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范文
1.1港口与区域的经济冲突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港口具有一种经济独立发展的企业性质,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性设施。首先,港口所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效率、商业发展职能以及提高产业的规模。其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关心的则是区域内居民的期望以及环境提升价值,这就导致港口和区域经济在发展职能以及发展目标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最后,港口运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给区域的建设带来较为棘手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建设的美化及安全性[2]。不过,从港口的角度来看,其正常的运作通常会受到区域内交通不便、区域发展空间有限等条件的约束。然而从两者的整体发展来看,港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经济发展上的同等目标。正是这个共同目标的存在促使了港口和区域这两者之间的合作,因为港口的综合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借助港口的进出口,所以两者的互动发展具有必然性。
1.2港口和区域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港口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港口的腹地优势能够吸收大量区域内的资源、物流、资金流动等,并不断集中在一起,这就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区域及城市的发展则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后勤保障,直接影响了港口经济的发展前景[2]。第二,港口的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所以在与港口相关的城市里,大大降低了其物流的成本,进而形成大型物流平台,最终提高了其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而区域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交通运输、通信设施的标准以及运输方式的健全,都会影响港口的正常运作。第三,港口的区位优势对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使港口与其他的行业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发展。而区域的产业结构则会影响到港口的发展规模,因为区域的对外能力增强,则港口的发展也会随之增强,所以内部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港口的贸易交流量,这都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发展关系的研究
2.1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指港口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这也是衡量港口经济是否对区域经济作出贡献的标准。衡量港口经济的贡献,不仅需要包含各个企业间的价值综合,还需要总结出港口经济的发展来衡量经济价值的影响,如吸引投资、带动就业以及创造税收等,所以就需要一些指标来衡量其各方面的不足:(1)总产出指标。总产出指标表现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港口的运输及其装卸的发展情况,同时还需通过港口在其生产运行的过程中所损耗的相关资源及其所产出的价值,按照指标进行价值衡量。(2)增加值指标。增加值是指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直接影响范围和程度,需要通过衡量其区域内的规模及其工业上的增加值来进行统计,主要过程包括经营的利润、固定资产的折旧、税费以及劳动者的报酬等。同时港口经济也需借助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在港口周边进行快速有效的发展及扩张。这样随着港口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产生的价值也将在区域经济总和中达到较高的所占比重,并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成长的动力[3]。(3)就业人数指标。在衡量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直接影响时,就业人数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为在就业人数的计算统计过程中,主要是以港口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具体岗位数来对整个区域里的就业总人口进行相关比重的衡量,这也可以反映出港口企业对整个区域就业的缓解情况。现阶段的研究都是通过一些港口创造的就业实际值来进行衡量,也有部分人以港口的就业人数所占的地区就业总人数的相对值来衡量。(4)港口的纳税水平指标。港口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税收收入,所以港口的纳税水平也可作为衡量港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相应影响的指标。通过衡量港口经济的纳税水平来衡量港口对社会的贡献能够直接反映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常需要通过计算港口经济的纳税所占比例额度,从而通过纳税程度来直接反映港口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度。第二,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间接影响。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间接影响是由影响上下级的产业以及港口相关的产出所构成,其产生的间接贡献是通过计算港口在其他领域所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关产业产出的效益综合,各个产业之间由于供需关系而进行相互影响。所以港口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港口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就业率,这对其他的就业部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部门产业就业率的增加情况的统计,造成其他各个部门和产业的就业率增加困难,所以需要进行以每个岗位为单位的统计,再通过港口经济的间接贡献来除以人均的收益,就可以得出港口经济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4]。(2)促进区域土地增值,大量吸引外资,资源的稀缺对于港口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在港口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土地成本增长的问题,所以港口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吸引大量人流聚集,这些都促使了区域内的土地升值,所以土地增值程度也是衡量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间接贡献[5]。同时港口经济的发展也将大量吸引外资的投入,这也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衡量经济所吸引的外资水平也是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间接影响。(3)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港口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优化,其优化调整主要体现在港口规模的扩大以及港口在发展的同时所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很直观地体现出港口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城市的间接影响。
2.2区域经济对港口经济的影响研究
港口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港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经济对港口经济的直观影响,由于港口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港口的一些附近区域,而附近区域大量的需要进行对外贸易的货物和运转都是通过港口来运行的,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的结构、相关的区域政策都会给港口的内部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6]。(2)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港口集装箱的操作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其需要的货物资源也就越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港口企业对货物资源集装的工作量,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到其运输的密度。(3)区域经济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港口的生成主要是由于区域对外所进行的贸易流通,这样需要港口和区域两者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联系,所以要建立有效的运输联系体系和发达的运输网络,就要求内地区域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提供给港口,也就是区域能够持续提供足够的资源供给。(4)区域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一系列服务,港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提供的相关服务的支持,像区域内的金融、保险以及各个服务部门都能够为港口提供有力的服务。同时一些相关的机构也能为港口提供相应的技术帮助和支持,而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服务,那么港口的发展必然停滞不前[7]。(5)区域内的政策对港口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区域内的地方政策及法规对其本地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内的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持,这样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再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港口经济的发展。
3对于港口和区域经济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港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比较早,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港口振兴中国经济的构想,之后因为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区域经济和港口经济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港口协会联合主办了两次相关研究的讨论会,这才真正开启研究的先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对两者关系研究的狂潮,由此对于港口和区域间关系的研究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中间出现了许多具有权威性的相关研究理论,为现如今对港口和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
4结语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2
(一)增长迅速,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交易额增长速率一直保持快速提高的良好势头,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率。例如,就阿里巴巴“双十一”节日当天的交易额来看,2011年的交易额为33.6亿元,2012年为191亿,而2013年则达到了350.19亿。同时,这样的迅猛的增长速度也让人们看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引擎。
