出结论,及时而有效地采取对策。思维的敏捷性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与联想力关系至切。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要与训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与联想力同步进行。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善于发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能够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它含有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出多种合理的结论。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善于形成智力迁移,注意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运用迁移和渗透的规律,从旧知导出新知。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教师在新课程的文本鉴赏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这种思维特性进行教学,就能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而进行二度创作,从课文中寻找能唤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着眼点,进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等。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思维的批判性是对思维定势的突破与超越,它反对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敢于挑战权威。思维的批判品质来源于对思维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特点。批判性能使人类对思维本身作自我认识。它帮助人类既认识客体,又认识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改造主观世界。

  三、发展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科学应用各种思维理论进行教学:(一)教师要树立形象思维的教学理念所谓形象思维,是指思维主体结合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因素,在感受研究对象的形象信息基础上,借助对研究对象相关的形象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想象、联想等认知加工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审美判断或科学判断的思维。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但这个形象已经不是具体事物的形象,它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典型形象。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进行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授课时都离不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形象思维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感受和描写形象的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及审美情感。中学语文文本中诗文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文学形象,是作者的美学观念在诗文中的创造性体现。形象的具体因素包括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富涵“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7]107之形象性思维特征。教师可运用形象思维的第一要素是“形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从诗文的阅读中去感受形象,从诗文的习作中去再造或创造形象。譬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见刘兰芝已离他而去,请你通过想象把焦仲卿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刻画出来。教师可运用形象思维的基本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或营造动情的氛围和环境;或从感情表达中领悟朗读语气;或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境;或借历史文化景象领会文情;或从句子组合规律中洞见情愫意绪……这样的教学思维能有效训练学生对文本形象的感受力、描写力、联想力、想象力及审美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二)教师要拥有抽象思维的教学视野所谓抽象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8]182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概念的教学思维形式进行教学。如:对字词含义的解读要借助语言环境概念;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借助语言描写概念;对文本旨意的概括要借助全文的概念;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要借助语言特色、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段等概念。其次,教师要善于使用判断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判断是抽象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在概念基础上进行的。概念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判断则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进行认定。《高中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第四项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4]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判断的教学思维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判断力。再次,教师要善于使用推理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课标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部分,谈到的对基本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的归纳、概括、分析,实际上就是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使用推理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学《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环境描写”时,可引领学生对室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解读。学生掌握了环境描写是用来烘托人物形象性格的这一表达特点,当出现类似的语言片段时,就能凭借已学知识去正确识别、判断和准确解读文本,这就是举一反三的演绎推理,教师若拥有了抽象思维的教学视野,其语文教学质量定会锦上添花。(三)教师要具备逻辑思维的教学素养掀开人类思维史的一页,不难发现,人们要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思维和论证,必须正确是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高中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第五项指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评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4]6,这里所说的逻辑规则就是逻辑规律。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从本质上讲是一回事,逻辑规则是思维的内核,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有人在马路上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不要吐嘛,讲一点公共卫生!”他却说:“我有痰不吐才是不卫生!”。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进行反驳。这道题就是训练学生准确运用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对“卫生”的理解。公共卫生为的是大家,而个人卫生考虑的是自己,在语言上犯的是偷换概念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具备逻辑思维的教学素养,善于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及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认识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辩驳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四)教师要善用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将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总体性的思维方式。”[9]5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思维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但作为思维的形态,辩证思维又属于抽象思维范畴,辩证思维是抽象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反映。它要求透过事物现象揭示其本质,用发展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并注意矛盾的两面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例如有学生认为: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完全是为了反映诗人的清高与傲慢。因为李白在诗的前几句写朋友对他的设宴饯行的情景,极力描写和歌咏他的天才形象,并以之暗示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居高临下而超凡脱俗的豪情壮志。诚然,诗中对诗人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自己理想和志向的不懈追求。诗人志存高远、憧憬美好,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境界极高。但因此就把诗人李白看成是清高与傲慢、居高临下而不与人和之者,显然是极端片面的看问题。事实上,综观全文意旨,作者描写了自己相信总有一天,要乘着长风冲破万里浪花,高高地悬挂云帆,勇往直前地遨游在沧海之中!理想远大而境界宏阔,意在表达诗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诗人盼望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刻会到来的,一定要大展宏图。联系李白所处的时代困境,一“破”一“挂”二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痛苦和信心之情。诗人仕途坎坷而屡遭艰难,不愿同流合污而又胸怀宏大抱负的形象栩栩如生而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就应这样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物形象,发掘主题思想。不言而喻,教师只要善用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准。(五)教师要弘扬创新思维的教学精神创新思维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认识新领域的思维。它具有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特点。[8]146-148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弘扬创新思维的教学精神,善用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反对非科学化的教学预设,不能搞无原则的标新立异式的教学模式,要立足于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瞄准一个目标,沿着不同路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思维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学文本鉴赏中的个性化解读或多元解读等,都是发散思维的具体运用。教师可运用发散的教学思维就一个问题做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教学思考,在众多的角度、层面、方向中,勇于寻求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诸多信息汇总起来,通过综合、比较、分析、鉴别,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方案来的思维方式。譬如:同一道作文题,有多种立意,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中选择一种最好的立意……这就是聚合思维的运用。聚合思维总是在发散思维基础上进行的,无发散就无聚合。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弘扬创新思维的教学精神,诱引学生从发散到聚合正确解读文本,科学训练写作,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核心素养更上一层楼。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修辞学;语文教学

  修辞学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上个世纪50年代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课本第六册中专设了“修辞”一编,开启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系统讲授修辞学知识的先河。

  修辞学不仅一直是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吕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1]这绝不单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修辞学、风格学的有关知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修辞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道”,即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众多思想教育中首先进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辞学理论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易经·乾卦》中的“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是关于修辞的最早论述。其中的“修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修治文教”,没有跟语言表达直接挂上钩。直到近年来当某些社会现象唤起我们对语言诚信关注的时候,汉语修辞学界对“修辞立其诚”有了新的领悟和解释,指出“立诚”是修辞学的最重要原则,修辞学必须向传统回归。“修辞立其诚”是我国古代修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将诚信道德同语言技巧统一起来的“质文统一”的修辞观。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辞欲巧”是完全一致的。“修辞立其诚”向语言表达提出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它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诚信,其他健康人格也无从谈起;离开了诚信,我们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是社会所不需要的。虚假的谎言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辞效果就是负效应,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又必须渗透思想教育,“修辞立其诚”给语文教学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点和起点。

  “立诚”原则体现在语文阅读教材的编选上,要求我们要择取那些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有教育启迪作用且修辞艺术高超的文章入选,杜绝那些假大空、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在作文教学上,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写话”,就是完全符合“立诚”原则的,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需要,而且那些有切身体验、真实感受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写并且容易取得好的表达效果的。“立诚”原则的“诚”主要指诚信、诚实,也可以作广义理解,包括“忠诚”“真诚”等。“忠诚”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现代修辞学(语用学)会话理论的合作原则中有“质”的原则,即说真话;也有礼貌原则,不说伤害对方、刺激对方的话,也就是真诚待人。“立诚”原则可以涵盖这两个方面,在说真话的同时也要注意礼貌。

