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范文10篇

  误诊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文误诊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45~65岁11例,66~78岁24例,中位年龄69.9岁;周围型肺癌24例,中央型肺癌11例。

  1.2伴随疾病

  35例肺癌既往患慢性支气管5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3例,肺结核2例,糖尿病4例,脑血栓3例,支气管扩张2例。

  1.3病理分型

  腺癌17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腺鳞癌1例,肺泡细胞癌1例,未定型癌2例。

  1.4误诊病例

  本组35例误诊病例,误诊为肺炎16例,占首位。其他有肺结核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支气管扩张3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性关节炎1例,皮肌炎1例。误诊时间为1~6个月。

  2讨论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肺癌起病隐匿,许多早期即发生转移,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由于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思维片面,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35例肺癌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原发病的诊断。老年人常伴随呼吸系统疾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肺癌时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咯血加重而就诊,医生容易受原有疾病诊断的影响,满足于已知的诊断,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从而造成误诊。误诊为肺炎的居首位,占58.82%,其次为肺结核。

  (2)对肺癌肺外症状认识不足。少数肺癌病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1例骨关节疼痛、杵状指,误诊为骨性关节炎长达6个月,行肺CT检查后诊断肺癌。1例误诊为皮肌炎,反复住院治疗不缓解,最后确诊为肺癌。3例以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神经内科,行肺部检查后明确诊断。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极易造成误诊。

  (3)缺乏胸片或CT的动态观察。满足一次胸部X线平片及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未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4)忽视糖尿病是肿瘤易患因素。T2DM患者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2],有人认为架接糖尿病和肿瘤的桥梁是高胰岛素血症,血清高胰岛素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3]。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下降,参与细胞有氧代谢的酶系统受损,有氧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正常细胞的糖酵解能力弱于肿瘤细胞,因此高血糖状态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4]。本组4例糖尿病出现发热、咳嗽、气短,误诊为肺炎,抗炎治疗无效,多次复查CT,最后确诊为肺癌。

  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肺癌的误诊率,首先要提高对肺癌的警觉性。有以下症状之一时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发生:①患者不明原因的咳嗽和/或痰血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抗炎治疗无效者。②无诱因出现胸部、肩背部痛和/或有其他骨、关节痛,短期内出现杵状指(趾)者。③胸腔积液反复抽取仍生长较快,尤其为血性胸水者。④不明原因的声嘶或头面部水肿。⑤X线胸片显示的斑片影、云絮状阴影、肺底有积液,特别是抗炎治疗后,其阴影吸收缓慢或病灶阴影反而增大者,或在一定部位出现反复发作的炎性变。⑥颈部、锁骨下或者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⑦糖尿病患者发热,咳嗽,抗炎治疗无效者。

  其次,要熟练掌握肺癌的诊断技术。仔细询问病史,反复进行检查,注意胸片或CT动态变化,反复查痰找瘤细胞,行纤支镜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点钳取活检,同时刷片,分泌物灌洗液等送检,必要时复查。胸腔积液患者早期抽胸水、行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肺癌诊断的重要的一部分,常用的指标有CEA、NSE、CYFRA21、CA125等。

  [参考文献]

  [1]吴一龙.肺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80.

  [2]CoughlinSS,CalleEE,TerasLR,etal.DiabetesmellitusasapredictorofcancermortalityinalargecohortofUSadults[J].AmJEpidemiol,2004,159(12):l160-1167.

  误诊范文篇2

  据统计,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大约为30%,和国际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诸如直肠癌、肺癌等疾病的误诊率几乎大于50%。造成这么高误诊率的原因,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在起作用。本文剖析疾病误诊的原因与对策,点评医患处置得失,让读者提高警惕,关注常见症状中可能掩盖的重大疾病,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其实很多误诊可以避免。

  1疾病误诊的原因剖析

  最常见的原因是病人及其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复杂性认识不足;或个别病人年龄小、文化素质低,或别人代诉病史或叙述病史缺乏准确性,求治心切,或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误导医生;忽视了主要症状的描述;使缺乏经验的医生急中出错,要防止个别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时的工作草率,甚至不负责任,造成误诊事例的发生。