(二)信息化快速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同样也离不开电子商务。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对生产计划、物资储备、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推广销售等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监督。还有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建立起独立的销售网站或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应用搜索引擎、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电子商务营销。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交易方的支付结算与资金管理需求,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支付结算、快捷融资等途径,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更加便捷可靠。
(三)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没有对我国电子商务造成显著影响,反而为它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发展模式发生演变,B2B与B2C产生整合,C2C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零售电子商务日益趋于平台化,追求种类齐全的综合平台和细分市场的垂直平台;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的共存,使得电商平台基本形成了寡头竞争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应势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物流、电子支付两个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功能日益强大,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物流公司迅速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运送流水线,第三方支付牌照也为水电、燃气、物业、电话费等业务提供了更加便捷、完善的渠道。云计算也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发展而得到应用。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围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而派生,如网店开店指导、网店模特、淘宝美工等。
(五)跨境电子交易快速发展
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强劲的链接。目前,我国作为世界跨境电子商务第一大国,正在完善跨境网络交易的交易平台、物流、支付结算、海关商检等相关方面的政策保障,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使更多的中国制造产品通过网上外贸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六)电子商务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通常集中于几个大型平台,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通过这些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营销的企业,不仅要接受传统的管理监督方式,即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还要接受电商平台规章制度的监管。因此,电商平台企业监管的存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监管机制。这也为政府部门、电商平台、营销商三者的协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它必须服从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公共管理者,它又要对交易平台中的各企业的资格、交易、信用、产品与服务标准等进行规范和认定,并负责行业培训和行业统计等工作的完成和监管。
(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环境等。近年来,各部门围绕这些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为电子商务打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是我国出台有关电子商务环境改善的举措最为密集的一年,对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八)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开展在线销售应用的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危机中,在而中部、西部地区在线销售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环境因素的差异。
二、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电子商务促进拉动内需
我国消费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民规模的增大,电子商务逐渐拥有更大的拉动内需的坚实基础。网络零售种类齐全、产品新颖、价格低廉,刺激着我国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不断扩大着我国的消费市场。
(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集社会化、信息化、集约化等特点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俨然已经成为服务业的核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三)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今时代以信息化为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思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思路。传统的资源配置是注重物质的聚集,而电子商务则主张信息的聚集,实现了门对门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电子商务在农村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以电子商务为依托而聚集,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初步形成小规模城镇化的形式。
(四)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特色的发展
有的区域可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但却无法大范围推广。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对自身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推销,打造品牌优势,开拓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他们在不断发展线下交易的同时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这样足不出户就能拓展更大的市场。
(五)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世界各国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产品。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增长日以下滑。于是,制造业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转而转为产品内销。电子商务平台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促进了制造业从外贸向内销的转型。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数量和种类的要求,也使得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变得更为便捷。线上销售在价格、质量及个性方面的竞争,也使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新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
(六)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且不说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招纳相关人才来对电子商务工作就行后台的监管操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操作,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网店就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开办网店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地点,免去了房租的困扰,不需要大量的库存,资金投入小,操作简单,吸纳和带动了许多就业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献。
三、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应该从技术、经济、法规等方面入手,积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全面优化电子商务环境。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地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引导资金的合理利用,鼓励电子商务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对电子商务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网络设施,加强互联网网络建设,形成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政府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都应该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电子商务系统的风险监控与防范能力,还要保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者的资料信息、资金等的安全。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要明确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真实、详尽的资料,严格把关准入原则,防止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加强电子商务安全宣传,提醒居民提高对网上交易的警惕性,要通过合理规范的途径进行交易。
(三)完善物流系统及电子支付机制
物流和电子支付领域是保障电子商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完善物流及电子支付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并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有效举措。物流企业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起严密的配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系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电子钱包、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构建新型支付机制。支持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有序运行。
(四)建立健全信用保障机制
电子商务是线上交易,除了“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基本无法做到和线下交易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了监督交易各方的守信行为,必须完善信用保障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业务信用档案等方式,可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机制。