  在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中,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常常表现为对语言表达的两种诉求:“人文性”要求文学性强、语言鲜活、富于文采;“工具性”要求文从字顺、逻辑谨严、表达规范。这两种不同的修辞观点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就被提出了,那就是“言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辞达”(“辞达而已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的两分野,即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来区分这两类表达。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要遵循逻辑常规和语法常规,强调字面意义和所表达的意思密切结合。消极修辞是一种基本的、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适用于多种语体。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积极修辞一般要突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是一种超常规的修辞。它注重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往往表达一种字面意义以外的深层意义,多适用于文艺语体。

  从修辞学的观点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应统一于更高的原则──适切原则,也就是得体原则。好的语言表达要符合题旨,切合情境。语文课本中有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于语言表达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语体的表达方法,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这种审美能力当然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所做的选择、加工、调整、修饰等工作,都可以归结为对美的追求。语言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包括形象意境美、对称均衡美、整齐一律美、参差变化美等。正是修辞的审美原则决定了语言表达可以突破语法逻辑常规,寻求新奇的表达形式。在这里,相对于思想内容来说,语言本身的语义内容也属于形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是修辞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作文实践培养的,而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学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比较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普遍应用的原则。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洌而酒香”进行比较。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同原稿中的“眼”相比较效果就显出高下来了。比较原则说明,“好”都是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2]道出了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

  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修辞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其结果就表现为修辞现象。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语素的易拉、独用,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修辞分析可以对任何一级语言单位的使用进行探究,传统修辞学中所讲词语的选用和锤炼、句式的选用、修辞格三部分内容已经覆盖了语素、词、词组、单句、复句等单位的修辞现象,篇章修辞作为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成果可资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还有教师总结了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选择范例指导学生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将修辞分析导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要在中学课堂上讲授大学的修辞学,主要是通过修辞现象的具体分析增加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感性认识,绝不能脱离阅读作文大讲特讲修辞理论,一些不太常用的辞格名称也不必出现。

  紧扣文章的题旨情境是修辞分析的落脚点。笔者并不是一概反对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做法,只是强调脱离语言分析的归纳无益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能通过语言表达显现出来,导入修辞分析会使阅读教学更加充实具体,使学生对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背景有更深切的感受。

  三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势必要突破原有学科范围的局限,广泛地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拓展知识领域。修辞学原本就处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界处,而且同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其边缘学科的性质非常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考虑那些同修辞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领域。

  语言表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发信者到受信者的信息运动过程。从交际的视角看修辞,修辞是从表达思想内容出发根据情境特点寻找恰切表达形式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信息编码,减少交际双方信息差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提高自信力和自控力;如何正确认识对象,认识交际双方的关系;如何利用语境的制约、理解和补充作用;如何加大信息量、降低难度、排除干扰;如何使信息强化、异化、形象化以达到最佳传递效果都是交际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研究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其目标又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修辞学兼有知识和方法两重意义。口语交际在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成才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书面写作能力的直接影响。另外,“胸有诗书语自华”,阅读写作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是自不待言的。学生口头和笔头两种交际能力的相互促进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引进交际修辞学的知识。

  语言表达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修辞学研究修辞的心理机制,主要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现象有关。语言表达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引起对方的注意,要考虑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要考虑对方的心理需要;语言表达可以刺激对方的不同感官造成不同的感觉,也可以利用移觉(通感)转移感觉;语言可以形成稳定的知觉,但也可能产生错觉;记忆能够唤起经验,利用记忆的表达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可以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是积极修辞特别是变异修辞的心理基础。从社会心理看修辞,修辞必须与表达动机、话语角色、政治、道德、审美心理相适应。借鉴心理修辞学的成果来分析阅读课文中的修辞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触动和感受。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对荷塘花香灯影的描写,鲁迅《祝福》的结尾对爆竹声的描写都运用了移觉修辞格,打通了不同感官的感觉,取得了如同多媒体一般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茅盾《白杨礼赞》中“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越走越大,须仰视才见”都是利用心理错觉进行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阅读,但这与教师富于启发性的点拨与分析并不矛盾。像修辞格,如果能让学生学会从心理角度分析,无论对于鉴赏还是作文都是大有益处。比喻、比拟、拈连、双关都是凭借想象把两个不相干的表象粘合在一起;夸张、借代、象征都用了突出强化某一特征或者典型化的手法;排比、层递、反复都是为加大刺激力度而使用的,引用、仿拟、曲解都是利用记忆达到修辞效果的。

  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支配的,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知识本来就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逻辑的角度观察修辞,修辞现象中有合乎逻辑的,也有不合逻辑的,不合逻辑的修辞现象是对逻辑常规的突破,以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是逻辑学的要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一般就是消极修辞的要求。概念和词语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圆规”所指都是同一个人,是同一个概念;《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和“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前后两句中的“叭儿狗”不是一个概念,前一个指狗,后一个指人,即“资本家的乏走狗”。单个概念有命名、换名、转名、释名以及限定、概括、歧义等修辞艺术;概念之间有配合、划分、并序等修辞艺术。很多修辞格,如比喻、比拟等都是以判断为基础构成的,判断中的模糊、歧义、虚假、真实判断都可以成为修辞手段。推理中的归纳、演绎、类比推理以及谬误推理也可以成为修辞的理据。像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用的都是演绎推理直接关系中的对称关系推理。[3]逻辑修辞学为语言表达提供了逻辑角度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然,在给学生分析时要注意重在分析事理,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概念术语。

  交叉修辞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中学语文借鉴的,例如美学修辞学、伦理修辞学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A].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3

  一、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表现

  (一)课堂缺乏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一直把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显得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新课改实施十来年以后,这一现状也大范围地存在。(二)以应试为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高自己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机会与空间,更多充斥的是对高考考点及热点的分析与总结。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有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对应试作文的格式化、程序化的操练上。学生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三)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语文关乎口语和书面表达[4]。语文课程学习最重要的实践意义之一,就在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以及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表达和展示自己。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无用论”的口号也随之甚嚣尘上。中学生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二、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从教育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价值追求来看,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总体,对语文学科教育认知严重不足。仍然是围绕应试教育,在语文教学认识层面和管理层面都很难有人从文化修养层面认知和实践。(2)语文教师执教行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善,更加注重模块化教学。比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些对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版块,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版块教学。(3)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不统一,评判依据比较主观。有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等课堂表现作为评判标准;有的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作为评判标准;还有的以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主观感受评判。这些评价较为定性和抽象,难以准确把握,无法达成普遍共识,操作性差。

  三、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内容的生成与表现,教学流程的开展,都依赖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除了教师必备基本功以外,还应该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个性和融通豁达的心性,应将各种知识通达地转化为应变生活的智慧,能满足孩子各种好奇心,能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心灵导师。(二)转变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主体行为取决于主体认知,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为了改变传统消极教育教学观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必须重视语文教育教学观的转变。语文教师需要在认知层面上确立语文课程资源观,建构知识观、教学观以及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素质教育观等[5]。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广博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实践者的姿态,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对语文课程新理念和语文素养的内涵认真钻研,主动践行和有意识地自我监控。(三)改变以高考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语文教学宗旨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发挥语文课程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只为应考遴选。不管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只要语文教学的这种以高校遴选为主的评价观不改变,就无法回归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语文课程评价观,中学语文教学层面便始终难逃低效顽疾。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边东书.校园有韵自风骚[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3]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7-1.

