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发展范文10篇

  业务发展范文

  一、信贷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粮食储备贷款方式发生变化,主体业务呈萎缩态势。至201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粮油收购企业22家,贷款余额15_48亿元,较2oo9年同期下降2.73亿元,下降率为17.2%;较2O10下降4.86亿元,下降率为22-32%,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央储备粮企业。2011年9月末,5家中央储备粮企业贷款余额为3.14亿元,较20o9年年末下降0.76亿元,降幅为l8.72%;较2010年年末下降1.69亿元,降幅为35.o6%。国家粮食储备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储粮公司改变对下辖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资金供应方式,将20o9年以前一直沿用的按辖区由当地农发行分贷分还,改变为由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这种资金供应方式改变给基层农发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影响了基层农发传统业务的做大,增大了商业性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影响了基层农发行财务收入及效益指标的完成。三是由于国储库的部分粮食库存不是当地农发行贷款资金形成的,加大了基层行对库存监管的难度。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发展迅速,贷款集中度较高。到20l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21.69亿元,占全系统贷款总额的50.78%,其中2010年较20o9年增加3.1亿元,增长8%;2011年1-9月比年初增加5.5亿元,增长12%。该行共有9个基层营业机构,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超过50%的有6个,其中宁远支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全部贷款86%,新田支行占72%,江永支行占63%。这些营业机构业务发展不平衡,贷款结构不够合理。这种发展态势容易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面对政策性粮油贷款拓展资源缺少时,业务发展过多依重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容易走入发展“死角”。其二,单一贷款品种比重过大,单一贷款客户贷款额远远超过一个营业机构贷款总额3O%以内的最高控制幅度,信贷风险相对集中。

  (三)信贷业务营销缺乏科学规划,客户营销后维护难度不断加大。当前在业务营销当中,缺乏科学规划,对区域性信贷业务布局没有合理的统筹安排,容易出现“闻风而动”,“一哄而起”,贷后对客户维护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营销,轻维护,客户维护意识淡薄。缺乏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增量份额,是农发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的意识,缺少对高端黄金客户要重点维护,一般客户要基本维护,限制客户要监督维护的“一企一策”维护认识。二是重营销、轻管理。缺乏将管理渗透到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树立管理好企业也是维护好企业的意识,以至于造成部分客户不顾农发行管理的有关规定,盲目扩张,挤占挪用流动资金。三是重营销.,轻效益。不注重信贷质量和效益的和谐性,缺乏将农发行核心客户放在首位,将黄金客户、优质客户等同于一般客户维护,没有计算客户维护成本,导致客户维护高能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对农发行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四)办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贷款审批流程制约办贷效率。农发行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时间较短,与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从制度完善程度还是经验上都有很大差距。一是目前我行制度规定办理信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业务流程太长、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对存量客户的续贷,成功审批一笔贷款一般需要I一2个月时间甚至更长。二是在对待风险防控上,手段僵化。将原有的封闭管理意识和做法运用到商业性贷款的管理上,陷入层层增加报表分析,层层重复手续来防范信贷风险的怪圈中。三是不能正确处理主业(信贷)与副业(如保险等)的关系。如对保险业务实行捆绑销售,加上评估费、咨询费、企业抵押品的评估过户费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结算业务种类、服务手段、网银业务、银行卡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永州分行营业部一家优良的美元结算制药企业就是因为农发行信贷程序繁杂,贷后管理繁锁,美元结算服务方式落后等原因,在贷款到期前归还了所有中长期、短期贷款290o万元,转投到其他商业银行融资。四是贷款审批流程耗时耗力。农发行CM20o6系统贷款发放流程是由调查人员发起,经客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依次审核、签批后,最后提请行领导签批。在日常工作中,贷款操作经常是到了最后的环节才发现有问题,于是需逐一按原流程退回,重新上报。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造成贷款审批效率低下,企业、基层行埋怨多,农发行形象受损。同时,CM20o6系统贷款流程在省级分行时牵涉的处室太多,相关人员都是兼走系统流程,一旦请假、出差导致流程不能在正常工作日内通过,有的甚至一拖半月之久。

  二、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落实中央2005、2006年1号文件和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以粮油信贷为主体的业务不能弱化。要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继续发展以粮油储备、购销、加工为主体的信贷业务,并作为农发行立行兴行的基础。一是针对基层行粮食类政策性贷款减少的状况,建议农发行总行与中储粮总公司协商改变贷款方式,由统贷统还改为按辖区内由当地农发行分贷分还。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基层行主营传统业务的份量,增加了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能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及信贷资金得到基层农发行的及时有效监管,避免了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造成的资金链过长带来的信贷风险。二是基层农发行在做到“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上,要围绕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信贷业务,顺应粮食产业新的变化,重点发展粮食贸工一体化、乃至于贸工农一体化的优质大客户群体,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的原则,做大做强传统业务。

  (二)客户营销上要做到区域规划,统筹安排,精心抓大,逐步放小。客户营销要坚持择优扶持的政策导向。以执行政策为前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防范风险为核心,实施优质客户战略,对黄金客户重点支持,优质客户积极支持,一般客户适度支持,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予支持。二级分行要对区域内业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对不同县域制定不同的粮油储备、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信贷业务发展规划、不搞“一哄而起”,如:对具备粮油储备、加工条件和优势的县区就以政策性主体业务为业务发展出发点;对已占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定份额的县区就以农业产业化为业务发展的增长点。在精心抓大方面,要与市、县(区)两级政府衔接,争取营销企业有利润、银行有稳定收息来源的大项目,着重支持惠及面广的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与土地整理、储备相关的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逐步放小上,对已准入的资产质量较优、发展前景较好、经营业绩较高、偿债能力较强、银企关系协调的中小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培育,将其从小蚂蚁培育成大象,这类中小企业成长后往往是农发行较为稳定的盈利及低息存款的来源,是农发行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这种扶弱变强的经营理念,符合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宗旨。当然,对于超过风险预警标准,对农发行信贷资金存在隐患的中小企业应坚决的予以退出。但不能一概而论,给予全部退出,这就有孛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宗旨。

  业务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

  1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三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2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信用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信用社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从某县农村信用社近两年中间业务收入看,年实现收入52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为0.17%;年实现收入为128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为0.34%,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非常之小。

  3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笔者认为导致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信用社虽然经历了50多年发展,但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信用社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信用社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4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信用社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4.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信用社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信社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4.2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信用社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4.3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4强化营销、加大宣传

  信用社应系统地开展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荐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一是推行一体化营销策略,实现中间业务综合化经营,做到集中营销与分散营销相结合、重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要把优化营销手段,改进营销策略作为抢占市场份额,促进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宣传。农信社经营机构多数位于“三农”之地,劳务输出旺,并抓住元旦、春节前后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资金回流的契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组织人员在营业网点、途经车站、街头巷尾,摆摊设点,宣传咨询,放送资料,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工作。

  业务发展范文篇3

  中间业务,传统定义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身经营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活动。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功能的不断丰富,中间业务为银行利润带来新的增长点。由于中间业务一般不会形成风险资产,因而不会对商业银行本身的资金和资本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中间业务逐渐成为在日益紧张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下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因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后,致使欧美经济遭受重创。从而导致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额急剧萎缩,中国外贸出口一度持续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在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许多出口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受挫,贷款需求下降,由此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借贷赢利减少。拓展中间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为摸清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体情况,掌握和了解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的措施、成效与困难,笔者对淄博市13家商业银行进行了重点调查。