(五)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教育
高校要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客观需求,着重对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电子商务学科的重视,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应该对员工实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员工都能参与企业线上营销的策划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六)通过电子商务宣传特色产品和文化
鼓励各地区将本地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制定品牌战略,提高地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投资,为地区特色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3
1.1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因素
从国内市场角度来说,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产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为运营核心,其整个运营也是依托于第三方物流对港口资源的大量需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各区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我国珠三角地区的贸易交换量,增加了其他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物流服务需求,我国地区对港口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直接拉动了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2]。
1.2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企业因素
珠三角港口地区企业是港口物流产业的主要依托,同样的工业企业要发展也离不开港口物流产业的扶持,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互为连带的关系,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企业在区位选择上倾向于珠三角港口地区,对物流运输十分有利。另外,与珠三角上下游产业相关的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选择在港口区域分布,以此来降低交易与合作成本,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的形成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双重作用,充分发挥了珠三角港口的地区优势。
2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因果关系研究
港口物流产业是拉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其发展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从上述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港口物流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其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非线性、多重反馈性以及时滞性,为了进一步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笔者就两者的互动因果关系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①珠三角区域经济得到发展,那么该地区各产业产值也会相应增加,人们对港口物流需求也会增加,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则会给区域经济带来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不仅是一个互动关系,还存在一种发展的循环性。②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港口物流需求量及各产业产值增加,在这一形势下,会给港口物流产业带来一定的压力,甚至造成港口运营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那么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港口物流市场的需求,当地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会对港口进行扩大投资,积极号召物流企业向港口区域的进驻,从而全面拉动港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2]。③珠三角港口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其本身独有的资源优势与地理条件,能够吸引诸多与其具有关联性企业的融入,从而带动珠三角区域经济就业与城市消费,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④港口物流与珠三角其他物流相比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等优势,可以吸引临港产业的进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珠三角区域经济整体消费水平。⑤珠三角港口物流资源丰富,在港口地区以港口物流为媒介进行各类型行业合作与交易,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产生一定的外部经济,从而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方便相关研究者明确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笔者对两者互动发展的因果关系采取图示的方式进行了解析,两者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3拉动珠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3.1对港口功能进行正确定位,保证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发展的一致性
要实现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那么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并结合珠三角区域对经济的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港口功能做出准确定位,通过多种联运方式的协调,与区域经济之间形成一种配套发展,形成一套完善的经济发展动脉。首先,在珠三角地区,港口建设与发展应以该区域的整体规划为基本条件,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该区港口物流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定位,进而为珠三角港口物流经济发展与服务功能的拓展指明方向[1]。其次珠三角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以港口物流产业运输体系为依托对外开展各种业务往来,加强与其他地区或者国际上的业务往来,以此来拉动珠三角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珠三角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3.2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加快区域改革步伐
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与相互作用均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无论是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与经济发展,还是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都需要政府利用相应的制度去精心维护。要实现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应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及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实况尽快完善相关组织机构以及工作机制,制定并落实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做好珠三角区域合作、港口建设、资本运作以及港企合作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1]。与此同时,政府应尽快出台对区域发展及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补贴、货代企业奖励、规费减免、航线补铁、土地出让金返还以及绿色通道建设等等,适当推出政策,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对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另外,应尽快整合港口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分工的合理性,还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结合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关信息覆盖整个港区及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联。
3.3大力推进临港产业,强化港口物流企业联盟
从珠三角港口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要实现临港产业经济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促进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与临港经济的互动发展,那么要实现两者的互动性,应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强化珠三角港口物流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港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要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就不能忽略港口这个依托,企业应以珠三角港口区位优势为依托,充分展现临港产业物流发展的集中化与专业化,实现港口物流产业与临港产业之间在运作管理的良好衔接,实现两种产业之间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的推动珠三角港口功能升级[1]。除此之外,还应强化珠三角港口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盟,这样可以有效稳定港口物流企业货源,促进港口物流产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时港口物流企业还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依据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优势,积极与物流货源客户建立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提升珠三角地区的揽货能力,实现珠三角区域经济的长远性发展。
3.4实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与优秀人才