  [4]夏建娟.真情妙悟铸人文: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步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4

  摘要:高质量的启发手段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能错误地解读为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对话,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常态,而高质量的启发手段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手段。

  一、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

  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倍受束缚,让人讨厌,满堂的无用提问更是让人痛恨。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提炼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用提问,为学生进入文本打开一个突破口[1]。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上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把“惟余莽莽”一句改为“一片莽莽”;二是能否把“顿失滔滔”改为“失去滔滔”。教学下片时,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提问“词的下片围绕哪一个字来展开?”而是提问学生:“能否把‘惜’字改成‘昔’字?”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提问,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思考和讨论当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感叹冰雪威力、暗讽各朝帝王、表达革命信心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文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充分展现了齐王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形象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这句话能否改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经过反复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上、中、下三等的奖赏是按照进谏的风险系数来划分的,当面指责过错,给予上等的奖赏,表现了齐王敢于直面批评的广博胸怀。

  二、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语言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言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满堂灌”“满堂问”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通过语言实践来获得启发[3]。如学生在解答上文提到的“惟余莽莽”能否改写成“一片莽莽”这个问题时始终摸不着北,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马上要求学生用“惟余”一词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惟余”一词蕴含着诗人惊讶、感叹的情绪。中学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较多,古诗文教学更应尊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

  三、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4]认为,进入文本的标志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强调的就是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在教学《故乡》一文,笔者在讲完少年闰土这一部分的时候,特意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遇上了多年没见的好朋友,会怎么接待他?学生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这时笔者突然话锋一转:“闰土像你们说的那样做了吗?闰土的哪一句话最让‘迅哥儿’伤心?”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了“迅哥儿”面对友谊破灭、故乡不再有梦幻色彩的伤心失落。

  四、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次成功的对比教学往往能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不能理解课题的言外之意,笔者就把课题改为“于勒”和“叔叔于勒”,让学生与原来的课题相对比,这时学生理解了课题强调的是“我的”二字,从而明白,课题是在讽刺菲利普夫妇。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把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与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对比,让大家体会唐雎的从容镇定、态度坚决;还让学生把秦王前后的语气变化相对比,让大家体会秦王的性格特点[5]。

  五、结语

  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对话,而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智慧催生智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的过程,高质量的启发手段正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最佳捷径,应当成为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秘密武器”。

  作者:陈振文 单位:肇庆市广宁县石涧中学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许金宝,赵红梅.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功夫[J].上海教育,2006(21):18-21.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50.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

  摘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将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在分析了互联网思维和语文教学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学语文教学;网络环境

  互联网思维是大数据的在线模式和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思考方式,其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建设等各个领域。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网络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成为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具时代性和开放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现代语文课程的教学都要适应和满足时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和语文教学的联系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创新教学理念相融合的思考新模式,是积极倡导的创新型人才思维培养模式[1]。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能引入互联网思维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语文课程的教学融入到互联网思维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语文教学的重点转向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感悟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是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渠道,对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目标,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思考性以及灵活性[2]。互联网思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思维模式,因此学校要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特定的思考逻辑形式和教学步骤,并依照教学活动的实施程序和目标来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语文理论和知识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等级和层次。互联网通讯技术总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追求知识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唯有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更新的速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新知识的需求。

  (二)构建在线语文教学资源库

  在线学习成为了网络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教学要重视建立网络公开在线教学的资源库,储存海量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和借助多样化的手段获取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多样化学习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语文教学贯穿整个中学阶段,涉及语音、语法、古诗词、阅读理解、写作等板块内容,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积累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设计语文学科的一系列课程资源,将在线教学的连贯性、短小性以及灵活性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运用,即使在不能进行面授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和提升写作以及阅读的技能[3]。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常规的教学思维和变革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产生的排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以视频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适当增加课外知识。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以传统单纯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长见识,满足不同语文内容的资源信息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有助于查漏补缺,补充课外知识点。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只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情境真实,融合时尚、创新、新颖的语文课程教学,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崇。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应合理地配置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关心学生人生的真谛和命运的理性态度;发扬学生的个性和主体精神。

  作者:茹建新 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怡.“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8-29.

  [2]张桂芬.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107-108.

  [3]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

  人本思想主要指的是将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个人发展需求,以及对健全的、健康的、理想的人格的塑造。基于人本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因素,语文课程作为中学重要的教学课程,其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人文思想。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

  一、人文教育: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中学教学中语文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之一的原因就在于其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自1904年语文开始独立地作为一门学科以来,我国所采纳的语文教材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性。从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对于美丽事物的追求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国家、对人民及对自身的思虑;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人性的反思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中人作为独立个体对自然环境,对身边的事物的独到思考。语文教师应当深刻把握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传达的人本思想,在书本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基本语文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魅力,从而充分发扬语文学科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以人为本:发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除过日常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启迪人生的经典书籍或者影片,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为学生的三观塑造作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学习的方式。例如,笔者在语文教学期间,在班级推行了这样一种活动,以座位表为顺序,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人名言,并在语文课前专门抽出三分钟时间给学生,做一次书评,或是一次影评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影响,通过语文教师润物无声的关怀和启迪,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优秀的人文思想,让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中都充满人情味,都充满对世界、对自然,对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敬畏和热爱。

  三、人本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命运和价值,珍视人类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进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让学生排练话剧《雷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确定角色,准备服装以及相关的场地布置,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角色的特点,体会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人理解,对角色进行个性化诠释,在《雷雨》片段的话剧演出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被剧中的情节感染,真正融入故事,感受到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家庭遭遇变故时,蘩漪对自由、独立的渴望,感受到了周冲和四凤两个年轻人的青春、热情,感受到了鲁大海的坦诚、正义和敢于行动,以及鲁侍萍的坚强和奉献精神。《雷雨》中这些积极、正面的因素引发学生对青春、自由和实践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也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正面的引导。同时,《雷雨》中的核心人物周朴园,展现的是人性自私、阴险、狡诈和虚伪的一面,周萍的懦弱和胆小使他最终走向了死亡,鲁贵的见钱眼开、趋炎附势,这些负面形象可以使学生对人性的灰暗面和人的命运进行深刻反思,使自身的人文精神也逐渐得到升华。

  四、结语

  语文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守护者,应扮演好传递者的角色,将人性中最美好一面发扬光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发扬语文课程中所要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传统,以及隐藏在语文课本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素养。

  作者:戚发辉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

  参考文献:

  [1]顾子药.人文关照树魂立根:杨叔子院士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6(8):40-43.