  医生阅历较浅,知识局限性,对现代医学知识了解较少,采集病史不详,对病人没有进行认真检查,又不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过于自信经验;或某些疾病平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确诊断;依赖辅助检查诊断不加综合分析,或者只凭某一表现,就自认为病情见多了凭经验治病,主观臆断也会造成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是每种疾病一开始就有典型表现,初期往往表现出类似的症状;某些疾病可能在最初几个小时检查无异常,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是造成疾病早期不能正确诊断的重要原因,并易被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极其复杂,有时并不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多个系统(如心、肺、肝、肾等)的症状或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无典型临床表现,给诊断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病人两种病并存X线又缺乏典型特征导致诊断困难,如果缺乏对病情的全面了解,某些少见的疾病没有认真加以检查综合分析可能出现误诊。

  疾病的复杂性、疑难性增多,所表现的症状与所患的疾病相差甚远,如有的肺癌患者以肺外为首发症状,后经查体及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晚期肺癌,并经胸腔积水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像这样遇到与所患脏器疾病关系不大或症状变化无常,也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

  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一样日新月异,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需借助于特殊的检查才能诊断。新病种容易误诊,故应多角度、全面认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重视标本的检测及特殊的检查和对症检查。如果客观条件限制,化验和辅助检查跟不上,诊断受到限制,就容易导致误诊率增加。

  医学辅助检查主要是依靠医学仪器来进行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科学局限性,不能完全揭示疾病的本来真相,况且,我国医学检查所使用的试剂和方法以及判断基准都缺乏规范性和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各个医院的检验正常值范围各不相同。与辅助检查存在差错导致误诊的因素还有:使用的医学检查仪器不合格、体液标本的污染或混淆、各种检查的诊断错误等,从而导致临床医师误诊。

  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出现错误,导致医生思维判断出错;未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或对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不予重视,延误医生作出对症处理;技术操作不规范,使收集的患者检查样本出现混乱、药物分发错误等,导致检验结果错误、患者治疗效果异常,误导医生的临床诊断。

  2对策

  根据临床的调查,医疗纠纷的起因就在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所致,而且大部分的误诊也与职业责任和素质有关,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要从提高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落实;保障医疗安全为核心,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现代医疗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病人满意,患者就医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维护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患者能否与医生良好沟通的第一基础,医患沟通要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对就医者的心理和信任感有很大的影响,医患信任与良好沟通能使疾病作到准确、全面地收集病历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医院内涵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医院医疗质量,以质量为核心的思想,建立质量考核目标管理,拓宽诊疗范围,提高诊疗和急救水平,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健全和完善医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做到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把医疗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市场经济是竞争和讲求效率的经济,患者来到医院时主观要求医疗服务达到快速高效,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健全完善医疗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医疗效果时效性形成了客观上的慢节奏,忙碌、过急将无法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提高医疗服务的多环节,改善就医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者需求。

  医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与其所处的医疗机构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专科性、医生职称、地位以及从医年限和治疗经历密切相关,决定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明确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病种不同虽有差异,但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显现特征需要有个过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业越细越精,疑难病人必须由多个人、多学科共同协作。因此,加强青年医师的再培养、再教育、再提高是当务之急,特别注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前途、敬业精神的年轻医师,培养造就一批技术骨干促进全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卫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的发挥,医疗设备的如何也会影响误诊的发生率;医院除了技术、设备等硬件外,不能忽视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等软件实力的竞争。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误诊范文篇3

  1.1对象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压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突发的心前区不适为主诉前来就诊。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闷痛、压榨感、濒死感、呼吸困难,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颤、麻木及强烈的恐惧感。持续5~20min可自行缓解,与劳累及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能明显缩短发作时间。总病程数月至数十年不等,症状反复发作,长期按冠心病治疗,应用降压、调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不能减少症状发作。有8例患者时时刻刻要他人陪伴,不敢单独在家或出门;18例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

  2.2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症状发作时显示明显心肌缺血者1例(2.6%),心电图出现动态演变,且心肌酶增高1例,运动试验阳性2例(5.26%),静息状态显示非特异性STT改变8例(21.1%);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室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5.26%);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5例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无明显血管狭窄者22例。

  2.3诊断及治疗38例患者均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给予抗焦虑、抑郁剂舍曲林、阿普唑仑等治疗,症状渐改善。

  3讨论

  3.1误诊原因(1)惊恐障碍的症状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症状极为相似,并且反复出现,发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处境,发作持续时间为5~20min,部分病人在发作时有心电图的缺血改变,部分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容易误诊;(2)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误诊率也越来越高,除非有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否则,临床医生不敢轻易否定该诊断。(3)依靠临床症状及心电学检查诊断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部分内科医生对惊恐障碍认识不足,过于相信首次诊断,易导致长期误诊。