在珠三角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时引起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与优秀人才,引起先进管理模式及人才既可以及时给港口注入新的血液,同时还可以强化港口物流创新,实现港口物流运行管理的优化创新,从而提升珠三角港口的风险应对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及资质水平[4],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珠三角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对促进港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总结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4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出口,港口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港口物流是经济的一种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其他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促进的作用,也可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涨,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就长江港口物流的发展而言,其可以催生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泰州市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长江港口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推动泰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像交通运输、道路、高架桥、快速铁路等运输设施。在长江港口贸易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泰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匹配长江港口的实际需求。如果不匹配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很有可能会阻碍长江港口贸易的发展,因此在快速发展的港口贸易需求下,泰州市城市基建必须紧紧跟随发展脚步,这样才能有助于港口贸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二、泰州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1.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建设
长江港口连接河海,可以实现综合运输,这也是长江港口重要性的集中体现。长江港口不仅可以实现内内运输,还可以实现内外运输,是联系我国中东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区域。长江港口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辐射范围也比较广泛,经过长期的发展,长江港口已然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重要港口,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江港口的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其港口位置、水深条件、水域环境、周边设施等加强规划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港口物流的发展。在港口规划建设中,如果没有根据港口物流的发展,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盲目构建规模宏大的港口,很容易造成资金、材料、设备、人力、物力等浪费,削弱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港口物流的发展的资金储备。反之,如果港口规模较小,同样难以提升港口贸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港口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港口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等综合判断,加强规划设计,在水深条件不好的地方,规划建设中小吨位的港口泊位,在水深条件良好的地方,规划建设大吨位的港口泊位。长江港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完善长江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长江港口规划建设成一个重要的物流、商业、产业集中地,有效缩短物流运输距离,最大便利地推动长江港口的发展。
2.发展集装箱运输扩充港口的运输能力
在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集装箱运输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港口物流的运输能力,集装箱运输也已经成为大型港口物流运输的主要途径。对于长江港口来说,集装箱运输还不发达,集装箱运输量相比同类港口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长江港口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展集装箱运输。目前来看,长江港口主要运输矿产、矿建材料等大宗货物为主,发展集装箱运输,能够提升长江港口运输大宗货物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中转功能,进而实现长江港口的全面能力提升。长江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相关统计来看,泰州市在运输大宗货物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总量可以占到总量的45%左右,但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只有不到20%,还有很大一部分提升的空间,可见长江港口要想真正迈进国际化的大港口,必须注重集装箱运输,提升自身的集装箱运输能力,进而在运输矿产、矿材料等大宗货物时,充分发挥长江港口的优势,在发展港口运输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港口的贸易交易量,并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协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泰州市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3.用信息化技术来武装港口服务与运转水平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随着货物运输量的不断提升,港口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提升港口的信息化技术,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只有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港口的运转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在长江港口的发展过程中,能否为客户提供实时追踪查询的有统一标准数据接口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桌到桌”交换,将成为未来港口的竞争焦点。因此长江港口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技术来构建互联网络,从而实现货物取、送、运、抵等多功能的查询跟踪服务,更好地提升港口的服务水平。在长江港口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构建与企业的网络对接服务,加强货物装卸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港口装卸效率。
4.促进金融行业发展为港口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在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二者的发展实际,注入一定量的资本、资金,通过资金保障与扶持来推动港口物流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构建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根据港口城市的发展特色来开辟特色的贷款融资渠道,不断进行渠道建设,为港口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总结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5
1.1国外情况
从产业性质上讲,世界各国公认金融业应归属服务产业。在国外,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定位,就是立足于产业功能基础、以金融混业经营为重要特征的综合服务。各国在制定金融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受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为维护本国利益,对金融业不断放松管制,大肆鼓励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间的“隔离网”破除,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全面混业经营。此前,英国于1986年实施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相继颁布《金融行业法》《、住宅服务社团法》《、银行法》等法规;日本也于1998年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案》。由此,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确立金融综合经营制度。
1.2国内情况
近几年,受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业内在发展规律的驱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加快,银行与信托和租赁、银行与保险、保险和证券都有不同程度的业务交叉。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和国家金融政策开始重视现代金融服务。200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最新“三定”方案,新增四项职能中有三项与现代金融服务有关:拟定金融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和有序开放,监测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推动金融业信息化、标准化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2月,国办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另外,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文件中,都提及“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但是,客观地讲,当前我国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只是承认国外混业经营的发展理念,多数情况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战略考量,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如金融信息化和金融科技标准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银行卡升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尚未融合全局观、系统观、区域观、产业观去规划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2国内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区域实践以及理论界定
2.1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思想萌芽及前期实践情况
早在2004年,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就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天津市金融业要配合城市和经济发展战略,应定位在建设与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来。此前,戴相龙同志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一名富有金融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和资深金融专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促使他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经过实地考察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为天津金融业提出了高层次、高标准的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据金融学界考证,这是国内首次提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说法。此后,天津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写入“建立和完善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按照该“意见”精神,近几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经验的积累,学界对“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有关如何建立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如概念内涵、基本思路和重点改革内容等也日渐清晰,最后体现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现代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实验获得国家认可。