  [2]陈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秦牧.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Ml.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古典文学名篇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邱伟光.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4-18.60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语文是中、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练习的重点,然而现在一些高强度的中学语文阅读练习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题海式的语文理解练习使得学生对其可能产生反感,最终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练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实现他们阅读练习质量的有效提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是开展语文阅读练习的有效材料。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章。中学生对小说、寓言故事等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选择这一类文章作为阅读任务,因为只有学生对文章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提升阅读的兴趣,才能坚持阅读文章。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例如《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是选自《朝花夕拾》,教师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尝试阅读《朝花夕拾》;《刻舟求剑》是选自《吕氏春秋》,可以让能力所及的学生阅读《吕氏春秋》的其他成语故事(退避三舍、因小失大等)。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很多届学生的检验,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好蓝本,都是很多专业学者进行反复论证的文章。阅读材料的有效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理解文章,是自主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多元化朗读教学的开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的朗读,中学生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因此朗读是实现一种语言课程学习的有效途径,汉语作为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主要语言形式,也可以进一步通过这种朗读教学的形式,实现学生对汉语应用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在汉语朗读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等,还需要提升其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通过拓展朗读教学的多元化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第一,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示范。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到汉语阅读的系统化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入门教学,在朗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有效的示范。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可以进一步实现朗读方式、技巧的掌握。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相当高的,教师的这种朗读示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真挚的感情,作者在文章中都会表露出某一种感情,教师在朗读文章的时候,需要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实现真实情感流露,这样才能实现朗读的感染力,学生在模仿朗读的时候也才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这种真实情感,从而实现阅读情感的投入。第二,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原动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是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

  三、教师针对性的指导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由于中学生对较长文章的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容易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文章的文化背景不熟悉等,这些都是需要语文教师鼓励、指导。首先需要教师融入更多的鼓励教育。当学生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拓展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断鼓励他们坚持阅读,将整篇文章阅读下来,因为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生字或者不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就出现卡壳的现象,教师的鼓励将进一步提升他们阅读的信心,坚持将文章阅读下来。其次,拓展语文常识的指导。学生之所以出现阅读坚持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语句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之前,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相关常识的介绍,例如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生字扫除等,这些问题在中学生阅读之前解决,他们将大大提升阅读的坚持信心。

  四、互动式教学的运用

  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打破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之中,实现了自主式的阅读练习。具体的互动教学实施: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汉字、词语。教师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就不要立刻查字典,这样可能影响最终的阅读效果。当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汉字、词语的时候,学生记录下来,当阅读完之后,运用手中的字典等工具进行查找,一气呵成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化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这些生词在阅读前提出来,让学生先查字典,然后让学生讲出这些短语的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更为突出的记忆,学生在宽松的阅读氛围中实现词汇量的丰富,中学生阅读的困难就是在于生词,这种词汇量的不断丰富将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意境,是一篇开展阅读练习的好文章。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多音字、生字进行注音(例如:“济南”的“济”读音为jǐ,“着落”的“着”读音为zhuó),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讨论,教师最终给出准确的读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些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这一文章的阅读。

  五、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练习需要突出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激发,因为这是实现学生主动阅读练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练习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信心和动力,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行为习惯。

  作者:黄娟娟 单位: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探索——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谈[J].新课程(下),2014(6).

  [2]何建聪.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整合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5).

  第五篇:民俗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民俗文化及其内涵

  民俗:辞海描述,民情风俗:陈民俗之急,民俗渐变。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所以,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中学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必然会收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校园暴力、问题学生、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屡禁不止。影响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如忠、孝、仁、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等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礼俗规范,为学生建构精神文明提供无比丰富的资源。因此,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民俗文化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使得它在陶冶学生情操、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学的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俗文化的社会氛围。很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认识不足,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的继承发扬,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了,一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在中学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使中学生在民俗文化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等,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民俗文化教育走进中学语文教学

  1.提高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想将民俗文化教育带入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教育更为自然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宣扬民俗文化,普及民俗知识。通过培养和训练,让教师对民俗风俗和文化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所教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熟悉的掌握民俗文化教材,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和历史,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能够信手拈来,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对学生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为打造高校课堂奠定基础。

  2.学校重视民俗文化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是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弘扬民俗文化和发扬民俗文化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学校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民俗文化的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将民俗文化深入到每一学科的学习中,使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相互吸引,呼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积极的组织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在普及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的同时对于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民俗文化的篇章,即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传递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在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精神和内涵实质的教育,将我国传统美德和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渗透在教学中,以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高尚的品质,让学生在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上,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和素养。

  4.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是带动其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利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拓展民俗文化发展的渠道,加快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能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图图文,声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方向,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想象,在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让民俗文化走向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结合民俗文化与语文内容的共识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并且,由于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认识,加强培训和训练,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方法,以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作者:弓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六篇: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成效初探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探究在班班通环境下,教师如何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班通;诗歌教学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最为丰富和最富变化的时期,在此阶段加强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还能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鉴于此,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尝试着做了一些实践探究:

  一、巧用媒介,激发学生诗趣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在准备教学《乡愁》这首诗时,我了解到班上同学最近在热议一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于是我依托班班通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备用于教学所用,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师:听说最近有部电视剧俘获了我们班很多少男少女们的心?生:哈哈……哈哈(全班笑)……是的,因为有美女!(一个小男生狡黠的说)师:(出示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照,播放片头视频及主题曲。)女主角叫什么名字啊?生:赵默笙……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姓赵,所以叫赵默笙。(学生大声地模仿女主人公的口吻回答)师:哦,这个名字有点文化!好像和谁写的诗有些关系。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师:想不想欣赏一下?生:想!师:播放《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视频动画展示康桥的风光图片及徐志摩的相关图片资料。(同学们被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回环往复的旋律美深深地吸引了,诗歌余音绕梁的梦幻般的美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师:紧接着开展诗歌《乡愁》的学习活动……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媒介资源,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同身受,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因势利导,开发学生潜力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曾告诫他小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有了学诗的兴趣,教师的因势利导不可或缺。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课前作业:从网络上搜集你最想了解的和该诗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展示:有的同学搜集了“朦胧诗”的知识、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有的同学搜集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发表获奖的曲折过程资料;有的同学搜集了诗歌中提到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拉着纤绳的纤夫、中国贫穷落后的图片和现在欣欣向荣的图片,并动手制作了PPT利用班班通给全班同学展示;有的同学搜集了名家朗诵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经典视频播放给同学们欣赏;有的同学下载了《大梦敦煌》伴奏曲作为自己小组朗诵的背景音乐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讲解、演示,极大地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扮好“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三、品读经典,光亮学生人生