  3.2防止误诊的措施(1)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心前区不适的特征。冠心病患者的心前区疼痛,大多呈典型的压榨感,束带感,持续时间为3~5min,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时间会延长,伴有出汗、窒息感、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迅速显效;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可以是刺痛、闷痛或钝痛,持续时间普遍较长,有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或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效果不明显;(2)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多与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有关,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常不可预料,呈自发性、无明显诱因或与情绪及心情有关;(3)冠心病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多有ECG成组导联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缓解后ECG与发作时常有明显改变;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时ECG常呈非特异性STT改变,与发作间歇期的ECG无明显改变;(4)冠心病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能正常生活,而惊恐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常感到自己像一个永远的患者,情绪不稳定,易出现衰竭状态;(5)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常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狭窄程度多>50%;而惊恐障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阻塞性病变,或狭窄程度<20%;(6)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2],较少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3~5],冠心病患者有50%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有45%伴发抑郁情绪,但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明显重于冠心病患者。

  总之,应在内科医生中普及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并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者,应当考虑到惊恐障碍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如能排除冠心病,可以彻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过多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卢乐萍,刘雪虹,王力娥.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10

  [3]陈建平,顾卫平,卢尔滨,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43

  误诊范文篇4

  1病例来源及特征

  2016—2021年间医院采用影像学方法确诊的30例卵巢癌患者,后期经其它方法诊断及病情观察,发现误诊患者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97±4.9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1.9±1.3。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患者分为以下四类:肿瘤来源于卵巢生发上皮的患者25例,肿瘤来源于卵巢生殖细胞的患者2例,肿瘤来源于卵巢特异性性索间质的患者2例,肿瘤原发于其它器官的患者1例。其中误诊患者4例,1例来源于卵巢生殖细胞,3例来源于卵巢生发上皮。

  2影像学检验方法

  对就诊的30例患者实施影像学检验,在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前一天晚上8点后停止进食行为,检查前1~1.5小时内口服1000~1500ml3%的泛影葡胺溶液,随后仰卧于检查床上,使用CT机对患者自膈顶部开始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腹盆腔联合扫描,自髂嵴开始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盆腔扫描。

  3误诊原因

  3.1观察不仔细

  由于医生个人原因导致对检验结果的观察不仔细,例如,将恶性肿瘤看成良性肿瘤,将卵巢双侧侵犯看成单侧侵犯等均会导致肿瘤类型的判断错误,造成误诊[5]。相关医护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影像学成像结果,根据不同疾病的外在表征判断疾病种类[6]。

  3.2影像学的局限性

  人体不同部位对射线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CT是利用X射线、超声波等方式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再由探测器将其转换为数字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成图像[7-8]。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检测,但由于其设备昂贵,因此检查费用昂贵,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且CT设备中发射的射线与普通X射线相比辐射性更强,不适合怀孕的女性使用。CT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使用64排螺旋CT成像时,图像中无法显示乳头状囊腺癌中的乳头结构,造成误诊。并不是所有的疾病、所有的人体部位都可以通过CT进行定性诊断,临床上不宜将CT检查作为常规的疾病诊断手段。

  3.3思维局限性

  疾病诊断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采用CT诊断疾病类型普遍遵循一元论原则,当观察到两种疾病的典型表现时,常选择较为符合逻辑的一种疾病作为诊断结果,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应该拓宽诊断思维,根据观察到的疾病的具体表现综合分析病情,对患者病情做出合理的、准确的诊断。

  3.4理论知识不足

  对肿瘤知识不够了解,对疾病的具体表现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囊壁结节的认识不足,理论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患者病情诊断不准确,造成误诊。

  4经验与体会

  卵巢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妇科癌症,其发生可能与持续排卵、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具有腹部不适、月经失调、尿频便秘、消瘦乏力等临床症状,临床上可采用超声波检查、细胞学检查、腹腔镜检查、肿瘤标记物测定、放射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本文对卵巢癌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患者的肿瘤形状、大小、外观等特征,可以基本确定肿瘤恶性、良性和具体类别,对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参考文献

  [1]毛磊.卵巢癌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5):573-574,580.