2.2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认识
国内学界对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表述,王爱俭教授具有代表性,她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由具有功能和门类齐全、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机构,层次递进、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功能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开放、公平、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等组成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持的力量,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创新性金融服务的现代综合服务体系。”概括起来,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能够反映当前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备显著的金融业现代化特征,从功能上讲能够更安全、高效、高质量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借此来实现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且可通过风险、成本和收益评判的综合服务系统。
3区域经济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纬度
3.1让金融服务体系具备合格的物质条件
一是信息化。信息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支撑,它的水平决定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纵深度,决定了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决定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金融服务日益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和革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改善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夯实金融服务硬件设施,是建设金融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二是系统化。为增强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拓展盈利空间,进行综合经营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体系适应这种业务融合要求,集中金融服务资源,形成一个跨越行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三是标准化。建设金融服务体系需要有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对它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和技术规范有一个统一的、内在的行业规定。在金融科技支持和系统开发应用上采取通行的、一致的口径,这一方面需要进行国际采标,另一方面也应该输出国内标准。
3.2让金融服务体系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一体化。当前,区域经济内部整合是大势所趋,每个省级行政单位必须立足区域(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等)和国家全局,反复思考、找准定位,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内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金融服务体系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梯度和合作分工的基本要求。二是特色化。由于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每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带动极不可能千篇一律,其发展战略和规划部署必然会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由此催生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供给上不免带有区域特色。三是国际化。从世界范围讲,经济全球化带动金融国际化。一国要想在金融领域增强竞争力,必需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一个区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往往承载着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目标,自建设之初就应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水准。一方面,按照国际准则和惯例“请进来”,让国外金融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苦练内功,条件成熟时“走出去”,对外输出高端金融服务。
3.3让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自身功能优势
一是服务要高效率化,它必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快捷、便利、即时的金融服务。二是服务要高品质化,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稳定、连续的质量特点。三是服务要低成本化,除自身运行成本低廉外,还应具有外溢效益,能够节省交易费用,显著降低实体经济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
4区域经济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判断标志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6
1.1国外情况
从产业性质上讲,世界各国公认金融业应归属服务产业。在国外,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定位,就是立足于产业功能基础、以金融混业经营为重要特征的综合服务。各国在制定金融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受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为维护本国利益,对金融业不断放松管制,大肆鼓励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间的“隔离网”破除,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全面混业经营。此前,英国于1986年实施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相继颁布《金融行业法》《、住宅服务社团法》《、银行法》等法规;日本也于1998年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案》。由此,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确立金融综合经营制度。
1.2国内情况
近几年,受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业内在发展规律的驱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加快,银行与信托和租赁、银行与保险、保险和证券都有不同程度的业务交叉。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和国家金融政策开始重视现代金融服务。200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最新“三定”方案,新增四项职能中有三项与现代金融服务有关:拟定金融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和有序开放,监测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推动金融业信息化、标准化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2月,国办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另外,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文件中,都提及“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但是,客观地讲,当前我国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只是承认国外混业经营的发展理念,多数情况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战略考量,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如金融信息化和金融科技标准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银行卡升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尚未融合全局观、系统观、区域观、产业观去规划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2国内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区域实践以及理论界定
2.1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思想萌芽及前期实践情况
早在2004年,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就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天津市金融业要配合城市和经济发展战略,应定位在建设与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来。此前,戴相龙同志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一名富有金融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和资深金融专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促使他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经过实地考察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为天津金融业提出了高层次、高标准的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据金融学界考证,这是国内首次提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说法。此后,天津市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写入“建立和完善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按照该“意见”精神,近几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经验的积累,学界对“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有关如何建立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如概念内涵、基本思路和重点改革内容等也日渐清晰,最后体现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现代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实验获得国家认可。
2.2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认识