  二、从淄博市看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体现状

  调查显示:近年来,淄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目前各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有11大类,主要包括人民币结算业务、对公及理财业务、代客资金交易业务、个人及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担保保理业务、资产托管业务、企业年金业务、其他业务等。从调查数据看,2011年全年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89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增长21.13%,占营业收入比重11%。2012年1-3月份,全市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9亿元,同比增加2.2亿元,同比增加1.4亿元,同比增幅52.05%,占营业收入比重18%,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发生变化,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中间业务收入正在成为商业银行三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间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主营信贷业务(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悄然发生变化,正在由注重利差收入向利差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并重转变,由过去只注重传统业务向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过去只注重表内业务收入向表内表外业务综合收益转变,切实优化了商业银行的整体收入结构。以淄博工行为例,该行2009-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5.16%、19.47%、22%,三年累计提升6.84个百分点。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上占主导地位,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明显加快由于在网点、技术、资金、人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目前从中间业务增幅和占营业净收入比重等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走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的前列。2011年,淄博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9.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75个百分点。2012年1季度,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明显加大。如淄博中信、城商行由去年的11%、5.03%分别提高至20%、10.18%。全市商业银行除农信社占比偏低外,兴业、浦发、招商、交行和邮储都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三)信贷规模趋紧背景下,商业银行整体议价能力提高,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幅从收入结构分析,国内国际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及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总额的65%左右,增幅比较稳定;投资银行业务、担保承诺、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和融资顾问等新兴中间业务发展较快,占比35%左右且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在今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普遍收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贷款+中间业务(理财产品)”形式测算银行整体收益作为审批贷款的前提,体现出银行谈判地位提升,整体议价能力的提高。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考核力度普遍加大,在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中间业务的同业竞争面对日益复杂、不断紧缩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贷款均衡投放严格流量管理的政策要求,商业银行上级行普遍加大了中间业务考核力度,全市13家商业银行(含农信)除邮储银行只有业务量的要求没有考核任务外,其他12家商业银行上级行都有严格的考核任务,考核分值比重普遍在10-20%且呈现逐年提高态势,中间业务开展压力增大。各行普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统一思想。二是加强业务管理,进一步强化规范操作意识,加强对所有中间业务收费品种的统一管理,将所有中间业务收入品种纳入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做到颗粒归仓。三是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要求客户经理树立责任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拓展自身业务水平。四是积极倡行“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生存”的理念,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努力打造品种优良、客户满意、银行受益的中间业务产品。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中间业务挖掘潜力不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但尚有很多业务未开展,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仍有较多空白点,未能充分挖掘出潜在的业务品种,造成收入过多集中于传统中间业务,影响了中间业务收入可持续发展。一是没有认真研究中间业务品种适用的客户群,不能正确引导惯用信贷融资和传统中间业务产品的企业综合使用新兴中间业务品种,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达到双赢;二是对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新产品客户认知度低,未能充分挖掘、利用产品,造成很多业务出现空白。

  (二)中间业务产品层次需进一步提升目前,中间业务产品层次不均衡、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在,支付结算类、类等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而高附加值的融资顾问类、交易类、个人理财类、投资银行类以及担保承诺类等创新业务占比依然较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支付结算类、类中间业务品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工作量大、单位成本高,而且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技术含量高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类、个人理财、远期外汇买卖等业务则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而技术含量更高、更具核心竞争优势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利率掉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开办的较少。

  (三)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创新的步伐仍赶不上客户及市场的需求,使中间业务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增长缺乏稳定性,易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许多产品如过眼云烟甚至昙花一现,特别是针对中高端客户的创新产品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尚未开发,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如齐商、农信等地方法人机构,受网络、技术、政策和研发人才等因素影响,中间业务品种、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来自中间业务的同业竞争压力。

  (四)从业人员匮乏,中间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信誉等于一身的特殊业务,因此,中间业务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要求员工既要熟悉传统业务,又要具有创新意识;既要熟悉银行业务,又要懂保险、证券、信托、房地产等其他金融与非金融业务;既要懂人民币业务,又要懂外币业务;既要懂财务管理,又要懂市场营销;既要了解国内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又要了解国际中间业务发展状况与趋势。调查中发现,目前各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不论是公司业务还是个人业务都相对缺乏,人才是制约今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主营信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比重在商业银行的综合收入中会逐步缩小。能否保持银行盈利水平的持续提升,中间业务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坚持在服务企业、服务客户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拓宽收入渠道。

  (一)进一步提升传统中间业务附加值要深度挖掘存量客户资源,努力发展人民币结算、代收代付等传统中间业务,提高收入水平。要顺应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趋势,积极拓展外汇账户,大力发展信用证、结售汇、外汇理财等国际业务,扩大业务领域。

  (二)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是充分发挥投融资顾问业务的敲门砖作用。就融资顾问业务而言,我市的市场尚未成熟,少有纯粹提供融资顾问服务的情况。当下融资顾问业务始终依附在融资业务之上,没能发挥出其作为各项银行产品前期进入的敲门砖的作用。二是抓住机遇发展并购重组业务及上市发债顾问业务。抓住大型集团客户、大型项目融资以及大额流动资金的融资需求,大力营销并购重组等投行业务核心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常年财务顾问业务收入。推行“一户一案”,使企业获得直接显现的财务管理效果,通过常年财务顾问服务稳定投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业务发展范文篇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例如,收款,工资、信息咨询等。

  二、我国银行表外业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缘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和经济不发达,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二)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规范开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表外业务的两大动力是规避资本充足的限制和国际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没有资本充足要求,目前虽有这样的要求,但由于体制原因,国有银行在落实这项监管要求往往不够严格,加上我国还没有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受到来自资本充足方面的监管压力并不大,银行不必像外资银行那样尽力去开展表外业务。此外,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人民银行对利率、资本市场的管理远没有展开,客户对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需求不明显,银行自然对提供风险管理类表外业务持消极态度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尽管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种类少,但是这项业务将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及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战略必争之地。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代办处已经超过400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以其发达的表外业务与我国落后的表外业务竞争,我国银行很可能丧失在这一领域的份额,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实现各类业务零的突破,拥有一定量的客户,抢占市场,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则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先后自营的顺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计算资本充足率,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对每笔或有资产(负债)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或化解风险。

  (三)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建设计算机网络,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四)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业务发展范文篇5

  市局召开了一个全市邮储业务快发展、强发展的紧急动员会,7月28日。会后,市邮政系统掀起了储蓄业务发展的一个新高潮。今天,局把11个网点的负责同志和储蓄业务员请了回来,召开全局职工大会,储蓄业务发展方面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果断措施,目的进一步动员全局职工自我加压,献计出力,恢复增长,加快步伐,尽快赶上全市业务发展水平。对局作出的决定,和刘局长完全支持。同时,市局对局长几年来带领干部职工取得的效果也表示充分理解与满意。借此机会,还要代表市局党委向长期奋战的局干部职工致以高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坚定发展信念,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团结起来。圆满完成邮政全年任务,为我市邮政新一轮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动员讲话,刚才。市局刘局长和李主任、崔局长也从分管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基础上,想再多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就当前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依照提示检查更多资料局的业务发展形势,特别是储蓄业务的得与失、利与弊简单谈点意见。

  一、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迫切要求局尽快实现发展观念的觉醒。

  全市邮政生产经营总体向好的形势下,今年以来。局发展也总体不错。

  全市邮政业务收入已经完成7543万元,7月底。完成年计划60.83%同比增长19.46%全省排名第2位,继续坚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而局业务收入完成720万元,完成年计划58.3%比上年同期增长9.59%占全市比重为9.55%全市邮政准收支差完成3020万元,准收支差实现4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0%可以看出,邮政经济效益在增长。特别是函件、邮送广告等业务较去年有大幅增长,全市比较突出。集邮、速递等业务增速也在30%左右。邮储收入完成了575万元,也完成了计划进度。