  [2]任春燕.常见卵巢肿块的MRI诊断及误诊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3]陈山川,文星.陈旧性异位妊娠影像学检查误诊为卵巢癌原因探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77-277.

  [4]毕艳娜.MRI对卵巢交界性肿瘤和上皮性卵巢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健康大视野,2020(6):68-69.

  [5]黄伟鹏.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生存分析及肿瘤标记物在其诊断中的价值[D].郑州:郑州大学,2019.

  [6]陈朔,许乙凯,贾飞鸽.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274-277.

  [7]施素华,倪观太,凌利.CA125升高的盆腔结核误诊为卵巢癌12例报告[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14-316.

  误诊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及诊断依据:本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2~81岁,平均58岁。既往患慢性支气管炎10例,冠心病6例,吸烟35年以上者17例占47.2%。检查方法为胸片~,胸部CT,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痰脱落细胞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最后诊断均依据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21例,腺癌10例,小细胞肺癌5例。

  1.2临床首发症状及体征:咳嗽22例(其中痰血9例),胸痛3例,胸闷,气急3例,低热1例,声音嘶哑2例,头痛,抽搐1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例,肌无力1例,腹壁包块1例。

  1.3胸片及胸部CT片:所有病例均有胸部X线正,侧位片,其中21例同时作CT扫描。肺部X线征象:肿块影28例(周围块影15例,肺门块影13例),阻塞性肺炎4例,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1例,无明显异常发现1例。

  1.4首次就诊诊断的疾病:36例中健康检查初诊4例,因有症状初诊诊断肺癌10例,有症状但初诊为非肺癌的其它疾病22例,其中诊断为腹壁皮肤囊虫病,喉炎,原发性脑瘤,周期性麻痹,结核性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各1例;诊断为癫痫,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感染各2例;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诊断为肺炎6例。22例误诊病例从初诊到确诊为肺癌的时间:半月以内3例,半月~1个月以内7例,1个月~2个月10例,2个月以上2例,其中17例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有一处或多处转移。

  2讨论

  本组22例初诊诊断为非肺癌的其它疾病,延误了诊断的时间,有些病例甚至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我们体会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对肺癌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认识不足。

  2.1肺癌临床症状的特点:

  2.1.1咳嗽的特点本组病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者有22例,因为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它不是肺癌的特征性症状,所以易于误诊。我们体会肺癌的咳嗽特点除本组4例并有阻塞性肺炎者外,为无痰或少量白色粘液痰的顽固性咳嗽。

  2.1.2痰血的特点临床上几乎所有支气管-肺疾病均可痰中带血,我们从本组痰血9例体会到肺癌血痰的特点为间歇性的咳痰带血丝,而不同于大叶性肺炎的铁锈色痰或混匀血的痰。

  2.1.3肺炎的特点本组病例肺炎的特点为阻塞性肺炎,如有1例右上叶后段反复发作肺炎,胸片无明显肿块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看黄豆大肿物阻塞右上叶后段管口,活检证实为低分化鳞癌,其属中心型肺癌管内型。我们体会凡符合阻塞性肺炎的应考虑肺癌,尤其并有叶间裂移位的阻塞性肺炎更应考虑肺癌,应常规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

  2.1.4转移的特点肺癌可伴发癌转移的症状,如本组有头痛,抽搐(颅脑CT证实脑转移瘤)。

  2.1.5胸痛,胸闷等不典型和顽固存在的症状,如1例患者胸片未显示明显病变,但因患者胸痛持续存在而行胸部CT示左上叶背段团块影包绕肺动脉并累及胸膜。此外,尚应对肺癌的肺外症状提高警惕,本组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的病例。

  误诊范文篇6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9岁,主因胸闷气短5月,进行性加重伴腹胀于2002年9月18日住院。既往否认慢性咳喘病史。5个月前,出现心悸、憋气、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曾于6月24日,就诊于某医院,查心电图示:房颤,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径47mm,肺动脉压40mmHg。诊断为“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给予地高辛、速尿、安体舒通、鲁南欣康、蒙诺等治疗,未见缓解。再就诊于另一家医院,查心电图出现SⅠQⅢTⅢ,仍诊断为“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给予中药治疗2月余。因活动后心悸、憋气、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腹胀明显伴纳差,于9月18日就诊于我院,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右室增大,肺动脉高压。查心电图示:房颤,电轴右偏,SⅠQⅢTⅢ消失。查腹部B超示:少量腹腔积液。查血气分析示:PaO254mmHg,PaCO234mmHg。诊断为:肺动脉栓塞。