国内学界对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表述,王爱俭教授具有代表性,她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由具有功能和门类齐全、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机构,层次递进、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功能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开放、公平、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等组成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持的力量,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创新性金融服务的现代综合服务体系。”概括起来,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能够反映当前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备显著的金融业现代化特征,从功能上讲能够更安全、高效、高质量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借此来实现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且可通过风险、成本和收益评判的综合服务系统。
3区域经济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纬度
3.1让金融服务体系具备合格的物质条件
一是信息化。信息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支撑,它的水平决定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纵深度,决定了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决定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金融服务日益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和革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改善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夯实金融服务硬件设施,是建设金融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二是系统化。为增强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拓展盈利空间,进行综合经营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体系适应这种业务融合要求,集中金融服务资源,形成一个跨越行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三是标准化。建设金融服务体系需要有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对它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和技术规范有一个统一的、内在的行业规定。在金融科技支持和系统开发应用上采取通行的、一致的口径,这一方面需要进行国际采标,另一方面也应该输出国内标准。
3.2让金融服务体系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一体化。当前,区域经济内部整合是大势所趋,每个省级行政单位必须立足区域(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等)和国家全局,反复思考、找准定位,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内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金融服务体系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梯度和合作分工的基本要求。二是特色化。由于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每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带动极不可能千篇一律,其发展战略和规划部署必然会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由此催生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供给上不免带有区域特色。三是国际化。从世界范围讲,经济全球化带动金融国际化。一国要想在金融领域增强竞争力,必需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一个区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往往承载着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目标,自建设之初就应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水准。一方面,按照国际准则和惯例“请进来”,让国外金融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苦练内功,条件成熟时“走出去”,对外输出高端金融服务。
3.3让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自身功能优势
一是服务要高效率化,它必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快捷、便利、即时的金融服务。二是服务要高品质化,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稳定、连续的质量特点。三是服务要低成本化,除自身运行成本低廉外,还应具有外溢效益,能够节省交易费用,显著降低实体经济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
4区域经济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判断标志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7
(一)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
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区域货币分布不均。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其货币乘数较低,因此在统一存款准备资金政策的算法下落后地区非配到的资金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缺少资金支持就无法进行当地招商引资以及各项基础建设,对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经济发达地区本就有能力进行自建,再加上大量的货币被分配到这里,其建设发展的空间被进一步扩大,此消彼长的建设方式不断拉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二)再贴现政策
就目前我国再贴现政策而言仍旧不够完善,使用的仍旧是相同的利率政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我国的票据难以实现不同地区的同化,很多时候难以发挥票据的一些基本功能,例如票据的融资功能等。票据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想象尤为明显。经济落后地区难以实现融资,经济建设以及市场发展受到阻碍,造成经济水平发展缓慢。
(三)金融机构分布不均
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国有银行、地方银行、外资银行、信用社、政策性银行等),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在东部发达地区银行遍布,银行种类多,数量也多。而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只能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带看到银行分布。金融机构的数量决定了当地的融资能力,由此可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融资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企业发展以及地区建设上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通常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给当地企业以及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缺少银行的支持,对自建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而言想要获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明显不太实际。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在经济落后区域建立金融组织体系
基于原先统一的金融政策造成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为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必须针对性制定区域金融政策,以此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水平差异。重视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构建,投入大量政策性资金。例如我国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国家应该颁布区域性金融政策,首先明确当地政策性银行的首要职责。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应该被主要应用与区域经济建设,包括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银行应该为地区预留相当一部分的建设资金共当地的区域建设,保证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资金。在西部地区建立专属于当地的金融机构,旨在为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资金服务。例如一些当地的开发银行或者投资金融机构,为当地经济发展进行融资,保证稳定的资金支持,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二)完善经济落后地区金融市场体系
落后区域的经济水平建设不仅要为当地建立专门的金融组织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以此带动当地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分割,在东部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后国家有能力统一金融市场,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异。通过金融市场统一促进东部资金流入西部,在东部资金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实现资金在西部的有效利用。统一金融市场后还要在西部构建区域金融市场,提高当地金融市场的层次性,从而根据当地企业层次的不同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速当地经济建设。
(三)加强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调控体系的构建
加强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调控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调控,在宏观上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央加大对银行的宏观调控,有助于中央根据区域发展的市局需求分配资金。另外中央可以经济落后区域的利率、贴现率等进行宏观调控,以此促进经济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增加经济落后区域的货币分配量,保证其经济水平建设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我国目前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等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资金政策,加强西部以及中部地区建设。
三、结束语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8