  一些局业务发展态势强劲,但是跳出看。速度迅猛,应该引起我高度的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储蓄业务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要求局必需虚心地放开眼界,认真学习,必需走出一亩三分地,走出自我发展的小圈子,看看自身同别人的差异,看看自身存在问题,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树立危机感、紧迫感。认真地进行对比,其实已经不是量上的缺乏,而是质上的差异,前进与倒退的区别。这一切,都值得我去思考。放开眼界,向先进局学习,看什么?学什么?想:

  最近三年,从我市邮政发展要求看。业务收入从的8263万元,11243万元;扭亏为盈而且实现了利润倍增;全省连续三年夺得经济效益杯;南同蒲五局进入全省十强,收入突破千万;东山五局收入大幅增长,等局几度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局。全省邮政第一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率先提出发展邮游产业,胜利创立了部级文明单位。这些成果,都是邮储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的发展必需置身于全市的发展中,邮储的发展必需走在全市的前面。

  近几年来,从邮储业务发展要求看。每年储蓄增长都在8亿左右,今年目标是8910亿三个台阶。昨天累计净增了5.79亿元。也就是说在剩余的130天的时间里我必需增加4.2亿元的余额,才干确保三台阶任务的完成,从而使总余额顺利突破50亿。而在剩余的4.2亿任务中,局又占了一个不小的份额,有4000多万。

  局、局已经分别完成了60008000万的三台阶发展任务,从各县市的情况看。而且局对年内净增突破1亿元充满信心,局逾越一亿没有问题,局余额净增已经逾越一个亿。回过头看,局累计净增大概是3500万元,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市场净增占比都是靠后的与、绝对净增额在一个档次,市场净增占有率也仅有11%与23%市场占有率是不相称的

  全县生产总值上半年完成10.64亿元,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看。比上年同期增长13%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9元,增长了31.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89.83元,增长了13.7%从这两组数字可以看出,邮政业务的增长是低于县域经济速度的地方经济相应不错的情况下,邮政储蓄的增长体现在哪里?同期出现负增长是不是不应该呢?

  储蓄余额净增在7000多万,从自身发展要求看。增长速度在100%净增接近一个亿,增幅也有30%多。而去年虽然有所减少,也完成了6000万。那么,今年余额净增较往年差这么多,农村网点排名大都在80位之后,还有的曾经是倒数的这是不是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呢?

  今年业务收入中储蓄占到79%而这79%收入靠现在3500万的净增水平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主要得益于年初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从业务收入的要求看。明年业务增收也主要决定在今年底的储蓄完成情况。如果今年实现7800万元的净增任务,仅这块余额就可以稳稳地拉动明年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

  局已经连续进入全省邮政业务发展十强局,从全省邮政十强局的要求看。如果要确保十强局发展位置,必需保证邮储这个大项不出问题。而从今年上半年的位置看,局在全省邮储收入排位是第5而余额增长已经排到35如果今年赶不上去,明年收入绝对要往下落,对整体排位势必形成有利局面。

  完成储蓄任务,所以。事关大局,事关邮政的明年以及更长远发展,事关邮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荣辱得失。现有的3000万增长水平不是邮政应有的水平,不符合邮政历史水平、发展环境与现有优势,不能代表和体现邮政人的守业能力与水平。发展邮储业务的观念上,全局职工必需转变、必需统一。必需把目光放在全县、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必需以为戒,学警示,设警戒,敲警钟,必需以局、局为赶超目标,必需以十强位置为制高点,向前看,向上赶,向好转。

  二、清醒认识。

  市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储蓄业务的快速发展。5月,今年以来。分别在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依照提示检查更多资料召开了两个储蓄经营分片座谈会,提出要年内突破50亿元。后来,市局在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把储蓄业务当作生命线工程来抓。再后来,市局召开了储蓄业务强发展、快发展动员大会,对出现的险峻形势及时进行了应对。市局也自我加压把全年净增目标定在10亿。再后来,对分局、局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加压—发展的氛围。

  完成7800万元的净增任务,对而言。目前差别有4200万元,前8个月已经完成的1.2倍。什么是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这就是轻飘飘的胆子已经压在领导班子的肩上,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肩上。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要恢复快速增长就要用130天的时间达到前面230天的水平,并且要使出12分的力气。这时候,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是一种境界,颓废失望,坐等失败降临又是一种境界。清醒认识、自我加压是一种方法,喊难叫苦,低头躲避也是一种办法。那么,邮政职工会是什么样呢?

  就数来多了关于,始终有一种亲切,也有一定的理解,除了市局。对邮政,从没有失望过。今天的会议,高兴来,应该来,也值得来。第一,认为是一个资源宝地,一个发展基地,一个创业福地。第二,感觉邮政发展的底蕴深,基础好,队伍强。第三,有了这两个扎实基础,邮政职工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打倒,赶回100天的差异是绝对有希望的

  有着世人瞩目的品牌优势。86年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首先。97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8.3万人,门票收入1925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1.72亿元。旅游的品牌在做大做强,这个巨大的品牌下,有没有邮政为之添色,邮政有没有发展的空间?

  有47万多人。艰苦守业、崇商观念、笃守信义的晋商文化底蕴赋予人精明强干的性格,其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品质又使人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邮政职工中更是不乏能人,如果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任何发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一些乡村建设加快了速度,第三。秋雨新城等大型项目进度很快,一定水平上资金压力已经缓解。社会上的违法集资等现象也基本遏制住。同时,银监局对邮政储蓄的监管工作也步入规范,对邮储骨干网点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邮政目前储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因此。一些影响因素在逐渐减弱,一些积极因素在逐渐显现。任务就是自我加压,内部机制上作文章,下工夫。通过强身健体,增强竞争力,强手如林的对手中抢拼。纵观未来的发展,以发展论英雄、以实力论地位、以速度论成败,所处时代的特征。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严峻,任重道远。不突破这些思想上的障碍,不突破机制上的束缚,不克服害怕压力的心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的问题,就不可能打下较长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团结一心。

  怎么做才干使压力转变为动力,怎么做才干完全解决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干完成任务目标,怎么做才干真正使全局上下“动”起来、发展政策“活”起来、余额增长“火”起来。想,最根本的一点:团结一心,放开手脚。

  局也一直在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加快邮储发展。年初提出的不管邮储政策怎么调,其实。早增余额不动摇;不管邮储政策怎么变,发展余额最关键”思路就很正确。而且又逐渐调整了储蓄业务机构,延长了营业时间,加大了风险抵押力度,把一个储蓄点搬迁回了县局。一系列的措施在地方经济发展有所困难下,尽快扭转了余额下滑的有利局面,并且走上了较为正常的增长轨道。

  防止今后继续影响发展。上次在祁县局作调研,但是局余额发展缓慢的原因我必需认真分析。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在人,内部,尤其是一些干部职工怕、冷,怕什么?怕竞争对手!怕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强大攻势,对什么冷?对储蓄发展漠不关心,高高挂起。竞争对手的强大,正是由于我软弱。内虚而外侵,正是由于我内部机制的不健全,才让别人有了可趁之机。想与祁县局相比,因素也不外乎几个:一是人员,二是政策,三是资金。

  首先要强调团结。局长曾经说过:团结就是生产力。任何影响发展的杂音都要排除,说到人员。这是领导班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团结的前提下,要按照“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腾位子、影响发展摘帽子”原则,树立“无功就是过”思想,维护团结求发展的大局。要充分发挥组织力量,尤其是当前任务重、压力大,越是这种时候,党员和干部同志越要站出来,越要咬紧牙关坚持住。看看在这次储蓄超凡规发展中,大家能不能起到带头作用。团员青年、技术能手也要积极站出来,业务发展中带头去干。还要动员离退休的老同志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有人带头是好的一面,如果有人意志消沉,甚至搞歪风邪气,那就是坏的一面,也绝不客气。