  在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用传媒资源辅助教学,有利于突破文本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通渠道,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顺利地获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就借助传媒资料,引用了重庆卫视的《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栏目里品读的《沁园春•雪》节目内容来帮助自己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教学。赏析人祝克非先生首先展示了的《沁园春•雪》的书法手稿导入赏析内容,然后介绍了写作这首词的背景。画面上冰天雪地的壮丽山河景色的变换,配上祝克非先生精彩的赏析以及名家的朗诵,学生很快就被带入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学生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也更深入,诗词的厚重感、历史感,诗人的伟大抱负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让学生跟着名家品读经典,赏析经典,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弥补了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互联网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拉近了名家、名师与边远地区师生的距离。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缩小城乡差距,均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吴琼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

  [2]杨永双.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瞿勇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

  摘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小说的文本解读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将具体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小说文本;解读策略

  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说文本成为初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寻找有效的解读策略,才能打破小说教学的停滞状态。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局限性

  1、教师以考试作为标准

  首先,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仍然以考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桎梏,片面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语文学科的考核上也是以应试考试为主。在初中阶段,小说文本的内容在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便忽视了这方面的讲解。在高中阶段,小说文本的内容虽然被纳入到了考试范围,但分量仍然比较小,导致小说文本的解读遭到忽视[1]。

  2、教师的文本解读肤浅

  其次,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较为肤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小说文本的解读上。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过分依赖,再加上思想上的懈怠,会逐步削弱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导致解读水准大为下降。第二个原因是部分教师没有去研读文本的内在价值,只是关注了文本的表面含义,使学生在理解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病。

  3、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性

  再次,一些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些教师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但是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如果在解读小说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就无法让学生感悟到小说文本的真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解读的策略

  1、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才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对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比如,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应该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对作家的生平进行介绍。曹雪芹生于官宦人家,亲身经历了鼎盛世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曹雪芹十三岁以前的生活和贾宝玉十分相似,其家庭情况和贾府的生活状态也有类似之处,因此贾宝玉的逍遥生活正是作者自己过去的写照。直到晚年时期,曹雪芹的家族开始没落,如同贾府的遭遇一样,致使生活十分艰难。教师在介绍作者的生平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从富家子弟变成寒士的情感经历,从中理解曹雪芹对过去时光的辛酸回忆,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抨击。

  2、概括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概括梳理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中学课本中的很多小说文本都是节选的,如果没有前后文的联系,很难把握小说文本的真正内蕴,因此在解读这一类型的小说时,教师应该概括与之相关的重要情节。以上述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小说选自《红楼梦》,《红楼梦》的篇幅很长,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为学生梳理整个故事的人物脉络,分析其中的情感主线,以及小说中的两条线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史和贾黛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学生在把握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本内容,从而收获良好的听课效果。

  3、站在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再次,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站在作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每个作者的写作视角都是不一样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教师站在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说文本的内涵。比如,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评价叔叔于勒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视野和大人的视野完全不同,因此作者对叔叔的看法和父母对叔叔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去把握“我”、“我”的父母、叔叔于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小说文本批判现实的意义。

  4、对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对重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的重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品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教师在讲《孔乙己》时,应该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落榜的秀才,人们对他的遭遇麻木不仁,并嘲讽他的所作所为。“我”是店中的一个小伙计,孔乙己想教“我”识字,最终却被“我”打击了自尊心。小说文本中对孔乙己的描述看似平常,却以乐衬悲,突出描写了孔乙己的悲剧。封建科举制对人性的戕害使孔乙己在社会上无法找到出路,各个阶层对孔乙己的不耻更是使他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5、在解读文本时要保证适度

  另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掌握解读的尺度。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个“度”,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比如,教师在讲《老人与海》时,可以把课本以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来,在解读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本中的“老人”,以作文的形式来描述小说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让学生对老人的硬汉精神有所感悟,延伸自我解读的范围。

  三、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仍然以应试考试为标准,使文本解读沦为形式化的产物,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充分的把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作者:许可 单位:盘锦市兴隆台区辽河油田锦采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个性教育自古有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中的个性教育策略,以期在培养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个性教育;创造性人才

  个性教育在我国自古有之。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正是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体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个性教育,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是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个性教育有些体会和进展,总结了几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内容如下: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教育观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更为强烈。教师个人的思想观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互影响也要更强烈。在传统教育机制和应试教育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忽视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认为没有培养前途而放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所谓的“差生”绝大部分不仅与其他同学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在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在尊重学生群体里的共性的同时,要认识到群体中每一个特殊个体。他们的智能优势各有侧重,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组织能力很强,有的富有好奇心、有毅力。即便是同一方面的智能,各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先快后慢,有的先慢后快,且各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与其他学生相比,“差生”许多方面能力更易被忽视,或者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比如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活动效率,还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安定、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反之,僵硬的教学氛围与师生之间疏远甚至敌对的关系将带来紧张不安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处于紧张的环境中,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能确立“有教无类”的信念,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个性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不断反思,把学生看成是“人”,有“个性”的人,主动去接触、理解和拥抱他们,深入学生,多作个性交往,迈出跨越师生关系鸿沟的第一步。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和谐一致,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人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充分地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真正促进个体的发展。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实现的。语文是人创造的艺术、科学和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它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为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托和载体。在语文教材中适合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可是说是俯首皆是,尤其是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绝好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时,我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陈旧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语文故事会,举办语文知识讲座,进行艺术人物品评,编演话剧,办文学社,办班刊,诗朗诵等等。这些活动都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自身的优势,获得宝贵的信心,使之真正有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语文教学应当遵从个性化教育的潮流,从“个性”角度来阐释语文,去把握语文真正富有生命的脉动,去触摸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沟通的底蕴。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李雪婧单位:北辰实验中学

  第九篇: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提问的形式,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后予以归纳总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加以合理运用。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途径。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会以阅读理解为专题,重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积极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从而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设计合理的问题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深入思考。教师需要保证问题的提出与文本有密切联系,保证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之后,以文本为依托,找出相对合理的答案。同时,教师最好能够结合文本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中心内涵。合理的问题还需要体现常见阅读理解的题型,并逐渐向学生渗透各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专业术语,力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给出更为标准、完善的答案。设计合理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难易程度合理、题量适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知识技能。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样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作者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字词、语句展开分析,更为深入地品味作者的语言,并逐步总结出作者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之后,又是如何克服人生中其他困难的。在学生了解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旨大意之后,教师还可以针对文本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提问,让学生根据原文分析人物形象。这样通过一篇文本,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考试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为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

  二、丰富提问的方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合理地运用提问教学法,还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首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可以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作答,也欢迎其他学生作答。这样学生为了提出问题会更加认真地阅读文本,其他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解答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根据答案再次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辩论,深入思考,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互相激发阅读与思考的激情,教师在一旁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即可。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课件、视频等形式来展现,将需要学生注意以及较难理解的部分标注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学生思考的有效性。例如《社戏》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大部分会围绕文中“父亲”的做法,以及社戏传统,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作答,并予以总结。特别是针对“父亲”教育方法能够起到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理解“迅哥”当时的感受,与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了提问方式,给了学生更多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能够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回答的评价

  问题教学法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合理的评价,能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合理的阅读理解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答案,随时把握学生的阅读思路。当学生出现阅读理解上的偏差时,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错误的地方,最终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在阅读理解方面会存在多种答案,在判断学生答案的正误时,教师最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正确答案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并在认真思考之后,给出中肯的评价。做好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积极地阅读思考,提升阅读能力。综上所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从设计合理的问题、丰富提问的方式、注重学生回答的评价三方面来入手,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规范答题方法,最终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孙震华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四中

  参考文献:

  [1]乌力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3).