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快乐指数,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人文关怀这一领域。在这一治国思路的影响下,国民收入可以用来支配用于购买基础生活物资之外的收入占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国民可以用来休闲的假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各种形式的旅游来享受生活,感受快乐。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区域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设施和旅游形象得到显著改善,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逐步增强,同时对拉动当地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内蒙古区域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旅游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距离旅游强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如何借国家发展旅游、建设边疆的良好势头,提升自身的旅游形象,从而提升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使内蒙古成为我国旅游强省,是未来内蒙古旅游产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区域旅游形象的理论概述
2.1区域旅游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可以对人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产生影响的具体形态,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区域形象是区域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在人脑中形成了总体印象。区域旅游形象是指区域内旅游的相关服务和景色给旅游者留下的感知形象。
2.2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主要通过区域内旅游景观的整体印象、旅游基础设施印象、相关服务印象以及区域内旅游文化的印象所共同构成的。区域旅游形象通过景区在社会媒介上的广泛宣传,将其旅游形象传递给广大公众,从而在其心里留下印象,最终对其旅游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游客到达区域旅游目的地后,其客观形象会对其主观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游客会将这种印象再反馈给区域中,从而对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改造。同时这个过程是不断周而复始的。
2.3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包括旅游者原因、区域旅游目的地原因、信息原因以及外力原因共同构成。
3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1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
尽管内蒙古发展旅游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是内蒙古旅游资源潜力深厚,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国家有政策、地方有资源、群众有愿望、市场有需求的条件下,内蒙古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经营,扎实有效地实施“旅游兴省”战略,不断完善设施、提升品位,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内蒙古旅游产业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上涨。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截止到2013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9万亿元,旅游人数达到了32.5亿人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入境游旅客明显增加。随着内蒙古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又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离境退税等政策的出台,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再加上新的国际航线不断开通,内蒙古各旅游景点入境游客明显增加。
3.2旅游对内蒙古经济产生的影响
(1)推动地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旅游产业,辅助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内蒙古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内蒙古旅游包罗万象,可以开发的方向点非常的多。比如自助烧烤、绿色养生、放牧生活体验等等。这些方向上产业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的资金,这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内蒙古当地的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为区域,以家族为主体开展的。每个旅游接待的实体多数都是一村的牧民。他们向客人提供导游、饮食、居住、烧烤、放牧、渔猎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并通过服务赚取利润。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当中,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提供旅游服务而赚取较高利润的经济现象。这对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改善了内蒙古区域的软硬环境建设。在内蒙古地区推动旅游产业,就要有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来旅游的优良环境。在这个利益驱动下,无论是地方还是当地的牧民都将会产生极大的主观积极性,来建设和改善当地的环境。地方政府将会乐于将财政支出投入这一层面。而当地牧民也将会发扬蚂蚁啃大象的精神,群策群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参与建设。这是由旅游业的特点而带来了益处。而这样的改变又将反过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在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当地的卫生、医疗、交通、通信、居住、商超购物等物质环境和绿化、环保、等软环境都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4)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旅游产业地的软环境必然要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从服务的理念到服务的具体细节,从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着影响。在我国很多的旅游城市,市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以后得到了较大的经济实际利益,也因此产生了全民共建发展旅游的主观积极性。由此可知,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4努力保持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1保持稳定的内蒙古旅游形象定位
内蒙古的地质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在旅游资源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的选择上,要避免发生同质性。因此在对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之前,必须对内蒙古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就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和民俗旅游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宣传时要注意保持形象的稳定,这样才能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2制订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9
协调发展的具体做法是,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并努力达到中部崛起。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设施建设步伐,改善这两部分投资环境。其次,对这两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保护与建设力度,为这两部分和全国范围可持续发展给出支撑。三是优化这两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协作中得到比较利益。四是加快这两部分地区改革步伐,促进其制度创新。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加深对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职能,使市场起到基础作用在资源配置时,把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鼓励东部加快发展,提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协作层次,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挥东部有利区位与改革先行优势,增强区域协作,破除封锁,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这样,中部和西部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联合与协作,做到互惠互利。
二、关于促进国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几点思考
这几年,我国实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国内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相近速度朝协调化方向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亮点地区增加不少。根据统计可知,“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0.6%,财政收入每年增长15.7%,06年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都达到两位数增长,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优化趋势,经济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国家对中部和西部的固定投资规模显著加大,使这两个地区基础设施获得较快改善。00年到06年,政府对西部累计提供大约1万亿元的投资和1220多亿元环保与生态建设投资及310多亿元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投资。国家较大程度的财力倾斜,给西部地区的社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区域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注意问题;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差距日益明显,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造成总体的改革目标出现进退两难;区域的产业结构有相同趋势,地区经济特色不显著;地方割据问题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使,许多地方政府公开或者隐蔽实施地方保护;欠发达地区造血能力不足;人才与科研经费缺少,使欠发达地区经济雪上加霜;“资源交换增长”普遍存在。所以,进一步落实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市场机制,打破区划局限,推动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自由流动,引导产业有效转移。完善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所有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经济协作与技术及人才合作,使产生以东带西和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完善互助机制,对于发达地区要选择对口支援或社会捐助等帮助不发达地区。完善扶持机制,根据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针,增强国家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倾斜。国家在经济政策、投资与产业发展等继续增强对中西部支持。增强财政转移力度与投资力度,帮扶革命老区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东部地区应该率先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率先达到经济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变更,率先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帮扶中西部的发展。