  其实就是放开手脚的问题。也就是困难不要讲,说到政策和资金。方法自己想,路要自己闯。这次有局长亲自分管储蓄业务,并制定了许多发展措施,觉得完全体现了局领导班子完成全年三台阶任务的信心与决心。有了信心,还要放开手脚,市局是会给予大力支持的尤其在调动职工积极性上,要让干部放开手脚干,让职工放开手脚跟着干。不要怕职工挣的多,不要怕在储蓄业务上付出的多,回报更多。不要怕得罪人,今天不得罪人,明天就是永远对不起职工。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能够力挽狂澜的专业营销队伍。一定要学习先进局的发展经验,融会到自己的政策中。一定要把储蓄业务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不惜代价地发展好。另外,储蓄专业化经营的问题上,要客观实际地看待与处理,要让专业化经营的作用尽快发挥起来,促进邮储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农村支局储蓄发展滞后的现象,要大胆、大力采取措施。

  业务发展范文篇6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业务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小微贷款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势头向好,初具规模。(1)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提升。由依靠存贷款利息差的传统经营方式转向积极开拓衍生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例如:在开展传统存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代销金融理财产品;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短期旅游贷款等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贷款品种,提高中间业务及金融衍生品业务收入,创新意识显著提高。(2)金融衍生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摸索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成功发展经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搭建了较为丰富的创新业务产品线,推动了营业利润的增长。(3)金融衍生业务的迅速发展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其在银行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并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主要分布在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也相应表现出集中的状态。其中,资产规模排名前20位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获得的收入占据全部商业银行同类业务总收入近90%的比例,市场竞争效率并不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作为向企业发展提供输血功能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2.“小微贷”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重要性。“小微贷”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授信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经营规模、人员数量、管理权集中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同的行业适用的划分标准并不相同。以工业和信息传输业为例,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在20人~30人之间,营业额在300万元~2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信息传输业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100人之间,营业额在1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与传统的中小企业相比,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营情况尚不稳定。因此,其贷款需求也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短”即贷款期限短,满足小微企业的生产需要即可。“小”即贷款金额小,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财务管理成本。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在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压缩“小微贷”业务的单笔贷款规模。“频”指由于贷款需求的周期短、金额小,导致贷款申请的频率增加。“急”指小微企业的发展通常缺乏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也难以进行合理安排,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要及时补充,来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衡量经济健康程度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一旦经济趋向萧条,小微企业最先受到冲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注册企业的总数中有近90%是小微企业,全年企业总产值的60%和企业总利税的40%来自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分布广,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的局势下,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中间业务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然而,“小微贷”业务具有期限灵活、利率水平高的特点,市场需求大,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新的助推器。总之,“小微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源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金融政策对“小微贷”业务的扶持情况。201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小微企业授信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企业授信总数,且最近半年每月月末平均授信余额占该行对企业授信的余额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和计划单独列市的授信客户数占比要在70%以上,其他省份在60%以上),各地银监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允许其免于“每次进行批量申请的时间间隔要大于半年”的规定,同时进行多家同城支行的筹建。在小微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合规监管问题上,银监会通过差异化的考核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如果采用内部评级法,则参照零售贷款选用优惠的针对资本的监管要求。风险暴露是金融业的专业术语,指小微企业一旦违约,商业银行承受范围内的风险信贷余额。目前,监管层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业务,并选择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斐然、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发展,引导其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成功推行的案例介绍。北京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开展小微信贷业务较早,并获得成功的银行,始终走在金融服务创新的前列。2001年,北京银行针对企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设立了服务中心,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的拓展;2003年推出“瞠羚计划”,为中关村内的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经营的企业提供贷款;2005年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成协议,打造融资E路通业务;2007年参与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小微企业设计的信用贷款工作试点;2009年成立北京市首家提供信贷支持的专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科技型小微企业;2010年,与海淀区政府达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协议,协议金额近300亿元,并为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内的优质、小微、高新企业提出主动授信业务方案;截止2011年5月初,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服务园区内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近2000家,发放贷款金额500余亿元,资产总值达1200余亿元,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信贷工厂”的经营模式,通过批量的营销推广、标准化的审贷流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特色化的激励方式,提高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创新型和成长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能力。光大银行在拓展“小微贷”业务的过程中,针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特点,推出了“小微设备贷”。小微设备贷根据“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在经销商和厂商提供双重回购担保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对购进设备进行抵押。小微设备贷的创新推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改善了机械工程领域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北京分行是光大银行开展小微设备贷的主要分行,在取得初步的成功后,该行加大了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的走访和沟通工作,完善业务流程,提供及时、高效、与企业需求密切相连的金融服务。由于小微设备贷的成功,光大银行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表彰。截止2012年中旬,光大银行小微贷款的客户总数已超过1万户,贷款金额达1000亿元,北京分行的小微设备贷客户达50余家,发放贷款金额40余亿元。

  二、“小微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存在虚假授信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及时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一旦小微企业为成功申请贷款或提高贷款额度出现伪造经营材料的情况,商业银行则会出现虚假授信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商业银行难免产生对小微企业惜贷的行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无法取得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单笔贷款额度低导致贷款成本高,降低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信息分散,无形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息采集成本。以一般的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为例,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通常在2000元~100万元之间,差距过大,平均每户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约为4万元。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额度大小,每笔贷款的放贷成本是基本相当的,即一笔1万元的贷款与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成本基本相同,但收益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经营机构,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而单笔额度较小的“小微贷”业务资金回报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动力。此外,企业的资金申请额度通常与企业经营规模相匹配,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抵押物不充足,缺少担保措施,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便难以及时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

  3.“小微贷”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难以充分匹配小微企业需求。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对“小微贷”业务的投入,但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对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的细分,没能根据小微企业差异化的经营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存在服务空白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与实际需要相契合的小微贷产品,错过发展良机。例如,以餐饮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做比较,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定,可以采用每日还款的方式设计小微贷产品;批发企业由于会有先发货后付款的情况发生,每日经营现金流并不稳定,在收到货款之前甚至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适宜采用每月定额还款的模式。总之,目前商业银行“小微贷”产品的创新性不足,品种单一,只能满足部分小微企业的需求,难以充分覆盖不同领域内小微企业的多样性需求。

  三、解决“小微贷”业务开展问题的办法探讨

  1.提高信贷队伍专业性,充实“小微贷”业务监督力量。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点,信贷队伍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屏障,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微贷”业务的推广质量。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队伍的技能培训,吸纳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修养,强化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业务监督水平。在审查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料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宁稳不急,一旦发现不合规的情况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要及时纠正,强化细节管理,保证每笔信贷业务的合规,风险可控,防范虚假授信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可以借鉴第三方提供的专业信息辅助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或根据小微企业贡献的税费及员工的工资福利情况对信贷资料进行验证,加强业务监督。

  2.放宽小微企业的还款率要求,实现差异化利率。小微企业由于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信贷风险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必将会放弃小微企业,将信贷资金转向经营较为稳健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在2013年银监会的《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合规问题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此举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促进“小微贷”业务发展的有力探索。小微信贷业务“短”、“小”、“频”、“急”的特点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因此,小微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以高利率弥补高成本,追求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平衡。当小微企业创造的利润可以覆盖其贷款成本,银行又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弥补了业务风险时,就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双赢。商业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可以对及时还款、信誉较好的小微企业给予循环贷款利率优惠的待遇,实现动态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开发与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信贷产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在“小微贷”业务的新战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小微信贷的创新可以从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小微企业分布广、情况复杂。即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经营情况也千差万别;同一家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资金需求情况也并不相同。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小微贷”产品虽然不断增多,各具特色,但真正站在小微企业的角度考虑,真正满足小微企业需要的并不多。其次是创新贷款模式,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可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单独抵遇风险的能力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团体信贷、群集信贷、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弱担保、信用担保发放贷款。以团体信贷为例,将经营类别和风险水平相似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效果,有效解决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抵押物的问题,降低商业银行对“小微贷”的交易和监管成本。结论: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困扰已久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是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商业银行增加新的利润点,寻求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小微贷”业务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开拓空间。另一方面,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增加客户储备,拓宽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海垚.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品借鉴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

  [2]张伟如.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14.