  2讨论

  “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决定于肺循环血量减少的程度,栓塞发生的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轻者血栓堵塞2~3个肺段,可无任何症状。重者阻塞15~16个肺段,可发生休克或猝死。但基本有5个临床症候群:①猝死;②急性肺心病:突然呼吸困难、紫绀、右心衰竭、低血压、肢端湿冷,见于突然栓塞2个肺叶以上的患者。③肺梗死: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及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④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栓塞面积相对较小,是提示死腔增加的唯一症状。⑤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起病缓慢,发病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个类型。另外也有少见的矛盾性栓塞和非血栓性肺栓塞。前者多系与肺栓塞同时存在的脑卒中等。后者可能是由长骨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综合征或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空气栓塞。另外,对于出现下述情况时,要高度疑诊肺栓塞:①下肢无力、静脉曲张、不对称性下肢水肿和血栓性静脉炎。②低热、血沉增快、黄疸、紫绀等。③心力衰竭、对洋地黄制剂反应不好。④X线胸片肺野有圆形或楔形阴影。⑤肺扫描有血流灌注缺损。本文报告的病例患者年龄较大,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心电图示ST-T改变,易诊断为冠心病。但不支持点有如下3点:①心电图存在动态变化:ST-T改变,随病情变化出现SⅠQⅢTⅢ,再后SⅠQⅢTⅢ消失。②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低二氧化碳血症。③既往无慢性咳喘病史。突发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且应用洋地黄制剂后,反应不佳。且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高度疑诊肺栓塞的病例,可进一步行螺旋CT,ECT,肺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误诊范文篇7

  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死亡率居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

  临床经验表明,凡原有心肺疾患症状突然加重或突发的呼吸困难,而经过相应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病例,尤其是那些长期卧床,伴有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功能不全,使用大量利尿剂,有明显脱水征象或下肢浮肿者,更应考虑到合并肺栓塞的可能。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既往冠心病史5年。阵发性胸闷、憋气2天,活动后晕厥一次入院。查体:T36.8℃,血压130/80mmHg,呼吸22次/min。急性病容,喘息状。口唇发绀。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平均11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正常,白细胞1.2×109/L,其中中性占71%,血小板正常。胸片: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心房纤颤,HR平均110次/min。诊断: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予强心、利尿及对症治疗未见效。于入院第3天再发晕厥1次给予紧急抢救后转市内医院。行ECT(发射体层成像)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给予融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一年随访,患者于半年前曾发右上肢栓塞1次。

  2讨论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其余为少见的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甚至导管头端引起的肺血管阻断。

  急性肺栓塞临床并不少见,在西方国家其发生率在心血管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但住院病死率却高达25%~30%[1]。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由于其发病过程隐匿,症状亦无特意性,确诊需特殊技术,使其检出率偏低。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发生率均达80%以上。其次是咳嗽、咯血、晕厥[2]。

  常见的体征为呼吸增快、发绀、肺部湿啰音或哮鸣音,肺血管杂音,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循环系统体征有心动过速,P2亢进及休克或急慢性肺心病相应表现。约40%患者有低至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早期有高热。

  如有以上症状及体征并伴有以下危险因素应高度怀疑此病。

  (1)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他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2)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几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3)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4)妊娠和分娩肺栓塞在孕妇数倍于年龄配对的非孕妇,产后和剖宫产术后发生率最高。(5)其他少见的病因有长骨骨折致脂肪栓塞,意外事故和减压病造成空气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

  【参考文献】

  误诊范文篇8

  【关键词】惊恐障碍;误诊;冠心病

  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常易导致误诊。我们对2000~2004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就诊的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对象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压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突发的心前区不适为主诉前来就诊。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闷痛、压榨感、濒死感、呼吸困难,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颤、麻木及强烈的恐惧感。持续5~20min可自行缓解,与劳累及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能明显缩短发作时间。总病程数月至数十年不等,症状反复发作,长期按冠心病治疗,应用降压、调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不能减少症状发作。有8例患者时时刻刻要他人陪伴,不敢单独在家或出门;18例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