2.统筹发展规划,促进产生主体功能区,优化不同区域发展方向。
①在空间上产生合理开发结构。要结合资源环境的承载水平、开发密度与发展潜力,统筹分析未来国内人口分布、经济布置、土地利用与城镇格局,把国土空间分成优先开发与重点开发及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种主体功能区,按照功能定位完善地区政策与绩效评价,规范对空间的开发秩序,逐步产生合理的开发结构。特别是国土的开发密度较高和资源环境的承载水平减弱地区,要转变靠大量占地与消耗资源、排放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把提升增长质量与效益置于首位,提高参加全球分工和竞争层次,继续充当带动经济发展龙头与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提升资源尤其是在土地和能源上利用率,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平。解决好生态建设、环保、资源节省和经济发展关系,推进生态功能区的产生。②优化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国内东部发达地区要以商业、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为重点;中部因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对较低,则以工业为主;西部受到城市分散与城市化不高的限制,则在重视产业结构上不断优化,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改进生态环境。
三、结语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篇10
流域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主要有法律机制、规划机制、组织制度创新机制、协调机制等等。下面就以规划机制、协调机制以及组织制度创新机制为例,简要阐述宏观运行机制对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规划机制
规划机制就是对资源的规划配置,是通过规划指标以及各种手段,从而在生产和需求之间建立内在的经济联系,是以能够反映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流域经济的规划手段是实现流域经济规划机制的主要措施。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流域经济总量增长与平衡问题、流域空间组织问题是流域经济规划机制应该考虑的三个主要问题,也是流域经济规划手段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要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针对嘉陵江流域进行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分析实际情况、预测未来目标、编制战略部署等,找出流域经济运行中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其长期的发展做出战略性的规划。在对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做出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流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平衡的问题。即是,流域经济系统在规划制定发展战略期内经济总量扩张的基础上,也要规划调节流域内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彼此适应与均等发展。要很好地做到流域产业部门间的平衡关系,还有流域的调入调出关系,从而达到嘉陵江流域的部门结构与区域结构的最优配置。在进行规划调节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流域空间的组织问题。空间组织的集中与分散,一直都是关乎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嘉陵江流域经济若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应该顾及到产业平等问题以及产业效率问题。坚持以培育中心增长点为基础,辅助对流域内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可以通过实现优势地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调节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流域空间组织的有序化。
1.2协调机制
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来制定恰当的流域区开发目标。例如:国家的投资、金融、信贷政策等的倾斜方向,这些都是在制定发展计划是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其次,各地区为了适应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坚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的基础上,也要相应地制定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那么,嘉陵江流域计划经济发展方向时就应该先考虑国家的政策方针,努力使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投资计划、产业结构等相吻合,只有使得国家政策有利于嘉陵江流域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流域区各方面的稳步提升。另外,为了协调流域内各地区的地方政策,应该针对嘉陵江流域的总体利益,适当的对流域区内的各省市区政府在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一个整齐划一的规划,尽量做到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2.2.3组织制度创新机制流域经济的组织制度创新,不仅要对企业进行组织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地区的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创新之后将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与影响。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凡是开发较为成功的流域经济,都免不了流域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进行。实践证明,嘉陵江流域经济想要得到长足发展,组织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会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嘉陵江文化推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流域文明史的发展其实就是很多国家社会经济文明史的缩影。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就是流域,流域附近的区域是各行政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我国是一个多河流国家,这就意味着我们具有开发流域经济的巨大潜力。但是,就已经得到较充分开发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来看,我国流域经济在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影响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促进嘉陵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尽量避免之前走过的弯路。结合现状,嘉陵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由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作为原动力,这将是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突破。
2.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所欲为的对大自然进行恣意掠夺,由此引发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20世纪之后,人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就当下的情况来看,生态经济应该算是持续发展嘉陵江流域经济最明智的选择。虽然流域附近水资源丰富,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它,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严重的水污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为了避免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应该从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文化历史入手发展文化产业型生态经济。
2.2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
生态经济是近年来流行于全世界的新型经济模式,虽然它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对策。针对嘉陵江流域小农经济普遍的情况,那么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就应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指针。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树立自主、开放的观念,培育出本地的特色产业,建立并完善制度体制,多方位、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建设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就是培育富有特色且无污染的生态经济产业群,形成以资源富集的市、县为中心,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区域,通过经济效益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其实,对于嘉陵江流域来说,利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才是对该区域内资源的最好开发方式。嘉陵江流域内复杂的自然地貌,诸多的名胜古迹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文化历史水乳交融。嘉陵江流域沿江分布着如昭化镇、阆中市等的诸多古城镇,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在集中对自然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交通路线的打造,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努力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让旅游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在开发嘉陵江旅游业的过程中,建立嘉陵江旅游区域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嘉陵江为纽带,不去管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由流域内各有关旅游景点及相关县市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旅游大区,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与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聚集,使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