  [2]蒙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6(9).

  [3]马红梅.试论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6).

  第十篇: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中学教学是基础阶段,语文教学是中学课程教学中主要课程之一。现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语感培养受阻,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加强了教学中的困难[1]。考试测试中,屡次受挫的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所以,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几点意见及措施,以助改善现今教学现状,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正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研究;赏识能力;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受到教学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重视,在此情况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由之路[2]。然而,在现实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例如学生兴趣培养问题,课堂语文教学如何提升问题,课外拓展阅读问题,及更强社区文学交流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赏识、认知能力,融入自己的情感,结合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学迫在眉睫。

  1当今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几点问题

  1.1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情况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尤其在当今中高考考试制度下,学校、家长更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面对社会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所提出的应对战略方针,就是不断地深化和不断地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在现实情况的催促之下,衍生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特点,除能应付考场测试之外,还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让学生正真能够学以致用[3]。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更加专注于考场能力的培训。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可想而知:教学目的不正确,课时不断地增加,上课内容简单、单一,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忽视语文阅读能力、赏识能力培养,文学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2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死记硬背,学生兴趣不高:我们都记得,在中学阶段,我们背诵过很多课文,其中有英文,最主要的还是语文课文,其中优美的字句,段落,诗词等,很多都是老师要求我们背下来的,原因考试要考,而不是喜欢而背。在中学懵懂的年纪,不会欣赏太多的文章,有些文章的语境,更是很难理解,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的情况下,却怎么能背的下来呢?这只能死记硬背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非常不情愿的,除了考试这一个理由,他们也非常不理解,而且,应付完考试之后,基本就忘的差不多了,什么也没有学到。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能力也随之减弱。

  1.2.2课外阅读时间,及阅读量太少:在我国,基础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只有通过统一考试,根据考试分数,选择入取学校,所以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差的标准。在这种学习环境压力下,学生课堂、课外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背诵,做更多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课堂、课外测试,锻炼了学生的扎实应试本领,却让学生失去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及社交能力。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本,没有时间思考课文宗旨,没有更切身地体会作者写作背景,更机会没有时间读懂文章,阅读时间少,阅读量跟不上,自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能力无法提升。

  1.2.3语言环境,交流太少:语感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交流必不可少,但这麽简单的事对中学生而言,却成了最大的奢侈。在应试教学的现实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任何没有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都等于是在浪费生命。学生多数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很少掺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进入中学,面对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每天除学习之外,睡觉是他们最好的赏赐。

  2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给出的几点建议

  2.1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赏识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多表扬、鼓励和激励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加以肯定,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前进,热爱语文学习。在情感教学基础上,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老师对学生的赞美和表扬,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爱护。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对自主学习的关注日益增加,也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

  2.2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语感、文字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阅读量增加,阅读能力提升,可以加强其它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学学习时期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时期,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大的意义。

  2.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室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时前,教师针对课时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其次,设置文章内容情景,以学生表演形式,将课时内容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了解,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2.4加强课堂语文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的产物。在新的时代当中,中学生要想在进入社会后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注重语文的学习。学生只有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拥有更好的人际交流能力,更强的思维理解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归为两点:第一,应试教育制度,让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重心发生偏差;第二,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学习的重心重新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创造学习环境,培养赏识能力,加强语言社会交流和运用。

  作者:路晓晖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惠燕.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2,6(18):8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5

  1.1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落后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面对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加入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或视频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视觉上的接收效果和画面的接受效果比单纯的声音效果要好许多,即学生在看画面或视频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有效节省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等新型手段,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忽略了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违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2.2充分利用各种阅读材料

  语文教师的讲课范围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教材知识上,而是要进行适当扩展,充分利用一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课堂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引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关影视作品,只要与语文教学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能力即可。

  2.2.3开展课外活动

  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及大自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语文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知识积累,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语文知识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能力及思辨能力等。

  3.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互联网思维;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行动背景下,我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纷纷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应用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爆发的肺炎疫情,受其影响,我国上半年工厂停业,学校停课。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着“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线上授课就成为各个学校强化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为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学生提供了充实的学习资料,促进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分析

  1.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网络环境的线上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可以运用眼睛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认真听讲,在听讲中是否存在疑惑。但在线上教学中,教师无法和学生面对面,无法观察到学生听课的状态,只能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教师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备课,从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线上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就为他们语文知识的累积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进一步强化师生的交互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更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材料阅读或者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交流探讨。此外,师生之间也要进行一定的交流互动,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但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旨在避免学生“走弯路”,这样就无法实施因材施教。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论是进行线上教学,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网络上充足的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3.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针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针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以提升学习的效果;对于学优生,则要鼓励他们积极利用网络世界,进行拓展学习,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1.缺少优秀的教学软件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优秀的教学软件仍然比较缺少。在上半年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授课一般是借助微信、钉钉,还有部分学校运用了给予该校信息平台开发的软件。但相对而言,教学软件较少,而且,各地网络信号质量不一,导致在线上教学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往往是教师忙得一塌糊涂,学生听得稀里糊涂,从而影响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2.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个人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教学水平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网络环境下线上教学模式具有很多的优势,但很多学生却因为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特别是在最开始进行线上教学时,很多教师对线上教学模式并不熟悉,没有掌握教学的要领,线上教学过程比较忙乱,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导致学生对线上教学失去了兴趣。3.过于依赖网络课件不仅在线上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比较依赖,夸大了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这就导致在他们的课堂中,完全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紧盯屏幕,思维跟着屏幕的转换而转换,忘记了独立思考,也缺少语言文字体会的机会,而教师也只是单纯地触动鼠标,这样就导致多媒体完全控制了课堂教学活动。4.教师缺乏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因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熟悉,或者是自身知识储备较为匮乏,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往往缺乏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导致他们选取的教学素材不是比较冗杂,就存在着华而不实的问题。这样不但无法及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收,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

  1.掌握互联网思维,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平台是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主要的途径,也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要想构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立足于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的思考,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学习互联网的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也要明白,无论互联网技术多么发达,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也只是一个工具、载体和环境,视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可以用其整合并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但不能完全用替代体教师的讲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2.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还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例如,当前的网络中有很多优秀的教案,也有很多语文知识点的解释,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课外读本。但这些知识有的并不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在利用这些知识是,必须进行一定的舍取,但初中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无法准确区分并舍取这些知识。作为语文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这些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帮助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在网络上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写作的背景及相似的文章,并将其优化整合,形成群文阅读材料,然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学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降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难度,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教学课堂。3.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并称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者是在教学中,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降低他们学习理解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总结阶段,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课堂教学脉络,总结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强化并巩固重要的知识点,从而实现查漏补缺。4.采用合作学习法,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还应该积极采用合作学习法,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时新课标指明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卖炭翁》这篇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查找相关的资料,自主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并就自主探究中遇到的疑问,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组内成员的交流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效果,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策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代毅.简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5):112-112.