  [3]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4]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2.

  [5]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6]黄蕾.A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13.

  [7]陶彦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8]张超.国内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9]张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0]吴琼.微小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3.

  [1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12]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1).

  业务发展范文篇8

  一、粮食收储政策演进与农发行信贷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40年来,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粮食生产能力逐年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到2007年的5万吨,再到2013年的6亿吨,并且连续6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伴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化,粮食购销体制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从保护价收购到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从玉米、油菜籽、大豆退出临时收储实行市场收购,再到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调低、与市场价格基本接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为解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到位而导致的挤占挪用粮食收购信贷资金,致使出现“卖粮难”和收购“打白条”现象,国家在1994年成立了农发行,可以说,农发行是“因粮而生”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始终把服务、支持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作为最主要最核心的业务,20多年来“伴粮成长”“随粮壮大”,粮棉油贷款2016年超过2万亿元,农发行的粮食信贷政策成为了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变化,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相应进行了调整,制定并完善了“购贷销还、库贷挂钩”的封闭运行管理体制,从全力支持保护价收购、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收储,依靠政策性收购解决粮食购销问题,到提出“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即由政策性业务为主向政策性和市场性业务并重转变,以粮食收储为主向粮食产业链发展转变。

  二、粮食市场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发展路径依赖严重,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准备。国家2014年启动了主要粮油品种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大豆、油菜籽和玉米先后退出政策性收储范围,最低收购价格也逐渐与市场价格接轨。面对政策的调整,各级行存在发展市场化业务的畏难情绪,缺乏转变经营理念和转变业务发展的主动性。以政策性业务为主,贷款风险小,做起来相对比较简单。现在逐步转向市场化,相对政策性业务更复杂,更辛苦,且收益低,各级行业务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营销手段不够、企业基础较差,并没有完全做好业务转变的准备。(二)存量业务资产质量不高,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信心。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受宏观经济影响,从事市场化业务的实体企业面临需求不振、销售不畅、资金紧张、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加上一些市场化粮食企业不顾自身实际、不安于主业,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盲目扩张产能上项目,盲目转型进入房地产领域,盲目涉及民间集资融资,导致资金链紧张、断裂,最终反映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存量粮棉油龙头加工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大致在20%左右。一段时间以来,谈粮食市场化业务“色变”,完全失去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三)市场化客户培育不充分,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载体。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行情的波动,以及农发行对政策性业务的依赖,主动退出了一些风险企业、市场淘汰了一些劣质企业、商业银行“挖走了”一些优质企业。根据目前粮油市场客户整体情况看,大型优质客户比例不高,粮油企业存在规模偏小、利润率偏低、担保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情况,导致目前农发行粮油市场化客户数量偏少,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载体。2017年末参与市场化收购的贸易和龙头企业共1501家,与2012年末相比,贸易企业减少912户,龙头企业减少1510户。(四)信贷制度、流程、产品、服务不适应,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手段。一是业务流程长。业务办理设置环节多,信贷业务都从最基层发起,涉及层级多、人员多、流程长、效率低。二是权限过于集中。评级、授信、调查、审查、审批权限基本集中于省级分行,导致工作标准不一、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三是办贷资料重复提交。在发起评级、授信、调查等业务流程时,由于无法实现办贷资料的共享,基层行只能重复上传,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四是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信贷产品分工过细,产品用途限制过多,管理措施不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五是缺乏差异化服务。经营管理一个标准,对政策性业务和市场性业务一刀切,不区分客户的层级、企业的规模、信贷的品种、贷款的额度,所有客户是一样的业务办理流程,对优质客户缺乏绿色办贷通道和优惠措施。(五)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配套,缺少发展市场化业务的动力。一是内部利益机制不配套。虽然对粮食收购贷款的系统内借款利率实行了优惠,但利差仍小于中长期贷款的利差,加上计提拨备,即使不算管理成本,基层行发放粮食收购贷款处于亏损。粮食企业普遍经营较为困难,在存款、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不能给基层行带来综合收益。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农发行坚持两个从严,对不良贷款问责力度大。由于还无法做到精准问责,实现尽职免责,往往是与贷款有关的人员全部问责,导致人人自危。不发展市场化业务已经成为了不少基层行和人员的逆向选择。可以说,风险防控的压力、约束机制已层层传导到基层,但发展业务的动力、激励机制远远没有建立起来,普遍存在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业务发展路径探讨