  2.2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症状发作时显示明显心肌缺血者1例(2.6%),心电图出现动态演变,且心肌酶增高1例,运动试验阳性2例(5.26%),静息状态显示非特异性STT改变8例(21.1%);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室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5.26%);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5例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无明显血管狭窄者22例。

  2.3诊断及治疗38例患者均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给予抗焦虑、抑郁剂舍曲林、阿普唑仑等治疗,症状渐改善。

  3讨论

  3.1误诊原因(1)惊恐障碍的症状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症状极为相似,并且反复出现,发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处境,发作持续时间为5~20min,部分病人在发作时有心电图的缺血改变,部分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容易误诊;(2)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误诊率也越来越高,除非有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否则,临床医生不敢轻易否定该诊断。(3)依靠临床症状及心电学检查诊断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部分内科医生对惊恐障碍认识不足,过于相信首次诊断,易导致长期误诊。

  3.2防止误诊的措施(1)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心前区不适的特征。冠心病患者的心前区疼痛,大多呈典型的压榨感,束带感,持续时间为3~5min,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时间会延长,伴有出汗、窒息感、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迅速显效;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可以是刺痛、闷痛或钝痛,持续时间普遍较长,有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或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效果不明显;(2)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多与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有关,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常不可预料,呈自发性、无明显诱因或与情绪及心情有关;(3)冠心病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多有ECG成组导联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缓解后ECG与发作时常有明显改变;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时ECG常呈非特异性STT改变,与发作间歇期的ECG无明显改变;(4)冠心病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能正常生活,而惊恐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常感到自己像一个永远的患者,情绪不稳定,易出现衰竭状态;(5)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常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狭窄程度多>50%;而惊恐障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阻塞性病变,或狭窄程度<20%;(6)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2],较少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3~5],冠心病患者有50%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有45%伴发抑郁情绪,但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明显重于冠心病患者。

  总之,应在内科医生中普及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并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者,应当考虑到惊恐障碍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如能排除冠心病,可以彻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过多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卢乐萍,刘雪虹,王力娥.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10

  [3]陈建平,顾卫平,卢尔滨,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43

  误诊范文篇9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误诊原因

  心衰是一种恶性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关于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详细的论述,但在实际工作中误诊、误治的情况仍较普遍,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的老年人心衰,误诊、误治尤为显著。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0月误诊、误治资料完整的14例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诊断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例均为2006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我科观察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5~83岁,平均74.4岁。误诊时间长者4年,短者1天。

  1.2原发病分类14例中最后确诊治为冠心病者10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各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瓣膜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

  1.3误诊疾病分类6例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误诊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2例因病史较长误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1例误诊为急性胃黏膜病。

  2误诊分析

  2.1误诊的一般原因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其形态及功能上均有一系列的改变,使心肌的顺应性和收缩性下降,代偿能力差,生理储备衰减。有些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多种累及心脏的疾病,故老年人易发生心力衰竭,其发病率较高。有报道65~74岁的心衰发病率比45~64岁多4倍,而75岁以上者多达10倍。对此有些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脑动脉硬化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等。此种病人感觉迟钝,轻度心衰可无症状。而老年人心衰可引起脑缺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故老年患者就诊时主诉头晕等不适时易被忽视,而草率地做出高血压病或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呼吸道感染又是心衰的最常见诱因。一遇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病例往往首先考虑呼吸道疾病,而心衰可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狭窄,从而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肺部啰音,故常将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误诊为呼吸道炎症,将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老年性肺气肿当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胸部检查亦往往将肺淤血为主的肺纹理增强理解为慢性支气管炎而作出报告。

  老年人代谢水平低,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故心衰时呼吸困难一般不如成年显著。由于窦房结及整个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以及在应激情况下儿茶酚胺释放不佳或心肌对儿茶酚胺增强收缩力的反应性差,有的老年人心衰时心率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总之老年人心衰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

  在很多情况下老年人的心脏病可以无杂音,而已产生杂音的心脏在心衰加重时由于心肌收缩无力,血液变缓,杂音可以显著减弱,以致听不到;肺内哮鸣音及水泡音明显时又往往掩盖杂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脏病心衰的诊断。

