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学期论文范文

第一篇: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学期论文范文

       从三农问题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而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实质、内容、原因、对策

       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而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上,“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在“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上,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上,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

       在“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上,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第二篇: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22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

       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22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22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22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 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

       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

       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农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差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在土地制度这一问题上先做文章。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首先对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把农村土地使用权直接交还到农民手中,让他们拥有处分权、收益权、继承权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才能具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前提。

       其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把农村人口比例将下来,不减少农民的人数,“三农”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是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客观选择。多予、少取、放活,是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

       多予,就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体制消除体质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资助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人口总量大且人口比重高是我国的一大国情,改变这样的国情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新中国60年的建设和发展,三农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我国仍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是个难以回避的事实。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指引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农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将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篇:130616三农问题2022-2022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作业

       三农问题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三农问题

       摘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同时,“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因此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

       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其一: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二:减负问题,自2022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的负担大大的减轻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二、三农问题具体表现

       第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呈负增长。

       第二、农民负担过重、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群众怨声载道;负担重到一个什么程度?一般是一亩田200元左右,有的甚至400元。即农田收入的50--100%。

       第三、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由上述原因而引起的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第一,要持久深入的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

       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予农村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找出农村经济具有先天分散性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的这一现实,将一切政策效力的原点立足于人的保障和发展上。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长期坚持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政策性支持。

       第二,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国如何实现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摘要:如今“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的肯定意味,但现在的事实呈现眼前,中国,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它已经不是什么美誉了,在数量、质量、产量、结构各个方面都亟待改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改写为“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而成为“制造强国”,就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经济的含量,大力进行社会改革,提出构建制造业强国的对策,从而为打造一个理性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关键词:制造业制造强国改革

       一、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再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正是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强大的后发优势,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建立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

       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22年这一比重增至8 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为2022年的第3位。1990年~2022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37.00%,高出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6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近年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欧元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也呈现下行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我们在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依然困难重重,并且要维系这个制造系统的运行,既要保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也要保有并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们已经面临的危机是:国际供应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国外市场非关税壁垒日益严重。宏观政策亦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方面,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在现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中国企业所掌控,而是基本掌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手中,中国的发展处处受制于别国。欧美可以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自己制造还廉价,中国实际是为别人做嫁衣。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缺乏创新型人力资源,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缺乏领军企业;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等。政府主导经济体制存在天然的弊端,国企垄断严重,国内市场混乱,原有模式的优势不断消失,而深层次矛盾愈演愈烈。

       接下来的路,中国将去往何方?

       二、关于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思考

       (1)把握原料和能源供应的主动权

       原料和能源是发展的基础,一旦供应链被限制,我们连“制造大国”的称号都会失去,谈何“制造强国?”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尽快掌控国际原料和能源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正一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转变成可升值的能源。例如有“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之称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它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制造技术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端抗生素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彻底改变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的局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成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成为手性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结合在我国制药工程领域成功应用的范例,并由此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却非常严峻,我想并不是因为大学生数量多才造成就业困难。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迅猛发展,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是什么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招不到所需人才呢?因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我国提倡科教兴国,就要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创新且专业性强的人才,真正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就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打造出我们自己品牌,实现“中国创造”。

       (3)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

       中国要想摆脱依赖外国技术的状况,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大力开展研发创新;我们的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我们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准备,不能只停留在购买和使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要把我国的研究力量统合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选择关键的技术逐个突破,形成中国企业自主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进而建立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造就“中国智造”,早日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客观地说,我国政府在政策改革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颇有建树,但这些努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要进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工作重点,从立足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这是对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总体部署,也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此外,我们要设立国内各行业的统一标准,稳定市场,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放开民间信贷,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使我们的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精英加入等方面得到满足,重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尽量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建立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使中国真正实现“制造强国”。

       无论如何,和平发展是中国一直在坚持走的改革道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中国的“世界名牌”,只有把企业建设成具有创新、创造、效率、质量、品牌、科学、人才为一体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主创新的具有知识产权、人才和优势竞争的企业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进而从“制造业大国”建成“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01期《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百度百科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路径依赖性研究 关于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对策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结构调整