  [2]陈惠芳.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1):19-19.

  [3]马晓燕、张明庄.网络环境下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4):39-40.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7

  每节课我都会或多或少的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在探求知识及自主学习当中找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学习路径。我叮嘱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积极且敢于将自身对文本独特的想法与感悟说出来,不能一味的依照或顺从教师所给出的固定思维定式,需积极将自身最为本质、最切身的想法与体会分享给其他同学。当学生得此特许后,在语文课堂上便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根据自己想法来领悟与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讲解,让学生能够自学,真正学会学习,本人在设计学案时,不会直接性的将课文当中知识点裸露出来,而是在学生学习中给予一些提示性内容,让学生依据所教给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寻内藏性知识点,通过归纳总结之后,我在给予适当的补充与指正。比如课文当中的许多生字词,许多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列出重要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认、写与记,学生从中学到及所掌握的乃是现成的内容,虽然较省事,但较难加深其印象。对此,我在安排学案预习时,给予如下提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看课下注释,如若有,将其拼音注于文字上方,而在注释中画出对应的解释语句,如若注释中无所需解释,那么久自己查字典,把拼音注于原文,将解释写于此词下方。最后将所整理的这些词字与拼音一道卸载笔记本上,大声朗读,然后认真书写,最后指派小组长于组内解词提问与听写。上述内容均安排的课前预习时完成,不必担心会耽误课堂学习效率,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课程进度,在上课时,则由教师从中挑选出重点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与听写,如此操作,学生通常都能较好的给予把握,而有时相比于学生列出知识点的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与全面性。当然,要想做好,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做好,只有这样,结果才能更好。

  二、将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的舞台,培养其自信心

  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感受与尝试做课堂的主人与导演。每当讲新知识点或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先征求一下学生,问他们能否自主备下这节课,能不能自己给同学讲课,一旦他们接受了,领任务了,他们便会积极的活跃起来,当有困难时,我会积极提供各种资料或教材,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硬件问题,同时还积极的鼓励学生,要敢于、勇于上台,做同学们的好帮手,为全体学生奉献自身力量,培养大胆精神,增强自信心。比如在一节作为实践课中,整节课的前25分钟,均由学生向同学讲解,本班的一个学生竟然能在我之前作文课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环节,即轻同学们为我国的作文创作补充几点小意见,这方面的内容是我之前未能想到的。别看此环节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此环节却能够让学生侃侃而谈,并且还积极的说出了自己所归纳的作文注意事项及小技巧,学生所讲述的有无之间并未讲到的,我变对他们戏谑道:“现在真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

  三、教师需敢于承认错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出现失误与错误,并将这些错误或失误光明正大的摆在黑板上,以此来让学生研讨与观摩,以期能够引起注意。这样做不仅不会显得老师无知,而且还会格外的给予敬重,因为他们从中感知到的是一个不自以为是、诚实的老师,在此氛围下,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岳阳楼记》教学过程中,我把“若夫霪雨霏霏”的“霪”字有意少写一个爪字头。在上课时,当学生翻看学案时,有许多学生便纷纷提醒说我写错了。我大方地且毫无掩饰的将正确与错误的两个字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反复书写,认真识记,另外还带有开玩笑以为告诉他们:“你们看我岁数大了,总事情上总是丢三落四,你们可别学我啊!”学生纷纷反驳道:“谁敢说你老,我就跟他急,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年轻的。”这句话尽管普通,但我却从中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我相信这个“霪”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永远也不会写错。诸如此种课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但没有瞧不起这一马虎老师,而且还越发与我拉进关系。所以,我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即“师不必贤于弟子”,要勇于且敢于质疑老师,敢于纠正教师的错误,从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乃是永不退色的真理,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会始终沿此古训而前行,大跨步追逐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宋邦志 单位:赫章县辅处乡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渊,林玲.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8):10-11.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研究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必尽的义务之一。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过去,文化的传承则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未来。汉语言文学课程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初步塑造阶段的一门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首先,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历史各代的文学、思想和人文科学,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带到课堂上,可以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谚语、比喻和典故都来源于传统文学,在中学阶段接触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日常交流能力和知识面,也可以为今后的其他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措施

  2.1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4个基础环节,也是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听和说又是读和写的基础,但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忽视了听说对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论断,也就是强调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听说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听说训练,只是机械的复述课本内容,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应将情感带入到诗词的朗诵当中,把作者当时家国之恨、艰危困厄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们通过朗诵声调和节奏来领悟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说”这一重要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能将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到生活中来。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来传承中华民族“羊跪乳、鸦反哺”的感恩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以演讲和讨论的方式来朗读“子路借米”、“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古代故事,并留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母讲解这些故事的含义。学生在学习典故的同时也理解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2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唐诗宋词元曲,阅读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最具有底蕴的精炼语言,是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借景抒情、思想深远,这些特质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学字、学句、学内涵和懂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阅读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要进行分步阅读训练。比如在讲授唐朝诗人杜甫的《望岳》作品时,对每句的关键字都要重点讲解。第一句的“夫”要以设问句形式来作为全文的起点来理解;第二句的“青”和“未了”体现了诗人远望泰山的立足点,突出了泰山的高俊伟岸;第三句的“钟”字和第四句的“割”形象生动,把近望泰山的巍峨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五、六句又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中云雾缭绕,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眼,写出作者登顶望岳之时的豪迈之情,显示他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雄心抱负,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佳句。对《望岳》的阅读,不能仅仅从登山、看山、登顶来理解,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进行古典文学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去预习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的朝代、背景等知识。课堂教学环节要安排课前诵读、课上赏读、课后感悟等活动,让学生不仅懂文学,还对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2.3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语文的工具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字,汉字作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字手段,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字的书写和写作练习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识字和写字是初级阶段,写好字和做好文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我国艺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汉字的数量、笔法和写作规范都在不断变化,写作教学也必须要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类别进行讲解,如不同时代书法家所在的朝代,写字的书写规则和样式等。汉字的特征是“横平竖直方块字”,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有文化特征,在进行写作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位置来写字。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来演示规范的书写方式和美观标准,以完成识字、写字、写好字和做好文的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要逐步由写字向文化传承靠拢,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字和作文,也要让学生懂得汉字的优美和文学的魅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柴爱菊.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47.