  农发行粮食信贷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流通、储备、加工环节,出发点是立足于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改革、解决粮食“卖难”问题,对产业的支持不系统,基本呈零散式、碎片化。根据粮食产业的发展趋势,粮食信贷业务应坚持两个转变,即:由政策性业务为主向政策性和市场性业务并重转变,以粮食收储为主向粮食产业链发展转变。在业务发展模式上,研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粮食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对产业链的支持。第一,粮食全产业链模式。以优质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从生产、采购、加工、销售,构成完整的“产购储加销”相衔接的产业链。一是产业链向生产上游延伸,以“企业+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开展土地流转、订单收购,掌握优质粮源。二是产业链向收购上游延伸,通过与购销贸易企业合作,由其代收代储,利用其闲置仓容,解决原料收购和存储。三是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加工成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成精深加工产品。四是拓展下游销售渠道,线下在超市、食堂销售,线上在天猫、京东、我买网等网络平台销售。具体操作:以组合贷款的方式贷款给优质龙头加工企业,企业根据不同用途,使用对应的贷款品种。该模式的优点:可以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劣势,有效降低种植和收购成本,保证原材料和深加工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该模式的局限性:推广范围有限,只适合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强、主业突出、配合农发行监管的少数大型龙头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第二,向生产环节延伸,支持绿色优质原粮供给模式。规模化、机械化、职业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趋势。为适应粮食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配合粮食、财政部门开展的“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食”,支持核心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引导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支持核心企业掌握优质绿色粮源,探索发展多元化、混合型的现代农业模式。向生产环节延伸,应是粮食信贷转型、支持产业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探索“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信贷模式。核心企业可以有三种类型:龙头加工企业、购销贸易企业、政府平台公司。贷款对象分别是龙头加工企业、购销贸易企业和政府平台公司,合作社充当中介角色,向下与龙头加工企业、购销贸易企业和政府平台公司签订订单,为其提供原粮;向上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收购原粮。合作社与农户根据双方意愿,可以采取“流转”和“托管”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流转”方式是农户收取流转费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合作社,种植收益归农业合作社;“托管”方式是农户支付一定的托管费用,由农业合作社提供代种、代管、代收的全流程服务,种植收益仍归农户。该模式的优点:通过农业合作社,将松散型农业链条转化为紧密型,构建产、供、销纵向一体化合作关系,一是有利于解决农户获得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保证绿色优质原粮的供应,并缓冲因农户违约给龙头加工企业、购销贸易企业和政府平台公司带来的风险。该模式的局限性:龙头加工企业、购销贸易企业和政府平台公司必须具有较高的信誉,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与合作社的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合作社的履约率较高。第三,“购储加”对接模式。该模式是核心龙头加工企业的上游购销贸易企业为其提供原粮的订单融资模式。具体操作是依据购销贸易企业与核心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向购销贸易企业发放贷款,并以应收核心企业的账款设定质押。该种模式的优点:一是与购销贸易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委托购销贸易企业代收代储,节约了加工企业对仓容的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了购销贸易企业的闲置仓容,支付的保管费用为购销贸易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营利润;二是农发行对购销贸易企业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实际由购销贸易企业转为核心龙头加工企业,降低了贷款风险。该种模式的局限性:一是龙头加工企业自身仓容不足才会对购销贸易企业具有依赖性,二是购销贸易企业与龙头加工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第四,流通环节仓单质押模式。该模式是根据辽宁港口为研究基础,指以物流公司为核心企业,该公司作为连接粮食收购的供应方和粮食加工需求方的桥梁,将确认合格的入库粮食作为质押物,向农发行申请贷款。具体操作:物流公司与需求方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按合同约定,需求方客户首先支付20%预付定金给物流公司,该笔预付金打入企业在农发行的账户,物流公司根据需求方客户的要求与供货方签订采购合同。供货方垫付收购资金进行粮食采购,并陆续分批次将粮食集中运送,物流公司进行检斤验质,入库储存。物流公司提供入港验收单、标准仓单向农发行申请贷款,后经农发行现场核实评估,办理仓单质押后,发放贷款给物流公司,该公司获得贷款后支付80%的收购资金给供货方。余下的20%粮款,一是按照运送至物流公司的粮食数量,供货方开具全额发票后,物流公司再向其支付10%货款;二是在粮食运输到需求方,被接收后,再将最后的10%粮款支付给供货方。该模式的优点是解决需求方收购资金不足和运输紧张的困难,且对粮食流通体系有积极的作用。该模式的优点:在当前市场化改革深入,粮食流通加快的背景下,港口及大型物流企业已不局限于自身仓储设施建设、粮食购销等业务,其作为资金和物流的桥梁连通上下游企业,以自身信用及融资能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完成购、运、储、销全流程,即将粮食的源头供应方和终端需求方结合,实施一种按需采购,中间控制,以资金和物流做保证,最终实现快购快销、高周转、低风险运营,实现多方共赢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局限性:一是港口或物流节点货物的吞吐量,二是上下游应具备稳定的客户源。第五,主食生产支持模式。该模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精神,将米、面、玉米、杂粮等粮食生产向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延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该模式符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支持企业从田间原料生产、主食产品加工、到餐桌,按照“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或“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餐饮门店”的方式,支持企业研制生产营养、安全、健康、方便、实惠的绿色多元化主食产品,并鼓励和支持主食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该模式的优点:通过粮食产品的深加工,去库存、促消费,不仅使粮食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同时大大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农业工业化水平。该模式的局限性:一是生产优质主食的企业有限,主食企业面临技术支撑缺乏、工艺落后、食品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生产问题;二是主食产品品质缺少特色,普遍竞争力较弱,盈利能力较低;三是农发行目前对主食加工企业支持较少,需要加大新客户营销力度。第六,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做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延伸对各环节企业的支持,供应链金融产品分为三类:应收类、预付类和存货类。根据农发行粮油业务的特点,可操作性较强的是存货类融资,存货类融资主要分为现货融资和仓单融资两大类,现货质押农发行已经在做,仓单融资里又包含普通仓单和标准仓单,为提高风险可控性,标准仓单质押的可行性更强。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是指客户以自由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标准仓单为质押的授信业务。标准仓单指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制定的,货物在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完成入库商品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并在交易所注册,可在交易所流通的实物提货凭证。是由期货交易所的信誉作保证的物权凭证。该模式的优点:对于客户而言,相比动产抵质押,标准仓单质押手续简便、成本较低。对银行而言,成本和风险都较低。此外,由于标准仓单的流动性很强,也利于银行在客户违约情况下对抵押物的处置。

  四、实现粮食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业务发展范文篇9

  一、影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制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认为金融同业的竞争、城乡差别、政策体制和信用社内部建设是影响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金融网点竞争的影响。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乡镇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开展的业务种类与信用社趋同,在网点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和服务功能方面都优于信用社,竞争性和功利性强而互补性较差,农村居民在储蓄观念上对传统的专业银行认可程度较高。传统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仰仗几十年的经营和管理,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已经深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在竞争储蓄市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金融企业的综合优势,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意识和文化领域得到了综合认可、接受,农村信用社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

  另外,近年来邮政储蓄业务迅猛发展,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付给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高于现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2个多百分点,在利益机制驱动下,邮政储蓄业务迅速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渗透,甚至不惜采取非法竞争手段,争夺农村资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抽走了大量的资金,每年有近7000亿元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城乡货币供应量差别的现实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我们知道M1和M2的构成。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从上面的构成分析:由于我国的乡镇大部分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和机关职能单位设置对配套功能的要求。现实的企业布局和机关部队的驻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或城市边缘地带,他们所掌握的大规模货币总量M1、M2中的企业存款和机关部队存款又以货币存款的形式集散在他们的布局地和驻地。因而他们的货币存款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银行。加之在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的相对落后,国有银行的服务优势已经得到扎根,农村信用社在这块业务上明显失去了先机。截止2007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2981.2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机关存款为533937.94亿元,占44.98%;农业存款8680.98亿元,仅占22.66%。

  3.财政资金分配的制约因素。在政策方面,我国许多现行制度不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如国家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保险公司的有关款项不允许存在农村信用社。再如在近年地方政府推行的地方财政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地方所有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由地方财政核算中心核算,资金帐户统一在指定银行开设,更加加速了区域存款货币总量的集中。为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的发展又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4.电子化建设的影响。在电子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信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了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推广,紧随其后邮政储蓄也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快捷的服务、方便的通存通兑结算,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业务核算电子化已远落后于他人了,电子化进程滞后,结算渠道不畅,成了阻挡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最不和谐的因素。

  5.业务创新的影响。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国内金融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国外银行业进入的冲击,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客户需求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业务类型,例如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顾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有一部分已经通过其他金融企业进入到了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到了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的组织。

  6.农村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随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目前在农村地区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着眼于农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理财产品,致使农民朋友参与基金买卖、期货交易、股票投资等相关产品的几率不断攀升。全国股票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受我国股市行情连续上涨的影响,2007年1至9月沪、深二市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就达371168.32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了280699.41亿元,增幅为310.27%。从某种程度上也分流了农村地区的一部分储蓄存款。

  二、做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对策

  怎样突破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是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从职工思想作风的提高、涉农管理体制的理顺、信用社竞争手段和工具的完善入手来得到破解。

  1.提高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改进支农作风。认真领会和宣传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为“三农”服务的方针,在员工的思想上树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改变工作作风,做好柜台服务,同时鼓励员工跨出大门到家庭院户,田间地头宣传,与农民促膝谈心交朋友,动员群众把有限的钱存到农民“自己的银行”来。发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推出流动储蓄、汽车储蓄、电话预约存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吸储手段,把聚财生财的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把储蓄业务办到农民兄弟的身边。改变坐等送钱的看门生意及“死”储和靠制度措施的“硬”储,将主动上门精心“揽储”、上门热心“劝”储和尽心开源“活”储同电子信息化相结合,解决农民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推行客户经理制和联络员制度,培养信用社的“黄金客户”,使之成为信用社的生息基地。注重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从而达到存贷两旺的良好境界。