  2.2误诊病例具体分析

  2.2.1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本文中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病人均以哮喘、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程度可轻可重,其状态与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极相似,易被误诊。但心源性哮喘多有明确的心脏史和心脏病特点:如心界扩大、心律失常、心前杂音、心电图及X线方面的改变;哮喘多在体劳、情绪激动、夜间发作或加重,只要注意这些资料还是能够正确诊断,避免误诊的。临床实践证明,既往无支气管哮喘史,6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哮喘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的,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年龄要年轻的多,罕有60岁以后发病者。牢记这一概念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2.2.2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本文中2例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均以反复喘息、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些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功能长时期徘徊于衰竭边缘,心衰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季节变换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心衰,此时出现喘息、咳嗽、咳痰,经充分休息及抗炎治疗后,呼吸道炎症消退,心脏负荷减轻,心功能改善,上述症状又逐渐消失。如此反复发作,加上高龄者常见老年性肺气肿易被当作阻塞性肺气肿,极易误诊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而事实上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心功能反复恶化与好转。如果对上述误诊病人详细询问病史、查体,结合心电图及X线等检查则会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心脏损害在前,呼吸道症状在后,两者之间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

  2.2.3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本文中1例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病人,主要表现头晕、体乏、注意力不集中。老年人心衰时可造成脑供血不足,表现脑缺血、缺氧症状,如头晕、体乏、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等[1]故易与脑动脉硬化症相混淆,因此老年人头晕、乏力、夜间不宁、精神异常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应想到早期心衰的可能[1],避免误诊。

  2.2.4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本文中误诊为胃肠道疾病1例,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纳差、食欲减退,给予吗丁啉治疗无效。发现误诊后经充分休息、强心、利尿治疗后上述症状不久消失。心衰时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起腹胀,不思饮食,极易与胃肠道疾病相混淆[1]。遇到此类病人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辅助检查,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避免误诊、误治。

  2.2.5误诊为支气管炎本文中6例误诊为支气管炎病人,主要表现是咳嗽或伴咳痰、喘息、消炎治疗效果不佳。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因心功能差,当夜间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支气管痉挛;回心血进增加,肺淤血加重,增加了心脏前后负荷,故出现咳嗽或咳痰、喘息。此时如果临床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对咳嗽等症状的认识及分析不深入,加上询问病史及查体不详细,易被误诊为呼吸道炎症[2]。由此可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是何等重要,在实施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心脏原发病而且还会发现这类患者有以下特点:(1)咳嗽、咳痰、喘息多在夜间、平卧或体劳时发作或加重,坐位,休息或白天轻。(2)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3)肺内水泡音多随体位改变其位置,左侧卧位啰音在左侧,右侧卧位啰音在右侧。(4)消炎治疗无效。而上述四点增提示左心功能不全。掌握重视上述资料后可与炎症相鉴别,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误诊范文篇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反复咯血3年入院。曾连续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半年,未见咯血后自行停药,之后反复出现咯血,1次咯血量最多约100mL,呈出现高热,体温达40℃,经输液治疗好转。患者因再次出现频繁咯血,每次约20~30mL来我院,门诊以“右肺结核伴右下肺空洞形成”收入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侧支气管腔内见较多陈旧性血性分泌物,分泌物来自右下叶背段一亚段,其内未见肿物生长,亦未见腔外压迫征象;刷检、灌洗右下叶背段均未见癌细胞及抗酸杆菌,灌洗液PCR—TB阴性。胸部平扫:考虑右肺结核,可见钙化、空}同及支气管镜扩张形成。增强CT考虑右肺中下叶结核伴下叶空洞形成可能性较大,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血常规:WBC7.1×10/L,中性粒细胞分类61.8%,PLT310×10/L,RBC3.65×10“/L,HGB76L。痰液细菌培养:查出正常菌群。血沉:80mm/h。

  2方法与结果

  入院后用头孢派酮舒巴坦钠抗炎,异烟肼、利福霉素钠抗痨治疗1周。患者入院咯血2次,抗痨药物无明显疗效,病变局限于右肺下叶,决定行手术切除病灶。于7d后行右下肺叶切除术。术中所见:胸腔积液约150mL,呈淡黄色,胸腔内广泛粘连且致密,内侧与心包粘连;右肺中、上叶色泽淡红,右肺下叶呈一包块,约14cm×13cm×10cm,质韧、色泽深红、充血、水肿,与中叶粘连致密,纵膈胸膜、肺门处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呈碳黑色,质中。切除右肺下叶,剖开见包块内流出污秽样坏死组织,空腔约8cm×8cm×6cm,并可见钙化结节。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下叶)肺浆细胞性肉芽肿。患者术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