  [2]石有情.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速读(下旬),2018(12):105.

  [3]刘佳欣.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探[J].中外交流,2018(47):182.

  [4]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神州(下旬),2018(3):29.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价值意义

  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教材篇目的组成主要是三大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在文本必修教材中,现当代文学共收录36篇。另外,从近五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统计上发现,除2014、2017年节选两篇外国文本,其他均选自现当代作家作品。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取向课程观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适应发展,语文课程内容理应符合、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培养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新青年。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与时俱进,而现当代文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三中选取的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必修五选取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等。这些文章具有前沿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当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同时努力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时代特点。如必修三选取的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文章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露出他对北平的挚爱,主旨浅显易懂,然而,真要让学生体会老舍那份含而不露的深沉的爱,还需引导其把握时代气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国难当头时一个海外游子的忧心如焚。这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等。这些文本努力让学生站在“史”和“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体味文学作品强大的时代气息。

  二、强烈的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科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最终运用到社会交流,这是基础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更应该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综观苏教版必修系列教材,不难发现,教材选取突出文学性,摆脱了以往的简单说教,更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它是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相对于初中课本而言,高中课本内容丰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对小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如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必修三中杨绛的《老王》;有对故土的怀念,对乡风民情的眷恋,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老舍的《想北平》;有的是对生命苦难意识的礼赞,如必修二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生命的返璞归真,如必修二中沈从文的《边城》,必修四中曹禺的《雷雨》;还有的是对祖国山川的热情歌颂,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如必修三中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这些选材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满了对自然的探索、对社会的发问、对人性的认识,饱含了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出狭窄的校园,主动地关注社会和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在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时会自发生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当然,苏教版的选文不仅体现丰富的人文性,在编排上也有意识地凸显人文情怀。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作者观点,所传达出的社会理想对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三、丰富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文教材的编选提出了“文质兼美”的标准。新课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其中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审美能力的造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认知、感悟、创新。而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我认为要从两个层面去着手,即语言文字艺术品味,思想情感内容的挖掘。(一)语言美。被编选进教材的文章措辞精准,表达流畅,作家匠心独运地去描绘场面、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尝试“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带我们体验了“围炉煮茗”“吃涮羊肉”的惬意,那一段洋洋洒洒的雪景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南方冬天的可爱;沈从文把目光聚焦到湘西世界,那一汪绿水环绕中的青山白塔,那一份远离尘世的静谧和谐,都会让读者享受到一份宁静的美……这些作品给学生带来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当然,这背后少不了作家们的苦心孤诣,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力求表达出真情实意。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是重头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一些文本中,作家会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力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夜下的荷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叶到花到茎,全段采用比喻的手法。在刻画荷香时,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芳香,采用通感手法,把香味比喻成渺茫的歌声,似有似无,恰到好处。除此之外,作家还会从叙事的角度巧设铺陈。在《祝福》中,鲁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祥林嫂的不幸,然后再揭露封建思想残害其一生,表达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如若能把这些写作手法适当运用在写作中,无疑会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二)意蕴美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同时彰显意蕴美。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人生际遇和心灵哲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情感上给人以熏陶,达到情、意、理的统一。高中生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通过阅读和品鉴,可以感受文章流出的深刻思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现当代文学具有真实性。它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思想言论的传话筒,它更贴近生活,关注生存,是文学更是“人文”,是作家情感爆破时的真情流露,带有一定的主体意识。教材中选取的作品有描写当下生活,有再现历史浮沉,不论时间跨度多大,都突出真实性原则。在鲁迅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毫不避讳揭露和批判北洋政府的残暴统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杨绛在《老王》中再现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情世故,通过与人力车夫的几次寒暄,体现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力感。这些作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反思历史。作家们的“真言真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挖隐藏在语言文字外衣下的作品灵魂,感受文本的深层意蕴。如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到那个在祖国风雨飘摇中仍坚持斗争的诗人形象;《我的四季》中流露出的那份执着的、永不退缩的信念。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体会中,在善与恶、美与丑的碰撞中感知中感受文学带来的那份震撼,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缩影,同时又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密切联系。总而言之,文学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道德情感的培养,还提升了鉴赏审美能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开启它。

  作者:侯亚慧 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学策略

  美是一切事物追求的最终目标,当我们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心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中学语文它不仅承担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要担负起对学生美育的培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文章的文字语言美,文章的意境美,传达思想的主题美结合起来。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些资源,把它们作为承载美育的载体,利用好这些。语文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美的修养。美育,简言之就是审美教育,就是用美的语言美的教学资源去激发学生心中美的种子,培育美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让他们成为心中有爱,心中有美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美育包括许多的方面,在他们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为培养学生的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料,相比其他学科实施起来更加的方便和有效。下面从日常语文教学的朗读,解读和训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在“朗读”中感受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含有丰富的情感朗诵,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语言思维逻辑,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课文美感的感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带学生的思维进入语文课文中去,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展现作品的意境美和表达形式美。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通过朗读,通过语气的缓和急促,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把无声的文字符号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景。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开始朗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朗读感受到美的画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在“解读”中体验美

  所谓“解读”是指对课文及其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分析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的解读来表达文章中的内在美。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包含着美的文章在里面,教师要通过分析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教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这样的一段描写“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老师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让我们置身于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春景之中。仿佛看到一副流动的春意图。在画中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有勤劳采蜜的蜜蜂,有蝴蝶的翩翩飞舞,有野花争奇斗艳的俏皮。通过老师的解析,一副灵动的立体画面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学生真正的掌握了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到文章里如画的意境。对于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活跃于纸面之上。中国古诗文是学生感受美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他们去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之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忧郁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担当之美。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培育学生对美的感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对社会背景的了解。在鲁迅先生的短片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孔乙己这个在封建社会思想毒害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生活中无所事事,自命清高,在别人的挖苦和讽刺中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去揣摩作者要表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现象的外在表现折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评价,进一步培养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美育的最基本途径。

  三、在“训练”中实践美

  当一个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后,要求他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美,这也是语文教学美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写作和说话是对外表达的主要途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来描述一些事物,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思想和看法。它是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方式,同时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的感受,培育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又是学生智力和语文综合能力主要体现的方式。比如在布置一篇《生活中的小事》作文时,教师要求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这就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没有美的意识,就不可能写出触动读者心灵的文章。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它在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表达清楚,文明举止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刻意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组织一些故事分享会,辩论赛,朗读赛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比如:“我最喜欢的…”“我的…”“难忘的一次…”这些话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是在有话可说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音律美,节奏美。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富有情感,说话具有亲和力表达更为得体,在说话中体现语言之美。

  总之,中学语文培养学生美育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慢慢的挖掘和研究。美育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美的生活艺术家”,它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能够体会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以便通过语文教学达到美育的目的,成为具有“全面美”的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雄.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陈田.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曾桂莲.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添双翼[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