  2.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城乡差别对农村资金的分流效应日渐明显,企业、机关和财政在资金的再分配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引导着大量农村资金的分流。首先,政府应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镇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乡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问题,为企业的落地扎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部分企业能扎根资源地;其次,政府还应减少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直接干预,应当建立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农村信用社办理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存款业务,而不是简单的上收、下拨,让农村资金能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适当的形式返回农村金融市场。借此,增加农村企业、农村机关团体和农村预算资金形成的存款货币总量在M1、M2中的占比,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业务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政银合作;小微信贷;业务模式;业务风险;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转型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致力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亦积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政银合作已成为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于坚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来说,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也是需要大力拓展的重点业务领域。

  1我国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基本模式

  1.1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模式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模式,即引入政府注资或政府控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该模式一般涉及三方主体,即作为资金提供方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小微企业和作为担保提供方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因为对借款对象的押品无特殊要求,产品适用性较强,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和行业分布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一直被视为小微信贷的基石性业务。由于政策性担保公司较之民营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更强、担保费率更低,故更加受到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的青睐。这也是当前国内最主流的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的业务模式,但由于需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门槛较高,因此又催生了其他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的业务模式。1.2政银风险分担模式政银风险分担模式是指政府与商业银行对小微信贷的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担。该模式不但涉及作为资金供求方的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还涉及作为风险分担资金出资方的政府部门和作为风险分担资金管理方的第三方企业法人。在业务实践中,视政府部门具体要求,还可酌情引入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引入保险机构保证保险等作为辅助增信措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占据了政银风险分担模式的较大份额。其中,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与国家部委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自上而下进行切入;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则依托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进行项目营销;股份制银行较少介入该模式。1.3政府账款担保模式政府账款担保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应付账款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小微信贷模式。该模式一般至少涉及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作为应付方的政府部门以及作为资金需求方和政府资金应收方的小微企业。政府账款担保模式以小微企业对政府相关机构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一般视为供应链融资的变种。根据政府应付账款的不同,分为政府采购贷款、政府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贷款、政府补贴质押贷款等子品种。1.4政府信息筛选模式政府信息筛选模式是指商业银行根据政府提供的小微企业信息信用数据,对客户进行筛选,并给予其融资支持的业务模式。一般来说,该模式融资以信用贷款为主体,以政府提供的小微企业纳税数据、开票数据等作为银行授信决策的依据之一,一般涉及三方交易,即作为权威数据提供方的政府、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小微企业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银行。目前,政府信息筛选模式正在逐步由传统线下模式向线上作业转型。政府部门通过专线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相关数据信息推送至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设计信用打分卡,对小微企业进行自动化授信判断。对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商业银行甚至会将其纳入“白名单”,对其发起主动授信。

  2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2.1法律风险对于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来说,除政府信息筛选模式属政府对银行提供信息支撑外,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政29—第34卷银风险分担、政府性账款担保等均涉及政府增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已明确指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因此银行在设计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产品时,必须确认交易结构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要求,不得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等法律风险。2.2信用风险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政银风险分担、政府账款担保等模式因政府增信的介入,政府信息筛选模式因政府信息的介入,扩大了银行小微信贷的客户准入范畴,让银行把一些本因押品不合格、信息不健全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客户重新纳入进来。这时,如果银行一味放松客户准入条件,超过合理规模后,可能导致贷款企业更多地爆发信用风险。此外,政府及其合作方出现信用风险的事件在小微信贷实践领域并不鲜见。例如,2014年下半年,河北融投担保集团爆发实质性风险后,河北省国资委将河北融投的大股东河北融投控股集团转至河北建投集团托管,暂停河北融投包括代偿、履约或释放抵押物等在内的全部业务,合作方信用风险全面爆发。又比如,个别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单方面撕毁政银风险分担协议,拒绝银行合理的代偿诉求,导致相关风险分担迟迟无法兑现。2.3操作风险与传统小微信贷业务相比,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涉及的交易对手更多、交易结构更趋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该类业务的操作风险管控压力相对较大。政银风险分担类小微信贷业务的交易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商业银行、政府及其合作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通常难以头尾兼顾、全面完善,有时会导致后续具体业务流程中,有关各方对个别条款理解不尽相同,从而为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政府及其合作方的项目执行不规范,也会给商业银行推动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造成种种麻烦。比如,某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与银行合作为“双创”类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但国家对“双创”企业尚无明确划型,政府主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在实际执行层面困难重重。2.4市场风险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定价权一般掌握在政府手中。从业务实践看,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利率上限一般控制在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下。政府指导利率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政银合作类小微企业扶贫贷款利率仅为1.08%,单纯依靠利率甚至不能有效覆盖成本,更无法覆盖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利率风险,确保相关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项目一旦启动,在无特殊情况发生的前提下,一般很少会中途叫停,即项目具有永续特征。这意味着该类项目必然面对政府换届、宏观政策变动等变化,一旦发生“新官不理旧账”,政府增信落空的情况,就可能引发相关业务风险。此外,这些项目的永续性均以合作地方政府财力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但受限于《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只有中期预算规划和年度预算,并无可与相关项目永续性挂钩的政府长期预算机制,政府财力可持续性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3邮储银行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自2009年开办小企业法人贷款以来,便向广大小微企业投放了大量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2014年起,邮储银行借势国家小微企业和小微金融政策红利,持续创新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产品和模式。截至2017年9月末,邮储银行政银合作类小企业法人贷款结余金额338.00亿元,占全行小企业法人贷款余额的18.66%;本年净增55.42亿元,占全行小企业法人贷款本年净增金额的20.65%,在业务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目前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实践中,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各家商业银行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既有因分支机构客户准入不严造成的客户信用违约等老问题,也有政府单方面撕毁政银合作协议造成的代偿难等新风险。仅邮储银行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就达到3.65%,虽然低于全行小企业法人贷款不良率水平,但10.32亿元不良余额的压降压力依然巨大。因此,有必要在梳理政银合作小微信贷业务主要模式及相关业务风险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邮储银行推动该类业务发展的策略。3.1市场开发策略3.1.1政府政策导向从中央政府层面看,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宏观政策对小微金融的扶持。《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显示出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发挥宏观政策对金融行业引导作用的决心。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同级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使各个地方政银合作小微信贷推动的成功经验在较短时间内被快速复制推广。比如,2014年,江西省财政厅、工信委率先推出了政银风险分担的财园信贷通模式,在取得财政部及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后,该模式迅速被贵州、四川等省级政府所吸纳。贵州省政府推出贵园信贷通模式,几乎就是财园信贷通模式的翻版;四川省政府则结合地域特色,在江西模式的基础上打造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园保贷模式。3.1.2宏观经济走向小微企业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一般来说,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保障民生等,政府有动机出台更强有力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使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各国政府依然会通过多种手段,积极介入小微信贷扶持领域,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美国政府于1953年设立了美国中小企业局,旨在保护美国中小企业的利益,为其提供帮助、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在30—金融领域,美国中小企业局作为联邦政府独立机构,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并为那些即使有中小企业局担保但仍无法获得贷款或获取其他资金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贷款。根据媒体披露,目前在美国2600万家中小企业中,每年有100万家企业能够从中小企业局得到直接贷款或贷款担保支持。近年来,该机构已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超过900亿美元(约61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担保。3.1.3小结综合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经济走向,或可做如下判断,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政府仍将积极推广各种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模式。而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地方政府亦将持续参与并推广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项目。从国际经验看,美国中小企业局始终将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领域。因此,邮储银行对于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应采取积极介入的市场开发策略。3.2区域发展策略3.2.1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小微金融扶持政策呈现出中西部地区重财政投入、东部地区重信息信用环境建设的普遍趋势。西部地区更加注重政府财政资源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宏观调控,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银行信贷资源支撑小微企业发展。东部地区则更多地投入资源,用于改善社会信息信用环境,着力发挥市场在小微信贷方面的资源配置作用。从全国来看,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模式虽普遍适用于全国各个地区,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的差异,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注资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因此更加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青睐。而政银风险分担模式因其财政撬动作用显著,更加受到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欢迎。政府性账款担保和政府信息筛选模式则更加适用于社会信息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行为规范的东部地区。3.2.2贷款行机构能力水平鉴于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操作性风险较大等情况,邮储银行必须妥善考虑贷款行的能力素质,制定相关区域发展策略,从而防范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目前来看,邮储银行对于机构小微信贷业务的考核,主要涉及规模、质量、收益三方面的指标。对于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来说,这一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但收益指标除囊括通常的小微信贷利差收益和小微信贷客户综合收益外,还须考虑政府及其合作方的综合贡献,比如政府合作方在商业银行缴存的各类保证金收益,由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派生的额外财政存款收益等。3.2.3小结在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属于中长期持续性业务的市场开发策略指导下,邮储银行可以从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做”还是“不做”)和地方政府信用环境(“做的好”还是“做不好”)两个维度对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外部区域策略进行判断。同时,从规模、质量、收益三个维度对贷款行小微信贷业务能力素质进行评估,并根据机构能力高低与业务难度大小相匹配的思路,制定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区域发展策略。将政府支持力度大且机构人员能力强的区域划定为重点发展区域;将政府支持力度大但机构人员能力弱的区域划定为审慎介入区域等。3.3产品设计策略3.3.1授信额度设计对于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政银风险分担、政府性账款担保等模式,应参照较为成熟的美国中小企业局政府担保贷款模式,将产品平均授信金额控制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下,最高授信金额控制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对于以政府信息作为产品授信主要依据,不引入其他增信措施的纯信用贷款,产品授信金额应控制在500万元人民币以内。3.3.2增信模式设计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模式以担保公司连带责任保证作为主要增信模式。由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在该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进行合理的准入评估和连续监控。在准入端,应统筹考虑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资质、信用记录、高管经验及担保拨备覆盖率、资产负债率等业务指标,并根据负面清单对其担保能力和经营情况进行判断。在监测端,应定期收集融资性担保公司负面信息并做好经营指标监控工作。政银风险分担模式方面,应确保政府参与增信的方式合法合规。一般来说,可采取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政府风险分担资金管理机构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借款对象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及其配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同时附带其他增信措施。其中,政府风险分担基金管理机构以其缴存在银行的政府风险分担资金为上限承担有限责任。二是政府财政资金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损失进行补偿。该模式下,政府及其财政资金不参与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而是直接对银行小微信贷资产损失进行补偿,不对补偿后追索回的资金享有相关权利。政府账款担保模式方面,应重点关注应收账款是否已实际形成。由于目前政府账款质押在担保效力上仍存在一定争议,应尽量选择借款对象已完全充分履约的应收账款,如已按政府采购合同完成交货、工程施工或提供服务,退税款项已经确认,补贴资格已获核定等。政府信息筛选模式方面,由于政府信息只是客户历史信用情况的客观体现,其本身并非担保措施,因此,必须将持续的政府信息监控作为产品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严密监控贷后各种政府信息数据的变动情况,强化对客户的贷后管控。3.3.3贷款期限设计贷款期限方面,考虑政府换届等可能给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各模式带来的影响,一般应采取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模式,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6个月。其中,政府信息筛选模式的授信期限不应超过12个月。对于技术改造、扶贫等营利周期较长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和政银风险分担项目,可审慎采取固定资产贷款的授信模式,但贷款期限最长不应超过60个月,且应与具体贷款的工程进度严格匹配,避免贷款挪用等风险。3.3.4利率定价设计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定价,除应严格遵守政府指导利率限价、强化客户综合收益对业务风险和成本的覆盖外,还应考虑政府及其合作方因素。通过积极争取政府财政存款、政府对商业银行的额外补贴、奖励等政策,提高项目整体收益。3.3.5小结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产品在交易结构方面已相对成熟,邮储银行应结合本行相对审慎的小微信贷风险偏好,合理选择政银合作小微信贷业务的授信额度、增信模式、贷款期限和利率定价,确保相关产品在业务发展和质量管控两方面取得动态平衡。3.4客户筛选策略3.4.1行业筛选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的行业筛选应以符合邮储银行的授信政策及行业政策为前提条件。优先选择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政府支持力度大、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以及已形成全国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商业集群、具备较大市场发展潜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产业、安全政策的钢铁、煤炭、水泥等“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开发、高档餐饮、娱乐业进行一票否决,从而提高行业筛选效率。对于政银风险分担模式来说,工信部门往往重点支持工业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部门往往优先选择高新科技行业小微企业,农牧部门的资金则会为农牧行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因此,在具体客户筛选前,可从宏观角度对项目目标行业整体景气程度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当地产业政策,避免出现行业风险集中爆发等问题。3.4.2生命周期筛选由于小微企业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个别行业小微企业平均寿命甚至不足1年,出于安全性考虑,银行一般更加偏爱处于成熟期和成长期的贷款客户。但政府为维持地方经济数据的上升态势,往往有动机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的初创企业,以谋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政府甚至会铤而走险,将资源投入一些依托当地资源生存的衰退期“僵尸企业”。对于这些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政府支持类小微企业,邮储银行应采取审慎的筛选策略,对其经营特征进行客观分析。必要时,还应设置差异化的客户筛选标准,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给予不同金额、利率和期限政策。3.4.3小结政银合作小微信贷业务在邮储银行仅开办3年左右,其客户筛选策略主要依托传统小微信贷技术对客户行业生命周期进行判断。未来,邮储银行应注重积累该类业务行业、客户大数据资源,不断总结影响行业、客户成长的关键性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客户筛选策略。3.5风险防控策略3.5.1贷前风险防控贷前风险防控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环节必须坚持以银行为主的信贷原则,信贷客户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应严格把握每笔贷款的调查要求,不管是否面临政府及其合作方给予的作业压力,都必须充分分析客户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的可靠性,避免因政府介入简单放松客户准入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商业银行还可充分依托政府及其合作方资源,引入政银双方联合贷前会审机制,从政府、银行双维度强化客户的准入管理。3.5.2贷中风险防控贷中审查审批及贷款支用是小微信贷运营的重要环节。因为政银风险分担模式和政府账款担保模式在担保条件落实方面或涉及法律风险,故应格外关注上述两种模式的合法合规性审核。此外,还应关注企业的贷款用途是否符合政府有关要求,如要求用于本地区扶贫的贷款是否投向本区域的扶贫项目,要求用于技术成果改造的固定资产类贷款是否被挪用至其他用途等。3.5.3贷后风险管控对于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模式、政银风险分担模式、政府账款担保模式,均应以项目为单位,在及时掌握同业合作整体情况、政府及其合作方信用状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项目风险预警限额,妥善设计项目熔断机制。对于政府信息筛选模式,因其产品属性较强、项目属性相对较弱,应以产品为维度设计产品风险预警限额,一旦达到或突破该项限额,则应实行产品熔断,并由产品研发机构重新审视评分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相关产品的评分卡设计、执行符合本行的发展策略。3.5.4小结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必须坚持全流程的风险防控策略,全面防范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各类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在与政府及其合作方的合作中,邮储银行应明确借势发展与独立自主的作业原则,严禁简单放松政银合作类小微信贷业务各项作业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存亮,张烨.小微金融服务银政合作模式创新及案例.中国银行业,2016,12

  2陈雯亮.完善政银企合作助保贷政策的思考.中国财政,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